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策略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 篇1

自主学习策略选择

xdjyjs.host.hstc.edu.cn/content/c_chapter07-3-3.htm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最核心的环节,是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自主学习策略有主要以下几种: (一)支架式策略 支架式教学也称“脚手架式教学”或“支撑点式教学”,支架原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即被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某种概念框架的教学。教师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支架揭示或给予线索、帮助学生在停滞时找到出路、通过提问帮助他们去诊断错误的原因并且发展修正的策略、激发学生达到任务所要求的目标的兴趣及指引学生的活动朝向预定目标。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获得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 (二)抛锚式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要求这种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教学中使用的“锚”一般是有情节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要设计得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在进行教学时,这些故事可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师生”。 抛锚式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 在创设的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三)随机进入式策略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因为,从单一视角提出的每一个单独的观点虽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 ,但却不是充分的,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应避免内容的过于简单化,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保证知识的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性相结合,使知识富有弹性,以灵活适应变化的情境,增强知识的迁移性和覆盖面。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以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 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式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呈现基本情境 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 依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匀。 3.思维发展训练 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 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 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 围绕依据不同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 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相同。 由以上介绍可见,自主学习策略尽管有多种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自主学习策略 篇2

一、引导学生, 自主设计问题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采取了“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的策略.

例如, 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类型很多,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学, 尝试设计这类问题.

生: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例如y与 (x-1) 成正比例, 当x=2时, y=3, 求解析式.

生:直线y=kx+b过点 (1, 1) 和 (0, -1) , 求解析式.

生:直线y=kx+b与直线y=2x平行, 且过点 (2, -1) , 求解析式.

师:请同学们解出上面的三道题, 然后总结一下规律.

师:上面的例子都很好,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设计更开放的题目呢?

生:某一次函数的图像过 (3, 1) , 且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请写出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关系式.

生:某一次函数的图像不过第二象限, 请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函数关系式.

师:很好, 这两道题都很开放.请同学们就这个类型的开放题, 总结相关的解题规律.

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既知道了命题的原则, 也知道了解题的规律, 在自主学习中, 收获了比答案更多的知识.

二、发散学生思维, 跨学科解决问题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学生普遍感到难解的题目之一, 其难点在于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也就不能列出方程解决问题.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向学生灌输, 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的思维, 也就很难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 笔者只是启发学生要把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数学中来, 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让学生自己解决.

例如在“调配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 笔者给出了这样的题目:我校初一 (11) 班, 有女生12人, 男生26人, 现在需要从男女生中各抽调一些去参加歌咏比赛.如果男生抽调的人数比女生多10人, 那么男生剩余的人数恰好是女生剩余人数的2倍.问从男女生中各抽调多少人参加歌咏比赛.

事实上, 解决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找出题目中的两个等量关系.但是, 尽管笔者在课堂上列了表, 不断地启发学生, 还是有部分学生无法掌握整体的思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 换个题目这些学生就无法用同样的原理去解决了.因此, 笔者决定提示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该如何解决让学生自己来研究.

学生们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 终于得出了结论, 有学生提出:在语文课上, 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将文中描写人物、或者事物的关键词圈出来, 并在旁边批注这些词表现人物和事物的特征.因此, 可以把语文中的“圈点批注”借鉴到数学中来, 变成“圈数批注”!

于是, 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尝试, 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 把题中所有的数字圈起来, 并注明哪些是未知关系, 哪些是已知关系, 这些数是关系量中的哪部分, 其与未知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由此还可以推出什么等.学生经过这样的尝试之后, 理解题意变得更容易, 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清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最终顺利地列出方程.经过一次这样的尝试, 笔者每次讲到应用题时, 都让学生自己运用“圈数批注”的小策略去理解题意、去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数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 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 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自己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笔者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为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相互促进, 而不再只是教师灌输知识.

例如, 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这一课时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接下来留出这4天的作业:

(1) 每天按顺序自学一道例题, 并做完教材后同一类型的习题;

(2) 每组学生轮流做好明天讲解例题和习题的准备;

(3) 各个小组自己进行讨论, 制定讲课策略.

通过这样的方式, 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而且相互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践证明,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从学生的主动性考虑, 让学生真正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 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战平.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 2011 (9) .

[2]蒋雪莲.关于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教研版) , 2009 (1) .

钢琴自主学习策略 篇3

关键词:钢琴;技巧;自主学习

一、钢琴的介绍

钢琴(意大利文:pianoforte)是一种源自西洋古典音乐的乐器。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版组成。音域范围广,几乎包含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钢琴发源于欧洲,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利(bartolomeo criseofori)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钢琴首次出现于1709年,在当时是一种既复杂又昂贵的乐器,只有皇室和贵族才有机会接触到。众所周知,钢琴的演奏对于一个人的协调能力无疑是巨大的,在大脑支配下手的快速跑动以及脚踏板的加入,使得钢琴成为较难掌握的乐器之一,也因此有了“乐器之王”的美誉。而要学好钢琴就需要正确的技巧训练。

二、钢琴指法训练的重点及难点

(一)问题的提出

指法技巧,从本质上讲就是手指技能以及大脑对十指全面合理的调控,作为初学者,首先应解决每个手指独立能力的训练及触键的速度和力量,同时还要把掌指关节打开,增大抬指的幅度和频率,力求高起,有力,均匀,快速。常言道“高抬指训练,低抬指使用”,这种方法既可避免任何动作的浪费,又可提高手指的柔韧程度,尤其对最棘手的拇指和小指更有益处。

(二)自学训练措施

拇指短粗迟缓,较其他各指少一關节,加之平时生活多用于开合伸张,缺乏上下起伏的功能训练,而小指则短细柔弱,缺的是弹性和力度。拇指的触键部位是指端,而小指则恰恰相反,不是指外侧而是指端。而忽略这一点,就会导致腕压拇指或者手掌帮小指的常见毛病,从而导致钢琴声音浑浊,演奏者也极易感到疲劳。拇指虽在力量上优于其他各指,但笨拙,不易控制,弹奏中,它除了与其他各指一样做垂直运动将琴键按下外,还需做水平运动以支持手掌位置的转换。许多音阶,琶音及乐曲进行中的华采乐章,常常通过拇指的转弯动作得以衔接,也正是因为有了拇指这一功能,才有了现代钢琴指法,使五个手指自由地弹奏出长串快速的音乐。但触键时需注意掌关节的运用,弹下后,手指的定位呈倾斜状,切不可平躺下来,以避免声音的重浑而影响旋律的连贯。也有人弹琶音拇指是跳过去的,则自然有缝隙,若想得到真正连续,大拇指需从手掌下方穿入按键。

在快速的音乐行进中,还应注意拇指和小指尽量壁面触及黑键。在肖邦,李斯特以及近代作曲家作品中用拇指谈奏黑键的谱例更不为鲜见。要想谈得非常清晰自然,连贯流畅是相当不容易的,其中的关键也是拇指和小指,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注意手指的触键,还要注意手指的离键,手指弹完一个音符,除非琴谱要求,否则完成动作够手指要迅速抬高使琴键回味以达到声音干脆的效果。人的十个手指只有合理配合方法得当材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因此旋律重要突出的骨架音要尽量避免使用小指,同样抒情缠绵的片段要尽量避免拇指的弹奏,以防力不从心从而留下遗憾。

三、钢琴指法技巧的发展性

指法技巧的合理运用是钢琴教学的基础但又往往得不到广大自学者的重视,我认为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于指法的训练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殊不知正是这些最基础的技能才能让演奏者无形中完成更高难度的曲目,如果指法训练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那么以后进行更高难度的曲目练习会感到手指无所适从,尽管有些人目前并没有太大困难。而且钢琴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只用手的时代,许多情况下若无掌臂腕肘,甚至全身心的投入就无法获得辉煌宏伟的形象。再说,钢琴曲目也内容繁多,对于固定的训练模式加以笼括也不能实现,可见既掌握基本规律,又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产生最科学,最合理的效果,达到技巧服务于内容的目的。

钢琴的指法是演奏普钢琴的灵魂,也是学习钢琴的关键。我们只有多加练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钢琴技术。

四、关于钢琴踏板的说明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一)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二)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五、结语

钢琴的所有技巧都是一整套有机的理论,只有钢琴练习者在平时积累磨练好每一项技巧,日积月累才能在钢琴演奏上有所造诣。

【参考文献】

[1]潘一飞《朱工一弹钢琴教学》

[2]陈比纲《钢琴教学中的音阶,琶音训练问题》

自主学习策略 篇4

运用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听力自主学习

当今,教学模式正在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与此相适应,英语听力教学不仅要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而且应当培养学习者运用听力学习策略学习语言知识的.技能,提高学习者进行自主听力学习的能力.

作 者:曹瑞斓 CAO Rui-l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5(5)分类号:H319.3关键词: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英语听力

实践自主学习的四点策略 篇5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文章认为,实施自主学习,能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实践自主学习的四个策略.

作 者:吴雪春 孙列平作者单位:吴雪春(张浦中学,江苏,昆山,251300)

孙列平(江苏省昆山市体育局,江苏,昆山,251300)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6

二.课题简介:本课题以我中心校主持各校个别教师摸索探究在小学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方面所作的工作为主线,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的选题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计划及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旨在为教育教学工作和相关专题的研究与推广提供借鉴。

三.课题目标

1、教师目标: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目标:研究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式,以“乐学、会学、会用”为指导思想,力求探索以兴趣教学贯穿课堂的教学流程:激发兴趣----输入信息-----实践应用-----体验成功。不断改进完善学法,在生动、活泼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力争各科课堂学习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3、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如何摸索探究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参与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乐意参与。实施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以任务为基础的四个基本教学原则。

四.课题内容

(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1、背景的提出

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学习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挖掘他们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他们自我构建的能力。

由于应试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与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抑制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情况,仍然大有所在。课堂上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很多学生习惯了接受知识,不去思考问题,思维没有得到提高,对学习无所适从,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了。

2、满足素质教育之求

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育应爱护和启迪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陈旧、僵化、呆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利于新颖人才脱颖而出的英语教育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激发学习积极性,那么教学就达其真正的目的。

3、符合新《各科课程标准》之规定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重点是对学法的探讨,核心是“探究性学习”,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变革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从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学生的“学”转变,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忠实地执行教材向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加速我乡各学科教改之步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内动力。针对我乡教学现状,结合各校学习实际情况,我们就课题进行研究,相信通过近三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及工作实践,本课题的研究能对我乡教学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加速我乡各学科教改之步伐。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内容中,使学生在使用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会,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将知识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教师需分析和设计具体内容,完成学习知识所需要的其它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等的收集,旨在将每一个学习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

2、“自主学习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知识作为交流的媒介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以便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能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学生的学法:

(1)、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学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结合,学会找知识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

(3)、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

2、研究教师的教法:

(1)、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促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生命主动、积极、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帮助广大教师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观,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3)、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促进广大教师构建新的知识学习观,即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3、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促动我乡广大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操作要求、模式、评价方式,丰富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理论认识。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张扬个性和大胆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4、完善改进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评估:(1)、评价从重个体向重集体过渡;(2)、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过渡,坚持用发展眼光看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旨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调整

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他主、被动、机械接受”的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的行为便是读书、听讲、练习、考试,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和一刀切现象,既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思维,又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和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倡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为代价,而是教学生怎样去获取知识技能,为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题研究重在适应现实情况对教育教学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不能继续一味地传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不思革新进取。

3、本课题研究吻合《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被动性学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学习以及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已是势在必行。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基本原理

人本主义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人格化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强调情感化的师生关系。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的意义是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基于此基本观念,学习应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而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

3、创新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自主学习”是对创新教育的继承,它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实处。通过此种学习方式的构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展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形成独立、自信、坚毅、勇敢的个性;培养抓住机遇,捕捉灵感的观念和大胆实践的勇气等。

4、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六)课题研究的现实状况及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A、现实状况

1、教育部《课程标准》中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上学期间的“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而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教是为了不教”。

2、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即兴趣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保持兴奋的情绪,从而养成持久不衰的热情。

3、我学校按现有分层次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入手,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突出学生学得主动,即“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获得乐趣,体验成功。B、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全乡1-6年级的部分学生(随机抽取)实验对比班:1-6年级部分班级(随机抽取)C、研究方法

利用课堂教学,心育教育及综合实践课,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研究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现状并针对他们自主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寻求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

3、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现代信息传播理论和自主学习等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

(七)课题研究计划及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与具体措施:准备和启动阶段

1、准备阶段:2011.3

2、申报阶段:2011.3——2011.4

3、批复后开题 2011.5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校统筹安排,层层管理,落实到人人认真对待负责课题研究;

1、深入课堂,对比实验,及时反馈,取长补短;

2、围绕课题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 :

1、整理收集文本材料(注重点滴积累,装订成册)

2、成果的收集、汇编

3、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4、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教学策略上,我们积极、大胆地实施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种教学方式,创设一个全员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氛围,实行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即:(1)、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精心编写预习、学习、复习案(2)、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悉心安排学生课堂教学活动(3)、以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为主导,决心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4)、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为手段,专心致志于过程性学习(5)、以创设多层次课外学习环境为抓手,全心全意发挥环境教育作用 五.课题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已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并在全乡教学中加以推广运用,以求不断改进完善。

(一)初步明确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操作要求:

1、主体性要求

“自主”是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内隐、外显的各种权利,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交流、实践,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发现、自主发展。具体表现在:(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认知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通过内化、理解、记忆加以反思,激发起学生潜在意识上的独立学习能力。(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愿学”。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改变常规授课手段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心向(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习策略的内化和迁移、运用。(4)、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师生评价,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为突破自己而不断努力的激情。

2、差异性要求

尊重学生的差异,是教育民主化的需要。我们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的差异性,努力使“学生适应教育”转变为“教育适应学生差异”。(1)、目标分层。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课堂上,教师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及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发展特长,让每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2)、内容分层。学习内容的分层主要是指学生具有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权利。怎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体验?当然是那些“属于自己的内容”,那些与学生生活相连、兴趣相投、期待相合的内容。(3)、作业分层。作业是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作业布置总是统一要求,造成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而真正民主的教学、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如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的自主选择、方法的自主选择等。

3、互动性要求

互动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特性。它是多向多层的,既有学生与书本的互动,也有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与书本的互动意味着学生与书本的亲密对话,实现入乎其中的情知整合;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传递与反馈的顺畅,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精神等方面得以提升的必要流程;生生互动更多地体现为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这里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合作。

4、创造性要求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课堂充满活力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做到:(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创新火花能否得以闪现的重要环境,只有在一个允许犯错、勇于争辩、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异想天开”,畅所欲言,才能激起火样的创造热情。(2)、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求异”。“求异”就是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敢于循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寻问题、解决问题。(3)、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大胆的想象与设想比知识更为重要,它可以使人的思维更具有广度,更具有超乎一般的创造性。(4)、培养学生敏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成要素,这是学生学会认知、发展、创造,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与习惯的起步与提升。

5、实践性要求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品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保证充分的实践时间。课堂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操作、练习等时间,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口、动手。(2)注重实践方法的积累和内化。(3)、注重与生活的相关联系,引导学生开发生活资源,拓展学习途径,学以致用。

(二)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我们根据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初步构建了如下操作模式:

1、以预习案为引导、以话题为线索,把握自主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主题。

2、以学习案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体验自主学习过程,领悟学习策略。围绕主题自主探究,并利用相关书籍、图片、实物、实验或网络,配合学习、思考。既可以独立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探究学习。

3、以复习案为成果、以自我展示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愉悦。围绕学习主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诱导,启发思维,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4、强化学习实践,类化自主学习体验。开放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以发挥课内外学习的整体效益。

(三)初步构建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有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自我需要,注意力集中,师生关系融洽。

2、学生的参与面:学生参与学习的面广,教师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

3、学生的参与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参与时间,听、说、读、写、讨论、总结等所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

4、学生的参与方式: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如:小组学习、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动手操作等。

5、学生的参与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学生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题、发表意见,有较强的动脑、动口、运用的能力。

6、学生的参与效果: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得到较好地建构。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方案;

2、阶段和终结性研究报告;

3、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4、反映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成果:小故事、小报、演讲比赛、各种节目汇报;

5、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论文,教案、说课、听课、评课记录,课外活动安排记录等;

6、典型教学活动影像资料。七.课题研究的师生成果:

通过近三年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我们从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中受益匪浅。通过对比实践,运用多种激发兴趣、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等教育教学方式,改善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气氛,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举行了县级的公开课。教师合计上公开课、研讨课10节。通过进行课题研究,主研教师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论文、案例在全国、省级发表或获奖多篇,市级发表或获奖8多篇。学生习作多次发表或获奖。八.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及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在考试功能日益彰显,学生负担逐渐加重的现状下,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仍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2、如何有效广泛地拓展校园、社会、家庭资源,使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还需加大研究探索的力度。

3、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显然还不够,要在逐步改善学习方式的情况下,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着研究的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观念、实验能力、手段上还滞后于课题研究步伐。

5、自主学习教学难度较大,不易操作,实验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少实验教师对如何处理好“合”与“分”的关系还掌握得不够好,同时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选取的活动资源太少,不能满足教材的实际需要。

6、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有关因素的变化数据和资料的收集积累还不够科学,课题实施的教师还应积极总结与反思,要进一步做好过程性资料的及时收集工作。

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浅析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 而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 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 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 在深入研讨环节,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 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在一系列问题探究中,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营造课堂氛围,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一篇静止无声的文章读出有声有色来, 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 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 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染。正如叶圣陶所言“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 才达到学习一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比如,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 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时代,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所害, 最后在嘲笑冷漠中结束一生的人。这样一种人性的脆弱, 让学生感受到潸然泪下的真实。然后, 让学生自由阅读, 共同探讨, 从而感受生活, 学会生活, 以此体会到文章的真正含义。

三、珍视独特体验, 拓展自主学习时空

俗话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它意思是即使是同样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和感受。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 发现自我, 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如,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 说说喜欢的原因;文中体现了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我当时真是聪明到了极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教《行道树》一课, 在讲行道树象征着奉献者时, 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一个情境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演“行道树”, 根据课文内容, 向他们提出了“行道树生活在城市里快乐吗?为什么”“行道树, 忧愁吗?为什么”等问题。由于学生想当这个主角, 于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争相发言, 互相补充, 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四、加强学法引导,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 诱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 要加强学法指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自主性。如, 教学《行道树》时, 我是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 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其次, 学习行道树的特点时,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小组合作, 交流认识, 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学生学习完行道树的特点后, 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某一植物, 要求写出植物的特点, 还一定要写出它的精神。这样, 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 改变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 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被激发了, 探求能力得到培养, 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篇8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素质普遍提高,新旧教材成功更替,各种英语教学的培训和讲座开得轰轰烈烈。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模式呆板,还存在“讲抄背”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得缺乏热情和兴趣,也就是说,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活动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有“授人以鱼,仅饱一餐;授人以渔,受用终生。”一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三、自主学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往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学得好的学生往往有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过分地依赖教师,也就是不懂得运用有关的学习策略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如何使学习者学会自主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地进行过程评价、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才有可能驾驭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使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大致了解,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强化语感,从而扫除新课中的知识障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更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外,预习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课的意识,增强学习效果。再者,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2.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情境,珍惜和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3.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不要以诱导或者暗示的方式,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自己为他们设计好的模式中,要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其次,在分析或讨论问题之前,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演“独角戏”,要多搞“小合唱”“大合唱”“表演唱”。实践证明,课堂上没有充分的讨论,学生之间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语言交流。

4.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习活动一旦开始,老师就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和目标。然后根据任务和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究成功的喜悦。

5.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发问者,对他们来说,世界就是由无数个问号构成的。只有一个个的问号被破解,他们才能逐步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掌握新知。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分析讨论问题,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新知。

6.让学生主动总结得失

学生在精神世界上也有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和发现者。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学习完新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和总结,得出结论,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总结,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四、结束语:

自主学习策略 篇9

不知不觉中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已经好几天了,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我有如下感悟: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精心设计好导语,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经常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

二、放开双手,教给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已去读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情感。

2、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的方法,也容易掌握事物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4、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表现为

自我设计、自我尝试、自我领悟。

上一篇:外墙粉刷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丁丁学写字》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