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健康管理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篇1

一、新生儿家庭访视

1、统一组织管理服务区域内的新生儿访视工作,内容包括新生儿健康检查,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负责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

2、院内给予妇幼组业务培训,指导与督查实施情况,妇女组人员必须专门记录笔记本。

3、与村委会保持密切联系,登记掌握服务区域内新生儿名册和数量(包括新迁入、迁出或死亡的登记)。

4、怀疑有出生缺陷、高危新生儿、体弱儿应及时上报并转诊。

5、接受县保健院的指导和检查工作。

6、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保护信息的安全。

7、为上述内容建立台账。

8、妥善保管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台帐等资料。

二、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1、为满28天后的新生儿提供健康随访服务,内容包括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等。

2、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新生儿的监护人,按时实施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3、建立工作台帐,记录工作内容。

三、婴幼儿健康管理

1、掌握辖区儿童数理及名册(包括新迁入),为儿童迁出或死亡登记建立保健手册。

2、为满月后的0—3岁婴幼儿提供8次随访服务,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末次随访之间婴幼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并进行健康指导。

3、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婴儿监护人参加婴幼儿健康管理。

4、建立工作台帐,记录工作内容。

四、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1、登记掌握辖区内学龄前儿童名册和数量(包括新迁入、迁出或死亡登记)儿童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口腔检查和视力筛查,并进行健康指导。

2、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按时实施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3、建立工作台账,记录工作内容。

五、健康问题处理

1、登记、掌握、辖区0—6岁儿童名册和数量(包括新迁入、迁出或死亡登记),提醒或敦促按时检查或上级医院处理健康问题,以及实施健康干预措施。

2、承担高危新生儿的访视工作,适当增加访视次数。

3、对出生缺陷、高危新生儿、体弱儿进行转诊和管理。

4、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有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

5、对口腔发育异常,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应及时转诊。

6、建立工作台账,记录工作内容。

六、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按摩四神脱穴的方法。

3、院办给予业务培训,指导和督查实施情况。

4、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5、按规定时限传输、统计、上报数据。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2年我院儿童保健科对所辖区内的4岁~6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2012年阳城县4岁~6岁共有儿童7 897例, 年内体检儿童7 515例, 体检率达95.16%。

1.2 方法

采用WHO标准, 身高、体重以达WHO标准均值及以上为达标;营养不良评价标准:体重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营养不良;以超过体重标准的20%为肥胖;急性呼吸道感染 (ARI) 以儿科医师检查发现有鼻炎、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体征进行统计;视力筛查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 在未散瞳的情况下, 应用儿童模式, 排除周围光线、检测角度、儿童注意力集中度、仪器与被测者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测出正确数据。检测范围:球镜S为±6.00DS, 柱镜C为±3.00DC。屈光度异常参考标准:4岁~5岁S≤-1.0或S≥+2.5, 6岁以上S≤-1.0或S≥+2.0;C≥±0.75。在发现异常者中, 选出4岁~6岁筛查为散光并能准确识别视力表及配合检查者进一步散瞳进行视力筛查。血红蛋白测定以上海康赋医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HB1002型血红蛋白测试仪进行, 血红蛋白<110 g/L确定为贫血。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儿童体重达标情况

4岁~6岁儿童体重达标4674例, 达标率为62.20%, 6岁组的达标率较高为65.25%, 4岁组的达标率较低为58.19%, 3个年龄组间体重达标率有明显差异 (P<0.01) 。身高达标3 988例, 达标率为53.07%, 6岁组的达标率较高为57.23%, 4岁组的达标率较低为48.53%, 3个年龄组间身高达标率有明显差异 (P<0.01) 。肥胖儿童检出313例, 检出率为4.17%, 6岁组的肥胖儿童检出率较高为5.18%, 5岁组的肥胖儿童检出率较低为2.86%, 3个年龄组间的肥胖儿童检出率差异显著 (P<0.01) 。见表1。

2.2 儿童常见疾病检出情况

在检查的7 515例儿童中, 贫血600例, 患病率为7.98%, 4岁组的贫血患病率较高为9.71%, 6岁组的贫血患病率较低为6.08%, 3个年龄组间的贫血患病率差异显著 (P<0.01) 。急性呼吸道感染 (ARI) 患病477例, 患病率为6.35%, 4岁组的ARI患病率较高为8.08%, 5岁组的ARI患病率较低为4.81%, 3个年龄组间的ARI患病率差异显著 (P<0.01) 。营养不良273例, 发生率为3.63%, 4岁组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为5.37%, 6岁组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为1.60%, 3个年龄组间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显著 (P<0.01) 。见表2。

2.3 儿童视力检查情况

4岁~6岁7 515例儿童中有1 326例视力异常, 患病率达17.64%, 3个年龄组间患病率无差异 (P>0.05) 。其中:屈光参差50例, 患病率为1.86%, 3个年龄组间患病率无差异 (P>0.05) ;患有远视儿童378例, 患病率为5.03%, 5岁组的远视患病率较高为5.84%, 4岁组的远视患病率较低为3.61%, 3个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显著 (P<0.01) ;患有近视儿童313例, 患病率为4.17%, 4岁组的近视患病率较高为5.15%, 6岁组的近视患病率较低为3.32%, 3个年龄组间患病率有明显差异 (P<0.01) ;患有散光儿童585例, 患病率为7.78%, 3个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是反映社会发展、经济和文化状况、营养和卫生保健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3.1 体重和身长

我县4岁~6岁儿童的体重和身长达标情况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这与良好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有很大关系。4岁~6岁儿童在幼儿园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或教育, 生长发育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

3.2 肥胖

4岁~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 我县有467个行政村149所托幼机构, 313例肥胖儿童分布其中属于少数案例。肥胖儿童大多是家庭条件优越, 且拥有轿车者居多, 这些肥胖儿童在家长的日常饮食习惯和出行方式影响下, 食多动少成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儿童在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后, 饮食习惯和活动在短期内受到了影响, 部分肥胖儿童体重可降至正常范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良的饮食和生活行为习惯再次出现。这些儿童要想摆脱肥胖, 仍需制订一系列长期切实可行有效的措施, 尤其要动员家长配合, 改变生活行为习惯是必要的。

3.3 贫血和ARI

4岁组的贫血患病率较5岁组和6岁组高, 可能与入园儿童的心理变化和环境适应有关。4岁组的儿童刚入园时, 由于在心理上尚未适应环境变化, 可能引起生理功能的暂时紊乱, 出现摄入性的营养紊乱情形。此期儿童虽然体重增加了, 但由于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贫血发病率较高, 随着入园时间增加, 心理适应性增加, 生理功能随之正常, 贫血患病率也逐渐减少, 这与有关文献报道有所不同[2]。由于受贫血的影响, ARI在4岁组患病率显得较高, 5岁组有所降低, 但随着儿童活动度的增加, 卫生习惯尚不能良好养成, 致使6岁组的ARI患病率又有所提高。

3.4 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

2002年北京西城区低体重和发育迟缓的发病率为0.21%和0.34%[3], 2007年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为1.17%[4]。我县2012年4岁~6岁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63%, 反映了我县托幼机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3.5 视力患病率较高

我县儿童视力患病率较高, 主要与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有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脑已逐步进入儿童生活中, 由于儿童视力尚在发育期, 如果家长管教不妥当, 儿童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电脑荧光屏, 其视力问题将会日趋严重, 有报道济南市某区2007年4岁儿童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达到46.20%[4]。因此应加强儿童户外活动锻炼, 但不要到噪声污染严重的地方, 多利用假日与孩子从事户外活动, 走向大自然, 除了帮助孩子放松眼肌之外, 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注重眼保健卫生, 减少儿童眼睛接触有害射线时间, 限制孩子的近距离写作业时间, 一般每次不应超过30 min, 写作业时光线由左方照射, 避免直接刺激眼睛;不要让孩子太早学习认字、写字;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1 h, 并且每30 min休息5 min~10 min, 避免过早接触电脑等, 良好的用眼习惯将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益处。其次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摄入富含维生素A、B、C, 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 二十碳五烯酸 (EPA) 的营养食品对儿童的视力也有保护作用。另外教育家长及时发现儿童视力异常征兆, 如喜欢近距离看电视, 喜欢眯眼或歪头看东西, 喜欢揉眼睛, 或对视觉活动特别不感兴趣, 这时近视问题也已经浮现;当孩子出现近距离看电视或看书, 常抱怨看不清楚, 很容易撞倒东西时, 可能都是出现近视的重要征兆, 需要及时接受检查与持续进行各种矫正治疗。

综上所述, 加强对4岁~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 定期深入托幼机构指导幼儿教师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规范儿童日常生活行为,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用眼、活动习惯, 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摘要:目的 了解4岁6岁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 找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方法 对2012年我县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进行体检的7 515例4岁6岁儿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县4岁6岁儿童的身长和体重达标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岁组的肥胖率较高达5.18%;贫血和营养不良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4岁组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ARI) 和近视的患病率较高;5岁组的远视患病率较高。结论 加强对4岁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 定期深入托幼机构指导幼儿教师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规范儿童日常生活行为,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用眼、活动习惯, 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儿童,4岁6岁,健康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1]许立军.厦门市城区2002-2007年集体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31) :4401.

[2]安庆玉, 黄冬玲, 高晓虹.北京市某区102例3岁~5岁儿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34) :4870.

[3]宋琴素.北京西城区1996-2002年儿童体格发育变化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 11 (6) :419.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指南 儿童健康 共同关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为我们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认真学习了《指南》以后,我的感悟是;

一、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在《指南》中把“幼儿健康”放在首位,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呢?

(1)《指南》强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些基本原则都是“尊重儿童”个体价值的理性表达,要尊重每个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幼儿能寓学于乐。

孩子们都有尊严,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尊重。按照一桶水的原理,我们每个孩子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在设计活动时,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我在设计区域游戏时,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区域供幼儿选择,在同一个区域中还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在中班下学期《小鬼显身手》主题中,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出发,开设了各个区域,在美工区的设计区中,有服装、鞋子、房子等不同设计,并且在每一个区域都有范图、半成品、成品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玩法,使他们对游戏充满了乐趣。

(2)做好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解幼儿,这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当孩子犯了错,教师要以慈母般的胸怀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孩子不会、不明白的,老师要用合理的方式让孩子去明白,而不是责怪孩子,更不能去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这样会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3)要有多样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将“美”的事物都展现给我们孩子,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舒适、和谐、美观的外在和内在环境,让幼儿每天都有好心情。

二、在教学中,多与与幼儿交谈、交流。

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我晨间活动中利用孩子自主游戏的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自由活动交谈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的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并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会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会问你一些有趣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分享、交流、探索,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三、和家长需共同关注的问题

(1)“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建议中提到了“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这虽是属于幼儿自我防护的范畴,但我们也要让幼儿树立正确、科学的性启蒙教育。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都要多关注幼儿性启蒙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消除身体的神秘感,这对于幼儿是很有价值的教育!

(2)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的知识储备特别重要,于是对数学、拼音的学习,有更为强烈的需求。但我明确,在幼儿园“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对于幼儿是不适宜的,也是我们应该杜绝的。在家长会上,我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家长一起观看视频。把幼儿园严禁“小学化”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使家长转变观念,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价值的学习环境,從而培养起良好习惯。

(3)《指南》中更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学习,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

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篇4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工作计划,结合我卫生室工作实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目地,加 强儿童保健工作管理,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 工作目标

免费向0-36个月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降低7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定期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

进行培训指导。

二. 主要任务

1.新生儿健康管理:由我到新生儿家中进行新生儿家庭

访视工作。

2.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在公民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公室进行。随访时间分别在42天、3个月、6个月、8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时,共9次。随访服务内容包括上次随访到本次之间的儿童喂养、患病等情况,为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里行为发育评估。在儿童6-8、18、30个月时分别免费进行一次血常规监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3.为满足生长发育监测的需要,定时进行体重、身长的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儿童保健卡上。

4.根据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增加随访次数。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及时治疗,对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及时上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尹庄村卫生室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篇5

一、小儿生理、病理及发病特点

(一)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脏腑即五脏六腑,“形”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指的是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发育不完善和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功能活动未臻健全。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娇嫩状态概括为“稚阴稚阳”。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蓬勃是指小儿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发育迅速是指小儿生长和发育的速度很快。这是小儿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生理特点。由于小儿出生时机体诸多方面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各种生理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古代医家将小儿这种生机旺盛的状态概括为“纯阳”。

(二)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为脆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容易患病。小儿疾病的传变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互相转化,并且相互之间传变迅速,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的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其又有容易康复的一面。小儿疾病容易康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儿科疾病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

(三)小儿发病特点: 1.“肺常不足”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2.“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与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饮食失节、喂养不当、食物不洁,病从口人,犯于脾胃,则发生呕吐、泄泻、腹痛、食积、厌食、疳证等脾系疾病,这类病证目前占儿科发病率的第二位。3.“肾常虚”

肾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 — 2 —

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因而称“肾常虚”。儿科五迟、五软、解颅、遗尿、尿频、水肿等肾系疾病在临床上均属常见。4.易患时行疾病:

小儿肺脏娇嫩,脾脏薄弱,腠理不密,皮毛疏松,卫外不固,各种时邪易于感触。邪从鼻入,肺卫受邪,易于发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痘等时行疾病;邪从口入,脾胃受邪,易于发生痢疾、霍乱、肝炎、小儿麻痹症等时行疾病。时行疾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互相染易,造成流行。

二、服务流程说明

服务流程图

(一)预约儿童家长: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预约儿童家长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二)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三)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①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

②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足三里、迎香穴的方法; ③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三、儿童中医保健方法和技术

(一)中医保健方法--饮食调养

1.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3.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4.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二)中医保健方法--起居调摄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注重四时调摄。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 “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增强体质

(三)推拿方法 1.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 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2.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大椎至尾骨末端处。(2)操作:

①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见图1)。②施术从长强穴旁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同时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旁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旁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旁。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

图1 捏脊手法示意图

③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将捏拿住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向上提拉一下),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揉按(在揉动的同时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20~30次。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调节脏 腑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图2 捏脊操作示意图

3.穴位按揉

(1)按揉足三里穴(如左图)

①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见左图)。②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③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2)按揉迎香穴(如左图)

①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②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③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⑶按揉四神聪穴 ①位置: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见下图)。②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

③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4.穴位按揉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

②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③ 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④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⑤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

(四)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1.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要求: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200到300次为宜。2.按法:

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和掌按法。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3.揉法:

用指腹、掌紧贴于某一部位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要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4.摩法:

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每分钟120到160次。5.捏脊法:

手法一: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推至大椎两旁。

手法二: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推至大椎两旁。6.推脊法:

将食、中指并拢,用指面自患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

(五)小儿常用穴位示意图

四、儿童日常保健知识

1.儿童不宜多吃的食物

①桔子:

桔子虽然营养丰富,但含有叶红素,吃得过多,容易产生"叶红素皮肤病"、腹痛腹泻,甚至引起骨病。故儿童吃桔子一天不宜多于中等大小的4个。②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体内遇上钙和锌便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不易吸收而排出体外。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和锌,如果体内缺乏钙和锌,不仅可导致骨骼、牙齿发育不良,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③鸡蛋:

鸡蛋虽然是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的食品,但若吃的过多,会增加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还能增加胃肠、肝肾的负担,引起功能失调。故儿童吃鸡蛋每天不宜超过3个。④浓茶:

浓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体内遇铁便生成鞣酸铁,难以被人体吸收,容易造成人体缺铁。儿童缺铁不仅会发生贫血,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⑤果冻:

果冻不是用水果汁加糖制成的,而是用增稠剂、香精、酸味剂、着色剂、甜味剂配制而成,这些物质对人体没有什么营养人价值,却有一定毒性,吃多或常吃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健康。⑥咸鱼:

咸鱼含有大量的二甲基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致癌性很强的二甲基亚硝胺。研究表明,在10岁前开始常吃咸鱼,成年后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0倍。故儿童不宜常吃多吃咸鱼。⑦泡泡糖:

泡泡糖中的增塑剂含有微毒,其代谢物苯酚也对人体有害。再者,儿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很不卫生,容易造成胃肠道疾病。⑧糖精:

目前带甜味的食品和饮料,很多加入了糖精。据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会引起血液、心脏、肺、末梢神经疾病,损害胃、肾、担、膀胱等脏器。因此我国规定在病人和儿童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⑨豆类:

豆类含有一种能致甲状腺肿的因子,可促使甲状腺素排除体外,结果体内甲状腺素缺乏,机体为适应这一需要使甲状腺体积增大。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日期更易受害,故儿童不宜常吃多吃豆类食物。⑩人参: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人参食品,如人参糖果、人参麦乳精、人参奶粉、人参饼干以及人参蜂王浆等等。人参有促进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儿童食用人参会导致性早熟,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11罐头: ○罐头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剂有微量毒性,对成人影响不大,对正在发育时期铁儿童却有很大影响,不仅估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故儿童不宜多吃罐。12方便面: ○方便面含有对人体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剂等,常吃或多吃容易造成儿童营养失调、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13爆米花: ○爆米花含铅量很高,铅进入人体拊损害神经、消化系统和造血功能。儿童对铅解毒功能弱,常吃多吃爆米花极易发生慢性铅中毒,造成食欲下降、腹泻、烦燥、牙龈发紫以及生长发育改组等现象。14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不饱合脂肪酸,儿童吃多了会消耗体内大量的胆碱,影响肝细胞的功能,还能造成因"津亏"而引起的儿童干燥症。15巧克力: ○儿童食用巧克力过多,会使中枢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产生焦虑不安、肌肉抽搐、心跳加快,影响食欲。16动物脂肪: ○儿童常吃或多吃动物脂肪,不仅会造成肥胖,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日久容易造成缺钙而引起疾病。17烤羊肉串: ○羊肉串等火烤、烟熏食品,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强致癌物,儿童常吃或多吃这些焦化食 — 7 —

品,致癌物质可在体内积蓄而使成年后易发生癌症。18可乐饮料: ○可乐饮料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由于儿童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和解毒功能弱,危害会更大一些,所以儿童不要多喝可乐饮料。19猪肝: ○猪肝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儿童常吃或多吃猪肝,会使体内胆固醇含量升高,成年后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20食盐: ○儿童食盐每日不应超过5克,如果食用过多多,成年后就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胃癌等疾病。

2.儿童饮食宜忌

①大便干结:

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②腹泻:

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③食欲不振: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篇6

(一)对《指南》健康领域的整体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开展幼儿园健康领域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认识基础

什么是健康?怎样理解幼儿的健康?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幼儿在健康领域需要学习和发展哪些内容和能力?上述问题是我们在开展幼儿园健康领域工作、和家长一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时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而这些又与我们具有怎样的健康观念直接关联。

《纲要》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从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概要阐述了健康观念的基本内涵。《指南》则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幼儿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况,也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开展幼儿园健康领域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认识基础。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和发展也是围绕这样的健康观念展开的。

2.健康领域包含的三方面内容为幼儿园开展健康领域的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指南》将幼儿在健康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三方面内容。

“身心状况”包括幼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是正确健康观念的重要体现。其中,根据幼儿体态发育、情绪表现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幼儿阶段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具体目标,集中表现为幼儿在身体形态、机能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

“动作发展”包括身体大肌肉动作和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目标。幼儿的动作发展是身体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与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内在联系。幼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包括与幼儿健康成长密切关联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幼儿自身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阶段正式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需要从学习生活开始,为今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重要能力。

《指南》健康领域所包含的这三方面内容为我们开展幼儿卫生保健工作、保育与教育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3.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与其他领域密切关联

《指南》指出,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幼儿在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例如,幼儿发育良好的身体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幼儿只有体质强健、情绪愉快,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之中,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还是进行早期阅读、绘画、表演以及操作的能力基础。

心理健康的范畴很广,《指南》的健康领域仅涉及幼儿情绪发展以及对集体生活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目标,还有许多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相关的目标包含在《指南》的社会领域中,因此,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幼儿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也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在了解与探索物质世界和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物质特性以及有关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危险事物的认识与判断能力,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安全。又如,幼儿要清晰地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情感,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

可见,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应与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地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指南》所倡导的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基本理念。

(二)对《指南》“健康”领域目标及其核心价值的理解

1.幼儿体态健康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幼儿“具有健康的体态”的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提出“身高和体重要适宜”以及要逐渐形成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等具体要求。这一目标对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幼儿阶段正处于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身体姿势形成的重要时期。身高和体重是评价幼儿生长发育状况最常用、最重要的形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特征和幼儿的营养状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儿童肥胖症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虽与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关,但更与成人不正确的健康观和饮食观以及由此导致的幼儿热量摄入过多、运动不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我国部分偏远地区,却因为经济较落后、生活条件较差,尚存在部分幼儿营养不良、身体形态发育不够理想等现象。可以说,这两种状况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应引起幼儿家长、幼儿园以及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

此外,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忽视幼儿健康体态发展的问题。例如,在同一个年龄班中,幼儿的身高可能会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然而,幼儿园配备的桌子和椅子却是同样的高度,致使幼儿在进餐、开展桌面学习活动时容易出现异常身体姿势,如弯腰驼背或抬胳膊耸肩等问题,若长期这样,很容易导致幼儿脊柱的异常弯曲。又如,有的幼儿园配备的床铺不符合国家有关幼儿园设备的卫生要求,有可能产生不利于幼儿脊柱正常发育的现象。再如,有些教师不太关注幼儿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是否正确的问题,也有不少的幼教机构要求幼儿长时间端坐或要求幼儿开展书写练习活动。如此种种,均不利于幼儿体态的健康发展,急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指南》围绕幼儿健康体态的发展目标,从营养与健康的膳食供给、桌椅和床的卫生要求、睡眠时间的保证、定期的健康检查以及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保障要求和明确的工作方向。

2.幼儿情绪健康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的发展目标。

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指南》依据幼儿的情绪特点与发展需要,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稳定情绪、保持愉快情绪、适度表达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的感受直接关联。在幼儿园尚存在忽视幼儿情绪和内在感受的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例如,初入园的幼儿通常会因为与亲人分离以及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紧张、伤心、害怕等不良情绪,这时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情,要格外地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并通过引导他们进入到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促使他们体验到幼儿园生活与活动的快乐。但是,有的教师却无视幼儿的这种感受和需要,任幼儿哭泣或伤心,也有的教师甚至会吓唬或训斥幼儿。入园初期的幼儿若长时间处于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很容易致使身体机能的失调,出现身体不适、生病或夜惊、梦魇等身心健康问题。又如,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维持进餐秩序、保持进餐环境的安静、督促幼儿快吃、要求幼儿不挑食或完成一定的进食量等方面,虽说教师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会导致进餐环境过于紧张、压抑和沉闷,进而导致幼儿无法感受到进餐过程的轻松和愉悦,从而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再如,有的教师会对那些乖巧懂事、聪明能干、可爱随和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偏爱,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照顾,而不太喜欢那些调皮捣蛋或性格有点异常的幼儿,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对他们表现出不耐烦、拒斥的态度或行为。教师这种不公平、不接纳的态度和行为很容易被那些较敏感的幼儿意识到,很可能对其情绪表现以及个性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幼儿若能经常性地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模式和习惯。为此,《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强调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要“欣赏”幼儿、“接纳”幼儿等,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指南》还强调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我们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和表达情绪开始,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那些转移、缓解或控制消极情绪(如生气、伤心)的方法,这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促进幼儿“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

人的适应能力既体现身体对内、外环境极其变化的适应上,反映出身体机能和体质状况,也体现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即我们常说的社会适应能力。《指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人体对天气冷热极其变化的适应、对日常交通工具的适应、对新环境和集体生活的适应等方面提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含在《指南》的社会领域中。

围绕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指南》从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开展多种游戏活动、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这对幼儿提高幼儿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如转圈)和器械活动(如玩秋千、坐转椅)来促进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的教育建议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脑的功能和认知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为此,建议幼儿园应更多地配备秋千、荡船、转椅等运动器械,并引导幼儿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4.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中从身体素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发展目标。

身体素质反应了个体在身体运动中的机能水平。如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反应了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力量、耐力则体现了肌肉组织和心肺系统的功能状况。具体来说,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前提,发展幼儿的平衡,有助于幼儿身体保持在平稳、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各种活动,它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最基本能力。身体运动多种多样,无论是走、跑,还是攀爬、拍球等活动,都需要身体很多部位快速、准确的反应和有效的配合,这与协调能力和灵敏性直接关联。力量是身体运动的基础,没有肌肉力量,幼儿就无法站立、行走,更无法做跑、跳、攀登、搬运等动作。耐力体现了心肺和肌肉等方面的综合状况,幼儿心肺功能逐渐增长,肌肉耐力不断提高,就能较轻松地开展各种身体活动。由此可见,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力量和耐力都是最基本的身体素质。

目前,我国城市中独生子女较多,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和照顾有些过度,幼儿的运动机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城市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幼儿出门就坐车、上楼就乘电梯等现象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之中会减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身体运动的机会。有的家长自己不爱运动,进而对幼儿身体运动和动作发展的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有的幼儿园因为各种原因不太重视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如此种种都会影响幼儿体质的增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增强幼儿体质。《指南》虽然将“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分开讲述,但实际上在许多运动中这些身体素质是具有一定关联的,例如,幼儿在玩追逐、躲闪跑的游戏时,要想跑得快,必须具备一定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耐力,这样才能蹬地有力,并能与他人一起玩较长的时间,与此同时,奔跑的过程离不开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而要成功地躲闪他人的追逐或是尽快地捉住他人,灵敏性是关键。因此,在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上,应注意这两个目标的相互关联和有机结合。

从《指南》有关各年龄阶段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具体目标与教育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三方面的特点:(1)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可以在生活中和不同的身体运动中表现出来。例如,上下楼梯反映了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的发展状况,一定距离的行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耐力发展情况;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可以在幼儿跑、跳、攀登、钻、爬、拍球等活动中表现出来。(2)各年龄段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多种身体运动体现出来。例如,4~5岁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可以通过成功地走平衡板、匍匐爬行、助跑跨栏、自抛自接球或与他人玩追逐躲闪跑游戏等活动体现出来。5~6岁幼儿的力量、耐力的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双手悬垂的时间、投掷沙包的距离、单脚连续跳跃的距离、快跑或连续行走的距离等方面体现出来。(3)实现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在日常生活注意培养幼儿,如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或背包等;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来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如开展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悬垂、球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等。

5.幼儿手的动作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中提出了促使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发展目标。

手的动作的发展对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收的动作的发展是以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因爱与神经和肌肉的快速与准确反映,是神经控制与调节能力的重要表现。《指南》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手的动作的灵活与协调以及使用工具这两个维度提出了幼儿在各年龄段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

使用工具是维持人类生存以及适应人类生活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幼儿来讲,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使用工具,如用勺吃饭、用笔绘画或写字、用剪刀剪东西。

由于幼儿日常生活离不开收到手的活动,其他领域的活动也离不开手的参与(如阅读与书写准备、操作与摆弄物体、美术活动),因此,只要我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手的动作能力就可以在各种相关活动自然地得到锻炼并获得发展,这也正是《指南》相关教育建议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

6.幼儿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发展目标。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方式和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对幼儿机体内在的不良影响,更好地维护健康,还能对其未来的健康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

《指南》从有规律地生活、对体育活动有兴趣、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常喝白开水)和卫生习惯(用眼卫生、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等方面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其中,有部分目标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也有部分目标是以前尚未提及过或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的。例如,3~4岁“喜欢吃水果、蔬菜等新鲜食品”“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以及5~6岁“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等目标,与2007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的学前儿童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喝含糖高的饮料”等观念基本一直,这不仅体现出国家对于幼儿营养状况与健康的关注,也体现出对幼儿从小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而要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饮食与营养教育。又如,在《纲要》的健康领域中,“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是与“动作协调、灵活”的目标一起提出的,而在《指南》中,则将3~4岁和4~5岁“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以及5~6岁“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放在“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发展目标之中,这充分体现了视体育活动兴趣与习惯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现代保育理念以及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

7.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促使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目标。

由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生活、卫生习惯以及手部动作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幼儿生活自理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仅包含在“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中,而且在“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以及“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这两个目标中也有所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健康领域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括地将《指南》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括盥洗、排泄、穿脱衣服和鞋袜、整理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等内容。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监狱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以及隔代育儿情况较普遍的现状,《指南》在相关教育建议中特别之处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包办代替,为此,幼儿园需要做好家长工作,只有家园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8.幼儿安全生活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儿“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目标。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又缺乏对危险事物或行为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弱,因而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成人注意保护和照顾固然重要,但随着幼儿年龄的逐渐增长,幼儿还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安全生活的能力是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维护自身健康必备的基本能力。《指南》针对幼儿的生活环境与发展需要,从与人交往的安全、活动或运动的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求助、防灾等角度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幼儿安全生活的发展目标,《指南》在相关的教育建议中不仅强调成人要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提供必要的保护,还列举了许多与幼儿生活密切关联的安全知识以及求助、自救的方法,为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内容以及方法上的指导。其中“幼儿园应定期进行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演习”这一教育建议十分重要,有助于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集体应对相关灾害的能力或危及状态下的处理能力。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抽取合肥、芜湖、安庆3个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调查地区;第二阶段在每个调查地区随机抽取2个县;第三阶段从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共抽取18个乡(镇),从每个被抽取的乡镇中选取1所小学,共计18所小学。从每所小学12岁学生的户籍资料中进行家庭情况摸底,将学生分为留守儿童组和非留守儿童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任一方目前为在外务工,在外务工时间距调查时间至少6个月,儿童在当地居住时间大于6个月的12岁儿童[3]。根据该定义,从每所学校的留守儿童组中随机抽取20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并从抽查对象所在学校以1∶1的比例选取相同年龄的非留守儿童20名作为对照组。共抽取调查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各360名,其中留守儿童组男生198名,女生162名;非留守组男生186名,女生174名。

1.2 方法

以“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的内容为依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口腔卫生行为习惯。由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系4名口腔医学专业教师担任调查员,调查前所有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充分理解调查问卷的内容,被调查对象在调查人员以及班主任的指导下统一答卷,问卷回答完毕现场回收。回收时若发现问卷回答有误或漏项者,及时进行更正,指导儿童补填。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分析

将所有调查数据输入Excel表格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项目中留守儿童知晓率最高的为知道吃糖可以导致龋齿,知晓率为60.55%。留守儿童对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细菌引起龋齿”“细菌可引起牙龈出血”“知道含氟牙膏”“细菌可引起牙龈出血”“刷牙出血非正常”5个方面的知晓率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知晓率/%。

2.2 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口腔卫生行为和就医行为

保证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留守儿童仅占12.50%,有45.80%的留守儿童偶尔甚至从不刷牙;非留守儿童中仅有8.30%极少刷牙,35.00%可以保证每天刷牙2次,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3.61%的留守儿童能做到经常或偶尔使用牙线,54.17%的留守儿童经常吃糖,24.44%的留守儿童选用含氟牙膏,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曾有口腔科就医行为的留守儿童有128人,占35.56%,与非留守儿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P<0.05)。35名留守儿童(9.72%)认为牙疼后需要找医生诊治,非留守儿童该比例为15.56%;留守儿童组中仅5名儿童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习惯,非留守儿童有16名儿童有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儿童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5],口腔疾病不但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而且影响其全身健康与生长发育[6]。在对口腔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中,12岁儿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7]。本调查可见,安徽12岁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知晓水平低于城乡儿童总体水平,留守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和口腔就医情况都较差。大多数安徽地区的留守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可以防龋的含氟牙膏的认识和使用比例均较低,87.50%的留守儿童每天仅能刷牙1次或者不刷。刷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口腔保健措施,饭后漱口也可及时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饭后及时漱口、有效正确的刷牙与龋齿的发生率有着密切的联系[8]。

农村儿童的生活状态受儿童现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观念以及行为的影响。非留守儿童由其父母监护,而农村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照顾,祖辈年龄较大,受教育文化程度低,缺乏相关口腔保健知识[9];祖辈对于孙辈过于溺爱,对儿童的各方面行为监管不够严格,还要从事田间劳动及操持家务,因而无法全身心地去照顾和监管留守儿童[10,11,12];另外,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师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致使儿童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

儿童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方面共同作用,而留守儿童本身家庭父母的教育不足,且目前我国在社会方面给予留守儿童的帮助也很少,尤其是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及相关机构[13]。缺乏监控照顾的留守儿童一方面自制力差,另一方面又缺乏家庭和学校的及时引导、教育,因而健康知识的获取、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行为的坚持非常困难。对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必须首先加强对其父母的宣传教育,同时还应调动学校、政府、社会以及媒体等共同力量,共同协作,促进儿童的口腔健康发展。

针对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1)家庭。留守儿童的父母应清醒认识到自身作为孩子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尽量避免孩子因为缺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不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施行不健康的口腔卫生行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加强监管和引导。(2)学校。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口腔卫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基本及重要方法[14]。学校是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开展的极其重要的场所,尤其是寄宿学校,老师在生活上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可通过邀请口腔医学专业人士或者将授课教师经专业培训后对在校儿童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口腔卫生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3)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政府部门应督促乡镇卫生院及相关卫生部门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全面的口腔健康检查,并通过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强化留守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意识,督促监护人加强对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定期检查,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并积极组织相关医疗部门对留守儿童开展窝沟封闭和涂氟保护等预防性治疗。(4)留守儿童。要丰富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并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康行为,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

三岁以内儿童尽量不要吃盐 篇8

婴幼儿不用额外吃盐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及国外指南,婴儿1岁以内不建议吃含食盐的食物,而是吃原味食物。对于6—12个月的婴儿来说,每天需要350毫克的钠。奶类及其他辅食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钠,一般情况下,正常进食的宝宝完全能够摄入足够的钠来满足生理需要。有些妈妈认为:宝宝不爱吃辅食是因为辅食没味道,不好吃。而事实上,我们都是用大人的口味来衡量孩子的味觉,把大人味觉习惯强加给宝宝。

儿童该吃多少盐

根据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3岁的幼儿每天需要700毫克钠(相当于1.8克食盐),比6—12个月大的婴儿多350毫克。但通常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钠,如奶类、主食、肉类、绿叶蔬菜、水果等。因此,在婴幼儿的喂养中,3岁之前请勿添加钠盐,这样可以让宝宝们更好地体会天然食物的味道,且可以降低日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如果说1岁以内不给孩子吃盐,很多家长还能接受,3岁以内不给孩子吃盐,很多人会觉得实在太“残忍”。而且,孩子在3岁以前不吃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因为很多家庭的孩子在1岁以后就已经和大人一起吃饭了,无非在菜的种类和性状上会兼顾一下孩子。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建议1—3岁的幼儿尽量少吃盐甚至不吃盐,让宝宝养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

4—6岁的孩子每天大约需要900毫克的钠(相当于2.3克食盐),除了食物本身含有的钠,必须通过食盐获取的那部分钠也不多,1~2克食盐足矣。6岁以上的儿童食盐量最好控制在3~5克。

总之,家长给孩子做饭时不要以成人的口味来衡量孩子的口味,要让孩子养成饮食清淡的好习惯。

上一篇:2024新东方英语四级作文下一篇:听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