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三河古镇导游词(精选11篇)
大家看到的那座纪念碑,叫军民坝纪念碑.碑上书写着军民共建,铜墙铁臂八个大字,它是1992年三河镇人民在重建家园时,根据群众提议,在此树立的一座纪念碑,以纪念1991年三河古镇遭受特大洪水时,合肥军民其心协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000余人,创造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未淹死一人,未饿死一人,未病死一人的亘古奇迹.
走过一条繁华的街道,就到了丢掉水乡古镇的东大门,大家请看那座高大的牌楼,上面书写着大捷门三个大字,它是为了纪念太平天国在这块土地上勇战湘军,大获全胜的历史功绩.1858年11月太平天国次陈玉成,李秀成根据计划,围捷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继宾部六千余人,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第二年,也就是陈玉成二十二岁那年,他因战功显赫而被洪秀全封为英王,在三河,人们习惯于把三河大捷时陈玉成的指挥部称为英王府.将通往英王府的这条路称为英王路,前面就是英王府,大家可以进去自由参观一下.
在英王路的斜对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它就是万年台,清朝咸丰年间,三河建有两座万年台,前者为师傅所建,后者系徒弟所造,他们两人建万年台时,约定都用八根柱子,谁知第二年,师傅用偷梁换柱法,将柱子抽去四根,仅留下四根,所以城隍庙的万年台只有四根顶梁,看上去十分精巧,雅观,造型超过了他徒弟所建的大王庙万年台,此万年台系后重建的.
大家向右走,现在大家来到的就是古西街.街道不宽,全是青石板铺就的路,两侧民居多建于明清时代,古西街原长五百来米,曾号称五里古街.三河镇在古时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具有水乡交通便捷的优势,使这里的商品经济一时得到空前的繁荣.
三河街多,巷子也多,大小巷子26条.在众多的巷子中,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眼前的一人巷.因为它是三河最古老最悠长的深巷,进出只容一人通过.一人巷的尽头有间民房,曾经是杨振宁博士客居的地方.杨振宁博士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一九三七年二一月,合肥沦陷,杨振宁随母亲到三河读书,就客居在这间简陋的民房内.
三河街多,巷多,桥也多.三县桥是古镇三河现在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为三县桥,当年建桥工世十分讲究,一块块桥石用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的粘结在一起,相传这座桥是位包和尚化了半辈子缘才修建成的.
“一步跨三县, 鸡鸣三县闻”, 三河古镇地理位置独特, 镇的大部分属于肥西县, 而舒城和庐江县又占据了比较僻静的南头。步入三河, 就像步入历史的隧道, 2500年来的时光就在我们的脚下翻动。三河古镇东锁巢湖, 北扼庐州, 西卫龙舒, 南镇潜川, 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 小镇已具雏形。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和1858年太平天国大败湘军的“三河大捷”均发生于此。悠久的历史使三河古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历史文物。三河历史上又是商贾云集之地, 便捷的水上交通, 造就了三河商业的繁荣:岸上, 五里长街, 百铺相连;水上, 桅帆林立, 樯橹穿行;前门店铺, 后门码头, 临水建房, 河街相连, 曾有“小南京”“小上海”的美誉。三河镇也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还被挡在窗外时, 枕边响起的橹声就把你包围在水的温柔之中。推窗望外, 晨雾缭绕中的小桥人家、行人炊烟就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三河镇源于水, 活于水, 盛于水, 古河美水给这个古镇带来了灵性。横穿全镇的小南河清澈透明, 晶莹如镜, 俯瞰水面, 水中游鱼, 岸边倒影……据说, 每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最为热闹喜庆。小镇多水自然多桥, 水与桥相映, 桥因水而活, 小南河虽全长只3公里, 然单单架于河上的桥就有7座, 而每一座桥都有它美丽的故事。最古老的鹊渚廊桥, 由12根立柱撑起的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 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 距今已有1500多年。望月桥为拱形踏步式风景石桥, 全桥铺着厚青条石, 两边是青石浮雕栏杆。桥的旁边是7层高的古塔“望月阁” (现国粹楼, 为三河古镇博物馆) , 登高远眺, 凭栏鸟瞰, 古镇绝妙风光尽收眼底。三县桥位于大南门口, 桥身高大而雄伟, 为三孔石桥, 横跨小南河已近百年。古桥衔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 因“一桥跨两岸, 鸡鸣三县闻”而得名。当我们站在古桥之上, 清澈的小南河尽收眼底, 临河两岸亭阁拱桥相伴, 河面上画舫在缓缓游动, 举目望去, 如在画中。
三河古街巷十分有名, 从码头起沿小南河依次铺开呈八卦形排列。路面全用青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 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 被世代来往的巨商大贾贩夫走卒摩擦得镜光。古镇有10条街, 26条巷, 最出名的莫过于“一人巷”和在这个巷中走出去的科学巨匠杨振宁博士。那“一人巷”, 因为巷子窄窄长长, 高高的古老砖山墙, 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 中间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 杨振宁出生后, 母亲时常带他回三河小住。抗日战争时期, 杨振宁曾在三河读书, 就租住在一人巷一边的民房里。至今, 杨振宁客居的房间还在, 大门的对联上书“难忘小桥流水虽梦寄他乡能彻悟人间物理, 依然赤子丹心知根留此处继赢来海外声名”, 道出了这位闻名中外的物理学家和三河镇千丝万缕的联系。
踏着被岁月磨砺得光滑的青石板, 沿着小街缓行, 两旁布满各样特色小店, 宽大的门面后, 不是住家就是作坊, 标准的旧中国的前店后坊式布局。小巷中还有大量手工作坊, 弹被絮、制杆秤、羽毛扇、晃麻油、红灯笼等各种民间工艺让人大开眼界, 一些老师傅为游客现场制作, 精湛娴熟的技艺令人拍案。最醒目的是三河土菜馆招牌, 三河的美食很有名。“三河酥鸭”“米粉虾”“豆腐面鱼汤”等名菜展示水乡的风韵, “三河小米饺”“三河马蹄酥”让你回味无穷, 虽然风景好, 戏曲好, 人也好, 但在这个空中弥香的氛围里, 让人最不舍的, 肯定是这些三河美食。
漫步在三河古镇,我仿佛看到历史的长河正向我涌来。那一面面墙,像一位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轻轻抚摸着白色的胡须,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着以前的故事。要不是路边的小店和小摊,若没有往来如织的游客,我真以为自己回到了古代呢。粉墙黛瓦,古老的建筑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望着那斑驳的印记,耳边传来轻轻的吟唱。
韵,就在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不仅景美,美食也非常多,非常好吃,我的味蕾已经蠢蠢欲动。妈妈像是看透我的心思,让我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我就不客气了,三河米饺、麦芽糖、贡糕……美食当前,形象退后,继续狂吃,因为这些吃的实在太美味了。
食,就在三河古镇。
常听人说,走在古镇,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这是城市人都向往的慢生活,现在看来,的确如此。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手里拿着美食,时不时吃上两口,在青石桥上晒一会太阳,在小河边拍一张照片,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闲逛让身心都愉悦舒畅,平时的紧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心儿被快乐充满,闲适的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乐,就在三河古镇。
我爱三河古镇,爱它的悠久历史,爱它的美食风情,更爱它的悠然闲适慢生活。
我们走呀走,突然有一个人叫:“这个东西好像马的头啊!”老师说:“这个叫马头墙,因为制作的很像马的头,所以就叫马头墙。”
这里的地上面都是大理石,走上去舒服极了。池塘里有许多的荷花,这些荷花有的像沉思的少女,低着头;有的像凯旋的将军,高仰着头……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棵参天的大树,惊讶地张开了嘴,老师说:“这棵大树叫双子树,据说,有一年三河发洪水,有两个小孩子来不及逃跑,就爬在这棵树上,结果躲了洪水,他们的爸爸妈妈把他们救了。”我再一次忘(望)着这个棵大树,心里十分高兴。随后,我们又来到大桥上。这时一股清香的花味飘了过来,原来是满地的鲜花的香味,这些花有的是红色的,有的含苞待放,可漂亮了。
我看到每家门户上都挂着一个灯笼,上面写着他家的姓,老师说:“这是民间习俗,只要在灯笼上写上姓,就能祝福你。”我们又看到一栋大楼,据说有16米之长!近(进)去了,有许多大盆,里面有水,还有金鱼,这里面还有许多的硬币,有1块的5毛的,说是只要投一个硬币,就能祝福你,我便投了1毛钱,希望我平安回家。
一、项目筹建单位
炎陵县三河镇人民政府
二、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背景
霍家古镇,八十年代被列入《三湘名镇》,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尤其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自身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历史上御祭官拜谒炎帝陵的“御祭古道”、传统的民居、古道外的御祭凉亭和镇域古塔——文峰塔以及乾隆十六年衡州知府黄岳牧所书的摩崖石刻“邑有圣陵”为代表,其建筑特色均为清朝传统的古朴建筑,是霍家古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而西则的狮子岩和壮观的河漠水域以及河边的参天古树风景带等自然景观与其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为古镇增色,形成霍家古镇旅游资源的又一大特色。古镇中,千年古溪缓缓自北向西而流,形成具有鲜明的三维空间结构特色——小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街区内古朴的清朝民居、独特的神农氏炎帝文化、民间艺术活动等既具有地方色彩,又展现了历史上“西乡”的风土人情,是留存给炎陵县的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见,霍家古镇的保护已成为炎陵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的建设,是再现霍家古镇风貌,提升霍家古镇品质的需要。霍家古镇原址范围面积1.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200百多年历史。目前,有部分民居仍然保持着清朝的建筑风格,是炎陵县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古镇。霍家古镇内有一批保存较完好的古迹,主要有“御祭古道”、清朝古朴结构民居群、商贸古街、霍家祠堂等。但 1
是,由于财力匮缺投入力度不足以及市场营销等原因,致使霍家古镇建筑群破旧,基础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古镇的综合发展。
项目的建设,可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齐头并进。围绕古镇的优势,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全力恢复清朝居民建筑群、商贸街和修缮御祭凉亭、镇域古塔等景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地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项目的建设,可扩大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霍家古镇的建设是古镇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要求。
(三)项目建设条件
霍家古镇位于三河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交通便利,是炎帝陵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方案及内容
项目选址:炎陵县三河镇霍家村
项目规模:占地1.3平方公里。
建设内容:项目保护与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街巷道路和建筑外墙立面恢复明清风貌的修复改造;
二是开发建设清朝建筑风格的商贸街,建成集商住旅游为一体的商业街;
三是恢复清朝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群、店铺、霍家祠堂;
四是恢复“御祭古道”、修缮“御祭休憩亭”和镇域古塔——文峰塔,开发为旅游品牌景点;
五是恢复历史上古镇水系,完善“小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的优雅环境;
六是开发与古镇连为一体的园林景区,建设与旅游为主题的休闲娱乐设施等;
七是完善古镇其它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
2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估算:项目总投资1.7亿元。
资金来源:招商引资和各级财政性资金。
五、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完成后,以每年接待游客200000人次计算,平均每人购物、餐饮、住宿300元,预计每年可收入6000万元。
社会效益分析:项目建设的实施,将霍家古镇建设为景观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配套设施完善的旅游名镇,能解决1000多个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古镇进一步繁荣,促进三河镇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各业全面协调发展。
六、前期工作
已完成项目选址和环境监测评估,项目详规正在编制中。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罗玉琳
联系电话:0731-26334121、***。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常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岩古镇的导游词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岩古镇的导游词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各位前来青岩的朋友,下面就由小*我,带领大家移 步青岩感受青岩古镇这座明代古城的沧桑与内涵,领悟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的冲击。
青岩古镇是贵州省四大古镇之一,其余三个古镇是镇远古镇、丙安古镇和隆里古镇。青 岩古镇建于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距今已经有635年的历史,它建于贵州建省 之前,见证了整个贵州的风雨沧桑。
作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古镇,青岩的文物点多达百处,其中23处已收入《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漫步青岩,古色古香的古镇胜迹随处可见。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计 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其中8座石碑坊现存3坊。这些古 建筑都是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均为贵阳市仅见 的精品。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赵理伦百岁坊”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造型独特,工艺精巧。最为 有趣的是两侧石柱上的“下山狮”,最具匠心。
中国绝大多数的狮子造型都是站着或者蹲 着,这种下山狮的设计打破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当时的建造者们对于建造这座牌坊的重视和 匠师的高超技艺。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刘海粟先生称赞这种工艺“实属罕见”。百岁坊的对 面是定广门,它是青岩古镇的南大门,建于明天启年间,距今也已三百多年的历史。城墙依 山势而建,蜿蜒曲折2000余米,极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城墙高4.5米,厚3.5米,城门洞上 方镶嵌赵西林题的“定广门”三字匾额。定广门上敌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城门楼,叠梁屋架。站在城楼上,目之所及炊烟袅袅,草木葱荣,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反衬着当年的 硝烟弥漫、战鼓喧天。
古镇上最有名的人物当数云贵第一状元赵以炯。现存的赵以炯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晚期,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二进四合大院,坐南向北,有朝门、两厢、正房、后房及全井、花园 等。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朝门是双开垂花门,高4米,宽2.1米。悬木 制匾额上书“文魁”二字。北侧院墙内壁上绘制有百寿图,用各种颜色书写各种字体“寿” 字100个,现存的有30多个。现在的赵以炯故居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岩的魅力还在于在它小小的镇子里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并存。行 走在青岩古镇您能领略不同的文化带给青岩的不同魅力。
游览了这么久,想必各位已经饥肠辘辘。青岩的美食一定会满足您的胃,也会满足您的 心。青岩的卤猪脚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一定会让您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香甜酥脆、美味可口 的百年老字号黄家玫瑰糖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浓稠挂碗、酸甜适中、回味悠长的青岩双花醋开 了您的胃,醉了您的心。
感谢各位游客,希望青岩之旅带给大家的是欢乐、是美的感受,青岩古镇欢迎您的再次 到来!青岩与我在这里等着大家再次重聚!
青岩古镇的导游词2岩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据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最贵州 省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越过空廓的田野,登上层层的石梯,就看见古城墙的残垣及堪称青岩门户的定广门,门 上飞檐翘角、雄伟壮丽。
迈过定广门,是一座历经600年风雨沧桑的石牌坊,坊上倒卧的石狮子仿佛向人们诉说 当年缠足守德的妇女为石坊“殉情”的沧凉。
青岩古镇的石巷道、木宅、民居以及富有当地特色风味的豆腐果、玫瑰糖迄今仍保持当 年的风貌,倒是增添了些供游人休息、乘凉的亭台楼阁。
青岩还有一座庄严的道观“万寿宫”和佛寺“祥云寺”。在经历千百年沧桑后,如今已 没有当年的旺盛香火,但建筑还完好无损,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古镇上还有在清光绪年间经保和殿皇帝殿试,大魁天下,考中第一名状元的赵以烔的府 第和清代著名学者周渔潢的故居以及储存他著作的“桐 书屋”,既说明了贵阳地区的人才辈 出,更增添了青岩古镇的文化氛围。
历经多年,青岩古镇仍用它古老的模样在人们的眼前展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保护 它,让它继续为人们诉说古老的故事,不被时代遗忘。
青岩古镇的导游词3各位游客,游览完了花溪公园,我们现在要前往的是具有635年历史的青岩古镇。大家 来之前应该已经对青岩进行了相关的了解,那我们就一起给青岩贴几个标签吧。
首先呢就是“军事古镇”。青岩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它是明朝的 开国皇帝朱元璋用来屯田驻军的一个地方,所以呢,青岩最开始是一个军事小镇。不过后 来,随着商贾的云集呢,青岩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小镇。
其次是“宗教”。青岩古镇,四教并存,其对于宗教的包容性在全国古镇中属于罕见。我们进入古镇之后,可以通过“门当”进行辨别。所谓的门当,就是一般人家大门上方凸出 来的.两块木头桩子,如果我们在门当上看到雕刻的是莲花,那说明这户人家信的佛教。那如 果是信道教,那就会雕上八卦中的“乾坤”二卦,也就是三横六段。另外在青岩,还有天主 教和基督教的信仰者,我们可以在古镇中看到依然存在的天主和基督的教堂。而古镇里最为 有道教特色的便是万寿宫,即江西会馆。而佛教的代表呢,就是古镇最早的佛教寺庙:迎祥 寺。
还有一个标签呢,应该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小吃”。青岩古镇的特色小吃有哪些是大 家“垂涎”已久的呢?有美味的状元蹄,有糯米为主,辅以玫瑰蜜、藕粉等的甜品糕粑稀饭,有香辣可口的凉拌米豆腐,有焦黄喷香的洋芋粑粑,有外酥里嫩的豆腐圆子,还有香糯可口 的玫瑰麦芽糖等等。光想着,就让人流口水。这些美味,是进入青岩必品之佳肴啊。关于这 个状元蹄,它其实就是卤猪蹄,因何得名相信各位也联想到了,那就是状元!
那这里就要讲到下一个标签了——“状元”。青岩古镇在清光绪年间出过一名状元,赵 以炯。他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一位文科状元。赵状元共有兄弟四个,另外三个也都是人中之龙 ——老大赵以焕和老四赵以煃是进士,老三赵以炳是经魁,经魁就是四书五经中的单科状 元。来到青岩古镇,就一定要去状元故居看一看,转一转,沾沾“才气”,这个才,当然是 人才的才啦。“背街”“定广门”还有“石牌坊”我想将这三个标签贴在一起,因为它们属于青岩古 镇的标志性建筑。
背街是一条老街,因为相对于热闹的主街道,背街的人流量小且安静,因 此称为背街。背街是条极适合取景拍照的地方,很多人倚着老墙留下了一幅幅经典的照片。而姜文执导的《寻枪》、新版的《聊斋》都在此地取过景。唐国强主演的电视《长征》中,有段三进三出遵义门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我们青岩的定广门取景的。而定广门更具传奇意义的事情则是,在太平天国时期,英勇善战的石达开率领部队六次从定广门攻打青岩,均未攻 破。青岩从此得到“攻不破的石头城,固若金汤”的美誉。关于石牌坊,古镇上原先有8座石牌 坊,现在仅存的三座分别是赵理伦百岁坊、赵彩章百岁坊以及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牌坊上 均雕刻的有石狮子,与我们平日里所见的石狮子不同的是,这些狮子是头朝下的“下山 狮”,这些狮子象征着青岩英勇善战的将士们会一直守护着青岩城。而这种独特的创意,被 国画大师刘海粟称赞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人体仿生学”是我介绍的下一个标签。人体仿生学,实际上是青岩房屋构造的一种形 象的表达。一般带屋檐的房子都是一层檐,但是青岩的房子往往在最高的那层檐的下面再加 了一层檐。因为青岩最开始是一个军事古镇,因此来往的商贾销售的以干货居多。而大家也 都知道,贵州天无三日晴,且多为斜山雨,因此,商户们便在屋檐下多加了一层檐,以保护 柜台的货物。这种构造大家觉不觉得像人的眼睛、睫毛跟眉毛呢?眼睛是重点保护对象,就是 货物;眉毛是正常的那道檐,而睫毛便是那外加上去的那层檐,这便是我要介绍的“人体仿生 学”。
简单介绍了几个青岩标签之后,想必大家对青岩之行也是充满了期待吧?希望大家到青岩 之后,还能发现更多更美的“青岩标签”。
青岩古镇的导游词4青岩今镇位于贵阳市的北郊,距市区约29千米。这是贵州十分著名的文化今镇之一,游 客去到这里,即时就会感悟到悠悠今韵。
青岩今镇汗青悠暂,自亮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古已有600多年了。亮 初,中口王朝为了控造西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造川、滇、湘、桂驿叙,因青岩位于广西进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古惠水县)主驿叙傍边段,在 驿叙上设传送公文日“铺”以及传送军情的“塘”。驻军于单狮峰下驿叙旁修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尢大军远征滇黔,大批戎行入进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
屯“逐渐倒退成军民同驻的村寨,”青岩屯“演酿成”青岩堡“。天启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时领青岩土守备,领72寨,控造八番十两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千米的”四只 把“坡(地名)修土乡,时人称为”王乡“音译汉语为”兵乡“或”营盘“之意,这是古青岩乡的雏 形。土乡居高踞险,本青岩堡内乱争寨民为避兵祸,多搬进土乡居住,使土乡渐具规模,成 了北下定番(古惠水),此上贵阳,西进仄坝(县),东走龙里(县)的十字交通要寨。经数百年汗 青沧桑,多次整建扩修,旅游宝典,由土乡而至石砌乡墙、石砌街巷。于古青岩乡成了一卒 座亮清作风的文化今镇。
做为贵州省汗青文化今镇,青岩的文物点多达百处,此中23处已发进<<中国文物地图>>。在那亘今没有变的狮子山下,今镇胜迹到处可见。交错密布于镇内乱争的 亮清今修建,计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两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此中8座石碑坊 现存3坊。这些今修建都是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佳做,如慈云寺的石雕、寿梵刹的木雕艺术 均为贵阳市仅见的佳构。寺庙、楼阁无没有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虽年暂失建,大全数 仍风韵犹存。
青岩镇的镇容布局沿袭亮、清格局,至古仍存完好的朝门、腰门和陈旧今老的石柜台以 及木柜台,总给人以悠悠今韵。新修的今镇商业街更使今镇遗风韵味得以弘扬。鹄立在已经建复的定广门乡墙上,仍模糊可见今乡墙的遗址馂余迹,使人联想当年今镇 做为军事要塞重兵屯集驻守的雄姿。面对”赵理伦百岁坊“上制型创意独到,被刘海粟大师叹 为”实属罕见“的下山狮,和此外二座石碑坊所蕴含的汗青文化积淀,您可以或许细细品味到 今镇文化的全数缩影。踏入贵州汗青上第一位状元赵以炯的府第、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仄刚 师长教师的故居,另有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
青岩另有自身特有而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品。玫瑰糖(本名”麻片糖“)闾鹂煽冢灯秸砑矣? 874年首户出产传承至古的百年老字号。青岩单花醋也有百岁高龄,至古没有衰,其醋浓稠持碗,色如酱油乌中带红,酸味适中,曲香回味悠长而略甜,”老贵阳"们对它颇为恰恰爱。
青岩古镇的导游词5青岩今镇位于贵阳北郊,是贵州四大今镇之一,一座修于600年前的军事今镇。古天,我们一家人就要往此地一游。
1、修建 今镇内乱争有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亮清今修建,今色今香。虽陈旧却别有一番风趣。
2、小吃 青岩三会汇聚各色百般的贵阳小吃,想在贵阳尝点贵阳风味的小吃的伴侣可千万没有能 错过。冰粉、恋爱豆腐果、玫瑰糖、血豆腐……。虽然是零下三度的天,但我以及姐姐仍是 忍没有住嘴馋,各吃了一碗冰杨梅,粉红的杨梅汤甜滋滋的,小小的杨梅一点也没有酸,心 感很好,我还吃了一碗冰粉,冰粉滑溜溜的,从舌头滑下,一个字“爽!”另外,另有腊肠、炸玉米……古天可伪是过了把嘴瘾!
3、石趣
说完了好吃的,我们去谈好看的。在今镇的匿石馆,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石头。有貌 寝的矿石、水晶、石英、石膏等。在阳光下闪闪缔制,收出五光十色的光线。我想起了邱先 生说的:“这些石头都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能把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的感觉伪好!
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千偶百怪的石头,有的像粽子、有的像水果,另有的像核桃……可都 是未经过野生加工的哦!乍一看,还伪像,没有论是颜色以及形状都十分传神呢!
另有许多生物化石,爸爸说,都是二亿多年前的生物演化而去的呢!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 300多户,6 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
200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5年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历史据考古材料证实,新石器晚期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明朝初期,今和顺几个大姓的始祖就以军职屯守此地了,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
雨洲亭
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医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村口进入主村落的道路,直穿坝子中间,因形如双虹得名双虹桥。桥下鸭鹅戏水,古权横卧,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远远看到的水边的洗衣亭依然有居民在洗衣。双虹桥畔就是全国最大的乡镇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人“咸新社”故址——汉景殿。热心人士踊跃捐书,使馆藏不断增加。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屋,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生庄、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l临下,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大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前这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该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的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见和顺人的“富庶更能知礼仪”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虽然在外观上崇本堂保留了与古典园林同样的特征,但在艺术上远逊于后者;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的沟通、人本化的自然的生活之道上、天人合一的追求上,作为商贾大产的崇本堂已经与前人的艺术生活相去甚远了。不过,今天我们在崇本堂里设置了小型的民俗博物馆倒相得益彰。走三桥的朋友,不妨继续你们的参观,去“喜堂”、“寿堂’’看看当年花轿送女、红绿绸带结姻缘、媒婆点婚的蜡人场面;还有老寿星龙头拐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福。
[过长庆桥,穿过对面小巷,左折入,进嘉荫堂正厅,在庭院中央]
这里是书香门第柳炳南的私家住宅,名“嘉荫堂”建于1922年,占地一亩四分,共四进三十二间。整个建筑前临街后临河,正对崇本堂,车船方便,带有明显的水乡建筑特点;同时由于建筑年代较近,受到相邻建筑的限制,建筑因地制宜,平面上前牛部小后半部大,中轴不对称。 虽然是民国建筑,但是却不象年代稍远的崇本堂那样一味堆砌雕刻图案,在细节处理上极具文化性。在整个建筑方面,虽然没有退思园一样精细优美的园林布局,但是在正厅和后宅之间却辟出——大块空地,青瓦为墨,粉墙作纸,屋脊线、窗檐线、走廊线条、门亭屋面曲线等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沉静的图案。由围廊牵引,廊间蕉竹小品点缀,青枫金桂墙前,疏朗有秩,明风犹存,在这 一点上比崇本堂更人文化。还在堂楼衍庆楼后另筑水秀阁,借窗外水景入屋中,给呆板的建筑带来了许多生气,给沉滞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灵动。而同时正厅“嘉荫堂”仿明纱帽厅的形式,也许是读书人对明代文化江南正宗的尊崇吧。
江苏同里古镇导游词5
在细节处理上,我们注意看大厅的廊轩,棚顶呈棱行,俗称“鹤胫一枝香”;后面衍庆楼的廊轩顶中部又设斗搁绗条“菱角一枝香”。同样是纱帽翅,大厅里作《三国演义》英雄忠义故事,内宅作孝亲传道的透雕。总体上一致,细微处做文章。总之,含蓄简雅的明风扑面而来,各种雕刻细腻传神,比如“暗八仙”的砖刻,“博古图’,的木刻,“称心如意”“笔锭高中”的铺地石纹。
在文化内涵上,我们不难发现诗书世家对于“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追求、“渎书为上品”的人生信条。在嘉荫堂梁顶云遮雾绕的装饰性雕刻中有“鹤鸣九皋’’的雄心壮志,门板上有“蟾宫折桂”的仕途理想,更有“必定高中”的暗喻。
而对于装饰图案,又以人格化的梅兰荷菊作为首选,清雅可人,书卷气十足。整个建筑的气氛可以由门厅里的—幅楹联作为总结: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渎书。“万般皆下品,唯有渎书高”。柳家为代表的书香门第,深居简出,以不甘寂寞的生活态度,在渎书过程中追求出入头地的官运亨通,同时在个人的精神世界追求极致完美。
深厚长久的文化传统不但使同里人才辈出,还使同里民风淳厚,真正做到了“厚道传家”的思想传承,还使同里古镇真正做到了“出世”“人世”的两相不悖。巨大的宽容使我们今天在同里还能看到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和平相处,三种不同的文化—仕、商、书膑足而居,在“思、德、道”交错的涟漪中增添了文化古镇——同里的魅力。
★ 推荐的著名景点同里古镇导游词
★ 精选江苏甪直古镇导游词
★ 江苏锦溪古镇的导游词
★ 南浔古镇导游词优秀
★ 古镇导游词
★ 描写同里古镇的小学作文
★ 江苏明孝陵导游词优秀
★ 江苏华西村导游词优秀
★ 西塘古镇导游词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 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十个公社划归龙泉,同时撤区建镇至今。
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欢迎你们来到千灯古镇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千灯是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是昆曲的发源地,它是江苏昆山的一个千年古镇。位于昆山市南15公里,东接上海青浦,西邻苏州,距苏州市区35公里。
千灯古称“千墩”,因古时北面流经的吴淞江有土墩999个,而第1000个正好在此故被叫作“千墩”。到清宣统年间因此地长满“茜草”(根部可做红色颜料),故又改名为“茜墩”,解放后都觉得叫“墩”不妥,而“灯”字与“墩”读音相近,“灯”又象征光明,象征辉煌,象征财富,1966年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千灯”至今。
千灯历史悠久,早在25前就是个军事要塞(春秋时,吴越争霸,吴王为防范越国便在这建峰火台)。目前千灯的地域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13万,是昆山最大的古老乡镇之—。
千灯古镇的.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条支路,呈蜈蚣形。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27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始于南宋是江苏省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下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河埠相通。既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从不积水,转睛即干,让古建筑专家都为之惊叹。
我们除了逛石板街,还可参观:顾炎武故居、昆山腔的创始人顾坚纪念馆、延福禅寺、秦峰塔、世界第一大玉卧佛、余氏典当、秦望山、少卿苑等景点。
顾炎武故居:包括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是千灯明清宅第之首。
昆山腔创始人顾坚纪念馆:顾坚元未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
延福禅寺: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
秦峰塔:与延福禅寺同年建,位于寺庙西面。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第一大玉卧佛:白玉毛料于在缅甸发现。佛像长8.9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古镇李庄参观游览。我是本次游览的导游XXX,很高兴能作为李庄人民的代表陪同大家一起走进李庄,领略李庄的魅力。(欢迎词可以根据接待不同的对象自由发挥)
本次游览的景点依次为:旋螺殿——同济广场——东岳庙——张家祠——羊街——祖师殿——席子巷——慧光寺——魁星阁。游览的时间约为2.5小时。
一、旋螺殿
旋螺殿又名文昌宫,为明代所建,坐落在李庄镇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均有培修。
本殿为形如旋螺的古建筑,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屋面铺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殿内槛墙有清代碑刻5通,内容多为记述历代培修旋螺殿的情况。在殿内第一层二井口柱间抬梁上有“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殿成”题记。
20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莫宗江曾对殿进行考察,在《中国营造学社》七卷一期上,撰文称该建筑“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旋螺殿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说到这旋螺殿,其实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在石牛山上住了一位勤劳、善良、孝顺的青年,人称宋乙哥、他幼年丧父,亦无兄弟姐妹,仅有一双目失明老母亲与之相依为命。只因家道贫寒,终 年辛劳所得,仅够母子糊口度日,虽已到婚配年龄,却无媒人上门撮合,依旧形单影只出入柴扉。有一天宋乙哥又和往常一样,将衣物等拿到龙凼边上洗涤。正当他埋头忙不迭地将衣物放在石头上搓揉锤踩之际,忽见一个硕大田螺已爬至潭边,在宋乙哥的脚下徘徊不去,宋乙哥一见,顿生怜悯之心,恐被他人拾去充作腹内之物,于是便躬身将田螺拾起抛向潭心。不久田螺又至,又抛。如是三五次后,于是他就将田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
随后,他依旧每日外出耕作和砍柴,可是每次回家,总见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床上放着折叠整齐的洗净衣服。问是否母亲所为,母亲也摇头说不知。宋乙哥以为是乡邻们对自己的帮助,可时日稍长,每天依然还是衣净、饭熟、菜香。宋乙哥心想应该好好谢谢这热心人,可是去左邻右舍逐一打听,乡邻们都均说不知此事,他好生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起了个大早,收拾好砍柴家伙,告辞老母便掩上家门上山砍柴,他在路上是前思后想,越想此事越奇怪,越想越觉得蹊跷难解,决定从半路上返回家中看个究竟,问个明白,看是谁在暗中帮助他们母子,以便好当面感谢人家。
当他蹑手蹑脚走进家门口,从门缝中隐隐望去,只见水缸中冉冉升起一股白气,俄顷白气便化作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但见她十分麻利地生火做饭,料理家务,埋头干得有条不紊,全然不觉此时门外有一双十分惊奇的眼睛在窥视着她。宋乙哥看了多时,猛地推门而入,那姑娘吃了一惊,急欲抽身往水缸方向奔去。说时迟那时快,宋乙哥连忙用盖子将水缸盖得严严实实,姑娘一见已无路可去,便窘红着粉脸低头无语。还是宋乙哥先施一礼打破僵局道:“多谢仙姑多日帮助,小可深受恩惠,感激不尽,不知仙姑是何方神仙下界,为何施助于我?”姑娘含羞带涩、微启樱唇倒:“我是乃石牛山下龙凼中修炼得道的田螺,每天见你十分勤劳和孝顺娘亲,暗生敬慕之心,又蒙你爱怜携回家中得以庇护,故不揣冒昧,愿为你洗衣浆裳,引火做饭呢,料理家务作谢。”
从此,田螺姑娘就在宋乙哥家住下,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时间一久,宋氏家族中一些人总觉得田螺姑娘有些来路不明,于宋氏门风有损,族内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议一番后,一致将田螺姑娘假托为梓潼帝君之女下凡,认为应建一殿堂来供奉帝君的神位,享受人间香火。在族人的倡导资助下,很快便在石牛山嘴上建起一座巍峨挺拔的文昌宫(即后来的旋螺殿),并镌刻石碑已纪其事,这就是前面提 到的“万历丙申岁,修建文昌宫......”那首小诗。随后就有了今天的旋螺殿。
二、同济广场
沿着同济大道,我们来到了同济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的这块纪念碑就是国难期间寓居李庄的同济学人为感谢李庄古镇当年的无私帮助,在东岳庙的门前广场所设同济大学纪念碑。
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于2006年6月2日。该广场及纪念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筹资、设计、建设。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占地800平方米,由两大设计院多名专家精心设计并捐资修建。广场从东岳庙门前台阶起,面向长江呈下开放式,这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型不锈钢与青石纪念碑与东岳庙遥遥相望,寓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纪念碑中碑体全部在上海制作完成,最后运送到李庄安装。好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让我们逆着同济的足迹往回走,仿佛时光倒流一般,一同走进六十多年前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三、东岳庙
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庄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东岳庙。东岳庙位于李庄古镇的西面,建于清道光7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由岱宗殿、玉皇楼、关圣殿和十殿阎罗组成,为木、石、砖结构建筑,供奉的是东岳大帝。
抗战时期,迁驻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设立在此。6年间工学院共毕业近700名学生,日后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大门右侧这块纪念碑,是当年从该校毕业、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共同所立,上书“同济工学院旧址”。说到这东岳庙,据说是旧时的李庄人民为了祭奠东岳大帝而建,东岳大帝就是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所描述的商朝大员黄飞虎。我们在东岳庙的石门坊上至今仍能找到颂扬东岳大帝的对联:“丙地东皇,万物资其长养;甲宫南面,群黎荷乃帲幪。”传说中,东岳大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必须做到铁面无私,坚持惩恶扬善。人间万物,包括善良百姓他都要“资”助其成长和培养,以显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下片的大概意思是指:善良的老百姓能在东岳大帝的庇护下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是很感谢他的恩惠 的。
走进前殿,我们抬头便可以看到东岳庙前殿的梁木,上面至今可以清晰的看见“清道光七年”等字样。请将目光往下移,眼前这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就清晰地反映了国难时期,同济大学的选址、迁址的过程。
前线的硝烟越来越浓,昆明上空的轰炸越来越密。西迁的逃亡者丢开手里的工作,频频地躲避空袭。同济高职机械科的学生项瑞荣在一次空袭中被日本人在小坝附近炸死。噩耗传来,人们惊恐悲愤。
同济大学的建校计划戛然而止,并打算往四川迁移,已向在川校友发出助寻找校址的函件。
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和体质人类学所等单位也在酝酿搬迁。据说,傅斯年希望这次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是抗战爆发后的内迁厂,厂长钱子宁是个热心人。他收到同济发出的电文后,马上开始为母校选址,八方考察,四处托人。那时,公路运输状况不好,交通看好水路。钱子宁的首选目标是江边城市。重庆沿江而上,经泸州转沱江,经宜宾转岷江,过合川溯嘉陵江……沿江大码头已人满为患,且频遭日机轰炸。该上哪里去找这方清静之地?
那天,四川南溪县李庄(今属宜宾翠屏区)的士绅罗伯希、王云伯正在县城吃茶。听茶客们谈起,日本人占领了湘、鄂、桂,云南也开始吃紧,逃难昆明的机构又要转移,先遣人员已来川选址。
南溪清静,但当地政要及一般士绅,拱手婉拒。当官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士绅贤达担心的是“外来人”会破坏乡风民俗,也有住家户担心莫把小菜买贵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伯希、王云伯马上嗅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二人推开茶碗,马不停蹄赶回李庄,向众人传递消息。
罗伯希首先禀报长辈罗南陔。罗南陔是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人称罗老表,是个儒雅又有威仪的角色。那天,他听了罗伯希的叙说,立即约请了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全镇名流,齐聚羊街8号府邸商议。
那天,山山岭岭各乡各保就邀邀约约,齐聚长茶馆,共商支持抗战,欢迎“下江人”落籍李庄——这一历史上的头等大事。
几天之后,罗伯希、李清泉代表李庄各界,乘船到宜宾去请钱子宁。闻讯后,钱子宁有喜有疑。最大的疑点是李庄有情,不知同济是 否中意。但一到李庄,看了山川形势,考察了民风民情,钱子宁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与钱子宁的初步洽商,罗南陔等人还草拟了一封十六字的欢迎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随即,又写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民情等方面逐一介绍,分致同济大学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中央研究院。
同济派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等赴川筹备迁移事宜。教育部长兼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也把这一情况通知了驻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单位。
史语所副研究员芮逸夫、凌纯声等也随即赶来,他们对李庄一见钟情,在礼数有加的宴席或茶座上,一一商议妥迁移的诸多事宜。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行动,悄然开始。于是同济大学的搬迁从1940年10月开始。走川滇路,或滇公路入川,都得越乌蒙山脉。山高路险,汽车常出事,客货运输非常困难。1943年3月4日,一辆运输同济大学测量仪器的货车就在贵州威宁附近车毁人亡,损失惨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体质人类学所也从1940年秋分期分批迁往李庄。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一下这幅地图后面,“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十六字,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李庄的命运。
再往里走,就是丙灵殿了。据说是供奉黄飞虎的儿子黄丛化的,他也是助周灭纣的一员大将。
抗战期间,李庄人民为了给同济大学提供办学场所,将供奉于内的神相割成小块掩埋于庙外。1940年冬,从云南昆明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就最先设在东岳庙内,此与同时,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后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了上课的钟声。在这丙灵殿两边主墙上的窗户就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子在此上课期间,为了采光而特意开凿的。
在丙灵殿的后面是玉皇楼,大家可以看到在玉皇楼和丙灵殿都有很大份量的木雕艺术品作为装饰之用,这些作品多采用深度浮雕和镂空雕。其刀法十分娴熟,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特别是玉皇楼的承檐撑拱,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反映了古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建筑风格,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结晶,虽然在“文革”破“四旧”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仍旧保存较为完好。1945年,同济大学增设了法学院,玉皇楼就是当年法学院的教室。
最后一个殿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岱宗殿,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殿的与 众不同之处。它采用了很多粗大的石柱做主梁,看着这些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艰难情况下,全凭劳动人民体力运来的粗大石柱,不得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同济大学工学院在李庄期间,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全镇的照明供电,后经同济大学与宜宾马鞍石电厂协商,牵电至李庄,最终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近10年用上电灯照明和机器打米,受到了李庄群众的欢迎。
1946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后,四川省立宜宾师范学校由李庄下坝迁入了东岳庙继续办学至解放后一年才迁返宜宾;随后,李庄中学由张家祠迁入东岳庙内继续办学至上世纪80年代。
四、张家祠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叫张家祠。张家祠是李庄望族张家的宗祠,位于李庄羊街临长江边,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4000平方米。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牌匾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罗哲文所提字。罗哲文先生是全国文物专家组组长,在建筑界相当于其先师梁思成,也是属于泰山北斗地位的人物。
张家祠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祠内原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扇长2米、宽0.6米,每页窗面上都雕刻着形态不一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辨,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
据说,张家以每扇窗页纹银14两请工艺高超的匠人雕刻,而当时一个正一品官员1个月的俸银才15两。张家祠下厅房,原有包弼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写的”宏我汉京“的匾额。这两张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可惜的是,这两块匾额今已不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故宫国宝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还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文坛巨匠郭沫若、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参观。这次展览,使李庄人大开眼界,同时消除了李庄百姓对同济医科大学杀人、吃人的谣传。现这里已经 辟成中国李庄抗战文化纪念馆,请大家随我进入参观。
五、羊街
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石板小街就叫做羊街,又名羊市街,古时为牛羊交易市场,小街内有刘、胡、王家等数个民居四合小院,石门坊上所刻对联,内容或为家训,或为写景,或为抒怀,均耐读、可玩味。
1、胡家院
大家请看,这里的门楣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涪水桂轮地灵钥户,花庄鹿,光泽遗芬。这八个字写出了李庄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是有水(涪水)、有山(桂轮山),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军事的角度讲,李庄又是宜宾和南溪的门户,犹如锁孔一般重要。这里的涪水是指李庄北岸长江下游约三公里的一条小河,最早叫福溪,后诸葛亮南征时被改为服溪。而在北宋时,大诗人黄庭坚在宜宾期间,曾多次到李庄一带游览买醉,又挥毫题下“大桂轮山”四字,又将服溪改为涪溪。
下联总体是在夸奖胡家院内“死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青之草”的美景。胡家院现为“长江航运馆”。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大长河,被誉为是孕育中国的母亲河。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历史悠久。该航运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对长江航运历史的介绍,清晰地展现了长江航运的发展既是一段浓郁的民情风俗史,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进步史。接下来请随我进入参观游览!
和胡家院子紧邻的便是王家院子和刘家院子,这三家人户一直都是李庄历史上的大户人家,镇内的决议和行政多要经几家人户的同意方可施行。
2、刘家院
我们可以看到刘家大院的门上也刻着一副对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培兰种桂干国栋家。匾额:光分太已。
在这幅对联中,“含和”与“履中”为中国人对处世的最基本规范和要求。上联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只有待人接物处于平和心态,和蔼可亲和行端品正的个人修养,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得到自己应有的福和喜。下联中的兰、桂,寓意在教育自己的后代的时候,一定要像培养兰花、桂花一样精心呵护,让他们长大以后能成为国家的保卫者和家庭的栋梁、光宗耀祖。而匾额上的“光分太已”就有一个典故,说的是专指刘家的一个故事。说在汉代,有一姓刘后生家境非常贫寒,但十分勤奋好学,晚上的时候借着淡淡的月光抽空看 书,据说一天他正在看书,天上的太乙真人路过此地,掐指一算发现这个人前程不可限量,于是太乙真人从衣袖拿出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将灿烂的豪光分了一束给这个刘家的后生。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这个刘家后生后来发奋图强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后来的刘姓之人就借着“光分太已”的典故来勉励后来者奋发攻读,积极向上。
六、祖师殿
祖师殿原为祭祀披发祖师的道教神殿。抗战时期,辟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地。同济大学迁来李庄后,李庄民众为鼎力支持同大办学所需,将李庄镇中心校迁到别处继续办学,同大医学院的生理、解剖、细菌等馆则设于此并继续从事教学活动。医学院上人体解剖课所用尸体均在当地或寻无主尸体或花钱购买,作为尸体来源。李庄民众只见医学院经常将死人抬进祖师殿,却从不见抬出来。久而久之,一个可怕的疑窦由此生出,这些人把死人抬进去做什么?有一天,一个泥水匠正在祖师殿大殿上翻修房顶,不经意间从瓦缝中往下一看,只见师生们正在用各种刀、剪、镊、钳等白亮亮的、明晃晃的器具把摆放在解剖台上的死人大卸八块,弯弯曲曲、花花绿绿的心、腰、肝、肠、肚也摆满一桌……“不得了,医学院杀人了,吃人了!”于是杀人和吃人的说法顷刻间便传遍李庄城乡的旮旮角角,一时间,迁入李庄的文化人和地方民众有了冲突。面对这一状况,同济大学与所有迁到李庄的文化科研机构及地方贤达共同提出倡议,认为谣传风行乃乡民闭塞少见所致,倒不如因势利导,将各自单位的工作性质晓喻民众,让民众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科学,不是杀人吃人的勾当。于是各单位将各自所有的文物集中在一起,举办了李庄历史上空前的文物、科普展览,也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览。祖师殿也举办了以医学科学为主题的展览,将解剖用的尸体也予以展出。医学院师生还现场为民众答疑解惑,让他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大迁川前,在川南一带流行一种当地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患者一旦染上疾病,即从脚部开始发麻,发软,所以又称“痹病”。并伴有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待“麻”的感觉逐渐蔓延至人的胸部以上,人即死亡,根本无药可治。因对这一病患的治病原因不得而知,所以在当地,百姓们谈“麻”色变。1942年,宜宾中学有37人饭后突病,经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往会诊,确定为食盐氯化钡中毒,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大批病人。为此,同大杜公振教授和邓瑞 麟助教的这一研究成果获民国政府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七、席子巷
走出祖师殿,我们来到的这条如“一线天”般的小街就叫做席子巷。如今的席子巷,古老的青石板路面已让时光和脚步磨得十分光亮,看不到一点车辙马迹。席子巷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三四米,都是一楼一底的木质建筑。二楼是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面的屋檐把仅有几米宽的街道遮盖住。站在街上观天,仅见一线天空,故席子巷又称一线天。从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
大家可以看到两旁居民房的门,为什么只有半扇?这个门叫做腰门,又称矮门、避窃门,是大门前面的两扇小门。从外形来看,腰门高度大约是大门的一半,刚好到成人的腰际,所以有了这个名字。那么这腰门有何作用呢?
其实这腰门有很多用场。首先,平日里不必紧关大门,有人来敲门,从腰门上就可望见是生人还是熟人,是陌生人可以隔着腰门问清事由,然后请他进来。如是熟人,可以隔着腰门,先打招呼,然后热情开门相迎。
其次,腰门也可防止小偷、盗贼。因为,若腰门上装有一根根三叉戟,盗贼不能翻门而入。如若硬撬门进来,还可以紧闩大门,然后求救报警。所以,杭州民间俗称它为“避窃门”。
此外,江南一般人家都养狗、养鸡鸭。有了腰门,可以防止饿狗进房偷食,也可防止鸡鸭进屋,拉屎拉尿,弄脏地面。腰门一般对采光、通风影响不大,还能防止孩子跑出去。
八、慧光寺
慧光寺原名禹王宫,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外上方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良书写。“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所书。
大山门上面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匾额上“功奠山河”四字苍劲古朴、韵味独具。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现在各位嘉宾看到的正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李庄四绝”之一的九龙石碑,此石碑长2.7米,高1.3米,画面嗯为深度浮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之中的神龙。传说龙的职责是专司管水,大小江河均有一龙负责,禹王治理水灾的根本办法是采用疏导的方式,因而能将天下九河疏导直通大海。此碑技法精湛,艺术价值极高。以至于梁先生拿它与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做比较:如果说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是一顶王冠的话,李庄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抗战中迁驻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即驻于此地。解放后为李庄粮站仓库,1992年恢复佛教活动后,取《无量寿经》中“慧光明净,超逾日月”之意更名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济大学在此授牌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九、魁星阁
魁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汉族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奎星阁古时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原来的魁星阁在文革中被拆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体建筑是1998年在距离原址一百米处重建的通高五层仿古式建筑,与近在咫尺的南华宫相得益彰,此为“李庄四绝”之最后一绝。
致欢送词
1940年,李庄以一纸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 和发展提供了养分。这是一段人文抗战的历史。
77年前,滚滚长江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李庄在抗日烽火中的真心牵手,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在文化抗战中的同仇敌忾。77年友谊凝结而成的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和抗战文化陈列馆,不仅是铭记历史的符号,更是友谊与情意源远流长的象征;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昭示了未来。
【安徽的三河古镇导游词】推荐阅读:
三河精神07-02
三河中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10-03
安仁镇三河社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11-09
安徽景点的导游词07-05
关于安徽导游词的文章10-01
有关安徽景点介绍的导游词11-29
安徽绩溪龙川导游词06-19
安徽铜都双语学校小组建设的心得体会综述06-19
2024年安徽专升本考试的改革 自主招生09-10
安徽结婚礼仪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