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出自(精选5篇)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延伸阅读:《木兰诗》写作特色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通过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排比的运用,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写出她的聪明灵慧。
《木兰辞》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重德、务实、自强、宽容、爱国的精神内涵。从唐朝《木兰辞》被韦元甫从民间搜集得来而录入乐府诗集, 经过历代文人、艺术家的加工创造, 以木兰为题材的小说、戏曲、曲艺、电影、歌剧、艺术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版本不断产生, 佳作辈出。以花木兰为题材的诸多艺术样式中, 我们不难发现《木兰辞》对木兰形象的成功塑造, 歆动历代文人雅士, 他们运用各自熟悉的表现形式来歌颂这位巾帼英雄, 从而使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木兰精神”具有了永恒的凝聚力, 这恰恰是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创作思想的源泉。它以弘扬“木兰精神”为核心, 运用交响合唱这一大型音乐体裁, 吸收豫剧音乐风格, 对古诗《木兰辞》进行了成功的再创造, 使“花木兰”这一古老题材, 经过了漫长历史岁月的磨砺后, 在新世纪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旺盛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不会因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消退, 它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块厚重基石。
在中国合唱艺术民族化的过程中, 老一辈的作曲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 创作出大量民族风格浓郁的合唱佳作。作为中国作曲家杰出的代表, 石夫先生倾尽一生、笔耕不辍,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 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 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无限的爱融入到该作品的创作中, 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石夫先生的创作刻意求新, 其民族化的创作手法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使之兼具了清唱剧的叙事性和康塔塔的史诗性的双重特点, 其风格在中国当代大型合唱作品中独树一帜, 体现出恢宏的中国气派。
作品的创作思维与文学作品《木兰辞》一脉相承, 通过交响合唱丰富的表现力, 多纬度、多层次、多角度的刻画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决心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还乡。它的创作
现出来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 不同版本的娜仁高娃各具特色, 而了解不同演绎者的演唱风格, 对于自身的风格的定位及技术把握是相当有益的, 歌唱者要想将娜仁高娃这个人物塑造成功, 就要对自身演唱进行调整。从感情到心理状态, 到精神状态都要进行改造。要检验自己所理解的是否与人物相符合。符合的要发扬, 不够的要充实, 没有的要祢补。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人物接近时, 就要尽可能对自己的演唱进行挖掘, 并加以发展, 使自身的演唱达到最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郭克俭著.《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一版
[2]钱苑, 林华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3]刘庆苏著.《音乐戏剧艺术-歌剧》.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4]居其宏著.《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5]郑茂坪著.《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
成功源于陈家海教授的创作构思:河南省在该作品之前还没有一部以本土音调创作出来的大型合唱作品, 最初设想将豫剧《花木兰》改编为清唱剧, 后来他认为以豫剧音乐元素为基调, 重新设计构思一部交响合唱富有创新意义, 才能真正体现长诗《木兰辞》的史诗性, 并多次与石夫先生反复研究作品的结构与主旋律的格调构建。
艺术的原创并非一种偶然, 曲作者从诸多得戏曲艺术中选择以河南豫剧的音乐语言做为整个作品创作的核心, 源于他们对豫剧大师常香玉出演的豫剧《花木兰》的钟爱。为了创作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 年逾古稀的石夫先生亲自到河南省商丘虞城县考察花木兰故里, 为更好的把握河南豫剧音乐的风格, 先生反复推敲经典豫剧《花木兰从军》的唱腔, 从而成功地运用交响合唱的形式完美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
合唱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作曲家独具匠心, 汲取音乐元素于河南豫剧, 努力找寻戏剧唱腔中音乐语言与地域性的表现特点, 深入领会吐字行腔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旋律呈述的逻辑关系, 把自己的体会和音乐构思融入在《木兰辞》中。通过合唱丰富的音色, 结合多样的织体类型, 以独具豫剧风格的音乐语言, 将这部史诗性的长诗向人们娓娓道来。
作品合唱部分的创作体现出以下特点:
1.采用与长诗《木兰辞》叙事情节相得益彰的自由曲式结构。
2.构思精妙的主题发展手法。双重性格的主题结合豫剧慢板、二八板、流水板等基本板式的风格特点, 其发展类型分为:具有豫西调“下五音”特点的主题、具有豫东调“上五音”特点的主题、融合豫东调和豫西调旋法特点的主题。
3.多样化的和声语言。为表现音乐风格, 采用模拟豫剧打击乐音响的和声手法;将调性范围内的和声进行扩展, 加强双重调性的和声表现;淡化和弦的功能性, 将三度体系和声冲破, 更多地注重和弦的色彩效果。
4.豫剧声腔创作手法结合西方主复调创作技法在合唱织体中的融会贯通。合唱织体创作特色是:以字行腔的创腔特色;将豫剧增加唱字的创腔技巧应用于复调的创作。
2007年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作为河南大学重点文艺精品建设项目, 在河南省新年音乐会上首演, 获得极大的成功。它的问世在我国当代的合唱创作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是中国合唱界在探索合唱艺术民族化道路上的可喜尝试。
[6]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7年第二版作者简介
张汝瑶, 硕士;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助教;从事声乐教学。
摘要: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家海教授共同创作, 作品运用交响合唱的形式、采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对中国古代长诗《木兰辞》进行全新的阐释, 本文对该作品的创作思想、创作构思、创作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摘要:《木兰辞》是我国北朝时期产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描绘了一位代父从军,英勇机智,不慕容华,个性鲜明,精神饱满的北方妇女形象,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对《木兰辞》的研究已经不少,但透过《木兰辞》观察北朝形象却不多,本文试图通过《木兰辞》还原北朝妇女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木兰辞》;木兰;北朝;妇女形象
在中国历史上,普遍认为唐代的妇女最为光彩照人,她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自由、开放,这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有体现。但是,唐代的妇女地位和形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时代出现这么一个特殊的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一切可以追溯到北朝甚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本文主要考察北朝妇女的状况,分别从北朝妇女形象形成的社会背景,北朝妇女社会地位的考察,以及北朝妇女形象特征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北朝妇女形象形成的社会背景
《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作为文学艺术的诗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木兰辞》反映的木兰形象是同时代妇女形象的缩影。对于以木兰为代表的北朝妇女形象的分析,首先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特征进行考察。
对北朝的社会考察,首先要从“五胡”内迁谈起。自东汉以来,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等,采取政策招引或强制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同时,东汉后,我国气候转寒,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逐渐南下。这样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
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据《晋书·文帝纪》载,当时的内迁总数有870万。当时有所谓“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晋书》卷九七《匈奴传》。),“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晋书》卷五六《江统传》)。当时的北方,由于常年战乱,汉族主要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损耗巨大,这样,北方地区民族结构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性族群汉族,这一时期在北方地区相对处于弱势,而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得到张扬,这一点从北方主要政权大多数有少数民族创建可见一斑。
民族结构的变化,社会文化氛围随之变化。北方汉族地区长期形成的诸多封建文化,特别是加在妇女身上的束缚,这一时期有所放松。由于当时内迁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落后,部落、氏族等社会组织形态广泛存在,原始社会存在的朴素的男女平等,甚至妇女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这样,在北方地区,尊重妇女就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北朝妇女社会地位的考察
《木兰辞》中,从“替爷征”选择,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再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我们始终看到的是一个个性鲜明,独立自主的形象。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没有父母的反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没有受到任何的劝勉和嘲讽;“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也没有逆龙鳞,违圣言而受到惩戒。
木兰的所作所为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切与妇女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关。试想想,没有地位的人做像木兰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没人反对,没人嘲讽,没人干预呢。自古多少才华横溢的女子辱没于闺阁之中,多少敢于展现自我冲破藩篱的女子受到了不恭,甚至落得可悲的下场,这一切归根于没有社会地位,始终是男权社会的从属。木兰所在的北朝时期,妇女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妇女可“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倚罗盈府寺”(《颜氏家训·治家篇第五》)。可以“持門户”足以说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与男子平等,而不是“三纲五常”约束下的妇女,也不受封建家族奴役没有经济地位的妇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在家庭地位的确立,进而在盛会上会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地位。可以“争讼曲直”,说明妇女的权利得到国家的承认和肯定,妇女的个人利益受法律保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妇女有着与男子相同的自由平等的权利,这为北朝妇女地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至于“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倚罗盈府寺”,则是北朝妇女较高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
通过以上考察,北朝妇女由于在家庭中有较高的地位,可以“持门户”,因而也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由于妇女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可以“争讼曲直”,因而,某种程度上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北朝的妇女地位直接影响到隋唐,这也是唐代妇女自由、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的历史因素。
三、北朝妇女形象特征分析
《木兰辞》中,我们看到的木兰,既是一位传统中国普通女子的形象,同时看到一位一字飒爽、足智多谋的军人形象;既看一位孝女的形象,还看到一位烈女的形象,自信豪迈与女性美形象的统一,多种形象将相辉映,跨越时空。以至于木兰的形象不断被后世的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影视等演绎,花木兰的形象影响着无数的人。
作为北朝妇女形象的木兰,集中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传统妇女形象与尚武女性的统一
《木兰辞》中,木兰以织女的形象出现,完全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这根源于民族融合的大背景。研究发现,木兰属于鲜卑族,鲜卑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由于内迁逐渐汉化,因而,木兰的“织女”形象正是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由于北方的战乱,社会存在广泛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直接影响到女性,同时,游牧民族具有尚武精神的传统,也会影响妇女尚武精神的形成,木兰正是北方妇女尚武精神的体现。
(二)“孝悌”品质与自由精神的统一
《木兰辞》中的木兰,在叹息中和自己的行动中,都为我们诠释了“孝悌”的观念,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但是,在面对“天子”的赏赐时,却断然拒绝,没有给君王面子,显得不符合常规。这一切源自于文化融合,进入中原的包括少数民族,接受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同时,保留着这身自由、奔放的民族性格,这样孝悌观念与自由奔放的成为北方妇女的重要文化特征,这在木兰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三)自信豪迈与女性美形象的统一
《木兰辞》中,购买军品、行军打仗、拒绝赏赐,特别是文末的“安能辨我是雄雌”,描绘出一个自信豪迈的形象,这也有用较高社会地位后,北方妇女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然而,木兰毕竟是木兰,不是悍妇,文中“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这完全是女性特征的自然体现,这也是在没太多封建束缚的北方女性美的体现。
三.朗读
1.听范读,正字音
2.自由朗读机杼Zhù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âi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 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 3.请学生朗读并点评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串译文章)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意是只(副词)
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 郭:古意是外城 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 走:古意是跑 今意是行走 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集市(名词)愿为市.
鞍马 买(动词)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翻译时注意以下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梳理诗歌展现的木兰的传奇经历,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2、六、详略分析:(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学生讨论明确:(1)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2
八、拓展延伸
1.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有一个晚会叫“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如果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翻译时注意以下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3.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梳理诗歌展现的木兰的传奇经历,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第一部分(1——3.)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4)十年征战
母亲早已激动地老泪纵横,握着老伴得手说道。老伴说:“那就赶紧去迎接咱们的英雄女儿吧!”说完,两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便手挽着手,颤巍地走向城里,不一会儿,城口便变得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目睹那英雄的风采。
木兰的弟弟在家里飞快地磨着刀,虽然心里很想去看姐姐,但要是姐姐回来没有一桌菜的话,就亏姐姐打了十年征战了啊!大姐也没闲着,她忙着整理这间空了十年房间,妹妹回来了,做姐姐的肯定也是无比的激动啊!
木兰翻身下马,激动地和没见十几年的老父母拥抱在一起,身后的伙伴们也留下了泪水——虽然他们征场十多年,受过无数的伤,但也没有流泪。
【木兰辞出自】推荐阅读:
木兰辞木兰诗原文及赏析01-12
木兰辞全文09-18
木兰辞原文02-06
《木兰辞》原文及翻译赏析03-22
出自国语名句01-05
出自墨子的成语06-07
出自《庄子》的成语04-12
出自巴金的经典语录06-14
白雪公主出自哪里10-01
出自战国的成语典故02-2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