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通用9篇)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1

摘 要:本文围绕着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组织开展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对科学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发挥出思政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组织开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110-02

当前,我国进入到了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这一时代具有新特点、新标准、新要求,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更多更高的标准,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环境下,高职教育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而言,同样也是如此,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加快自身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组织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政工作的组织开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到了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时代新特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也更高更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标准和要求,只有不断地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才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夯实基础,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是思政工作的组织开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夙愿,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关键是要靠广大国民的共同努力和奋进。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青少年的成长特点要求青少年必须要树立远大的抱负,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和塑造青年高尚道德品质、良好情操修养的重要举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三是思政工作的组织开展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新时代,高校必须要加强党建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开展能够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党的理论,对于帮助高校广大师生坚持正确的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加强思政工作的组织开展有利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组织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育广大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和价值,但与此同时,在现实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不断提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如:有些高职院校对思政工作往往只是安排在大一,在大

二、大三阶段就没有思政课;此外,思政教育的课时也较少,这些客观问题,极大地影响到了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是高职思政教师队伍的水平良莠不齐。在现实环境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水平层次发展,思政教育的教学者很多为班级的辅导员兼课,有些辅导员本身也是刚从校园走上教育岗位的新人,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素质也不高,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是高职思政教育缺乏课题调研。在现实环境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政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十分缺乏,现有的一些思政研究也不够深入,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成绩不是很理想。

四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待不断提高。在新时代,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教学的成果,在现实状况之下,高职院校思政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色彩,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直接影响到了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源于诸多方面,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因素

当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偏差,造成了思政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首先必须要从思想认识上加以改变。

(二)条件因素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环境条件是影响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因素之一,很多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环境十分不理想,缺少制度保障,缺少资金支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到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

(三)人力因素

高职思政教育最终还是要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实行,在现实环境之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十分缺乏,现有的思政教师素质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难题直接影响到了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新的要求,只有牢牢把握住时代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才能科学全面地做好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具体如下:

(一)高职思政教育应该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思政教育工作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适应时代发展的脉搏,具体而言就是要紧密围绕着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二)高职思政教育应该紧密结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一般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到大学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形成性和波动性。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必须要紧密围绕这一阶段学生的成长心理规律,来进行思政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思政教育应该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思政教育与本科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区别,其原因主要是两者之间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也正是因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一样,造成了高职思政教育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方式,而不能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理论以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既具有理论,又具有实践能力。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应该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制定思政教育工作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五、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力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积极加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对于不断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职教育工作,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思想重视,尊重规律

要大力加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力度,首先在思想认识层面就要不断地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加强思政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扎实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当下,无论是从宏观形势还是从微观形势上来说,高职院校都必须要加快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高职思政教育必须尊重规律,即要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结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思政教育工作计划,统筹合理制定思政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

(二)重视人才,夯实基础

高职思政教育的组织教学和各项工作的落实最终都要依靠思政教育者去实施,针对当前思政教育的人才队伍缺乏的现状,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从制度出发,制定能够激励思政教育教师积极性的机制,让思政教师能够在激励制度的影响和鞭策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思政教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年轻思政教师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年轻思政教师数量不少,对年轻的思政教师的培养要格外重视,如要加强对年轻的思政教师的培养力度,可以建立导师制,一对一制度,以此不断强化年轻思政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加大对年轻思政教师的关怀力度,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成长得更快更好。三是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积极引进思政教师,不断充实现有的师资队伍。

(三)强化调研,注重科研

面对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深化和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这就需要不断地强化思政教育的调研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实践中去,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存在的思想困惑,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多措并举,充满活力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枯燥乏味、缺少活力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积极采取多样的措施,不断地为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r活力: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工作,通过相互听课、学生评价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丰富课外教学。思政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讲座等形式,不断丰富课外教学,让思政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延伸到更多课外的实践生活中。

六、结论

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要求,积极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工作力度,才能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围绕着高职思政教育展开探讨,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2

一、电子期刊的优势和特点

(一) 电子期刊出版速度快。

传统的纸质期刊的出版方式为编辑审阅、交由主编审定, 确定文章合格后, 交付印刷厂校核并印刷, 完成印刷工作后再进行装订和后续加工, 最后得到成品期刊, 纸质期刊的出版日期为月刊或者季刊。与纸质期刊相比, 由于电子期刊不需要印刷,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电子期刊的整个制作过程简略到了作者投稿、编辑组稿、总编审稿这三个阶段, 大大提高了出版速度。并且电子期刊的出版采用及时更新的方式, 不按固定期限出版, 这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电子期刊的更新速度。

(二) 电子期刊传播起来更容易。

纸质期刊的传播主要依靠刊物发行, 刊物的发行量决定期刊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由于纸质期刊的制作周期长, 传播速度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电子期刊的制作周期短, 并且依靠互联网进行传播, 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由于电子期刊依托于互联网, 传播范围更广。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经突破2.5亿, 电子期刊的网上阅读人数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所以, 相比纸质期刊, 电子期刊传播起来更容易。

(三) 电子期刊节省存档空间。

传统的纸质期刊, 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这种专门存储图书期刊的机构, 更是需要专门的场所和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实现图书和期刊的保管。电子期刊由于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 数据实现了电子化存储, 占用空间非常小。现在的一个U盘里面存储的信息量足以抵得上一个小型图书馆的馆藏量。正是由于电子期刊的这一优点, 电子期刊的存储变得很容易, 实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存储, 节省了存档空间, 使电子期刊得以储存海量的信息。

(四) 电子期刊可以实现网络检索。

传统的纸质期刊, 要想进行检索和查找信息, 需要学习专门的检索知识, 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检索和查找, 费时费力。并且传统的纸质期刊索引方式少, 在检索和查找的时候难度大。由于电子期刊采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实现了对信息的分类和数据库建设, 发明了模糊查找技术, 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检索功能。电子期刊包含了多种检索方式, 保证了用户在信息检索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所需内容, 实现快速网络检索。

(五) 电子期刊可以实现信息网络共享。

由于电子期刊的易传播性, 电子期刊中的信息会依靠互联网在全世界传播, 互联网的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对电子期刊进行检索和查找, 这种检索不受任何的限制, 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多数人共享同一本杂志, 而相互之间不受影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共享。电子期刊这一特性, 依托互联网得以实现。正是由于电子期刊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才使得大量的网民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可以这样说, 电子期刊的出现繁荣了互联网。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

由于电子期刊以上的优点, 已经被高职院校图书馆广泛利用。电子期刊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形式, 以其独特的优点正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如何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一项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将简单探讨一下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几种方式:

(一) 争取获得电子期刊镜像站点资格。

电子期刊镜像站点是指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与知名的数据库和网站联合,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建立网络终端, 在终端上可以随意的对数据库和网站中的电子期刊加以利用, 这种网络终端称为电子期刊的镜像网站。电子期刊镜像网站的好处是可以共享知名数据库和网站的所有信息, 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 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量。电子期刊镜像站点的建立, 使高职院校师生可以通过镜像站点, 实现对电子期刊信息的有效利用, 可以减少检索信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可以实现对知名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网站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共享。所以,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知名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站点联系, 争取取得对方的允许, 在自己的学校图书馆建立电子期刊站点, 实现对电子期刊的网络共享。通过电子期刊站点, 高职院校师生不但可以对自己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加以利用, 还能轻易在知名数据库和网站中对所需电子期刊信息进行检索, 所以,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 必须要取得电子期刊镜像站点的资格。

(二) 在高职院校的网站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进行了学校网络化建设, 都有了学校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在学校主页上, 一般都有每个学院的地址导航, 可以引导用户进入基层学院的页面。这种做法同样可以应用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上。可以尝试着在高职院校的主页上添加电子期刊地址导航, 可以借助学校网页扩大图书馆电子期刊的影响力, 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对电子期刊加以利用, 积极通过电子期刊的查找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电子期刊的网页中, 可以不断丰富其内容, 可以将电子期刊的资源信息概况、检索方法介绍、具体信息摘要放在网页中, 使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可以再电子期刊网页中轻松获得所需信息, 能够帮助广大师生有效的对图书馆的电子期刊信息加以利用。在高职院校的网上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的方式, 现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成为了高职院校电子期刊服务的一种创新形式。在高职院校的网站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还应该注意及时对电子期刊网页进行更新, 保证网页上的信息都是准确的, 避免过时的信息对广大师生造成误解。所以, 要对在高职院校的网站上添加电子期刊网页的方式加以合理利用。

(三) 使高职院校电子期刊服务全面面向广大师生。

高职院校的电子期刊服务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服务对象, 高职院校的电子期刊主要是面向校内的广大师生服务的, 所以就需要对服务形式和服务质量进行创新和提升。传统的期刊服务形式仅仅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期刊检索和查找, 随着广大师生对期刊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 电子期刊要创新服务形式, 要以满足广大师生要求为己任, 及时记录师生对期刊信息的使用要求, 并建立期刊使用记录, 分析师生对哪些期刊使用频率最高, 并及时丰富相关期刊内容。所以, 只有明确了电子期刊的服务对象, 才能更好满足广大师生的使用要求, 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电子期刊的使用效率, 使电子期刊发挥最大的作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时候, 已经建立了读者跟踪制度, 对读者经常查找的电子期刊信息进行记录, 并按照信息的类别对相应的电子期刊进行丰富, 保证读者可以尽可能多查阅详实的电子文献资料。明确了电子期刊服务的对象之后,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可以通过购买或者与网站联合的方式, 对读者需要的电子期刊信息进行丰富, 保证电子期刊服务真正服务高职院校广大师生。

(四)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的相互合作。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时候, 要及时的与其他院校展开合作, 有效的利用对方资源, 使电子期刊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高职院校之间的图书馆电子期刊的相互合作, 可以提高电子期刊资源的使用率, 可以减少购买电子期刊的成本, 可以增加本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的馆藏量, 实现高职院校之间的电子期刊信息共享。目前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开展的电子期刊相互合作已经成为了大的趋势, 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都积极展开相互合作, 实现了小范围的电子期刊网络, 使电子期刊信息在合作院校间有序流动, 提高了电子期刊的使用效率, 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服务更具有实效性。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 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合作非常重要。

三、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期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由传统的纸质期刊演变成电子期刊。电子期刊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获得广泛的应用。由于高职院校属于学术教育机构, 对信息的使用量较大, 电子期刊的出现极大的节省信息检索的时间, 实现了对期刊信息的快速有效利用。因此,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开展相应的电子期刊服务, 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目前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 应将电子期刊服务当做一个重点建设项目来抓, 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实现刊物的电子化, 丰富电子期刊馆藏量, 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对电子期刊信息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丰富电子期刊服务形式, 提高对电子期刊信息的利用率。因此,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极大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它的必要性, 我院在2010年11月和中国知网合作试运行校园网电子期刊服务, 得到师生的好评, 在今年三月院图书馆正式和中国知网签订了协议, 并且对师生如何使用校园网电子期刊进行了培训, 使它能更好的在我院发挥作用, 提高我院师生的学术氛围。

摘要:期刊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一种重要资源, 使用效率很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期刊文献也出现了新的形式——电子期刊, 电子期刊以其独有的优势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现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正在利用电子期刊的优势, 将电子期刊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手段, 服务广大师生。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具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并讨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电子期刊服务的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期刊,服务

参考文献

[1]罗良道.电子期刊:现状与发展[J].晋图学刊, 2000 (3) :22-24.

[2]全胜跃, 廖美红.浅谈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3) .

[3]张宏武.电子期刊及管理[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7) :169-170.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测评策略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已有2000余所,在校学生人数达高等教育总人数的一半,其规模和人数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新生劳动力”规模迅速扩大,以及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带来的用人需求过缓,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开展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是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工作。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式

1.开展集中指导。

(1)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将职业指导科学化、规模化、制度化的主渠道,也是使就业指导工作得到落实的重要保证。

(2)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会的方式。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会是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分为若干专题给学生讲述。与课堂教学相比,它虽然不够系统,但一般所列的专题都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性问题,基本上能够解决大学生关心的求职择业问题。

(3)咨询的方式。咨询的方式主要由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毕业班的班主任、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等相关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当然也包括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咨询。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关心的焦点、疑难问题,还包括对有争议的问题共同探讨与协商。咨询活动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如教育主管部门、亲朋、校友、家长等范围进行。这种职业指导方式针对性、灵活性、适用性较强。

(4)组织演练的方式。组织演练。即在学生具备了一定就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践训练。这是最受学生欢迎,且十分有效的方式。组织演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多渠道、多途径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

(1)建立健全校园就业网络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政府信息网”,加强与劳动、人事等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企业信息网”,主动走出校门,积极捕捉就业信息;建立“学校信息网”,一方面提供求职过程中需要了解的政策、程序、时间等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要搜集和调查生源市场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毕业生有关就业与工作情况的反馈信息。

(2)重视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向外发布学校的有关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和毕业生信息。其次,加强与就业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人才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信息量大、辐射面广的优势,为毕业生择业创造机会。再次,高职院校还要通过组织或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供需见面会,为他们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和交流的平台。

3.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开发和引进素质测评工具。职业素质测评包括个人基本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的综合测试,其结果经智能化数据分析后,即可对受测着者的基本素质做出综合判断,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正确评估自己,结合社会环境等因素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拟订可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对职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仅限于狭义的认识,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职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生,对大多数非毕业班级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

2.在指导的功能上。没有建立配套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缺少系统性。不少人认为,职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在于帮助学生找工作,找到工作便万事大吉。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观、创业意识的教育。

3.在组织构成上。职业指导缺乏规范性,缺少应有的氛围。尽管各高职院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且有专人负责。但专职老师数量有限,往往仅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这两项内容,难以完成本应开展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其他内容。

4.在指导的形式上。独力经营,缺乏社会性。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形式非常单调,就业指导中心与社会上各种机构的关系不够密切,合作很少,各种信息的交流很不畅通,致使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停滞不前。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和推动的策略

1.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职院校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学校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必须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要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3)促进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职业指导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主动与有关劳动部门联合,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就业说明会等,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召开座谈会和电视录相等形式,让学生尽可能了解社会的就业状况及各种职业的性质、对人才素质的规格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

(1)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跟踪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缓解毕业生的供给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避免仅凭学校师资现状而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设置招生专业。确定招生人数的现象。对一次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坚决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2)大力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预测系统。完善人才预测系统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加大力度,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人才需求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种层次的实用信息沟通平台,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及时传递当前的和发生变化的职业信息。

(3)将职业指导列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培养计划,普遍开设职业指导课。第一,保证足够的课时;第二,将职业指导纳人职业技能训练,与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第三,职业指导要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适当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

3.择业重导,职后跟踪,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1)坚持职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职业指导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人才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自负、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障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教育他们要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坚强的意志抵制负性情绪的产生,将原有的理想、愿望化为有价值的行动,转变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培养自己胸怀宽广、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2)职业指导应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有关的礼仪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展模拟人才市场,让学生逐步锻炼胆识、口才及交际能力。要帮助他们提高鉴别能力,让他们能在眼花缭乱的招聘广告面前明辨信息的真伪。在选择过程中,要给他们传授择业的原则,比如面对现实,力求适应,争取主动,注意比较等,不能因为不必要的因素导致择业失败。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4

徐元怀实训就业处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学校、毕业生及家长等各个层面,每个层面都要积极作为,方能顺利解决问题。就学校层面来讲,既需要持续提高毕业生培养教育质量,又需要辅导员提高认识、明确职责、端正态度、掌握方法,以期扎实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下简称就业工作)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辅导员处在最基层环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但无论如何繁忙,都要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花大力气做好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关系到广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学校招生计划挂钩。从2005年开始,省教育厅规定,对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将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加一个新专业,同时撤销一个老专业。实行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要减少、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

事关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每年6月省教育厅将各学校就业率分专业公布在《报考指导》上,引导考生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如何,对学校的招生有直接影响。从2004年到2009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8%以上,一直位居全省民办高校前例,连续两年荣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6月,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来校检查后指出:“文达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就业率连续几年在全省高职院校处于前列,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较高的就业率吸引了更多的优质生源,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我院新生报到率达到75.1%。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院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知识为基、技能为重、就业为上”是我院的办学理念,也是高职教育规律的反映,高职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明确表明高职教育是为基层一线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所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既体现了高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了我院的办学理念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辅导员工作职责所在。2006年6月,我院印发了《辅导员工作条例》规定了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从一年级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千方百计收集用人信息,广开就业渠道,完成学院下达的各项就业工作任务”。

二、明确把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所带班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的辅导员非常熟悉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开展学生就业工作的最佳人选,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其在就业工作全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业政策的传播者——宣传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近几年制定了很多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强调要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号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009年3月,教育部首次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五类高校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这些就业政策,辅导员都要主动的、经常的对学生进行宣传。

就业观念的转变者——教育作用。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职院校毕业生一般不会从事高端理论研究。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规定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实质就是培养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他们既不是承担科研或高层管理的白领,也不是纯粹从事简单劳动的蓝领,而是在基层一线工作的有一定技能水平的灰领,他经过实践磨练后可以成为白领。辅导员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国有单位不去、非大公司不去的不合时宜就业观念。

就业能力的塑造者——指导作用。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主要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工作经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一靠学生自己努力学习与实践,二靠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辅导员要从大一开始,抓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不放松,指导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个实验,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要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并具备一技之长,做到一专多能。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才能轻松就业。

求职择业的信息员——传递作用。求职择业需要岗位信息,上网查询,浏览报刊,到各类人才市场去,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活动都可以获得。辅导员要时时留意岗位信息,把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学院就业处举办的一些招聘活动,机会稍纵即逝,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参加招聘。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捕捉收集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尽早落实工作岗位。

心理困惑的咨询员——解惑作用。在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同学心理上会产生矛盾或困惑。常见的有毕业生所追求的理想职业与应聘岗位反差较大,所学专业不对口,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满足招聘条件,动手能力差导致多次求职失败,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待遇不如意等,这一系列问题会引起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焦虑、忧愁、自卑、烦躁、怯懦、失眠、抑郁、消极、不愿与人交往等心理矛盾和问题。在此危急关键时刻,急需辅导员给予疏导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落实岗位促进者——参谋作用。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需要完成从校园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对于这样一个急剧的转变,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快适应。由于在校学生大多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看问题容易主观片面,在加上社会远比学校复杂,许多学生对工作岗位认识肤浅,在落实工作岗位上极易出现举棋不定现象,往往失去择业机会。所以,辅导员要以过来人的角色,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选择落实岗位,发挥参谋作用。

沟通家长的联络员——协调作用。父母的就业期望对毕业生求职择业有很大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不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不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其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总认为进了大学,毕业了就应该有一份体面地、收入高的工作,他们难以接受“先就业、后择业”,从基层一线干起的就业观。他们甚至阻碍自己的子女到中小企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所以,辅导员还要主动地经常与家长沟通,宣传国家就业政策,讲清“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道理,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子女到基层一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在家长与学生之间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学生就业的推荐者——推介作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渴望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他们十分关心求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责任心、团队精神、动手能力、为人处事、专业特长、气质性格等等,而能够向用人单位提供全面、准确情况介绍,非辅导员莫属。所以,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辅导员应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介绍学生的优势与亮点,帮助用人单位尽快掌握学生情况后做出录用决定,使毕业生早日走上工作岗位。

三、工作态度良好是辅导员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前提

实践证明,辅导员具备了“四心”工作态度,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前提。

要有高度责任心。辅导员绝不能把就业工作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那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是要把就业工作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尽心尽力做好。就业工作没做好,就是失职。

要有强烈进取心。要想做好就业工作,辅导员也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要想知道如何服务学生,先要自己学习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就业途径、职业规划、面试要求、权益维护、就业协议、劳动合同、跟踪调查等等。否则,会适得其反。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

要有浓浓爱心。要带着爱心做就业工作。真心实意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辅导员是发自内心的帮助他成长帮助他就业,帮助他解决困难,而不是单纯地索要就业协议。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更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可以适当给予经费帮助和重点推荐就业岗位。

开展工作要细心。就业工作要全程化,从大一到大三,每年都有不同的就业工作要做。辅导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许多环节上,必须谨慎细心。诸如如何防止学生误入传销陷阱,如何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如何防止学生上当受骗,都需要辅导员细心指导,把住关口,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掌握工作方法是辅导员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作为辅导员,必须通过实践锻炼,逐步掌握熟悉工作方法,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明确目标打基础。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毕业生就是一所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的产品,那么毕业生具备这四个能力,应是产品质量合格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所以,辅导员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四个能力,其中重点是就业能力。怎样理解就业能力强呢?就是符合国家提出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辅导员从新生进校起就要教育、帮助学生朝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而努力学习奋斗。高素质,包含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法律素质、诚信素质、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等。技能型,包含具备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生的大学间,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劳动的本领和创造的才能。学生有了较强的就业能力。不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观念正确方向明。辅导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一是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在校三年应该努力掌握专业技能,到社会上才能谋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要让学生在大一时就思考以下问题:三年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三年后我如何才能求职成功?求职择业到底靠什么?二是要使学生从大一起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今年4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尹蔚民部长在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行动会议上指出:每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各类人员(包括大学毕业生)有2400万人,而社会只能提供1200万人就业岗位。激烈的就业竞争客观存在。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掌握技能,除此别无它途。三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岗位。要教育学生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放下身段,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后创业,先基层后发展。

个性指导一对一。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工作时,既要有面上的集中指导,又要有差异化的一对一个性指导。要下功夫了解、熟悉、掌握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包括其家庭状况,学生现实的表现,具备何种能力,有何长处和短处,适合做什么工作等等。然后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我带过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家在大别山区,父母体弱多病,家中经济困难,但这个学生到了大三的下半年,仍然不去找工作,而是要继续自学考证,然后再去找工作。我就帮助他分析,考证要花很多

钱,你的家庭很难支撑你继续考证了,你要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考虑发展。在我的指导帮助下,他终于接受我的建议,被学校推荐到上海就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辅导员要认真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在求职中充分发挥优势,展现亮点,发挥特长,善于推销自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上下左右相协调。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要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在校内,辅导员既有系里领导指挥,还有职能部门就业处布置工作,又有学生要教育管理。在校外,既有学生家长要联系沟通,又有用人单位要交流协作。辅导员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要学会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这里着重谈一下辅导员与就业处的协调问题。第一,辅导员要认真按照就业处的要求去做,不能另搞一套。第二,对不明白不清楚地问题要及时咨询就业处,不要随便答复做出错误的解释。第三,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就业处,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

熟练使用各种就业表格。就业工作是一项很辛苦但又很细致的工作,是一项环节较多的工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学生将会使用各种表格,辅导员先要了解这些表格的使用方法,然后才能指导学生填写和使用。具体有以下表格材料:①就业协议书,这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意向协议;②毕业生跟踪调查表,通过这张表,可以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状况的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调整课程设置;③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这是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反映学生在校的现实表现、专业成绩、获证获奖情况,使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毕业生;④就业服务手册,这是就业处编印的求职择业指南,内容涉及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和就业途径、求职方法等,指导学生如何应聘与面试,并提供了众多的求职网站、人才市场地址和联系电话。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 扩招 买方市场 生源危机 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考考生数量逐渐下降,高校间的生源争夺战开始上演,整体综合实力和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将最先受到冲击,面对的困难会更大。如何在这不利环境下提升实力,竞争取胜,求得生存发展,作者认为及时导入营销战略,扬长避短,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善于宣传推广自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后扩招时代高职院校生存危机分析

(一)人口红利弱化,生源危机开始突显。由于从上世纪90年开始,我国学龄儿童开始逐渐减少,导致全国高考学生数量明显。据《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生源在达到历史峰值1050万,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生源下降同时,由于大学扩招政策及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走高,于20分别达到79.2%和24.2%。相应的,生源减少会加剧高校的竞争和淘汰,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会陷入困境,部分高职学院未来几年会面临着生存危机。

(二)高校数量和名校招生规模扩大,高职院校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少。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04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约占六成。近十几年来,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重组合并或极尽能力扩大规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平均到每所高职院校的考生生源蛋糕越来越小。如,北京市很多民办高职学院都没完成招生计划,部分民办学校只完成招生计划的1/3。有些学校用了多种手段抢生源,但降分已经到极限了,700多分满分,只要有200分就招。“蛋糕”不但越来越小,且质量越来越差。

(三)高职院校同质化严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实力不足、经验欠缺和资源限制,缺乏战略目标。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大同小异,难有特色可言。大多数专业设置是随大流。如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会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等基本是每校必开。甚至一些有行业背景的学校也沦为通俗化、大众化一族,所开的都类似“万金油”式专业。这必然加剧学校间的竞争。

(四)高职院校投资主体单一,办学资金难以保证。虽然,学校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要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把主要的教育经费投放在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上,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得到国家的支持明显不足。学校要生存发展,经费是主要因素之一。可以想见,一旦生源不足,势必将直接冲击学校的日常运营,破产倒闭将不可避免。尤其是部分办学质量欠佳、社会声誉和就业前景不好的高职院校,肯定将面临更多惨烈的竞争压力。据测算,一个民办高职学校,仅仅就其办学基本经费而言,在校生人数在1.1万人以上的时候,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而低于6000人就开始赔钱,就必然要压缩教师和设备维持运转。所有在校生人数如果低于5000人,这所学校可能就会难以维系,陷入财务危机和生存危机。

三、后扩招时代高职院校营销战略基本思路

(一)文化营销――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高校的一种软实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办学规格不高,学校规模不大,对大学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或无暇顾及。甚至个别学校,不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由于大学文化的缺失,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自己明确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更有甚者,把大学当成培训机构来办。显然,没有文化的大学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建设、发展、弘扬大学文化,重新取舍新的办学理念,是实现高职院校根本任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统帅全校教职工思想,凝聚人心,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培育有思想,有信仰,有格局,有视野的大学生的需要。否则,高职院校就成为了社会培训机构。对高职院校而言,培育、营销、推广自身的大学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而且任重道远。

(二)提高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发展之道。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也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十多年规模扩张之后,已经到了必须切实提升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时候了。不论是生源数量减少,还是参与国际竞争,高职院校面对的关键挑战实质是如何提高质量,把高职教育切实做“高”做强,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致力于打造高职院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追求和打造的,别的学校不可模仿和轻易超越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专业特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提升更新;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制度、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等因素带来的形象地位的改变和各种效率的提升。

(三)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是竞争之道。高校扩招后,学校“扩招潮”、“合并潮”在全国刮起,“做大”了不少高校。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名校在这两个“潮流”中享受到了政策和实际上的利益,也使部分高职院校,蠢蠢欲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分不清是先要“做大”?还是先要“做强”?在竞争中迷失了自我。如何突出自我,找准定位十分重要。定位,是为了竞争的需要,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发挥特长,办出特色,这才是高校管理之“智”。一所高职院校靠什么吸引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自己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专业,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办出自己特色,力争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做“强”,做“精”,成为某一专业的“领头羊“,其竞争力才突显出来。尤其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四)好产品也要吆喝――高职院校品牌战略。创建品牌是高职院校脱颖而出,竞争取胜的法宝之一。高职院校的品牌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一所院校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学校品牌可以从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知名度反映一所院校的影响力;美誉度反映了一所院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坐标位置;忠诚度是指家长和学生对院校的信任和追随程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些重大事件来树立自身形象并提高知名度。如举办一些全国性会议;与知名企业联姻,开创工学结合办学新模式等。而美誉度、忠诚度则非一日之功,而是建立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优异的办学质量基础上的,依靠的是学校的整体实力。

(五)借鸡生蛋――要善于与知名企业结亲。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经验的应用型人才的直接途径。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不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距离真正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差距,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困难和不足。表现在校方与企业难找到长期合作的“共赢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效果不明显。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择专业性强、技术领先的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岗位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影响力向社会宣传推广自我。

(六)另辟蹊径――开拓海外留学生市场。当国内生源市场竞争激烈时,对一些部分专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或国际交往中地理位置优越的高职院校,可以另辟蹊径,开拓海外留学生市场,这不失为一种生存发展之路。有必要促进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大力开拓高职教育国际市场,以国际留学生弥补国内大学生源荒。

参考文献:

[1]杨树兵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3.

[2]李亚子谢延斌浅谈民办高校的营销策略月20日.

[3]贾彦玉民办院校发展不宜“大而全”[j]中国教育报10月26日.

[4]唐伟尧市场经济下的大学及其经营战略[j]理工高教研究201期

[5]孙贵聪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主义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010期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6

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但不应将人才仅仅定位为适应型人才。高职农业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适应型人才同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型人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鉴定教育质量的一大标准,从单方面的就业教育观念渐渐转变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共同并进的教育理念。

3.2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高职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介绍成功创业的案例。学校要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加强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农业院校要想成为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势必要有一支或几支能很好完成创业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农业院校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尽可能多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创业实践队伍中,或至少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接触创业人士以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吸收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丰富师资队伍构成。总而言之,各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以满足创业教育需求。

3.4改革高职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应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给予必要指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农业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的现行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性课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及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应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着重强调未来高职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及相关特色,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5培养职业创新能力

高职农业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培养农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技术适应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双重重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着农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李文学.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5).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7

一、扎实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乐理、乐史知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文化课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并不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弹唱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乐理知识,才能在和声配置时,加入对应的材料,使配乐更加饱满, 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此外,乐史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针对幼儿开展的教学中,由于儿童年龄较小,注意力持久性差。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幼师要具备一定的乐史知识,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来挖掘音乐内在的审美内涵,吸引儿童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乐器弹奏技巧。学前教育学生在掌握丰富的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熟练的弹奏技巧。弹奏技巧的基础是音阶弹奏和琶音的合理应用,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夯实基础弹奏技巧。音阶弹奏和琶音练习虽然单调繁琐,不如乐曲旋律动听,但是它对于手指灵活及乐感的培养影响非常大。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伴奏的弹奏技巧非常丰富,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学生的弹奏能力要达到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儿童教学开展中体现弹奏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配乐演唱技巧。配乐演唱技巧主要表现在“体、音、气、语、情”这几个方面。体,即体态。在配乐演唱中主要有坐姿和站姿两种姿态。坐姿为弹奏配乐演唱姿态,双手平放于琴键,两肩放松,面视琴谱或学生,要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站姿为非演奏姿态,双手打节拍,面视学生,与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进行眼神交流。音,即音色。在演唱时要音色饱满、圆润。气,即气息。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气息的调整,避免演唱的停顿。语,即吐字发音。演唱时吐字发音要清晰,明亮。情,即感情。把感情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从而引导学生的感情投入。此外,在教学中,除按照基本的声乐教学常规训练外,还要进一步拓展与幼儿园教学相关的声乐教学内容。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歌唱方法,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歌的演唱内容。其中包括童声的发声技巧、演唱方法及声音位置、呼吸状态、情绪与表情、伴奏与歌声的相互结合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分析歌曲的题材和内容、体裁、结构、调式、旋律等,让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边弹边唱的声乐实践中。

二、科学的弹唱教学开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全面音乐基本素质的幼儿教师。因此,所有弹唱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例如,在歌曲学习阶段儿童歌曲学唱、中外名曲赏析等都应有所涉及。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延伸教学思维,为今后的教学开展夯实基础,引导幼儿的兴趣导向,避免以生硬的教学手段,填鸭式的方法教授学生。

(二)因材施教。对于幼师来说在教学技能上应各有所长,因此我们的弹唱教学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有的学生擅长声乐,有的学生乐理知识扎实,有的学生音乐史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进行弹唱技能的拓展。

(三)重视知识启蒙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应侧重启蒙知识的教授。由于学前教育学生将来的工作中要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学生的理解力及专注力均较弱,在这一阶段,启蒙知识的教授尤为重要。例如,简单识谱、歌曲演唱等内容。这就要求幼师能够总结提炼入门知识,并通过生动、丰富的教授形式,把知识传递给幼儿,使幼儿培养广泛的兴趣。

(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开展中,除儿童歌曲教授外还要加入一些中外名作。例如《渔舟唱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通过丰富的名曲鉴赏,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从而提升学生音乐素质。授课内容上,增加音乐剧编排课程,使学生具有音乐剧编排及指导能力。

(五)广泛利用多媒体教学。现今多媒体的运用日渐丰富,多媒体教学也以参与性和互动性最为显著。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学生展开的弹唱教学,也应广泛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等,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里,提升音乐素质。

三、结语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女生 形体训练 必要性

一、引言

在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改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重新构建是关键环节,尤其是高职院校女生体育课,这就是要以女生的身心特点、生理特点、兴趣需要为前提和出发点,充分发挥女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增强女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摆在凸显位置,淡化竞技、强化健身和娱乐,同时将适合高职女生身心特点和需要的具有较强健身、健美、娱乐功能的体育项目逐渐引入体育课。我们通过对形体训练的研究,形体训练的开展符合高职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思想。

二、形体美和形体训练的基本概念

形体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裔程洪教授在《形体健美大全》一书中认为形体健美离不开健康美、姿态美、动态美、体型美的范畴。金千秋在《舞蹈——气质于体型的塑造》一书中认为形体美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这眼前的一种美。概括起来,形体美不外乎健康美、体型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的范畴。

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徒手或运用器械等专门手段进行的综合性练习,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塑造体型、端正姿态、培养风度等效果的一种训练形式;它是在先天体型的基础上,通过形体练习,使身体均衡发展,使仪表姿态变得更加健美端庄;它借鉴和综合了健美运动、体操、舞蹈等形体练习的内容,是一项具有较新内涵的体育锻炼形式。

三、高职女生形体的现状及其可塑性

1.大学生形体的不理想。形体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主要有遗传、营养、不良的肢体习惯和生活习惯等。经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表明:现在的高职院校女生的形体总体上在不断改善,向美靠近,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具体表现如耸肩、溜肩、扣胸、驼背、双肩不平、头颈歪斜、X形腿、O开腿、斜跨八字步、内八字等等。其中不少高职女生已开始认识到了形体美的重要性,有的已采取措施,力求有所改善和改变,如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减肥班。但往往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方法不科学、不规范而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偏差,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2.形体美存在的误区。从许多杂志、电视报道及从学生中了解到“许多女大学生为了减肥费尽了心机,盲目的节食,使用各种减肥沐浴露,捆腰束腿……最普通的是吞服各种减肥营养药。”然而有的学生因服药而上吐下泻,有的因节食而营养不良等等,这说明我们的高职女生对开设形体美教育课的强烈要求。而增强高职女生体质,实现健美体形是高职开设形体训练课的重点。

3.高职女生形体的可塑性。高职女生年龄平均在17~22岁之间,身体发育虽已基本完成虽然过了最佳时期,但这个阶段的女生思想相对成熟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接受信息快的优点,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形体训练,体态仍然可得到改变和改善。遗传虽然可能给人以健康,但是美的形体必须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形体训练主要针对人体的肌肉而言,即改善人体的肌肉形态特征。肩骨窄小的“梨状形”形体的人,是不可能通过形体训练来改变这种固有的“骨架形体”,但是通过局部和臀部肌群的粗细、体积的增减和线条的走向的变化,是可以使这种“梨状形”形体向人们所希望的理想体型的方向逼近。

4.高职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在生理方面,这一时期女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已不断完善,皮下脂肪增厚,体重也有所增加,而力量素质发展相对滞后。这一时期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等。

在心理方面,进入高职院校女生的心理尚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发展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意志上比较薄弱。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形式陈旧死板, 教法单一、欠佳,使高职女生提不起上课的兴趣,更谈不上有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应使她们对上体育课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她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自发性。

四、高职院校开展形体训练的必要性

1.形体训练符合高职女生追求美的需要。形体教学与训练不仅能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修饰、改善、矫正身体的不良姿势,形成健美的体型有着特殊的功效。健康的人体是美的,人体美是最自然最基本的美,形体美是人体外在美的重要部分。因此,形体美是人类最崇高的、被热切追求的目标之一。

2.形体训练有利于增进身体健康,塑造优美的身体姿态,培养高雅的气质。诱人的形体美是锻炼出来的,必须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与训练才能实现。形体的教学与训练是根据人体解剖学和专业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高职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正确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有效地促进形体的正常发展。

3.形体训练可以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丰富人们的情感。音乐和舞蹈是形体训练中的重要内容。音乐能抒发人的真情实感,是心灵直接语言的艺术,它借助各种声音的表象,由听觉形象来激发人的视觉形象,使人处于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形态。舞蹈是人类的优秀文化,它的优美动作不仅为学生所喜爱,而且还能振奋学生的精神。通过舞蹈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协调感和韵律感,而且使其接受舞蹈的熏陶。

4.形体训练可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形体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人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只有长年坚持不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想保持美的形体,只有勇敢地去追求,去探索,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去奋斗,目的才能够达到。形体训练的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容易掌握控制,对场地、器材要求也不高。因此,对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高职女生来说都比较适应,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等情况随时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幅度,是一项非常好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5.形体训练可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毕业后将面临日益紧张的工作和激烈的竞争,为此必须具有健美匀称的形体、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端庄而又充满活力的外表和富有生气的精神面貌,具有应变各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能力,以便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中保持被选择的自我实力和自我信念,在事业中不断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无论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提倡的推广实用价值大的终身运动项目,还是满足高职女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思想意识,在高职女大学生中开设形体训练课是切实可行而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宽柔.形体健美与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吕慧青,高林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01).

[3]杜超.高校女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赵鹏.中专女学生形体美的塑造[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7).

[5]郭可愚.形体美的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6]黄翔岳.体育运动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7]李秋平,刘爱平,宋海鹏,杨小兵.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影响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07).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 篇9

陈蓉

广州大学,桂花岗纺织服装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摘要: 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其理念在各国的实践给大学就业指导体制带来了重大变革。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阐述了职业生涯教育对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其在我国高职院校实践的几点探索。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

The Sally Port for Improving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of Student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Thinking of the Practice of Career Education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became the essential part of th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tion system all around the world.The practices in the university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the career training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in need of improving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of the students.It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y of carrying out the Caree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of the students.Meanwhile it expands some practices of Caree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Key words: Career EducationCareer Adaptabilit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一、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第一,职业适应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社会竞争力重要因素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由“计划型”教育转变为“市场化”教育。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教育既属高等教育层面,又归属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应用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格上,处于最高层面,社会需求量非常大,有发展和竞争的潜在优势。但在学历上,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层面上目前被国家限定在专科层次,与本科院校比较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为此,高职学生要提高社会竞争力,必须在校期间积极培养和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第二、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是改善早期离职现象的主要渠道

职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就业者对其承担工作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和能力。特别是心里上,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职业意识不成熟和择业时的盲目性。这是造成初职就业者3年内离职率激增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其中包括高职毕业生。因此,高职学生应提高职业适应能力,负责地选择或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确定最佳职业目标,避免择业时和就职后的盲目性。

第三、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职业岗位变化以及人才使用的国际化标准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据调查,60%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高职学生情况稍好一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在读大学时重视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中国学生上了大学后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在付考试。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人才国际化的培养需求。

二、“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口

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是由曾任美国教育署长的马兰博士于1971年所提出的一种新构想,并在美国联邦政府鼓励下发展成一次范围广、影响深的教育改革运动。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一生的职业选择、设计、发展进行培养和引导。本纪初,日本开始全面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给日本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根据日本《2004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的论述,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被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质劳动者。

在我国,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 “大学期间”占15.9%, “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没有形成系统。

现阶段引入“职业生涯教育”对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制较短,早启发早成才

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就业。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而高职的学生学制相对较短,一般是两到三年,这就更加要求高职教育应该提倡在校实践“职业生涯教育”。

第二、目标明确,专业特色突出

职业生涯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职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使其在就业时具有专业的职能和特色。

第三、学以致用,提高创造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发学生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它会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与社会、时代发展相统一、协调一致。一方面,社会经济为我们提供职业平台,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设计、实施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并因此激发了创造力。

第四、培养兴趣,干一行爱一行

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自己喜爱的终身职业。

第五、培养能力,适应社会环境

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因此提高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所谓适应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两方面,其中主要是人际关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际关系有所不同,无论在任何环境下,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

总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其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高职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职业生涯教育正是围绕着提高这些能力而展开的专业教育。因此,为保证毕业后理想就职的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新生入校开始,分阶段有步骤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三、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一、社会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宣传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宣传还不够。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政府和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舆论宣传。各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第二、政府立法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在美国的教育史上,曾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进行了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法案》以及90年代的《学校——就业法案》。澳大利亚也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其中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立法还处在空白阶段,政府可以借鉴其它发达国家的做法,把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

第三、校内外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

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学校就职委员会负责,就职委员会委员长一般由教学副校长担任。就职委员会下设各系部就职委员会和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各系部就职委员会负责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职业中心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internship)、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项目;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为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办各种讲座和

培训。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校内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尚未建立。一般高校由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但并不完善。它们只是在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这与从入学就开始有系统有规划的职业生涯教育还相差甚远。一方面,高职院校有必要成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教育培训机构,弥补某些高职院校资金、精力不足的现状。

第四、学校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骨干教师

以培养人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职业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第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第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第五、学校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瑞典学校在学校内设置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选择职业。该课程贯穿在全部学习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教理论课,也教职业指导课。其中20%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校外进行,由职业指导老师自己设置。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职业”本身的基础课,如职业生涯形成论。主要讲授如何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理论了解自己。第二类课程是关于特定职业的讲座和报告会,如:会计入门、国际公务现场实践和注册会计师讲座等。第三类科目是为了解社会现状,经济发展趋势和组织机构文化而开设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如:中央省、厅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会和都、道、府、县级专题报告会。

2004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开始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逐步开发出一套受到业内广泛认同的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其中包括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课和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课。全程化、专业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目前设置职业生涯教育系统的课程仍较少。高职院校可借鉴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第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活动

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就业体验活动是作为一门正规课程开设,就业体验的科目名各学部有所不同,每科计2学分。2006年开设科目有司法实习、公共政策实习、人文科学综合就业体验实习和企业项目研究等共计10科,派遣体验企业单位有京都市政府,京都市国际交流协会,国际环境技术中心,读卖新闻京都新闻社,东京电力、NEC、佳能、松下、日产汽车等45家企、事业单位。

我国高职院校已十分重视认识实习的环节,并将其计入重要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资金

和社会支持不足,高职院校的实习活动实践困难重重,这就需要职业生涯教育在社会的广泛宣传以及政府及社会对其的大力支持。就业体验活动体现并实践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被确定为职业生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如此,家庭、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从各自的职责出发以就业体验活动为契机,积极与学校合作,改善和充实现有的高职教育,促进高职教育与职业社会的融合。

第七、学校分阶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实施职业支援

职业生涯教育包括对不同年纪的学生提供职业支援。一方面,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提供经验交流会、业界说明会、社会现场实习和互动,促使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职业选择、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关于未来职业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对高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开展和提供基本就职支援和行业就职支援。基本就职支援包括聘请各界成功人士、各领域咨询师等召开各种演讲会、研讨会和就职咨询说明会等。行业就职支援包括提供有关企业动向研讨会、校友恳谈会、演讲会、就职模拟试验等。与此同时,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职业办公室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走向职业社会。

总结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世界的认知,正确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准备,使之提高职业适应能力,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实现顺利就业,并能够人尽其才。许多国家在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构建了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实践经验较为欠缺。为此,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精神与能力,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丁杰.国际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N].中国教育报,2007-01-03.[2] 吴姗娜.日本大学中的职业生涯教育[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3] 王征 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9

[4] 丰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清华大学实现和谐就业[N].光明日报,2007-02-06

上一篇:浙江神仙居导游词下一篇: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