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听课心得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听课心得(精选8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听课心得 篇1

10月26日听了两节课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听胡海平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感受吧。《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一节经典课,关于这节课的上法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秀案例也不少。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朱老师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值得学习的有几点:

1、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将“转化”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开始,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做铺垫。在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的大小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用了数方格比较方法。学生上台汇报时充分利用投影仪演示操作,突出怎样去数方格(先数满格,不满一格的视为半格,两个半格算一格)为以后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埋下伏笔。然后放手让学生将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非常直观的“转化”感受。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时教师进行适时的小结:探索图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的图形来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相对熟悉的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而数学眼光却无法传递,故应着重把握好对数学思想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中面向全体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小组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验证,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这节课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上有所欠缺,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虽然教学讨论面积公式后,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三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它的面积。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指一指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可以,这样就强调了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在本课的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的寻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到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求”?没有学生探究讨论,而是老师轻描淡写的带过。对于中下生可能不太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学生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突发的情况,是教学中应注重的。例如数方格的环节,因平行四边形中有不满1格的情况,怎样才能把面积准确的数出来是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时朱老师让同学到前面数的方格,结果在数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这个时候能引导学生把左侧沿着方格线剪开移到另一侧,把所有的方格变完整再去数。并且告诉学生这种割下来补到图形另一侧的方法叫割补法。这样教学就可以为学生以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了,所以说这个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听课心得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感悟“猜想与验证”的研究方法.

2.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并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猜想

师:认识它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的面积.

师:如果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有多大, 你认为需要哪些条件?如何计算?

学生根据老师所发的平行四边形, 或独立完成, 或二人一组合作, 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并计算出其面积.

二、独立尝试、验证猜想

1. 展示探索过程, 引发认知冲突.

师:你量了什么?你计算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我量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 它们分别是10厘米, 8厘米, 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8=80 (平方厘米) .

师:你们是这样计算的吗?谁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因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是两条相邻的边乘一下, 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的想法和他的一样,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呢?

2. 深入探究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3. 操作验证, 建构数学模型.

师:在刚才的操作中, 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变成长方形.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生: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那么, 每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是否都需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再进行计算呢?

生:不需要了, 我们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高, 就是它的面积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

三、拓展练习、巩固模型

1. 出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 高是4米, 请计算这个花坛的面积有多大?

由学生独立解答后, 再同桌互说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2. 计算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现在你是否明白:邻边乘底的方法错在哪里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认为在今后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今天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总评

思考一:学习动机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往往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已有知识去考虑设计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游戏、故事、情景等.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是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重组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教学伊始, 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在这一过程中, “邻边相乘”这一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成了学生计算平行四形面积最为有力的“支撑”.当一番量、算结束后, 教师拿出邻边长度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问:“你能否肯定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10×8=80 (平方厘米) ?”学生们在铁定地回答说是长方形面积的同时, 他对自己原有的认识产生了困惑.当教师将长方形的宽倾斜时, 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 学生们发现它的面积在逐渐变小, 于是苦苦思索自己原有的认知网络结构, 发现没有用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与模型.此时的学生“心愤愤、口悱悱” (郑玄释) , 他对自身认知网络结构的变革、重组产生了强烈的需要.于是,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了“需要———满足———再需要———再满足”的过程.

思考二:数学模型呈现的时机问题.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符号语言或图像语言刻画表达的某种实际问题的数学结构.“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无疑是本课中所要建立的数学模型.如果在教学伊始,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及时地归纳出这一模型, 然后是一系列的练习, 相信“精讲多练”过后的效果也一定不错.但是, 学生是否真的在获得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理解并融入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中呢?记住了, 并不等于理解了;会用了, 也并不等于掌握了.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很清楚, 这仅仅是习得了一个学习的结果, 形成了认知结构.而围绕这一认知结构形成过程的思想、方法等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被忽略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有利于记忆和迁移.因此, 理解转化思想, 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模型建立的重要标志, 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 要让学生掌握沿着高剪成两部分后, 将两条斜边重合, 可形成一个等底同高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于是, 在本课中, 教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建构起这一模型, 而是引导学生一次次剪平行四边形, 再拼成长方形, 最终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叙述转化的过程, 终于在思维呈现水到渠成的状态时, 呈现数学模型, 从而使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更为积极主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篇3

【关键词】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 转化思想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说教材目标:

平行四边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为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四大节进行: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我结合阿凡提的趣事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接着,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运用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新知需要及时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课本例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你会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只有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它相对应的高,才能准确求出它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可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比较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听课反思 篇4

**年**月**日上午,在参加完黎里视导片小学骨干教师讲学团活动后收获颇多。同里实验小学凌**副校长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让我认识到了组织并开展好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讲清规则是前提

在正式上课前,凌校长先询问学生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内容,试探性地了解学生比较习惯的小组活动规则,然后要求当进行操作活动时每四人为一组并由组员当场推选一位组长,组长除了负责学具的收发工作之外还要做好组员内部分工合作的指挥协调工作。凌校长在上课前与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并力求做到讲清楚讲细致正是为了之后教学设计中多次出现的小组活动做准备,以求在正式上课后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做到有条不紊,切实有效。

分工明确有保障

在进行利用已有材料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动手操作活动时,凌校长把具体分工全权交由小组长负责,小组长本人不参与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而是先分配每位组员的具体操作任务,接着转为在旁观察指导,当发现有组员出现操作困惑或操作困难时可随即提出指导意见,做到及时有效。

讨论结果有方法

比较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凌校长特别重视比较法的运用。例如在用四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这一操作活动中,凌校长用实物投影同时展示两位学生活动后分别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结果,让大家通过对正反两例的观察比较深入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基本特征。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 篇5

本校是一所比较偏僻的山村小学,本班有39名学生,全都是农民的子女。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到更多知识,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因此,学生由于在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重视下,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认真学习,会主动学习,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互助合作、交流、评价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难点分析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提示通过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来研究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提供了两种提示性的方法:一种是数格子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是通过剪与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计算出面积。使学生在数、剪、拼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索、合作、交流与指导,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一做,说一说。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知识,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课前,老师要求自己动手,做两个平行四边形,现在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找出它的,划出它的高,量一量,并表示出来。

学生做―教师巡视―同桌互相评价―个别台前讲说。

2、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研讨它。

(板书课题)

(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数方格法:

师:这儿有两个图形,请同学们比较它们的大小。

出示课件(图1):

要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就是比较它们的面积。我们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教学活动:

(1)数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3)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上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实际的生活中,要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大时,比如,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果园,用数方格的方法就难以解决了。因此,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某一种图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2、割补法:

(1)学生用学具演示。

师:同学们拿出另一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做一做,怎样才能把它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

教学活动:

学生用学具做,同桌进行互相交流转化过程,边演示边述说,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用教具演示。

同学们完成的真好,现在我们共同来演示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呢?

出示课件(图2)。

教学活动:

在演示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推导、归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

也就是说拼成后长方形的面积和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相等)

长方形的宽和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在问答过程中,出示课件(图3)。

师: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门的面积也相等。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谁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请看课件(图4):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S=a×h

师:一般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用“・”表示,读作a乘h,板书:

S=a・h

也可以把乘号省略不写,板书:

S=ah

学习活动:

将上面公式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通过同学相互述说,既弄清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间的关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是什么?

(两个条件,底和高。)

七、课堂练习

1、运用公式,尝试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看“试一试”题目:

出示课件(图5)。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与同学们说说各自的想法、做法,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2、巩固练习,拓展学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

出示课件(图6)。

师:在上面A、B、C三个平行四边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是:2×3=6(平方厘米),并说出理由。

A:错误,因为3和2是两条邻边,不是对应的底和高;

B:错误,因为底3和高2不对应,也就是说高2不是底边3上的高;

C:正确。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仅要知道底和高两个条件,而且底和高必须对应。)

3、操作观察,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图7)。

如上图,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cm)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发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相等时面积也一

定相等。)

讨论:

当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时,它们的底与高是否也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与高却不一定相等。)

八、作业安排

课本24页“练一练”,第3题、4题。

九、附录(教学课件)

十、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我认为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公式推导课。教学重点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找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课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教这一内容呢?于是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整个推导过程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讨论的方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步步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现针对实际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

一、注重学法的指导,将转化的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新授课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很重要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前提。因此,开始伊始,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在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的大小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用了数方格的方法去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上台汇报时充分利用电脑演示,突出怎样去数方格(先数满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两个半格算一格)为以后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埋下伏笔。然后放手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了非常直观的“转化”感受。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小结:探索图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算面积的图形来研究。我们可以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而数学眼光却无法传递,故应着重把握好对数学思想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让孩子亲身体验,增长自身的经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同桌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总结,验证猜想。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教学。

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深化

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掌握水平。以开放练习的形式,出示①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指一指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可以,这样就强调了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认识也会更深。本课的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的寻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②讨论:下列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相等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③讨论:将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听课心得 篇7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快速切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手中的两张白纸, 你发现了什么?

生1:形状不相同, 一张是长方形, 另一张是平行四边形。

生2:上面都画有小方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谁能猜猜这两张白纸哪一张大一点呢?

生1:长方形这张白纸要大一点。 (多数同意)

生2:平行四边形这张白纸要大一点。 (少数同意)

师: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呢?

生:计算出两张白纸的面积。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 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析:教师利用两张简单的白纸迅速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主题, 做到了精讲, 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二、继续学习, 探讨方法

师: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提示:白纸上的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1:数小方格, 长方形上面有18个小方格, 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生2:用6乘3等18, 它的面积就是18平方厘米。

生3:用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此时教师顺势请这位同学板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同学们真棒, 这么快就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 并且找到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谁数出了平行四边形上面的小方格, 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没人回答。)

师:同学们有困难吗? (提示:不满1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得18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 今后我们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是呀!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老师用这把剪刀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整容, 谁来说说如何整容呢?

生1:沿着方格虚线条把平行四边形的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剪掉, 拼在右边, 把它拼成长方形。

生2:沿着方格虚线条把左边剪下的直角梯形和右边的直角梯形拼在一起, 也能得到一个长方形。

师:我就先按照第一位同学的想法剪剪, 看这个平行四边形被整容后会变成什么?

师:老师剪好了, 谁上来拼一拼?

(生1上台拼出了一个长方形。)

师:我又按照第二位同学的想法剪剪, 看这个平行四边形被整容后会变成什么?

师:老师剪好了, 谁再上来拼一拼?

(生2也拼出了一个长方形。)

(教师边示范边简述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师:现在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生很快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师:谁说说这种整容方法叫什么? (师提示:割这边补上那边。)

生:割补法。

师:回答得真棒!以后如果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采用这样的割补法, 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谁能根据这种割补出来的图形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

师:那么长和宽怎样知道呢? (提示:同学们请注意了, 平行四边形割补后的小方格, 从横向看一层有几个方格?从纵向看 (竖直) 有几层小方格?)

生1:横着有6个小方格, 竖着有3个小方格。

生2:把横向的6个小方格看成长, 把纵向的3个小方格看成宽。

师: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 在平行四边形里分别叫什么名称呢?

生1: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2: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来再次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板书)

评析:教师通过直观实物教具, 进行实践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拼补, 在实践中探究, 在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实践和探究中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识, 教学方法灵活。在教学中, 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合理运用知识的迁移, 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使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课例, 深入理解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情境图)

为了创建文明城市, 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某社区准备修建两个大花坛。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猜猜, 你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

生: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 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用展示台出示长方形的方格图和平行四边形的方格图。问: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通过数方格和用公式计算, 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生2:通过数方格和用公式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24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怎样找到长和宽, 底和高呢?

生1:长方形中, 长有几个小方格就是几厘米, 宽有几个小方格就是几厘米。

生2:平行四边形中, 底边有几个小方格, 那么底就是几厘米, 高有几个小方格, 高就是几厘米。

师:谁能用字母把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写出来?

生1: (长方形的面积) s= (长) a× (宽) b。

生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 (底) a× (高) h。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方格图, 填第87页下方的表, 填完后再认真观察, 发现了什么?讨论一下, 总结出规律。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同, 它们的面积也就相同。

师小结:是呀!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评析:教师利用先前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课例中的问题,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并逐步加深对知识的应用, 在观察、训练和思考中寻找隐藏的规律, 做到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和挖掘教材。把握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四、练习提高, 巩固新知

1.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350米, 高是80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各自解答, 集体订正。

师:如果把问题改为:“每公顷地可收小麦7000千克, 这块地一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2.练习十九第6题:

师: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79页例题1、课堂活动1和练习十九1、2。

文本研读: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例1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直接呈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用对话形式引导学生从两个两个角度转化,突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富有个性的推导发展学生思维。课堂活动1体验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大小形状都发生了变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练习十九1、2两题直接进行公式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抓关键词:

建立关系 探究转化 验证体会 活学活用

提大问题:

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时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使学生能够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突破

1、重点: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通过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法学法推荐

教法:教师让学生通过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推理、归纳应用的学习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平行四边形纸片 剪刀 方格纸 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

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

课堂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涉及面积问题?

生1:水池的占地面积。

生2:刷这面墙需要多少涂料?

生3:做窗户需要多少玻璃?

… …

師:本单元我们将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咱们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二、新课探究

1、学习例1(教材P79)

(1)学生汇报课前学习情况:

生:用小方格“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计算。

(2)你是怎么想的?能分享一下吗?

生1:剪下三角形平移到右边,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我们组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2:把平行四边形剪成2个直角梯形,平移后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我们组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3: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第一种方法中,一定是沿着高剪开小三角形,才能拼成长方形。

生4:梯形也应该沿着高剪开。

生5:我们组认为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成任意的2个图形,都能拼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两条斜边一定能重合吗?(小组讨论)

生:只有沿高剪才能得到直角,两条斜边相互平行且相等,平移后一定能重合,这样就保证拼成的是长方形。

师小结:对,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两部分,都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解释含义

师:你怎么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生1:因为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就是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

生2:转化前后图形的大小不变,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图形的面积不变,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字母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S=a×b

(4)公式运用

○1计算例1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生独立完成)

○2上台板书讲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4cm、高2cm,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4×2=8(cm?)。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用面积单位cm?。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小组交流讨论。

生:我们组认为拉动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小了,虽然平行四边形的底没变,但高变小,所以面积变小了。

2、完成练习十九第1、2题。(第1题直接用公式,小组内交流结果,教师巡视指导;第二题学生汇报讲解。)

生:两个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要求面积,得先知道底和高,所以要先量出底和高,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计算。

让几个结果不相同的小组汇报,使学生体会到测量始终有误差。

四、学生小结

本节课我学会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我还知道转化过程中必须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

上一篇:项目会计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数学文化与欣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