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情园规划
[摘要]以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设计为例,通过对其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的分析,提出设计创意及设计要点,从中探索民族风情园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情园、规划设计
1旅游资源分析
1.1旅游市场分析
1.1.1阿尔山市旅游旅游市场现状
阿尔山市旅游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下,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2008年旅游接待人数为45.52人次,旅游总收入3.6亿元人民币,比1996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了18倍和144倍。
1.1.2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客源市场分析
根据阿尔山市客源市场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客源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客源市场地域性突出
从目前阿尔山市旅游来看,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历史文化的限制,游客的绝大多数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周边城市。因此,蒙古风情园客源市场同阿尔山市旅游市场相同,仍以自治区和周边城市客源市场为主,特别是在旅游发展的前期,受基础设施条件、知名度等因素的限制,要抓住当地人和周遍地区的游客。
2.团体游的比例较重
游客的游览方式中团体游和自驾车游的比重较高,尤其是团体游的比重更高,达到45%。而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景区从目前旅游情况来看依然以团体游为主,缺少精品和重点旅游项目。
3.自然景观最受游客欢迎
根据游客出游目的调查,受游客欢迎的旅游资源和项目依次是:自然风光、登山旅游、水上运动、民俗风情、打猎钓鱼、科普认知游、森林探险、特色餐饮、冷水漂流等。人造景观位于最后一位,属不受欢迎的项目,这对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景区规划设计上是一个警示。
1.2区位条件分析
1.2.1优越地理位置
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拟建的阿尔山口岸、国际物流加工园区中心地段,东北侧紧邻码头与哈拉哈河,南侧与断岩山相接,东邻口岸物流区,北接口岸加工园区。该项目的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紧邻阿尔山口岸、国际物流加工园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了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的服务人群。可以为前来物流加工园区商谈业务的商旅们提供一个
优质的休憩空间。另外,由于口岸可承载的入驻项目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吸引不同的厂商注资其中,而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的存在可为各种不同的商旅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洽谈空间,使此地成为一个商机丰富的聚集地。
1.2.2优良的资源及生态环境
阿尔山市北温带大兴安岭原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植被率在95%以上。水资源丰富,还有大面积的湿地。这里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被各方游人誉为“天然氧吧”,加上绝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中国最好的观光、避暑、旅游胜地之一。
另外,阿尔山市地区冰雪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有长达7个月的寒冷天气,是典型的北国风光,积雪期长达5个月。林海雪原、奇峰异池、冬季暖河、夏日冰川,其奇特度、愉悦度、科考度、完整度的组合世界第一。夏季旅游与避暑,秋季采风与疗养,冬季连春季的冰雪赛事与观光,一年四季的独特性、鲜奇性、连续性世界罕见。冰雪旅游使阿尔山的旅游全年无淡季、资源无闲置。2设计创意
2.1设计原则
作为口岸边贸开发区的起步项目,风情园将建设成为一个以蒙古风俗娱乐和自然生态休闲为主的,集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娱乐、体育运动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生态旅游服务区。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开发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保持好原有环境面貌的属性特征,保持其蒙古草原的风格。维护生态平衡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开展蒙古风情休闲度假、观赏蒙古风情表演、休闲娱乐等项目,体现蒙古民俗风情,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项目区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项目区设计要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使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有自己的特点,在建设标准上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2.2风情园设计要点
2.2.1功能分区
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建设项目位于阿尔山口岸东侧3.5公里外,该项目区东侧为口岸物流园区,西侧为口岸加工园区,东南以疏港公路为界。这里地势相对平坦,阳光充足,结合该项目区现有旅游资源和蒙古习俗等情况,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内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分别为户外运动健身区、蒙古风情别墅区、综合服务区和休闲娱乐活动区。四个功能分区之间由游览干道相分隔,总占地面为25.80公顷。
2.2.2道路交通
本次道路交通设计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旨在缓解交通堵塞,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满足园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安全和便捷。按照这一理念,确定了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园区道路系统规划。规划区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状加环状,用十字形干道将几个功能片区联系起来,利用环形路网组织功能区内部的交通。对外联系的道路有口岸路、S203省道、疏港公路。
2.2.3绿地规划
把握地域文脉特点,展现内蒙草原独具的自然风光精华,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休闲场地,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通过绿地、河湖系统的整体性构建,实现“城在园中”、“再现自然”,获得良好的空间景观和较高的生态效益。在基地四周现有树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植。加强对风情园整体环境的保护,形成一种浓密的屏蔽效果,同时也增大了地势的高差,在基地的中部以草坪或疏林草地等开敞空间为主,有利于小气候小环境的保护。
2.2.4景观空间布局
风情园区内部以十字形干路为景观线,贵宾楼、综合楼、工艺作坊、展览馆、蒙古风情别墅等为景观节点,形成一种珠串式的景观序列。同时园区内的建筑都应以蒙式风格为主。在空间上这些景观点共同组成连续的视觉空间,使这些景点在视觉上、交通上、布局上、心理上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2.5建筑风格与色彩
整个阿尔山口岸蒙古风情园以蒙古建筑风格为主,具有鲜明的异域特征,其中包括对蒙古特有的蒙古包及欧洲坡屋顶、罗马柱、墙体细部雕花等建筑形式的阐释。建筑充分利用色彩与材质的变化,将面砖、石材、玻璃、木材、植物等都用作立面造型元素,使建筑更加亲切、灵秀,增加风情园的灵动、宁谧的感觉。建筑色彩要求温暖明快,能烘托出本地域的旅游文化内涵,同时满足周围整体环境色彩的和谐统一。风情园内部要求建筑群风格和谐统一,造型整体高低错落有致,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符合建筑使用者的要求,构成一道新的口岸区景观。3结语
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蕴含了许多积极健康的内容,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民族文化与历史载体的民族旅游项目中的风情园区开发更应当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通过这次的规划设计,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提高民俗性质的游览,弱化宗教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很多宗教性质的内容,但是对于风情园这类型的旅游项目,不适宜设置大量的宗教性质建筑,以免使风情园区变质。实践证明,民俗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许多古村落的开发
就是最好的证据。
2.注重旅游规划项目设置中的可参与性。随着旅游者经历的增加、旅游者的不断成熟,他们己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和现有的旅游项目和形式。现在的旅游者更渴望亲自参与到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真实的生活,直接感受神秘的民族风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从“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得到感情的慰藉和心灵的净化。箭场、牧场及高尔夫球场的设计,不仅考虑到其经济效益,更使得诱人能在参与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得到深刻的理解和熏陶。
3.应当充分的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并将其赋予新的载体,使之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为了顺应国际民族风情旅游市场的变化,我们应尽快提高我国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的档次,改善民族旅游产品的结构,促进我国旅游产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度假旅游将更为盛行,将会逐步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本次园中所设置的风情居住空间就是很好的尝试,保持景观的完整与协调,做到形式功能的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俗类游园,SWOT分析,凉州风情园
在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地方特色,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为目的,以深度挖掘独特的民俗为手段,规划建设具有民俗展示、民俗体验、民俗教育、民俗文化传播等功能的民俗文化游园,是保护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的物质载体。“民俗类游园”集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本文以凉州风情园为例对“民俗类游园”规划进行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
1 项目简介
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石羊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聚集地,自古为通衢之地。武威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重镇。
拟建“凉州风情园”位于武威市的西北角,距城市中心2 km,与北湖公园呈带状分布。“凉州风情园”南端为城市二环路,东北部与北湖公园一路之隔。
2 人文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2.1 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武威拥有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独有或处于第一的人文景观。铜奔马与雷台汉墓、西夏碑与西夏博物馆、百塔寺、弘化公主墓、天梯山石窟等,其中,海藏公园地处拟建风情园北部,是城区雷台海藏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铜奔马”出土的雷台相毗邻,是武威市的重要人文景观。
2.2 人文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武威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是东西方物种互换、推广、传播的试验与中转站;各民族势力较强的时候均在这里建立和留下独特的文化遗迹;武威还是凉州乐舞诞生、边塞文学繁荣之地,一批批名人豪杰在此留下了智慧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成为武威旅游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柱和灵魂。
3 区域发展SWOT分析
3.1 发展优势
1)有比较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武威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是兰新线与包兰线、包中线的交汇点,处于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的中心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2)有比较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宗教文化”和“西凉乐舞”“凉州贤孝”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凉州会谈”“弘化公主和亲”等重大历史事件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的篇章;“凉州八景”个个有神奇的传说。这些文化资源为凉州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优势明显。3)城市商贸和城市经济发达,城市人口较多,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发展城市休闲旅游优势明显。
3.2 不利因素
1)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配套。凉州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观念陈旧、产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2)旅游开发投入和旅游资源禀赋不足。凉州区各级政府对旅游业投资的不足,使得交通等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缓慢,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3.3 发展机遇
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进入21世纪,我国“体验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大众旅游潮流的到来,为凉州风情园的规划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经济结构调整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增长缓慢,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凉州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急需发展旅游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3)甘肃省实施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甘肃省大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凉州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旅游业发展将在资金、政策等宏观和微观环境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条件。
3.4 面临挑战
1)城乡二元结构对城市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挑战。凉州区城市化和城镇建设及社会发展滞后,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三农问题是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2)周边旅游市场的挑战。凉州区对旅游业投入不足,旅游业发展与周边省份和地区差距较大。周边地区新一轮旅游业发展热潮无疑会带来新的挑战。
4 主题构想
根据“凉州风情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点及景观特征,园区的主题应围绕历史文化旅游展开,辅以休闲度假旅游。基于对“凉州风情园”的特点及现有资源的认识,将园区的主题形象初步定位为以下内容,并提出如下的宣传口号:
魅力武威,风情凉州;看西凉乐舞,品凉州文化;让“铜奔马”向您讲述凉州沧桑,让“风情园”向您展示凉州风采。
5 功能分区
基于对“凉州风情园”地形特点的考察分析,规划拟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主轴、一环线、四大功能区、十大景观节点”的总体布局结构。一主轴:是指贯穿风情园南北的主轴线,轴线由风情园的入口处为起点,经由大门连接入口广场,入口广场的末端连接亲水平台,通过平台末端的拱桥,横跨人工湖,抵达轴线的高潮——览园阁,览园阁为整个轴线的地标式建筑。一环线:是指全园的游览环线。四大功能区:是指“风情园”的4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分别是观光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生态保护区和北湖景观区。
6 规划实施建议
1)组织保障。
实施政府创造环境,部门操作管理,企业联合运作,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促使社会各个方面都参与到风情园规划事务上来,并需健全管理组织,强化管理手段。
2)规划保障。
加强风情园规划与《凉州区旅游总体规划》的衔接,其规划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连接,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须考虑到作为旅游基地的旅游建设用地指标预测和建设预留等内容。
3)资金保障。
按照“多渠汇流”原则,根据旅游业投、融资趋势和规律,风情园的建设应当争取省级市级财政支持,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当地群众投资。
4)政策保障。
凉州风情园应执行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并结合城市规划中的相关政策。
5)宣传保障。
凉州风情园应建立宣传保障体系,扩大风情园在国内的影响,从媒体宣传和招商宣传两方面,建立自己的宣传平台,扩大风情园的知名度。
7 结语
文中以武威市凉州风情园为例,对民俗类游园的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国内民俗类游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鉴于国内民俗类游园的发展建设时间还短,如何以更新的理念,更完善的方法体系对其进行物质性规划,还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征帆.“概念规划”的理论初探[J].规划师,2002(12):94-95.
[2]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2001(5):1.
[3]邹兵.由战略规划到近期建设规划[J].城市规划,2003,27(5):6-12.
[4]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研与评价[S].
[5]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86-190.
要重燃千年瓷都的瓷艺光辉,必须要承袭最纯正的传统技术,并结合东西方美学文化艺术,来发扬东方瓷器的优雅时尚。使得瓷器不再是呆板单调的瓶瓶罐罐,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古玩收藏,而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精致的摆件、一套华丽的餐具或一盏优雅的茶杯,及对美好生活的时尚态度。
法蓝瓷,传达人与人之间无限情感与善意。独创中西合并的设计风格,法蓝瓷结合东方美学思考与现代艺术,精致表现出融合浮雕与雕塑的立体造型和浪漫梦幻的丰富色彩。不仅带给消费者风格独具的作品,更是创造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蕴含令人想要跟随的崭新时尚思维,是很多时尚人士的瓷器珍藏首选。
民族瓷器的光辉
周杰伦一首《青花瓷》为江南小城景德镇惹来了无数的游人,“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是人们梦里的瓷都意像。
景德镇「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拥有渊远流长的制瓷历史与文化,是中外闻名的千年瓷都。然而,无论现代城市进展如何变化,景德镇最引以为傲的仍是它悠久的制瓷历史,它因瓷美得真宗皇帝的年号而名,这里古称昌南,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英文名CHINA因此而来。从元代开始,官府在这里设置窑场,枢府器、青花瓷声名远扬;明清两代这里有专为皇家烧造瓷器的御器(御)厂;全世界各大拍卖行创出天价的陶瓷几乎都出自这个古老的城市。千年的秘密似乎都隐藏在窑烧里。
而这种流行,似乎也意味着民族风瓷器的妩媚风情在设计中的强势占领能力。每个民族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是一曲与众不同的乐章,这些被设计者融入生活中,一杯一盏或是一件精致摆件,可以说,民族风情的玩物早已风靡世界。
法蓝瓷有各种不同的风貌,艺术、温馨、时尚、典雅、人文,适合各种型态的居家布置或收藏。款款都依照主题肆意发挥,品味独具。借着大自然的图像语言,传递各种温馨的讯息及祝福,满足人们对于人际关系及品味生活的追求,创作具当代时尚风格的瓷艺精品。
图一:
以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为设计背景,巧意连结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蓬帕杜夫人为灵感,延续华丽精巧、纷繁琐细变化万千又罗曼蒂克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华美佳人的礼服化身为瓷品的粉蓝色彩,浪漫的蕾丝及玫瑰立体妆点其上,传递宫廷般的贵气感。(凡尔赛花园 玫瑰系列)
图二:
八色鸟为台湾国宝鸟,世界鸟类保护总会列为濒临绝种的鸟类。设计师以珍爱地球的观点,融入生态关怀,展现敬天爱物的人文内涵。(写意人生系列)
图三:
艺术仿真荷叶造型,透过莲花与翠鸟互动,将荷叶化身瓷盘,翠鸟深情凝望盛开的荷花,彷若诉说着无法言语的情感,寄托真挚不渝的情谊,非常具有中国文人画淡雅特质。(和禾美满翠鸟与荷花瓷盘)
一、主门:风情园的主门将采用古息国的建筑风格,从整体上给游人一种古朴的气息,仿佛把游人带进了几千年前的古息国时代,同时,我们将在门前建设和水上乐园为一体的观赏鱼类区,通过人工手段,使风情园从大门开始都是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二、水上乐园:我们将按照南方发达城市的水上乐园风格,把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水上项目移植到息县来,以此为依托,建设各种水上休闲娱乐设施,同时,在水上乐园中开辟“儿童游乐区”建设多种复合儿童自身娱乐和成长的设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使孩子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健康成长。通过我们的努力,将把息县建设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水上娱乐王国。
三、食街:这是我们整个规划中的重点项目,食街将以中心河为界,一分为二,采用上下两层的古代息国建设风格,还原息国时代风貌,给游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独特感受。作为食街的特色,我们将把广东的各种菜系作为重点打造的亮点,让人置身其中,享受粤菜风味。同时,我们将通过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手段,整合河南菜系,在让游人享受豫菜风味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为食街的另一特色,我们将在和中央搭建舞台,作为食街的配套设施,让游人在享受味觉盛宴的同时享受精彩的视觉盛宴。达到饮食与娱乐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诚请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取缔现有的东环路小吃街,规划方案《息县风情园项目规划方案》。为我们将息县打造成“豫南饮食之都”保驾护航。
四、中原第一沙滩浴:我们将以几十亩地为依托,打造成方圆几十里的湖泊,同时辅以面沙,再通过人工辅助的方式制造各种海浪,使其达到海水浴场的效果,同时我们将在湖泊中间建设多种水利设施,比如滑板、摩托艇等,另外,我们将在沙滩上建设多种娱乐设施,让游人即使在内陆地区,也能享受大海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为了使资源合理充分利用,我们还将以挖出的泥土为材料,建设各种假山等人工景点。通过努力,我们将把息县的风情园打造成中原独具特色的海水和沙滩浴场。
五、植物园:我们将以钢价结构为依托,(2层楼)高度,通过地暖方式,控制温度,把北方地区原本不可能生长的植物和花卉移植到北方来,使整个植物园无论春夏秋冬都显得独具特色、生机盎然。作为植物园的一部分,我们还将建设一个草莓园,让游人在观赏的同时可以亲手采摘新鲜的草莓,让游客游在其中,乐在其中。
六、星级酒店:衣食住行,作为风情园中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建设一个涵盖住宿、会议、娱乐为一体的星级酒店,作为服务设施。让每一位游客,在风情园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将用一流的服务、完善的设施把星级酒店打造成息县独具特色的酒店,使这里成为游人的天堂和各种大中型会议召开的圣地。
七、森林别墅区:森林别墅区的特点就是从外观上看,这里就是一片茂密的森里,只有从高空中才能领略这里的匠心独运。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为涵盖休闲、养生、疗养、贵宾接待为一体化的建筑群。
八、电影院及文化展示厅:在3G和数字化时代,我们将建设3G电影城,这里将及时将各种新上映的,反映时代特色和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放映出来。以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文化展示厅部分,我们将收集古息国历史以文字和模拟动画、图片的方式,为游客还原一段真实的息国历史。同时,这里也将成为现代和历史对比的窗口,让广大游客在感受日新月异的高速变化中,铭记历史。以此,更好的享受现代化生活。
九、室外垂钓和烧烤场:作为风情园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将建设一个室外垂钓和烧烤场。垂钓分为钓鱼区和钓虾区,游客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亲手烤制成自己喜欢的美味佳肴,让游客参与其中,享受这种休闲娱乐带来的喜悦。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第3个主题活动。这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的内容标准第七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而编写。与前面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及后面的“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体育运动”及“民俗礼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个活动主题从民族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等方面介绍各民族的特色风情。旨在让学生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并探究服饰、民居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了解不同的民族的生活习惯,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从能力方面看,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生活实际离少数民族的生活较远,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不多;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喜爱活动、喜欢唱歌、跳舞。因此,在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分享信息的乐趣;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深究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民族歌舞的优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展示,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感受我国多彩的的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2.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了解它们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
3.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交流展示等活动,学会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和民族歌舞的特点,了解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民族歌舞,感受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步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收集有关各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的图片、文字及影音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饰、民居、歌舞等信息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民族游戏导入(2-3分钟)
师:大家好!我听说同学们课前学习了很多各民族的知识,是不是?那黑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老师给一些有关各民族知识、风俗特点的提示,请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个民族?
(课件呈现一些壮、黎、藏等族,然后再展示身着民族服饰的图片。先展示“苗族”、“鄂伦春族”、“白族”、“藏族”的民族服饰图片,凭借服饰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师:在刚才的比赛中,我们发现了每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的特点和风情。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斑斓的文化宝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各民族,去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板: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教师以竞赛考查的形式,引入活动的话题,复习旧知识,考查学生对先前学过的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环节民族风情的学习埋下伏笔,该活动能迅速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本次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探究民族风情,小组内合作交流(5分钟)
过渡:课前,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民族,分别从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这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了解了不同的民族风情。下面,我们就以小组的形式(4-6人一小组),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首先,老师要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1)小组活动要求:①小组长负责活动的主持和汇总。
②有序发言,认真倾听。
③交流完后推选1-2人汇报。
(2)汇报活动要求:①汇报内容要紧扣主题。
②用自己的语言将汇报内容表述清楚,言简意赅,时间不超过1分钟。
③汇报形式可生动多样。(如:图片、实物、网上资料、统计数据、音频、视频材料等。)
设计意图: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收集资料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旨在亲身感受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特色,理解民居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同时和同学交流资料,旨在实现信息共享。教师提出的小组合作要求是为了培养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以及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其价值,而不流于形式。
三、探究民族风情,班级汇报交流活动(整体用25分钟左右)
活动一:看服饰,猜民族,欣赏民族服饰美(5-8分钟)
1、各汇报人展示民族服饰图片,先让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然后学生再给以介绍。(板书:服饰 民居 歌舞)
2、预设:教师补充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图片,给学生介绍。如果学生提到的教师也可点击PPT展示。
(该环节是如果学生汇报不全的情况下,教师给以的补充。)
3.谈谈感受:看了这么多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你有什么感受和发现?(引导并板书:各具特色)
4、探究服饰:PPT展示几个民族的服饰,鄂伦春族、傣族、白族、藏族,探究不同民族的服饰为什么会不同呢?(引导生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与地域、自然环境信仰的密切关系。)
设计目的: 看一看,感受民族服饰特点;说一说,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与地域、信仰的密切关系;重点介绍与普遍浏览相结合,以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活动二:资料汇报,合作交流,分享民居特色美(5-8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少数名族的民居图片、实物模型等,根据建造民居的材料、样子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教师适当地作点拨与分析。
1、各组汇报展示。(重点汇报:蒙古包、布依族石房、傣家竹楼、白族民居、苗族吊脚楼等)
(蒙古包:可以移动,这就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有密切关系;布依族石房:是因为取材方便;傣家竹楼:可以避热避湿;白族民居:崇尚白色,以白色为主;苗族吊脚楼:通风,防潮。)
2、教师补充播放一些视频材料
3、教师对学生材料进行提问,探究民居特点以及这些民居与他们居住环境的关系(预设:抓住学生汇报时的几点进行深入提问:例如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傣族的竹楼,傣族竹楼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之中,别有一番东南亚的异域风情,你知道傣族人为什么住竹楼吗?蒙古族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小结并板书:环境、气候、文化、信仰)
4、小结探究:看来,各民族的民居和他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你还能在举例说说吗?
活动三:听听、唱唱、跳跳,感受民族歌舞美(8-10分钟)
过渡:动听的歌曲、优美的舞蹈,是各民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艺术。
1、播放《吉祥三宝》,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好听吗?会唱可以跟着演唱。
备注:课前提前调查一下,若该班学生大部分无演唱、跳舞特长就使用第三个环节。
(2、你还知道哪些民族歌舞呢?(预设:提前调查该班是否有会跳民族舞蹈的学生,可以让该生表演)鼓励学生说一说、跳一跳、唱一唱。
民族歌舞大联欢
要求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内容可自选:
(1)说一说:知道哪些民族歌舞,并说出它的特点
(2)跳一跳:把最喜欢的民族舞蹈表演出来,如: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如没有展示的可变为欣赏)
(3)唱一唱: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4)奏一奏:鼓励有特长的同学介绍并演奏他们所学的民族乐器。)
3、预设:如经过调查无这些特长的学生,该环节这样处理。
1)学跳藏族“锅庄舞”。视频播放,介绍跳锅庄舞,师生学跳,从锅庄舞的场面中,你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性格怎样?
2)介绍、欣赏其它民族舞蹈。(重点介绍傣族孔雀舞、维吾尔族的舞蹈,边介绍边学着跳跳)
3)提问:少数民族的舞蹈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小结:舞蹈 优美 热情 奔放 柔美 各具特色
4)欣赏壮族对歌——师生简单对唱(介绍壮族三月三的歌节)
5)听歌曲,猜民族。(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花儿与少年》、《草原赞歌》学生边听边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大家来唱唱民族歌曲(民族歌曲连唱)
6)教师播放乐器表演——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提问这是哪种民族乐器?
7)问生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手鼓;傣族象脚鼓;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侗族的芦笙)
8)探究提问:你们从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器声中感受到了他们民族的什么特点?
师小结:人们喜欢用音乐抒发情怀、寄托憧憬。少数民族歌舞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为人们共享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一个鉴赏、交流、吸纳的平台。
设计意图: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民歌,不是说说就可以理解的,唯有体验才有感受,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是最好的体验方法,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能获得最大乐趣。
四、唱歌曲《爱我中华》归纳总结,感悟提升(5分钟)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说一说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与哪些因素有关吗?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时,我们要怎样做呢?
总结: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当地的环境、气候、文化、信仰等有关。我们了解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就应该保护民居,尊重、理解、欣赏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板书:保护、尊重、理解、欣赏)
课件播放《爱我中华》,师生共唱,随着歌声的结束而结束全课,再一次进行民族团结的情感体验。
五、课后拓展作业
师: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维系着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繁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多彩的民族节日,请同学们课下进行调查和预习。
八、【板书设计】
服饰
民族风情 民居 各具特色——环境、气候、文化、信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核, 民族文化的持续保护和创新是民族地区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创新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英国旅游文化遗产专家David Lowenthal提出, 旅游中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Mac Cannell认为, 在旅游中要通过创造后台文化以保护、隔离自己的传统文化;Coheny提出要用舞台真实性保护脆弱的民族文化;在国内, 黄河认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是互相促进的[1]。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提出,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提高认识, 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2]。可见, 在民族地区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协调互动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 也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
2 湘西州民族风情表演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保护民族文化
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 底蕴丰厚, 品类繁多, 特色鲜明, 蕴含着土家族、苗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土家族的打溜子、摆手舞、茅古斯舞, 苗族鼓舞等入选首批公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是湘西发展民族风情表演的重要支撑资源。2004年湘西被文化部纳入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单位, 同时被湖南省文化厅作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地区;2006年湘西出台《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草案) 》, 这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保护民族文化, 湘西各地区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靖县对土家族和苗族原生态文化遗产开展了全面普查, 把碗米坡、葫芦两个镇列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走访群众1500多人次, 记录文字达450万字, 录制单带205盒、光盘470个, 为民族文化保护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凤凰县由县民族局成立民族文化研究小组, 负责搜集整理有关研究该县民族文化的资料, 同时强化与相关研究结构和组织的合作, 特别是与当地高校吉首大学的合作,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2 立足民族文化开发产品
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 湘西依托相关的民俗风情表演团体, 在保留民族文化底蕴和先进因子的同时, 利用创意和现代手段对原有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包装和加工, 通过原生态的民族风情表演动态演绎土家族和苗族文化风情的魅力, 不断推出新的旅游表演项目, 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日益繁荣, 大大提升了当地文化旅游的档次。如凤凰县建设的“天下凤凰”民俗文化城, 依托凤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 精心策划和组织演出了山水实景剧《神秘凤凰》, 巧妙地将小桥、流水、水车、竹林和苗寨吊脚楼等场景融入歌舞风情, 体现历史与自然生态的文化之美, 使游客对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有“观之如画、读来如诗、仔细思量心灵又有一种历史的震撼”;表演内容的组织具有强烈的凤凰区域标识和民族标识, 体现着凤凰厚重的历史底蕴、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保靖县依托酉水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积极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 民族风情舞蹈《洗明月》获湖南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 《梯玛神歌》、《八合鼓》、《酉水盘歌》等节目在“省民博会”中获得节目创新奖和优秀节目奖。
2.3 创新经营机制
为推动湘西民族风情表演的发展, 湘西不断创新经营机制, 以现有的民族风情表演团体为基础, 引入外部投资者, 开发新的民族风情表演项目, 实现了民族风情表演的迅速发展。2006年, 湘西州民族歌舞团与张家界民营企业联合打造《魅力湘西》旅游文化晚会, 走入张家界文化旅游市场, 全年在武陵源景区演出200多场, 观众达220万人次, 演出纯收入160多万元;2006年该团以《我的湘西》歌舞节目作价700万元投资入股, 与湘西电业局德夯公司联合组建湖南魅力湘西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007年将《我的湘西》旅游晚会引向市场, 社会影响较大。凤凰县阳戏剧团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 采取合股联办等形式, 先后推出“凤凰神韵”、“古怪凤凰”两台大型原生态民俗歌舞晚会, 自2004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2007年, 凤凰县阳戏剧团与天下凤凰大酒店合作, 斥资700万元建起了一个占地面积达5000m2、可同时容纳1200名观众的大型森林实景剧场, 同时一台集凤凰传统民俗风情精髓于一体的名为《寻梦凤凰》的大型森林实景晚会正式推出, 开创了大型森林实景演出的先河。
2.4 策划旅游促销活动
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湘西州策划了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宣传促销活动, 如猛洞河土家族社巴节、德夯国际攀岩比赛、德夯苗鼓节、谭盾音乐会、凤凰天下美群星演唱会、穿越大湘西、走进边城大型文艺活动等旅游宣传造势活动。同时, 湘西所属各县也积极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 凤凰县成功举办湘西从文文化节、天下凤凰美群星演唱会、天下凤凰聚凤凰活动以及南方长城中韩世界围棋巅峰对决赛 (已成为两年一度的固定赛事) 等活动, 并通过电视直播提升“天下凤凰”的品牌形象。保靖县组织实施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0周年“土风苗韵”大型民族民间文艺演出等大型宣传活动, 承办“走进大湘西”栏目保靖主播点——碗米坡民族文化展示活动等提升保靖文化旅游形象。龙山县通过成功举办“2006全国滑翔伞锦标赛暨湘鄂渝边区民族文化艺术节”和启动“西安临潼·湘西里耶秦文化之旅”活动, 实现借船出海, 附强造势。古丈县组织了苗鼓、苗歌、土家打溜子等节目参加了“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活动, 引进湖南卫视34集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来古丈拍摄, 引发了古丈旅游的热潮。这些宣传促销活动创意新, 特色突出, 机制灵活,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产生了很强的轰动效应, 旅游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高, 也为民族风情表演节目提供了重要的客源保障。
2.5 出台支持政策
为了不断推进湘西民族风情表演的发展, 2007年湘西州政府还采取了诸多的辅助措施。首先, 在湘西的努力争取之下, 中国人民银行湘西自治州中心支行专门发布指导意见, 着力支持促进湘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其中民族风情表演是重要的支持项目之一。其次, 湘西州和张家界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互流、平等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就加强两市州旅游战略合作达成协议, 这为湘西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源保障。同时从2007年起, 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按照“产业引导、项目管理、公司运作、有偿使用”的原则和企业申报、部门立项、财政掌握、政府审定的方式进行运作, 引导和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3 湘西民族风情表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湘西的民族风情表演已经初步树立了品牌形象, 但总体来看还处在低级阶段, 与广西和云南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存在竞争力弱、产权不清晰、人才匮乏及社区居民参与层次低等各种问题。
3.1 民族风情表演产品竞争力有限
目前, 湘西尚无一部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表演节目, 观看民族风情表演还没有成为游客的主要消费项目, 民族风情表演节目的竞争力较低。首先, 湘西目前民族文艺表演主要利用外地游客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好奇心, 通过神秘湘西品牌直接展示民族文化风情传统, 民族文艺表演产品类型单一, 雷同性十分严重, 特别是当前发展迅猛的乡村旅游, 多数民族村寨皆为“打花鼓、上刀梯、踩火犁”的同一模式, 长远来看必然会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节目的创新力度不够, 表演档次较低, 包装和策划水平有限。虽然湘西很早已经开始开发民族风情表演项目, 但是表演内容长时间没有更新和变化, 如凤凰开发的《天下凤凰》大型森林实景剧, 节目内容更新速度明显偏慢;德夯苗寨虽然每天都进行早、中、晚三次民族风情表演, 但是表演内容几乎没有变化, 而且在游客人数偏少时, 其表演质量明显降低。第三,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当地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开始逐渐成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 组织者和表演者并不理解文化的内涵, 民族文化被随意加工、曲解和整改, 使民族文化失去其原有面目, 严重影响了民族风情表演的长远发展。第四, 湘西民族风情表演总体规模较小, 发展不均衡, 除了旅游业较发达的凤凰和吉首外, 湘西其它地区还鲜有大型民族风情表演项目推向市场。
3.2 民族风情表演产权不清晰
虽然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并通过立法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活动, 但尚未注意到文化产权的问题。由于湘西采用灵活的投资管理机制, 投资方多为外部投资者, 当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所以各方利益争夺异常激烈, 导致产权不清晰, 民族风情表演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导致相关创作人员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严重打击了民族风情表演创作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影响了节目的更新, 阻碍了民族风情表演的进一步发展。
3.3 文化创意人才瓶颈日益凸现
人才是民族风情表演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受原有教育培训机制的制约, 民族风情表演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不少优秀的民族文化因缺乏创新人才而逐渐失去生命力, 甚至消失。当前, 湘西绝大多数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 如年轻人很少会“摆手舞”。同时不少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对民族文化探索不深, 无法站在专业和学科的前沿, 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
3.4 社区居民参与层次明显偏低
当地居民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了民族风情表演节目的生命力。但由于在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湘西主要借助外部投资的力量, 依靠自身力量开发建设的旅游资源十分有限, 导致当地社区已经逐渐丧失商业化过程中的主动权, 虽然社区居民也参与表演,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导致社区居民难于参与到民族风情表演节目的策划与开发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居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也降低了民族风情表演节目的质量。
3.5 外部环境不够成熟
首先, 配套设施不完善。民族文艺表演产业发展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 其发展需要直接或间接的各类配套设施和服务企业, 但湘西相关的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 如在凤凰的民族风情表演中甚至遭遇停电的威胁。其次,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民族风情表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与创新, 这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 而湘西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实力有限, 民族文化保护和创新的资金十分匮乏, 不少政策无法在实际中得到较好落实。第三, 民族文化保护和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民族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严重影响了民族风情表演节目的创作。
4 湘西州民族风情表演发展的对策
本文从提高产品竞争力, 保护产权, 培养人才及保障社区居民利益等方面入手解决湘西州民族风情表演存在的问题。
4.1 提升民族风情表演竞争力
首先, 可借助名人打造民族文艺表演的精品。对民族习俗和民间古绝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详细讲解, 提炼并升华“神秘湘西游”的核心内涵, 让旅游者充分获得历史的悠远、文化的神秘等体验。云南、广西几台大型民族文艺表演的成功, 无不与名人的无形资产息息相关, 如《云南·映象》成功的核心在于杨丽萍这位国内顶尖级舞蹈家的影响, 而《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更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策划的杰作。湘西也可请作词作曲的顶尖高手来湘西采风, 体验感受湘西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的精华, 谱写一首像《神奇的九寨》那样能广为流传、唱响湘西民族神韵的旅游歌曲;要充分吸取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精华,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邀请大师级名人策划, 打造一台类似《印象·刘三姐》那样高档次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其次, 要实时更新民族风情表演节目。一成不变的表演节目是没有生命力的, 必须要加入创意元素, 提高民族文化旅游活力指数与生命力指数[6], 实现民族风情表演节目的实时更新, 进一步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广西创作的《印象·刘三姐》可根据季节和漓江水位的变化, 不断对节目内容进行调整, 使游客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的精神享受。湘西也完全可以根据当地季节和天气的变化, 结合当时的民族民俗活动的变化, 创作新的民族风情表演节目, 实现节目内容丰富化。同时, 要保持节目的民族特色。要实现保存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能通过旅游促进发展, 关键在于对旅游及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把握[7], 所以湘西民族风情表演产品必须立足于特色民族文化, 保持原汁原味的区域民族文化, 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随意曲解民族文化。
4.2 强化产权制度创新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 也是民族风情表演获取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湘西需要结合相关法律, 出台民族风情表演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项规章制度, 明确创作人员的权益, 保障其创作的积极性。知识共享组织提供的《部分权利保留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允许人们复制与传播他人作品的同时, 必须遵循按要求署名及非商业性使用等原则, 很值得参考。
4.3 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民族风情表演持续发展的动力, 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 如定期举办民族风情表演比赛, 为其提供锻炼机会;在申报项目和资金中给予照顾, 使他们在承办文化项目中锤炼成才;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人员授课、讲学并进行指导;同时, 利用周边的高等院校, 如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与文化企业联合建立创意人才培训基地, 鼓励在大学研究机构开办民族风情表演研究中心, 培养高学历的创意人才。
4.4 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层次
由于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政府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建立一整套民族社区群众参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可行机制;要强化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 以提升其参与民族风情表演节目的意识, 增强其参与民族风情表演节目创作的能力;建立相应的机制为社区居民参与提供便利的通道, 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 如《丽水金沙》、《印象·刘三姐》等无一不是以云南、广西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为核心内容, 以当地土生土长的专业或非专业演员为主体;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如通过将其民族文化入股, 以保护社区居民的利益, 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4.5 完善外部环境
首先, 要不断强化认识, 培育民族文化创新的氛围, 整合民族文化资源, 引导全民参与, 构筑民族风情表演产品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实现民族文化的市场价值。其次, 政府对民族风情表演项目发展要给予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经营管理的关注和支持, 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建设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如金融、法律、会计、设计等服务机构, 医疗设施、教育文化、零售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配套设施。第三, 要健全民族风情表演发展的制度与功能设施服务体系, 政府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8], 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摘要:随着人们日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已成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民族风情表演是湘西地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立足湘西州民族风情表演发展的现状, 研究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民族风情表演,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河.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误区[J].探索, 2004, (3) ∶114-116.
[2]刘建平, 陈姣凤, 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 2007, 27 (3) ∶65-69.
[3]曹诗图, 沈中印, 刘晗.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特区经济, 2005, (10) ∶188-190.
[4]宋晓虹.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 2002, 22 (4) ∶151-154.
[5]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1 (3) ∶37-43.
[6]李娜, 楼嘉军.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 (9) ∶850-852.
[7]李巍.对民族文化多样性与西部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133-136.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是长白山脚下至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肃慎族。满族传统以游猎、采集、捕渔相结合,兼顾农业。因此在长白山脚下满族人民创造了符有多重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故时自然环境未遭破坏,长白山周围为千里林莽覆盖,外人极难进入,惟有经验丰富的满族老猎户才能找到前往天池的道路。满族人民自古经营狩猎、采药、捕渔、采珍珠基本都依赖于长白山供给的丰富自然资源,故而逐渐产生对长白山的信仰与崇拜。在满族人民信奉的萨满教中不仅将长白山视为世界众神的栖居之所,同时也是本民族祖先的发祥地,以及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是名副其实的民族精神源头。因此,在东北地区满族民居中通常把供奉祖先的神板设在自家室内的西墙上,室以西炕为尊位只许年长辈高的老人就坐,其目的就是让神板上的祖先神位与长辈时刻面向东方的长白山,时刻瞻仰民族圣地的光芒。
在满族家族祭祀中,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的衣服,尤其是妇女们身着彩旗袍,头带答拉赤,足登花盆底,显得既美观又庄重。在族长的带领下人们要杀猪乞福,由家族中的神职人员‘萨满’唱诵魂归长白山的历代祖先功绩。到了夜幕降临时分,萨满要头带铜制神帽,神披五彩丝线装饰的神袍,下套神裙,腰扎36对铁铃,手持白色神鼓,准备祭祀长白山神。长白山神被称为“超哈章京”,不仅是主管东方的大神,同时也是主管国家命运军事胜败的战神。是必须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祭祀长白山神时萨满要高举金叉伴随每小节三次全音符的鼓点跳战神舞,舞姿当中充满战斗动作。祭祀长白山神的同时还要祭祀火龙神,萨满要凭借毅力与勇气赤手抓起烧红的铁索凌空挥舞,顿时火光绚丽以显示古代火山喷发的壮观历史。祭祀之后人们还要表演‘盛洪舞’大家有的扮作猎人,有的扮作野兽,表演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满族祖先在长白山林中行围狩猎勇斗猛兽的景象。
长白山自古是人参等高档药
材的产地,满族先民因此经营药材生意历史悠久。每年秋季八月十五前后长白山下以养殖人参为业满族农民都要挑出一年中存放的品质最优的人参给邻里亲友观看,并请客吃饭,这一风俗称为‘庆开山’,为的是庆祝长白山神的慷慨恩赐。
近年来,每年春季或秋季都有满族的民间团体陆续前往长白山祭祖览圣。2007年起经吉林省白山市筹备,在长白山下建立了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面向海内外游客开放,宏扬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2008年考古学家在长白山主峰天池西北15公里处发现了金朝用于祭祀长白山的皇家祭坛,规模宏大为现今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代祭坛之最。这一切使現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以长白山为核心联为一体,已成为长白山的一系列人文景观。
朝鲜族风情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清朝末年20世纪初他们才迁移到我国的长白山脚下,鸭绿江畔,在长期的生活和战斗中,他们同汉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朝鲜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强。很多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传统的朝鲜民族民居乡土气息
浓郁,一般是稻草屋顶,朝鲜族大炕、木筒烟囱。大多数朝鲜族聚集区,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因此他们就地取材,用稻草盖屋顶,又隔雨,又保暖,经济实惠。朝鲜族大炕别具特色,房间整个地面除了放鞋子的地方,其余是一埔大炕,进屋就脱鞋上炕,炕上一般埔着地革,朝鲜族妇女总会使它保持的干干净净,爱清洁也是这个民族的一大特点。
传统的朝鲜族的服饰以妇女穿的高丽裙最为独特。每到大型节日、朋友聚会或生日、祝寿她们总会穿上这种传统的服装,伴随着那优美的民族乐曲,载歌载舞,热闹一番。朝鲜族妇女摆运物品一般用头顶,这是在长期劳动中练就的本领,即使走的很快,也非常平稳。在历史上,朝鲜族男尊女卑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和日本的风俗有些相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现象也逐渐在改变。
朝鲜族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独具风格,它们多半反映劳动和丰收的欢乐的场面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朝鲜族歌唱家和艺术家。每到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和庆祝的场面,他们都会引吭高歌,举杯畅饮,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朝鲜族的民族节日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等。为老人祝寿场面热闹隆重,体现朝鲜族尊老爱幼的风俗。
传统朝鲜族舞蹈有刀舞、长鼓舞、龙鼓舞、农乐舞等。伽椰琴、奚琴、筒箫、长鼓、手鼓是朝鲜族的传统民族乐器。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也远近闻名,朝鲜族的主食一般以米饭、打糕、冷面为主,朝鲜族的铁锅与汉族的蒸饭的铁锅有所不同,它口小,内大,所蒸出的米饭味道纯正。打糕是用糯米蒸熟以后,经过反复锤打而成,吃起来柔韧可口。朝鲜族冷面多为夏季食用,冷面所用的原料为荞麦粉、面粉和淀粉按一定比例和匀,经过手工机械压制到沸水里煮熟,然后放以冷水里浸泡,食用时放到特制的冷面汤,然后加辣椒沫、牛肉片、煮熟的鸡蛋、黄瓜丝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吃起来,凉爽可口,特别受到女性的欢迎。
朝鲜族的菜肴多以凉拌和泡渍的为主。朝鲜族泡菜家喻户晓。所用的原料多种多样,几乎无所不有,常见的有桔梗、薇菜、蕨菜、海带、萝卜、大白菜、黄瓜等等,泡制时所用的佐料主要有姜沫、蒜泥、辣椒沫、盐、味精等。朝鲜族泡菜是游客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传统的朝鲜族人爱吃狗肉,做法独特是宴请客人必备的一道菜。狗肉汤、酱汤、鲢鱼汤、水豆腐、明太鱼、朝鲜族包饭、朝鲜族烧烤、用糯米酿制的朝鲜族米酒都颇具民族特色,让人回味无穷。如果你作为一个外地游客到这里,欣赏完美丽自然景观,坐朝鲜族农家大炕上,品尝风味独特的菜肴,喝着朝鲜族米酒,听其音乐,观其舞蹈,你一定会乐在其中。
朝鲜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摔跤、跳板、荡秋千、拔河、传统木排赛等。每到大型节日都要举行体育运动会。
【少数民族风情园规划】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风情展策划书07-22
民族风情园07-12
少数民族-教学教案06-24
认识少数民族教案06-29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0-06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11-02
少数民族身份认定11-13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教案06-14
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