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语文教案(共8篇)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liuxue86.com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背诵课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那么,如何进行知识短文的教学呢?通过十几年教学的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了一点规律。
首先,对知识短文的编排有一个通盘认识,不仅要弄清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弄清其前后的联系,弄清各篇的重点,弄清哪些知识点是只需学生了解的,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应会运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具有目的性,避免盲目性;具有计划性,克服随意性;具有系统性,注重连贯性。
其次,要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短文,要根据其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
1.有的短文重点突出,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的,教师就不必以讲解为主,而是要改革方法,把阅读提纲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
2.有的短文知识含量大,且又难以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作详细的、透彻的讲解。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要从实践出发,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
第三,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把知识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不是一两次训练就可做到的,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只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语文知识短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绝不能死记硬背,要重视指导学生的“练”。
第四,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上,要教学生会学。特别是“语法知识”的短文,都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最佳攻破口,通俗易懂地把知识讲明白。
此外,知识短文教学中的“练”要采用多种方式,不仅要练书上的、练习册上的,还要多设计练习,努力提高练习质量,使练习逐渐增加难度,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方法还可以灵活多样,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习题”,如教师可就教室墙上的标语提出问题,也可就某人的语文提出问题,还可就广播电视中播音员的播音提出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不会厌烦,而且還会有一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参考文献:
韩佳莲.浅谈语文知识短文学习法[J].语文学刊,2003(01).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xx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飞入,由日、月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4、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
......读懂了巴金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思考: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课型:讲授
第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2.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并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优势进行解决。难点: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突破方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阅读,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手法特点,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师:导读、归纳相结合。
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生:预习课文。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吗?”(青蛙)教师投影出示蝌蚪变成青蛙的示意图,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变化过程,在我们的自然界,几乎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短文,分别来感受小马和小毛虫的变化过程。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作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3.初读课文,想想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
4.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5.教师巡视,熟悉情况。
三、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课文,初读课文的情况。
1.关于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篇
枣
怯
通
缎
影
悲
纤
茧
竭
挣
(2)指名学生读,教师及时纠正错音。
(3)学生练习书写。
2.关于新词。
对于新词的意思不要求学生都口述,只要知道部分常用词语的大概意思,有所了解即可。以下词语的意思仅供参考:
怯生生:形容胆怯的样子。
通身:全身。
影子:本文指马在水面反映出来的身体的形象。
纤细:非常细。
尽心竭力:费尽心思,尽最大努力。
雾霭:雾气。3.关于课文。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教师点拨:
《小马》这篇短文写了“我”家的小马丹丹成长的经历,介绍了它由温顺胆小变得可爱胆大的过程。而叫〈〈小毛虫〉〉这篇短文同样向我们介绍了小毛虫的成长过程,但这个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毛虫变成了可爱的蝴蝶。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篇短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在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评议。
3.教师范读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
4.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间相互交流小马和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六、作业
我会写近义词。
突然——(忽然)
明净——(清澈)
轻盈——(灵巧)
笨拙——(迟疑)我会表达。
1.小马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这些变化:
2.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这些变化:
课题:10短文两篇
课型:讲授
第 2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2.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并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优势进行解决。难点: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突破方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阅读,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手法特点,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师:导读、归纳相结合。
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2,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
(1)这两篇短文都介绍了某种动物的成长过程,试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
(2)小马的成长变化与小毛虫有什么异同?
(3)学完这一课,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评议、点拨:
(1)这两篇短文都是介绍动物的成长过程的。成长的过程离不开时间的顺序,作者在介绍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这在第一篇短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冬天刚过去”“春天来了”“夏天还没过完”。
(2)小马的成长变化与小毛虫的成长变化不同,小马的变化是胆量由小到大的变化,是体格由瘦弱到强壮的变化,而小毛虫的变化则是脱胎换骨的变化,由笨拙、丑陋的小毛虫变为轻盈美丽的蝴蝶。
(3)这一问题学生可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如“感受到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善于细致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奥秘„‘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等。
5.学生再次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语言分析
1、教师导学:这两篇短文在描写动物时语言生动形象。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2、用“我认为
中的(词语)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体现了、表达了
”的样子来回答。
3.学生自由交流。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当小马长大后,在溪水里看到自己漂亮的影子,它会想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1.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交流,2.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丑小鸭》。
3,学生畅谈成长的感受。
六、作业 我会照着写。
1.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跳,也不会飞,被冷落在一旁。
既
也 2.夏天还没过完,丹丹就长大了许多。
——还—————就——
3.它飞呀飞,渐渐地消失在蓝色的雾霭之中。
,渐渐地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胆小
胆大
笨拙
小马
成长
小毛虫
温顺
活泼
丑陋
轻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位功业卓著、胸有韬略或文采斐然、彪炳千古的大英雄、大文豪都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抗吉舍夫就有“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知识是人类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的论述,那英国的大哲学家、作家培根对读书又有何高论呢?我们不妨读一读《谈读书》。设计(二)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是给人类生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谈读书》融注了培根许多精辟的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①选3位同学交流各自积累的生字生词,投影显示: 藻饰(zǎo):修饰文辞。狡黠(xiá):狡诈。诘难(jié nàn):诘问、为难。滞碍(zhì):不通畅。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吹毛求疵(cī):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②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生1:文章内容驳杂,谈了读书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一时又难以理清头绪。生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谈的是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谈的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谈的是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总而言之,文章的核心内容是读书的功用。生3:文章还谈到了读书的态度,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另外也针对读书的方法发表见解,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教师总结:这篇随笔论述的内容相当广泛,三位同学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与收获,谈得都很好。下一步,通过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读书观。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随时答疑解惑。各组选代表发言。第一小组: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主要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供多读、讨论、做笔记等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第二小组:基本同意第一小组的看法,另外我们想对局部思路谈一点想法。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然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再比如第三层,先从正面说明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再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教师总结:两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第一小组着眼于宏观,理清全文思路;第二小组着眼于微观,理清局部思路。理清论证思路是阅读议论文的第一步,通过这一步,方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3.聚焦论证方法,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是指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读书学习,作者用这一比喻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功用,读书与经验的关系。“书亦可请人代读„„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比喻论证能够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如文章第一层和第三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使读者感觉到“清者更清,浊者更浊”;“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正反结合,强调读书应与讨论、做笔记结合起来。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除了以上两种论证方法,还有一种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4.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5.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教师提问:本文富含哲理,论断颇为精辟,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淡谈你的认识与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生1:《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生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到读书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学学生自身的因素。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生3:“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多媒体显示:(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3)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对比论证法。详见前面有关论证思路的分析介绍部分。(4)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他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他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叶圣陶先生批评陶渊明,实际上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2.学生自由质疑,互动探究。
四、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示例: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练华美,一严谨质朴: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五、说话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学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明晓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
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还是应用文。再决定使用的人称和时态。例如,日记用过去时;说明文、议论文用一般现在时。2010年湖北卷的短文写作是读文写文的新文体,要求举一例子来说明微笑的功能,那么这个例子是自己经历过的,所以用过去时。再如2009年湖北卷要求回一封电子邮件说明两个成语的用法,“‘无所不为’应使用‘无所事事’”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而2008年湖北卷,买了一部手机,由于质量问题要求更换,主要用一般过去时,在表达自己的要点时则应穿插一般现在时:Therefore, I require that you send me a new one of the same model within a month.
二、加强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词,掌握基本体裁结构以及段落的常用语句
表示平行、对等或选择关系:and,both ... and,as well as,neither ... nor,either ... or,not only ... but also
表示转折关系:but,yet,however,nevertheless,in spite of,although,otherwise,while
表示对比关系:on the contrary,instead of,on the other hand,just like,unlike,in contrast
表示因果关系:so,for,therefore,as a result,because,owing to,due to,thanks to,on account of,because of
表示递进、强调:furthermore,what’s more,in addition,moreover,worse still, above all, certainly important of all,to make matters worse
表示解释说明关系:namely,actually,such 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 and so on,to tell you the truth,according to this
表示结论:in short,in brief,in a word,in general,as you know,as far as I know,on the whole
三、增加文章亮点
除了使用连接词使得行文结构分明,文意贯通,而且还要尽可能采用较高级词汇和短语。例如:
(1)I think/believe ... (一般)
In my opinion/view,personally speaking,as far as I know, as far as I’m concerned(较好)
(2)There are three methods. (一般)
There are three solutions/approaches to this problem. (较好)
(3)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一般)
1949 saw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较好)
另外还要会用从句,恰当地运用倒装句、强调句和非谓语动词是提高写作档次最高效的办法。例如:
(1)Yao Ming is a great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he is helping the Houston Rockets in the NBA and he has a great skill. (简单句)
Yao Ming, who is a great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and has a great skill,is helping the Houston Rockets in the NBA. (定语从句)
(2)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he went out to have a rest. (状语从句)
Having finished his homework,he went out to have a rest. (分词作状语)
(3)I picked up the book in the shop at the corner.
It was in the shop at the corner that I picked up the book. (强调句型)
(4)When he stayed indoors, the door was closed.
He stayed indoors with the doors closed. (with 的复合结构)
(5)Only then did they realize hey had made a serious mistake. (倒装句)
四、高度重视书写
书写好不一定得高分,但高分者的书写一定美观。书写美观和书写糟糕者至少有3~4分的差距,这是影响英语写作得分的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因此,平时练习时同学们就应该加强书写,给高考作文增加得分点,做到万无一失。
Tips:
议论文常用句式
点明主题:
★ Recently our class has had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
★ People have adopte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
★ People tak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question ...
表示赞成与反对:
★ Some of my classmates approve of/are in favor of/agree with/are for/hold the view that/stand for the view that ...
★ The rest of my classmates are against that ... /oppose/object to/hold the opposite view that ...
一般文体常用句式
★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When it comes to ...
★ There is no doubt that ...
★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
★ From the graph/chart above ...
★ A recent survey shows that ...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
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所谓的探究阅读就是指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的方式通过质疑、探究与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
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件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既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内容时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使他们通过查阅,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如果在课文中有出现成语典故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这样他们不仅对这个成语有一个更好的掌握,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 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黄龙洞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到的?
这张照片拍自我们杭州的黄龙洞。景区内山崖上有一龙头,泉水由龙嘴泻入水池,水池中央立有巨石,上面刻有《陋室铭》中的名句“有龙则灵”。为什么要立这样一块石碑呢?我想自然是因为这里有黄龙的传说,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希望得到黄龙保佑的美好愿望。那么,“有龙则灵”的作者刘禹锡的本意是不是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禹锡的散文《陋室铭》,(出示课题、“陋室铭”山水画)。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五、三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提问:大家觉得这篇文章难不难?(不难)是啊,总共81个字,名副其实的短文,浅显易懂,“何难之有”?可是,这样的一篇短文为什么会被后人传诵了一千多年呢?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与组内同学交流。
教师巡视,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可以从技巧(如文体特点、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等)和内涵(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我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两个方面来考虑。
小组代表上台总结性发言,教师及时抓出发言中的关键词句,纠偏扶正。
七、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辩证地、多角度地对《陋室铭》进行了赏析,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的赏析是这堂课的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学会为人处世,懂得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也正是《陋室铭》的精髓!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一、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思考: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思考: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思考: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思考: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三、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五、作业:
【短文语文教案】推荐阅读: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课文07-26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短文10-10
《短文》教学教案09-09
7 短文两篇-教学教案05-31
27短文两篇教案09-15
22短文两篇教案用05-26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10-11
短文两篇教案:谈读书、不求甚解10-09
英语短文摘抄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