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山西平遥古城的导游词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介绍山西平遥古城的导游词(精选5篇)

介绍山西平遥古城的导游词 篇1

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 年)的惠济桥。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然生成。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城墙上原有料敌台楼九十西座,城门上原建城楼,四角处还有角楼,已大多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还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 的实物资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遥县是全国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该景点完整无损,并于墙内建筑浑于一体,具有旅游和鉴赏价值。古城南与介休市 接壤,北于祁县相邻,是大运公路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内各种服务齐备,各种名吃、店铺独具特色,城外宾馆、酒家、商场一应具全。平遥牛肉以其纯、真、鲜美名扬神洲。

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报告以对平遥古城的评语为: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介绍山西平遥古城的导游词 篇2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 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古城内保留着众多文化遗产, 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传统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在这些传统建筑内部的晋作家具, 多数也都维持着原来的模样。

二、从平遥古城看山西民居建筑与晋作家具的关系

1. 平遥古城内山西民居建筑构成要素分析

(1) 平面布置

布局严谨的四合院是平遥古城民居建筑较为典型布局, 其特点一般为:南北长, 东西窄, 有明显的轴线。大门一般开在左隅, 大门正对面多设有照壁, 左右厢房各三间, 主从有序, 中间以装饰华丽的矮墙、垂花门分隔, 且多为成“日”字型的二进院或成“目”字型的三进院。民居的外墙高大且对外不开窗, 地面用砖满铺, 便于清扫。这些深宅, 外观封闭、内部俊秀, 充分反应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正统的礼制观念。

(2) 造型

平遥民居以砖木、砖石结构为主, 屋顶常采用筒板瓦或小青瓦, 间有脊兽。悬山、硬山、卷棚、平顶各式屋顶协调组合, 高低错落有致。民居正房多为两层窑洞式建筑, 三或五开间, 一般在正房前设披檐柱廊, 屋顶多为硬山式, 厢房和倒座房一般为三开间, 屋顶多为单面硬山顶或卷棚顶。正是由于有以上多种的屋顶形式, 才使平遥古城的传统建筑轮廓线丰满舒展, 虽统一却不单调, 虽丰富却不凌乱。

(3) 装饰

无景中造景, 于形中立意, 雕刻是北方建筑装饰中的一个特色。雕刻工艺在平遥民居建筑装饰中俯仰可见, 木雕、砖雕、石雕形式多样, 且寓意深远。内容有吉祥图案、寓言故事、戏曲社火、书法等多种形式, 其位置常在正门、照壁、垂花门、柱础、栏板、窗户等处。

2. 平遥古城内晋作家具构成要素分析

(1) 室内布置

平遥古城民居建筑的厅堂内家具布置一般有一定规律。正房多作为会客和起居之用, 有时还用作婚丧嫁娶, 祭祖迎神、举行礼仪的地方。故而家具的布置多以供桌为中心, 其上常放一面镜子, 左右放置花瓶。前方常放以方桌, 左右各配两扶手椅。如为五开间的正房, 常在左右扶手椅的前方各再放置对称的两个扶手椅, 扶手椅中间分别放置一个方几。

(2) 造型

用材厚实、造型整体体量偏大、扶手的弯曲弧度、搭脑的造型都是晋作家具座椅的突出特点。晋作家具的造型大致与明式家具相同, 有的会对细部进行改进。如椅子, 形体如明式家具常带“侧脚”“收分”, 造型除了俊秀典雅, 还带有纯朴的民间气息。

(3) 装饰

古城内晋作家具的雕刻纹样特点介于明清家具之间, 继承了明式纹样的流畅, 多选某部位集中雕刻, 如桌、案的束腰及牙条, 椅背, 矮柜的挂牙等。但纹样比明式的要具体、生动, 无清式纹样的繁琐密集, 线条较明式家具的多, 较清代家具少些生硬。常见的雕刻纹样有回纹、拐子纹、花草纹, 其中以太阳花和石榴花为主, 太阳花常出现在椅子坐面下的牙板中间。

3. 山西民居与晋作家具的关系

(1) 布局

为了强调“尊者居中”及严格等级的儒家之“礼”,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对称的要求, 中国的传统建筑群组的布局和家具布置都是严格对称的。平遥古城的民居建筑不仅中轴明显, 正房处于轴线主体位置, 且高于左右厢房, 无形中强化了正房的份量, 突出其重要性。而平遥传统家具的布置, 也是以中轴对称, 整个厅堂的室内规矩、严整, 充分体现了一个传统中国家庭的中规中矩的风格。尤其是经常在居中的条桌上放置一个镜子, 使其处于屋内家具布置的制高点, 也在无形中强化了中轴的重要性。 (见图1)

(2) 结构

虽然平遥民居多以砖石砖木结构为主, 但由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的是梁柱承重的框架结构体系, 墙体不承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 故木柱仍是受力构件。建筑木柱的这些特性在家具上也得到了继承。作为竖直支撑的构件, 家具中的腿足、矮老等构件或是直接来源于建筑上的柱式结构。例如图2所示, 家具的腿足大多也为圆形, 即便为了横撑的连接, 也只是将内面做成方形, 外部轮廓仍是圆形。

平遥古城的椅子搭脑与古城民居屋顶之间充满着微妙的内在联系。晋作椅子搭脑形状变化丰富, 有直、曲两大类, 直者如灯挂椅、四出头官帽椅, 曲者如弓背椅、牛头椅;平遥民居建筑屋脊形状也变化多端, 有直、曲两大类, 直者如硬山、悬山, 曲者如卷棚。 (如图3)

(3) 装饰

平遥民居建筑中的许多结构或装饰构件在晋作家具上都有相对应的部位, 虽然家具结合自身尺度、功能等特点进行了改进和变化, 但不论是在结构功能上还是在造型艺术效果上, 都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图4)

雕刻是山西传统建筑装饰及晋作家具最常用的装饰手段, 其雕刻内容十分广泛, 而且构图精美、疏密有致, 恰到好处。图案的构思精巧、手法细腻, 大块的给人以整体的和谐美, 小块的具有局部的点缀美, 不但没有多余繁琐之感, 反而增添了民居与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

(4) 晋商文化

平遥古城建筑、家具风格及其特点的形成, 蕴含着深邃的晋商文化因素。晋商在外经商, 生活及做生意都有严格的规矩, 明确所不能做的事情, 体现了晋人做事、生活的态度。做人如此, 建筑、家具亦如此, 因此形成稳朴、秀丽、端庄的建筑风格及对称、稳重、内敛的家具造型.

平遥四合院的高大墙体和单面的屋面, 使得雨水内流, 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由于山西自古交通不便, 晋商便因地制宜地使用了本地出产的核桃木作黄花梨的替代材料。核桃木木质非常细腻, 性小不易变形、极易雕刻, 色泽浅淡偏灰、柔和且有玉质感, 经打磨烫蜡后有硬木般的光泽, 远视与黄花梨相似, 且本地数量众多、价格便宜, 故而在晋作家具中较多使用, 这也间接反映了晋商开源节流的理念对山西民居及晋作家具的影响。

3 小结

山西民居与晋作家具在构架结构、组合方式上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不是出于某种偶然与巧合, 而是二者都建立在共同文化底蕴上的必然。借助平遥古城内民居建筑与晋作家具的实例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不仅可以补足前人只对建筑与家具两者间关系进行理论研究, 不做实例论证的不足, 而且可以借助此比较论证, 让读者更为深刻而轻松的来解读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山西文化及其内涵。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家具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两者可谓同根同源, 一脉相承。文章以平遥古城内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家具为主要线索, 采用实物考察及文献分析的研究手法, 从布局、结构、装饰和文化四个方面论证传统山西民居与晋作家具的关系。

关键词:家其,建筑,平遥古城,晋商文化

参考文献

[1]乔飞.《南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同异性探析》[D].太原理工大学, 2006.5

[2]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M].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6.3

[3]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组群》[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3

山西大同古城导游词 篇3

古镇入口到陈贡珊碑——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大同河,大同河古为蛮峒河,又名鳌溪、劳溪、厚溪、竹溪。鳌,是龙的孩子,?一龙生九子,九子都姓鳌?。大同河作为龙的孩子,源自四川省叙永县,在切角垭处汇入赤水河,赤水河在四川合江汇入母亲河长江。大同河干流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1040平方公里,全河落差89米。经赤水境为25公里,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落差45米。在上个世纪陆路交通还不便捷时,这条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路交通运输通道。

大同古镇是典型的山水古镇,也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所辖区域地理位臵和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冲,军事据点。它和其它古镇一样,串架接庐,对面铺店。它与众不同的是有着依山就势的街道,立柱木板壁街面,临溪鸽笼式吊脚楼,淳朴敦厚的民风。庆幸的是,__大串连时公路还不通大

1

同,红浪尚未波及到被乡民深藏着的‘四旧’,才有今天的古庙、古碑、古牌坊,才有吊脚楼的木雕、瓜望、檐撑、阁楼,才有今天的古朴民风、乡土民俗。正因为大同乡民的人心存古,这些不能再生的文物、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护,才有今天大家看到的完美的大同古镇。

陈贡珊碑——

大家看到这里立有几块碑,当地人喊这里叫碑湾。碑湾有四块大石碑,三块德政碑一块义渡碑。它纪录了三个清代官员和一个开明绅士为大同古镇乡民所做的贡献,每块碑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第一块碑是?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碑高3.5米,宽1.6米,厚0.4米。据专家考证,该碑为全省现有最高的单体石碑,为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大字为柳体楷书?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两旁小字,是前清甲午科举人王家槐为纪念碑撰的叙文。每侧7行,共14行。每行48字,计624字。

陈贡珊,仁怀厅大洞场人。他在地方政绩卓著,清朝皇帝诰封他为?朝议大夫?(文阶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政协常委员。)后代陈玉生、陈玉昆和侄儿陈念贻,均为清末日本留学生。三人在日本时与孙中山先生、黄兴先生有过交往。三人回到家乡造福乡址。

碑文记叙了陈贡珊在大同古镇组织团练、保境安民、重视教育、开文明风尚、教化乡民等业绩。陈公的所作所为,虽受时代局限。但许多东西,现在为官者可以借鉴,民众可以学习。

(导游要熟读《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白话文,便于游客提出些问题好答复。)

2

第二块碑是?□(永)葆遗爱。道光乙已年春三月吉旦,平樾峰大老爷德政碑,河西里士民约客公立。?这块碑是河西里的士大夫、庶民、商客为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五月任仁怀厅直立同知平樾峰平大人树的德政碑。平樾峰号平翰,浙江山阴县人,监生出生。平大人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卸任。这碑是道光乙已即二十五年(1845年)三月立的,平大人已卸任半年。

第三块是?同治庚午菊月,钦加知府衔奏署、贵州仁怀直隶军民府正堂敖大老爷德政,河西里士庶约客公立。?是河西里(河西里辖丙滩一甲,大洞二甲,大坝山三甲,宝源四甲。)的士大夫和庶民、邀约外来经商设号的各位,一起为同治八年(1870年)十二月上任仁怀直隶同知敖京友敖大人树的德政碑,同治的庚午是同治九年(1871年)九月立的碑。敖京友字兰生,四川荣昌县人,副榜出生。同治十年(1872年)卸任。----

第四块碑是?民国二十九年岁次庚辰全月下浣吉旦,廖公义渡。?是1940年腊月,下浣(每月30天,前10天为上浣,中10天为中浣,后10天为下浣。)立的。是为了纪念清代监生廖辅元的,他为关滩渡口捐舍钱和田地来开支渡工工资,乡民怀念他的义举,为他刻碑以昭后世。

?天地之间有把称,这称砣就是老百姓?这歌词不假。古镇百姓和天下百姓一样,只要谁为他们做了一点好事,百姓会感恩戴德,树碑立传。百姓怀念清官,憎恨贪官污吏,体现古镇乡民爱憎分明的美德。畏威怀德,是古镇百姓的肚量。古镇百姓就是这样淳朴善良。

路边竹栏杆——

外用竹子,内部挖空,填筑水泥,美化景观,保护安全,从碑湾到下码头共400多米长。

3

码头黄葛树到三口之家处——

有古树的地方就有人家,这是大同古镇的特色。建房的人选择枝粗叶茂的树旁修房有三个理由(可以采用提问式):一是树子都这样茂盛,这里的土地一定肥沃,附近的土壤一定适合农作物生长;二是水源一定好;三是树大叶茂可遮阴,树下是休闲的好地方。

三口之家处——

大家来看这三根黄桷树,都有两、三抱大,树头的粗根紧紧地抱着大同河岸的石头,树干、树枝斜倾伸向河面。有两棵树的主枝相互扣合在一起,像老夫妇枯皱的手臂挽在一起,是搀扶,是依靠,是厮守,是永恒恋情,俩老恩恩爱爱,执着忠贞。更为奇怪的是,在两棵树间的石头上长了一棵一尺直径左右的小黄桷树。像它俩的独生子,在它俩的翼下茁壮成长。这?三口之家?,住居是那么简陋,家业是那么脊贫,没有土地,却不离不弃死死地抱着这块乡土。

老来得子---

看此处有棵枝叶茂盛的黄桷树,而在它的旁边则有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老人们爱这两棵树取了个?老来得子?的名字,我想这意味着发展,象征着与时俱进。

青蛙石

解放前,地方老大立碑,挑米夫每人舀出一碗米放在这里,方可经过。 大同河经过大同古镇而出赤水河,大同古镇乡民利用大同河运输,是通过码头来接触河道的。古镇河边建了三个古码头。沙湾有个沙湾码头,是渡口和挑水码头;田弯头洞子码头叫上码头,是马鞍石滩口上面的小船码头;

4

这个月亮潭边的叫下码头,是停船舶、竹木筏和运储物资的码头,运往四川叙永、古蔺的盐,船装到这里再启上岸,人工从播叙古道运去的。

同天同地各春秋---

(下码头旁)大家看这三棵黄葛树树,每根相距不到20米,它们的根都在河边的石头上,相互串绕。就是说?根连根,枝牵绕?。都吮吸着古镇的甜水,沐浴着大同的阳光,享受着乡民的呵护。但这三棵的叶芽萌发期不同。当这棵树刚爆芽,另一棵则是叶绿茂盛,还有一棵的叶便枯黄凋谢,同一时间演绎着春、夏、秋、冬四季叶的变化。它是怕游人欣赏古树时感到单调,只觉春天美,而忘记了萧杀秋风;只恋夏日浓密树叶下的阴凉,而忘记严冬凋零的疏枝;也不要只为冬枝而叹息,它在冰雪中孕育春芽,越过寒冬,换上青翠欲滴新衫。这又和大同人三代人各执其事竟有如此的相同。大家给了这三棵树一个雅号?同天同地各春秋?。

石碾盘——

原是油坊,做桐油和茶油,桐油做为桐油灯的灯油之用,是采取山上桐梓树的果子榨取而来。茶油做为饮食之用,是采集山上茶树的果子榨取而来。将采来的果子烘干,放在石碾盘上将其碾碎后蒸熟,最后榨成油。

后又是米坊、铁铺、染坊、糟坊(酒坊)。 下码头---

介绍丽江古城的导游词 篇4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 篇5

古城大理,原为白族先民“西洱河蛮”所建筑的“羊苴咩城”意为羔羊之城。据清代学者解释说,大理地肥水美,就连娇弱的羔羊都能在这里幸福地生长,可见大理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把都城太和城迁到这里,仿长安城格局建造南诏王都。重建的羊苴咩城方圆十五里,外城“六街三市”为四方商贾所居,异国珍奇都在这里交易。中间又筑了方四里的内城,名为叶榆城,为南诏王室和文武大臣的住所。南诏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期(824—859年),在城西南建立了“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的五华楼;城西北又建崇圣寺和千寻塔,延续到大理国时期才完成三塔全部工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仍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理国”为国号,改叶榆为大理。“大理”一词来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段思平改为大理国,有改革旧制、推行礼制、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此后,“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

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大理城在唐宋500多年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个年代是古代大理城最辉煌的时期,据美国学者考证,公元10时大理曾为世界上十四大都会之一,排名第十三位。当时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大理成为国际城市,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上一篇:应用型试点课程改革下一篇:酒店员工宿舍管理制度(员工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