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调研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妈祖文化调研(精选8篇)

妈祖文化调研 篇1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妈祖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

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二:妈祖庙的文化研究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三: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妈祖文化调研 篇2

一、 贺村镇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一) 文化基础设施方面

贺村镇区域总面积129.52平方公里, 辖45个行政村、1个社区, 常住人口8.42万人, 外来人口2.58万人。贺村镇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将文化站建设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龙头”工程, 成功创建省级二级综合文化站、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江山市图书分馆贺村分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47个、省级特色文化村2个、确定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个、文化礼堂村2个 (今年申报创建10个) 、文化广场建设25个村 (使广场文化成为农村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农家书屋45个, 文化活动室47个, 文艺团队112余支。

(二) 群众文化生活方面

一是以镇党委、政府牵头举办的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不断增多, 引导和促进全镇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贺村镇成功举办二届万人参加的农民运动会、江山市首届、第二届礼贤古城文化节、“培育小城市共建新贺村”文艺汇演、“幸 福江山村歌嘹亮”小城杯江山市首届幸福江山村歌大赛、湖前村连续八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内容丰富多彩。

二是多种形式的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需要, 各行政村以村级文化礼堂为活动平台,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全面拓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排舞队、腰鼓队、坐唱班等文艺队伍, 切实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

(三) 文化特色方面

创新是贺村文化工作长足发展、知名度不断增强的重要思路。创办了一张“小城市”报, 以贺村变化发展为内容主体, 见证贺村进城全过程;建立了一个“连心服务网”, 以最新鲜、最快捷方式报导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市培育的全过程; 开通了一个微博, 以更积极的建设态度、更开放的宣传方式面向社会, 展示五位一体的建设成果, 互动性地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创作了一首“小城贺村之歌”展现了贺村人民的精神风貌, 目前我镇已有三分之一村创作了村歌, 全镇上下随时都能听到镇歌、村歌传唱;发动了一次小城市形象宣传标语征集活动, 共征集宣传标语1812条, 展示了贺村人民对“小城市”建设的决心;制作了一部“小城市专题片”记载贺村人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加强我镇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建议和存在问题

(一) 加大投入, 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并进。文化设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品位, 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和窗口。镇党委政府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 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农家书屋虽然建起来了, 但是农家书屋管理员没有待遇, 这就影响到了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同时基础建设非常薄弱, 一般村文化活动主要靠文化活动室, 但是文化活动室设施比较单一, 远远满足不了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二) 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 促进群众文化生活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强扶持和培育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流传下来, 生生不息, 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像现在代表我镇的一个民俗节日——“六月廿四墟日”及代表江山民间文化的“佛堂鱼灯”等弥足珍贵, 需要大家去挖掘保存。在挖掘这些传统文化时要剔除其糟粕, 保留其精华, 并注意与时俱进, 让传统文化形式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古为今用, 服务于人民群众。二是要加大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不良文化现象。随着贺村镇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外来人口不断增多, 镇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为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文化站与文化市场取得了紧密联系, 按照“开放搞活, 扶植疏导, 面向群众, 供求两益”的精神, 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明确经营指导思想, 守法经营, 坚持繁荣与整治相结合, 一手抓繁荣, 一手抓整治, 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轨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加大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引导扶持力度。对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节目, 要在技术和奖金上给予帮扶, 引导市民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 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档次。对农村婚丧嫁娶请的唢呐班子严格审查, 防止色情演出, 杜绝黄、赌、毒、封建迷信、邪教等腐朽思想对群众的侵蚀。农村个别农户红白喜事请人“打道场”、请一些演出队伍助兴。而有些演出队伍往往是帐蓬演出, 队伍差不齐, 素质有好有坏, 单凭演出目录是不能发现问题, 必须进行演出跟踪, 才能有效地检查演出质量。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研 篇3

[关键词]社区文化;现状;对策研究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1]具体来说, 社区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物质方面,即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 精神方面, 即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新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 制度方面, 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2]

近年来,铜陵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该市创建“精致大气之城”,保障和实现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铜陵市近年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积极建设适应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社区文化工作网络不断健全,社区文化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

(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自2008年起,铜陵市政府将“四优”和谐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场所等工程建设,并启动了社区综合整治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近2亿元,对全市所有社区实施综合整治。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面积和文体活动设施有显著增加,所有的社区均建有“一厅三室一中心”。2009年,铜陵市将78个社区文化家园工程建设列入市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273万元,给城区全部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配置了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信息共享设备等,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文化场所全覆盖。该社区文化家园项目获国家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反映了铜陵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文化民生出现新气象。

(二)体制创新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铜陵市于2010年7月在主城区铜官山区启动了“区直管社区”的综合体制改革,将原有的6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整合调整为18个新社区,重新界定社区职能,将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直部门,将计生、民政、社保等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进一步实现重心下沉。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区范围内撤销街道办,实现区直管社区的市区社区直管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创新,解决了过去社区文化工作“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扫除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这种创新的社区管理运行模式,因为更加贴近基层、更加方便群众,推动了铜陵市社区文化大发展。

(三)城市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在稳步推进。2011年,铜陵市城市文化社区建设项目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这必将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丰富群众文艺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当前,铜陵市积极推进城市文化社区创建工作,创建项目中,社区图书室调配中心正由市、县图书馆着力建设;社区文艺人才培训中心,由市、县文化馆承建,现已面向社区舞蹈队举办四期舞蹈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00人次;业余文艺团体“样板工程”由市、县文化馆、艺术剧院承建,首期以市中老年民乐艺术团、京剧业余爱好者协会艺术团、黄梅戏业余爱好者协会艺术团、民管协会少儿艺术团、铜娃少儿舞蹈艺术团等五个业余文艺团体为对象,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业余文艺团体的“样板”;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工程”正在进行,新苑、官塘等社区相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月、邻里节等;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工程”已选定以黄梅戏为特色的安铜办、以木兰扇为特色的白鹤社区等作为示范点,同时“公共文化服务门户网”正在筹建。

(四)社区群众文体活动异彩纷呈。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指导下,为创建“精致大气之城”,铜陵市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断建立健全市社区文体工作网络,繁荣群众文体生活。各社区在发展业余文艺团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节庆文化等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社区文化家园制定了“五有”目标:每天有居民文化活动,每周有文艺团体活动,每月有广场演出活动,每季有公益文艺骨干培训活动,每个假日有群众文化活动。政府和有关部门还经常组织社区文化主题活动,如“文艺进社区”、“社区文化活动月”、“全民健身、健康铜陵”、“邻里节”等,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五)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在不断涌现。2010年以来,铜陵市以组织实施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为培养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铜陵市连续4年开展了几十万人次参加的规模浩大的“社区文化月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在打造文化社区的过程中,各社区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全市现已拥有“廉政文化”、“连心桥”工程、“阳光生活”、“幸福列车”、“楼道文化等一批社区特色文化品牌,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增强了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铜陵市的社区文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虽然红红火火,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准确,“对于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如何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怎样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等,都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二是在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不够,致使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不均衡,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如何去开展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比较弱,市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学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以被动接受的居多,主动参与进来的比较少。这说明在推动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突破单位和行业界限,融入到整个社区文化体系中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铜陵市财政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了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和设备的问题,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依然有较大差距。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还不大,很多室内活动场所都是一室多用,在冬季,就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有一些社区没有室外活动场所,靠借用辖区单位的场地开展文体活动,因为距离较远,让居民感觉很不方便。此外,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专项经费,因此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很多都是社区文化爱好者自己掏钱做服装、购道具、找场地等,社区因为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有时只能靠“募捐”和“化缘”来解决,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这种发展态势看,没有各级财政对社区文化建设更大的和专项的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就很难适应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存在欠缺。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热心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社区文化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离退休文化专业人士和社区文化积极分子。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许多社区工作者都是兼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并且经验不足,延缓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3]另外,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目前社区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依靠的对象、参与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离退休人员,而社区里的青壮年在职人员参与活动的不多。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健康发展,最终导致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丧失依赖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因此也缺乏凝聚力。

(四)社区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铜陵市虽有三千年的铜冶炼史,有深厚的铜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建市时间短,而且是在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地点和社区,开发保护力度不够。如历史上的“五松山”到底在什么位置,面积有多大,至今未有科学的考证和结论。金牛洞等珍贵的古铜矿遗址,因为资金的缺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保护,没有发展成能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因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一些已经枯竭的铜矿井和停用的铜冶炼高炉,本来完全可以作为现代工业遗址保护下来,却为了局部的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将它们夷为平地,确实可惜。

三、加强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涉及许多领域。而且各个社区的发展状况和人文地理条件差异比较大,社区文化发展的程度和层次不尽相同。要建设好社区文化,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坚持富有成效的探索和选择正确的路径,这样才能把铜陵市的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一)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那些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的社区,对社区文化的概念、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区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都比较明确。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精致大气之城”的创建。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可以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引导力和创造力。现在铜陵市很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发展和做强社区文化就必须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统一的、深刻的认识。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件关系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社区平安幸福和谐的战略工程。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加强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开创全市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建立多渠道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拨款应当是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各级财政要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设立社区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但是,仅仅只有国家的投入还不能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还要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形式发展的良性格局,才能彻底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乏的问题。这里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主动联系,积极宣传。要通过多种路径与辖区里的有关单位联系,提倡共享、共建的社区文化建设理念, 争取它们从资金上进行支持。其次是建立互益的共享机制。要建立可持续的、循环互利的资源整合方式,使辖区单位的投入不只是一种公益性奉献,要使它们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和回报,从而实现社区文化持续、良性和长效发展。再次是建立灵活适宜的组织形式。要逐步完善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组织程度和规范化的运行程度, 使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由不固定、零散的“募捐式”发展,变为固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

(三)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引领人,他们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效。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社区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必要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和职务要求来聘用。其次要专门对社区从事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文化主管部门要组成文化指导组经常深入社区,对文化建设进行业务指导和具体帮助。再次要培养社区自己的文艺团队,各社区要通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发现那些既有文艺特长,又热心社区文体工作的居民,要努力把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界别的人员团结起来,建设好社区文艺队伍。要重视社区文艺队伍的培训工作,请文艺名家为社区文艺队伍进行专业辅导,促进形成演出队伍稳定、演出场次提高、演出质量提升的良性格局。

(四)重视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以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为起点,到找到社区文化建设规律,形成品牌,创出特色,由此发展到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开放和保护这个较深入的阶段。首先需要摸清家底,了解本社区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在地区的历史渊源,发掘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再请教专家学者研究整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社区文化的品质,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其次,在关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留意当代有文化内涵的工业遗址,要有保护意识,在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时,尽量绕开这些遗址并能投入资金加以切实保护,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这座现代工业城市累积人文底蕴,这样才真正符合创建“精致大气之城”的需要。

(五)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它们都处于社区整体互动之中。因此,其中某一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都要与其他文化系统保持平衡。我们只有把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才能协调好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同志关系和单位关系,才能引导社区成员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社区文化还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文化建设除了要适应老年人在社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晚年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外,也要适应少年儿童在社区找到课外活动场所,作为学校教育在社区的一种延伸。此外,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活动方式,吸引中青年更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从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六)积极探索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开始多样化,有一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产品的有偿消费,从观念上和经济能力上都能接受。因此,对不同的社区文化产品可以采取分类管理。一些健身保健类的、休闲娱乐性的文化产品,可以采用准成本的经营模式。具体地说,社区对于这类文化设施可以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通过社会上的个人、企业来经营管理,而社区起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而且也能使居民得到更专业化的服务。

总的来说,社区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一种群众文化,一种创新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有多少文化进入到社区,社区内办了多少文化活动这些浅层次的东西。更深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是通过社区文化的营造,增进社区的凝聚力,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的和谐性。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来关心和关注,要在政府的带动下、基层的推动下和企业的拉动下进行发展。让政府、单位和社会看到发展社区文化的意义和商机,这样社区文化才能走出发展的窘境,在铜陵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精致大气之城”中发挥出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社,2001.

[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

[3]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6).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AHDXKT2014053)

作者简介

企业文化调研问卷- 篇4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填写这份问卷。

为进一步推进武汉海澜物流设备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整合与重塑,使海澜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特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展开企业文化调查工作。

在以下的问卷中,请结合您自己的观点,用简短的词语或话语进行概括和陈述。谢谢!

一、基本信息

3、我们的企业区别于同类企业的方面有(自身独具的优势):

4、公司未来5年、10年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实施计划和步骤是:

二、理念系统

1、您认为公司发展的长远目标应是什么?

2、您认为公司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您认为公司应奉行什么样的管理思想?

4、您认为影响公司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您认为公司应该继承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哪些内容?

7、您认为与公司的价值观最接近的是

8、您认为公司的企业精神体现为

9、您认为公司最高的荣誉应该是

10、您认为公司的企业责任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11、公司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应用和实施什么样的理念和方针?

12、注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公司在人才选拔上有什么样的机制?

文化调研 篇5

--2011级9班 王海文

一、红旗连锁公司简介

红旗连锁创建于2000年6月22日。2010年6月9日,整体变更为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规模的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商业连锁企业。目前在四川省内已开设上千家连锁超市,就业员工上万人,累计上缴税收6亿以上;拥有两座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与上千家供货商建立了良好的互利双赢的商业合作关系。2002年“红旗”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并被评为成都市著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红旗连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用人标准上不拘一格,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能力,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让其发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适才而用”,并将不同层次、特点的人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化人才配置,把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本。

二、红旗连锁的企业理念

服务宗旨:服务大众 方便人民

经营宗旨:诚信经商 便民利民

经营理念:方便、实惠、放心

市场定位:红旗连锁——您的好邻居

红旗精神:热情、真诚、团结、敬业

管理模式:统一形象、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考核、统一配送 管理干部行为准则:忠于职责 廉洁奉公 为人正派 胸怀大局

经营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商业连锁企业

三、红旗连锁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模式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跟上先进零售企业信息化管理步伐,红旗连锁建立了一套适合红旗连锁自身情况的“POS/MIS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司——分场——财务——配送等联网,加速了商品配送、周转、收银、核算等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为供货商开通了信息网络查询系统,通过该系统供货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大大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与供货商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和谐共进、共谋发展。

红旗连锁在“服务大众、方便人民”的服务宗旨下,不断探索、拓展多元化服务项目。红旗宾馆、红旗连锁网购商城等多个重点服务项目的成功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公司的经营内容。红旗连锁还在各门店开展了公交卡消费和充值、电信缴费、电费充值、燃气收费、中国移动手机充值、拉卡拉电子支付系统(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支付宝充值等)、报刊零售、移动积分兑换等多项便民服务。这一系列便民、利民的优质服务项目,不仅体现红旗连锁“诚信经商、便民利民”的经营宗旨,而且更加贴心服务消费者,得到消费者的一致赞许。

四、红旗连锁的发展现状

成都西部,因为有千面“红旗”漫卷,更显出一片热土蒸蒸日上的火红。这千面

“红旗”,就是“红旗连锁”。红旗连锁在实践一种被广泛美誉为“红旗模式”的连锁经营发展道路的同时,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规模的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商业连锁企业。红旗已飘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之列,比肩关乎国计民生的特大企业。红旗连锁的健康发展,为推进四川和西部的经济建设,推动城市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在成都首开中型超市

2、开进中南海

在中南海里,如今有件新鲜事儿,两个月前,一家超市正式营业,开在了紫光阁附近,这是中南海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超市。这家超市的名字,挺响亮,叫红旗超市。

中南海红旗超市小资料:

超市面积:300平方米左右。

营业时间:根据中南海的作息时间来定。

店员情况:包括店长一共8人,都经过了严格培训。

顾客群体:店员们说,来买东西的顾客平易近人,十分亲切。

那么,这家超市是怎么运营的呢?红旗连锁超市的其他连锁店都在四川,在北京只有这么一家分店,而连锁店向来都是依靠规模采购、配送实现赢利。这么一家商店远在北京,怎么实现低价配送呢?

货源的采购分为两块。像日用品,实行当地采购,也就是在北京当地批发来的;四川土特产,从四川采购配送。可以说,定价跟其他店一样,薄利多销。据了解,红旗中南海店主要商品是生活日用品,满足顾客的日常需要,这跟其他的红旗连锁超市差不多。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四川土特产,占到总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实事求是地说,中南海店开设成功,肯定会给红旗带来更大效益,扩大知名度。现在,包括红旗的员工,知道超市开到中南海都特别有自豪感。以后可能还会到北京去开更多的超市,中南海超市就算北京第一家,开个好头。这家超市就像一个标志,是压力,也是动力。

五、红旗连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红旗连锁的配送中心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对配送中心作业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规划,提高配送效率,度实现配送中心功能。

2、配送技巧欠缺,影响物流服务水平

红旗连锁配送中心功能主要体现在简单的仓储和运输环节,没有形成网络,统一规划配送线路和配送时间,使得配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资源浪费。

3、没有拥有自己的自建品牌

欠缺自己的自建品牌,没能让消费者认知,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4、配送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的配送人员

就目前而言,红旗连锁的配送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配送知识培训,不能熟练掌握配送的本质,对配送的运作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送”和“运”上。

六、红旗连锁发展前景瞻望

文化调研报告 篇6

采访地点:潮州饶平师范实验中学教学楼教师办公室

采访方式:面谈

采访人员:黄晓君,麦钰珍,欧春慧

被采访人:初三(4)班班主任魏老师

问:您好!老师!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服务队调研组的成员,我们想了解一下学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情况。请问一下,根据你的了解,学校或是班里有没有举行过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或者比赛呢?

魏:第一,我们每个学期都会举行书法比赛的。第二,语文课堂也要求阅读四大名著,现在学生的书桌里一般都会存有各类名著。第三,从初一开始,班里都会分兴趣小组来学习国画等。另外,也有合唱团等传统音乐知识的学习。

问:那么,班里的学生对这类比赛的反应时怎样的呢?

魏:我觉得这是跟年龄层有关,也跟学生性格有关。比如,性格外向活跃的学生就很积极地参与,表现得很出色。而性格内向安静的学生则不是那么积极参加。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很喜欢这类的活动的。

问: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呢?比如书法学习。

魏:嗯,大部分学生都很用心去学,他们的都很工整、漂亮。我是教物理的,平时收上来的作业的都写得很工整,比我的都要好看。呵呵

问:我们也看过他们的笔记本,真的写得很不错。那他们学习这类文化知识,是出于被动强制的?还是出于主动感兴趣的呢?

魏:一部分是出自于兴趣的,一部分是要指引去的。他们初中这个年龄段比较需要老师的指引的,比如看四大名著,老师一般会指引男生先去看三国演义,女生去看红楼梦。他们还不太懂去挑书,还需要老师去指引的。

问:那么,在传统优秀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例如,爱国,尊师重道,长幼有序,乐于助人等优秀思想。

魏:学生的思想觉悟都很高,特别有爱心。上一学期我们班有位学生的父亲患有肺结核,学生知道后主动发起捐款,最终由于对方家长觉得有能力去解决就没有接受这笔捐款。但从里面看出学生的做好事的热心,还有学生的家长对乐于助人行为的支持。他们都是自愿、自发组织的。

问:那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班里会相应的举行什么活动么?

魏:传统美德是一个学校的根基,而初中生的思想比较模糊,是最需要指导的。我们每周的班会课都是由班主任主持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一般会以有关“美德”的哲理作为主题。我也会让同学在每周的周一把《三经》《道德经》中一些句子抄到黑板的一个小角落里,让学生来认识背诵。有一些比较难懂得的,我会举一些社会上的例子来解释,深入分析,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问:那这类活动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魏: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他们都很乖,很多道理,你对他们讲,他们还是会听的。比如以前我们班的卫生情况是很差的,学生很不注意卫生,垃圾都是随手就扔掉。后来我就整天给他们上环保教育课,利用一些措施强制性的要求他们一定得把垃圾往垃圾桶里扔,慢慢的我们班卫生情况就好了很多,还拿了文明班一等奖。

问:如果要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你认为最关键是什么呢?

魏: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让他们动手,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很多事情他们没有动手是不会懂的。比如叫他们看文学名著,他们开头是好奇,可能翻了几页就不看了,毕竟文的简介吸引力不大。但是,配合相应的读书笔记,要求他们自己去收集内容,他们就很主动去完成。

问:那你认为学校可以怎么样的活动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呢?

魏:我觉得文艺晚会是最适合的,这类活动比较活跃,也可以放松自己。不仅可以学习到一些传统文艺,还可以让老师,学生都参与进来。

长春市文化广场活动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一、基本现状

文化广场作为长春的中心舞台, 是市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以广场为中心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 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全民参与、各界互动, 融汇高水平的文艺演出, 每年吸引观众数十万次, 成为市民心中真正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1. 构筑了现代化的设施平台

为打造一个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窗口, 搭建展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平台, 保障对文化广场的有效利用, 早在2011年, 由长春市群艺馆承担了文化广场中心舞台灯光、舞美桁架的采购、安装和使用工作。并邀请社会资源加盟, 提高设施、设备质量, 增强全方位的设备设施功能, 打造新的舞台效果;为保障设备、设施的有效利用, 邀请专业文化志愿者, 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提升演出效果。

2. 形成了多元化的活动系列

根据广场设施功能、受众喜好、民间传统文化、地域产业特点等, 积极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 构建广场文化新格局。一是民俗传统活动。挖掘和发挥长春市丰富文化资源、深厚文化底蕴的潜能和优势。比如:在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展演、展示活动。二是特色节庆活动。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物产资源, 举办持续时间较长, 内容丰富多彩, 广受群众欢迎的特色节庆文化。如每年六一举办的春芽文艺调演, 成为长春市少儿活动的品牌项目。三是竞赛展演活动。如:2015年举办的红歌赛活动, 共举办了52场比赛, 近6000人参加了比赛活动, 3万多市民观看了演出。

3. 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为了管理和经营好文化设施, 制定并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一则管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署, 制订文化广场活动规划, 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分工、早落实, 使广场文化活动持续不断, 蓬勃发展, 从而形成由政府部门主导, 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文化广场活动机制。二则管场地。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制定了《文化广场日常安全管理办法》《文化广场演出设备、设施、物品安全责任书》, 配备了专门的管理队伍, 加强对文化广场中心舞台的维护与管理, 认真做好在广场所举办的大型活动等服务和保障工作, 最大限度发挥文化阵地的使用效益。三则凝聚社会力量。以企业冠名、投入物资、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凝聚社会力量, 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2015年举办了群众文化团体艺术大赛暨“电影歌曲大家唱”活动。活动覆盖了9个城区, 有143个社区的160余支艺术团参赛, 累计观众达20多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 虽然长春市的文化广场建设取得蓬勃发展, 但从立足新起点、迎接新挑战的现实来看,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功能定位不完善, 影响文化活动的有利开展

目前, 长春市文化广场的文化建设分为两部分。物态文化包括中心舞台、地质宫、雕塑区、文化区等;动态文化包括广场舞蹈队、秧歌队、放风筝等活动。文化广场的功能未进行合理的定位、划分和引导, 广场的文化活动与建设属无序状态, 影响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 机制建设不健全, 制约文化广场的有效利用

长春市文化广场缺乏相应政策、资金、人才保障机制的建设。在管理上, 文化广场的管理权目前归长春市园林局绿化管理处、长春市文化广场管理所管理, 广场中心舞台由长春市群众艺术馆负责。在使用权限上, 处于相互磋商、互相制约的现状, 使得管理路径不畅。

三、对策建议

根据长春市文化广场建设发展的现状, 结合全国广场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 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广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 明确整体功能定位

从文化系统的角度, 应大力整合现有的资源和力量, 由浅入深、由点到面, 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建设和完善文化广场管理体系。从群众艺术馆的角度, 应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没为重点, 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 更好的发挥艺术馆的职能作用, 努力繁荣长春市文化广场的群众文化事业。通过开展培训、辅导, 提升群众的文艺水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文化广场注入活力;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服务大局, 全面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2. 丰富群众活动内容

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 都要与市民的需求、生活习惯相联系, 才能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 活跃文化氛围。要丰富活动项目, 强化功能定位, 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

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要从解决广场文化活动最突出的人才问题入手, 逐步建立一套适应广场文化需要的人才机制。一要通过引进、吸收、培养等途径建立一支适应广场文化需要的策划、编导、创作、表演、设计、舞美等门类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要通过建立业余文艺骨干形式, 稳定广场文化活动队伍;三要通过各类文艺比赛, 挖掘一支社会上有特色的人才队伍, 以保持文化广场活动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四要对人才大胆使用、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文化人才的充实和强化, 推动文化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现如今, 文化广场舞台已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一个文化惠民的舞台、一个展示市民精神风貌的窗口、一个弘扬主旋律的阵地、一个群众割舍不下的精神家园, 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广大市民, 茶余饭后来此散步、健身, 休闲, 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文化广场这一文化载体将跟随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 在不同时期不断挖掘文化广场作为文化载体的新功用, 将为文化广场注入新的生命力, 赋予广场文化新的角色和定位, 将会提升广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为城市打造出一张与时俱进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国人大网, 2016年4月6日.

妈祖文化调研 篇8

关键词:人工林木;文化生态;物产志;生态系统;利用与维护

一、研究缘起

2013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吉首大学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所组织的田野调查,启动时的调查目的是要验证“香港社区伙伴”慈善捐助项目的实施成效。该项目的执行地在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和罗甸县木引乡。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人工种植竹类作物去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调查中,在与乡民举行“四方会谈”时,当地乡民意外地提出了一系列项目改进意见,其内容主要有如下四点:一是希望相关的乡政府实施有利的保护措施,为项目的实施排除干扰,特别是排除对竹类作物产品市场价格的干扰;其二是希望社区伙伴延伸项目的内容,支持他们实施竹鼬的驯化饲养;其三是希望吉首大学、贵州农科院和乡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允许他们适度利用竹内资源,特别是允许他们扩大山羊和牛的放养规模;其四是希望他们的退耕还林地配种竹类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问题提出后,其他三方都颇感意外,但乡民却有理有据地陈述了他们的理由,大意是说如果不执行这样的配套措施,人工种植的竹林,几年后肯定会开花枯死,原有的项目将会无果而终。该理由引起了吉首大学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所的高度关注,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后,授意笔者查询近年来人工竹林和森林自然枯死的资料,并开展田野调查验证。

查询结果使两个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颇感意外,单就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境内发生人工林自然枯死事件非止一端,人工竹林自然枯死的范围,涉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众多省区,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四川省的大熊猫保护基地的竹林,也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要知道,大熊猫保护基地基本上做到了完全排除人类的干扰,这不得不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更令人费解的是,湘黔两省毗连地带的人工杉木林也出现了自然连片枯死的事件,而湘黔两省毗连地带在历史上一直是南方杉木林的主产区,直到建国前夕,杉木林覆盖率还超过国土面积的87%。。目前杉木林的种植范围已经大大萎缩,采伐基本停止,反而出现了连片枯死的现象,更让研究者感到意外的是。在会同县国家已经建立了杉木林研究基地,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染病而死亡,至于为何会染病,该研究基地却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来。

基于上述事实,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将这一文化生态课题列入了攻关目标。为此,决定作进一步的长时段跟踪调研。与此同时,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千弓坪乡也向吉首大学研究机构提出了调研请求,希望查明该乡竹林连片开花枯死的文化生态成因。笔者参与了此项调查工作,其调研结论不仅证实了乡民项目配套要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还注意到类似事件的发生与当地文化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失衡直接关联。其内容的某些方面直接涉及到当前生态建设思路上的偏颇,为此,仅将此次调查要点简述如下。

二、基本材料

(一)田野点介绍

千弓坪乡地处凤凰县中部,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63.6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62%。2005年全乡共3 073户,13652人,其中苗族人口13546人,占总人口的99.8%。辖15个村94个村民小组。

山江镇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板畔乡并入山江镇。合并后,全镇面积104.2平方公里,共辖21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8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6人,99%以上为苗族。山江镇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凤腊、凤麻公路穿境而过。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

麻冲乡位于湖南省凤凰县西南部,下辖有16个村,是一个苗族聚集区。耕地面积675公顷,其中稻田530公顷,旱地145公顷。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不平,多天坑和地漏斗,最高海拔941.9米,最低海拔512米,一般海拔在400-72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16.9℃之间,年降雨量1300-2056毫米,年日照1240-1445小时。境内小溪流较多,乌巢河半包围乡境,自东北绕入乡境西流到八仙过海山处折转向东南入长潭岗水库汇入沱江,长39.9千米。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灰岩、朱砂矿、汞矿等,地质储量15000立方米,可采储量为5600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杜田一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384.4万立方米。

腊尔山镇处于凤凰县西北部,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059米,最低海拔555.8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偏低,湿度大,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雨量为1428毫米。

主要调查对象信息:

1.吴红榜,男,41岁,未婚,农民,山江镇下茶村人;采访地点:山江镇下茶村;采访时间:2015年3月5日。据他实地测算,山江镇上茶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米。

2.吴金国,男,40岁,已婚,教师,山江镇上茶村人;采访地点:凤凰县茶田中学;采访时间:2015年10月28日。据他实地测算,山江镇好友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米。

3.隆建禄,男,41岁,已婚,教师,山江镇好友村人;采访地点:山江中学;采访时间:2015年12月6日。据他实地测算,麻冲乡下麻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500平方米。

4.麻金福,男,50岁,已婚,教师,麻冲乡上麻村人;采访地点:麻冲乡上麻村;采访时间:2015年6月15日。据他实地测算,腊尔山镇追高鲁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1000平方米。

5.吴春生,男,51岁,已婚,村支书,腊尔山镇追高鲁村人;采访地点:吉首大学;采访时间:2015年11月29日。据他实地测算,千弓坪乡田冲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1500平方米。

nlc202309032145

6.张莲花,女,40岁,已婚,村妇女主任,千弓坪乡田冲村人;采访地点:千弓坪乡田冲村;采访时间:2015年8月10日。据她实地测算,千弓坪乡豹子洞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米。

7.龙贤明,男,41岁,已婚,农民,千弓坪乡豹子洞村人;采访地点:千弓坪乡豹子洞村;采访时间:2015年1月6日。

笔者走访了各村村民,向他们咨询竹林连片开花枯死的原因,各位乡民的意见表面上各说不一,但归纳起来有如下5个方面明显与竹林的提前开花枯死直接关联。

其一,有乡民认为他们世世代代都培育竹林,而且是作为自己的重要副业去加以精心管护,从他们的记忆之日起,当地的竹林从未出现开花枯死现象。他们还认为竹子像庄稼一样,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只不过竹林的寿命比一般农作物的周期长,可以生存几年到十几年不等,不让竹林提前开花关键是要实施管护,祖上传下来的遗训:“要得竹林鲜,祖孙不见面”,意思是说第一年发的鲜笋等成熟后,在2年内必须实施人工砍伐,务使当年的竹笋与三年前发出的竹竿不同时存在同一片竹林中,否则竹林生长过密,水分养料供给不充分,从而导致一遇气候和环境波动就会提前开花结实以便传宗接代,竹林就会自然枯死。可是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竹材产品的市场价格又暴跌,加之竹林无人经管,提前开花枯死,其实是早就预料到的实情,但是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又对此无能为力。

其二,有乡民认为经营竹林本来用途很多,也有利可图,无论是卖鲜笋、加工笋干,还是出售竹材,或用竹材编制生产生活用具都可以盈利,乡民们也热心经营竹林,都会及时地给竹林松土施肥,对染病的竹子都能得到及时间伐。可是到了今天,由于竹类产品市场价格越来越低,竹编用具变得无人问津,乡民们也就无心经营竹林。本来采摘鲜笋上市也能盈利,还可以激励乡民经营竹林,但是销售鲜笋需要占用青壮年劳力,在没有代理商合作的背景下,劳动力需求量大,从而盈利微薄;再加上青壮年外出打工。再好的鲜笋也无法贩运到市场;竹林无人管,自然要开花结实枯死。

其三,“新农村建设”以前,乡民的房舍用具都要使用大量的竹材,乡民为了居室的修缮,也需要自觉经营竹林,而今大多数住房都改用钢筋混凝土和砖瓦结构,竹材在乡村建设中已经没有用处了,乡民自然不愿意去经营竹林了。

其四,有乡民人为,竹林本来是山羊和牛的最好饲料,同时还有多种小动物也是靠竹子为生,最重要的就是竹鼬,这些动物的采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经营竹林的疏漏,确保竹林不至于生长过旺、过密。时下,有关部门认为喂养山羊会破坏竹林,限制乡民扩大山羊养殖,外来人知道竹鼬市场价格很高,往往趁乡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寨空壳化”的机会大势盗猎、盗捕竹鼬,竹鼬数量也极速下降。再加上无人管护,竹林连片枯死其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后,个别乡民的意见更是叫笔者颇感意外,他们认为由于劳动力缺乏,为了不误进城打工,周边所有村寨都在无意中滥用化肥和农药,结果使得不仅害虫杀光了,连捕杀害虫的乌也死绝了。竹林中已经听不到鸟的叫声。竹林也没有伴生动物加以制衡,再加上无人监管,周边的山林还来不及恢复,只要夏季连续十几天不下雨,表土就会过分干燥,支撑不起茂密的竹林,竹林肯定会开花枯死。但是要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制定乡规民约,去控制化肥的滥用根本做不到,有关行政部门也不以为然,我们只能坐着看它们枯死。

乡民的意见其实就是一句话:对待生态问题,必须坚持利用与维护辩证统一的原则,以确保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的和谐平衡。只要做到这一点,竹林可利用百年以上。用老乡的话来说那就是种竹林像种庄稼一样,及时间伐、适度挖笋,还得随时监控伴生的动物,不能泛滥成灾,但绝不能将伴生物种斩尽杀绝。看来,人工培育的树林,显然不能混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林,正因为是人工建构的植物群落,因而对它们的维护需要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才能确保青山常在。而这一点恰好是时下生态建设中正在不断重犯的失误,这是时局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偏颇的结果,错就错在违反了自然辩证法,将维护与利用绝对化的相互对立起来。这既是一个常识性的失误,又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若不加以订正,类似的悲剧还将不断重演,不仅徒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也将功败垂成。

三、基本观点与延伸探讨

查阅田野点的相关史料,不难发现,该地的竹类资源历史上并没有出现上述乡民所反映的自然枯死现象。

道光《凤凰厅志》卷十八《物产·竹之属》:“日紫竹,日青竹,日笙竹,可制器,亦可制船。日烟竹,日水竹,日竿竹(俗作筸)可作箸。日枬竹,一作栴竹,一作苗竹。日苦竹,日白竹,笋最多。日野竹,又名尺竹,春笋多,可做篱。日杨竹,日孝竹,日慈竹,丛生不散,形相似,大小微异。生笋,皆春多于冬夏。坚老者供用甚繁,其枝叶霜深不凋。会衮诗:几度岁寒难折节,渐经衰老转虚心。可谓善詠竹者矣。这份材料说明,凤凰境内的竹类资源极其丰富,品种多达10余种。随着当地居民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去利用竹类资源,竹子的繁衍才能稳态延续,即使外部生长环境极其恶劣,也无法摧毁其生命。

生态学家告诉我们,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必然有生产者、消费者、降解者相互并存,各物种之间都能够独立发挥制衡能力,生态系统才能自我修复,自我壮大,自我更新。只要它真正成了自我组织体系,那么人类无需任何干预,它都能够稳态延续,生机盎然。人类未来到这个地球之前的生命体系就是如此,并把这笔财富馈赠给整个人类。人类在不同文化规约下建构起来的次生生态环境,则与自然生态系统迥然不同,人为经营的生态背景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它本身还不是一个系统,因而必须与人类的监管相共生,才能延续其生命。农田是如此,人工草场也是如此,人工建构的水域更是如此,对人工建构的生态环境而言,人类的活动一旦缺位,肯定会自我崩溃,然后再按照自然规律经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物种间的竞争,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系统,而这样的等待是人类所承受不起的。

nlc202309032145

有鉴于此,凡属生态建设中靠人力建构的单物种林木,不管是竹林、杉树林,还是经济林,其景观虽然与农田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绝对不能允许人类活动的缺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将人工营建的单物种林木封闭起来,拒绝一切人类活动的参与,那么以上所列举的现象都可能发生。其后果必然表现为,都会在生态运行的规律下自然消耗尽生存条件,而自我崩溃,不可能做到稳态延续。如果是通过企业雇佣人力,也就是用那些根本不懂生态知识的外行去实施植树造林,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时下,生态建设成效难以巩固,其症结正在于此。大体可以归结如下,将生态的维护与利用对立起来,正好是时下类似悲剧的关键人为成因,也是相关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类似的情况在发达国家,早就引起了警觉,而我国的政策反馈却严重滞后,比如美国学者明确指出,对生态系统的维护,“适度干预”十分有效,不管是间伐、火焚、水淹等各种手段,只要实施有效控制和有规律的实施,生态系统都能够保持其生机。美国的黄石公园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维护纯自然的生态景观,早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严令禁止印第安部落进入黄石公园放牧,结果发现某些物种种群规模反而缩小,植物群落也在不断的萎缩。接受了上述见解后,目前黄石公园已经在开发与利用,允许各印第安部落居民在黄石公园放牧,结果意外地收到了很好的生态维护成效。这样的实例表面上与竹林连片开花枯死无关,却与其精神实质密切相连。就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人类活动的缺位才是生态维护的大敌。因而,确立利用与维护辩证统一的生态维护观,对我国当前的生态建设而言。真可以说得上是燃眉之急,相关的逻辑思路若不及时调整,我国的生态建设必将陷入越治理越受损的陷阱,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

千弓坪乡的竹林自然枯死,与生态建设思路的失误直接关联,川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箭竹林的枯死,其人为原因也是如此。时下保护区的研究者虽然报道了枯死的实情,但却只是轻描淡写,有持无恐的理由全在于受损的竹林面积仅竹林总面积的1.4%。言下之意,似乎还不太严重。但这样的结论恰好隐含着不可忽视的误导。原因全在于,如果箭竹林枯死的原因不能得到及时地发现和化解,接下去会发生更加严重的悲剧性的全面枯死。其间的逻辑关系本身并不复杂,自然保护区划定以后,一切放牧活动都被禁止,而与箭竹林相伴生的野生动物物种,并不是只有大熊猫一种,而大熊猫保护区建立之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极其有限,根本没有办法消费掉箭竹林的自然生长量。在其他野生动物缺位的背景下箭竹必然要因为生长过旺、过于密集,或者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开花结实。如果要等待其他伴生物种以及伴生的微生物全面形成制衡关系,则需要等待数百年,等它自然恢复是一种十足的幻想,我们根本就等不起。要想拯救,其实并不难。仿效美国对黄石公园的办法,竹林的自然枯死就可以完全避免。其间的轻重缓急,敬请有关部门深思。

湘、黔、桂毗连地带的人工杉木林大面积染病枯死,其原因也与此相同。湘、黔、桂人工培育的杉木林,有相当一部分位于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山区,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这样的区段温度高,湿度也高。在自然状况下,这样的生态区通常都是发育成常绿阔叶林,并不是杉木适宜生长的地带。将杉木定植在这样的区段,不仅要克服常绿阔叶树“化感效应”的干扰,还得与喜阴、喜湿的厌氧性微生物和真菌抗争,因而发生病害的风险巨大。为了应对杉木林生物属性的欠缺,当地的侗族乡民,不仅需要通过火焚消毒才能定植杉木,而且需要对长成的杉木林实施严密地监控,一旦发现杉树树皮转灰,枝叶卷曲,都需要进行间伐,将染病的杉树砍掉。可是实施“退耕还林”后,对这样的人工杉树林实施了全面禁伐,甚至不允许乡民进入其中,一旦失去了人类的监管,杉树的染病也就难以避免了。对此,林业专家总是一再重声,这是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而问题恰好在于处在这一生长区位的杉木林需要管护,因而人工杉木林的染病不能简单的以为与人类无关,而应当认为这样的杉木林需要适度的人工干预才能健康成长,原因全在于杉木自己的生物属性不会改变,人类强行将它们定植在它们不适宜的区段,人类就得对他们的健康负起责任来,一旦对它们的利用脫控,对它们的维护突然停止,生态运行的自然规律就会对它们发生作用,自然更新为常绿阔叶林。杉木的枯死才是起步,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却是灾害性的后果。因而对于这样的问题,归咎于自然因素毫无意义,而是要责成人类对它们的健康负起责任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要让各族乡民按照传统实施管护,其间的是非曲直同样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四、调研价值

面对生态建设过程中,人工建构的树林和竹林频繁发生自然枯死灾变,学术界和有关部门习惯于归咎于自然因素,或者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认为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类似的结论空泛且不着边际,对于救治和防御灾变于事无补。结合上文的调研讨论我们不得不指出,在我国南方的各民族中,竹林与村寨伴生由来已久,湘、黔、桂的人工杉木林业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既要不断地植树造林,也在不断地利用林木产品,却不会爆发自然枯死现象,各种自然因素其实与今天的情况差异并不明显。由此看来,适度利用与精心维护完全可以和谐兼容,停止利用将意味着停止维护,这才是上述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这样的认识,涉及到生态建设的根本思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将人工建构的树林与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林混为一谈,而没有意识到从人工林过度到天然林,需要漫长的历史岁月,靠物种之间的共生才能达成,在这样的过程中,肯定要发生物种的置换和消长,这些内容是生态系统的常态,但却是人类的灾难。解铃还需系铃人,要使人工建造的树林符合人类的需要,劳动力的投入必不可少,特别需要人类的精心观察和及时干预。然而,由于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单凭国家的投资根本办不到,相关的研究积累也难以应付,但若允许乡民加以适度利用,一则有利于林木的迅速生长,二则他们有相应的技术,上述各种问题完全可以避免,即使爆发了悲剧,他们也会尽力修复。这将意味着从事生态建设绝对不允许为建设而建设,而必须明确生态建设必须坚持适度利用与维护的基本原则,生态建设的成效才得以稳固。我们相信,只有这样的思路得到首肯和实施,我们的生态建设就可能做到面目一新。

接受这样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然而无论如何艰难,都必须回归到这一正轨上来。在这个问题上,麻山苗族乡民反倒比我们看的准,他们在启动竹林种植时,就预先考虑到如何配置动物,使动物与竹林相互制衡;预先就考虑到了在伴生动物和微生物未能到位之前,人类还得给伴生动物和微生物“代劳”,凭借人力通过利用的渠道去精心维护竹林。而上述生态背景恰好是欠缺了这样的环节,仅是孤立培育单树种树林,这才酿成了悲剧。就这个意义上说,为人工建造的树林实施“全面禁伐”,甚至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显然是欠妥之举。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有关部门和科研部门需要采取的对策就是必须做出调整,需要做的关键工作在于如何确定利用的度,如何鉴定管护的成效,如何确认其间的投入与报偿,特别是确立合理的生态维护报偿机制。能够做好这样的工作,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创举,但愿这样的调整尽快到位。为此,仅提出如下一些有待落实的对策建议。

五、对策建言

其一,建议国家民委机关牵头,推动便通法规的出台,以便落实对人工林利用与维护辩证统一的生态建设思路。对新建的人工林允许乡民适度利用,并承担起维护责任来。由各级民委机关在各地辅助实施,如果非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类似的生态灾变,也允许有能力的各族乡民承包维护之责,并获得相应的报偿。

其二,建议国家民委牵头,会同国家林业、农业等部门对我国西部的关键生态建设区,建立大数据监控平台,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引导各族乡民提供监控信息,以利全局掌握我国生态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生态问题。对值得信赖,工作有成效的各族乡民,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装备,并加以培训,以提高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三,授权各族乡民中的优秀者充当职业护林人,对新建的人工林实施利用与维护的报偿机制,定期上报监管成效,提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乡民提出的可行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其四,建议各部委,针对生态建设的紧迫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组建专门研究机构,在致力于建构新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前提下,展开对人工草场、林场、水域的系统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人员的组成需要坚持跨学科配置,特别是要配置熟悉民族学、生态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专家参与。

上一篇:分手伤感爱情名言名句下一篇:农村居民健康保健状况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