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精选4篇)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篇1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第一章 概论

一、简答题

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简述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开始,心理学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然而,从科学分类上讲,心理学有它的独特性。因为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物种发展中最高等的社会生物,一切活动又都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具有社会科学性质。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3、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

4、简述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如用智力量表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用人格量表了解人各不同的心理特征。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如考察智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5、简述观察法的特点。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多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一般适用下面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

二、论述题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准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于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试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一、名词解释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第二中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县,有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二、简答题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1)选择功能: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给与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维持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3)调节功能:当人们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人只有在注意转变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活动的转变,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2、梦的内容有哪些特征?

研究表明,人们的梦就其内容讲,具有以下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3、简述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一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

(3)解除抑制: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作。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

4、简述注意的特点。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业不同。(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5、结合实际谈一谈引起失眠的原因。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使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活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得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4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1、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务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地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收集信息并提供给大脑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其活动过程基本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收集信息。有些感觉系统中包括辅助组织,用以改变刺激使之更有利于获取。(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结构是感受器。不同感受器上地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导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合解释)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务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

3、简述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德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1)来在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2)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

4、运动知觉有哪些线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5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来自网膜的信息。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过去知觉的信息来源。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一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刺激,从而提供过去的信息。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2)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映像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

5、时间知觉有哪些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6、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在社会知觉中,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得对象,都是有意识的人,都会掩饰自己内在的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2)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3)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彼此操纵和利用对方。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7、结合实际谈谈社会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回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气氛等。社会信息的搜集与选择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的差异,刺激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有对其加以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

(2)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信息的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因其独特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

8、结合实际谈谈知觉有哪些特性?(应包括以下要点)

(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渐联系的密切程度。

3、图示: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4、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学习: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6、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着传授的,无须学习者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着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的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7、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8、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的过程。

9、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二、简答题

1、简述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吮吸的活动的一种记忆。

情景性记忆是指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性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抑制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与长时记忆中信息已经存储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信息,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

2、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烦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分别为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2、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及时复习,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间,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同时,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内容,还必须进行不断的系统付息,合理安排付息时间。第一次复习再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较好,第二次复习再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在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在半年后。除此外,还应将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

其次,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遗忘除了与时间有关之外,还与学习的程度有关。低度学习的材料(对资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学习材料称为过度学习得材料)容易遗忘。根据过度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

最后,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编码的,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并长期保存。因此,在复习是要做到力求理解,而不是呆读死背。

三、论述题

1、试述记忆系统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记忆系统各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存储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容量由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一般认为感受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下一阶段。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很快就会自动消退。(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其特点是: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势储存;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只有20~30秒;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中信息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再次,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医院。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正是因为短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究中被称为工作记忆。(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信息的编码形势以语义编码形势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也就是说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更多地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物理特征或其他细节;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为5~10万各组块,甚至无限;保存时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它的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进入长时记忆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示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记忆的能力。

记忆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记忆的品质上。一般来讲,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快慢)、记忆的持久性(即识记过得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又称可利用性,即在必要时能否有效地提取记忆材料)。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勒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复习即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的内容的遗忘。要做到有效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记忆与保持。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这涉及过度学习的问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成诵之后还后再进行重复学习。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这说明,复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2)记忆术

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字栓法、韵律法(又称口诀法)、笔记法、谐音法等。字栓法是一种与位置法具有相同原理的传统记忆术。其特点是形象的和语言的线索并用。在使用字栓法时,首先要记住一组词并以之作为“栓”,如英语中的一、二、三„„(one, two, three,„„)然后将要记得材料与字栓一个个地挂上钩。谐音法可以为记忆政治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密码、重要逐句或电话号码等提供帮助。如记44136,可以记为事事要顺溜;2705,两栖动物;7086,七零八落;8431,拔丝山药。

3、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应包括以下要点,并适当结合实际:(1)学习策略是什么。(2)复习策略。

(3)MURDER学习策略系统。

(4)学习的组织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策、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一、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只是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3、人工概念:是认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4、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务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5、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先提出,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6、定势:也称心向,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惯常反应,以后依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什么特点?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西靠,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这是一种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成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特点?

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只是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没有明显地改组原来的知识,也不创造人和新的思维产品和思维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三个重要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个体表达出的观念的数量。变通性是指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特点。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以上三个特征也是紧密相关的,能流畅才能变通,只有具有流畅和变通的人才能创造出异乎寻常的独特的观念。3、什么是想象?如何对它进行分类?

想象是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相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性,有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想象活动。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还有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这种想象即幻想。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来自情境方面的,也有主题自身方面的,既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具体说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而对问题的表征方式影响问题的理解。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2)无关信息的干扰。人们经常会错误地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这样与解决问题无关的信息会起干扰作用。

(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这种倾向被称为功能固着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性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科夫功能固着要求个体学会变通。即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不受物体传统功能的束缚,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

(4)心向。也成为定势。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反映,以后依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心向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这种心理现象对于解决同类问题或对于简单的只需靠记忆或熟练操作即可解决的问题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而对那些复杂、创新的问题则起到干扰作用和阻碍作用。

(5)动机的强度。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动机国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下降。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难度的问题需要的动机最佳强度不同。这一规律也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下,智商与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育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美协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代理人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内在动机下乡,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4)动机因素。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和激发。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6、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

问题解决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个体所知道的与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善;(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猜裕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问题解决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2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些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成为问题解决活动,不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只凭记忆即可完成的任务不能算作问题解决。(3)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识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问题解决。

7、简述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中轴向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心理学》辅导与练习(第6-8章)

第六章 智力

一、词解释 1. 能力

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2. 智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3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智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因为它主要与人的高级认知过程相联系。心理学家从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至今好没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总起来说,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3. 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如果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

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则智商的计算只使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4. 心理测验

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它表示 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式。韦克斯勒假定人的智商分数呈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离差智商(IQ)=100+15Z。5. 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 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分为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6. 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效度 又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等。7. 常模

常摸是解释分数的参照标准,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通过将测验施测 于一个标准团体得出。做常见的两种常模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 数。智商分为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两种。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如果心理年历哪个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

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大于1;若心理年龄小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小于1。这种智商的计算只使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是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它表示 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式。韦克斯勒假定人的智商分数呈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离差智商(IQ)=100+15Z。2. 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是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阶段,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之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少。也就是说,再次测验时间间隔越长,智商间的预测力越低。智力测验分数只在短期内具有较高的预见性。同时,婴儿早期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期智力尚未分化所致。

3. 什么是信度?根据估计信度的方法,可以将信度分为哪几种?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

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是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它是用同一个测验对同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5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组人前后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就是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是两个假定相等的复本测验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等测验分数的相关。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记分上的一致性。当测验劫夺是由评分者主观评定时,评分者信度尤为重要。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题目区分为两半,比较人们在两部分上的得分情况获得。这样求得的分数又称为半信度。

4. 简述斯坦福——比内测验

1916年,推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对比内智力测验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后的版本

最负盛名,称为斯坦福一比内测验。这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自1916年修订完成并广泛使用后,又经过1937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内容上作了很多变动,1986年出版最新的第四版。适用于2~18岁的被试。测验题目经过严格的筛选,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在各分测验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测试人员对儿童进行单独测量和计分。目前的版本由15个分测验构成,代表着4个主要的认知领域:言语推理、抽象或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在测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实施必须遵照标准程序。测验一般从低于儿童年龄的较容易的题目开始,在儿童不能回答更难的问题时结束。

三、简述题

1. 论述智力因素论的主要观点。

智力的因素理论内部包括智力二因素说、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智力多因素论。

智力二因素说是英国心理雪茄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的。他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因素是一般因素G因素,是决定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的因素。另一个因素为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窳惰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他根据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已经能力与先天秉赋、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并且与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随胜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又词汇、社会推理已经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晶体智力的主要作应是一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他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与流体智力不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智力多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的。他根据不同能力测验结果之间的相关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6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高低将智力测验分为七个不同的测验类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记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提出智力由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只彼此独立,因此说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他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结果发现,这七种基本能力之间并不是真正独立的,而是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的心理因素。2. 论述智力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应该包括如下要点:

智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

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纬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嗅觉、视觉、语义、符号和行为五种成分。他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成分。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超做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这样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这一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吉尔福特宣布,金国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

3. 论述智力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出项了研究智力的信息加工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

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其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所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中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的速度等。他们试图通过考察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智力的差异。在智力认知理论中,做有影响的是智力的三元理论和PASS理论。

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

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其次,智力的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应该予以说明。智力的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境中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PASS理论是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的一个认知活

动的模型。PASS是蛰“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括三层认知过程。这三层认知系统分别为注意系统、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计划系统。其中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这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4. 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弦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言语能力之中,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 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能力与轮机思维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 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和绘画 等。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 曲子等。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 机或情绪。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8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7)内省能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5. 结合实际阐述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与水平差异。具体来说,影响智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家庭谱系研究与双生子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具

有较大的影响。英国优生学家高尔顿在家庭谱系研究的基础上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即使生长在不同的家童环境中,他们的智商间的相关也高达0.78,显著高于在同样环境中成长的异卵双生子之上的相关(0.61以下)。被收养儿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在智商上的相关为0.2,显著地高于他们与养父母的相关0.02。这说明智力受遗传影响很大。研究还表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大。(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戏哪个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的增长而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多种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4)社会实践。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6. 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智力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 育的质量都回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饿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

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准确、严密、迅速,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有明显提高。锡金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教育本身也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规律,且不可拔苗助长。应该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3.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 生的动机。

4.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 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女里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5.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6.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7.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8.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的反应。

二、简答题

1. 动机具有哪些方面?

动机具有以下但种功能:(1)激活功能:它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

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2. 动机产生依赖于哪些条件?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 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饿目标。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超向外界的

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0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区别表现在哪里?

两者产生的源泉不同: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活动某种奖 励而产生的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4. 高成就动机者具有哪些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富于创造性。(2)句要坚定信念:目标明确,持之以恒,不怕困难。

(3)正确的归因方式: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啊 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

5. 简要说明马斯烙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烙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它们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形需要层次。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回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6. 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3)从反映特点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7. 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哪些?

(1)面部表情:是又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的。

(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中副语言现象。

三、论述题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关系。答题要点:

适宜的动机强度能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详细说明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关系。

(1)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动机强度越低,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2)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强度中等,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3)在简单工作中,动机强度越高,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注:论述时必须结合个人学习与工作实际)2. 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答题要点: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① 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赠力的情绪回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回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②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① 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才做的速度与质量。如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② 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额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如考试中的紧张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功能。

(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情绪失调会使人生病,如引起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如人们常通过表情来判断“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第八章 人格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上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3.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显示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4. 认知方式:是人们在对事物、现象和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5.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跟个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6. 投射法:测验由若干个摸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在对其解释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感情记忆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二、简答题

1. 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人格具有复杂内涵的心理成分,它具有多种本质属性,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其中,不同人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人们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具有跨时空的一致性,它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统合性是指人格系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构成的统一体。复杂性说明了人格结构多元化,各种人格特征的组合使人表现出千差万别。功能性反映出人格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成分。2. 人格结构包含哪些系统?各系统又包含哪些成分?

人格结构包含五个系统:一是知——情——意系统,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表现出的个人风格。二是心理状态系统,是某一时刻某段时间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如意识状态、注意力状态、心境等。三是人格动力系统,这是决定并制约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四是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五是自我调控系统,这一系统可保证人格的协调统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 什么是认知方式?它分哪几种维度?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于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认知加工方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冲动型与沉思型、系列型与同时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4. 气质的作用是什么?

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给每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水平与社会价值,任何气质类型的人只要发挥个人优势,就能做出成就。

5. 投射测验法与自陈量表法有何区别?

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了人格的不同层面。自陈量表法的理论基础认为,只有个体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测量了人格的意识层面。投射测验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无法通过问题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应次可以通过模糊性刺激引发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欲望等,它测量了人格的无意识层面。6. 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人格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两种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格测验方法。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这是一种纸笔测验方法。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摸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对其加以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三、论述题

1、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人们各自所特有的这些人格模式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

(1)先天生理因素。通过双生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格特征省,同卵双生子间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间的相关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这证明遗传对人格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遗传的作用有多大,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治理、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地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4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如家庭因素,大的如社会文化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如西方人开放、中国人含蓄等。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省市恩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就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②家庭: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不诚实等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人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维活跃等。

③早期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往往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④学校: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量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中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3)先后天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谁起主导作用?就人格状态而言,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但就人格的不同成分来看,遗传、环境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异,因人而异。例如,人的气质、智力等成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人的性格、价值观等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具有灵活特征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强,后天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影响更大。总之,人格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2、结合实际工作,说明如何看待人的差异? 提示:

结合个人生活与工作实例,分析人格差异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意义。如学生学习中作现实出的认知差异,气质差异与职业选择,性格差异与人际和谐等。

第9章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名词解释

1.沟通: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2.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3.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4.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5.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6.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7.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性化。

8.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9.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10.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第10章 名词解释

⒈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⒉压力:也叫应激,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的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在当代科学文献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中,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压力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压力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压力是一个过程。

⒊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⒋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⒌压力源: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⒍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⒎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⒏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第11章 名词解释

⒈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⒉认知: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⒊社会发展性: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⒋道德认知:指人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它的发展既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或形式结构的发展,也包括道德观念或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⒌横断研究: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⒍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最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篇2

心理学(中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看到月亮的边上有一圈光晕,就推知将要刮风,这是()A.知觉 C.想象

B.思维 D.遗觉像

2.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A.后习俗水平C.可逆水平

B.习俗水平D.前习俗水平

3.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A.观察法 C.调查法

4.主题统觉测验属于()A.自陈测验 C.投射测验

B.纸笔测验 D.特质测验 B.实验室实验法 D.自然实验法

5.认为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这一派别称为()A.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D.人本主义

6.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A.β波 C.δ波

7.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A.倒U型曲线 C.U型曲线

B.偏态分布形式 D.正态分布形式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第 1 页(共 3 页)

B.α波 D.θ波 8.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A.视觉适应力 C.视觉感受性

B.视觉差别感受性 D.视知觉

9.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A.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B.第一印象 D.刻板效应

10.将电话号码8585582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A.语义复述 C.保持性复述

B.精细复述 D.情景性复述

1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A.声波的频率 C.声音的组成形式

B.声音振动的大小 D.声波的起伏

12.有些酗酒者认为“喝酒伤身”没有科学根据,照样喝酒,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A.文饰 C.投射

B.否认 D.反向

13.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A.知觉的理解性 C.颜色恒常性

B.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组织性

14.已学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A.相似干扰 C.接近干扰

B.后摄干扰 D.前摄干扰

15.英国心理学家______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说。

()

A.瑟斯顿 C.斯腾伯格

B.斯皮尔曼 D.高尔顿

16.依据语义网络,当想到一个单词时,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A.相似联想

B.激活

32# 心理学(中学)试题第 2 页(共 3 页)C.接近联想 D.扩散激活

17.______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A.晶体智力 C.流体智力

B.言语智力 D.内省智力

18.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______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A.中心特质 B.次要特质 C.首要特质

D.主要特质

19.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称为()A.教育测验 B.性向测验 C.成就测验

D.智力测验

20.______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A.系列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意识 2.爬山法 3.挫折

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说明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篇3

1.晚间护理的内容包括

A.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睡眠情况

B.协助患者排便,收集标本

C.整理病室,开窗通风

D.协助患者进食

E.发放口服药物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晚间护理内容

(1)协助病人排便,进行口腔护理、洗脸、洗手,帮助病人梳头、热水泡脚,为女病人清洁会阴部。

(2)检查病人皮肤受压情况,擦洗并用50%乙醇按摩背部及骨隆突处,协助病人翻身,安置舒适卧位。

(3)整理床单位,需要时更换床单、被罩、枕套及衣裤。必要时增减毛毯及盖被。

(4)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酌情开关门窗,保持病室安静,消除噪声,调节室内光线(关大灯,开地灯),持病室光线暗淡。

(5)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睡眠情况,注意观察病情,酌情处理。

2.晚间护理的目的是

A.提醒陪护人员离开病室

B.保持病室美观、整洁

C.保持患者清洁舒适

D.做好术前准备

E.进行卫生宣教

参考答案:C

3.护士进行晨间护理的内容不包括

A.协助患者排便,收集标本

B.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C.发放口服药物

D.整理床单位

E.问候患者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晨间护理内容

(1)问候病人。

(2)协助病人排便,留取标本,更换引流瓶,必要时关闭门窗,遮挡病人。

(3)放平床上支架,协助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洗脸、洗手,帮助病人梳头,协助病人翻身,并检查皮肤受压情况,擦洗并用50%乙醇按摩背部。

(4)整理床单位,酌情更换床单、被罩、枕套及衣裤。

(5)注意观察病情,了解病人夜间睡眠情况,并进行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

育。

(6)整理病室,酌情开窗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清新。

4.患者男性,78岁、卧以头高足低位,此时导致压疮发生的力学因素主要是

A.水平压力

B.垂直压力

C.摩擦力

D.剪切力

E.阻力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压疮发生力学因素

(1)压力:垂直压力是造成压疮的最主要因素。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可导致毛细血管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引起组织损害,导致压疮的发生。多见于长时间不改变体位者,如长期卧床、长时间坐轮椅的病人。

(2)摩擦力:病人在床上活动或搬运病人时,皮肤受到床单和衣服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易损伤皮肤角质层。当皮肤被擦伤后,再受到汗渍、尿液、粪便等的浸渍时,更易发生压疮。

教师资格证考试习题 篇4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概念的获得有______________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

2.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第二阶段是______________。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主要有随机通达教学、______________和支架式教学。

4.荣格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______________。

5.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有接受、反应、________________、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这样五种基本目标。

6.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______________。

7.韦氏智力量表分为______________和操作分量表。

8.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_。

9.柯尔伯格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法来研究道德发展问题。

10.有效教师具备知识丰富、______________和热情热心三个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篇文章,我们读10次才能做出完全无误的回忆,如果继续读,我们的保持就会加强,这个现象的解释是()

A.过度学习B.低度学习C.掌握学习D.增强学习

2.个体把已学到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在内容和难度上类似的情境中,称为()

A.形式迁移 B.内容迁移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3.奥苏贝尔认为,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之间有不同的关系,“三角形和平面图形”是()

A.上位关系 B.并列结合关系C.包含关系 D.下位关系

4.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即()

A.直接成功的意向和间接成功的意向

B.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

C.正式成功的意向和非正式成功的意向

D.一般成功的意向和特殊成功的意向

5.岳飞、文天祥使我们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是道德情感中的()

A.感觉的情绪体验B.直觉的情绪体验

C.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D.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绪体验

6.在问题的寻求解答阶段,可能存在两种途径,即()

A.启发式和突破式 B.算法式和渐进式C.启发式和算法式 D.突破式和渐进式

7.有些人善于通过读来学习,有些人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还有人善于通过做来学习,这说的是()

A.学习的内容差异 B.学习的情感差异C.学习的感觉通道差异 D.学习的程度差异

8.讲演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情景、讲解、______和进行总结。()

A.深入问题 B.提纲挈领C.保持学生注意 D.引导参与

9.发现学习技术在什么情况下最有用?()

A.教学生基本技能时B.所教内容比较困难时

C.当学生具有所需的技能和动机时D.学生不愿参与时

10.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一般为______岁。()

A.6-10 B.7-11C.8-12 D.9-13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合作学习2.图式3.组织策略4.负迁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2.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

3.影响问题解决的问题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在教学上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2.论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六、知识运用题(本大题16分xytest.com)

一次,35名小学生与10名教师乘一辆有40个座位的大轿车前往某经济开发区,学生全部落座,5位教师没有座位。在两个小时的路程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学生把座位让给老师坐一会。其间,两位教师还就一个座位彼此推让,这一过程尽管学生看得清楚,但仍没有学生在这样的暗示下把座位让出来。

请运用所学知识从教育上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2011教师资格认定辅导 小学教育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A.校长B.教导主任C.班主任D.科任教师

2.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

A.社会性B.稳定性C.连续性D.共同性

3.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

4.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A.学习态度B.学习习惯C.学习动机D.学习方法

5.我国小学课程的设计要适合小学儿童()的特点。

A.知识掌握B.能力培养C.品德养成D.身心发展

6.历史上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

A.朱熹B.孔颖达C.夸美纽斯D.斯宾塞

7.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受教育权B.人身自由权C.隐私权D.名誉权

8.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的人。

A.自然属性B.社会属C.实践属性D.现实属性

9.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婆罗门教的经典()。

A.《旧约圣经》B.《新约圣经》C.《吠陀》D.《古兰经》

10.“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教育所推崇的教育理想。

A.前制度化B.制度化C.非制度D.义务教育

11.根据课外活动的技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

A.探究性活动B.发现性活动

C.训练性活动D.社会性活动

1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简单与容易B.个体与整体

D.低级与高级D.部分与整体

13.教育的本质是()

A.教书育人B.培养人C.教育人D.搞好教学工作

14.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A.霍尔B.高尔登C.华生D.吴伟士

15.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6.第一个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培根D.昆体良

17.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这里强调的德育功能是德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教育性功能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9.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B.发展技能

C.培育或发展智慧D.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20.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一定的组织结构B.一定的共同准则

C.明确的共同目标D.平等的成员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课外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A.组织上的自愿性B.内容上的广泛性

C.形式上的多样性D.形式上的单一性E.活动上的自主性

2.陶冶的主要方式有()。

A.发扬民主B.人格感化C.环境陶冶D.艺术陶冶E.文化熏陶

3.下列关于启发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A.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B.启发式就是提问式教学

C.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D.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4.根据课程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B.基础型课C.拓展型课程D.研究型课程E.学校课程

5.学生是人,其含义包括()。

A.是能动的人B.发展的对象C.有思想感性的个体

D.以学习为主要任务E.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________。

3.少年儿童是________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________。

5.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_和________教材。

6.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小学生具有更强的________。

7.________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机。

8.学校德育是指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________性。

9.社会时代发展的状况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________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10.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________学校。________、(以(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1.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________和________。

12.通过培养________,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和程序,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设计研究程序。

14.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________构成。

15.教学以________为主,是学生个人接受人类认识成果、获得自身发展的捷径。

6.________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17.教师就不仅仅要把________怍为一种认识对象,更应该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维护他们的尊严,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18.________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19.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________的对象。

20.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1)________;(2)________;(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四、辨析题(共15分)。

1.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素质教育要求不给或少给学生留作业

3.教学过程是一个程序化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4.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5.选择研究课题,是进行任何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

6.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2.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简述现代社会中,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化?

4.小学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或特点?

5.课程计划对学校有何指导意义?6.简述教师概念的内涵。

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班主任的作用。2.试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4.试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C 5.D 6.B 7.A 8.B 9.C 10.C 11.C 12.D 13.B 14.D 15.D

16.B 17.A 18.A 19.C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BCD 3.ACD 4.BCD 5.ACE

三、填空题

1.学校系统2.主体3.社会权利4.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感知 理解6.可塑性7.自尊心8.社会9.结构体系

10.文士 “以僧为师”11.全面总结 专题总结12.人才实现对政治的影响

13.历史法14.心理健康教育15.学习书本知识16.课程17.学生

18.创新能力的培养19.实践活动

20.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四、辨析题

1.(×)。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的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是来自于通过刻苦学习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为学生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3.(√)。4.(√)。5.(√)。

6.(×)。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五、简答翘

1.答:教育目的依据什么来确定,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问题。其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子,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二者的观点虽然是对立的,但共同之处在于都从各自的人生哲学中引申出教育的目的。而他们的人生哲学由于片面强调个人需要或社会需要而失之偏颇,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在教育目的依据上的片面性。

2.答: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它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通过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来为社会服务,是教育的社会职责和社会功能;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教育的育人责任和本体功能。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的质的规定性,这决定了教育具有特殊的活动对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主要是指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一定同步。

3.许多行业由于其劳动的复杂性,需要个人经受专业的训练才能适应职业的需要。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从客观上讲,许多职业尤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些复杂行业,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才能为社会所认可。其二,从主观上讲,专业化也可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限制非专业人员进入该行业;另一方面,不断的专业化培训也促进了专业人员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避免一专业人员内部不称职的人败坏行业规范,影响行业的社会声誉。

教师职业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资机构(如师范院校)开始的(大约在17世纪之后),这种专业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与国民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是同步的。直至今日,教师的专业化也并没有完全为社会所认可。尽管如此,教师专业化将是今后教师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地位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未来社会中,教师职业将由熟悉教育理论、熟悉各种教育媒体的使用、熟悉各种教育策略的专业人员来提任。

4.(1)小学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小学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小学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小学教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5.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它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计划中设置的学科,保证各门学科教学时数;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使学校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6.对教师的界定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涵;第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第二,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六、论述题

1.答:(一)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几个教师任教。由于各人的个性、思想观念、学术修养、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

(二)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作为组织者,班主任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创建一个学生集体,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影响保持一致,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组织者,他还要组织班级内各成员诸方面的活动,力求使成员能在友好的气氛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

(三)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影响交互作用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席实施者。因此,班主任要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影响学生的合力。

(四)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单位,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组织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从纵向关系来看,它与党、团、队之间,与年级组、教导处和校务委员会之间存在着业务关系和思想关系。

2.答:(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通过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分数往往代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以,学生很重视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变化。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同样缺乏足够了解。为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安排教学过程。

(4)儿童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3.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个体的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4.(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第一,学生是人,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第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上一篇:秋天作文开头下一篇:物业管理用房使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