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活动记录表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志愿者活动记录表(推荐11篇)

社区志愿者活动记录表 篇1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主题

XX社区联谊会

1月13日下午,我社区居民民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欢叙社区情,喜迎新一年”XX社区迎春联谊会在欢快的歌舞中拉开了序幕。

在这充满希望的新年来临之际,100多名社区居民欢聚一堂,边聊边欣赏歌舞。这台联欢会以社区文艺团的43名志愿者为主角,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口味,中间穿插了文体团队的合唱、健身歌舞等多名文艺志愿者的表演,社区专职工作者也饶有兴趣地上台表演广场舞,赢得了阵阵掌声。

整台联欢会历时2个多小时,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共同祝愿福乐园社区的明天会好!

参加志愿者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19

活动地点

社区境内

活动主题

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环境维护

XX社区组织60名志愿者,对辖区主干道路及沿线绿化带的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清理生活垃圾2吨,捡拾白色垃圾袋千余个,改善了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我社区的良好形象。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3.13

活动地点

困难老人家中

活动主题

志愿者为老人送服务上门

社区组织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开展“为老人送服务上门”活动。服务项目包括帮助行动不便老人料理家务、买米买菜、缴费、安装、维修等,参加志愿者共有50人左右。这些老人非常感动,亲切的称志愿者们为自己的儿女。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社区居民的敬老爱老意识得到了提高,文明修为进一步增强。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4.13

活动地点

社区境内

活动主题

党员志愿者在节假日清理小广告

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63人,利用休息日清理粉刷社区境内的小广告,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利用一天时间清理粉刷小广告万余条,美化了辖区卫生环境,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5.29

活动地点

社区会所门前

活动主题

计生服务进社区

医疗卫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社区开展“计生服务进社区活动”。部分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广大群众提供量血压、测心率、化验血糖等服务。通过这次社区志愿者进社区多元化服务活动,一方面使辖区卫生技术人员能近距离的接触群众,了解辖区百姓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计划生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加对政策的了解,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

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6.16

活动地点

残疾老人家中

活动主题

志愿者为残疾老人服务

社区志愿者来到辖区残疾老人李凤奇家中,老人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志愿者们带来了慰问品,并帮老人收拾卫生、喂饭、洗脸,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儿女般的照顾,老人深表感动,希望自己早日好起来,少给大家添麻烦。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5.7.13

活动地点

社区境内

活动主题

倡导绿色生活,合理处理废旧电池

社区组织志愿服务者70余人,在全社区范围内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活动。收集废旧电池,耐心向居民讲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及对环境的破坏性,同时制作海报、条幅等全力做好宣传,设置废旧电池收集箱,供居民积极参与环境维护。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8.6

活动地点

未成年人活动室

活动主题

暑期安全讲座

社区志愿服务者8月16日上午,在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开展了未成年人自我防护知识讲座,志愿者针对暑期交通安全、饮食卫生、药物安全、游泳安全及发生火灾、恶劣天气情况下如何应对等青少年暑期安全问题进行了讲解。30余名社区青少年参加了讲座活动。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9.10

活动地点

社区境内

活动主题

关爱农民工子弟

社区工作人员结合志愿者,在社区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弟》活动,志愿者将募集到书籍和文具送到农民工子弟手中,同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学习方面是否存在困难,针对实际问题给予跟进式服务。3名自愿者和农民工子弟结成帮扶对子。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0.20

活动地点

社区会所

活动主题

在居民中开展健康义诊

为了提升居民健康理念,增强居民健康意识,25名医务志愿者,今天上午在社区会所为居民义务查体,宣传疾病预防常识。志愿者为居民提供了测血压、做心电图、B超等多个医疗项目,100多名居民接受了志愿者周到热情的服务。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1.13

活动地点

社区境内

活动主题

治安、安全隐患排查

XX社区派出所警官结合社区治安志愿者,在社区境内开展治安隐患排查活动,针对治安隐患、重点人口、流动人员、出租房屋的等,展开全面的排查活动。这次活动共排查安全隐患4处,治安问题2件。经过活动的开展社区的治安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参加人数

备注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12.20

活动地点

活动主题

志愿者为老人消除孤独

208楼的老党员张大爷因妻子早已过世,子女工作繁忙,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独处,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很希望有人和他聊聊天,说说话。志愿者了解了张大爷的情况后,及时来到张大爷家中,陪老人聊天,了解老人的心事。还和老人约定,以后会经常过来陪陪老人,消除老人的寂寞,在情感上给老人慰藉。

参加人数

社区志愿者活动记录表 篇2

1 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世界体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国家中,美国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也非常成功。志愿服务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美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资料统计,1999年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2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2]。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2008年10月27日公布《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占这个群体总数的26.2%,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3]。日本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占8.6%,其中男性为10.8%,女性为6.7%[1]。

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大体分为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其服务体系构建背景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番禺区华南新城10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调查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各种有关国内发表的有关体育志愿、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章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主要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方式采用实地发放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筛选回收的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社区居民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57名,女性42名,男女之间比例约为1.36∶1,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合理。

年龄调查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岁,通过调查对象所有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从收集到进行资料统计获得的信息,主要年龄但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

(2)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得知:对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0.917且经过双侧检验得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能很稳定的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3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3 . 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作用,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情况。在该次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7.5%的居民是偶尔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番禺华南新城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社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公司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该社区配套设施上都比较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在受访的群众中,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根据调查其文化程度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多,占了45.9%,大专或高职院校占17.3%,根据其社区的居住的人群的情况分析和收集回来的资料统计,对于该社区体育活动锻炼的居民相当多的人员是青中年高学历的人群。

通过调查居民对于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了解到受访的居民对于这方面需求还是比较高,当然对于社区来说,在开展活动过程可能需求体育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少,对他开展活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这样说明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中,以协助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举办球类活动占41.4%, 舞蹈健身类占17.2%,跑步类也比较多,占16.1%。总体来看,球类活动和舞蹈健身类体育活动所需的技术比跑步类要高,因此,需要专业性指导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表2中的情况分析,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年龄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主要是青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 2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

居民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到,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途径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比例占到52.3%。而居民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渠道是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只占了14.4%。居民从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宣传活动中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比例相对较低,占了13.1%。获得体育健身知识与社区体育开展有关的渠道的(有关体育文件等)也只占了11.1%。社区居民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体育健身知识占到9.2%。表明,社区居民获得体育健身信息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社区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对居民平时体育健身活动是否有人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仅占了27.3%,而有业余人员进行指导的比例比较高占了42.4%。没有人指导的占了23.2%。这就说明了社区里面专业的体育指导者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群众的需求还是不够满足。

根据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是否需要指导的情况,针对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在其进行活动时是否需要有人指导,在受访者当中高达76.5%的居民需要指导,不需要只有23.5%,这说明相当多的居民还是需要有人在其进行运动时进行指导服务的,这样对于我们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居民是否希望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提供体育志愿服务,有78.8%的居民表示希望的,只有3.0%的居民表示不希望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希望开展的内容依次为: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理论知识传授、制定运动处方。而居民则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组织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或赛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希望能够在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和活动组织服务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目前,这些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2)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比较重视,希望能得到有关运动防护的一些知识。

(3)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社区居民十分乐意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育志愿服务,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做支撑,更好的参加锻炼,达到更好的效果。

(4)居民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还是以报刊、杂志、电视为主,并不能近距离的亲身去体验、了解,从而不易达到全民健身。

4.2 建议

4.2.1 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有效监督、激励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效监督的综合评估制度,制定相关的准则来全面考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对其志愿服务过程中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第二,应系统全面地考察评定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个人经历、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成效、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次数等方面情况记录,完善活动服务标准。

第三,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于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优、及就业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利。

4.2.2 构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队伍内部的纪律等。为体育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完善各种措施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选拔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科学素养比较精通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

第三,维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动需要经济资金来支持,这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化融资。

社区志愿者活动记录表 篇3

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近几年来,中学和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与延伸。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发展和爱”是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要,实现这一需要的主要途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基于对学校德育途径的认识以及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由学校组织中学生开展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区的发展和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社区业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区,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虽然社区居民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区的主体力量。但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在政府服务和家庭职能之外,进一步夯实社区成員的生活保障。中学志愿者们可为社区内的残疾人、病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流浪人员等提供的各类服务,可以弥补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也还没有实现全覆盖,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只能依靠多种力量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途径的保障供给,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

其次,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志愿者个人成长成才。虽然当今现代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学生精神世界的追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渴望通过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形式来获得内心的需要和满足。据调查发现,当今不少中学生因为跟父母缺乏有效沟通,他们在家表现为种种跟父母不和谐的行为,因此导致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学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学生学习技能和提高能力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中学生在在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可亲身体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进一步熟悉社区、认同社区、热爱社区,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志愿服务活动还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学校课程和校园生活的不足,对唤起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教育空间、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各种教育力量很有帮助。

再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校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和社区都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学校还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公民素质,造就文明人的重要任务,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改善学风、校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举措。而中学志愿者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成功搭建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直通车。中学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服务活动,把文明善举、爱心奉献精神带到学校和社区,并以照片和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文明中活动,在活动中孕育文明,成为学校和社区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和力量。

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也凸显出了一些制度缺失的问题。

本文就郴州市一中开展班级团支部结对残疾人进社区的“阳光助残”活动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情况作了分析工作,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制度性建议。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中遇到的困难

1.接受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区组织较少,有条件指导学生活动的社区工作者不多。

2.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太少。

3.中学生社区志愿者的技能水平低。

4.中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二)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出现困难的原因

1.社区和学校对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

2.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保障不足。

3.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性保障不足。

4.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动力激励。

二、亟需加强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一)健全注册登记制度,提升中学生价值认同度

第一,要完善有关登记注册制度。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社区单位,统一规范学生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的部门、内容、程序;明确注册中学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促使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

第二,要制作学校和社区都认可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在学校、社区进行了相关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登记、评价工作后,相关活动的负责人将要点记录在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上。

第三,规范登记注册部门和程序。可在社区尝试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管理志愿者注册工作,并且有计划有安排地负责联络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凡是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学生,都要到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申请注册、通过审核、进行评价并填写好中学生《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

(二)健全培训制度,提高中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

根据中学生自身实际,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需要和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可开发德育综合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资源,请资深志愿者和各方面的专家有计划有安排地对中学生进行有关社区志愿者基本理论和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资深志愿者和专家可以由学校采取邀请形式,也可以采取学校聘任形式,具体到培训方式而言,可采取诸如开培训班、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考察观摩等多种形式。专职人员在给中学生培训时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特点和社区需要的结合,又要坚持立足当前需要和放眼长远需要的结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健全服务制度,增强社区服务的吸引力

中学生志愿服务者有自身的优势,个性化的特色和才艺能满足社区服务中独特的需求。若能经过相应指导和支持,就能增加新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因此要找到社区的需要和中学生志愿者特长的契合点和结合点,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发诸如“才艺慰社区孤老”“辅导社区小学生假期活动”等中学生擅长、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志愿服务的对象更换不要太频繁,适当的时间有助于中学生与弱势群体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求助者的了解,提高志愿服务无偿性、利他性的认识觉悟。同时,要明确具体服务的标准、内容、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样既可增强受助者对学生志愿者的信任感,也为中学生增添了服务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四)健全激励制度,增强中学生参加活动的内驱力

受限于自我认知的局限,中学生仍需要大量外在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与中学生发展相关的学生社区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我成就认同、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快乐助人的动力源泉。健全激励制度,首先,要把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评价纳入到学校已有的表彰、荣誉、资格认定等激励制度中去;其次,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贡献,应当给予及时、适当的宣传和精神性的鼓励和表彰;最后,要不断创新激励方式,可大胆推广“志愿服务时间登记”“服务时间与学分转换”等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学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愿意花时间也乐意花时间到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开展

首先,学校党团组织和教育教学等部门要将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

其次,要协调社区需要与学生服务的差异,经常深入社区了解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多方交流、督促指导,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中心。

再次,要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和社区已有的各种宣传设施和渠道的优势,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展示社区志愿服务风采,表彰活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学生,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最后,要不遗余力地加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必要的费用支出,保障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

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篇4

(一)活动时间:2015年6月11日 活动地点:周至县沙沙河公园景区 志愿服务内容:捡拾垃圾 志愿服务时长:2 小时30分 志愿服务对象:游客 志愿服务效果:良好

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二)活动时间:2015年7月21日 活动地点:周至县西街小学社区 志愿服务内容:打扫环境卫生 志愿服务时长:1小时30分

志愿服务对象:周至县西街小学社区群众 志愿服务效果:良好

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三)活动时间:2015年8月12日

活动地点:周至县北环路西十字---喜神十字路段 志愿服务内容:打扫环境卫生 志愿服务时长:2时30分 志愿服务对象:周围群众 志愿服务效果:良好

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四)活动时间:2015年9月1日 活动地点:终南敬老院

志愿服务内容:志愿服务时长:3小时 志愿服务对象:孤寡老人 志愿服务效果:良好

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

(五)活动时间:2015年10月1日 活动地点:周至县云塔广场 志愿服务内容:抗战历史宣传 志愿服务时长:3小时

志愿活动会议记录 篇5

一、暑假义教工作总结

(一)存在问题

※准备较迟,时间匆忙;前期准备不够;专业性、效率有待提高 ※联系学校有较多困难(涉及安全、经费、距离问题)※北校招人时间与考试月冲突

※宣传力度需加强,摆摊时提供的信息不足,缺乏详细书面资料 ※志愿者在出发前互动不足,联系不紧密

※队伍形成后,关于分工、流程、责任确认的书面材料没有及时准备 ※志愿者中途退出

(二)改进

1.成立义教筹备组

※关注灯塔计划,与同类优秀组织交流经验,学习课程设计 ※负责志愿者培训

※提前筹备义教事项(初定下学期初),早些联系学校并确定可行性 ※与之前的学校保持联系;与学生保持联系;做好后期跟踪服务 ※考虑比赛事宜 2.设计电子宣传册

3.注册协会专用网盘,汇集各类资料

二、圣诞节活动 1.爱心包裹快递

※包裹内容包括:公仔一份,合照(过塑)一张,老师给学生的信件;用于学生反馈的信封、信纸、邮票(×2); ※工作分配 名单汇总:

写策划书(11号)

买公仔、信封等(14号)

社区反邪教活动记录 篇6

时 间:2010年3月20日 地 点:辖区内

活动内容: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社区内展板宣传反对邪教,幸福安康

鞍山街道办事处团10#社区反邪教活动记录

时 间:2011年1月13日 地 点:辖区内

活动内容:抑制邪教,构建和谐,从我做起 现场展示反邪教展板,让居民充分了解邪教的危害

鞍山街道办事处团10#社区反邪教活动记录

时 间:2010年11月5日 地 点:辖区内

活动内容:认清邪教危害,依法惩治犯罪,崇尚科学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宣传展板为广大居民宣传反邪教基本知识

鞍山街道办事处团10#社区反邪教活动记录

时 间:2011年4月16日 地 点:本辖区

活动内容:开展了一次校园反邪教签名活动

鞍山街道办事处团10#社区反邪教活动记录

时 间:2010年9月16日 地 点:辖区内

活动内容:板报宣传反邪教

鞍山街道办事处团10#社区反邪教活动记录

时 间:2010年7月22日 地 点:辖区内

社区志愿者活动记录表 篇7

关键词:社会教育,人才培养,志愿者,管理机制,农村

志愿者服务是新生事物, 特别就农村社区教育而言, 这种志愿服务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一个松散的组织、一个以公益为目的的组织, 进行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途径, 进行管理的手段和效用, 这些都可能与常见的管理存在不同。因此, 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

从志愿者这个角度, 管理的办法从志愿者诞生之初即提出。一般的志愿者管理制度都对志愿机构和职责、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的注册和管理、志愿者活动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 共青团中央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志愿者工作部提出的一个试行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办法》。这个制度可能是目前最接近社区志愿活动的管理制度, 但在某种意义上, 这个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社区教育志愿队伍的管理要求。

从教育者的角度, 对志愿者参照教育工作者来管理可能也不合适。教育者应在教育的基本技能上、教育的实施过程上、教育的方法手段上、教育的效果检查上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要求。如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和成熟, 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显然, 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制度规定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相当大的距离。

借鉴现行志愿者队伍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 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角色特点, 结合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实际, 着眼于优秀服务人才培养与管理,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应该是可行的, 也是必需的。除了应当遵循志愿者队伍的一般规定外,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还应该建立如下几方面的管理机制。

一、服从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的志愿者选择机制

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出发, 需要志愿者更好的服务精神, 特别是面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各种困难, 不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更要有很好的奉献精神。同时, 从教育的技能要求出发, 需要志愿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 并且这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此,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选择, 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时, 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服务对象, 建立一定规模的志愿者资料库, 以便为选择志愿者提供参考。执行这种选择过程的机构应以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 并让已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其中。

二、促进农村社区志愿者发展的志愿者培训制度

制度化的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的成长是有益的, 也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培训可以稳定志愿者的志愿心理, 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 培育志愿精神, 弘扬志愿文化。在培训中, 安排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自我评价等一些相关活动, 可以巩固培训的效果, 活跃培训的氛围, 同时, 志愿者在培训中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进一步增进了志愿服务的共识, 让志愿者在集体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 融入志愿者队伍, 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三、提供稳定可靠支撑的志愿者组织机制

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是提升志愿活动效率的一种保障, 同时, 精细化的志愿者组织, 一方面能唤醒志愿者的志愿精神, 另一方面也能让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活动, 避免志愿活动出现不正常问题, 如, 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组织的主体可以是社区教育机构, 也可以是农村社区组织, 借助这些机构和组织, 可以让志愿者获得更方便的志愿服务渠道。在组织过程中, 组织者对志愿活动要形成方案, 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 一方面使志愿者顺利活动, 另一方面使志愿者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四、形成有效正向激励的志愿者考核制度

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将不断丰富, 志愿的考核管理也将多种多样。可能这种考核的约束性并不事实上存在, 在志愿者本身而言, 也可能不太重视这种考核,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核没有意义。恰当的考核将对志愿者参加活动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尽管相比于志愿精神的感召, 这种激励作用可能有限, 但此类考核的结果将为志愿者的选择提供参考。结合志愿服务实际, 贴近志愿者本身情况, 科学设置志愿者考核体系, 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力之一, 将大大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效能。

五、以尊重为出发点的志愿者权利和义务规定

规定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是开展志愿活动的法理依据。在各种志愿活动中, 志愿者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这也是志愿活动的主要价值之一, 当志愿者失去被尊重, 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参加志愿活动的激情, 并对该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与此同时, 志愿者的义务也必须得到履行。一般的志愿者义务的履行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对其义务作出规定, 对志愿活动本身而言, 将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六、保护志愿者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机制

志愿活动是基于人向善天性的活动, 但事实上, 在活动过程中, 志愿者常常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些方面, 如嘲笑、冷遇等, 对志愿者心理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 劳累、健康等生理和心理也会给志愿者心理带来损害。应建立一种心理干预制度, 尽可能让志愿者排解不良情绪, 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从而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心理健康。

七、提升志愿服务效能的活动反馈机制

志愿活动的效果要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评价和反映。反馈的目的, 就是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志愿活动的进度、发现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掌握志愿活动的效果, 以便于作出有效的调整, 提升志愿活动的效能。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相结合, 方式上可采取调查、访问、成果展示、案例发现等。

八、突出人性化的志愿者退出机制

社区志愿者活动记录表 篇8

关键词:志愿者队伍 实践 启示

山西潞安集团漳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共有1470人,其中在中国志愿者网站注册的1132人。该社区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等五项国家级荣誉;《山西省文明社区》等六项省部级荣誉和多项市级、集团公司级荣誉,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大力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使之在奉献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是提高志愿者素质的根本保证。该社区一是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政治理论学习,强化了志愿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有力地提高了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开展了“我是社区人,社区是我家”理念教育,不断培养、加深志愿者对社区的奉献精神,做社区真正的主人。三是加强了奉献能力教育。不断引导志愿者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学习形式,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四是加强了志愿者队伍的法制观念教育。重点是加强了法律法规、低保制度、用工制度、计生制度、奖惩制度的学习,提高了志愿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技能。

第二,科学管理,建立了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该社区于2012年4月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三个服务站”,建立了统一的协调机构,由社区、文明办、团委、女工部等单位负责人共同参与,部署、落实、督查各项志愿者服务工作,协调解决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推行了志愿者注册制度,将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统一备案,定期向社区发布,实现了居民需求与志愿者服务专长的直接对接、高效服务。据统计,2013年,共为居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680人次。

第三,创新发展,打造了一支务实高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主要由社区六个小区居民组成,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生活服务、帮困服务、教育服务、文体服务、环保服务、安保服务等六项活动内容。在生活服务方面:主要依靠社区内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自觉、自愿的开展一些便民服务活动。如:义务维修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据统计,2013年社区志愿者共免费为居民维修各类家电、器具以及小区内公共设施1123件;提供法律咨询和无偿培训14次。为社区老人开展送医入户、免费测量血压1503次。在社区帮困服务方面:组织志愿者以接力的方式为社区的特殊人员,提供精神抚慰、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困难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服务。主要受益对象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常病人员。2013年志愿者组织协助有关部门为19户贫困家庭办理了低保,为102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免费赠送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残疾辅助器具11件;为1624名居民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助残日,志愿者们还发起了募捐活动,共收到捐款250640元。在社区教育服务方面:整合社区内各类师资力量,举办了青少年科技论坛、待业青年技能培训、职工家属兴趣培养、学生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居民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在社区文体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广场文化、家庭文化、楼院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立了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太极剑等15支文体队伍,丰富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在社区环保服务方面:志愿者在居民中宣传环保知识、植绿护绿,培养居民爱护环境、清洁家园的主人翁意识,他们组织开展了三次清洁小区大家园义务劳动,广大居民踊跃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不乱扔垃圾,随手捡垃圾的好习惯。在安保服务方面:志愿者们组建了义务治安巡逻队,一些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还自发在小区内查隐患、纠正不安全行为,解决了社区安保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为社区的治安防范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第四,爱心永驻,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者服务主要包括安全协管帮教和弱势帮扶两大块。在安全帮教方面:她们采用了“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节日送祝福、四季送爱心”的“四送”服务活动。在井口成立了“井口服务站”,并将安全送爱心活动延伸至生产队组,把缀扣子、缝衣服、补手套等生活服务项目送到了员工身边;在安全协管上,她们开展了送“安全之歌”“安全嘱语”、“安全文化理念”等活动。她们深入员工家庭进行问候,与井下一、二线职工、家属签订了《协管安全联保责任书》,共同对“三违”人员开展安全帮教工作,2013年她们到井口开展安全帮教活动114次,为矿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弱势帮扶方面,她们常年开展为老年人送爱心活动,建立了走访、帮扶机制,为老年人送去关爱、送去祝福,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第五,无私奉献,打造了一支熱心公益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弱势帮扶、安全促进、文化活动参与等。他们在老龄委一层建立了青年雷锋岗,每日设立值班人员,开展志愿者服务联系与登记,与社区空巢老人,建立了一帮一结对子帮扶活动。在安全促进方面,他们建立了青年先锋岗,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制定了监督台帐。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查隐患、纠违章,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安全。在文化活动参与方面,他们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大型活动,做好协助、服务、礼仪、联络等工作,活跃在矿山、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第六,共建文明,打造了一支助推和谐发展的文明督导队伍。文明督导队主要服务内容是对社区不文明人、不文明事、不安全的行为进行纠正和督导。针对夏季出行、户外休闲人员增多的特点,在社区内划分区域,由四支志愿者服务团队分片包干,有组织地开展了文明劝导活动,实现了全方位对不文明人与事、不安全行的纠正与劝导。2013年共计纠正不文明行为4000余次。不仅成为了矿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而且成为了社区文明发展的助推器。

山西潞安集团漳村社区狠抓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三方面的启示:一是志愿者队伍的主体力量主要来自社区内部,使社区的固有、闲置“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大部分居民都参与、享受了“助人自助”服务,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提升了社区的正能量。二是服务功能实现了由慰问型向保障型;单元型向多元型;被动型向主动型三大转变,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内实现了全天候、全覆盖。三是社区把志愿者队伍建设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发挥了引导、管理作用,使志愿者队伍建设在短时间内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为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欢.中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顾琦静,顾斌,陆彩凤,李倩,袁敏.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医院,2013(01).

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 篇9

教师进社区活动记录.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建立“一家二室三校五园地”,即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之家“阳光少年之家”基地,建立少年活动室和心理咨询室,成立文明学校、家长学校、少年法制学校,在学校建立英语、科普、创造、娱乐、学法园地。学校、社区、辖区单位、家庭采取“无偿共用、协议共用、低租共用”的办法,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场馆、场地和设施,营造良好的设施环境。成立以大中专学生、教师、驻军官兵、志愿者为主体的队伍,形成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教育的氛围。发挥辖区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的优势,实行领导联动、资源联动、教育联动、主题联动、队伍联动的共建共创活动。社区成立家长学校,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培训、家教咨询、家长座谈,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青少年教育方法。

开展社区教育,把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参与性、实践性、服务性、援助性、知识性、趣味性上下工夫,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地位,开展体验教育活动,让未成年人在体验中受到教育,如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性劳动和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增长见识。组织未成年人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如参与营造良好的社区秩序,参与创建文明示范小区的环境整治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未成年人在共建社区、共享社区成果的实践中,经受磨炼,接受教育。社区与辖区单位要经常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寓于社区公益活动中,如社区工作者要在未成年人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向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辅导和道德教育服务;通过建设学习型社区,提供适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的优秀读物;发挥“五老”的帮教作用,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向易受伤害的未成年人传授有效保护知识。邀请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志愿者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通过“五好家庭”、“文明楼院”创建活动,督促家长和邻里承担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社区道德讲堂活动记录 篇10

内容:端午节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及为困难群众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

6月10日,居组织党员干部和社区群众共30余人为困难群众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本次活动以端午节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题,贯穿道德讲堂活动之中。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面临转折点 篇11

一般认为,中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在80年代末成立于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数字,在21年后的今天,全中国的注册社区志愿者已超过2600万人。

中国的志愿服务其实从社区开端,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参与大型活动、救灾抗灾等。到今天,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与活跃于这些大型活动和救灾现场的志愿者不同,社区志愿者需要更为长期的行动和坚持,同时它也是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基础。考察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历史,亦可以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未来发展有所启发。

社区志愿服务的源起

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居委会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老病残和特殊居民提供服务。第二年,这个小组正式更名为“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次年10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经验。会上同时提出,在全国推广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小组等群众自我服务组织。

中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是与改革开放后社区、社区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密切联系的。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苏式社会管理模式。城市居民都分散在不同单位中,由不同性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单位承担居民的福利与服务职责。街道及居委会附属于区级政府,一般作为上级政府的派驻机构,承担户籍登记、卫生保洁等简单管理职责以及对“社会闲散人员”等极少数群体的管理任务。

80年代初开始,改革给各类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其表现有二。首先是企业福利功能的减弱,需要新的主体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福利职能;其次,大量城市居民脱离企业管理,居住地成为政府与他们联系的唯一纽带。

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服务”。当时,这个概念主要用来区别国家提供的“政府服务”、“国家福利”,也就是“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另一种说法。相关文件也提出“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现阶段基层社区,即以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的社区,在城市一般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

后来,社区建设进一步被明确为,“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可以说,中国社区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同时承担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要求,以提供社会福利为主社区服务也就成为社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社区服务三年发展规划(1989年至1991年)》,3年内要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街道各类福利、服务设施为主体,以居委会便民服务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福利服务体系。到1988年底,北京市各街道就建立敬老院、伤残儿童寄托所、精神病人工疗站、社区服务中心、家务劳动服务站等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超过2000个。

1995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某一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服务体系。1998年,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更名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可以说从这时起,社区建设正式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工作。

但是,在此前长达3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社会资源都集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强势社会单位中,街道、居委会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承担起如此重任。因此,志愿服务就成为承担相应需求的载体,并得到鼓励。

同时,志愿服务与“学雷锋”等传统志愿服务结合,在当时人们思想较为单纯、利益诉求单一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

在1989年民政部杭州经验会后的不到10年间,全国各地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已超过540万人,拥有组织超过5.5万个。以天津和平区为例,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已达到5万多人。

一个例子是,当时很多工厂不再为工人提供浴池、理发服务,社会上的理发店价格又高,社区里的免费理发服务就很受群众欢迎。具有同样性质的还有“小饭桌”、“小板凳”等形式,其核心就是满足群众在经济转型期的服务、福利需求。

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的挑战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产生过程,决定了政府在提供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位置:它一开始就是志愿服务的主要推动者,这不仅体现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还包括青年志愿服务等等。

在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居委会“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最早的13个成员中,有6人就是居委会成员。

这样经过数年发展,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为主的志愿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也因此成为政府工作的内容以及考核标准。

不可否认的是,行政主导是中国志愿服务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孕育公民精神、自发形成志愿服务精神不同,中国在短短不到30年间就不得不面临社会转型产生的社会服务、福利需求,要使群众从国家福利的“摇篮”中离开后立刻就成为志愿服务的实践者,具有相当难度。

换句话说,西方的志愿服务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围绕公权博弈的结果。市场的力量塑造了公私权利的边界:政府能够做什么,哪些需要由私人和半私人机构提供。这也是公民社会的特征:现代公民应该获得何种权利,又应该为社会付出何种责任。

所以,公私权利博弈的结果不只是公民应获得何种权利,也包括他应该承担何种义务。

正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由于转型期的巨大冲击以及迅即到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国人还很难适应现代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政府在此过程中、特别在早期必须承担“保姆”的角色。

令人欣喜的是,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在过去十几年中得到了超常进步。

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2年里,经过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之后,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任何常规教育和宣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热忱与关注在最近几年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对于今天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志愿时代”、“公民社会”的判断为时尚早,但是志愿服务已经面临“行政化”与“社会化’两难取向的协调问题。

比如,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职能不断分化,政府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近年来,一些声音认为政府在相应领域投入过低,志愿服务缺乏支持。事实上,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不应仅来自政府,而是整个社会。即使对于政府而言,现在也需要考虑效率问题。

与上述质疑相反的是,许多人认为,

nlc202309020120

“行政化”与“自主性”存在冲突,政府应该迅速退出这一领域,同时下放相应资源。

需要承认的是,政府了解的社会需求与群众自发性之间不可能是“无缝结合”。特别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即使在如何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个问题上,就会有来自公众的完全不同的声音。正如政府之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样,它也需要在志愿服务这个领域体现一定的作用,从而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行政”、“自主”的争论,体现了对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同看法。随着我国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也承担了这一部分社会资源的分配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社会公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中国社会捐赠达到1000亿,占GDP的0.4%左右。美国同年慈善捐款则占其GDP的1.85%。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部分,很难在捐赠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志愿者比例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作为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服务的推进与发展也不可能脱离中国国情。

转型期中政府的角色和边界

与整个社会大势一样,如何在这样一个转型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角色是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应该说,政府在今天仍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建立各种制度和秩序上。

目前在实践中,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区志愿者数量少,成员相对单一。比如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我国香港等地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在56%至20%之间。而中国志愿者人口不到1亿人,不到总人口的10%。在社区志愿者中,退休的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中青年人较少。

其次是社区志愿者技能水平低、志愿服务项目领域狭窄等问题。比如,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能力有限,部分社区志愿者只能依托政府计划项目,创新兴趣不大。

第三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

正如有论者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有二: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保障机制。

应该说,无论建立何种机制,志愿服务的制度特征都应该是:使志愿服务在推进安排、组织实施、后续评估等方面有章可循。这些规章所体现出的管理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志愿服务,而不是出于利益控制。

这种规章与志愿服务的“自发性”是高度吻合的,本身甚至也体现出“自发性”的特点。它不会使志愿者感受到外在压力,而是高度趋同性的制度安排。

应该说,如何建立有效、符合实际的志愿服务制度也许是过去30年来对于中国政府最重要的考验。它必须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效益、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又必须符合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要求。既使其在一定轨道内运行,又要高度尊重志愿者的个体意愿。

例如在激励机制上,志愿服务本是一种利他、自愿的活动,不需要任何立即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志愿者不该有任何回报。这种回报主要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以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的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一直以来,我们都用精神鼓励的方式提供回报。但实践证明,非精神鼓励不仅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动力,也符合志愿服务精神。比如通过评价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得到某种技能培训,反过来促进志愿服务。

再比如,利用不同志愿服务主体提供的志愿服务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像“公益银行”制度中的支持单位和志愿者就是不同的志愿服务提供主体,通过不同服务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对志愿者的奖励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是体现社会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肯定和鼓励。这些方式可以通过规定和社区约定等方式长久确定下来。

这些维持志愿服务整体良性运行的制度和机制,就是政府在这项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其根本也是弥补国家职能的缺憾和不足。

上一篇: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我课余生活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