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师生共成长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让师生共成长

我让师生共成长 篇1

大洛中心小学

吴长洪

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有好的干部队伍,好的教育条件,更重要的是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动力,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发展的第一主角。那么,办好一所学校最为重要的是教师。

学生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更没有校长和教师。本着这样的办学理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共成长。

一、创设良好的办学条件

为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形成办学规模,为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校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要求,在校舍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一年来,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估了如下工作:①新建篮球场、修缮教学楼、综合楼;②添置一体机、投影仪、图书、书架、图书编目及软件、办公电脑、幼儿教具等设备;③翻建教学楼后围墙、安装监控系统;④更换食堂锅炉、饭柜;⑤创建电子备课室。

我校计划按“美化、绿化、净化、香化”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加快绿化进程,力争在一年内实现校内草皮的种植。按标准配备体、音、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科学等学科所需的器材,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做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复查迎检工作。

一年来,通过我校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9年12月我校获三明市首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称号,通过了三明市农村示范幼儿园县级复查验收。

2010年4月,我校获师德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教育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获县少儿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五名。

二、培养素质过硬的教师

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我校以加强“三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骨干教师,同时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走出去,攻他山之玉。学校制定了以点带面的学习机制,要求外出参加省、市、县级的学习培训的优秀青年教师返校后,以谈学习体会、开专题讲座、上汇报课等方式向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用新信息、新观念和新做法来指导全体教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一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听课、培训达60多人次,通过各种途径使教师对课程改革由感性的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的理解,促进观念的根本转变。

2、请进来,共商教育大计。本着“合作、探索、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望,我校在县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为推动城乡学校的合作、交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全县教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开展城乡学校帮扶结对活动。

3、搭建课堂教学平台。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所在,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力量,所以这几年学校紧紧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放松。几年来,学校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备课组活动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开展了“说、上、评”活动,为教师们提供更广阔地自我推介,自我展示的平台,以此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

4、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紧扣课改实验重难点,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把课改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用课题研究促课改的推进,把课改

作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形式,二者互相促进,有利于课改发展。

几年来,在开展县级《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方法的研究》、《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各教研组根据县级课题确定了9个子课题,让广大教师紧扣重点课题,在课堂上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开展验证性、探索性的实验与研究,及时小结,以期形成自己的特色,力争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学校积极支持鼓励老师们收集整理资料,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记录下来,整理成文。2007年 9月立项的县级语文课题《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于2009年12月通过县教师进修学校验收。

2010年9月又经县批准立项两个课题,语文课题是《导入语的作用与设计》,数学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通过学校的一系列措施,我校的许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学校市级骨干教师9人,县级骨干教师13人。一年来,我校林丽萍老师获得师德演讲比赛三等奖;黄清平老师在参加县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三等奖;邓晓琴、林兰姬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县首届英语剧表演赛中获得二等奖;徐玉梅、黄文凤老师在参加县现场制作比赛中获得三等奖;鲍信奎老师在参加县电脑制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张盛添、谢植鑫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县运会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詹雪英、江富珠、张盛添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县少儿乒乓球比赛中分别获了奖。

三、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成长

只有一切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一切为学生的人生幸福着想,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1、加强少先队工作。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建国60

周年为契机,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少先队干部的培养,建立健全“红领巾监督岗”,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学生中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通过宣传,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目的,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少先队组织不断吸收新队员入队,为少先队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学校要求少先队员要努力学习,长大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2、扎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加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加鼓励、多加辅导,使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学生江起圣同学在参加国家级征文大展赛中获一等奖;

3、开展体育、艺术活动。学校重视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开设了体、音、美兴趣小组,每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有特长的学生继续得到专门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专长,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我校学生姜坫涛、张新海同学分别在参加县运会100米赛、跳高比赛中获二等奖;卓文君、朱文俊、潘友晖同学在参加县少儿乒乓球比赛分别获得三等奖、三等奖、五等奖。几年来,学校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举办“六一”大型晚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艺术教育中,涂梦洁、黄淑楠同学在参加县里绘画比赛中均获二等奖,江起圣等4位同学均获得三等奖。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⑴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在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经常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到街道打扫卫生,培养学生敬老爱老、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⑵通过社会参观、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在实践中发展社会

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组织学生到三明农业科学研究所参观活动。

5、开展自理能力竞赛。通过开展自理能力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6、推建“书香校园”建设。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加强图书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优势,开放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设置阅览课,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书香校园,读好书,好读书,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的系列读书活动。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指导学生去阅读名著,以读书笔记、征文、手抄报等形式开展读书成果展示活动,打造宿舍文化,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7、创建“墨香校园”活动。加强写字教学工作,根据县教育局的布置要求,开展“规范写字课程管理,创建墨香校园”活动。根据县局的布置要求,结合学生的写字实际,加强写字教学工作,各班选派写字基础较好的教师担任写字课教学,加强对学生写字的指导,端正学生写字态度,严禁马虎、潦草,做到有教案,批改规范详细,严禁挪用、占用写字课。规范写字教学过程管理,通过行政巡课加强督查;举办学生书法比赛活动。鼓励师生报名参加全国书法等级考试。

8、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总结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开展“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爱心哥哥、姐姐”活动。做好个案生的帮扶和转化工作,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爱护他们。经常组织学生收看电视,丰富寄宿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管理者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

题。学校不是独立体,作为校长,必须协调各方面关系,获得社会各界支持,促进学校不断发展。

我让师生共成长 篇2

一、课堂中浸润,活动中体验

我们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通过课堂教学突出育人功能

从去年开始,我们英语教研组就开始练习课堂教学新基本功,比如,“研读学生之功”注重从“知识立场”到“学生立场”的转变,使教师的教育着力点更聚焦到人。我们认真学习了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读教材、研读教材,研究了每个单元和单课之间的关系,制订出单元的总目标,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成长。2012年12月18日我执教了一节1BM4U2“Super Animals In The Circus”。当时学生刚刚入学三个多月,于是,在磨课中,我们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习惯上用足了力气。我们关注了单元的整体设计,设置了一个马戏团的场景,抓住了马戏团里动物的“super”的特点,从第一课时的感知、理解,到第二课时的语用,逐步让学生在分课时的课堂上不断地去体验super lion,super bear,super elephant,将“super”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英语语言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的浸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通过英语活动突出育人功能

2012年12月是明强小学英语节,恰逢圣诞节,为了让学生多多了解西方文化,我们发动一年级的学生学唱圣诞歌曲,并邀请家长们来到学校一起动手布置圣诞树,开圣诞Party。在活动中,师生共同感受西方节日的文化氛围,并且以此联系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类似的系列英语活动,让学生在小学五年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不断地积极参与,用心体验,不但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会对学生的健康主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目标引领下成长,在实践研究中提升

对教师来说,育人的根本自觉应当反映在教育行为中,我校提供给教师们持续科学的引领,教师进行切实智慧的改进。因为只有有了目标的引领,才能自觉变更育人行为。

1. 明确目标,制订个人改进方案

目标就是努力的方向,目标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我们通过学习“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让“两明两强”的精神气质能逐渐融进每一个师生的血液里。我校每一位教师都制订了个人的发展目标以及改进方案,使目标指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在专业活动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在磨炼中不断充实自己,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在目标引领下成长。

2. 聚焦课堂,在实践中磨炼和提高

从英语教学前沿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教学实践入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因此,聚焦课堂,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磨炼,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加有利。目前,即将出台的上海市新课程标准中诠释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理解与表达、语用与语感、文化与情感,特别强调了英语的学科育人价值,就连2013年5月的牛津英语教学大赛的主题都是“学科育人——润物无声”。

社会大课堂 师生共成长 篇3

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活动自2008年9月启动以来,海淀区教工委与海淀教委全面整合区域社会教育资源,积极谋划大课堂活动开展模式,突出区域和学校特色,走出了一条全社会共同关注,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探索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和学生正随着海淀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成长。

一、关注课程与课堂 保障长效

海淀区各中小学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同时,都非常注重将活动与课程和课堂相结合,从而寻求大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与教育功能的可持续性。

中科院植物所、国家农业现代化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气象科普馆、海淀安全馆、海淀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等资源单位都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这让一直非常重视社会大课堂的海淀区占尽了“地利”。海淀区注重调动资源单位的积极性,与学校共同深度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资源。例如,海淀安全馆为全区12万小学生提供体验活动课程;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开设了快乐实践之旅等特色课程,实践活动与学校对接列入课表,2009年9月1日以来已接待3万多中小学生,形成特色品牌项目。

在课程实施层面,海淀区强调结合与常态化。例如,香山小学把大课堂与主题队会、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组织学生探究开发大课堂课程资源;57中和四王府小学把资源开发与校本教研融合,动员全体教师开发活动方案;20中把大课堂与科技课题项目结合;七一小学、北大附小等把科学课开在基地和实验室;首师大附中利用社会大课堂开设博识课;西苑小学在颐和园开设了“小导游”课程;蓝靛厂中学开设了京西生态课程;人大附小系统规划大课堂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育英中学与首师大实验室点对点,组织现场性教学;培智中心学校、知春里中学与社区互动,社会大课堂形成常态;向东小学校本教材《认识海洋》现已投入课堂教学中,《走进海洋》一书也成为我国第一本走进小学课堂的海洋科普教材。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介绍说,海淀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与社会实践课程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拓展类课程资源。二是与课改结合,结合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开发“教辅”类资源。与此同时,海淀区正在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吕文清认为,社会资源应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职能。“教育是公益事业。因此,社会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社区等,都应对学生们开放,承担教育职能。”

1.北大附中“自产自销”《老三届的故事》

北大附中建校于1960年,当年的“老三届”就在前不久举行了“报效祖国四十载,未敢忘却母校恩”的返校聚会。而当年组织的建校劳动、学农学军、拉练远足等活动至今仍是该校相谈甚欢的热门话题。北大附中老三届的丰富经历着实成为学生学习北大附中光荣传统的活教材、好资源。

该校学生通过采访,撰写了北大附中一段重要的“口述史”——《北大附中老三届的故事》,使之成为北大附中土生土长,自产自销的校本教材。北大附中校长康健说:“我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始作俑者之一,自己搞了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力主这一课程进中小学课堂。”

据介绍,北大附中始终积极倡导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融、与社会互动、与时代同步”的办学理念,引导师生积极关注社会和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初步形成了“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先后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以主题、领域或地域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系列、工厂系列、科研院所系列及自然系列等。该校还率先提出老师可以不坐班,给教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建了北大附中志愿团,积极主动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在持续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建立起坚实的“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极推进社会大课堂,并且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2.北京第五十七中学自主开发课程有实效

北京第五十七中学学位于市中心,方圆10公里内的科研院所有20个左右、博物馆4座、人文景观、现代建筑更是丰富。学校将这些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与德育整合、与学生的特色活动整合,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路,丰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例如,该校在莲花池公园上生物课,了解植物的特征,在会城门公园和会城门地区进行模拟考古,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历史位置。

该校教师还都积极参与到大课堂的开发和设计利用工作中,他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设计社会大课堂方案有76个,开发资源单位70多个。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所有方案进行认真的评审和可行性探讨,进一步优化方案以取得实效。

现在,这些方案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社会大课堂,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够有多收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潜能。如学校对击剑课程进行整合,为喜欢击剑的学生开发北京市击剑协会为社会大课堂基地,同学们到基地了解击剑历史、国家在此项运动中的发展及取得的优异成绩,国家队员给同学们讲解击剑的有关知识,并辅导同学们训练,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击剑的热情。

海淀区中小学校在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中不仅注重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不断探索引导学生有效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做到内外结合,使学生们在大小课堂里都能好读“书”、读好“书”。

3.四王府小学享受大自然里的课堂

“我看到啦,我看到啦!这朵花是雄蕊。”“我也看到啦,我这朵花有两种花蕊,雄蕊和雌蕊。”北京植物园的热带植物温室里,几十名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拿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朵,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这是北京四王府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温室上的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据带队的科学课苗老师介绍,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带着学生到校外上科学自然课了。“以前曾带学生来植物园,一般都是在户外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这是第一次带学生来热带植物温室里上课。”也许是温室的温度比较高,苗老师的额头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有点紧张,但学生的兴致很高,我觉得上这样的课还是有收获的。”

现场观察结束后,学生们又聚拢在老师的身边,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五颜六色的温室让学生们对花朵的知识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这样掌握的知识,比在学校的课堂里往往更深刻一些。”海淀区教科所校外教研室主任吕文清告诉我们。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我喜欢上这样的课,以前老师也会带我们到植物园里上自然科学课,又能玩,又能学到知识。”一位姓黄的孩子告诉记者。

“以前上课,都是通过幻灯片、图片等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半天有时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知识。走进大自然了,课堂变得生动了,变得直观了,变得形象了,这种印象刻在学生脑子里了,学到的知识自然就更牢固。”苗老师对“自然”大课堂的教学方式很赞同。“同时,我们不仅学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整合相关的学科,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

据了解,海淀区四王府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王亚苹遵循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给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努力使这些务工子女都能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四王府小学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学会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体现融合与参与 促进发展

社会大课堂是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共同育人的一次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社会大课堂课程的开发和课堂的拓展,最受益的是学生,让学生参与、快乐体验、融入社会、探究科学、放飞理想是社会大课堂的最终目的。在社会大课堂的推进过程中,海淀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不同项目和形式的体验和探究活动。

北京市八一中学初二(2)班的宁远则因为豆浆引发了一连串思考,这都是在中国儿童少年地子自然体验基地体验后的结果。

“今天我们来制作豆浆,首先要磨黄豆。大家知道磨盘应该往哪边转么?”一位工作人员问道。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宁远心想:“怎么转不都一样,自己喜欢往那边就往那边不就行么?”这时,有个同学回答,“应该是顺时针!”工作人员竟然说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宁远才知道,磨豆浆要根据磨盘纹路的方向来转的,逆时针的话就磨不了东西。这看似简单的磨盘竟暗含这么多的知识。宁远不禁感慨自己有些孤陋寡闻,所知道的知识仅限于文字上的,真正的生活常识还是太少了。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宁远和同学们按照豆子和水1:6的比例开始一边转一边加水。在磨盘的转动下,宁远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别的组磨出来的是豆浆,而我们的是豆渣?会不会是加水的问题?可我们严格按照老师的说法做的呀。会不会是豆子的问题?我们用的都是一样的豆子。看来这不是我们的问题了。看来看去,看不出毛病只好请教老师了。原来我们的是新磨,底下还没有磨平呢。我的问题又来了,难道不是新的好用么?”

对于宁远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又给予了解答。那一天,宁远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事情,连煮豆浆都要好几道工序,“从磨豆浆到喝上香甜的豆浆,中间隔了多长时间似乎都记不清了,但这中间的过程仍都历历在目。磨豆浆的失败,煮豆浆的耐力考验,还有最后喝上美味的豆浆。这豆浆中融着我们辛勤,还有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习到了做事的态度:要会钻研,要倾听别人,要有十足的耐心。凡事都要磨练才会成功,连着美味的豆浆也是如此。”宁远说。

当宁远沉浸在“豆浆问题”中时,北大附中高二(1)班的招筱媛却在怀念作讲解员的经历。

“人生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值得铭记的。而这第一次作讲解员的经历,却是在我看来尤为特殊的第一次。自此以后,我爱上了作志愿者的感觉,也自此爱上了历史、地理——这些我原本并不自信的科目,同时,也对我们海淀区的概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在这次体验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招筱媛说。

开始,招筱媛作为社团的骨干,和社团负责人一起商议并确定了到学校附近的博物馆作解说员的活动。“虽然我当初是赞同的,但内心还是忐忑如鹿撞——自己本来并不是历史地理方面的佼佼者,自己也同大多数人一样,被数理化冲昏头脑……我能行吗?但虽然有着小小的不自信,我还是鼓励自己去试一试。”

面对着20多页的讲解词,招筱媛还真是有点不知所措。要死记硬背吗?这个想法出来之后,马上就被自己推翻了。她想起馆长说的话:“不要死记硬背,要用口语化的方式去给别人讲解。”初中的时候,每到考历史地理,都是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来取得高分的。现在,她要趁着这次机会,试着改变这种方法。令她没想到的是,凭着理解性地去“解剖”那些资料,她发现其实很有趣,根本不用背就能出口成章了。

第一次讲解的日子逼近了,招筱媛要面向农科附小的小同学们。那天中午,她兴奋得连饭都没吃,就高高兴兴地扛着团委的旗子下楼去了。“第一次,那么多孩子跟在我的后面,而我是他们的大姐姐!那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兴奋。五分钟的路程就到了——虽然只有五分钟,但是孩子们看起来非常兴奋。这又给我增加了自信心:一会儿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一进到博物馆里,招筱媛真正地成为一名讲解员。“当时的我,也许是第一次讲解的缘故,我自己非常投入。我感觉自己是时光穿梭机的船长,带着孩子们游历古时的世界。我好像亲眼看见史前时期的象群在悠闲地踱步;我好像就站在战场的中间目睹厮杀与胜败;我好像亲自举着灯步入墓穴,探索墓葬;我好像生活在明清的宫室,见证每个宦官贵族的生灭……孩子们也随着我的脚步,从最古老的盘古开天地,一直到现在的新世纪。”有时,孩子们会好奇地问她一些问题,譬如: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现这件墓葬品呢?这个壶是用来做什么的?当她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问题,用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作一个个故事让他们聆听,当她看到孩子们豁然开朗的表情,她真真正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她真真正正感觉到自己在日渐成熟,能力在日渐提高。

“这一次讲解虽然只有一个中午,大约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却觉得学到的东西,比平时的几天,甚至几个月还要多。”招筱媛说。“我非常感谢爱心社给我这次体验的机会!下一步,可能是面对学校其他年级的同学,而从更广义的方面说,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勇气,也有了更大的尝试欲和责任感。做一名志愿者,无需报酬,得到的却远比报酬要多得多。这种收获是无形中产生的,并且会在很长时间里影响我的今后。”

北京八一中学初二13班张颖娇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去大兴挖白薯采摘活动后体会到,“我终于感受到了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农民伯伯可真不容易呀!”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2007级1班龙靖淼同学在游鹫峰社会实践活动后表示:“这次的实践活动已经不能用难忘描述,我深知,这是一段珍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学会了奋斗、坚强,更体验了合作的感觉,同时这段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也绽放得更加灿烂。”

一位教师感慨道:孩子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走进了社会大课堂,开始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体验到探究的幸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些学生的转变让老师们深深地感到社会大课堂真正代替了空洞的说教,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也是通过社会大课堂,老师们感受到:教师的经验+丰富的知识+反思+正确的方法=优秀的教师。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为整体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提供了支撑。社会大课堂点燃了学校的热情。

在2008年,海淀区上地实验学校以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体育盛会为契机,共同营造“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共享奥运”的良好学校氛围。学校通过宣传,掀起学习理论、勇于奉献的热潮,激发广大教师团员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通过各式活动,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四王府小学通过学校开展的“李大钊烈士陵园特色活动”,并开发相应的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开发,同学们受益匪浅,既巩固了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又体验了社会,收获了实践经验,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赵昌林有了很大的收获:“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不仅为学生积累了知识资料,同时使老师对相关知识领域有了较大的认识与提高。所以,我想说,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使我校师生在非校园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得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不仅让师生获得了真实的成长和提升的体验,让学校获得了发展,更让教育教学有了更精彩

的呈现。

三、认真总结与规划 引领未来

自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北京市推动社会大课堂运行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资源课程开发取得成效,共确立了44家市级课程资源基地。市、区县教研部门开发的资源课程案例已达2000余节,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环保教育基地等各种类型的资源,遍布全市18个区县。信息管理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18个区县和燕山的区域社会大课堂网站相继投入使用,并与全市社会大课堂网站实现了并网运行。1500台刷卡机已经完成招标采购,目前正在为首批资源单位安装调试。

海淀区无疑在这些基础建设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对于社会大课堂的充分利用,也让海淀区中小学校受益匪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半年时间海淀区参加社会大课堂的中小学生已达到15万人次。全区中小学到资源单位活动的人数达到近15万人次,有些活动已形成特色和品牌。社会大课堂,逐渐在海淀区落地生根。

纵观半年多来的工作,从最初结合区情,准确定位、超前谋划,到运行时的机制创新,为社会大课堂有效推进保“驾”护“航”,再到推进过程中深度挖掘,积极探索有效的应用模式,海底区在全面推进社会大课堂的工作中,走在了北京市的前列,同时也为全市更好地建立大课堂长效机制摸索出了经验。

对于今天海淀取得的成就,中央教科所专家认为:海淀抓住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契机,立足区情,把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校外教育结合,与管理创新结合,致力于构建中小学生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强调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实施整体育人战略。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符合海淀的地位和使命,经过探索和实践,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海淀的优势,强化海淀的特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海淀区希望从管理、服务、评价、考核等诸方面达到质量的“双效目标”,真正把社会大课堂做成民心工程。按照海淀的规划,今后将一步加强对艺术、国防、人文、革命传统、绿色农业及社会公益教育活动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并实现年内为中小学生提供“100家社会大课堂”的目标。

而到2010年,海淀区将开发出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合、衔接的200家社会大课堂。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本着充分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继续开拓工作,使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达到四方共赢,促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让师生共成长 篇4

一、以读养性

(一) 创设氛围, 产生共读磁力

阅读需要合适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使学生阅读得更投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学校是让学生平心静气阅读的理想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展示示范阅读的方式, 来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 帮助学生养成优质的阅读姿态。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本和他手里相同的书时,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盎然的阅读兴趣时, 就会在心理上觉得教师与自己的距离很近。这种乐读的阅读氛围, 有着心理暗示的作用, 随风潜入, 无声润物, 可以产生强大的“阅读磁力”, 让学生心中的“阅读指针”跟随着“磁力”而发生偏转。良好的阅读氛围, 能够加强学生对阅读的重视, 从而促进“师生共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 紧扣心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 教师可从学生的这一爱好入手, 就某一部优秀作品作初步的导读。如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有个女孩, 名叫克劳迪娅, 她每天都要做洗碗、清理垃圾之类的事, 她非常厌倦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 于是她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家出走……教师突然停止讲述, 动情告之: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来猜一猜。通过设疑, 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更加关注主人公的遭遇, 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 去寻求答案。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有效的导读、猜测和设置悬念, 能够牢牢扣住学生的心弦, 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

(三) 形成规范, 内化自我行为

师生共读一本书, 并不是什么难事, 难的是要将师生共读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难的是要让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 也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要攻克这样的难关,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静心阅读的意志, 需要将师生共读的活动当成是一种仪式, 有指定的场合, 有固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长此以往, 就会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即使没有人监督, 他们也会自觉地阅读。

二、以读解读

(一) 把握全景, 提取归纳信息

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著作的品性特点, 观照人物命运, 就应该让学生读整本书。如果是长篇著作, 那么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通读全书, 并在阅读中不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对一些重要的篇章进行归纳, 使阅读更加紧凑, 使自己更深刻地记住书中的情节。这样一来, 当学生读完一部作品时, 他们就会对作品形成一个总体认识, 有一个初步的总体印象。而且, 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对学生以后查阅资料、搜集信息都十分有利。

(二) 潜心会悟, 辨识文本真味

学生通读作品之后, 需要对著作进行回顾。教师要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 让学生带着话题进行阅读。对于小说来说, 故事中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人物、场景、关键的细节描写、作品的主旨等, 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去回味, 带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并根据自己的感悟对作品或是作品中的人作出评价。

(三) 心心相印, 获得思想启迪

学生阅读故事时, 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作品, 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角。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有意选取一些以成长为主题的作品来让学生共读, 让学生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成长的波折, 在阅读中找到“一剂良药”。

三、以读促言

(一) 采撷精华, 丰厚文学底蕴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的作用。在师生共读的经典作品中, 不乏精彩的词句、片段,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方式, 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比如:让学生利用阅读卡片、“采蜜本”、“好词佳句”册等来进行语言积累, 并形成系列。

(二) 契合作品, 放飞奇思妙想

班级读书交流会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共读整本书活动的成效。在聊书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探索、自主讨论, 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力, 把文本深藏的意蕴和学生内心的情感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 使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比如读了《水浒传》, 有的学生为梁山泊“一百零八将”最后那悲惨的结局感到遗憾, 此时教师可以就这个话题, 组织学生探讨。如:宋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等, 这些问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而师生平等对话, 交流阅读心得的活动, 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还能让他们在观念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 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在书海中散步、奔跑、激荡、跳跃, 一起享受书籍的芬芳;开展“师生共读”活动, 能够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幸福的种子, 让他们在充满书香的蓝天下, 一同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

快乐课改行师生共成长 篇5

[关键词]课改 快乐 师生 进步 反馈 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87

课改动员会在全市的召开如平地春雷,让与会者心湖泛起阵阵涟漪,观摩体验式的课堂后,我校课改工作也紧跟着拉开了序幕。

一、理清思路,布好课改全局

为了唱好新课改这出大戏,我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新课改实施规划》《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工作制度》等。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广泛动员,形成“人人关心课改、人人支持课改、人人参与课改”的新局面。

二、研训并重,打造课改团队

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基于此,我校始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平时则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研讨工作,加强集体备课。学校每位班子成员对接负责一个教研组的备课指导工作,对实施过程中的计划制定、组织听课、课后讨论、教学反馈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做到计划明确、过程完整、监督到位。教师们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还,带领学生创建班级文化,组建学习小组。此外,我校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并到课改的先进学校进行参观学习。

三、推出“三课”,搭建展示平台

为了加强教师的课改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练就教育教学的过硬本领,我校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课改活动,加快了课改工作的进程,走上了课改的快车道。

(1) 实验伊始抓过关。过关课,由学校领导或年级组长担任评委(原则上6人左右),由评委评议打分,凡分数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者,视为过关;凡分数为75分以下者,由教研组长重新安排再上一节课;两次均不过关者,由本人申请再执教一次。

(2)实验中段抓提升。提升课,让教师自我对比,为营造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提升课要求教师在课改实验中,不断实践、摸索、总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3)实验后段抓优质。优质课主要采用校内赛课的形式进行呈现。我校举办了教师的优秀导学案设计评比、学生的优质作业评比及展示等。这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又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与展示才艺的平台。

四、追求品质,创造课改特色

回首拼搏路,花香满径来。在课改工作中,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挖掘自己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特点、抓住优点、创出亮点。

(1)课前预习抓得细。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拟定不同的预习要求,并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解决问题。如语文,一、二年级的预习要求为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查一查;六年级的预习要求为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又如数学,五年级的预习要求为一读——读新课内容,二划——划概念或公式,三查——查资料或上网找答案,四做——做例题或做练习,五提——提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要求层次分明,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是否到位。

(2)学习小组编排好。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重新编排,一个班分为六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两个小组,三人一桌,前后两桌一个小组(每组两人坐在中间,另外四人在对角就座),面朝黑板,这样既方便做笔记又不影响视线,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课堂评价反馈快。在教师上展示课即将结束时,留出2~4分钟的时间,由学校领导或听课教师及时对学生当堂的表现,如声音、站姿、板书及教学内容的理解等方面进行点评,既肯定学生的出色表现,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学生入耳入脑,进步更快,师生交流的效果也更佳。

(4)师生阅读内容广。按不同学段,我校下达每个学期的阅读任务,并要求师生做好摘录。学生版的摘录按不同年级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要求,如低年段的有“好词”“佳句”“自评等级”“教师评分”等版块。

(5)激励机制形式活。每学期,我校都针对课改工作进行专项评优,针对教师评选出“课改标兵”“课改优秀教研组”等;针对学生评选出“课改优秀班级”“课堂展示标兵”等,以榜样带动全体师生创新争优。

(6)课改成效追求优。为展示课改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我校每学期定期举行课改工作交流会,及时总结,合理整改并要求教师每学期撰写课改方面的教学论文、案例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的路还很长很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践行,以崭新的姿态,十足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魅力校园满书香 师生文雅共成长 篇6

一、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鲜明地提出“以课堂改革为主干,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为两翼”的发展途径,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育人目标。每学期都将读书活动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中并加以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使书香校园的活动有序

近年来,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把书香校园的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加以实施,为此,学校成立读书晋级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下设副组长、组员,形成由副校长主抓,教导主任分管,各班主任具体落实的学校书香校园活动机制,以确保将“创建书香校园”的各项活动落实到点、贯彻到面。

三、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1.加强了家校沟通,提高阅读实效性

以读书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明确学校的书香校园工作安排,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督促,家长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读书,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力量。

2.校园文化浸润,陶冶师生

(1)文化展板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墙壁文化展示:学校三风一训、励志文明、沟通交流、尊重与关爱、文明礼仪等。

步入楼内,是各楼层的走廊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书法、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建筑、中国传统杂技五个内容及班级自主管理展示,同时配以学生的书画作品,真是充满了书香和人文艺术气息,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提高了環境育人效果。

(2)班级图书角

学校36个教学班都建有图书角,每个学生都自主捐书至少三本,图书角全天候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中午12:30~12:50,老师不再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静心阅读中外名著,在读书笔记上记录他们的读书体会或收获。

四、明确目标,保证时间,督促落实

开学初,各班级根据学校书香工作计划制订班级书香活动计

划,结合学校指导各学年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认真开展班级的读书活动。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读书时间具体落实,学校不定期进行抽查。

1.晨诵——用美好打开崭新的一天

每周二、周四早7:30到7:50,师生共同晨读。

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阅读》,作为晨诵和校本课的内容,并每月进行背诵检测,晨诵的每一分钟都成为师生陶醉、陶冶、享受的每一分钟。

2.午读——吸收中外名著中的营养。每天中午12:30到12:50,是学校规定的中外名著阅读时间,师生在午间共读中外名著,不断从经典名著中吸收营养。

3.亲子读书——在书香中呼吸智慧芬芳

假期安排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邀请家长参与学生读

书、亲子共读,并写感悟,让书香在学生、家长、教师身上流淌,在每个学生心灵中散布芬芳。

创建书香校园,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健康成长,是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创设更多的活动引领学生畅游在书海中,为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而不断求索!

上一篇:行文格式规范要求下一篇:商会外联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