采购需求征求意见稿(通用7篇)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文件的编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采购文件编制应体现信息公开、竞争择优导向
(一)采购文件按经批准的政府采购预算项目编制,应合法、规范,内容完整,表述清晰、准确、无歧义。
(二)采购需求及子包(标段)的设置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技术和商务条件设置合理,确保有资格和能力的供应商进行充分的竞争。不得以随意提高门槛和设置地域限制等手段限制、排斥潜在供应商。
(三)采购人不得擅自提高标准进行奢侈采购。
(四)供应商特定资格条件、项目主要配置或技术需求等应当由采购人提出。采购代理机构负责对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提出修改意见,也可委托专家进行论证或公开征询供应商意见。对不合法或带有倾向性的,采购人应当予以纠正。
(五)属于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或者金额较大、技术复杂的采购项目,采购文件制定前应进行预公示或对采购需求组织专家论证。
(六)不得以不合理的注册资金等条件限制中小微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
(七)技术指标应具有共通性、普遍性,可按国家的强制性标准设置,不得指定或变相指定特定的专利、商标、名称、设计、产品或生产厂商。非国家有关职能机构强制性的资质、资格、认证范围等规定不得作为资格条件。
(八)不得以不合理的特别授权条款对潜在供应商实行歧视或者差别待遇。确需设置厂商或经销商等特别授权的,应在采购文件中详细说明理由,分值设置不能超过综合评分总值的3%,且不得设置为资格性条件。
(九)投标人的资格条件不得列为评分因素。对供应商的业绩和相关人员配备的要求应与采购需求相适应。将业绩作为资格条件的,原则上只需提供一个同类项目经验(附上合同)。将业绩或相关人员配备要求作为评分因素的,应编制近年完成同类项目一览表,年限、金额应明确细化;编制管理和技术人员一览表,具体人员应量化、细化。
(十)商务分权重不得高于技术分权重,项目经验分值不超过商务总分的25%,现场演示(含提供样品)分值不超过总分值15%,与项目无关的资质不得作为评分因素。
(十一)采购货物类或服务类项目,技术指标或资质至少应当有三个品牌型号或三家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能够完全响应。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产品可由多家供应商参加竞争,但只作为一家供应商计算。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由多家供应商参加竞争,作为不同供应商计算。
(十二)评分标准必须在采购文件中明确并予以量化,不能精确量化的应设置合理的范围。统计评分结果时,有5名以上(含5名)评委的,商务、技术(服务)分应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该规则应在采购文件中明确并告知评审专家。
(十三)重新组织采购的项目,原则上应降低门槛或缩减其他限制性条件以扩大竞争范围,如提高资格条件或其他评审标准的,采购人应具体说明改变的理由。
(十四)采购项目设有投标保证金的,金额不得超过项目预算的1%;设有履约保证金的,金额不得超过合同总价的10%,;设有质量保证金的,金额不得超过合同总价的5%,期限不得超过质量保证期。保证金可采用银行保函方式。
二、采购文件中主要内容格式条款
(一)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采购文件一般应当包括 “编制和提交采购响应文件须知、项目技术规范和服务要求、评审方法和标准、采购合同的一般和特殊条款、应提交的有关格式范例”等五部分内容。
(二)采购文件应设置重要格式文件样本。相同类别的商品和服务项目,逐步推广统一规范的采购文件格式。
(三)采购文件中必须明确并细化有关采购需求标准、报价内容及要求、评标成交标准、验收标准等内容。其中符合性审查中要求供应商作实质性响应的条款,应当在该条款前以“★”等醒目标识予以明示;没有标明的视为非实质性响应条款。凡打“★”号的必须完全满足指标,要集中统一列入《实质性响应一览表》,供应商应一一响应,评委应逐一核对确认。非实质性的技术要求和商务条款,可规定允许负偏差的最大范围和最高项数,以及对这些偏差进行调整的办法和评分标准。
(四)供应商响应采购需求应具体、明确并提供支持材料,含糊不清、不确切或伪造、变造证明材料的,按照不完全响应或者完全不响应处理。涉嫌提供虚假材料、围串标的,移送监管部门查处。
(五)联合体投标的,必须提供各方签订的共同投标协议。采购人根据采购项目的特殊要求规定投标人特定条件的,联合体各方中至少有一方符合采购人规定的特定条件。已参与联合体的供应商,不得再单独作为同一采购项目的投标人,也不得再与他人组成另外的联合体参与同一采购项目的投标。
(六)评审活动开始后,采购文件规定的所有内容不得再擅自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尤其是评审方法、评审程序、中标成交标准、实质性条款等内容。竞争性谈判文件,每次报价必须对所有供应商公开唱出,不得进行内部唱标或者只对评审委员会进行唱标。谈判小组可以根据谈判情况,分轮对采购需求和谈判要点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谈判需按照先商务和技术条件、后价格的顺序进行。如谈判小组没有对谈判文件作实质性修改增加新的需求,后一次报价不得高于或者等于前一次报价。
(七)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接受作为参与同一采购项目竞争的供应商。
(八)采购文件应列出采购预算金额(最高限价)。
(九)采购项目有特殊条件要求的,采购信息公告应明确、完整披露,资格审查应在发售采购文件前完成。经审查合格的供应商按采购品目自动进入广州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库。
(十)采购文件中需准确界定采购品目类别,评审专家的抽取应与采购品目相匹配。
(十一)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到邀请应主动提出回避,采购当事人也可以要求该评审专家回避:
1.三年内曾在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中任职或担任顾问的;
2.配偶或直系亲属在参加该采购项目的供应商中任职或担任顾问的;
3.与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发生过法律纠纷的; 4.评审委员会中,同一任职单位评审专家超过二名的; 5.任职单位与采购人或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
6.参与采购文件或进口产品论证的;
7.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回避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
(十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采购响应无效:
1.供应商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
2.采购响应文件没有供应商盖章或其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代理人)的印鉴或签名的;
3.供应商不符合资格条件的;
4.采购响应文件提供虚假材料的或虚假响应的; 5.采购响应文件未完全满足采购文件中带“★”号的条款或指标的;
6.供应商的相关证件、证明文件、合同和其他文件的原件、复印件没有按采购文件约定提交或提交的原件与复印件不一致的;
7.供应商报价不确定或超过采购文件中列出的采购预算(最高限价)的;
8.恶意竞争低于成本价的;
9.联合体的供应商未提交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的; 10.供应商未按采购文件要求交纳保证金的;
11.评审期间,供应商没有按评标委员会的要求提交经授权代表签字的澄清、说明、补正或改变了采购响应文件的实质性内容的;
12.供应商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施加影响,有碍公平、公正的;
13.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属于响应无效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资格性、符合性审查时发现供应商有实质性不响应采购文件的,应现场告知供应商并说明理由。
(十三)中标人(成交人)数量严格按采购文件明确的数量推荐。第二中标(成交)候选人报价高于第一中标(成交)候选人报价20%以上的,原则上只推荐一名中标候选人。第一中标(成交)候选人不得随意放弃中标资格。
(十四)评审结果确定后,采购代理机构应通知采购人及时确认采购结果,确认后,代理机构应同时将评审结果公告在指定媒体发布。
三、采购信息公告应规范,并有合理的时间
(一)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应合法、真实,充分公开,内容一致。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应在广州政府采购网和其他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报刊或网络等有关媒体上向社会公开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发布政府采购信息。
(二)公开发布招标信息公告不得少于二十日、邀请招标 资格预审公告不得少于七个工作日、竞争性谈判及询价信息公告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网上竞价除外)。采购流程应严格按照法定的时间节点进行,不得随意提前或推后。
(三)采购文件发售时间为信息公告发布之日起至供应商递交响应文件截止时间前一天止。
(四)在广州政府采购网上填制采购清单、发布采购公告和从我市专家库抽取评审专家的项目视同政府采购项目,应执行相关规则;除国际招标外,未在广州政府采购网上填制采购清单、发布采购公告和从我市专家库抽取评审专家的项目,属于未履行政府采购程序,评审结果不得作为政府采购法定支付依据。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代理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非法定政府采购项目,应一并贯彻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四、政府采购文件应体现政策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政府采购应体现国家政策。
政府采购原则上要采购国货。采购人如果需要采购进口产品的,需要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审批后需在采购信息公告和采购文件注明“经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同意,采购本国产品或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规定限制的进口产品”。采购文件的技术需求不得排斥本国产品供应商,最终采购本国产品或进口产品由评委评定。
对属于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节能要求应作为实质性响应 指标。对属于优先采购的节能环保产品按有关规定给予评审优惠。
(二)需要保障本地化服务能力或售后服务的项目,对广州市注册企业、在广州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外地企业给予评审优惠的,应在评分细则中予以明确。
(三)能提供广州市纳税(企业所得税或营业税)证明的,可适当给予评审优惠。
(四)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的项目需在采购文件中明确约定。
五、对质疑与投诉方面的约定
(一)采购方应重视处理各类质疑及举报、控告事宜,做好解释、协调工作。对进入法定环节,有处理责任的事项,代理机构可直接与有关单位联系,对质疑中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核查,对质疑事宜作出明确、实质性的答复。
(二)采购文件应明确供应商质疑投诉受理机构和主张权利期限。对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受理内容、时间节点等重要内容逐项列出,对超出约定期限的视为放弃权利。属于区、县级市的项目,应标明受理投诉的具体同级财政部门。
(三)明确供应商权利救济应遵循的法定程序,对由纪检监察、审计、新闻媒体等渠道转送的案件,参照政府采购质疑投诉程序处理。
六、监督检查
(一)本市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应严格按照《广州市采购文件编制意见》的要求编制采购文件和处理采购事宜,不得编制与《广州市采购文件编制意见》不一致的采购文件。
(二)采购监管部门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对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编制和使用的采购文件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全市通报。
现行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统一模式是:承租人在租入一项租赁资产后,应根据租赁协议明确区分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若实质上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已转移至承租人则属于融资租赁,否则确认为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应视同为购买资产,承租人应确认租赁资产和应付租金义务,对租赁资产计提折旧并按实际利率法对未支付租金义务进行合理分摊和摊销。而对于经营租赁,承租人不需单独确认资产与负债,仅需在租赁期内按直线法确认租金费用。目前的租赁会计模式只在承租人对一项资产拥有推定所有权时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一项租约,这使得现实中存在着通过契约性安排规避将租赁反映在报表中的行为,大量符合资产定义的“使用租赁资产的权利”和符合负债定义的“应支付租金义务”被广泛地通过租约安排游离于报表体系之外,实质上构成了“表外融资”。在安然事件之后,租赁被准则制定机构列为与特殊目的主体、退休福利、或有义务、衍生金融工具等需修订的会计准则项目之一,原因是由于这些都属于“具有资产负债表外影响”的交易或安排。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业、保险业的不少人将危机产生的矛头指向了会计准则,主要是指向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允许“表外融资”的存在。为此,G20会议要求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IASB大概列了20个项目,其中包括了租赁会计。IASB加快对租赁会计准则的研究和修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理由:(1)由经营租赁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符合概念框架的资产和负债定义,应当在承租人的财务报表中确认;(2)融资租赁模式和经营租赁模式同时存在,意味着经济意义上相同的交易而结果不一样,降低了财报的可比性;(3)现行的模式提供了构建交易以符合特定租赁定义的机会,经营租赁实质上是表外融资。大量的租赁交易在出租方属于融资租赁而承租人却按经营租赁处理;(4)实务中难以用合理的方式准确第界定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带来的经济后果,对税法制定、监管产生一定影响。IASB租赁会计准则修订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单一的会计处理模式,确保租赁产生的所有资产和负债才财报中进行确认。租赁会计准则修订的核心内容是在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中不再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2009年3月,历时三年的研究和反复讨论后,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租赁会计讨论稿(2009),首次阐明了租赁准则的改革思路,即:在一项租赁开始时,不再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而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对租赁资产和未来租赁负债义务予以确认,并对拟修订的租赁会计准则发出了征询意见。
2010年,FASB与IASB联合发布了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2010),两大委员会在征求意见稿(2010)中提出了全新的租赁会计处理模式。与IAS17的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的划分不同,征求意见稿(2010)将承租人的会计模式定义为“使用权法”。在租赁合同中承租人一旦获得在特定期内对租赁资产的使用权,应当确认一项资产和负债。资产代表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对租赁项目的使用权(“使用权”资产),而负债代表租金支付义务。承租人按增量借款的利率或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费率折现后的租赁付款额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征求意见稿(2010)与现行经营租赁会计处理对的差异在于,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相关的租赁费用总额在租赁开始时已确认为一项长期资产。由于在新模式下,当期发生的租赁费用不会再计入期间费用,而是分别作为摊销和利息列报,因此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利润(EBITDA)将高于采用现行经营租赁会计处理的情况。
征求意见稿(2010)发布后,收到了各方关于利润表影响的反馈意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贸易团体以及企业,它们都在密切关注着租赁会计的最佳变更方法。其中最多的意见是,交易中有些租赁不能被看作具有商业实质的融资,它们只是短期租入某项资产,例如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等,并不牵涉到购买或租赁的条约。但是在“使用权法”下,损益表上呈现的效果却类似于购买或融资,即需要在初期确认较大的租赁费用。尽管FASB大多数成员支持这种“利息摊销”模型,但是对于上述意见,有人认为在一些或有租赁的情况下(不转移所有风险与报酬的租赁),融资费用的摊销更采用“直线法”确认更为恰当。与此同时,IASB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同“使用权法”一样的是,新方案也认可将预计租赁费用的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初始价值计入资产负债表。区别是,资产的使用权将根据租赁资产估计使用的价值进行摊销。
2011年1月,IASB与FASB在联合会议上就租赁准则的征询意见稿展开了讨论,再次对租赁会计的分类进行修订。2012年6月,IASB与FASB就租赁费用的核算方法达成一致意见;该建议方法允许按照以下任何一种方法对租赁合同进行会计处理:(1)使用与征求意见稿(2010)中的建议相类似的方法;(2)导致直线法确认租赁费用的方法。
针对征求意见稿(2010)的反馈意见表明,承租人模型对损益产生的影响因所谓的损益“前置”而未能反映有用信息。“前置”是租赁负债不断被偿还而导致利息费用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与采用直线法摊销使用权资产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就出租人而言,反馈意见表明,现行会计模型反映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需要对征求意见稿(2010)提议的“履约义务法”和“终止确认法”进行重新修订。因此,IASB和FASB于2013年5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2013),就其建议的租赁确认和计量方法再次征求公众意见。预计租赁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第四季度公布。
二、征求意见稿(2010)与征求意见稿(2013)的比较
与征求意见稿(2010)一致,征求意见稿(2 013)确立了承租人和出租人在报告源自租赁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时应采用的相关原则。核心原则是主体应当确认由租赁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征求意见稿(2013)征询意见的内容包括:租赁的识别、承租人会计处理、出租人会计处理、租赁分类,可变租金支付、披露等。与征求意见稿(2010)比较,征求意见稿(2013)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征求意见稿(2013)的改进和完善中,我们认识到征求意见、举行公开公议等应循程序对准则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对征求意见稿(2010)与征求意见稿(2013)进行比较分析。
(一)租赁定义
对租赁的定义,征求意见稿(2010)规定:“租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转让一项特定资产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的合同”。征求意见稿(2013)将租赁进行了修改:“租赁是在议定期间内让渡一项资产(标的资产)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的合同”。修订征求意见稿(2013)还提供了判断一项合同是否包含租赁的标准:(1)履行合同需要使用一项特定的资产;(2)合同让渡了该项资产一定期间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
(二)适用范围
征求意见稿(2013)的适用范围与征求意见稿(2010)基本相同,即不包括无形资产租赁、生物资产租赁、探矿权租赁等。不同的是,征求意见稿(2013)还包括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4号(IFRIC4)“确定一项安排是否包含租赁”中有关如何对未采用租赁的法律形式但转让了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的合同(例如,照付不议协议)进行评估的指引。
(三)租赁的分类
征求意见稿(2013)对租赁进行了分类,征求意见稿(2010)不包含这部分内容。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租赁开始日主体应当将租赁分为“A类型”和“B类型”;并且在租赁开始日后不能进行重分类。
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如果标的资产不是房地产,主体应当将该租赁划分为“A类型”,但是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租赁应当划分为“B类型”:租赁期相对于标的资产的经济寿命来说不重大;租赁开始日租金支付的现值相对于标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说不重大。如果标的资产是房地产,主体应将该租赁划分为“B类型”,但是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租赁应当划分为“A类型”;租赁期占标的资产剩余经济寿命的大部分;租赁开始日租金支付的现值几乎相当于标的资产的全部公允价值。
(四)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在财务状况表中的区分已经消除。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除短期租赁外,所有租赁均须确认一项新的资产(使用权)和新的负债(租金支付义务)。同时,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费用确认模型:(1)当承租人购买或消费标的资产超过不重大组成部分(more than an insignificant portion)时(“A类型”),费用采用前置式的会计处理模式(与目前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相似);(2)对于除了A类型以外的租赁(“B类型”),采用直线法确认费用。
(五)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出租人也需要与承租人采用同样的标准,判断租赁为A类型或B类型。B类型的会计处理模型与目前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模型相似。对于A类型的租赁,出租人将终止确认租赁资产,并确认一项租赁应收款(以付款的现值计量)和一项剩余资产(以租赁期满时的估计残值的现值加上所有预期可变付款的现值来计量)。任何与应收款部分相关的利润应立即确认,而残值部分相关的利润应当予以递延,直至标的资产由出租人再出租或出售。应收款和剩余资产的利息收入应当在租赁期内确认。
(六)售后租回
售后租回,是指资产出让人(承租人)将标的资产出售后再从受让人(出租人)租回的交易。征求意见稿(2013)与征求意见稿(2010)都要求将售后租回合同分拆为销售交易和租赁交易。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如果资产转让属于销售,转让人应当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一项销售,同时按照租赁准则有关承租人的规定对租赁进行会计处理;受让人应当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一项购买,同时按照租赁准则有关出租人的规定对租赁进行会计处理。如果资产转让不属于销售,转让人不应核销转让资产,而应将收取的金额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受让人不应确认转让资产,而应将支付的金额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为一项应收款。
(七)短期租赁
短期租赁,是指预计最长租赁期短于12个月的租赁交易,任何包含一项购买选择权的合同不属于短期租赁。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承租人和出租人均可以按照标的类别,对于短期租赁,可以选择与目前经营租赁会计处理类似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承租人可以选择在租赁期内采用直线法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可以选择在租赁期内采用直线法或其他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租人从标的资产获取收益的模式的方法确认租金收入。
三、展望和启示
21世纪以来,IASB和FASB对租赁会计准则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现行的租赁会计准则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庞大的表外融资行为被投资者所诟病。为此,IASB和FASB加快了修订租赁会计准则的步伐。作为IASB和FASB四大联合项目之一,租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势在必行。租赁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IASB和FASB一直致力于制定一套新的、单一的租赁会计处理模型,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2010年,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2010),拟将“两租”合一,并针对提出了“使用权”会计处理模式,征求意见稿(2010)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探讨。与此同时,IASB和FASB对租赁准则修订方面尚存在不同的观点。IASB“原则导向”(Principle-based)的理念和FASB“规则导向”(Rule-based)的理念一直是两大会计准则体系趋同中的障碍之一。现行美国会计准则对于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规定了许多具体的判别标准。FASB试图通过征求意见稿(2010),建立一套简单的模型适用于所有租赁,从而摈弃目前琐碎的标准。但在各方意见的妥协中仍难以达成。租赁准则的修订,既是为了改进会计准则的需要,也同全球会计准则的趋同战略息息相关,因此双方都高度重视。最初双方各执一词,为的是在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争取话语权,来维护各自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然而租赁作为一项全球业务,准则的不同会大大降低报表的可比性。因此IASB与FASB正在共同努力建立一套能兼顾各方利益的、统一的准则。
时隔三年,IASB和FASB再次联合发布征求意见稿(2013),针对租赁会计准则再次广泛征询意见。征求意见稿(2013)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通过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的可能,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租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性。但是征求意见稿(2013)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1)新租赁准则内在逻辑不统一。承租人方面,所有租赁都应当资本化并在财务状况表中列报;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却要区分“A类型”租赁和“B类型”租赁两种模式进行列报,而且设备和房地产的处理也不统一。(2)新租赁准则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经济业务。按照的征求意见稿(2013)的规定,承租人的所有租赁都应当资本化列入财务状况表,这样的要求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不能仅以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企业进行租赁并不都是以融资为目的,如果对租赁业务不加以区分的“一刀切”,全部列入财务状况表,可能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3)新租赁准则较现行准则的会计处理更为复杂,也会产生新的操纵行为。征求意见稿(2013)中,无论是租赁期续租或终止租赁选择权的判断,还是或有租金、租金支付义务以及使用权资产的重估,都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并相应调整财务状况表和损益表,这一方面会加大财务报告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这些不足和缺陷的地方也是新租赁会计准则发布之前IASB和FASB需要讨论和修订的方向。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逐年扩大,政府采购“规范、公正、透明”等理念以其广泛的适用性,渗透到各项采购项目中。自2003年《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以来,政府有关部门不断采取适当措施,发挥政策导向功能,规范采购程序,但本身体制的不健全依然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此次《意见》相比《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当事人、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质疑与投诉、监督检查、法律责任方面都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意见》的公开,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当前政府采购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步入统一化、规范化轨道,实现政府采购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谷辽海
相对于上位法《政府采购法》而言,拟议的《政府采購法实施条例》在操作规程方面有了进一步明确:一是,有关本国货物的采购有了粗略的规定,使实践部门重视本土产品的采购,但尚须在立法层面上细化规则;其二,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尤其是电子统一交易平台的建设,从而逐渐靠近电子交易的国际规则;其三,吸收了一些新的采购工具,如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等框架协议的采购工具,但需要进一步明确每种方式的使用条件和采购程序;其四,允许在电子环境或传统纸质条件下进行政府采购,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尚须明确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纸面采购方式如何在电子环境下运行的问题;其五,引入电子拍卖或电子竞价的采购工具,便于与未来《WTO政府采购协定》规则接轨,但需要明确的是,或者电子拍卖或者电子竞价,只能选择一,因为两种采购方法的功能是一样的。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博士 吕汉阳
为更加有效发挥特种作业人员在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中的作用,应急管理部安全基础司组织有关单位对现有特种作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特种作业目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 2020 年 9 月 6 日。
联系人:殷婷茹、高海东,010-64464799(带传真),电子邮箱:tzzy3015@163.com。
附件:
1.特种作业目录(征求意见稿)
2.特种作业目录修订对照表
3.关于《特种作业目录》修订情况的说明
4.征求意见表
1、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应为“发展改革委”,文中“发改委”应按此修改为宜。
2、第1页第7行,“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可考虑调整为“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以抗为辅,防抗结合的原则”。
3、第2页第2行,“本预案为地方总体抗旱预案,省级层次”,可考虑调整为“本预案为省级总体抗旱预案”。
4、第4页第12行,删去“组织”二字为宜,“组织全省防汛抗旱工作”应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
5、第13页第10行和第16页第3行,“各级”可考虑调整为“同级”为宜。
6、第22页第3行,“沈阳、大连等重点干旱缺水城市”,此处提及的具体城市应与现状我省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城市一致。
7、第23页第8行,“省防指”宜改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引领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构筑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转型为方向。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节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健全促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标准、政策等制度体系,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在循环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
———坚持以创新开放为驱动。加快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应用,创新机制模式,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走出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协调共享为支撑。注重不同区域发展的特殊性,落实重大区域战略,着力构建区域资源循环体系。以解决社会生活中资源循环方面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得到全面推行,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废物排放明显减少,循环发展对污染防控的作用明显增强。
———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共生体系基本j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实现有效衔接,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水平明显提升。
———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基本构建。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全面树立,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资源安全保障重要的来源之一。
———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初步树立,绿色产品使用比例明显提高,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行为蔚然成风。
主要指标。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部分有删节)
二、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四)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研究制定生态设计指引,推动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重点产品开展“设计机构+应用企业+处置企业”协同试点。
推广“3R”生产法。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型企业评价体系,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升级改造。
(五)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对新设园区和拟升级园区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或者在总体规划中设置循环经济篇章,按产业链、价值链“两链”集聚项目、招商选资、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增强能源资源等物质流管理和环境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综合性开发区、重化工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性质的园区,加强分类施策和指导,强化效果评估和工作考核。
(六)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推动行业间循环链接。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融合专项,在冶金、化工、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业间开展横向链接。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总结推广跨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发展指南。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为导向,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推进农产品加工、生态森林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林业多功能性,推进农村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种养加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三、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
(七)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总结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经验,出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在全国设区城市推广。加强监管,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估制度,加大对非法回收处理餐厨废弃物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布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网络,加强分类回收和分选。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继续推进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层等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将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产品纳入新型墙材推广目录。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推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鼓励利用园林绿地废弃物进行堆肥、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人造板、制作食用菌棒等。推动园林废弃物与餐厨废弃物、粪便等有机质协同处理。鼓励市政园林、花圃、苗圃、果园等使用有机肥、基质、土壤改良剂等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
加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技术路线,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与餐厨废弃物、粪便、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完善污泥无害化处置标准,鼓励将污泥处理处置达标的产物用于培育移动园林苗圃等。
(八)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能源共享。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供,进一步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余热用于城市集中供暖,鼓励利用化工企业产生的可燃废气生产天然气、二甲醚等燃料供应城乡居民,鼓励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鼓励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及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系统,开展再生水用于农业浇灌的示范应用,完善相关标准。推动矿井水用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在沿海缺水地区、海岛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生产和生活系统。
因地制宜推动生产系统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推进水泥行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等,推进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推进钢铁企业消纳铬渣等危险废物。鼓励将生活废弃物作为生产的原料、燃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安全处置。稳步推进有关试点示范,建立长效机制。
(九)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对101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开展评估和验收。研究制定循环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和废弃物处理空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引导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型、节能型单位建设。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制定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清单。建立城市循环发展指数发布和评价制度。
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在储量大、共伴生的铁矿、铝土矿、铜矿、铅锌矿、金矿、钨锡矿等矿区,开展金属矿产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示范。继续推进高岭土、铝矾土、磷矿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尾矿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提取和高值高效利用,开展尾矿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支持利用尾矿和废石生产建筑材料和道路工程材料。鼓励资源枯竭矿区开展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
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着力推进工业固废中战略性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
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生产板材、纸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沼气工程。推进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渔具、渔船等回收利用。
(十一)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升级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等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合作,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回收机、回收超市等回收方式。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动“两网融合”。
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推动现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基地)外的规范废弃电器电子拆解企业、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入园发展,促进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出台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提质升级的指导意见,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高值利用水平。
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动力蓄电池、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进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在慈善机构、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设置旧衣物回收箱,建立旧衣物多种回收渠道,推动军服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服装品牌商回收本品牌的废旧衣物。推动建立废旧木质家具、木质包装等废弃竹木产品的回收利用体系。选择快递业为切入点,开展物流业包装标准化和分类回收利用试点,提高循环利用率。
(十二)支持再制造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推动重点品种再制造。严格质量和标识管理,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装备、办公设备等的再制造。继续推进大型轮胎翻新。继续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支持再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建立再制造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清理制约再制造产品流通的规定,鼓励再制造产品销售和使用。
规范再制造服务体系。针对不同产品特点,建立以售后维修体系为核心的旧件回收体系,规范发展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企业将硒鼓、墨盒等可再制造旧件交售给再制造企业。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将再制造产品纳入汽车同质维修认证体系。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与钢铁、冶金、化工、机械等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开展设备寿命评估与检测、清洗与强化延寿等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推进“军促民”再制造技术转化,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推动再制造业集聚发展。长沙、张家港、临港等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开展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区域探索开展技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有利于技术引进的可再制造件进口。
(十三)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城市群为重点,统筹规划和建设区域内工业固废、再生资源、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跨行政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废弃物协同处置信息平台,促进废弃物协同利用和处置。促进报废汽车拆解、危废处理等废弃物跨行政区域流动,现资质互认、政策协同、体系协同,推动废弃物协同处置。
五、强化制度供给
(十四)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铅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等领域推行。在部分地区和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等领域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选择重点品种试点实行目标回收制,建立第三方管理制度。选择适宜的工业产品、消费品种类,推行生态设计。建立重点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信用评价制度,适时发布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情况年度报告。
(十五)建立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推广使用制度
实施原料替代战略,引导生产企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分类发布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标准和目录,建立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制度。率先推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高再生原料使用比例。推广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或道路中,强制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进大宗固体废物替代建材原料,限制同类天然建材原料开采。
(十六)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
制定发布限制生产和销售的一次性消费品名录及管理办法,对纳入目录的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完善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税收及贸易政策。支持研发可重复使用的替代产品。研究制定一次性产品的生态设计标准,提高回收利用率。
(十七)深化循环经济评价制度
建立以主要资源产出率、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层面资源产出率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发布不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城市循环发展指数等综合性评价方法,适时发布区域循环发展指数。对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园区循环化改造等试点示范单位进行评价考核。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定期对各地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水平等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十八)强化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
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产品生态设计标准,推动重点行业循环型生产方式技术管理标准化,完善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等标准,加快健全再生产品及原料、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利废建材等产品标准。深化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不同行业、领域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支持社会团体制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团体标准。
建立规范的循环经济认证认可制度和计量体系。开展再制造企业的生产质量体系认证,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等绿色产品认证,并作为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社会推广的优先选择范围。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提高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和能源计量数据分析利用水平,加强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和能源计量审查。
(十九)推进绿色信用管理制度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等信息。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信息、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安全环保信息、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质量信息等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支持开展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并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在循环经济相关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
六、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
(二十)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制造、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共生与链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制造。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布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健全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遴选及推广机制,建立应用推广的信息平台。
(二十一)发展分享经济
创新消费理念,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把分享经济作为优化供给结构、引导绿色消费的新领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闲置房屋、闲置车辆、闲置物品的分享使用,发展分享办公、分享存储、分享信息,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产业,推动外包式服务发展,培育专业的循环型生产服务企业,改变传统产品提供模式,提高产品维护专业化水平。鼓励专业分享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和信用评价机制,实现分享商品、信息、服务的在线交易。
(二十二)扩大绿色消费
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大力推动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再生产品使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完善绿色产品统一标识、认证制度,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建设各类绿色流通主体。大力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各类公共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跨区域交通系统的无缝链接,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
(二十三)创新服务机制和模式
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为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居民社区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合作,促进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利用两个网络系统融合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等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二十四)支持资源循环产业“走出去”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际交流和进出口贸易。配合工程输出、产能合作,支持国内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到海外投资,增强境外资源就地转化加工能力,把海外再生资源作为资源安全保障的来源之一。推动再制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施对标行动,保障再制造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等达到欧美国家条件,培育以增材再制造技术为特点的装备现场修复技术,健全海外服务保障体系。
七、实施重大专项行动
(二十五)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
制定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计划》,各地要制定本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方案,明确改造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其中,长江经济带的化工、轻工等涉水类园区,京津冀地区的冶金、建材和石化等涉气类园区和工业集聚区要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外的城市企业逐步“退城入园”。发布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南》、《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纳入园区考核体系。国家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专项建设债券等加大支持力度。到2020年,国家重点支持100家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推动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二十六)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行动
建设20个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汇集资金、技术、农田等生产要素,向产前投入、产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节延伸,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横向链接,形成种、养、加、游等深度融合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十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在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布局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对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等进行集中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理,完善统一收运体系,建立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收运处理企业的规范管理制度,推动典型废弃物的集中规模化处理、利用。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协同效应,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垃圾焚烧、填埋设施的协同共享,加强能源、水资源和固废处理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设以城市为载体的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推动共伴生矿、工业固废、危险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制定区域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区域性大宗产业废弃物信息交易平台,实现产业废弃物多途径、多层次、协同化利用。
(二十八)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以企业和行业为载体,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发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赤泥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拓宽利用途径,提升利用水平。
(二十九)“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
制定发布《“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方案》,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推动园区产业共生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和价格指数。支持汽车维修、汽车保险、旧件回收、再制造、报废拆解等汽车产品售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互通共享。在30%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在线回收平台,再生资源、产业废弃物年在线交易规模超过5 000亿元。
(三十)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行动
统筹规划京津冀地区的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一批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重大示范工程,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京津地区为核心推进再生资源专业化规范化回收体系建设;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建立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跨区域资源化消纳利用的综合体系试点;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改造和完善相应回收、拆解和再利用基地和园区;依托河北现有产业基础,建设京津冀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结合滨海新区、曹妃甸等国家级产业区建设,构建跨城市、跨地区产业链接,推动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三十一)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行动
建设30个左右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平台和示范应用基地,选择电子电器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纺织企业等在生产环节推广使用再生材料。选择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维修销售等产品营销渠道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业开展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支持中央企业在维修体系中应用再制造产品。选择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到2020年,骨干电器电子生产企业再生材料使用率达到20%,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使用面积超过1 000万平米,主要再制造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10%。
(三十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行动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水平为核心,开展循环发展宏观战略、制度创新、政策机制和重大共性或瓶颈式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究、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利用成套技术与大型装备产业化、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共性技术创新,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模式示范。
(三十三)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模式推广行动
总结凝练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典型模式案例,结合工作实施向全社会推广发布。制定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途径,宣传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和试点示范经验。采取组织现场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加大对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推广。
(三十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试验行动
选择若干地区、行业开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形成循环经济核心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选择部分行业试点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开展目标回收制和企业回收联盟试点;开展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制度实验,选择部分电器电子企业、汽车企业开展再生原料应用试点,选择若干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试点;开展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试点,探索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的具体措施;选择部分区域、部分行业开展产品分享、服务分享、信息分享试点。
八、完善保障措施
(三十五)健全法规规章体系
推动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增强法律约束力,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法规规章,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或实施办法。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加快制定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的管理规定。研究出台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及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三十六)理顺价格税费政策
深化价格改革。合理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快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全面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全面落实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完善鼓励煤矸石、垃圾和沼气发电的价格政策。完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提高收缴率。探索垃圾计量收费,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和餐厨废弃物的排放收费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深化资源税改革,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实行清费立税、从价计征,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稳步推进消费税改革。进一步规范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按有关政策规定实行税收优惠。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新型墙材专项基金。
(三十七)优化财政金融政策
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与社会融资的联动,通过PPP和第三方服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循环经济。创新融资方式。落实绿色信贷指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积极落实绿色债券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资源循环利用重大项目建设。研究探索赤泥、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标准化、证券化的方法,研究上市与循环发展相关的期货、期权产品。
(三十八)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建立重要资源消耗情况的统计监测机制,各级统计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保障工作经费,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推动园区、企业建立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的动态台帐,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各地政府要对统计工作给予相应支持。
(三十九)强化监督管理
开展再生资源集散地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回收站点和集散市场,坚决关停无照经营、达不到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的小企业、黑作坊,持续打击非法改装、拼装报废车、非法拆解电器电子产品的企业和集散地。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管理,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
加强重点领域规范管理。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备案管理,完善对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铅酸蓄电池等特殊品种的管理。加强对再制造产品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查处力度,巩固“限塑”成果。加大对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行为的查处力度。
九、加强组织实施
(四十)落实地方工作责任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循环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本地区的循环发展规划或引领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促进循环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本地区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部门分工,加强相关统计和评价工作,逐级落实工作责任。
(四十一)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推动企业按照循环型生产方式组织企业生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评价对标工作,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四十二)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加强宣传引导,把循环发展的有关内容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营造促进循环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继续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循环经济理论、模式的交流,强化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宣传,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推进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四十三)加强组织协调
序言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是致力于公众利益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私人部门组织。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的目标是通过为接受过适当专业培训、遵守职业道德的评估专业人士提供可信评估意见制定合理的框架,建立公众对评估程序的信心和信任。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目标:
·制定和维护国际评估准则(IVS)
·为专业评估师提供技术指导
·促进全球评估行业和职业道德实践的发展
受托人通常应用公允意见来帮助进行商业判断和日常管理,从而充分应用组织机构的资源,并促进实现可能的交易。许多公允意见基于评估分析。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认为,促进对公允意见目标的理解和确认,提供公允意见的最佳实践原则,有助于实现公众利益。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意识到,一些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包括何时需要出具公允意见,谁委托,谁提供,以及公允意见应该包含的内容。本操作指引旨在帮助尚不存在相关规定或有类似规定但尚未涵盖本指引所包含内容的地方应用。
内容
段落 页码
简介 1-2 4
何为公允意见? 3-4 3
何时需要公允意见? 5 4
公允意见的目的 6-9 4
职业道德注意事项 10-18 5
工作范围 19-21 7
调查范围 22-27 8
公允意见书的内容 28-32 9
简介
1.本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描述了公允意见的性质并规定了提供公允意见时所需的操作程序。
2.公允意见(FO)帮助委托关系中的受托人(例如公司董事,理事或者基金经理,他们为了个人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必须采取行动,从而确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财务角度判断拟进行的交易是否符合委托人的权益。受托人对委托人拥有注意义务。
何为公允意见?
3.公允意见是公允意见提供者从财务的角度就一项拟进行交易中拟收取或支付的报酬的公允性向委托方出具的意见。公允意见的提供要考虑拟进行交易中与拟收取或支付报酬相关的交易条件,包括对放弃和获得利益的价值进行比较。
4. 公允意见不是:
a.特定交易中取得或收到的最佳价格的意见或任何形式的保证;
b.对导致交易搁置的销售或谈判过程以及其中拟支付或收取报酬的评估或评价;
c.对预期交易的战略价值的肯定;
d.对证券持有人如何进行投票的建议;
e.对交易过程中类似禁售期、终止费用、遣散协议等方面的分析或意见;
f.对客户提供的、代表客户提供的或公共途径获得的历史或未来财务方面或其它方面信息的确认,或任何形式的意见或保证(审计,复核或编辑)。
然而,从财务的角度由公允意见提供者对一项拟进行交易的价格进行公允性分析, 继而得出公允意见的过程需要考虑以上这些因素中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何时需要公允意见?
5.受托人应用公允意见的交易例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项目:
收购邀约;强制收购或者赎买少数证券持有人所持股份;计划或项目安排;资本重组,包括再融资交易和债务股权互换;私有化交易;关联方交易;与身居要职的人进行交易;回购;不涉及拍卖的投标报价、出售或合并交易。
公允意见的目的
6.公允意见可以协助受托人证明其在商业交易中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可能的重大交易中履行了注意义务,充分利用了组织机构的资源。受托人的职责基于法律、法规、法院和监管部门的持续监管而不断发生变化。
7.注意义务是支撑受托人批准拟进行交易或考虑拟进行交易的重要义务。一些法院有权通过检查受托人是否在充分考虑相关因素、信息和审议涉及该机构的决议之后能够尽职、理性的进行受托活动,来决定该受托人是否履行了注意义务。
8.一些法院认为,由于受托人通常是依据对预期交易的深思行事,对商业判断的应用可以保护受托人不受“既成事实”的挑战。因此,除非受托人有明显违反合理预期的行为,否则法院或者监管机构都不太可能审查或质疑受托人的行为或决定。
9.公允意见通常是根据对预期交易的考虑,从财务的角度关注各利益相关方和所有个人或集团证券持有者利益的公平性。如果相关证券法规或法律先例可以应用于预期交易,则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对预期交易的公平性进行评估和判断。
职业道德注意事项
10.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的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明确了可以适用于公允意见的五项基本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守则还包括对应用原则的指导,对可能存在的威胁的讨论,以及职业评估师为避免或减轻这些威胁可能会采取的行动。在应用本操作指引时,建议遵循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
11.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中的五项基本原则,确定和探讨了诚信、客观、权限、保密和专业行为。该操作指引描述了可能会对公允意见提供者的诚信和客观性产生特定威胁的类型。
12.公允意见必须是客观和公正的,不应该偏向于包括委托方在内的利益的任何一方。因此,公允意见提供者需要采取一切必要步骤,以避免其独立性受到威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允意见提供者不应该接受任何委托方或交易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的无理要求,包括限制调查范围、干扰调查方法或结论等行为。
13.在接受提供公允意见业务前,公允意见提供者应该考虑到任何其公司或组织现有的或拟建立的关系可能会对其独立性产生的损害,并且对损害程度进行评估。例如:
·与委托方的关系,包括非独立董事、管理层,大股东,其他利益相关方;
·拟议交易的结果可能或有理由被认为与公允意见提供者有利益关系。
14.公允意见提供者以及其家人、联营公司及员工与委托方或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公允意见提供者就有更大的举证责任来证明其公正性。
15.除了交易过程中公允意见提供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相互作用或事件可能会实事上威胁公允意见提供者遵循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中的五项基本原则。以下就是典型的相互作用或事件的例证:
·公允意见提供者意识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发生:
I.委托方在另一个公允意见提供者披露了其对预期交易考虑拟采取的评估方法后,拒绝由其继续提供服务,或者
II.另一个公允意见提供者在接到委托后拒绝提供公允意见;
公允意见提供者现在或在此之前为委托方提供过策略咨询或参加过拟进行交易的策略的讨论;
nlc202309032142
·任何公允意见提供者接受委托方或其他利益相关方指令的行为,包括使用委托方指定的评估方法和指定结论;
·公允意见提供者未经仔细检查就使用委托方或其他利益方提供的数据和分析;
·公允意见提供者收取费用取决于交易或者公允意见的最终结果;
·公允意见提供者在发布最终公允意见前与委托方或其他利益方探讨未来的业务关系;
·公允意见提供者不是基于事实的变化,而是根据委托方对公允意见草稿的意见改变公允意见;
·公允意见提供者在未进行尽职分析和调查的情况下听从委托方或任何其他利益方的建议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16.当公允意见提供者认为遵循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的五条基本原则受到威胁时,他们应当对所受威胁程度进行评估。有些威胁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防御措施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但是,正如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里规定的那样,如果无法消除违反五条基本原则的威胁,或者无法将这种威胁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项业务就应该中断或停止。
17.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中探讨了可以用来消除或显著降低威胁,从而实现公正客观的安全措施的类型。这些措施包括限制信息在公允意见提供者公司内部传播(包括公允意见提供者公司的附属公司或实体),同时防止有利益冲突关系的公允意见提供者及其同事接触到相关信息。
18.任何可能违反五条基本原则的关系或行为,以及为避免或消除这种威胁所采取的相关行动,都应该在公允意见书中披露。
工作范围
19.公允意见有可能包含评估分析、评估或者价值区间,执行此类公允意见业务时可以遵守国际评估准则的相关规定。国际评估准则101工作范围,涵盖了在进行评估业务之前,公允意见提供者和委托方之间需要考虑和以书面形式记录的事项。
20.为保持与国际评估准则101一致,公允意见提供者应在工作范围协议上签名,最好也有委托方的签名。
21.除了国际评估准则101工作范围内的注意事项外,在公允意见工作范围内,以下事项应引起特别注意:
a.在分析预期交易和制定公允意见时采用合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b.在分析中使用合理和适当的假设,这些假设一旦发生变化,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c.在形成终稿之前或在任何适当的条件下,是否向委托方提供公允意见书的草稿以进行事实上的核查,从而避免对结论产生不正确的影响(见第16段);
d.调查和核实的程度是适当的;
e.需要专业援助的范围。
在下文中将对最后两点注意事项展开进一步探讨。
调查范围
22.公允意见提供者搜集和核查数据的职责,也即第三方(包括委托方)提供待用数据的范围,应该记录在工作范围内。
23.由委托方提供的支持其利益的公允意见的信息分析的采纳与否,取决于公允意见提供者。如果这些信息不是以令人满意的形式提供,可以考虑终止此业务或者拒绝发表公允意见。
24.公允意见提供者在形成公允意见时,常常会无法独立确认一些数据,相反会依赖委托方或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提供的信息。但是,公允意见提供者在采用信息时,应该保持合理的专业质疑精神。如果信息不合常理,应该要求对方提供额外的信息或进一步补充信息。公允意见提供者越是依靠某些信息才能做出结论,其对信息的检查责任越大。如果有任何征兆表明无法依赖尚有疑问的信息,公允意见提供者就应该终止业务或者拒绝提供公允意见。
25.公允意见提供者所依赖的任何由委托方或第三方提供的信息都应在公允意见书中披露,但如果公允意见提供者认为信息中存在实质性缺陷,就不应该发布该公允意见。
26.如果公允意见提供者缺乏审核对最终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的专业知识,委托方或者公允意见提供者应该聘请独立于委托方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只需要向公允意见提供者报告,而不是向委托方报告。
27.当公允意见提供者依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时,公允意见提供者应该对该专业人士的名誉、专业素养和对预期交易与相关利益方保持独立性等方面进行调查。使用合理的假设和方法是该专业人士的责任。然而,公允意见提供者在使用专业人士意见之前应该确保对其工作和建议有足够的了解,如果对其工作不满意或觉得建议不够合理,应该要求专业人士提供额外的信息或解释。
公允意见书的内容
28.本节对公允意见的典型内容进行介绍,并非旨在涵盖公允意见书中可能会包含的所有内容,也不是对某些业务提出不相关的要求。各监管辖区可能会对公允意见提出额外的特殊要求。
29.格式、标的和信息量都很重要,需要进行专业判断。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
·该公允意见中标的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公允意见用户对于公允意见使用的知识背景和范围。
30.指导公允意见提供者做出判断的优先原则是公允意见应该提供充足的信息,从而使读者可以合理的理解事实背景、主要判断和形成结论的重要理由。公允意见的预期格式和具体细节应该进行明确规定,在工作范围部分进行明确说明,参见国际评估准则101工作范围第2章第1节。
31.当公允意见包含评估、价值区间或评估分析时,国际评估准则适用于该业务。特别是国际评估准则103报告的要求与公允意见相关。如果公允意见包含另一位专业人士提供的评估意见时,建议公允意见提供者确信专业人士的工作和报告符合国际评估准则,并且确认该专业人士同意在报告和公允意见中引用其观点。
32.如前所述,下文列出了大多数公允意见中应该包含的事项。所列事项不分先后顺序:
业务背景
A.公允意见提供者的身份;
B.公允意见的目的;
C.术语“公允”的定义和用来提供观点的标准;
D.公允意见的有效日期;
E.公允意见提供者的签约对象和公允意见的接受方(如果不相同的话)。
独立性
F.声明:公允意见提供者是否与客户、管理层或其它利益方存在可能导致公允意见提供者的独立性受到影响的任何实质性关系(见上文第16段或第19段)。
G.支付给公允意见提供者费用的具体事项如下:
·费用是否依赖于应用公允意见的事件或行为的声明;
·费用是否依赖于预期交易或提供意见的结果(见第16段)。
交易背景
H.对预期交易及或对预期交易的考虑的描述,包括交易内容。
I.对证券持有人考虑的描述(或者对一组证券持有人考虑的描述)。
分析范围
J.对相关业务、资产或证券的描述。
K.公允意见中的相关案件,证券法规,规章、政策。
L.对工作范围的描述,包括对信息审核和依赖的摘要。当公允意见提供者审核范围受限或提供给公允意见提供者的信息不完整时,出具的公允意见应该披露这些局限性或信息的不完整性,阐明原因,并对这些局限性对公允意见结论的影响进行描述。
M.公允意见提供者在得出公允意见结论前,应该考虑到所有相关建议、事先评估及专家报告。公允意见提供者注意不要在公允意见中泄漏或直接引用一些保密、法律上受保护或者商业敏感的信息。
N.对所用评估途径和方法及选用这些评估途径和方法的原因的描述。
O.所使用的价值类型及定义(参见国际评估准则框架)和其它额外假设(例如持续经营或清算假设)。
P.得出公允意见结论的所有假设。如果该假设具重要性,应该在公允意见中表明对假设的敏感程度(既假设的变化对结论产生的影响的分析)。
Q.从财务角度考虑拟进行交易的公平性而得出的结论对于各利益相关者是合适的。
nlc202309032142
限制和局限
R.任何应用公允意见时的限制和局限,或公允意见提供者的责任。
i.公允意见受制于的任何限制或局限;
ii.对公允意见使用方的使用限制,或者公允意见应用于特殊目的;
iii.明确未经授权或不恰当应用公允意见应担负的责任。
附: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关于《公允意见操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的说明
一、指引的目标及反馈意见应注意的事项
公允意见是判断收购、兼并或者出售部分或整体业务等的企业交易对相关股东是否公平的意见。这些公允意见往往由企业的董事会或其他受托人委托办理,以证明此项交易符合所有股东的利益。在一些司法管辖区内,法律法规要求某些特定类型交易必须出示公允意见。
从财务角度对一项交易提供公允意见通常需要进行评估或评估分析。构成公允意见的评估分析一般应与国际评估准则(IVS)和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的其它公告一致,例如,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或其它各种技术资料文件中的评估方法指引。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专业委员会从公众利益出发制定该操作指引,阐释了接受和准备出具公允意见业务时通常需强调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才能符合国际评估准则(IVS)。该指引的目标为:
·提供影响专业评估师客观性的具体事例,对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进行补充。
·能够使公允意见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确保评估意见是基于满足国际评估准则(IVS)所包含的关于程序和报告透明度的要求。
·确保基于评估意见的公允意见符合相关国际准则的要求。
欢迎公允意见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其他依赖于公允意见的用户对此意见稿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对本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请于2012年5月31日之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CommentLetters@ivsc.org 或者以信件的形式寄到IVSC.41,Moorgate,London EC2R 6PP.United Kingdom.。除非您有保密的要求,您的意见将会公示于众。
本征求意见稿的副本将会提交给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以供个人或组织使用,严禁私自出售或传播,引用此征求意见稿时必须标明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的版权或列明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的地址。此外,没有得到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的允许,严禁翻译、转载或以其它任何形式(未知或已知方式),包括影印和复制,应用到任何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中。出版和版权事宜,请联系IVSC.41.Moorgate.London EC2R 6PP.United Kingdom。邮箱地址为ivsc@ivsc.org.www.ivsc.org。
反馈意见应注意的事项:
1.应以信函格式反馈意见,在信件抬头标明组织名称。除非要求匿名,否则所有收到的意见将会在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网站上公布。
2.不要提交直接在征求意见稿上修订编辑的版本。
3.所提交反馈意见的文档格式最好是未经上锁的PDF格式,以便进行提取分析。在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网站公布之前,所有文件都会保密。
二、针对反馈意见者的问题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专业委员会希望您能对下列问题做出答复。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回答,但为方便对收到的答复进行分析,请使用本问卷中的问题号码标明所回答问题的题号。也欢迎您对征求意见稿的任何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评论。
1.专业委员会认识到,许多司法管辖区内的法律或法规规定了何时需要公允意见,谁有资格出具公允意见以及公允意见必须包含的内容。正如该指引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该指引用于没有同样法定要求的地方,或者作为法定要求未涉及方面的补充。一些司法管辖区可能有多于该指引的规定和要求,专业委员会愿意了解该指引与已知国家监管要求的冲突或矛盾之处。
该征求意见稿中是否与您所在执业内的监管要求有相抵触之处?如果有,请对相抵触的部分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提供简单描述。
2.委员会考虑是否应该区分不同版本的公允意见报告,即向委托方提供的综合、详细的报告(有时也被称为“董事会简报”或“董事会陈述”)和用于公开披露的缩减版报告。通常的做法是提供一个结论性摘要,供公开披露或提供给各利益相关方。不同格式的报告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区别,它们都是相同服务的一部分。
您是否同意这个结论呢?如果不同意,您认为该征求意见稿中提交给委托方或公开披露的版本应该有什么区别?
3.征求意见稿的第3、4段描述了什么是公允和不公允的意见。
a)这些描述是否与你所在执业区域提供的公允意见相一致?
b)你是否认为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发布的该指引尝试定义公允意见的性质,会对使用者乃至公共利益起到帮助?
4.委员会决定,该指引应仅对以下事项提供指导:如何确保独立性和客观性;确定工作范围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执行公允意见业务应当关注哪些业务条件;标准公允意见书中应包含哪些要素。委员会认为,将指引扩展到用于表明拟议交易是否公平的相关事项中,例如拟议交易的性质、范围和时间等,在国际背景下是不切实际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被理解为限制了意见提供者的个人判断。
你是否同意委员会关于排除该指引被用于作为能够决定一项拟议交易是否公平的标准的决定?如果不同意,请注明你认为能被有效使用的附加指引的类型。
5.委员会认为,公允意见提供者的完全独立性对提供客观公正的意见非常重要。这些标准适用于所有评估相关服务和2011年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发布的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包含的专业评估师如何认定其独立性受到威胁、以及如何避免或缓解这些威胁的讨论和指引。本指引的第10-18段以一些具体的例子,在对公允意见提供者的威胁方面对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进行了补充。
你是否认为该指引和专业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能够完全涵盖个人或机构接受提供公允意见的业务时,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所受到的威胁?如果不是,请指出其他你认为应该指出的威胁或该征求意见稿中你认为需要修改或删除的威胁。
6.任何评估业务中的范围和术语应与国际评估准则(IVS)101工作范围中所列保持一致,这些要求适用于公允意见中所包含的评估建议。征求意见稿中的第19到21段指出了国际评估准则(IVS)之外又附加的一些需要在提供公允意见时的范围和术语保持一致的具体事项。
通过阅读国际评估准则(IVS)101和指引,您认为该征求意见稿是否充分确定了提供公允意见工作范围和术语应考虑的主要事项? 如果您觉得有需要附加的项目,请明确指出来。
7.当公允意见中包含评估意见时,应使用国际评估准则(IVS)103中的原则。本征求意见稿中的第28到32段探讨了在决定公允意见内容时应考虑的原则,并列举了标准公允意见书所应包含的推荐事项 。
您认为所列举的推荐事项a)有帮助和b)全面吗?您觉得有需要剔除的事项或者需要添加的事项吗?
8.第31段包含公允意见中应有的一些约束和限制性的建议。
您认为这些约束和限制在您所执业的辖区内是a)合理的和b)适用的吗?您觉得有必要添加其它约束和限制性的建议吗?
9.本操作指引旨在对公允意见的提供者和依赖于公允意见者提供帮助 。
您觉得有需要添加的其它事项,从而最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吗?
(注:该征求意见稿英文原文见IVSC网站:www.ivsc.org)
(译文由中评协国际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