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7篇)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以朗读为抓手,在读中展现画面,理解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角色形象,体会场面的气氛。学生借助课上所学的“抓关键词”“联系生活”等朗读方法,在充分的言语实践的基础上,理解语意,积累语感,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语,用朗读展现老天鹅破冰的画面,感受老天鹅勇敢奉献的形象。2.通过联系生活,用朗读展现众天鹅破冰的画面,感受众天鹅的齐心协力。3.从课内走向课外,以一篇带多篇,用朗读展现画面。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展现画面,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形象,感受场面的气氛。第一课时:初步感知故事,理清脉络,学习生字词语。第三课时:回顾总结全文,指导复述,学习场面写法。教学准备:

教学ppt

朗读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画面 1.指导读课题。2.指导读词语。3.回顾故事中的画面。

二、朗读

展现画面

1.学生自主读练,用朗读展现画面。2.朗读交流,师生评议。(1)指导朗读。(2)感受形象。3.总结方法。

三、迁移

再现画面 1.选择文段练习朗读。2.交流评议。

四、作业: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一)请大家欣赏天鹅图片。

(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天鹅有着美丽的外形,是纯洁高雅的象征。)

(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地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开启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一)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让生读)

师: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寻找原因,在课文中做些批注。

(二)读中体味,品词析句。

1. 找到写“天鹅的故事”部分,朗读并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试着描述自己在朗读时所表达的情绪。(2)比较其他同学的朗读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2. 你认为这个故事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呢?(用“读———说”的形式交流。)

3. 品析中指导: (1)加提示语朗读,演示出天鹅的“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表现出力度。(2)同学们都已经看清楚了老天鹅的举动,那么,你们明白老天鹅这一系列行动的意思吗?(3)推敲两个比喻:———为什么说老天鹅“像石头似的……”?天鹅那般美丽漂亮,这种比喻恰当吗?———镜子般的冰面说明什么?(4)体验:请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象征那只老天鹅,随着课文的内容,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痛)再来一次,(更痛)———体验老天鹅第二次、第三次……撞击冰面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5)想一想,假如你是其他的天鹅,当你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是怎么想的?当他们第二次看到老天鹅撞击冰面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当他们看到老天鹅第三次撞击冰面,冰面上出现了裂痕,还有满冰面的羽毛和鲜红的鲜血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他们被感动了———他们也加入了撞击冰面的行列,而且鼓舞着,叫喊着。(6)高高飞起,又重重落下的老天鹅,犹如一块石头,你觉得老天鹅和石头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重———石头重。它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和石头一样重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重重地扑打,力量是巨大的)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天鹅,无畏的天鹅。硬———石头硬,天鹅也硬。孩子们,身体硬,但毕竟老天鹅是血肉之躯呀,到底是什么比身体更硬呀?(精神意志硬)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意志?(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坚决破冰的意志)无情———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冰冷的、无情的,那老天鹅呢,难道也是无情的?(对冰面无情,对无情的命运无情,对自己无情)但对谁却有着火一般的情?(对同伴,为了天鹅群的生存,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4. 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顽强、意志坚强、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希望……(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3)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4)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三、回读结尾,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1.整整30年过去了,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从“鹅”字的演变,感悟文本主题:以前这个字是这样写的,“我”字在上,“鸟”字在下,好像人骑在鸟的身上,对鸟很不尊重。其实人和鸟是平等的,现在这样的写法已经废除了,是这样写的,“我”字在左,“鸟”字在右,这就是现在的“鹅”字写法。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由“鹅”字的古今演变,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使学生印象深刻,使教学简洁有效。)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很喜欢这么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们的课堂也应是诗意的课堂,为孩子搭建心灵放飞的教学舞台,让孩子自由地和文本对话,积淀语文情感,提升语文素养。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斧头”为贯穿整堂课的词眼,以对斧头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让孩子梳理斧头和小村庄的联系,得和失,孰轻孰重,波澜相助,层层递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最后深化主题。

[理念是一课之魂。但理念与设计却存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隔”的境界,即理念与设计是两张皮,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隔离关系;另一种是“不隔”的境界,即理念与设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是盐和水的关系,理念的盐融化在设计之水中,我们看不到理念,但在设计中却处处能品尝到理念之味。理念的行走当取“不隔”的境界。]

一、一层画面铺感情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师生齐读),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谁能用书上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介绍?(音乐)

1生介绍。

2说说面对如此美丽的村庄的心情。

[金老师开宗明义,“情”是本课的主线。课始,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这“情”既非空穴来风,亦非无病呻吟,这“情”附丽于小村庄的美丽形象,入境情始生;这“情”根植于文本优美的言语笔触,披文以入情。语文课的情,只有和“文之像”“文之境”融在一起,只有和“像之文”“境之文”合在一处,才是切实的、本真的。]

二、一柄“斧头”悟感情

师:孩子们,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课文中三次提到了锋利的斧头(画图:斧头),可老师一直在纳闷,你说这锋利的斧头跟美丽的小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

1生自由读全文。

2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回答。

板书:得到和失去。

[课从“斧头”纵深切入,气势峭拔、意象奇崛。一柄小小的斧头,太不显眼了,它一直默默地藏在文本的角落,鲜有人去打探它、发现它。然而,“斧头和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的发问,却大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思考力量。于是,“斧头”这一重要意象,成了全课穿针引线、一唱三叹的支架和道具。]

(一)斧头一砍得多少

师:你们从哪句话看出靠着锋利的斧头他们得到了?

1反馈

(1)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是什么意思?用树木干什么?

生:把树木当柴烧了。

(2)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3师生接读。

师:看,有了斧头多方便啊!

句式训练:谁家_______,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谁家想做应有尽有的家具,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就(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去年,谁家想拥有这一些,就(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今年,谁家想拥有这一些,还是(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明年,谁家想拥有这一些,照样(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4那面对着一栋栋房子,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工具,面对着应有尽有的家具,村民们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5他们从心底里涌起怎样的情感?

[此为正读“斧头”。通观全课,这一步欲抑先扬、迂回包抄,在教学节奏的处理上,金老师极尽铺排皴染之能事,连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去年、今年、明年”的段式,将斧头在村民心目中的种种功劳做足做透。教学在“感受村民从心底涌起的感激之情”中画上了休止符。然而,梅花一弄风波起!]

(二)斧头一砍失多少

1感受“慢慢地失去”

师:村民们喜爱斧头,感激斧头,依赖斧头。可他们根本没有注意,也正是因为这把斧头,小村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也在慢慢地失去,聪明的你注意到了吗?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课件出示: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裸露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2)说说失去了多少树。感受省略号的作用。

(3)小村庄失去的仅仅是不计其数的树吗?还失去了什么?

(4)补充阅读资料。请孩子们快速阅读这一段话。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郁郁葱葱的树木可是我们地球最好的朋友。

风沙来临时,它是勇敢的守卫者;

雨水咆哮时,它是坚实的阻挡者;

空气污染时,它是神奇的过滤器;

气候多变时,它是奇妙的调节器;

噪声满天时,它是厚厚的隔音墙;

2感受“最后的失去”

师: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4段)

(1)抓住“没喘气儿”体会雨大。

(2)抓住“咆哮”“卷”体会洪水急。

师:做一下卷的动作,这时候的洪,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旋涡,像……把小村庄给吞没了。

(3)想象说话。

师:那是一场怎样的大雨,怎样的洪水呀,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

课件出示:风声、雨声、雷声……

我们听到了隆隆的雷声,呼呼的风声,哗哗的雨声,听着听着,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能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4)指名读。

(5)读第5段。

你悲痛地看到了什么?男孩子说。

你绝望地看到了什么?女孩子说。

那是多么凄惨的一幕呀,一起说。

3如果现在叫你来形容一下这把斧头,你会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有了前文的正读“斧头”,自然就有了此刻的反读“斧头”。对“斧头”作用的正反解读,正是对人类发展的辩证思考、科学判断。反读“斧头”,是全课的重心所在、枢纽所在,对此,金老师在处理上层层推进、步步攀升,处理得颇有章法。第一步,咀嚼文本,解读失去树木;第二步,拓展文本,猜读失去其他;第三步,创生文本,解读最后的失去。在学生悲痛地看着、绝望地看着、恐惧地看着中,仿佛是末日的降临,又仿佛是最后的审判,斧头成了这场浩劫的唯一祭品。正是,梅

花二弄断人肠。]

(三)得失孰重究责任

师:同样的斧头,让村民们得到了很多,让他们失去的更多。同样的斧头让村民们笑,又让他们哭。

1同样的斧头……

2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我们能说罪魁祸首就是斧头吗?能将责任都推给斧头吗?

板书:村民

3读补充资料

(1)师: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树有多大的作用,让我们大声地提醒他们。

(2)地许,他们知道树有这么大的作用,可还要大量地砍伐,让我们大声地告诫他们。

[正反之后,到了合读“斧头”的境界。是的,斧头是道具,斧头是工具。真正的罪魁祸首乃是手操斧头的村民。合读斧头,读出的不再是斧头本身的所作所为,而是村民的无知、贪婪、自私、愚昧。一样的斧头,不一样的结局:一样的斧头,不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斧头,不一样的言说。应了那句:梅花三弄费思量,云烟深处水茫茫。]

三、一抒心声融感情

1师: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因为村民不加节制地乱砍乱伐,被洪水卷走了。听到了小村庄的哭泣,我们感到痛心;看到了洪水中小村庄的垂死挣扎,我们感到愤慨。此时琳们肯定有很多的话想对村庄里的人说。把它写在课题的上边吧。(生写、说)

2结课:同学们说得多好呀!我想我们不但应该对小村庄里的村民说,还应该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这里有清如明镜的湖水,这里有活泼美丽的小动物们。可是,我们身边却有许多人如同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无知、无情,他们肆意破坏我们的家园。于是,我们听到了大树的哭泣,听到了黄沙的怒吼,听到了大海的咆哮。孩子们,地球只有一个,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都来做小小环保宣传员,你可以用诗、用歌、用画来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地球,好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细细品来,颇多意味。教师的文心和课心,均凝聚在一个“巧”字上。

其一,课脉灵巧。全课的脉络走向为情肿动、循情而行、悟情则止。用金老师的话来说,课始,一展画面铺感情;课中,一柄“斧头”悟感情;课尾,二抒心声融感情。文本蒸腾的忧患之情、救赎之情始终是本课安顿步骤、采取行动、考量目标的教学主线和课堂主干。一个“情”字,将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包容在一起,它不仅成了师生共同行走在故事地带的精神动能,也成了师生直面生态、痛苦思考的最后家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情”是言语学习之器,更是言语发展之道。

其二,课局精巧。抓住“斧头”,正反相交,先扬后抑,一唱三叹。这样的切入、这样的布局,让人大有出乎意料之叹,又有尽得情理之感。正读斧头,见其利端;反读斧头,豆其弊端;合读斧头,方为人与自然相安无事的和谐之道。课局之巧,可圈可点。尤为可赞的是,读“斧头”始终不忘读“村民”。或角色置换,或感时身受,成冷眼质问,或移情体验,将“斧头”的方董和“村民”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我们说,入选教材的课文是教学的“一级文本”,经过教师二度加工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二级文本”,依托“一、二级文本”引起学生注意的学习内容是教学的“三级文本”。只有“三级文本”才真正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和课程论的价值。我们在金老师的课上,目赌了“三级文本”的美丽诞生。

其三,课艺细巧。金老师的课堂技术别具一格、细腻巧妙。“复沓”技术的运用是其一例。其实,三读“斧头”的处理本身就囊一种大跨度的复沓技术,而在具体环节上,这种技术更是被她运用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谁家想……就……”的数度列举,突兀地将斧头的作用和价值呈现在人们眼前,其气势如风过松林、阵阵逼来,又如浪涌沙滩、叠叠盖过。“置换”技术的运用又是一例。学生读文本,不外两种姿态,一轩是站在文本的门外张望,一种是走进文本的家里端详。引领学生组“门外”而入“家里”、由“看客”而成“家人”。这就是一种角色的置换。在历数斧头的种种罪孽后,金老师让学生敞开诉说,或悲痛地看到了……或绝望地看到了……此刻,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已经被深深地卷入到逸群村民的凄惨境遇中。他们感同身受、心心相印,在与文共舞、多元解读中获得了言语和精神的双重确证。我们说,没有思想的技术是盲目的技术,没有技术的思想是苍白的思想,只有思想与技术的高纯度合金,才能锻造出啸傲语文的倚天长剑。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在结了冰的湖面上发生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上午,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二、直奔重点,以情施教

1.自学思考: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打开课本,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相机点拨。

小结: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五、六、七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

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

引导学生扣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发表见解,相机作如下点拨:

“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

“腾空而起”,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石头似的”,真的是石头吗?(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

省略号表明老天鹅重复一个动作,无数次拍打。

(3)老天鹅这样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板书:勇敢 奉献)

(4)师范读,生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5)师: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我们目睹了这一幕,没有理由不读好它,大家读。

第六自然段

(1)面对这样一个舍身为群,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点拨:破冰勇士

(2)导读第(1~4)句。讨论:为什么说老天鹅是顽强的“破冰勇士”?

(3)讨论:读了这部分课文,我们仿佛看见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的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4)出示插图。这就是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5)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6)讨论:每只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拼搏 团结)

第七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

(2)圈出第七自然段写天鹅动作的词,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天鹅怎样的心情?

(3)讨论: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又是在说什么呢?

三、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问斯杰潘老人吗?

3.讨论后归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哪个问题最重要,是核心问题?(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而且一直挂在墙上)

4.我们就来思考这个问题,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然后写下来,看谁思考得深刻。

5.交流

6.老师补充:斯潘杰老人从天鹅再危难时表现出来得壮举,感受到天鹅那样得鸟儿也闪现出生命得光辉、闪现出生命得美,为自己曾经伤害过它们而感到惭愧、自责,从此放弃了猎枪。

7.扣住“深情”,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板书

天鹅的故事

老天鹅:勇敢 奉献

全体天鹅:拼搏 团结

杨红霞

2004.9

《天鹅的故事》第二教时说课

在教学时,注意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以情导入,抓住情感的震撼点,让学生的认知情感不是停留在场景的渲染上,而是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一开始,就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时什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调。

二.品味探究,从课文的精彩片段中领悟高尚的人物形象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学生从重点词“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重体会到了老天鹅在用自己的生命与冰层较量,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接着学生进行了个别读、小组读,在评议的过程中,在让学生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天鹅品质的崇高与精神的伟大。又结合课文插图,围绕天鹅集体破冰的激动场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得天鹅们团结拼搏的精神深深扎根学生的心中。

三.补充空白,促进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升华自己的情感。当同学们为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围绕斯潘杰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语言实践得到拓展,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

天鹅的故事(第一课时) 篇5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出示几张天鹅图)。

师:边欣赏边想,这些天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一两个词试着说一说吗?(美丽、漂亮、高贵、优雅等)

就是这样美丽优雅的天鹅,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我们已经根据自学导航卡预习了课文,先让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自己先读一读。(1)斯杰潘 俄罗斯 莫斯科 贝加尔湖(2)寒潮 塌陷 边缘 扩大 好奇 ... 窟窿 沼泽 继续 湖畔 颤动 ....(3)腾空而起 昂着头 胸脯 号子 第二组词带点的字你能把音读准吗?

第三组词都是写天鹅的,谁来读一读?同位来把这三组词互相读一读。读对的就得三颗星。出示整个的生字:

在这些词语里面,红色的是我们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怎样才能写好它?谁来给大家提个醒?“昂”这个字老师在以前教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写错,在下面这里多加一笔撇,我们写的时候可要注意了。“腾”“缘”的书写指导。在书上把这三个生字描红,再在导航卡上各写两个,看谁写得漂亮,找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评价。(写得不漂亮的可以再写一个)

师:好,同学们字词掌握得不错,现在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有关天鹅的什么故事?(天鹅破冰寻找食物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感人的故事去细细感受。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呢?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大群天鹅飞来了,它们发出了怎样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噜后面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再读一读)猜测一下,它们在叫什么?(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冰封湖面,没有食物吃,天鹅们的心情会怎样?(着急而无助)带着这种着急的语气再来读一读他们的叫声。

没有东西吃,就无法生存下去,就有了故事中天鹅破冰的场面,它们是如何破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5、6、7三个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5、6、7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把最打动你的地方划下来,用你喜爱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四人合作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一定很有感触,谁愿意先来说说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出示第五段,(根据学生谈的,相机指导,加强读的指导,在读中体会老天鹅的精神。)

(“腾空而起”什么意思?就是使劲地往高处飞。它要干什么?飞得越高,打下来的力量就会越大,身体就会越疼。)

(“像石头似的”把老天鹅比作石头,说明老天鹅落下来的速度很快,而且力量很大。说明老天鹅像石头一样坚强。说明老天鹅撞击冰面的决心很大)

(“重重地”可以看出老天鹅使出了很大的力气)“重重地”到底有多重?你能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吗?(“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老天鹅用得力气非常得大。)谈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呀?让学生写到黑板上(板书:勇敢)

问: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你感觉疼吗?可是老天鹅忍着疼痛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很多次很多次,老天鹅呀老天鹅,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体会它乐于奉献板书:奉献)来,读出你此时心中的感动。指名读。师: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武器来破冰,冰层渐渐裂开了一条条小缝,最后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个老天鹅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破冰勇士”。让我们郑重地写下这四个字吧!(板书“破冰勇士”)

让我们继续交流,除了老天鹅破冰的场面让人感动,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谈第六自然段,板书:整群天鹅)出示第六自然段

师:在老天鹅的带领下,来参加破冰工作的天鹅由原来的一只变成了几只,整群,百十来只,你觉得整群天鹅破冰的场面怎么样?

师:它们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水面在迅速地扩大,古人说:人心齐,泰山移。这真是“鸟心齐,坚冰破”呀!这是一群怎样的天鹅呀?(板书:团结协作)

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再来读读它们齐心协力破冰的场面。现在,你还认为课文中仅仅是这只老天鹅能称得上是“破冰勇士”吗?所有的天鹅都可以称得上是——“破冰勇士”。

正是在这群破冰勇士的共同努力下,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此时,它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喜悦)

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读读这句话。

这是一个多么团结协作,多么激动人心的破冰场面呀!下面让我们再来读读5、6、7三个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个破冰场面写得如此感人的?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看第五自然段,作者先写了谁破冰?先写了一只老天鹅破冰,也就是抓住了一群天鹅中的一个点(板书:点),然后再写了一整群天鹅破冰,这是抓住了一个面(板书:面),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师总结:下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不过,老师要增加一下难度,看谁能把这个场面复述出来,开始准备吧!

让学生复述这一部分。评价。

现在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做哪些事的时候需要齐心协力完成?(拔河、大扫除、打篮球、踢足球……)

师:对!这都是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做好的事情,下一节课,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

其实,这个天鹅破冰的故事是一位叫斯杰潘的老人告诉我的,他回想起这感人的一幕后,深情地对我说:(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这支猎枪一挂就是30多年,斯杰潘老人再也没有动过,为什么? 每当看到这支猎枪,30多年以前看到的这一生命的奇迹,在时时感动着斯杰潘老人,感动着来拜访的客人们,现在,也在感动着我们。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同位互相说一说,谁想先说说你的心里话?

总结板书:

同学们,这是一群多么可爱、多么有灵性的的鸟儿呀,他们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之歌,我们应该爱护动物,和它们和谐相处。

今天的作业,出示: 好书推荐:

读“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的作品《斑羚飞渡》。板书:

天鹅的故事

点面结合 老 天 鹅 勇敢奉献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理念是一课之魂。但理念与设计却存有两种境界, 一种是“隔”的境界, 即理念与设计是两张皮, 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隔离关系;另一种是“不隔”的境界, 即理念与设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是盐和水的关系, 理念的盐融化在设计之水中, 我们看不到理念, 但在设计中却处处能品尝到理念之味。理念的行走当取“不隔”的境界。]

一、一展画面铺感情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生齐读) , 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谁能用书上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介绍? (音乐)

1.生介绍。

2.说说面对如此美丽的村庄的心情。

[金老师开宗明义, “情”是本课的主线。课始, 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 这“情”既非空穴来风, 亦非无病呻吟, 这“情”附丽于小村庄的美丽形象, 入境情始生;这“情”根植于文本优美的言语笔触, 披文以入情。语文课的情, 只有和“文之像”“文之境”融在一起, 只有和“像之文”“境之文”合在一处, 才是切实的、本真的。]

二、一柄“斧头”悟感情

师:孩子们, 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课文中三次提到了锋利的斧头 (画图:斧头) , 可老师一直在纳闷, 你说这锋利的斧头跟美丽的小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

1.生自由读全文。

2.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回答。

板书:得到和失去。

[课从“斧头”纵深切入, 气势峭拔、意象奇崛。一柄小小的斧头, 太不显眼了, 它一直默默地藏在文本的角落, 鲜有人去打探它、发现它。然而, “斧头和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的发问, 却大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思考力量。于是, “斧头”这一重要意象, 成了全课穿针引线、一唱三叹的支架和道具。]

(一) 斧头一砍得多少

师:你们从哪句话看出靠着锋利的斧头他们得到了?

1. 反馈

(1)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是什么意思?用树木干什么?

生:把树木当柴烧了。

(2) 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3. 师生接读。

师:看, 有了斧头多方便啊!

句式训练: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 谁家想做应有尽有的家具, 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 就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去年, 谁家想拥有这一些, 就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今年, 谁家想拥有这一些, 还是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明年, 谁家想拥有这一些, 照样 (生接说, 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4. 那面对着一栋栋房子, 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面对着应有尽有的家具, 村民们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5. 他们从心底里涌起怎样的情感?

[此为正读“斧头”。通观全课, 这一步欲抑先扬、迂回包抄, 在教学节奏的处理上, 金老师极尽铺排皴染之能事, 连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去年、今年、明年”的段式, 将斧头在村民心目中的种种功劳做足做透。教学在“感受村民从心底涌起的感激之情”中画上了休止符。然而, 梅花一弄风波起!]

(二) 斧头一砍失多少

1. 感受“慢慢地失去”

师:村民们喜爱斧头, 感激斧头, 依赖斧头。可他们根本没有注意, 也正是因为这把斧头, 小村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也在慢慢地失去, 聪明的你注意到了吗?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课件出示:

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 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裸露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2) 说说失去了多少树。感受省略号的作用。

(3) 小村庄失去的仅仅是不计其数的树吗?还失去了什么?

(4) 补充阅读资料。请孩子们快速阅读这一段话。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郁郁葱葱的树木可是我们地球最好的朋友。

风沙来临时, 它是勇敢的守卫者;

雨水咆哮时, 它是坚实的阻挡者;

空气污染时, 它是神奇的过滤器;

气候多变时, 它是奇妙的调节器;

噪声满天时, 它是厚厚的隔音墙;

……

2. 感受“最后的失去”

师:读一读, 说说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4段)

(1) 抓住“没喘气儿”体会雨大。 (2) 抓住“咆哮”“卷”体会洪水急。师:做一下卷的动作, 这时候的洪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旋涡, 像……把小村庄给吞没了。

(3) 想象说话。

师:那是一场怎样的大雨, 怎样的洪水呀, 孩子们, 让我们闭上眼睛, 听一听, 想一想。

课件出示:风声、雨声、雷声……

我们听到了隆隆的雷声, 呼呼的风声, 哗哗的雨声, 听着听着, 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能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4) 指名读。

(5) 读第5段。

你悲痛地看到了什么?男孩子说。

你绝望地看到了什么?女孩子说。

那是多么凄惨的一幕呀, 一起说。

3. 如果现在叫你来形容一下这把斧头, 你会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有了前文的正读“斧头”, 自然就有了此刻的反读“斧头”。对“斧头”作用的正反解读, 正是对人类发展的辩证思考、科学判断。反读“斧头”, 是全课的重心所在、枢纽所在, 对此, 金老师在处理上层层推进、步步攀升, 处理得颇有章法。第一步, 咀嚼文本, 解读失去树木;第二步, 拓展文本, 猜读失去其他;第三步, 创生文本, 解读最后的失去。在学生悲痛地看着、绝望地看着、恐惧地看着中, 仿佛是末日的降临, 又仿佛是最后的审判, 斧头成了这场浩劫的唯一祭品。正是, 梅花二弄断人肠。]

(三) 得失孰重究责任

师:同样的斧头, 让村民们得到了很多, 让他们失去的更多。同样的斧头让村民们笑, 又让他们哭。

1. 同样的斧头……

2. 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 我们能说罪魁祸首就是斧头吗?能将责任都推给斧头吗?

板书:村民

3. 读补充资料

(1) 师:也许,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树有多大的作用, 让我们大声地提醒他们。

(2) 也许, 他们知道树有这么大的作用, 可还要大量地砍伐, 让我们大声地告诫他们。

[正反之后, 到了合读“斧头”的境界。是的, 斧头是道具, 斧头是工具。真正的罪魁祸首乃是手操斧头的村民。合读斧头, 读出的不再是斧头本身的所作所为, 而是村民的无知、贪婪、自私、愚昧。一样的斧头, 不一样的结局;一样的斧头, 不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斧头, 不一样的言说。应了那句:梅花三弄费思量, 云烟深处水茫茫。]

三、一抒心声融感情

1.师: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因为村民不加节制地乱砍乱伐, 被洪水卷走了。听到了小村庄的哭泣, 我们感到痛心;看到了洪水中小村庄的垂死挣扎, 我们感到愤慨。此时, 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想对村庄里的人说, 把它写在课题的上边吧。 (生写、说)

2.结课:同学们说得多好呀!我想我们不但应该对小村庄里的村民说, 还应该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 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 这里有清如明镜的湖水, 这里有活泼美丽的小动物们。可是, 我们身边却有许多人如同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无知、无情, 他们肆意破坏我们的家园。于是, 我们听到了大树的哭泣, 听到了黄沙的怒吼, 听到了大海的咆哮。孩子们, 地球只有一个, 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都来做小小环保宣传员, 你可以用诗、用歌、用画来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来拯救我们的地球, 保护我们的地球, 好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 细细品来, 颇多意味。教师的文心和课心, 均凝聚在一个“巧”字上。

其一, 课脉灵巧。全课的脉络走向为情所动、循情而行、悟情则止。用金老师的话来说, 课始, 一展画面铺感情;课中, 一柄“斧头”悟感情;课尾, 一抒心声融感情。文本蒸腾的忧患之情、救赎之情始终是本课安顿步骤、采取行动、考量目标的教学主线和课堂主干。一个“情”字, 将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包容在一起, 它不仅成了师生共同行走在故事地带的精神动能, 也成了师生直面生态、痛苦思考的最后家园。所以, 在语文课堂上, “情”是言语学习之器, 更是言语发展之道。

其二, 课局精巧。抓住“斧头”, 正反相交, 先扬后抑, 一唱三叹。这样的切入、这样的布局, 让人大有出乎意料之叹, 又有尽得情理之感。正读斧头, 见其利端;反读斧头, 显其弊端;合读斧头, 方为人与自然相安无事的和谐之道。课局之巧, 可圈可点。尤为可赞的是, 读“斧头”始终不忘读“村民”。或角色置换, 或感同身受, 或冷眼质问, 或移情体验, 将“斧头”的力量和“村民”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我们说, 入选教材的课文是教学的“一级文本”, 经过教师二度加工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二级文本”, 依托“一、二级文本”引起学生注意的学习内容是教学的“三级文本”。只有“三级文本”才真正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和课程论的价值。我们在金老师的课上, 目睹了“三级文本”的美丽诞生。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7~12自然段。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师:想听听爷爷的芦笛声吗?(多媒体播放画面、音乐)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自读自画)

3、师生交流。

4、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找得真准,这悠扬的笛声会带你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神秘的氛围,感受大海的温柔与狂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与成长的味道。每次笛声会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近强强,和他一起聆听,一起感受。

(点评: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身临其境地感受芦笛的有趣和声音的动听,并且设计了优美的导语,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第一次笛声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请找出有关句子。

2、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3、师:转眼苇叶葱茏的五月到了,强强的愿望实现了——教师引读二、三节。

4、此时,强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

5、学生答后欣赏美图,再指名读。师:强强来到了爷爷的身边,与海鸟同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让我们齐声朗读,读出海边的美,读出强强内心的快乐。

(点评:语文学科重在读,而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只要把文章“读进去”了,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以读为主,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他们真切体验到海边的美,体验到强强的快乐,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初步体验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品句析段,体验情感。

1、第三次笛声响起又是在什么时候?他听到了吗?

2、交流后多媒体出示句子:“强强从未经过这样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眬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

(1)指名读。师:“漫漫长夜”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2)让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当时夜晚海边的可怕。

(3)能用你平时积累的一些词句来形容夜晚海边的情景吗?

(4)师:你们真会学习,爱读书善积累,能举一反三。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感到大海发起怒来真令人胆战心惊(教师相机用媒体出示大海发怒的画面)。

(5)谁愿意再来把这些句子读好?

(6)如果你在黑夜中来到了这样的海边,孤独一人在小屋里会怎样呢?

(点评:当学生的思维由课文转向课外时,教师鼓励学生交流在别处读到的相关内容自己的独特感受,较好地延伸了课本内容,丰富了积累,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与之心灵碰撞,情感交流。)

3、在这风狂浪大的恐怖夜晚,我们的小主人公又是如何表现的?

(1)师:请画出描写强强的句子,再轻轻地读几遍,静下心来体会他的心情。

(2)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读出强强的焦急、害怕。

(3)师:是呀,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他担忧着,焦急着,恐惧着……他想到了什么?现在你就是强强,来设想一下。

(4)就在这时,又是什么让强强不再害怕了?教师引读12、13自然段。此时强强听到的仅仅是笛声吗?他似乎听到爷爷在对他说些什么呢?

(5)师:不管爷爷说的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讨论:强强在大风大浪之夜心里害怕、焦急、紧张,而他为什么一开始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呢?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6)师: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课文,深入到强强的内心去想了。是的,平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永远记住爷爷的这句话——(齐读)

(点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阅读个性,给予学生思维、表达的自由,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拓展、延伸,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朗读中“活”起来,“立”起来。)

(四)总结升华,续编故事。

1、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2、教师赠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齐读。

3、如果几天以后,强强又独自一人在小闸屋面临暴风雨的洗礼,他又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展开想象,以《又是一个风雨之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点评: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鼓励学生续写故事,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

上一篇:打电话教学反思下一篇:给孩子放松心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