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精选8篇)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篇1

1.升国旗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队礼)、唱国歌。2.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或队徽,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3.上课时,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他人发言,静心思考,大胆提问。

4.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培养阅读好习惯。

5.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6.认真做好班级值日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劳动。7.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插队,不喧哗。

8.不乱扔垃圾,学会垃圾分类投放;不在公共设施上涂抹刻画。

9.记住家人生日,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情况。10.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遇到客人大方问好。11.文明有礼,不讲脏话粗话,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不欺负弱小。

12.不说谎,不作弊;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13.使用他人东西先征得同意,借东西及时归还。14.控制好自己情绪,不任性,不乱发脾气。15.每天运动一小时,培养两项运动兴趣。16.学会上健康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17.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18.不玩火,不私自下水玩耍。

19.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告诉父母。

20.不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险会拨打求助电话。21.洗完手及时关水龙头,离开房间及时关电器;多用手帕,少用纸巾。

22.按需取食,不挑食,不浪费食物。

附件2 浙江省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1.升国旗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队礼)、唱国歌。2.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家乡发展变化。

3.好学多问,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表个人见解。4.勤于实践,在劳技制作、实验操作中学会求知探索。5.自觉料理个人生活,主动承担家务劳动。

6.认真做好班级值日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7.遵守国法校纪,爱护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物。8.公共场所不妨碍他人,自觉排队,不喧哗。9.乘坐公交车、地铁等,主动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10.见到师长先问好,外出、回家时主动向长辈打招呼。11.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学会倾听,不顶撞。

12.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体谅互助,不欺侮同学。13.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

14.守时守信,答应他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说明原因,表达歉意。

15.发展一项运动特长,每天运动一小时。16.悦纳自我,遇到挫折会向他人倾诉。

17.上健康网站,不沉溺网络游戏,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18.与异性交往得体大方,受他人不良碰触懂得说不,会自我保护。

19.不私自会见网友,不向陌生人泄露家庭信息。20.掌握基本逃生技能,遇危险懂求助会自救。21.生活节俭,吃喝穿戴不攀比。22.低碳环保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附件3 浙江省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1.升国旗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唱国歌。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视国家荣誉,关心家乡发展。

3.主动发展自己,做好学业和生涯规划。4.乐于科学探究,主动解决问题。

5.带着问题进课堂,敢质疑多提问,勇于发表不同见解。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7.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8.学法遵法守规则,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9.在公共场所兼顾他人,主动礼让,主动帮扶;自觉维护公共设施。

10.主动与父母沟通,关心家庭事务,分担家庭责任。11.学习人际交往礼仪,遇到客人、长辈主动问候、交流。

12.与人友好共处,理智处理矛盾,不欺侮同学。13.诚实守信,不说谎,不作弊,不作假,不随便许诺。14.知错就改,做错事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弥补损失。15.生活规律,科学作息,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16.学会情绪调节,遇到挫折主动找人倾诉。17.乐观自信,与异性交往大方得体。

18.上健康网站,不信谣、不传谣、不发不负责任的评论。

19.掌握救护基本技能,遇到危险懂得自救。20.明辨是非,坚决远离毒品,懂得自我保护。21.合理消费,学会理财。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的被试为来自浙江省多个地区的教师, 被试的抽取采用方便抽样原则, 即参加学校心理卫生课程培训的教师, 共有117人。被试年龄在19~40岁, 平均为 (27.02±5.00) 岁;男性24人, 女性93人;幼儿园教师30人, 小学教师69人, 初中教师18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教师在教室内填写问卷, 座位相互隔开。由主试读指导语, 指导语强调本调查为不记名调查, 向被试说明了该调查的目的, 要求被试在填写问卷中不互相讨论, 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做答, 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 (1) 个人背景资料, 包括性别、所在学校、学校所在地、从事学校工作年限、是否曾学习过预防儿童性侵害的相关课程。 (2) 自编儿童性侵害教师知识问卷[1,2,3,4,5,6,7]。问卷包括3个维度, 分别是儿童性侵害事件、受害儿童的表现、侵害者的情况。问卷有20题, 要求被试在“对”、“错”、“不知道”之间选择。记分方式为答对给1 分, 答错或不知道给0 分, 分数愈高, 表示儿童性侵害知识愈佳。Cronbach α=0.702, 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 自编儿童性侵害教师态度问卷[1,2,3,4,5,6,7]。此问卷包括3个维度, 分别是对儿童性侵害事件的看法、对儿童性侵害进行处理的态度、对儿童性侵害预防教育的态度。问卷有21题, 要求被试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个等级上进行选择, 相应分值为1~5分, 分数愈高表示对儿童性侵害的态度愈正向、愈积极, 有9题为反向记分题。Cronbach α=0.798, 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 自编儿童性侵害教师行为问卷[2,3,4,5,6]。

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7份, 有效率为97.5%。

2 结果

2.1 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知识

2.1.1 儿童性侵害教师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采用儿童性侵害教师知识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被试的实际得分最大值为20分, 最小值为6分, 平均为 (15.86±3.04) 分, 答对率为79.3%。见表1。

2.1.2 教师在知识总分上的差异性比较

根据教师个人背景资料, 对知识总分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在性别、学校所在地、是否学习过预防儿童性侵害的相关课程上被试所得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所在学校、从事学校工作年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事后检验发现, 小学教师的分数显著高于幼儿园及初中教师;从事学校工作2 a以上的教师, 其得分显著高于2 a以内的教师。

2.2 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态度

2.2.1 儿童性侵害教师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采用儿童性侵害教师态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被试在问卷上的实际得分最大值为100分, 最小值为47分, 平均值为 (81.56±8.65) 分。见表2。

2.2.2 教师在态度总分上的差异性比较

根据教师个人背景资料, 对其态度总分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除性别外, 被试所得总分在所在学校、学校所在地、从事学校工作年限、是否学习过预防儿童性侵害的相关课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教师对儿童性侵害采取的行为

采用儿童性侵害教师行为问卷进行调查, 见表3。

3 讨论

3.1 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认识

总体来看, 被试答对率为79.3%, 而且20道题中有4道题的答对率在90%以上, 说明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知识是有一定了解的,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儿童性侵害的加害者可能是父母亲、亲戚、同胞等亲人或熟人”答对率仅为59.0%。众多研究显示, 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多是儿童熟悉的人, 如家人、亲戚、邻居、教师等[7,8,9];“荒郊野外是最容易发生儿童性侵害事件的地方”答对率仅为58.1%, 从前面可知, 侵害者多是熟人, 因此, 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地方通常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地方。

小学教师的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幼儿园及初中教师, 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所暴露出的一些性侵害案件多是发生在小学生身上, 因此教师的关注可能要多一些;从事学校工作2 a以上的教师在防治知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2 a以内的, 这可能是因为儿童性侵害事件并不是罕见的, 从事教师工作必然会对此有所了解, 而且老教师的了解多于新教师。但是如果没有系统学习, 对此问题的了解就不会深入, 因此其他年限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3.2 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态度

总体来看, 本研究中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态度是积极的, 对受害儿童持相信、支持的态度。儿童对于遭受性侵害的诉说, 一般都是可靠的。如Trocm'e等对798例儿童性侵害案件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由儿童自己提出申诉的案件, 没有虚假申诉发生[10]。超过50%的教师认为“已经暴露出来的儿童性侵害案件数量, 要少于实际发生的数量”, 该观点得到多数专业学者的认同[11,12]。

对教师所得态度总分在个人背景上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仅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教师的态度比男性教师要更加积极一些, 这可能反映了男女教师对儿童性侵害事件感知上的不同。教师态度在其他背景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这一结果有利于在学校开展儿童性侵害的预防教育。

3.3 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行为

有将近50%的教师“与同事或朋友讨论过有关儿童性侵害的问题”, 但是仅有23.9%的教师“与学生讨论过性方面的问题, 增加学生对性侵害的认识”。这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性侵害的严重性, 但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或者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学生。因此, 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提供一些可供自学的书籍、杂志, 以加深教师对儿童性侵害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成齐.性侵害受害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7 (2) :71-75.

[2]陈宝玉.宜兰县国民小学教育人员对于儿童性侵害防治知识、态度、行为之调查研究.台湾: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学系, 2003.

[3]OAKSFORD KL, FRUDE N.The prevalence and nature of child sex-ual abuse:Evidence from a female university sample in the UK.Child Abuse Rev, 2001, 10 (1) :49-59.

[4]陈晶琦, 韩萍, DUNNE MP.892名卫校女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1) :39-43.

[5]MANNON K, LEITSCHUHG.Child sexual abuse:A reviewof defi-nitions, instrumentation, and symptomology.N Am J Psychol, 2002, 4 (1) :149-160.

[6]陈晶琦, 韩萍, 陈海华.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1) :9-12.

[7]孙言平, 董兆举, 衣明纪, 等.1307名成年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其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1) :21-25.

[8]皮涅罗.联合国研究暴力侵害儿童行为问题独立专家的报告.纽约:第六十一届联合国会议, 2006:10-12.

[9]李成齐.大学生儿童期遭受性侵害的回顾性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8 (4) :89-93.

[10]TROCM'E N, BALA N.False allegations of abuse and neglect when parents separate.Child Abuse Negl, 2005, 29 (12) :1333-1345.

[11]GOLDMAN JDG, PADAYACHI UK.Som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estimating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in child sexual abuse research.JSR, 2000, 37 (4) :305-314.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篇3

关键词:民间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规范化

一、引言

自从实行本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来,我国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是加剧,不少都纷纷破产倒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下小企业的数量,相比最高峰时已经减少了1.5万多家。但是同时,浙江也蕴藏着数额不菲的闲散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研究,“十五”期间,浙江民间资本总额为8300亿元人民币)。如何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化,使其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困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罕见地辟出专栏,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民间融资的补充作用”。面对日益高涨的民间融资需求,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又特别开出《专栏》讨论“民间借贷”,并首次表态,建议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并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这将是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后更重大的一次金融突破,也是针对目前信贷紧缩周期下,中小企业资金链极度紧张所采取的一个措施。可见,政府也将民间金融的规范化问题提上了日程。

本篇论文,首先分析了民间金融的内涵及存在的制度背景。其次分析阐述了浙江省民间金融现状与问题。然后,从营造法律环境、发展民营银行、降低准入条件和完善监管体系四个层面,提出了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化的一些建议。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二、民间金融的内涵及存在的制度背景

(一)民间金融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民间金融(又称民间借贷),泛指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以及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属于非正规金融范畴。民间借贷实际上包含范围很广,按其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如标会、摇会、抬会、合会、呈会);三是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其中典当行、担保公司已获得合法放贷地位,今年5月银监会出台《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也成为合法的民间放贷机构。而个人和企业间的直接借贷以及私人钱庄、私募基金等民间借贷行为仍在水面之下,处于模糊状态。

大部分民间借贷只打借条,而且,借据上只列出借贷双方姓名和金额,利率有口头协商或随行就市,期限大多不确定,债权方可随时收回贷款。民间借贷形成的信用关系,符合个体私营经济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征,成为个体工商户和初创中小企业理想的融资途径,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二)民间金融存在的制度背景

应该说,我国民间金融是在正式金融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生长有其必然性。目前,我国资金供给突出表现为两个缺口:其一是农村地区,其二是中小企业。造成这一问题并非因为我国资金供给绝对数量不足,相反,大量证据表明,由于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我国实际在进行净资本输出。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之所以资金匮乏,一是因为它们自己先天具有弱质性,二是因为中国金融体系逐步走向商业化,银行出于控制风险和降低成本的考虑,不断加强贷款管理,大量撤并收益较低的基层网点,继续依赖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获得资金越来越不现实。因此,发展民间金融可以作为金融市场化以后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必要补充。同时,民间金融也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制度优势。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民间融资中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二是信息优势。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经常存在的,有的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甚至不惜编造虚假的财务数据或实施其他造假行为,而民间融资中的当事人由于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且高度透明。三是成本优势。在民间融资过程中,融资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后的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也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因而融资交易成本较之正规金融明显为低。四是速度优势。民间融资无烦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使借款人迅速、方便地筹到所需资金。民间金融的这些独特优势,也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

三、浙江省民间金融现状与问题

目前,浙江省拥有40万多家中小企业,民间金融是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李建军等(2005)对浙江省五个地区224家中小企业、119位个体工商业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它们的融资来源中有54%来自银行或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其余46%是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包括地下金融机构、企业相互拆借、商业信用、内部集资等。其中通过私人性质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拆借获得资金的比重分别是24%和14%,两者合计高达38%。私人性质的金融机构包括典当公司、寄售店等;其他途径包括:集资,自有资金(主要是小规模的家族生意)等。

尤其是在个体生产者和私营中小企业居多的温州、台州地区,民间资本充裕且流动性较强,使得民间金融组织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盛行一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金融的性质也由生活互助性借贷逐渐转向生产盈利性借贷。其规模经历了由长期小规模存在到大规模扩展、再到逐渐衰落的阶段。据2008年6月份温州民间利率监测显示,在当前宏观调控从紧的背景下,民間借贷表现再次活跃,并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新特点:一是民间借贷规模扩大,利率上扬,月利率已达10%~12%,接近2005年的最高水平;二是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三是民间借贷期限向短期化发展。央行曾做调查:2006年末至2008年3月末,样本企业民间借贷户均余额由54.3万元到74.1万元,增长36%;样本自然人民间借贷户均余额由1.1万元到1.6万元,增长45%。近期又出现了年化利率很高的“过桥资金”借贷情况,期限大多在10天至1个月,最长不超过3个月。同时,除私募基金、合会或抬会、“地下钱庄”外,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大量参与民间借贷,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四、民间金融规范化的建议

令民间金融合法化,发挥民间资金的活力,一将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二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垄断市场的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金融业竞争,并分散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三是有利于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监控体系、法治结构、以及“信用文化”等几种基础性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但是,民间金融也有其两面性。毋庸讳言,由于民间金融发端于组织化和制度化程度较低的台会和钱庄等私营金融机构,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也暴露出存在于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一是它虽能提供优质快捷的存贷款服务,但却难以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需要,高收益往往是以高风险为代价换取的。二是不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有可能被利用而成为不法分子的骗钱工具。当前民间借贷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少数担保公司违规从事高息融资活动的现象对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关注。鉴于此,政府在承认民间金融合法身份的同时,应对其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明确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使其在自我约束的条件下从事经营活动。因此,扶持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政府的制度选择。

在政府转变对民间金融的认识的前提下,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营造民间金融营运的法律环境

将民间金融这种在融资关系上以人格化交换为特征的金融活动方式转变为以契约性关系为特征的金融活动方式,将其信用关系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相关纠纷和矛盾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解决,消除其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政府设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即完善相关法规,比如说民间融资法,民间金融机构组成法等。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规范的民间金融法律,现所涉及的法规内容还过于粗疏,远不能很好地保护民间金融的权益和规避风险,因此应加以细化。

(二)降低民间金融市场准入条件

另外,要扶持和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还应该降低其市场准入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使它真正能够在“公正、公平”的平台上与正规金融进行平等竞争。其次,为民间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民间金融的经营风险,还能扩大它的经营活动区域,使其分享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提高它的运行效率。

(三)发展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的活跃恰恰说明民营正规金融缺位。因此国家应在法规上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激励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的产生,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彻底打破经营上受政府干预的障碍,从产权结构上和经营制度上充分保证银行经营自主,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发展,同时通过民营银行这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流入民营经济。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民营银行,而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规模与如何加强对民营银行的监管。

(四)完善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体系

民间金融形式如各种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正式金融机构尚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融通资金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它们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其业务活动也不受有关部门监督,很容易引发借贷纠纷和金融诈骗事件,扰乱金融秩序。历史上也确實出现过坑蒙拐骗的“非法融资”。2007年年初,浙江东阳年轻女商人吴英涉嫌以投资、借款、资金周转为名,非法吸收存款近10亿元被拘捕,该案件曾轰动一时。吴英案只是众多非法融资案的一个缩影,来自公安部的数据,仅2007年上半年,公安机关就破获747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件,浙江是此类事件的高发地。

所以一旦民间借贷真正合法化,监管部门应注意两方面监管:一是对提供资金的个人和机构要充分揭示风险;二也要防止利率过高,放开民间借贷并不等于保护“高利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如果民间借贷的利息超过这个规定,当事人将不受任何法律约束或保护。”但是,民间借贷很少会在“白条”上体现真实的利率,不太熟悉的借贷双方会在借条上约定一个“保底”的还贷利率,将借款风险降至最低。所以,如何使民间借贷真实的披露信息也是监管的一个重点。此外,由于民间非正规金融监管的复杂性,也很难保证其资金投向完全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出于上述考虑,为了引导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监管当局还要在完善相关法规上下大力气。

五、结论

浙江省蕴藏着数额不菲的民间闲散资金,尤其是在个体生产者和私营中小企业居多的温州、台州地区,民间资本充裕且流动性较强,使得民间金融组织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盛行一时。我国民间金融是在正式金融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生长有其必然性。发展民间金融可以作为金融市场化以后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必要补充。但是,由于民间金融发端于组织化和制度化程度较低的台会和钱庄等私营金融机构,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也暴露出存在于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如何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化,使其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困境,就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笔者认为,在政府转变对民间金融的认识的前提下,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营造民间金融营运的法律环境、降低民间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发展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民营银行以及完善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刚.发展民间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商业时代,2006,(3):53-54

[2] 李建军,陆丰.浙江民间借贷调查[J].环球财经,2005,(2):82-85.

[3] 刘汉霞,黄福员,李睿.我国合会及合会立法的若干问题研究[J].美中法律评论,2006,(5):12—16

[4] 史晋川,严谷军.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以浙江民营金融发展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6):70-76

[5] 叶檀.以市场力量救中小企业出围城[N].中国经营报,2008年8月18日A01版

[6] 朱冰心.浙江民间金融的绩效分析与规范创新发展[J].北方经济,2008,(6):79-80.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篇4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总论)第二章 教学准备 第一节 教学计划

第一条:研读指南: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3-6 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 为理论和实践指南,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把握课程目标,了解课程内容及实施策略。第二条:分析教材:认真钻研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劳动与技术”教科书(包括校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理解教材、准确把握 编写意图。通读各年级“劳技”教科书,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

第三条:制定计划:教学计划包含内容。① 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技术知识掌握、设计、制作能 力、劳动技术情感等情况。② 教材分析。要分析新教材的教学宗旨,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③ 完成计划的措施。要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的主要措施,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④ 教学进度安排。包括学期、项目、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具与学具准备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第二节 备课活动

第一条:了解学情 :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态度及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技术学习的具体内容。

第二条:选择教法:要针对具体的技术学习项目,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积极进行课堂改革的探索,运用“设计学习”、“项目学习”、“技术探究”、“范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技术,感悟、体验技术的魅力。

第三条:设计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教案,一般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具准备等。每课教案要求做到:有明确的三维目标,有具体的技术教学内容,有准确的重点及难点分析,有清晰的教学步骤,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教学媒体),课后有深刻的教学反思。

第四条:准备材料: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作品范例。准备好相应的工具、材料,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影像资料,并为学生提供技术学习的书籍名称和网站地址。第二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堂教学

第一条:情境创设要富有价值。无论是课前导入,还是课间衔接,创设的教学情景一定要有价值。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内含问题,溶入情感。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第二条:设计引导要凸现创意。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对需求、对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解决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材料等构思作品的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设想用图纸、文字、模型、口述等方式表达出来,听取他人的意见后再选择、修改方案。最后把自己的设想通过制作变成作品,培养设计的能力。

第三条:作品制作要强调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要充分利用“作品范例”,为学生技术操作提供探究的范本,降低学生技术学习的难度。

第四条:操作过程要讲究规范。通过规范的示范,将操作动作的姿势、轨迹、频率、节奏等技术要点清晰地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突破技术难点和抓住技术要领,引发学生一系列技术思维,发展操作技能能力。示范操作要扩大能见度和提高清晰度。在学生操作实践中,教师应及时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第二节 安全教育

第一条: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工具。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刀具,这些刀具锋利、尖锐,使用不慎,就可能造成伤害。

第二条: 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材料。要引导学生根据加工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粘贴材料。第三节 课外活动

第一条:拓展渠道。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治,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家政部分的学习应当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第二条:学会结合。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公益劳动可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职业了解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技术初步的学习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等。

第三条:注重渗透。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几方面内容的渗透和融合。如技术学习与家政学习的统整,在职业了解过程中注意职业活动中的技术特征,在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劳动体验等。第四章 评价延伸 第一节 过程评价

第一条:形成性评价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以发展性、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技术,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第二条:形成性评价内容。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在全面评价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等方面的评价。要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合作、交流和纪律表现及学习材料和工具准备的情况。第二节 结论评价

第一条:评价宗旨。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技术掌握程度及作品设计、制作水平。发现问题,为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

第二条:评价方式。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要吸引教师、家长以及其他人员积极参与评价工作。评价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作品评定、撰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专题活动、日常观察、学期考核等多种形式。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第五章 教师技能规范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技能:

第一条:掌握基本技术。教师必须掌握有关纸塑、手缝、泥塑、信息技术、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等技术项目的最基本的技术。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篇5

浙江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化建设,科学规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公民素质教育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部门合作、社会动员,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第二章 组织与网络建设

第四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负责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价,各有关单位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任务。

第五条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起以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依法管理、财政保障为特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管理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

第七条 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为平台,社区责任医生(乡村医生)为骨干,社区居委会(村)为基础的城乡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有直接面向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服务设 施和网络。积极鼓励社团组织参与大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第三章 专业机构职能

第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建设,应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法律政策、工作规划,以及本地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规划,合理设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健康教育所(科),或根据工作需要独立设置健康教育所。第九条 县及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健康教育所(科)或有独立编制的健康教育所,应合理配置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具有计划设计、实施、评价和组织指导、社会动 员、传播与教育、行为与心理干预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配备必需的设施和设备。第十条 各级政府要保证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经费,卫生行政部门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调整卫生经费结构中,要把健康教育作为优先领域,增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经费投入,并随公共卫生经费财政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第十一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要根据当地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充分运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面向公众和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 动,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加强行为干预,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十二条 省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职责

(一)开展需求调查,协助主管部门制定全省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计划及考核评价标准。

(二)对各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对各市、县(市、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价。

(三)对全省各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建立和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向社会提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相关服务,培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先进典型并总结推广其经验。

(五)组织、策划和指导大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设计、制作和分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传播材料;配合、指导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六)结合各类卫生日主题,开展大型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

(七)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策略、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绩效,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建立省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讲师团,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九)组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国内合作项目。

(十)完成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和省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它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 市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职责

(一)依据上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

(二)为县(市、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定期对县(市、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价。

(三)对本地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兼职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四)建立和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向社会提供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服务,培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先进典型并总结推广其经验。

(五)组织、策划大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机构,对公众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

(六)设计、制作和分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传播材料;配合、指导本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广泛传播健康知识。结合各种卫生日主题,开展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宣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

(七)实施上级部署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项目,组织开展本地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的课题研究,评价健康教育工作绩效,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八)建立市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讲师团,开展健康知识与技能讲座;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者组织,并积极参与当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活动。

(九)完成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和市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它相关工作。

第十四条 县(市、区)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专业进机构职责

(一)依据上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县(市、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

(二)对所辖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村)及各单位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价。

(三)对所辖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村)及各单位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兼职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四)完善和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信息和信息网络,向社会提供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服务,培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先进典型并总结推广其经验。

(五)组织指导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村)及辖区单位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

(六)制作、分发传播材料;配合、指导当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广泛传播健康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类卫生日主题,开展大型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

(七)参与上级部署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项目,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的调查研究,收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价材料,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建立县(市、区)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讲师团,开展健康知识与技能讲座;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当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活动。

(九)完成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它相关工作。

第十五条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职责

(一)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接受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场地、设施、设备,并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正常使用。

(三)要制定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其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四)健康教育内容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时效性。

(五)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年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六)加强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社会团体等及辖区其他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七)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作用,接受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

(八)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身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影音资料的种类、数量、宣传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

第十六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的工作程序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程序:依据人群健康需求评估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评估,确定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工作目标,确定核心信息,制定实施策略,组织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播活动,开展效果评价。

(二)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工作程序:开展专题调查、收集相关信息、拟定方案、进行目标人群预试验,并通过专家审查、修改方案、组织实施、进行项目效果评价。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传播材料制作程序:深入目标人群开展调查研究,依据专题小组讨论结果,收集相关信息,拟定图文或其它传播材料设计方案;进行目标人群预试验、专家审查、修改设计方案;组织材料制作、发放给目标人群并进行效果评价。

第四章 重点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第十七条 重大和重点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重点做好防治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以流感和人禽流感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以鼠疫为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精神卫生等为主的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第十八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制定并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预案和技术方案;有针对性地制作、储备和发放传播材料;利用多种形式对社 会公众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育;深入现场,用科学知识指导群众以正确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注重做好各类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自救互救与心理危机干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消除公众恐慌心理;认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估。

第十九条 成瘾行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制定本地区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控制吸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方案;宣传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宣传控制吸烟的国家和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广泛宣传有关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的危害,传播戒烟和无烟生活方式的益处。为社会开展创建无烟学校、无烟 医院、无烟单位、无烟草广告城市等各种无烟场所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在世界无烟日期间,组织开展控制吸烟宣传活动;组织开展预防吸毒、酗酒等成瘾行为的健康 干预。第二十条 各种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伤害救护培训及康复技能指导;在各种伤害预防工作中,利用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各种伤害预防的知识和技;开展各种伤害相关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各健康咨询活动。

第五章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第二十一条 社区(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

(一)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站(村卫生室)向辖区内居民宣传普及《中国公民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二)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36个月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三)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五)开展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戒毒、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第二十二条 社区(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方法

(一)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1、发放印刷资料

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放置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

2、播放音像资料

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机构正常应诊的时间内,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候诊区、观察室、健教室等场所或宣传活动现场播放。每个机构每年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二)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用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的面积不 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明显处,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每个机构每季度最少更换1 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三)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至少开展6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四)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和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至少需要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每两个月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第二十三条 社区(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评价

(一)每年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和工作总结,组织辖区单位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者广泛参与及合作。

(二)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宣传橱窗、墙报、科普晚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等资料齐全。

(三)各社区(村)至少有1处专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记录资料齐全。

(四)以开办城乡居民健康教育学校、开设社区健康教育俱乐部等形式,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传咨询活动的组织、资料发放、参加对象和人数等资料齐全。

(五)组织开展健康促进社区(村)、健康家庭创建活动。

第六章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第二十四条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

(一)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法规和要求。

(二)围绕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对教职工开展公民健康素养教育。

(四)提供健康服务,传授健康技能。

第二十五条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每年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和工作总结。

(二)按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三)利用广播、卫生墙报、宣传橱窗、板报、宣传展板、实物模型展示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设置健康教育宣传窗,每学期至少刊出三期。

(四)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心理教师要持证上岗,咨询活动要登记在册,并做到追踪观察。

(五)定期组织师生体检,为师生建立健康档案。

(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无烟学校创建活动。第二十六条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评价

(一)依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相应指标进行效果评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网络建设、年度工作计划、记录、检查、总结及效果评价等档案资料是否完整。

(二)健康教育课程表、教学计划、教案、教材、测试成绩。

(三)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测评。

(四)教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测评。

(五)健康促进学校、无烟学校创建活动过程资料。

第七章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第二十七条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

(一)门诊与病区有健康教育阵地,定期更换;有健康教育处方、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内容。

(二)开展候诊、就诊、住院健康教育。

(三)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纳入继续教育。

(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五)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台帐,收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图片、文字、媒体报道、影像资料,每次健康教育宣传或专项工作都有计划及总结。第二十八条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方法

(一)建立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体系。

(二)充分利用宣传橱窗、电视、电子显示屏、健康教育处方、讲座、咨询等形式开展候诊、就诊、住院健康教育。

(三)组织健康教育讲师团深入辖区单位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四)结合各种卫生日主题,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传咨询活动。

(五)开展创建无烟医院、健康促进医院活动。第二十九条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评价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年度工作计划、记录、检查、总结及效果评价等档案资料。

(二)知识讲座、健康咨询、宣传阵地和发放传播材料的频次、数量、种类等。

(三)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理论知晓率、培训覆盖率。

(四)住院患者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

(五)健康促进医院、无烟医院创建活动过程资料。

第八章 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第三十条 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

(一)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二)普及职业卫生、劳动保护、公民健康素养等相关知识和技能。针对女工生理特点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三)为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及女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和保健服务。

(四)对从事与健康有关产品的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培训。

(五)定期组织职工体检,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第三十一条 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方法

(一)建立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体系,有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

(二)制定企业健康促进政策,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保护设施。

(三)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电视、培训、专栏、报刊等形式向职工传播健康知识。

(四)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复训。第三十二条 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评价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健康促进政策、年度工作计划、记录、检查、总结等档案资料。

(二)培训、宣传阵地和发放传播材料的频次、数量、种类等。

(三)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四)职工健康体检率、建档率,有害作业点监测率。

第九章 公共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第三十三条 公共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

(一)开展预防意外伤害、保护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及预防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等知识宣传。

(二)开展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知识以及控烟等宣传教育。

(三)创建无烟场所或健康场所。

第三十四条 公共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方法

(一)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法人代表及从业人员开展相关健康知识培训。

(二)建立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对职工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培训。

(三)利用广播、电子显示屏,卫生墙报、宣传橱窗、宣传展板、实物模型展示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四)定期组织职工体检,为职工建立健康档案。第三十五条 公共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评价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年度工作计划、记录、检查、总结等档案资料。

(二)培训、宣传阵地和发放传播材料的频次、数量、种类等。

(三)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四)职工健康体检率和建档率。

第十章 管理与考核

第三十六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业务技术培训与指导

(一)各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要对下级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二)省、市和县(市、区)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实行逐级业务技术指导。

(三)各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对社会各行业和单位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第三十七条 信息资源管理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要规范信息资源管理,收集、储存各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信息资料。

(二)县(市、区)、市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要逐级上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及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和图文信息资料库。第三十八条 档案管理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业务工作档案按国家和省档案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同时指导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社会各行业和单位建立工作档案。第三十九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考核评估

(一)各级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爱卫会)办公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结合公共卫生和爱国卫生工作考核,组织对本级各成员部 门和所辖市、县(市、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考核,并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卫生城市(县城、镇、村)、卫生强市(县、区、乡镇、街道)和卫 生先进单位的考核标准。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本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机构的工作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项业务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三)上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对下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进行工作考核评价。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篇6

第十五条 经检验属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品检验费和样品损耗费由受检者承担;经检验不属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品检验费和样品损耗费由送检者承担。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对商品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接到检验结论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检验结论的检验机构或其上一级部门申请复验。在申请复验期间,对有异议的商品不得擅自启封。经复验证明原检验结论正确的,由申请复验者承担商品检验费;经复验证明原检验结论错误的,由原检验机构负责更正,并承担商品检验费和样品损耗费;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 生产者、经销者对依照本条例封存或查扣的商品在规定期限内不认领的,采取封存或查扣措施的机关有权作无主财产处理。

第十八条 对本条例所列的违法行为未明确规定查处机关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标准计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谁发现谁查处的原则查处;对同一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标准计量(技术监督)部门查处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案件,凡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分别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省、市(地)工商行政管理、标准计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标准计量(技术监督)部门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工作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发现下级部门行使职权不当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二十一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标准计量(技术监督)、卫生部门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解决。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一)项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责令消除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没收非法所得,没收商品,处非法所得2倍以下或经营额20%以下或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二)、(六)项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处罚。

第二十四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三)项行为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责令消除虚构、冒用的许可证标志,没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3倍以下或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四)项行为的,由标准计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销,责令消除虚构、冒用的认证标志,没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3倍以下或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五)项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责令消除虚构的企业名称,没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2倍以下或经营额20%以下或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七)、(八)、(十)、(十一)项行为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没收非法所得或销货款,没收商品,责令销毁或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处非法所得2倍以下或经营额20%以下或80000元以下的罚款。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八)项行为,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处罚。

第二十八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九)项行为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没收非法所得,没收商品,责令销毁或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处非法所得2倍以下或经营额20%以下或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有本条例第六条第(十二)项行为的,经省工商行政管理、标准计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比照第六条其他项所列的最相类似的行为处罚。

第三十条 有本条例第七条行为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没收商品,处非法所得2倍以下或经营额20%以下或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从重处罚,并可按规定权限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饲料、电器、医疗器械、药品、食品等危及工农业生产、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商品的;

(二)以团伙等形式有组织地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

(三)以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为常业的;

(四)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被查处后再犯的;

(五)以支付或收受“回扣”、“好处费”手段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

(六)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所得或销货款,并依照《商标法》处罚;用于非法生产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印版,责令销毁或予以没收。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缴非法生产、经销的标牌、铭牌、包装物、商品说明书,没收非法所得,处50000元以下的罚款;用于非法生产标牌、铭牌、包装物、商品说明书的工具、印版,责令销毁或予以没收。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没收非法所得,收缴非法提供的合同、证明、发票,处5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没收非法提供的资金、原辅材料、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财物;属投机倒把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为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发票的,也可由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广告客户和广告经营者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公开更正,没收非法所得,处宣传费用5倍以下或3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或广告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下罚款,并可由有关部门按规定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单位有本条例第六条、第七条行为或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除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处罚外,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由有关部门按规定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至第三十二条所规定的各项行政处罚,可单处也可并处。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浙江省控费政策对医院行为的影响 篇7

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也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引起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因素,找出控制其过快增长的有效策略,既是长期问题也是医改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我国医药费用水平快速上升,而浙江省医药费用水平增长速度更是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

医药费用快速增长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1,2,3],很多文献都进行了论述,但浙江省还有其自身原因。浙江省地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需求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档药品及高精尖技术的使用更有市场;另一方面,浙江省交通四通八达,居民去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就医方便快捷,出省就医也导致浙江省医药费用高。2010年浙江省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098.99元[4],在全国名列前茅。在2009年新医改启动的背景下,由于医药费用较高,压力较大,促使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控费措施。

数据来源:2007-2009年全国卫生计生财务年报资料

2 浙江省控费改革实践

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控费措施,调研组对浙江省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情况进行现场调研,收集了政府发布的控费政策,重点调研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在控费措施与建议等方面深度访谈了医院院长、部分科室负责人与医生。其中杭州市实施智慧医疗并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绍兴市进行医保改革试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作为这两地区的龙头医院,其控费措施具有代表性。

2.1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控费措施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先通过细化指标和绩效考核来完成卫生部门下达的行政指标任务,达到总体控费目标;再推进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耗材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规范化管理措施来控制不合理医疗行为,从而减少不合理医药费用;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精细化管理等来降低医院成本。

2.1.1医院通过细化指标和绩效考核来完成卫生部门下达的控费指标任务。

医院根据各科室业务特点,设定各科室需要完成的指标,各科室再细化到各临床医生,再通过病历监管、院长查房、大数据分析、按月实施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挂钩,完成指标控费目标。如药占比,医院根据各科室的用药特点和历史数据,设定各科室的目标;各科室再每周按疾病到组、按门诊到人进行细化,具体到医生;每周公布所有科室的药品比例情况,对由于医生处方造成的医保罚款,100%扣罚医生。

2.1.2医院推进规范医疗行为的管理措施,控制不合理医疗行为。

(1)对药物实施信息化管理、分类管理、处方点评、核查特殊情况。医院通过信息化管理对药品的使用设置权限,超过权限则不能开药,取得严控六类辅助用药、停用所有的中药注射剂、限定中成药的使用科室的效果;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配备使用规定,确保基本药物配备种数和销售金额达到规定要求;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将抗菌药物配备品种数、使用率、使用强度、消耗比例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在合理用药考核上配备临床药师,进行处方点评;通过院领导巡查督促合理用药,批准核实特殊的需大量用药的病例;出现异常情况,则监控其是否违反医疗常规。

(2)对医用耗材实施信息化管理。把二级库房管理的医用耗材统一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中,采用条形码管理,使耗材从采购、入库、领用、消耗到结存都实现全程闭环管理,明确各环节职责;对耗材实行对医疗组的统计考核,实行零库存和动态监控。

(3)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医务处和直管部门参照国家标准自行制定临床路径,实行信息化管理;将入径率纳入绩效考核,促进各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目前各科临床路径入径率已经达到了50%!60%。

2.1.3医院通过信息化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控制医院成本。

医院在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的后勤物资阳光采购平台上进行采购,降低物资成本;医院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活动,降低了水电费;实行无纸化办公,降低了管理费用。

2.2 绍兴市人民医院控费措施

绍兴市人民医院通过指标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来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从而减少不合理医药费用。

2.2.1 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设置控费指标并进行绩效考核,以完成卫生部门的控费指标。医院根据各科室业务特点,设置各科室的考核指标,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控费指标监控到个人;将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生的薪酬工资、科主任资格挂钩,并实施相关奖惩措施。

2.2.2 在指标考核之外,医院通过药品使用管理、耗材管理、临床路径等规范化管理措施来规范医疗行为,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

( 1 ) 医院对药品进行动态监管、分类管理。每月在网上对门诊处方、住院医嘱进行分析,并对门诊住院前五位用量最大的药、所使用的科室和用量最大的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公示,对不合格的用量大的药物采取停用或限量措施来加强药品的动态监管;根据科室的业务特点,设立基本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并进行绩效考核;采用限制种类、限科室使用、超量停用、停用或限量使用中成药注射剂和高价辅助用药等措施加强辅助用药的管理;根据每个科室的使用历史,制定不同的人均输液袋数,采取每超过0.1袋就扣罚1000元的措施。

(2)利用信息系统建立耗材的二级库,进行准入管理,限制只能使用二级库里的耗材;制定使用流程,对可用可不用的耗材进行控量,超量使用要报告上级,以促进合理使用耗材。

(3)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医院参照国家标准自行制定临床路径,实行信息化管理;将入径率纳入绩效考核,促进各科室实施临床路径。

医院将行政指标具体到医生并进行绩效考核,使得对医院的费用控制有了抓手,能直接控制费用的增长。同时,推进药品使用管理、耗材管理、临床路径等规范化管理措施,以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从而达到减少不合理费用的目的。

3 控费措施结果分析

浙江省从2010年在全省实施控费指标“零增长”开始,推进控费改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等龙头医院首先受到影响,由于其基础条件、管理水平较好,控费措施推行速度快,反馈也较快,有利于政府部门对控费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这几年的控费改革互动中,浙江省逐渐推广并深化控费改革措施。从控费结果上看,只有医药费用与服务量能通过数字客观地表现出来,其中控费指标可以体现总体控费效果,医院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体现医疗行为的变化,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量可以体现医疗服务体系是否结构失衡。

3.1 浙江省行政指标控费目标基本完成

浙江省医院2010-2013年“双均费”环比增速降低,2010年增速降低,2011年增速接近零,2012年、2013年在3%和5%左右(表2)。费用水平与浙江省2010年“零增长”与2012年“适度增长”的控费目标相吻合。

3.2 2012年药品费占医药费用的百分比开始下降

门诊收入中前三位为药品收入、检查收入、 化验收入, 出院收入中前三位为药品收入、卫生材料收入、化验收入。其中门诊药费占比从2011年的58.16%下降到2013年的53.49%,门诊检查费占比从2011年的13.69%下降至2013年的12.73%,住院药费占比从2011年的44.5%下降到2013年的38.69%,住院卫生材料收入占比与化验收入占比略有所上升(表3),公立医院药品费用下降明显。结果显示,在医药费用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医院收入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即不合理医疗行为减少而合理医疗行为增加了。

3.3 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数上升而出院人数下降,服务量占总体比例略微下降

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增加速度比医院快,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数由2008年的0.88亿人次增长为2013年的1.62亿人次;基层医疗机构的出院人数则一直下降,由2008年的39.1万下降到29.3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占总数比例从2008年的42.13%到2013年的43.04%,变化不大,出院人数占总数比由2008年的10.33%下降为2013年的4.76%,下降明显(表4)。从总体上来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量占总体比例略微下降,没有改变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失衡的局面。

4 讨论

浙江省在控费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控费,其作用机理是卫生部门从对医院实行“零增长”的指标控费办法入手推进改革。同时,多部门实施综合改革措施,如以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为基础推进分级诊疗,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理顺比价关系,改革医保支付方法控制不合理医疗行为等,以促使医院主动进行绩效管理、临床规范用药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等。在医院外部改革政策综合作用和医院内部管理不断落实的情况下,年底时财政部门联合卫生部门对医院的成本、用药及绩效等规范医疗行为的管理措施进行综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给医院拨付各类财政补助。上述措施形成合力,激励和引导医院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使医疗行为合理化,从而产生医院医药费用增速降低、医院药占比降低、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量增加等变化。最终表现为医药费用逐步合理化,实现指标控费要求的结果(图1)。

数据来源:2008-2013年全国卫生计生财务年报资料

数据来源:2011-2013年全国卫生计生财务年报资料注:2011年的门诊收入与住院收入通过数据处理,包含了药品收入;2011年没有卫生材料收入项目

数据来源:2008-2013年全国卫生计生财务年报资料

4.1 各部门实施综合控费措施以帮助医院完成指标控费目标

浙江省并不仅仅依靠行政方式,还联合各部门实施综合控费措施来进行指标管理。浙江省利用省卫生部门的行政权力及其与省级医院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包括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等行政指标;实施药品“零加成”,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和药品采购机制来减少药品费用,为降低药占比提供基础;将医院控费情况的绩效考核与财政补助相挂钩,提高医院执行控费措施以实现控费指标任务的动力。

指标控费方法简单有效,有利于医院实施,也有利于卫生部门进行控费管理。各医院将控费指标与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可促使医生调整医疗行为。因为控费初期医院费用“水分”较多,医生的控费空间大,最终取得了“零增长”的控费效果;由于物价增长与医疗技术进步等原因,卫生部门在实施“零增长”两年后将控费目标调整为“适度增长”,继续在总体上限制医药费用的增长速度。

4.2 各部门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来促进医院实施规范化管理,从而减少不合理医药费用

各部门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来促进医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在进行指标管理的同时,卫生部门开展“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规范并监督医院的医疗行为,倒逼医院进行规范化管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理顺医疗比价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补助,并将财政补助方式改为绩效考核、以奖代补,从而提高医院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动力;进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院主动采取相关规范化管理措施,控制不合理医疗行为;完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使医务人员具有内在动力去执行规范化管理措施,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

浙江省以激发医院活力、控制医院不合理医疗行为、保证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控费原则[5],促使医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从而减少不合理医药费用。在药品严控政策下耗材费用开始“抬头”,医院规范卫生材料的使用,可有效减少不合理医药费用;临床路径作为标准化的治疗程序,可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降低成本;将控费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激励医务人员自觉执行规范措施,减少不合理医疗行为,从而减少不合理费用。

4.3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医院进行规范化管理

很多控费措施都需要信息化作为基础来开展工作,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精细化管理、成本核算、临床路径管理等。这些控费措施会促进医院规范化管理,而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则会进一步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如按床日、按病种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需要以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因此医院成本、绩效等规范化管理措施可以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支持;当医保部门采取上述方式支付时,反过来又促使医院主动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实施相关规范化管理措施,控制不合理医疗行为。

4.4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并完善绩效管理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

2009年开始推动分级诊疗,增加了基层的门诊服务量,但基层的绩效考核对医生激励不足,当2011年实行药品零差率后,其门诊服务量的增速又下降。由于短期内基层的服务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患者不可能迅速地接受分级诊疗,在住院服务方面具体表现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出院人数一直在下降。这些情况反映了如果不继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并完善基层医生的绩效管理,分级诊疗就会失败;如果继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并完善基层医生的绩效管理,则可达到合理分流、费用降低的目的,可以促使医疗机构更积极地推进分级诊疗。

综上所述,浙江省不断地完善控费措施,从而形成了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控费措施。其作用在医院层面上,不仅导致医疗行为合理、费用合理,还进一步推动各部门对相关改革措施的深化,形成良性循环。这种不断动态调节的局面可以使医院的不合理医疗行为逐渐减少,医药费用越来越趋于合理化。

摘要:目的:通过对浙江省医药费用的下降和医药费用控制措施的研究,探讨医药费用控制机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调查、现场访谈、财务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相关控费措施的作用;通过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知情人的评价来分析医药费用控制机制的作用机理。结果:浙江省通过对公立医院实施综合措施,促使公立医院进行绩效管理、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取得了医药费用增速下降、药品费占医药费用百分比下降的结果。结论:浙江省从“零增长”的指标控费入手,持续推进医院外部环境的改革,实施分级诊疗,合理分流病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完善医保控费机制,促进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成本,完善医院运行机制,促使医疗行为合理化,形成医疗服务的长效控费机制。

关键词:医药费用,控费机制,公立医院,“零增长”

参考文献

[1]王鑫.我国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分析与控制策略[D].沈阳:辽宁大学,2013.

[2]王豫斯,李蕾.社区医疗转变看病“倒三角”[N].光明日报,2009-03-04(6).

[3]张侃,冯宗宪,李哲.浅谈住院医疗费用的外部影响因素及控制[J].中国医院,2005,9(7):50-53.

[4]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浙江省教师行为规范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12-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6年9月起,浙江省开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在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有重大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观念和实践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带着这一问题,笔者主要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研究了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新课程的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1)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际调查,探明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状况。

(2)分析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因素,提出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来自浙江省11个地市中新课程实验区高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保证选取样本的代表性,在各市学校样本的选取上均考虑到了学校地域(城乡)、层次(重点、普高)之间的差异,并尽可能在保证整体教师样本性别均衡的基础上随机发放问卷169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65份,问卷回收率为97.6%。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的编制主要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简述以及陈时见主编的《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中对适应性概念的分析,即教师适应的内容包括心理、知识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三方面的适应。本文是从知识、能力和教学实践两个维度来阐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非心理方面的个人“硬件”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并依据这两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

问卷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适应性的调查,主要分为知识、能力方面的适应以及教学实践方面的适应两个维度;第三部分为主观题,以期教师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弥补客观题目的不足。访谈方面,我们利用QQ聊天的形式对随机抽取的若干名信息技术教师就知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方面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适应情况进行了访谈。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适应情况

(1)知识结构方面

知识结构方面的适应主要指教师的知识面、知识结构对新课程标准的适应情况。在调查问卷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现在拥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以及“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更新情况”这两个维度来考察的。

数据显示有82%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基本能够适应新课程的需求。然而,从新课程实施后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更新程度来看,有大概60%的教师认为更新比较大或更新非常大,而只有11%的教师表示更新不大。以上这些数据很明显表明了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被调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对新课程的适应情况还算比较乐观,表现为基本能够适应。然而这是在大多数教师知识更新的基础上做到的,这说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以现有的知识适应新课程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能力方面

能力方面的适应主要指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具备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适应情况。

在调查问卷主观题目的统计信息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进行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之外,还负责学校的机房管理、网站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这几方面的能力对新课程标准的适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差异问题”。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差异问题,制作出优秀的适合不同起点学生的教学资源。

然而,调查数据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中有将近80%的教师能够基本独立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但这近80%的教师当中又有58%的人则是由于某种原因很少去做。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去开发呢?这不仅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实践方面的适应情况

要衡量一个教师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主要基于他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这种表现的好坏、成效就是教师的适应性。而教学实践就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衡量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应情况,对其教学实践能力的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中对教师教学实践的适应性简述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的适应性包括:

(1)新课程实施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2)新课程实施中,对待学生起点差异以及处理教材顺序的情况;

(3)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情况;

(4)教学设计中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情况;

(5)教学和评价中,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视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新课程改革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只有20%的教师的回答是完全可以,而回答基本可以和一般的占到了75%,可见,在新课改后由于课时紧、任务重等问题,大多数的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有一半以上(55%)的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新课标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求:“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有92%的教师重视学生的起点差异问题,其中47%的教师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来解决差异问题。不过也有45%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却因为课堂时间紧、班级容量大而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不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组织中还是比较重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情况的,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此外,在“教学设计中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一项中的数据显示,有关80%以上的教师能够对知识的重、难点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因此,在这两项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教师的适应性良好。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中规定要“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以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整体上对教学评价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具体的评价形式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后个人知识结构的普遍更新比较大,以现有的知识结构适应新课程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大多数教师都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但却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去实践;

(3)教学实践方面,新课程实施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是特别理想;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起点差异并能及时调整教材顺序;教学组织中比较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评价比较重视,但具体的评价形式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方面),适应新课程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要

针对以上信息技术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方面对新课程标准的适应中出现的个人知识结构更新比较大以及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等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以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就本文第三部分对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自身知识结构更新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后,都存在比较大的知识更新。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知识每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发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优势,开发出一些适应本学校学生的教学资源,以弥补教师时间上的不足。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技术交流与学习,鼓励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媒体作品。

(2)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实评价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新课程标准中内容上分为了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内容的增加以及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任务量的加重,并有可能导致在课堂当中不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合作,最好做到分工明确,对哪些教师负责哪几个选修模块做到详细的分工,以提高备课的效率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师生之间有效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因此,不但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还要不断地充实评价的形式和内容,使评价起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S].2003,2.

[3]王海燕.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适应性探究[J].当代教师教育,2008,(3):89-93.

[4]李晶,李龙.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ETS)研究》项目阶段性成

果之四[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10.

上一篇:描写朋友深情的诗句下一篇:做早餐的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