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办公楼现状与发展趋势(共8篇)

办公楼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1

办公自动化是近年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而提出来的新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确切定义。它的基本特征是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生产、存储各种文档,使用复印机、传真机或计算机网络等其他先进设备复制、传递文档。一般来说,一个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当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转输、信息保存四个环节。办公自动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事务型、管理型、决策型。事务型为基础层,包括文字处理、个人日程管理、行文管理、邮件处理、人事管理、资源管理,以及其他有关机关行政事务处理等等;管理型为中间层,它包含事务型,管理型系统是支持各种办公事务处理活动的办公系统与支持管理控制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办公系统;决策型为最高层,它以事务型和管理型办公系统的大量数据为基础,同时又以其自有的决策模型为支持,决策层办公系统是上述系统的再结合,具有决策或辅助决策功能的最高级系统。

1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⒈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办公。所谓数字化办公即几乎所有的办公业务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特别是互连网技术的发展,安全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理论的发展,实现数字化办公是可能的。从管理体制和工作习惯的角度来看,全面的数字化办公还有一段距离,首先数字化办公必然冲击现有的管理体制,使现有管理体制发生变革,而管理体制的变革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管理人员原有的工作习惯、工作方式和法律体系有很强的惯性,短时间内改变尚需时日。尽管如此,全面实现数字化办公是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办公自动化发展迅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从最初的汉字输入、字处理、排版编辑、查询检索等单机应用软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网络办公系统,通过联网将单项办公业务系统联成一个办公系统。再通过远程网络将多个系统联结成更大范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已经成为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是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又一趋势。办公自动化系统引入多媒体技术,使之处理语音、图形、图像功能加强,更能够满足办公要求,提高办公信息处理的应用范围和价值。近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需求,电子商务(e-Business)已日益成为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热点,所谓电子商务,是1一般地说,办公自动化简称OA(Office Automation),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工作率和质量,辅助决策,求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共 4 页,第 1 页

指把企业最关键的商业系统,通过网络与员工、顾客、供应商及销售商直接相连,将传统的商务活动通过计算机网络加以实现。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地以文档数据为其处理中心的传统办公自动化。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最大特点是,应用基于文件系统或/和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文档数据为存储和处理对象,强调对文档数据的计算和统计能力。但是,缺乏对于协作型工作的处理能力,而办公过程主要是群组协作过程,如收发文、日常报销流程等。因此,此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是有限的。当前办公自动化系统将逐步过渡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新一代办公自动化。在实践中,由于网络的便捷带来的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使得企业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外界信息和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并在它们之间不断地交互与碰撞中使知识获得再生和增值。办公自动化不应只是人际办公的计算机化,而是要融入新的管理方式,要融知识管理于办公自动化中。通过新系统,办公自动化为领导层,办公室,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等提供全新高效的工作模式。

事实上,现在的办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档处理,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现代办公的任务是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是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知识、定位拥有专门知识的人、传递知识、和有效利用知识。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适合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知识管理关注在如何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散布在企业信息系统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实际上,无论实时交流、信息集成还是门户建设都是指知识管理。因此将来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知识,实现的基础技术是知识管理。

⒉办公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办公自动化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投资大、效果不明显、水平低、重复建设多、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模拟手工作业增加管理负担等。

办公人员大都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硬件知识的缺乏,导致办公效率的降低,也造成系统管理员工作量的增大如系统维护及软件升级。成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软硬件的升级换代将更加的频繁,这就意味着系统后期成本居高不下。

当今政府、企事业对信息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因而对信息的存储和保密也就更加重视。而今,病毒的破坏、黑客的入侵等都将对系统信息以致使的打击。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条,第一条,对办公自动化的本质作用理解不深,通常只是把办公自动化理解为办公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使用目的为提高效率,实际上,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管理机构的决策效能更为重要。第二条,忽视了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基础,通常只是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办公自动化发展必需依赖两个基础,一个是管理基础,另一个是信息积累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两个基础,办公自动化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第三条,技术条件的制约,也会使得办公自动化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早期的网络技术在信息共享和沟通方面的支持就显得明显不足。

Windows的终端办公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特点是整个系统为瘦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瘦客户服务器体系软硬件的升级换代只是对服务器的升级,客户端不需任何软硬件的升级工作,这将降低整体成本。瘦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系统采用集中式管理。由单位的IT部门集中管理所有的客户系统,可大大减轻IT人员的工作负担,便利系统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使得系统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使得企事业单位能容易实现远程办公,外地机构也可以用同一系统办公。

二、我国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策略探讨

根据我国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使我国办公自动化建设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办公自动化建设方面应采取如下对策:

在组织实施方面,从传统的工业项目管理体制转向专业化和产品化实施体制,确保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系统持续的升级,走合作与分工并举的道路。由此可造就一批以办公自动化为业务核心的、规模较大的专业软件公司。

在技术选向方面:选择与世界发展潮流吻合的技术。现在还在流行的技术并不能代表未来一定能够流行。技术的标准化程度要高,开放程度要好。关键应用主张自主开发,发展民族产业。在技术结构方面,尽快从Client/Server结构体系转Browser/Server结构体系,采用B/S思路,最终用户界面统一为浏览器,应用系统全部在服务器端,是标准的三层结构体系。系统负载轻,开放性好,系统维护升级方便。

系统设计方法:考虑到我国办公自动化的现状,采用生命周期法和快速原型法相结合,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以快速原型法为主。在实施方面遵随统一规范和分布实施的原则。

在设计思想方面,从传统的面向业务的设计转向面向用户的设计,即将设计的着眼点放在用户对象身上,设计视角范围是整个内部网,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业务设计。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引入到系统设计中去。

在实现方法方面,从传统的结构化设计转向采用复杂适用系统(CAS)理论进行实现,即从一般的业务需求中抽象出关键的复杂适应系统,该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系统使用越久,积累的有价值的东西就越多。

办公自动化不应只是人际办公的计算机化,而是要融入新的管理方式,要融知识管理于办公自动化中。通过新系统,办公自动化为领导层,办公室,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等提供全新高效的工作模式。

办公楼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2

1 办公自动化的由来

办公自动化 (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 一词始见于1948年, 它是数据处理的同义词, 20世纪60年代作为办公自动化的核心设备文字处理机问世, 到1972年, 美国LEXITRON公司制成电视显示式文字处理机, 开始获得广泛使用, 由秘书、文书和专业人员操作使用不同功能的自动化设备, 进行各类文件的草拟、编辑、检索以及各类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存贮。办公自动化是信息革命的产物, 在20世纪70年代, 世界先进国家, OA系统只具有电子邮件、电子报表、电子文件、电视会议、多功能电话系统、数字通信交换设备、传真设备等多功能大量的新型办公设备。20世纪80年代, 随着局部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又向系统化、标准化、结构化、网络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开始使用, 办公自动化采用高频带局部地区网 (LAN) 得到普及。办公自动化发展涉及两个重要内容:OA所提供的功能 (即应用) , 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手段和环境 (即OA使用的工作站) 。OA的应用有两大革新, 即复合式文档以及计算机支持的群体工作 (CSCW) , 复合式文档包括编辑、图像、数据库、电子表格、声音以及图像处理等多种功能, 复合式文档的管理 (存储, 检索, 控制和分配) 又将促进OA的组成工作方式, 5-10个工作站都可接到带有光盘的服务器上, 从而促进面向目标数据库和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合。这些技术把OA从靠纸张传递信息的时代发展到全电子信息传递的时代。办公自动化是一个以计算机和现代化通信技术为核心, 由其他办公设备相配套而构成的综合性现代技术系统。办公自动化是一个以信息生成、存贮、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是一个以办公室为环境, 以办公人员为主体, 以提高效能服务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科学管理系统。

2 办公自动化技术在文档中的应用

文书处理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贯穿于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中心内容, 以纸质、手工为主体的传统办公方式, 越来越受到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新技术的冲击, 在最低层次的办公系统中, 需要具有文件的生成、登录、办理、立卷、归档、存贮、检索等自动化功能。更高层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有对包括文件在内的办公信息提取、筛选、分析、综合以及传递等自动化功能。这些功能使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对整个组织结构、业务活动的管理控制功能。最高层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决策支持功能, 要实现决策支持功能, 就需使具有包括文件在内的所有办公信息的处理能够为决策服务, 即具有自动化的决策信息准备、反馈信息的提取、处理、决策方案的提供、优化等功能。办公自动化在文档中的应用, 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管理控制功能和事务处理三项功能齐备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 办公自动化在文档中的应用发展很快, 其基本技术工作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报表处理、语音处理、图形处理、网络通信等。应用的文档办公自动化设备主要有:计算机、文字处理机、光符识别机、汉字输入、用户电报、多功能电话、传真机、复印机、一体机等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 不仅需要购置硬件还要有与之相配的“软设备”, 软件必须具备:a.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b.系统功能的实用性与完善性。c.软件的通用性、可移植性。d.软件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e.系统操作的简便性和易学性。f.主要技术指标的考察, 有:倒排档、顺排档、复合项模糊检索等。

计算机在文档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a.文字处理。b.收文登录和检索。c.公文的跟踪催办。d发文管理, 对各类文件进行发放、户头登记、签收等。e.综合统计。f.与通信设备连接进行远距离文件传送。g.与印刷设备相配套, 进行排版印刷。h.建立各类数据库, 为领导和办公人员提供资料服务。i.对文件分类、组卷、编制案卷目录、各类检索工具。j.增加刻录设备就可用光盘永久存贮各类信息资源。

3 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的前景展望

根据中国目前办公自动化发展的水平和趋势, 办公自动化在文档管理的中应用越来越趋向于:

3.1 设备的配套化

从文档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实践来看, 计算机与其他OA设备的组合配套成了一种客观需要, 如:在计算机应用初期, 尽管软件设计赋予计算机各种功能, 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硬件配套, 实际上只是用于文字处理, 为办公人员草拟、修改、编辑文稿、打印清样提供了方便。当配置一套简易照排、印刷、刻录等设备, 就可将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有关信息印制各种信息资料, 还可刻在光盘上永久保存, 改变了重复劳动, 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说明计算机功能是多维的, 客观上要求与其他设备相配套, 否则, 计算机的许多功能就会处于空置状态。

3.2 信息的网络化

办公自动化讲究“规模效益”, 它的“规模效益”主要不在于其设备的规模, 而在于信息网络化程度的高低。一般来说, 在同等的设备条件下, 其网络程度越高效益就越大, 办公自动化的网络效益主要体现在:

3.2.1通信效益。计算机联网, 为网内通信提供了方便, 特别是远程通讯技术的应用, 信息的传递, 增强了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功能。还获得了一地排版, 多地印刷的经济效益。3.2.2综合效益, 即网内各工作站构成了众多的信息通道, 丰富了信息资源, 同时增强了计算机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3.2.3服务效益, 网络范围越大网内的信息传输面就越广, 所存贮的信息就能为更多的用户服务, 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最大限度地共享外部设备和信息资源。

3.3 应用的标准化

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标准化, 目前人们在着手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时, 往往注重于对计算机硬件的选择和软件系统的人机界面, 容易忽视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 即使在一个单位内也不注意此系统与彼系统相关信息的连接, 文书、业务和档案没有统一规划, 各类信息缺乏通用性, 给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时数据的重复输入, 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拓展和性能的通用性, 将让人们认识到标准化问题的重要, 办公自动化在文档工作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标准化问题有:

a.文件格式标准化。包括各类公文的体例标准, 特别是文种的语言表述标准, 有关词、概念、术语的标准。b.文档处理的标准化。包括文件的传递、运行、行文规则、文件著录、主题词标引、归档工作制度以及操作标准等。c.应用软件的标准化。包括软件的编程语言、接口制式、数据库结构、限长、功能设置、输入、输出格式等标准。

3.4 管理一体化

根据文档的形成规律, 文书是档案的来源, 档案是文书的归宿, 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是一个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在没有先进技术来保障两者的紧密联系的情况下, 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文书、业务忙于眼前, 工作缺乏条理性, 档案对前期心中无数, 工作较被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为增强文档工作系统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发展本身也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文书、业务工作中形成的信息可在档案管理中应用, 实现了一次输入多次提取的全过程管理和全文管理工作。为实现文档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它将减少重复劳动,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文档一体化将成为办公自动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4 文档一体化已发展成办公自动化的一大趋势

文档一体化充分利用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 避免档案部门的重复劳动, 使文书工作中文件的收发、登记、运转、承办、催办以及文件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利用、统计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达到文件处理精炼化、完成案卷系统化、查找利用标准化, 档案部门也就摆脱了繁琐立卷任务。在我国, 计算机已从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 走近了平常百姓家, INTERNET更是遍及世界各地, 这为我国OA平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而办公自动化与文档一体化的相结合, 也使办公自动化的功能更丰富, 更实用, 更满足办公人员的各方面需求, 可以预见, 在不远的将来, 成熟稳定的OA平台将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办公领域。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办公领域里的一场革命, 使人们从靠纸张传递信息发展到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 办公自动化 (OA)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使文档工作一体化得以实现。

中国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3

现在,中国期刊走向世界还有难度,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以及东西方背景的差异,目前来讲还差得比较远,這个路还需要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期刊的整体质量跟世界是同步的,期刊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期刊成为了一种历史上期刊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进入了职业化经营的一个阶段。中国的期刊史就是一个改刊的历史。改什么呢,改黑白版改彩色版,改印张、改栏目、改开本,还有改主编。

在知识经济时代,期刊呈现出三种情况,就是数字化期刊的三种状况。一种情况是门户网站,发布期刊的最新动向、动态,为网络订阅的读者服务。第二个就是数据库模式,就是把已经发表的文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数据库,比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第三个就是网络杂志模式,等呈现原来的整本期刊,使读者能看到期刊本身从封面到封底的全貌,这个实际上叫电子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期刊形成了六大特色:1.期刊出版进入传媒时代。2.期刊两极分化,好的期刊更好,差的期刊将被淘汰。3.期刊出版进入一个形象创建时代,进入品牌时代。4.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入营销整合时代。5.期刊进入策划时代。一本期刊搞得好不好,核心的竞争力就在策划的竞争力,策划的竞争力包括它的栏目设置、品牌的营销、作者的建立,还有编辑本身的基础知识。6.期刊读者多样化。

保险行业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4

摘自:互联网发布时间:2010-08-23 15:35:28

一、就业现状:

“外资保险(包括合资)公司将在2007年急速扩张其网络。”--这一动态从2007年初铺天盖地的保险公司招聘广告中便可见一斑。根据无忧指数3月统计数据显示,保险业的人才需求数量达到12999个,位居本月行业需求第14位。欧美独资与欧美合资/合作大肆招聘,在各大类保险公司的招聘需求中名列前茅。据业内专家分析,随着人口红利期到来、公共养老制度改革孕育着商业寿险发展的黄金期、股票市场走牛预期、投资渠道日渐放行,这些利好消息将为中国保险资产扩容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而对于中资保险公司来说,2007年又是他们不得不艰苦应战的关键一年,因为外资保险公司纷纷在经验、管理、服务上亮出招牌。中资保险公司不仅要与他们争夺国内市场份额,更要面对外资公司雄厚经验和技术的挑战,新一轮的“战役”一触即发。

保险业内的剑拔弩张也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匮乏上。在2007年3月中旬召开的“银行保险”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说,“行业发展与保险业人才总量不足,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保险业发展存在的三大矛盾之一。”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保险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只有1:4的水平。尤其是保险高级管理人员的紧缺,更是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而外资保险企业抢滩中国,最需要的几大类职位分别是高级客户服务人员、营销业务主管、营销培训师、财务管理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这也导致了保险企业之间互挖墙角,人才流动频繁。目前,很多城市的保险行业协会都发起了“保险业人才流动自律公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行业稳定和客户权益。但从根本上来说,国内仍需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真正解决保险业“缺血”的症状。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近日于长沙举行的保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险业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必须建设好以监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保险营销人才为主体的四支人才队伍。

吴定富提出,保险业要抓住战略机遇,又快又好地做大做强,关键在人才;保险业要解决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关键在人才;保险业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人才。

吴定富还强调,必须把保险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保险业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必须建设好以监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保险营销人才为主体的四支人才队伍。

二、就业发展趋势:

保险专家对未来3~5年的寿险市场进行前瞻性预测时乐观地表示,未来5年内,中国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20%~30%,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15~20年。业内将保险中介喻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加入WTO后,这一朝阳行业正被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笼罩着。

1.从业务代理到技术精英

虽然中国保险业拥有庞大的从业人员,但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而这些关键性的人才却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据了解,在去年投资连结型产品大受欢迎的时候,一些国内保险公司之所以迟迟没有动作,就是因为有人才短缺的苦衷,因为投资型产品对于精算、投资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资保险的进入引起的竞争加剧,高级人才短缺所形成的瓶颈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地浮出海面。

目前,从各保险公司见诸报端和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来看,与以往主要招聘业务人员不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

目标锁定在管理、策划、组织培训等管理和技术人才身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颇受青睐。那些具有团险销售经验、有良好业务关系网的销售精英也同样大受欢迎。外资保险则对那些既有保险业背景,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情有独钟。

2.从新增机构到外资保险

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国际惯例,开设一个保险总公司,内勤管理人员起码要有80人,分公司要有60人左右,支公司大约在30~40人左右。前不久,保监会批准几家保险公司成立300家分支机构,预计需要新增上万名员工,而目前国内保险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不过15万左右,因此抢先争夺有限的人才成为各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

同时,那些尚未开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也感到了压力,加紧人才储备也提前排上了他们的日程。此外,获得牌照的外资保险公司陆续进入国内市场,除了直接从国外带来极少数骨干力量以外,这些外资保险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绝大部分要靠吸取本土人才来满足。何况他们要想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首先面临的也是用人的本土化问题。因此,外资保险对人才的胃口也很大。

3.从“挖角”到“定制”

几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为长远计,自我造血将是公司人才战略的方向,同见效益快的“挖角”相比,自我造血更能决定公司的生死成败。挖角只是短期内赶超对手的最佳途径。一位保险资深人士称,有些公司虽以国际价码成功地挖取了国际高层人才,但仍将以自我培养人才为主。

一位业内高层人士感言,由于高素质保险人才供需严重脱节,中国保险业正历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挖角行动。更有专家预言,保险人才争夺战才刚刚开始,明年将更加惨烈,在未来的5年内,保险人才供需脱节矛盾不可能缓解。于是,在挖角行动愈演愈烈的同时,以“人才定制”为特征的人才储备竞争也开始激烈起来。

他说,保险公司在初创期,肯定希望多多利用同行的“成品”人才,以期短期内打开市场并站稳脚跟。一旦进入成长期,保险公司将会注重自我造血,从学校吸引人才,并予以选择性地重点培养。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纷纷与高校联手或自创学校培养人才已是证明。

4.从本土到国外

一些专家指出,中资保险公司也应该把招贤纳士之手伸向海外,以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来应对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这样不仅能弥补国内保险高级人才的相对不足,更可以引进国际金融保险业先进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和技术。

不少保险公司都已经在这个方面走出了第一步。如今,在一些国内保险公司担任中高层管理者的外籍员工已经达到了20多人。而在一线的管理层中,这个数目达到了100多位。

中国电力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5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产业,与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和体制变迁紧密相关。据考证,1882年7月26日正式发电的上海电光公司的乍浦路火电厂是中国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当时发电机组为16马力,可供19盏弧光灯的照明用电。而由16马力到1949年的185万千瓦,中国的电力工业的发展花了67年时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人均用电仅9千瓦时,装机容量占世界第21位,用电量为第25位。建国后的60年,中国电力工业以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使得装机容量到2008年达到7925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位。

重工业为主发展战略推动下的中国电力工业发展阶段(1949~1978)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电力工业必须先行。

从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机组容量为205万千瓦,实际完成246.19万千瓦,超额完成20.14%;计划年发电量指标1957年为159亿千瓦,实际1956年完成165.93亿千瓦,1957年完成193.135亿千瓦。

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高指标,电力工业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随之进入“大跃进”发展阶段。1963~1965年,完成了215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填平补齐,使已有的1300万千瓦发电设备达到基本安全满发。1966~1970年5年间发电量平均年增长率11.14%。从1970年到1975年电力工业虽然没有完成“四五”计划的指标,至1975年底,全国年发电量为1958.4亿千瓦时,比计划指标要求的低限还少41.6亿千瓦时,但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1.11%。1975~1978年间我国发电量平均年增长率为9.14%。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30年中,在重工业为主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国有办电体制使得中国电力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在所有阶段都高于当期的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电力发展(1979~1999)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增加电源,解决电力短缺问题,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电源建设、解决发电装机容量不足方面。

1978年,全国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仅为23.05万km,变电设备容量为1.26亿kVA。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99年全国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为68.6万km,变电设备容量为9.18亿kVA。1979年全社会用电量2762亿千瓦时;1999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2092亿千瓦时。1999年全社会用电量是1979年的4.38倍,年均增长率达7.82%。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力发展(2000-今)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电力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08年底发电量达34334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2580千瓦时。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3.19亿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7.93亿万瓦,平均每年新增5258万千瓦,年均增长率高达11.55%。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

三、发展中的工程公司管理模式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采用招标投标的办法,通过竞争择优选定有实力、有信誉的国际工程公司,实行项目建设总承包或项目管理总承包,是国际上公认的、普遍采用的模式。

(一)国际工程公司项目管理模式主要特征 据介绍,当今国际工程公司的主要特征是:

其一,拥有人力、物力资源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服务,能够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满足业主的需求;其二,具有咨询、设计、设备材料采购、项目管理、开车指导、售后服务等综合功能和建设项目总承包能力;其三,组织管理机构科学、精干、高效;以六大控制为主要内容;其四,采用国际先进模式对项目实行科学管理;其五,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或以金融机构为后盾;拥有专利技术,或与专利商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能反映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其六,采用通行的经营模式拓展业务;其七,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赢得值原理、信息技术和矩阵式项目管理结构;其八,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量化和进度、费用综合管理和控制。

(二)EPC全过程的管理,是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项目是一系列的临时性的活动,目的是创造一个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谓项目管理是有关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的应用,用以管理以项目为导向的活动,来满足和超过顾客的期望要求。

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6

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商品经济的主导因素已从商品的制造转移到商品的流通,所以物流过程是否通畅、高效,物流功能是否完备,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要发展我国的物流业,有必要分析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关键词:物流;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产业 引言: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商品经济的主导因素已从商品的制造转移到商品的流通,所以物流过程是否通畅、高效,物流功能是否完备,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要发展我国的物流业,有必要分析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一、中国物流业现状透视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在不同程度上也得到提高和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民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促进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但是囿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人们只重视生产过程,而忽视由于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所引起的物流过程,致使物流状况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薄弱环节。目前,物流业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1)运输业

中国现有铁路6万公里,线路长度仅是美国的1/6,印度的4/5,按国土面积拥有量排居70位之后,按人均铁路拥有量排居世界第100位之后。不仅铁路数量少,而且装备陈旧,技术落后,能力低。近年,铁路运输密度高达2500万吨/公里,居前苏联之后第二位。但是我国铁路的装备水平,包括复线率(占32%)、电气化率(占20.4%)、机车功率和通讯信号设施也都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据铁路部门统计,全路有1/3的路段和2/3的主要编组站目前已处于超负荷运行;1.3万公里路轨和占半数的机车及客车超期服役。因此,铁路已出现高负荷、高磨损、大密度、大运量的状态,设备使用周期缩短而养护时间越来越少,事故隐患增加。

公路运输问题也很严重。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公路长度只有111.5万公里,每平方公里只有116米公路,其中一、二级公路只占2%。在60多万公里县乡公路中,90%以上是雨天无法行车的土路,绝大多数柏油路面超期服役,好路率不足60%。同时,全国尚有20%的乡村未通公路。另外,在用货车大多数技术落后,效率低、能耗高。更由于公路上自行车、拖拉机、人力车、畜力车与汽车混合行驶,使汽车的平均时速只有20)30公里,不及经济时速的一半,繁忙路段发生长时间堵塞已司空见惯。低速、堵塞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10亿元以上。

水运突出表现在港口吞吐能力严重不足,沿海15个主要港口完成的吞吐量已超过设计能力的16%,压船、压港、压货的现象十分严重,高峰时每天压船500多艘,一些船只在港滞留长达两个月之久,年滞港损失赔偿金多达2亿美元。船舶老旧、能耗高、技术性能较差,船龄在10年以下的只占32%,20年以上者占26%,个别船龄已高达50)60年。此外,内河航道大多处于自然状态,缺乏应有的整治。

(2)仓储业

我国现有储运设施老化,仓库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到九十年代已有20%属于危房。仓库内的装卸搬运设施自动化程度低,很多作业还是靠人搬肩扛去完成。仓储能力分布不尽合理,仓储功能单一,技术装备落后。

(3)包装业

由于忽视商品包装和为了单纯降低包装费用而忽视商品安全,从而造成物流费用上升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包装技术和包装管理差造成的商品损失每年已超过了140亿元。近几年来,全国水泥由于散装率低(13.9%),仍以袋装为主,在物流过程中的破包率平均在18%左右,损失量相当于产量的5%,直接损失4.5亿元;平板玻璃由于常年采取木制包装,破损率达8)10%,每年破损玻璃100多万箱,相当于大型玻璃厂一年的产量;化肥的破袋率达8%左右,直接损失达4.2亿元。2.物流业管理分散化、行政化。

我国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有很大发展,但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其主要症结在于物流业管理上的分散化、行政化。

目前,我国有许多部门涉及生产资料的物流管理。如铁道部门的货运管理系统,内贸部、供销总社的储运管理系统,对外贸易部的外运管理系统。此外,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煤炭、城乡环保、军队后勤系统,也都有自己庞大的储运机构。人们尽可以举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这些各自独立的物流系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无可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片面强调局部的合理性造成了宏观上的管理混乱和极大浪费。主要表现是,自我封闭,多头领导,政出多门;内部一应俱全,仓库林立,车队繁多、运力分散;外部互不衔接、互相封锁、各行其是、很少协调。这割断了宏观物流系统的内在联系,许多需要整体协调配套才能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而出现了在物流能力极度紧张、严重短缺的同时,却又普遍存在大量的浪费,物流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综合效益低,物流成本高。同时,大家各搞一套,物流能力分散化也限制了物流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

与分散化并存的是物流管理行政化。如果说我国经济运行普遍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话,那么生产资料物流领域则是突出的典型之一。物流管理行政化的主要特征是各自为政的领导部门采用行政手段和行政方式直接干预、调节物流活动。在行政化运行格局中,政企不分非常严重,物流企业缺少经济利益上的内在动力机制,也缺少自我发展能力,物流行业普遍处于低效率状态。

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上先进物流业发展的轨迹和经验,结合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物流业将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一:相关新体制及新政策的不断创新

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物流产业的市场化和适应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政策、制度环境的创建与创新。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如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致使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所谓的“体制障碍”。不过,中国政府及物流界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瓶颈”效应并积极应对。早在1999年n月国家经贸委同世界银行召开的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上,吴邦国副总理就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2001年3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性指导文件,主要内容包括了:1.中国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2.提出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培育物流服务市场;3政府部门要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5.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6.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一划》中也明确提出,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体制形式、服务方式。中国政府还在继续研究制订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2002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物流高层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陈文玲女士也提出:“建议国务院成立协调全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和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2.发展趋势二:中国物流业渐趋市场化、标准化和体系化 物流的市场化是其形成体系化的基础。如果缺乏足够的专业化外包业务的物流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的方向与供给的方向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物流的市场就很难成熟发展。在中国迈向物流体系化的进程中,物流的标准化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虽然目前在中国物流的标准化工作还没有很好地得以实施,严重阻碍了中国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但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物流标准化工作正在有序地推进,成果之一便是一部新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于2001年8月1日付诸实施这意味着中国物流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并告别无序。

可以预测,物流统计标准、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工具标准等其它标准也将于不远的将来面世。中国物流业的体系化发展是目标,更是趋势。物流专家王之泰先生认为:“目前,由五大行业组成的物流产业基本构架已经形成”。在这个框架下,通过物流市场的市场化、标准化等,我国的物流产业最终将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与商品流的统一。

3.发展趋势三: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产业飞速发展

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已被列人了国家的“十五”计划之中。“十五”期间重点鼓励和扶持发展三种类型的采购、配送中心。一是以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为主的配送中心;二是以产品贸易批发为主的配送中心;三是以运输、仓储、货代等专业服务为主的配送中心。各地也积极投身进来,上海市出台的<“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着重发展三类物流,适应商业批发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即为其中之一,并计划在“十五”期间建成市内配送中心20个,市外配送中心3一5个。

根据王之泰先生的观点,第三方物流业现在的方向是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一路是我国自己瞄准高起点建立起的全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大多是对新政策最敏感的民营企业,其代表是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一路是国际物流企业以不同方式进人到中国市场之后产生的不同形态的第三方物流。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之后,随着物流市场进人壁垒的逐步消除,国际物流企业势必大规模进人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本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第三路是由中国传统的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业务基础和在客户、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中外运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这一领域企业规模大,资本、资产实力雄厚,如果能够突破体制障碍,会很快成为中国物流领域的“航空母舰”。

4.发展趋势四:现代物流信息化水平将极大提高

我国物流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严重滞后,物流信息网络尚未建立。特别是在一些由传统流通企业转变过来的物流企业,这种现象尤其严重。而这种低下的信息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会随着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如毛用S、马士基等的进入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可喜的是,中国物流企业的一些先行者,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宝供物流早在1997年就在国内率先建成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国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近几年进一步大力提升了物流信息服务水平。这表明,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物流企业正在开始全面实施信息化,从而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海上风力发电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7

海上风电由于其资源丰富、风速稳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少,风电机组距离海岸较远,视觉干扰很小;允许机组制造更为大型化,从而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总装机量;可以大规模开发等优势,一直受到风电开发商的关注。但是,海上风电施工困难、对风机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高,自1991年丹麦建成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以来,海上风电一直处于实验和验证阶段,发展缓慢。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海上风电开始进入风电开发的日程。2000年,丹麦政府在哥本哈根湾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意义的海上风电场,安装了20台2兆瓦的海上风机。此后,世界各国开始考虑海上风电的商业化开发。目前全世界建成的海上风电场有30余座,装机容量达到了100万千瓦[1]。海上风电技术正在完善,海上风电场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潜力巨大。

本研究主要介绍国外海上风电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海上风电技术发展的前景。

1 国外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

国外海上风电经过近20年的发展,呈现出3个重要特征。

1.1 丹麦、德国和欧盟是海上风电发展倡导者

尽管世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00万千瓦,但是大约40%在丹麦,其余分布在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典和意大利等。丹麦是一个岛国,近海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地处波罗地海,海风风速稳定,没有灾害性台风影响,有利于开发海上风电场。目前,丹麦建成了7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因此,丹麦是海上风电先导者,也是海上风电的倡导者。

在丹麦的积极倡导和设备供应商的推动下,欧盟在2004年将海上风电的开发提上日程。按照欧盟风能协会的计算,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8亿千瓦,海上风电约为8 000万千瓦。欧盟各国为海上风电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提供方便;建立统一海上风电联网机制,建立近海海底电缆联网系统,方便海上风电的接入;各国分享已经取得的海上风电的经验和教训,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并尽可能形成规模化海上风电的开发;明确海上风电过网费的分担水平,给开发商明确的价格政策信息;充分利用海洋开发的数据和经验,要求海洋、海事、海运部门为海上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以便选择最适合开发的风电场。欧洲风能协会和各电网公司联合制定海上风电上网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方便海上风电的上网。

在欧盟政策的鼓励下,德国也开始了海上风电的发展。德国陆地风能资源较好地区的开发程度已经较高,海上风电开发目前正式进入德国的开发日程。针对当前海上风电电价过低的局面,德国计划修改电价方案,即基本电价为14欧分/千瓦时,并可随着水深和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适当增加。德国风能协会预计:2020年陆地风能的安装潜力在4 500万千瓦,海上要发展1 000万~1 200万千瓦,合计约5 500万千瓦;2020年风电可满足20%~25%德国电力消费需求。德国政府远期海上风电发展计划是:2030年前要发展2 000万~2 5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

欧盟国家是海上风电的先行者,也已为海上风电的开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将着手推动海上风电的更大规模发展。

1.2 海上风电开发技术上可行,装备不是其制约因素

虽然海上开发有许多特殊制约条件,如盐雾问题导致的防腐问题,地质条件复杂导致的施工困难,但是经过对现有海上风电场与风电设备的考察发现,海上风电设备的故障率远低于陆上。究其原因主要是:陆上风机稳定可靠地运行已经有了20多年的经验,对海上风电技术装备提供了技术基础;设备供应商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适应,充分考虑了海上风电的特殊需要,参考海上钻井平台的运行经验,对设备运行和维护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和维修维护预案;各设备供应商大多对海上风电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实验,比如丹麦的维斯塔斯对丹麦的海上风电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具有了海上风电设备实际商业化运行的经验。因此,装备技术已经不再是发展海上风电的阻碍。

1.3投资大和成本高将是制约海上风电开发的主要因素

发电成本是海上风电发展的瓶颈,研究表明,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20年设计寿命计算,海上风电的发电成本约合人民币0.42元(或0.05美元)/千瓦时[2]。这是由于海上风电的初期投资费用较高,特殊基础结构的建造和并网连接所占份额最大,一般要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海上风电成本也与单机容量和风电场装机台数有关,同一基础安装更大容量的风电机组会更经济,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上比较经济;海上风电场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也很高。为减少维修次数,在海上恶劣天气条件下停运设备降低了可用率;为使风电机组适合海上运行,要采取气密、干燥、换热、防腐处理等特别措施;为方便维修风电机组需设计、安装的特殊装置,这些都造成发电成本的增加。目前,海上风电场的总投资中,基础结构占15%~25%,而陆上风电场仅为5%~10%[3,4]。因此,发展低成本的海上风电基础结构是降低海上风电成本的一个主要途径。

2 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

2.1 风电技术发展迅速,成本持续下降

海上风电场总投资成本一般比陆上风电场总投资成本高出2倍左右[5],其中基础、安装及电网接入成本远远大于陆上。虽然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但海上风电场拥有优越的风资源,不占用陆地面积等显著优点,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同时海上风电场安装容量的增加、风机尺寸和风机布置规模的扩大、大功率风机的研制开发和安装运输技术的成熟,海上风电成本及运营成本也在逐步下降,海上风电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6]。

欧盟委托欧洲风能协会制定风机发展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协调各个风机制造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把相对稳定机型和频谱、避免机型出现混乱、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发电成本作为重要目标。过去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技术进步,以后更多的是依赖于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降低成本。一旦大规模投入市场,通过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售价,从而降低发电成本。世界风能理事会估计,到2020年,海上风机的造价可以降低40%以上,发电成本可以同幅下降。

国外有关机构也对如何降低海上风电成本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提高海上风机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免维护时间,降低维护和维修费用;适当大规模开发,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充分利用已知海洋地质和气象资料,减少开发初期投入;适当降低噪声要求和塔架高度,降低造价。

2.2 政府支持仍然是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

海上风电是当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项目之一,政策的积极支持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7]。海上风电利用海上风能资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的燃煤发电相比,海上风电不依赖外部能源,没有碳排放等环境成本,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和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是理想的绿色能源。正是因为有这些独特的优势,风力发电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风电成本开始大幅度下降,在资源好的条件下,在考虑环境外部成本特别是碳税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同煤电和油电相竞争,但是风电由于其间歇式等技术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电网企业的积极性,突破风电上网瓶颈,保障风电的顺利发展。欧盟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来源多样化、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措施,制定若干政策和机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了发展海上风电,欧盟已经决定建设环大西洋欧洲沿岸的海底电缆网,为海上风电的输送和调度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现在已经进入勘探设计阶段。在风能资源普查方面,欧盟绘制了统一的风能资源图,还配合海上风电开发,开始绘制海上风能资源图,为风电的开发奠定数据支持基础。

2.3 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

在海上风电发展中,注重提升风电技术,最快速地降低成本是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目标。

2.3.1 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技术

若想利用海上风能,需要搞清楚近海区域上的风的变化规律及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8]:利用沿岸陆地气象观测数据、船舶报数据及气压数据和海面风场数值模拟。其中利用沿岸陆地气象观测数据是常采用的方法。将获得的海上一段时期内的气象资料与岸边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测出对应海区的风况特征。为弥补海上气象观测稀缺和近岸海域数据不连续等问题,通过建立风场数值模型模拟计算出一个区域内风能的分布。模拟计算中考虑许多对近地面的风切变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如海陆风、逆温等[9,10]。

2.3.2 海上风电机组

由于海上风机的安装、运行、维护较陆地困难且成本高,增大单机发电功率、减小单机数量,推动风机向更大方向发展。海上风电机组呈现大型化的趋势,多选用高叶尖速设计参数,以减轻塔顶机舱和叶片的重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大型风机的发展需要新材料、新工艺、新概念技术支撑,碳纤维塑料因其较强刚度、质轻、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在叶片制造中广泛应用。

为了承受海上的强风载荷、海上腐蚀和波浪冲击等,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建设成本高。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由塔架和海底地基组成,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单桩结构、重力式、桶形结构和悬浮式[11,12,13]。其中单桩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是目前海上风电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对于变动的海床,由于单桩打入海底较深,该基础形式有较大优势。桶形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海洋工程基础结构形式,由于它的材料和安装成本低于单桩基础而受到海上风力发电行业的青睐,大大地节省了钢材用量和海上施工时间,运输也较容易,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浮式结构是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的深水结构形式,可以克服海床底部安装基础结构受水深限制的缺点,主要用于50 m以上水深海域[14]。浮式结构分为多风机漂浮平台和单风机漂浮平台,前者多风机共用一个锚定系统,有利于整体的质量优化,但因稳定性不容易满足和所耗费的成本过高而不予考虑;后者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单体设计加工方便等优点。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侧重于采用单风机漂浮平台,研究的重点是降低锚定系统成本。

2.3.3 海上风电场设计

近年来,海上风电项目从单台机组逐步发展为大中型风电场建设。海上风电场的设计对海上风电场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包括机组的排列和风电场控制方式。

海上风电机组的排列方式应考虑海床的结构以及环境、地理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应尽可能地避免风电机组的相互干扰,减少风电机组的尾流所造成的损失,优化利用海域面积,使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或发电量最大化。为降低成本,风电机组应尽可能地布置在浅水、且海底平坦的海域。

海上大型风电场并网方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多台风机并联后连接到一个换流器再并网,或者采用带分散风机控制直接并网。后者每台风机有自己的换流器,可靠性大幅提高,不会因单一换流器故障导致全部风机不能输送电能到电网,同时传输容量提高,可以分别控制单台风机工作在理想状态。随着海上风力发电量的不断增加,海上风电并网将面临新的技术问题,一是海上风电的输送,二是风电场动态稳定性对电网的影响。提高风电的可控性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除了风电机组的控制技术,还应注重研究风电的短期气象预报和风电场的集中控制策略。在电网技术方面,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尽可能地保持风电机组与其他发电机组的同步[15]。

3 结束语

海上风电技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海上风能开发的主要问题在于成本过高和安装运输不便。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成熟,海上风力发电的成本也将不断下降。海上风电机组呈现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在浅海或近海区域,单桩基础是目前海上风电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浮式结构适用于深海区域,单风机漂浮平台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海上风电场逐渐发展为大中型风电场,机组的排列及风电场控制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国际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篇8

【关键词】动漫产业 现状 文化传播 趋势

随着美日韩等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纷纷创造出产业奇迹,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已无法让人无视。我们霍然发现,这一本来被认为是“小孩子的玩具”已经成为了集文化、娱乐、传播为一身的朝阳产业,并跻身为国际性支柱经济产业,成为众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国际动漫产业的现状分析

1.目前,国际动漫产业的分布偏重于个别发达国家,形成了美、日、韩三足鼎立的态势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早发展动漫的产业国家,每年的收入超过一千亿美元,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高达50多亿美元;日本是动漫产业崛起比较快的国家,日本动漫及衍生产品产值超过43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韩国的钢铁的4倍;韩国是正在兴起的动漫产业大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时任总统金大中提出“通过动漫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现在其动漫产品出口已经超过法国,动漫业产值占全球的30%,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2.各国动漫产业衍生产品和收益的手段侧重点迥异

美国动漫公司的杰出代表是迪斯尼。自1955年迄今,迪斯尼已经在全球建立了十几个超大规模的主题公园,各种迪斯尼产品专卖店也遍布全球,数千种迪斯尼产品的巨大的利润造就了年销售额220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迪斯尼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强势品牌效应,其产业影响力和地位都难以动摇。

日本则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美国迪斯尼的发展道路,依托强劲的国内漫画市场开拓和发展动漫产业的市场。日本国内电影院每年上映的动漫片近百部,日本的电视台每周播放动漫节目80多集,一年播放的动漫作品节目接近4000集。日本国内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日元。海外市场方面,仅卡通电影、电视的制作销售额这一项,在2002年就達到了约1,860亿日元,具有形象专利产品的总生产额达到约2兆日元。海外市场的年营业额达230万亿日元。

韩国的动漫产业始于承揽日本外包业务。而韩国通过政府政策扶持、注意学习与借鉴动漫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动画制作与自己的优势产业相结合,发展韩国本土动漫业。2006年的韩国动画产业市场规模是2885亿韩元。尤其是韩国游戏业在政府扶植下的迅猛崛起。韩国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网络游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3.动漫产业也有自己的明星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米老鼠每年即可为美国迪斯尼公司带来7.5亿美元的收入。在2003年一年,米老鼠就为迪斯尼挣下58亿美元收入,同年小熊维尼也为迪斯尼带来了56亿美元的收入。日本的Hello Kitty每年为版权所有者三丽欧公司创造5亿美元的利润,同时也为获得授权使用Hello Kitty形象的公司赚取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这些虚拟明星的品牌价值之高令人惊奇。

二、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动漫产品多元化

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产业的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出现了flash动画、三维动画、无纸动画、网络游戏等崭新的动漫形式,这些技术形式在丰富动漫产业的产品类型的同时,更随之带动着相关领域的发展。比如,网络游戏随着2000年的IT产业崛起而一夜兴起,2002年,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达到9.1亿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电信业务直接收入则高达到68.3亿元人民币,是网络游戏本身的7.5倍。动漫产品在人们生活相关的各个产业领域中展露着其独有的魅力。

2.动漫文化全球化

动漫产业的产品主要以漫画、图书、影视制品、卡通形象等文化类产品。这些产品除了环保和可再生利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不存在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的隔阂等问题。这就使动漫产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国际化的康庄大道。迪斯尼公司从1989年开始出品了一系列包含大量非美国元素的动画片,并大获成功:1991年出品的法国中世纪风情《美女与野兽》是当时唯一在北美地区票房净收入超过100万美金的影片;1992年出品的阿拉伯童话故事《阿拉丁》为迪斯尼带来了3亿7千万的全球票房;1994年的《狮子王》更是因其独特的非洲风情而创造了4.3亿美元的票房纪录;1998年的《花木兰》更是以美轮美奂的东方元素而深深感染了全球的观众,在全球兴起了一股“木兰热”,一度盖过了米奇和米妮的风头。

3.受众群体成人化

如今动漫已经不只是低龄者的消费品,随着该产业不断的发展完善,已经愈来愈趋向成人化、娱乐化,卡通片已经成为大都市成人收看的最重要的电视内容。以炫动卡通频道为例, 每日18:00-23:00的黄金播出时间,在月收入3000元以上人群中的触达率达到38%左右,在15~34岁的人群中触达率更达40%,居上海各频道之首。

三、我国发展动漫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数量巨大,拥有全球最为广阔的受众群体,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动漫产业的融合性和产品的多元化决定了动漫产业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共同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广电总局多次召开会议,强调繁荣影视动画产业,并先后批准了深圳市动画制作中心等两批共15家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地方财政也给予了动漫产业大力支持。这些措施振奋了业内人士的精神。截至2009年,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200亿元人民币。这标志着我国的动漫产业已然开始起步。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相对动漫产业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动漫产业链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创作环节中存在意识形态的软肋,导致出品的动漫作品从艺术性和商业性上无法有机融合;二是后期产品推广和衍生产品开发不够,这使得我国的动漫产业陷入了一个赔钱赚吆喝的怪圈。

科学有效地突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除了调整商业运作模式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文化内涵等文化层面上进行突破。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动漫产业的传播性质,积极引导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及人生观。动漫形象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和张扬自我的个性,能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四、结论

上一篇:专业综合改革报告下一篇:123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