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年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精选9篇)

老年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 篇1

1、如果病情不太严重,用这种方法婴幼儿约90%可获得治愈,避免手术。疝气可采用单纯的中药疝气袋疗脐疝袋法治疗即可治愈各种腹股沟疝气和脐疝。

2、大多数病人则应考虑手术疗法。

3、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以在回纳疝内容物后,用医用疝带阻止疝块突出。但是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的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对手术治疗造成困难。

4、如有疝气嵌顿,应急诊治疗。

建议:一般均需由专科医生诊治后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

5、中药疗法:中药橘核丸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适用于中老年人。

6、中药疝气袋脐疝袋疗法:能迅速起到温阳散寒,理气生肌之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筋膜)新陈代谢,促进疝环口周围肌肉与筋膜增长,加速内环口的闭合,以达到治愈目的

7、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有疝修补术、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三类(适用于中青年患者)。

老年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 篇2

1 发病特点

疝气经常复发, 有时较小如拳头, 可自动回纳。当直径20cm时, 质硬、伴有剧烈腹痛, 不能自动回纳, 往往需要手法复位。

2 手法复位

让患者平卧、屈膝、放松腹肌。左手托起疝气, 右手捏住疝气底部, 轻轻向内环处挤压, 动作要轻, 一点一点将疝气内容物挤入腹腔。

3 注意事项

(1) 当得知出诊命令时, 动作要快, 防止时间过长, 造成肠坏死; (2) 让患者不要紧张、思想放松, 有利于复位; (3) 动作轻柔, 不要造成新的损伤; (4) 复位成功后要密切观察30min, 生命体征稳定腹痛消失后再离去。

4 讨论

疝气的高发有两大要素:一是腹壁抵抗力薄弱;二腹内压增高, 两者互为因果, 老人恰好处于这一高发阶段。

首先, 老年人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变, 腹壁肌肉、肌腱逐渐松弛, 腹股沟区周围组织萎缩变性, 弹性及韧性降低, 易造成老年人发生腹股沟疝。

其次, 老年人常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习惯性便秘、长期的慢性咳嗽、排尿困难、排便费力, 致使腹腔内压力升高, 排挤腹内脏器向腹壁薄弱的区域移位。心、肺疾病, 肝脏疾病引起的腹水, 也会长期缓慢升高腹压, 极易导致腹壁肌肉萎缩而患疝气。

治疗老年疝气,手术是唯一手段 篇3

疝气,民间俗称小肠气,其中以腹股沟最常见,好发于婴幼儿和中老年人。根据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在3%-5%,而在婴幼儿和6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可高达1%-5%。

“不吃药,不打针,不手术”,这些坊间说法有几分真? 疝气患者为避免一时疼痛而不做手术对吗?其实,手术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老年人多发

疝气的发病原因是腹壁薄弱而导致腹腔内组织从薄弱处突出形成腹壁缺损。疝气患者会在肚子表面或隐私处摸到明显的“包块”,在咳嗽、排尿不畅、便秘、搬运重物或长期站立行走时,鼓包会更加明显。在中国,疝病患者人数每年达数百万,可见疝病已经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

老年疝气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大家来讲并不陌生,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对疾病认识不充分,许多老年朋友认为不需要治疗,加上江湖游医的误导等,很容易被延误和耽误。

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老年疝气可影响老年患者消化系统,进而出现下腹坠胀、腹部胀气、便秘腹痛、易感疲劳等症状。老年疝气还可影响泌尿系统功能,使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增多等症状,甚至还可导致性功能障碍。若不积极治疗,更严重的将导致疝气嵌顿,肠梗阻以及肠坏死等情况发生。

笔者有一位78岁的病人老李近些天发现腹部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包块,只要站立行走,用力咳嗽就会鼓得更明显,继而出现了疼痛,当时没有就医,两天后疼痛加重前往就医。经医生检查,老李的病症被诊断为腹股沟斜疝继发小肠嵌顿坏死,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并一起修补疝气的缺损。

手术治疗最有效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外科手术,修补关闭腹壁上的缺损。如果得不到及时而规范的治疗,缺损孔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有造成肠嵌顿及肠坏死的风险,甚至会危及生命。传统的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手术切口大(约5-8cm ,老百姓称之为“开大刀”),神经软组织损伤大,术后疼痛感明显,愈合时间长(约7-9天),复发率高等弊端。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迅猛发展,以精准外科为治疗方向,在微创技术治疗疝气疾病领域已经有了成熟的创新性的发展。该技术以最小的创伤、最快的恢复速度治愈疝病,使患者及时康复。

腹腔镜微创手术仅需要通过2个5毫米和1个10毫米的小孔,历时20到40分钟就能完成手术,是目前所有手术方式中复发率最低的治疗办法,并且是最适合复发疝和巨大疝的治疗方法。术后,患者腹壁上的小孔几乎没有疼痛的问题,提高了患者的恢复速度,缩短了住院时间(术后1-3天即可出院),真正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和精准化。

不过,由于老年患者朋友们常常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身体条件差,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腹腔镜微创手术所需的麻醉。针对这一部分高危高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麻醉进行腹股沟疝手术,效果明显,几乎不受任何合并症的影响,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治疗小儿疝气经常呕吐的措施 篇4

虽然疝气的表面症状在腹壁,但会造成很多影响,患者会有很多不舒服的感觉,除了疼痛以外,消化系统和生育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小病。

得了疝气经常呕吐怎么办?

由于疝气的鼓出物大多数是小肠等内脏器官,因此患者的肠胃会受到影响,出现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不尽快把疝气治好,这些情况是很难改善的。

小孩疝气治疗方法有哪几类? 篇5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

如果患儿已逾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应手术治疗。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无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于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术后需注意:

1.术后3个月内,避免让患儿过度用力。

2.如有呕吐发生,暂时进食4h。

3.保护好伤口,防止伤口感染化脓。

4.侧身睡,如右侧手术就左侧卧位。

5.术后阴囊有不同程度肿胀,2―3天可消退,如有淤血,要进一步检查。

6.术后4天伤口不能沾水,5天后可正常洗澡。

27例老年人疝气患者的术后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选取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27例老年性疝气患者为研究对象, 27例均为男性, 年龄64~85岁, 平均年龄71岁, 其中腹股沟直疝患者6例, 腹股沟斜疝患者21例, 双侧疝患者5例。均采用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及护理后无1例出现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为3~9d, 平均5d, 术后随访6~12个月, 无1例复发。

3 术后护理方法

3.1 术后体位护理

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后可半坐位床上活动;局麻患者术后可直接半坐位。术后2天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可下床活动, 适当活动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并适当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避免多发性的血栓形成, 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运动过程应有陪人照顾, 避免活动量过大。

3.2 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

术后24g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大部分老年性患者都有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 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观察合并症术后的进展情况, 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医师处理。

3.3 血肿的预防

术后6h内给予0.5~1kg小沙袋, 压迫与手术切口处, 防治出血, 预防血肿, 同时应注意切口渗血情况及阴囊水肿情况。

3.4 术后饮食护理

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6h后可饮水, 局麻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可饮水。排除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后可于术后第1天进食半流质饮食并与术后第2天恢复正常饮食。护理时应注意提倡患者进食粗纤维食物, 习惯性便秘患者可配合番泻叶代茶饮[3], 保持大便顺畅, 防治便秘引起的腹内压增高。

3.5 术后排尿护理

部分患者在硬膜外麻醉后会出现尿潴留的情况[4], 而患者不习惯于卧床排尿, 因此术后常会出现自行排尿困难的症状。因此在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膀胱胀大情况, 可在必要时采取导尿管导尿, 并在术后第一天应拔除导尿管。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年性疝气患者都伴有一定程度的前列腺增大的情况, 因此导尿时应注意润滑的充分, 必要时可行麻醉药物的尿道口滴入, 帮助导尿顺利。

3.7 并发症预防

老年性疝气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常见病发症包括尿潴留、切口血肿、阴囊水肿、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3]。尿潴留患者多发生于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需密切观察膀胱胀大情况, 必要时以上文方法行导尿术;切口术后6h内需以0.5~1kg沙袋压迫, 防治血肿发生, 并应密切观察阴囊水肿情况;术后应尽快下地活动, 增加血液循环,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应定时为患者翻身和叩背, 让患者及时咳痰或吸痰, 注意保暖, 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3.8 疼痛的护理

术后部分患者会因疼痛出现烦躁及紧张的情绪, 因此术后应尽量为患者制造安静平和的环境, 指导患者深呼吸, 必要的患者可使用镇痛泵控制疼痛, 消除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待术后48h后疼痛缓解时撤除镇痛泵。

3.9 出院前指导

出院前应与患者做好充分的沟通和指导, 出院后应劳逸结合, 适当的进行活动锻炼, 并在3个月内避免一些重体力的劳动, 规律生活, 避免紧张疲劳, 保持大便通畅, 及时治疗前列腺及呼吸系统等会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合并症状, 防治疝气复发。

4 体会

疝气是老年人的多发疾病。由于其常伴有前列腺增生肥大、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且年龄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术后护理中应以并发症的预防及术后腹内压的控制为主, 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较好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渠玉萍, 田娟.老年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3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4) :108-109.

[2]陈慕卿, 喻意美, 伍雪娥.老年人无张疝修补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7 (8) :24-25.

[3]陶君.浅谈老年人疝气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10) :19-20.

老年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疝气患儿46例, 均为腹股沟斜疝, 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男20例, 女3例, 年龄10个月~8 (3.2±1.2) 岁;对照组男19例, 女4例, 年龄11个月~9 (3.5±1.3) 岁。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行小切口手术治疗:在腹股沟皮下环上方皮肤弧形皱纹处用手术刀横行做一长1cm的切口, 切开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提睾肌, 显露精索后, 再向上延续探查即为外环口的确切部位, 在精索的内前方即可找到瓷白色的疝囊, 仔细游离疝囊至颈部, 打开疝囊壁少许, 再于疝囊壁下用小剪刀行钝性分离, 分离时应注意撇开男性患儿的输精管, 注意保护输精管以免损伤, 用湿纱布钝性游离横断游离的疝囊壁至内环口, 至疝囊壁完全与周围组织分离, 用1号丝线双重贯穿结扎疝囊颈部, 切除多余疝囊。此时, 注意撇开男性患儿的输精管, 然后将精索睾丸复位。术后推入病房, 常规应用抗菌药物3~5d以预防感染。 (2) 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做一皮横纹下横行切口, 切口长2.5cm, 分离皮下组织, 显露精索, 寻找到疝囊位置后纵向切开, 对疝囊进行游离分剥, 用1号丝线将疝囊颈部高位结扎, 术中止血完全后将精索睾丸复位, 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无菌敷贴覆盖, 术后推入病房, 常规应用抗菌药物3~5d以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指征

2组患儿经手术治疗后均成功剥离疝囊, 经住院治疗后康复出院。治疗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术后并发症

治疗组术后发生阴囊肿胀1例, 对照组术后发生阴囊肿胀5例、切口感染1例、疝复发2例。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 (1/23) , 低于对照组的34.8% (8/2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 论

小儿疝气是儿科临床常见病, 发病时于阴囊或阴唇上方可见到包块, 按压可回纳腹腔, 严重时会发生嵌顿不能还纳, 甚至造成肠坏死等严重后果[2]。

很多家长不重视小儿疝气, 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手术全身麻醉会影响小儿智力, 所以拒绝手术治疗。一些广告正好迎合了家长的这一心理, 提出戴疝气带、注射疗法可免去手术之苦的说法, 但这些方法都不能根治疝气。对于戴疝气带, 太松起不到作用, 过紧会压迫输精管, 影响睾丸发育;而对于注射疗法, 注射物多为硬化剂, 会引起局部感染, 注射剂一旦流入肠腔, 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 还可能使肠腔黏连。根治疝气, 杜绝嵌顿疝发生, 唯一的方法是行手术治疗。我院针对小儿疝气采用下腹部小横切口的治疗方法, 通过在外环口上方皮肤实施横切口, 尽量将切口控制在朗格氏皮肤纹理线上, 具有创伤小、分离组织少、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为患儿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同时又能高效率地完成手术, 成为一种替代传统手术的新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行小切口手术治疗, 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 低于对照组的34.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参考文献

[1]王海岭, 王桂芳, 李毅.疝囊高位结扎加悬吊及腹股沟管后壁折叠缝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9例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6, 3 (6) :556-557.

老年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 篇8

关键词:横切口手术,小儿疝气,常规手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疝气) 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 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 但常规手术方式是与腹股沟平行的韧带进行斜切口, 这就会使切口较大, 出血量多, 且很多患儿在手术后仍会有复发情况[1]。为进一步研究小儿疝气有效的治疗方法, 笔者选取本院于2009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33例采用横切口手术治疗的小儿疝气患者资料进行研究, 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现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09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67例小儿疝气患者的资料, 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男30例, 女3例, 最大年龄14岁, 最小年龄8个月, 平均年龄 (6.0±1.4) 岁;其中发病时间最长者5年, 发病时间最短者为1周, 平均发病时间 (2.1±0.5) 年。对照组男30例, 女4例, 最大年龄12岁, 最小年龄11个月, 平均年龄 (5.0±1.2) 岁;其中发病时间最长者4.9年, 发病时间最短者6 d, 平均发病时间 (3.1±0.8)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自然资料以及临床表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患儿均取平卧位, 在其臀部置以软物, 将臀部抬高, 在患儿的侧腹股沟中内侧上1 cm的地方做一个3 cm长的平行切口, 将腹外斜肌前鞘切开, 将精索显露后进行分离, 找到疝囊后进行完整剥离至颈部, 然后进行高位结扎, 覆盖敷贴, 回病房。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2]。

治疗组患者采用横切口手术治疗。在患儿的外环中上方腹横纹肌下进行横行切开, 长度在1 cm左右, 采用小拉钩与蚊式钳对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 将精索暴露出来后找到疝囊, 再将其纵向切开, 之后进行游离分剥。用可吸收线将疝囊的颈部进行高位结扎。术中止血后复位精索睾丸, 用止血钳夹住切口的皮肤, 之后覆盖敷贴, 整个过程要确保无菌操作。患儿在麻醉清醒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若无不适即可出院, 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和复发入院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 未发生复发入院病例, 对照组有4例复发再次入院治疗。见表1。

3 讨论

小儿疝气即腹股沟疝, 是小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 其发病率在4%左右, 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 发病率约为女性患儿的十倍[3]。腹股沟位于大腿与下腹壁交界处, 其间有一组织为腹膜鞘状突, 其主要功能为固定小儿睾丸于阴囊中, 或者是固定女性的子宫圆韧带。胎儿在母胎发育中, 睾丸经腹股沟滑向腹膜并向前推进形成鞘突, 并且其与所形成的鞘突会一起滑入阴囊内。小儿出生后, 鞘突会自行封闭, 但是, 由于部分患儿出生后腹膜鞘状突未能完全关闭, 导致腹腔内其他器官组织进入鞘突部位, 形成疝气[4]。疝气可为斜疝和直疝, 可两侧同发, 但多见于右侧部位, 早期无典型症状, 随着病情加重会有明显下腹坠胀感, 严重者肿块甚至可能会坠落阴囊内。对小儿疝气的及早确诊非常重要, 小儿腹股沟疝对于消化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 其次则是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小儿疝气临床表现有下腹胀痛、胀气、便秘、疲劳等, 而由于疝囊内肠管挤压, 可能出现疝气嵌顿症状, 继而引起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继发病, 致使患儿生命受到威胁。小儿疝气最好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以避免众多继发症状的出现, 危及患儿生命安全[5]。

横切口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其于小儿腹部外环口给予1 cm左右横切口, 切口位置与朗格氏皮肤纹理线重合, 是以手术过程中组织分离较少、出血量小, 且切口瘢痕轻微, 平整度高, 创伤性小, 感染并发症少, 效果非常理想[6]。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短, 住院时间短, 切口长度小,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相较于对照组的传统手术方式,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军, 钱立印, 葛亚博.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9) :37-38.

[2]黄绍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5) :92-92.

[3]Beltran M A, Cruces K S.Are the outcomes of emergency Lichtenstein hernioplasty similar to the outcomes of elective Lichtenstein hernioplasty[J].Int J Surg, 2007, 5 (3) :198-198.

[4]傅朝春, 张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9) :52-56.

[5]张韶峰.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2) :252-252.

老年人小肠疝气的治疗方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疝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148例, 女12例, 年龄26~70岁, 平均年龄 (45.6±3.5) 岁, 病程15~29年, 平均病程 (17.5±2.5) 年;原发性腹股沟疝140例, 复发性腹股沟疝20例。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例, 对照组男73例, 女7例;年龄27~68岁, 平均年龄 (40.3±1.5) 岁;病程16~25年, 平均病程 (16.8±1.3) 年;其中原发性腹股沟疝75例, 复发性腹沟疝5例。观察组男75例, 女5例;年龄28~67岁, 平均年龄 (40.6±1.4) 岁;病程18~24年, 平均病程 (16.6±1.4) 年;其中原发性腹股沟疝65例, 复发性腹沟疝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观察的目的, 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 即采用传统的Bassini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后, 切口选择同对照组, 待找到患者疝囊后将其疝囊壁切开, 自疝囊上部游离至腹膜之外, 并内翻近腹腔之中, 若患者疝囊体积较大, 则可将其切断后, 将其缝扎成为2个小疝囊, 再进入患者腹腔之内。采用巴德补片伞状填充物放置到患者腹腔之内, 直至与内环口边缘持平的位置, 对其周边进行缝针固定, 以患者咳嗽时不会将填充物弹出作为缝针的基本标准。于患者精索下方腹膜筋膜之前放置片状补片。因巴德补片与组织表面亲和性较强, 可不进行缝合处理, 操作者只需要将腹外斜肌及与之相连的皮肤缝合即可。

1.3 观察指标

术中, 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术后, 对两组疼痛、复发、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 使用 (±s) 的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应用卡方进行检验, 用百分率的形式表示, 若P<0.05时, 表示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同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成人疝气是临床之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 此种疾病在腹外科中较为多见。疝气, 主要是指疝囊经过患者腹壁动脉之外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之后, 进而逐渐向下方、内部、前方斜行, 再通过腹股沟管穿越腹股沟浅环, 随即进入阴囊部位, 临床也称之为腹股沟斜疝, 发生率约占腹股沟疝的90%以上, 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腹外疝[2,3]。疝气发病之后, 会在患者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 开始症状并不明显, 患者无明显不适。随着病情发展, 肿块会随之增大, 影响患者行走和劳动能力, 需要及时就医[4]。Haslsted法、McVay法以及Bassini法是临床中治疗疝气的主要方法。上述治疗方法运用起来比较复杂,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患者机体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 同时还能导致腹股沟四周相关组织结构发生高张力缝合, 以弥补腹壁不断缺损和薄弱情况。此外, Bassini等传统治疗方法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疼痛感, 术中创伤面积大, 长时间手术又会导致出血量增加, 最终影响术后康复, 且复发率较高, 容易出现并发症[5]。

近年来,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无张力疝修补术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此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疝平片覆盖在腹股沟管底部, 补片面积应该超过底部周界, 促使组织得到充分的接触面, 接受修补的位置, 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将张力消除。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方便, 手术过程中不会造成大面积创伤, 术后, 患者并不会出现剧烈疼痛感,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都有明显下降, 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但是, 在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应该明确手术时机, 掌握手术适应证; (2) 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处理患者的伴发疾病, 尽可能增高腹压; (3) 术中对相应操作步骤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6,7]。

本文中, 对照组采用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同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证实,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显著, 具有疼痛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复发率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疝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对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同对照组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显著, 具有疼痛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复发率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成人疝气,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林志扬.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0 (19) :116-117.

[2]梁刚, 陈士柱, 王正国, 等.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32 (10) :465.

[3]陈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4) :100.

[4]闫长福.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35 (2) :61.

[5]杨迎利.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56例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5 (25) :27-28.

[6]吴云德.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57 (29) :229-230.

上一篇:国庆节主题班会方案下一篇:黄河颂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