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正方形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正方形(通用9篇)

认识正方形 篇1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大体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及第43-45页的单元练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四、单元课时划分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课时

认识周长                                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活动课:周长是多少                      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200+800=    76-28=   56+39=    4×300=

2            3×3=      5×600=     34×2=      8×100=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36页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挂图  尺子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56-18=    32×3=     5×80=    44-38=

6×30=    330×3=    6×400=    54-3=

二、教学设计: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独立指出课桌桌面,三角尺的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教学“试一试”。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三、板书设计

周长: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四、作业设计:补充练习37页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 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20×4=      33×3=   110×7=    34×2=

0+55=     200×9=    6×110=   40-21=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  28+15+28+15=86(米)

(2)  28+28+15+15=86(米)

(3)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  25+25+25+25=100(厘米)

(2)  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三、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

(1)  28+15+28+15=86(米)

(2)  28+28+15+15=86(米)

(3)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正方形周长:

(1)  25+25+25+25=100(厘米)

(2)  25×4=100(厘米)

四、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P38-39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小黑板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4=      3×14=      13×7=     81-25=

2×18=       50×5=      9×7-8=    27×3=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三、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P40-41

四、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六(2)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课本45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三、作业设计

《补》P42-43

认识正方形 篇2

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教材创设了两个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 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 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 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长方形纸一张, 长方体盒子一个, 教学课件。

2.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研究报告, 三角板、直尺、铅笔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看屏幕。 (媒体出示教室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那3、5两个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却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看来啊,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 谁来说说这个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板书:边、角。 (此处, 学生边说, 老师边板书)

师: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得打“?”。

你有什么办法能来证明这些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板书:尺量、对折。

师:真聪明, 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工具, 采用这些方法来验证这些观点。

(学生动手操作, 教室巡视并注意询问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让我们把刚才证明的结果填在报告书相应的位置。

学生汇报填表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 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长方形, 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形是长方形?你是怎么判断它是长方形的?图1、图5为什么不是?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现在,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形, 让我们通过同样的办法, 来研究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折纸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汇报交流, 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 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体验成功, 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练习巩固

师:老师还留了一些闯关题, 大家愿意一起闯一闯吗?

练习1:你知道其他两条边的长度吗?

你知道其他三条边的长度吗?

练习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

(2)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 长方形的长边叫长, 短边叫宽。 ()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3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36~37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从图片中,你们发现最多的都是什么图形?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你认为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哪些特点?

2.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举例。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篇5

彭娅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毛巾的谜语,再引导学生回忆用过的毛巾的形状,从而让学生自己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数一数、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火眼金睛即找一找”、“我是小法官即判断对错”、“围一围”“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转换到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操作之前对于工具的使用没有交待到位,导致部分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能够多一些方法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探究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认识正方形 篇6

一、活动展示的“高频次”与“低密度”

《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一节重要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从直观向理性过渡。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充分观察、操作、测量,去探索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在多样化的展示和对比下进行适当的整理与概括。以往的课堂,教师让学生操作后,只能一个个或一两组按顺序展示和汇报,课堂效率不高。而运用Pad滚动投屏展示功能,就可以方便地展示多个小组的活动成果。

例如,课堂开始阶段安排了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环节。传统课堂在真实的钉子板上围,费时费力。但有了Pad,我们设计出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平板上虚拟地围图形。这样的安排,要比在真实的钉子板上围起来更方便、省时,而且应用程序不像实物教具容易坏,便于反复使用。学生在Pad上打开教师推送的应用,直观明了地进行操作,遇到问题还可以及时撤销重做。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则适时地将他们操作的过程投屏出来,这样既是对完成者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困生的一点提示。学生在完成后将自己所围图形的画面截屏上传到“长方形”或“正方形”文件夹中。结果统计,长方形文件夹中有23幅图,正方形文件夹中有18幅图(如图1所示)。

图1

在分别展示两个文件夹时,发现有学生把正方形的图放到了长方形的文件夹里面。这样的资源正好也成了下面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关系的素材。

使用Pad的投屏展示功能,本节课共有两次。每次使用都能展示一半以上学生的活动成果,这样的“高频次”在传统的课堂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集中投屏展示也使得课堂结构张弛有度,这样的“低密度”使得教师能更好地把控课堂节奏,放心从容地让学生充分交流,给学生预留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二、分组研讨的“高覆盖”与“低重复”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其特征,有利于他们逐步建立空间观念,而根据特征判断和创造图形,又能加深学生对特征的理解。因此,新知教学以后,随即安排让学生用拼一拼、搭一搭、画一画的方法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虽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但选择的材料和制作的方法都是由学生自主决定的。平时教学,教师无法兼顾到各小组的差异,只能统一提出活动要求,让学习小组自行商量决定。但使用Pad的分组研讨功能,教师就可以根据各组的水平向他们推送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或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几个小组选择相同的内容,又可以防止汇报时出现雷同。

本节课在“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环节设计了几种方法:一是用两副完全相同的三角板拼长方形或正方形;二是用小棒拼搭长方形或正方形;三是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或正方形。这3种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动手动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用三角板拼出图形相对比较简单,适合平时反应较慢但动手能力尚可的学生;用小棒拼搭图形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他们根据图形的特征找出相应的小棒,再根据特征拼出图形,这样的练习适合思维缜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则适合班级内大多数学生完成。活动中,将不同的练习推送给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而且,不同的任务能在相对一致的时间内完成,也使得组内方法互补、组间互动交流变得更有实效。

分组研讨的使用,兼顾了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投入,通过活动收获成功。不仅像这样的新授课可以使用,其他课型、其他学科也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分组研讨的功能。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研讨主题,真正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进来。同时,不同主题及分层要求的推送又避免了学习小组内容的重复,这样的“高覆盖”与“低重复”使得教师获得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实施教学变得游刃有余,运用Pad的优势在这里得到真正地体现,课堂呈现出积极有效的互动。

三、练习反馈的“高时效”与“低误差”

本节课从引入到新授,再到巩固,学生几乎都在动手操作。这样的安排,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帮助他们有意识地结合所学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但如果能多给学生一点静下来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尝试抽象地推理和验证,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建立会起到更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在课程最后设计了3道选择题。

(1)有一个物体的面是长大约26厘米、宽大约18厘米的长方形,可能是()。

A课桌面B数学书封面C教室地面

(2)边长大约19厘米的正方形可能是()的面。

A餐桌B橡皮C手帕

(3)右图被云遮挡住的图形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无法确定的图形

教师利用Pad将练习推送给学生,学生则在各自的平板上点击完成。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大屏上会动态呈现各人完成的进度,而结束练习后又能随即批改并生成答题情况统计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析统计图,我们不难发现:根据长度大小及图形特征去判断,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根据部分条件进行合理推想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则产生了不少错误。发现问题,在讲评时就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决问题。这样的题目,既考察了学生对图形基本特征的掌握,又为下面的后续学习做了铺垫。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这几道题时,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仔细比较各个选项,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做出最终的选择。而利用Pad平台的练习批改和统计功能,又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作用和时效性。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易错点,做出针对性的讲评和指导。这样的“高时效”与“低误差”在传统的课堂里很难实现,但运用Pad则变得轻而易举。

四、结束语

认识正方形 篇7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序观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数学活动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0至1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研究报告单。

学具:长方体实物、小棒、接头。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多媒体)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唤起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1.首先研究长方体(板书长方体),它是一个立体图形,在它的身上有没有点、线、面?接下来让我们来找一找。

2.组织全体学生摸一摸、指一指所找到的面、棱、顶点,思考长方体中的棱、顶点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物体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以此深入研究,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

(三)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借助实物认识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填写探究报告单。

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

你还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透过长方体实物或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特征的认识只停留在零散的状态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序观察,避免重复遗漏,让学生广泛交流,形成共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图形动起来(播放课件)。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加深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三组相对的面的认识,验证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在长方体中每四条相对的棱为一组, 12条棱就可以分成三组,验证了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制作框架理解长、宽、高。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遮掉某条棱,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得出结论:只要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反馈小结:这三条棱缺一不可,直接制约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结合课件揭示长、宽、高的定义,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制作和拆除框架使学生经历一个从迷糊到清晰的过程,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观察,在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引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下长方形面变成平行四边形。

4.迁移方法研究正方体。

(播放课件)使学生清楚的看到由长方体演变为正方体再变为长方体的过程,从而得到了“只有在长、宽、高相等时,长方体就会变成正方体,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发现的结果。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异同点和建立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了实物与相应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出示长方体的三条棱,找一找下面几号图形是长方体的面。

2.根据所给数据,猜猜它是什么吗?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电脑演示高缩短)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持续的想象活动使得长方体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清晰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篇8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李雪萍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李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李老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9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图形边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上一篇:情人节公关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2024年信用社信贷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