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共15篇)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1

在听课后,经常对授课者的教学,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这节课的构思实在是太妙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应该说,听课者并不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但为何就是没有让人惊喜的设计呢?究其原因,一是对要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析不够透彻,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实质;二是教学设计往往受教学框框的束缚,跳不出指导老师教学设计、教学参考书设计思维的模式;三是思维不活跃,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是不敢大胆地尝试创新设计,作为新教师要尽量地按照指导老师的意见,重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非独创性。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作为新教师也不例外。

那么作为新教师应该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等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办,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径。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可能成为障碍,对思维有着一定的束缚。只有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的时候,创新思维才能派上用场。从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就要尽量弱化,或者说要突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我们知道,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活泼的学生,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突破成人思维的定势,站在孩子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体现“童趣”,提倡“蹲下来”,走进孩子的纯真世界,融入他们的童趣生活。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例如,我在教学《乐山大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山大佛的“大”,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再根据课文中介绍的内容,自己画出能体现乐山大佛“大”的图画。许多学生想到了画大佛与附近的亭子、栈道和游客等等,将乐山大佛与参照物对比,从而自然地体会出乐山大佛的“大”。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来理解这一问题,比简单地读、说所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视角

所谓创新思维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地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

我们知道,设计一旦被某种模式束缚,就不容易发挥创造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按照所给句式“孙膑我真佩服你,我要向你学习遇事要

”进行说话练习。表面上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似乎较大,实际上,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与总结,学生已经能够概括出孙膑的优秀品质了,显然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没有多大帮助。不如将说话练习的题目改成“孙膑,我真佩服你。”学生可以从孙膑入手,也可以从齐威王入手,还可以从田忌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表达出来的语言才会生动和丰富。正所谓,不同的教学视角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创新视角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总结出新的思维视角,有了足够的储备,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如,一教师在开展了解家乡的活动前,做了大量的收集和调查工作,对以往的教学设计逐一进行筛选,集各家所长,根据自己本班的特色,最后决定以设计“松江一日游”的路线图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图,安排参观的景点、时间及所乘的交通工具,以评选“十佳导游员”活动的反馈作为评价方式。这个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归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在对松江的各个旅游景点做了充分的了解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为“一日游”的内容,并配上解说词向游客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多元化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间及交通工具的安排,体现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独特的创新视角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激发创新的潜能

创新要有信心,才能不断开发自己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做,所以创新又离不开头脑,离不开头脑的思维。头脑能思维,思维能产生创新。在教学设计中,认真挖掘这座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新教师来说,善于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创新。新教师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挑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束缚的勇气不可获缺。相信只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总会有收获的。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2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教师成长,专业素养

一、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2001年各科的新课程标准相继颁布, 新课标以《纲要》为依据, 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只重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将历史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贯穿其中, 新的历史课标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指导, 更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 把学习历史知识和学生未来的需求紧密结合, 更加注重学生对未来的适应。新历史课标的实施, 对年轻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背景下, 中学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 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 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作为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 中学历史教师过去那种只重视传授历史知识的教育理念, 与新历史课标对学生培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为了落实新课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改变过时历史教育教学观念和策略, 按照新历史课标的要求,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对年轻高中历史教师的挑战

2003年,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还提出了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建议。“历史课标”指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努力改变, 将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转变;加大改革过于强调历史学科本位的现状, 争取实现课程结构基础化、多样化、层次化, 以保证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同时要突出个性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把基础内容作为重点, 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上,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年轻教师要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的要求, 更新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高中历史新课程呈现出选择性、开放性等特点, 此外, 新课程的学术性和探究性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和初中新课程相比, 高中采取的是专题式编写体例。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高中历史新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四种版本教材都呈现出一定的学术化和专业化特点。高中历史新教材普遍注意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 反映史学研究的新动向, 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客观和真实的历史知识。在内容上, 新教材更加注重客观事实描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栏目增多, 有的新教材在客观叙述的同时, 把目前学术界尚未一致的认识也写进了教材。

总之, 这些新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考验。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新变化, 在历史教学中, 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 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 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如何对高中历史学习方式进行改进, 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等一系列的新问题, 将是高中历史教师要面临的。面对新课程的挑战, 要想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素养

1.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和角色转换

(1) 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各种思想观念都要与新课程的改革相同步, 相一致;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探寻成功教学的方法;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设计的秘诀;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2) 一提到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 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单一的讲述、板书和读课文。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史实, 课堂中的问答也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 教师更多的是充当灌输者的角色。高中历史新课程把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历史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的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促进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者等。教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实现教学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以崭新的教师角色形象出现在高中新历史课程改革中。

2. 做学习型高中历史教师

(1) 完善知识结构, 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程结构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方式, 课程内容涉及广泛而全面, 语文、政治、地理等各学科都有涉及。所以,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尤其是年轻的历史教师, 除了要加深历史专业知识外, 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使自己由单一的“专业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化。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也不断深入, 我们看到,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摒弃了某些陈旧的观点, 所以, 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 做到与时俱进。

(2) 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相当多的历史教师平时的教学只满足几本“教参”或大学通史教材, 历史专业学识停留在所谓“半专业”或“准专业”的水平, 面对新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 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史学论文研读可以使教师获得许多“教参”中所没有的东西, 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客观真实的历史。对史学名著和史学论文的研读有利于增进历史教师专业学识, 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3. 做反思型高中历史教师

教学反思, 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 作出理性思考, 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体现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 它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发展性、创造性等特征, 也是成为一名优秀历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需要反思什么, “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是历史教师反思的两种常见的方式。“个体反思”也就是自我反思, 是教师自省自察独自进行的反思;“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 而且“教师越能反思, 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 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进行实践。不具备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难以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努力做一个反思型的高中历史教师, 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4. 做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全方位地改变了历史教师的思维定式。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 这6个“新”必然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有新思考、新研究、新作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 科研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提上了日程。高中历史教师专业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科研, 搞好科研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高中历史教师能否成为“研究型”的人才是能否很好地进入新的教师角色的重要环节。高中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者”, 使自己与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保持同步, 真正做好新课程的教学。校本研究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研究途径, 是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的校本研究包括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 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这三种基本的力量, 缺一不可。积极参加有专家引领的各种历史教研活动, 不断更新观念, 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研究促进教学, 从而最终实现由“教学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 年轻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素养的提高, 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以科研促进教学, 同时要善于总结反思, 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人才, 加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邓景升.浅谈中学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J].广西右江民族师范学报, 2004 (3) .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措施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文化的多元化,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发展的联系,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学观念和教材都进行了较大的更新,体现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创新。因此,创新教育在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与素质教育是自然融合的、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特定内容。那么,怎样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呢?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追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的变化,无不取决于教育理念的变化。新课改给课程提出了新的标准,而新课标又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观决定新的教学观,而新的教学观又决定新的教学行为及其深度和广度。

教育理念一旦确定,就会成为相对比较稳定的精神,也会影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怎样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类矛盾。具有比较明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想适应新课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汲取新的教学思想,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面面俱到,如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由教学中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要在教学中由“教师”变为“导师”。因此,如果教师没有对新课程理念深入理解,很难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实现创新的基础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集體氛围对于孕育、催化创新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教与学是教师在师生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当然,创新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慢慢培养。所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三、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智能方面的唤醒、激发以及提升,这是促进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的技能、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更加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是实现创新的动力

“创新”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以及智慧作为基础,但是,我们不可低估情感对于知识以及智慧的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树立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提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即使是标新立异也没关系,一旦学生提问或发表意见,无论提问的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做出比较合理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带着更多的问题意识来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敢疑、敢为的精神。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现象生疑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当然,“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的方位看问题。在创新的道路上,挫折可能多于成功,因此,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参考文献:

[1]张楠.高中新课改理念下创新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以广元市部分高中教师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4

上学期学校的期末成绩出来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设备、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方法,但学生的成绩却有很大差异,71班有的老师和学生相处很融洽,有的老师和学生相处是不和谐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原因归于是学生调皮,不认真,不想学。。。而事质上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做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公平公正?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教师公正的必要性:有利于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有利于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维护;有利于道德成长的促进,教师公正了,才能教会孩子公正;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源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尽可能的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公正呢?

一、平等地对待学生。老师不能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课堂教学中不能就只围绕在某几个学生旁边,而忽视了更多的学生;眼睛环视教室时要每一个学生都照顾到;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展现和练习。

二、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比如教师出于个人原因而偏好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看不起条件差的学生;对基础好、以往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与特殊优待,喜欢学优生,不喜欢成绩差的。应该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三、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学生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不能因个人原因对学生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做好事要奖励,对范错误的学生要有耐心,不能得不得就找学生缺点骂或者体罚。

四、长善救失,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比如回答问题时难的问题请优生,简单的请学困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不至于成为看客,教师不至于成为扩音喇叭。

五、面向全体,点面结合。为了某些后进同学的进步,老师可适当的多提问,自习的时候多指导是有必要的;给一些特别聪慧的优等生创造提高的条件,如适度的“开小灶”的做法也是公正的。这是因人制宜,前提是不耽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要不断创新。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措施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递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维、提炼新方法的能力。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小学学习科目,其知识很多都需要学生去思维和探索,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创新教育的要求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创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自主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架构,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意识,在课堂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让老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知识,成为数学学习的主动者。同时,还应该采取各种办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任课教师要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期待数学课,这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对教师来讲,应该努力提高?笛Ы萄Ч?程中的感染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与学生开展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尊重个体差异,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情境教学,能够激发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情境的创设还能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相关的知识,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发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设置情境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也会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心态被完全调动起来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也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来。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是一种被频繁运用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仅能够巩固教授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观察乘法口诀的规律,观察总结后开展小组之间的乘法口诀记忆比赛,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和成绩都计入小组总成绩中,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时沉闷的小学生变得很活跃,大家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课堂十分“热闹”。在第二节课的课前复习环节中,学生对于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牢固,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活跃性

新课改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改变而不断革新,在这个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各大企业或单位青睐,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同样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且它将会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主导方法。学生们早已熟悉、看惯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结合式教学,感觉到乏味、没有新颖性。若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进度等相关内容,将教材知识编排到课件中,同时适当配用简笔画、图像或播放方式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从而会提高其专注力。利用这种形象、具体、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期待感,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专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指导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经验生活化,并且还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归宿。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而且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也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有力武器。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感觉亲切,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六、创新评价模式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在应试教育阶段,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 的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激发学习动机,强化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

七、结语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6

我是一个刚刚踏入教师行业不久的新老师,当一名称职的语文老师一直是我儿时的梦想。对于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也是我一直深思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我不断探索追求着的目标。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余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的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等。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一节上得好的课不是因为处理教学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师的学识、思想、境界决定的。你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决于老师的文学修养。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过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博览群书的“厚积薄发”,是教不出精美绝伦的语文课的。

因此,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博览群书,涉猎到各个领域,读文学大家的文学作品,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古代的文学经典,读教育经典。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实自我、教好语文。其次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即语言应用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知识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必须随着时代的需要,随着教材的更新,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惟有这样,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务工子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无论是平时的积累,还是课前的准备,一切都将服务于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活动。首先,找准一堂课的切入点。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要讲求艺术,根据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在深入把握其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开课的形式新颖,做到在开课的过程中创设激情,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望,启点给学生思维求异的方法,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住学生,缓缓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开课时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有关昆虫的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积极,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感悟。课文中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只有在教师层次清晰、条理明了的引导下,反复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作者情感地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地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朗读,学生能体味到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课文描写的场面、人物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在读中既培养了读书能力,也为语言表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德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的这段精辟段描述,便是朗读感悟的实质。

最后,围绕课文进行拓展延伸。语文课如果只是进行研读、品位,还是不够的,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灵活运用,又能够带领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如我在教学《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你眼中课本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经过本课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学生的想像力无疑插上了翅膀。有的学生说:“我眼中的课本是五彩缤纷的。”还有的说:“我眼中的课本是黄色的。”

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7

一、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 创新体育教学观念

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践行于体育课教学, 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因而, 要创新体育教学的观念,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纠正过去那种只面向高考培养小数体育苗子, 只关注各级运动会抢分数训练参赛项目的倾向, 而是要树立起为祖国培养健康有用人才的新教育思想, 让全体学生通过体育课的教学, 提高健康意识、学习体育基本技能, 并能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2) 激发全体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在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重, 有不少的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体育锻炼意识不强。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压力越大, 就越要加强体育锻炼。 (3)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所以, 在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要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 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创新教学内容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 把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要把如何才能健康生活和成长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 要让学生在认识上体会到体育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健身, 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2) 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一些有孤僻、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学生, 往往就不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我们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让他们认真上好体育课, 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有的学生意志软弱、胆小, 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参加一些能够锻炼意志和胆量的体育活动, 等等。 (3) 把教材的教学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结合起来。要想让体育教学显得更有生气、更能吸引学生, 我们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 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4) 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体育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 就得把课内的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如在课外组织一些体育项目比赛, 或是进行一些网球、射箭、飞标、保龄球等休闲运动项目的活动, 等等。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实施新课程, 就要破除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1) 努力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格局。凡是凭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能够完成的, 都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 教师只要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例如, 每节课的准备活动, 教师提出相关要求, 让每个学生轮流来组织准备活动。 (2)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例如, 上耐久跑这一教学内容时, 可以开展定向运动,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共同协作、互相帮助、相互竞争;又如, 技巧练习时, 从准备活动、入场, 到练习、学生互评, 再到自我展示, 整个练习过程都由学生主持, 学生相互做裁判、打分和评价。 (3) 设计问题, 引导发现和探究。例如, 正面原地双手抛实心球教学中, 教师提出“怎样才能把实心球投得更远”这一问题, 让学生通过练习、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决定实心球投掷远近的因素是什么?”再通过学生的练习、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4) 创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从评价的内容看, 不能只单纯地看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的成绩如何, 更看他平时投入的情感和态度, 即既要有身体测量、生理测试, 也要有学习态度与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评价;从评价的主体看, 不但要有教师的评价, 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依托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体育教学手段

浅谈新教师如何把握初中地理教学 篇8

一、把握课程标准

很多新老师由于缺乏经验、不敢放开手脚,因此刚走上教学岗位容易依赖于教材、迷信教材,忽略了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以至于教材上有的就讲,教材上没有的,哪怕再重要也不讲,丝毫不顾课程标准的要求。事实上,课程标准是具有国家法定性质的重要准则,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而教材虽以课标为纲,但有些内容并非与课标完全一致。因此,新教师应当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行动指南,才能更加有的放矢。以笔者为例,我每次备课时都要先阅读课程标准,看看标准是如何要求,以此做到心中有数。在准备“台湾”(湘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时,教材中提到了台中盆地、台北盆地、台南平原等细小知识点。但我觉得这种内容只能加重学生负担,课标中并未要求掌握,因此进行合理舍取,借用“台北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地形图判断得出台北的地形,锻炼学生的读图实践能力,将死的知识点转化为活的方法和技巧,其他细节则略去。

二、注重知识积累和更新,学会利用多样信息

地理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涉及的领域多且内容更新快,初中地理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既要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更要有一定的科学精神。所以,新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以及课前短暂的备课,而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书报、浏览网页等途径,不断积累,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量。在此基础之上,新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将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亲切感,有利于教学的完成。例如,笔者在准备“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内容时,刚好在网上看到一条国务院同意安徽省裁撤“巢湖市”的行政区划调整的新闻,于是,我备课时找到相关的新闻,把它作为这节课内容的导入,让学生怀着好奇心走进新的课程。

三、求新立异,创新情境与方法

如果每节课都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就算学生不说,作

为老师自己都可能会有点厌倦。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思维活躍且富有干劲和创新意识,应当鼓励和要求自己不断创

新:这节课能不能换个方法?怎么样才能更吸引学生呢?具体操作方面,我认为最基本的要做到:创设新颖情境,采用不同教法。每一节内容都可以是一个故事,而作为老师,需要把学生带入故事中去,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在情境中用适当的方法导入、铺垫、展开、总结等。而情境应当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师的个人生活经验具体去构思。例如,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我以“长漂”(长江漂流)作为情境导入。开头先讲述“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为了捍卫母亲河“长江”的尊严,毅然“首漂”长江壮烈牺牲的故事,将学生带入情境。由此将学生引入情境,“今天我们就沿着英雄的足迹,在课堂中‘从长江头漂到长江尾,探寻长江沿途的壮丽景象”展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自然不是教师一味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做”,以问题引导学生分组阅读、交流、思考,先后探讨并回答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水文特征、地形特征、主要支流等自然状况和水能开发、航运状况等社会经济状况。由此,学生通过在“漂流”这一情境中,自己去探寻、发现,加上教师从旁引导、补充、阐述,不知不觉中,“长江漂流”结束,学习目的达成,一节课画上了句号。

四、明确纪律与规则,强调学生活动的有序性

有些初中新地理老师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我是教“副科”的老师。由此导致该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掌控欠缺,对于一些小问题,不去管,不想管,上完课就了事。但事实上,一名教师应当关注的不是学科,而是学生,应当关注课堂上的学生。初中生的特性是思维敏捷、活泼好动,这个特性也提醒我们,需要注意课堂上的纪律。尤其是地理,在一些家长和学生看来是“副课”,学生课堂表现和态度很可能没有主课严谨认真,加之地理课程往往有趣而轻松,学生易活跃,可能会对课堂纪律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新地理教师,在第一次与班级学生见面时,必须极其认真严肃地将自己对上课的基本纪律要求说清楚,讲明白,提醒学生要遵守。另外,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如果教师在某堂课上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某项活动,那么必须在课堂活动开始前给学生讲清楚活动的规则,要求务必遵守,以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富有意义的工作,需要我们的新教师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新课程在不断地稳步推进,新教师应当运用自己活跃的新思想,根据新课程理念,对前人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提高,在实践中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1]程前.初中地理“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探析[J].学周刊,2011(33).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9

教师发展的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它包括知识积累的发展、技能娴熟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态度的转变和情意的升华发展。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 从开始上岗到成长为一名相对成熟优秀的教师都要经历一系列的成长发展变化,这一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以下从几个方面分别论述教师发展:

一、专业成长的发展

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快,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要想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经验型”到“科研型”转变。实际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更新学习理论,以科研带考研,教研促教改,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态度和情意的发展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当然也要爱生活。“爱”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新教育法》对加强教师师德方面作出明确要求,说明他在社会中的意义非比寻常,一点都不夸张的说,教师为国家培养着接班人,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为国家培养出好的接班人。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一种浓厚的感情。教师的专业态度和情意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的基础,是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和发展成熟的标志。

作为一名人格健全的老师要有进取精神,目标方向要明确,对失败泰然处之,勇往直前,淡泊名利,完善自我;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见微知著,富有预见性,能想象;有独立性,不囿于教学的清规戒律,喜欢大胆尝试和创新;在人际关系中,耿直、坦率、不拘小节、诙谐、幽默等。

教师如何自我实现 篇10

教师如何自我实现?

自我完善和个人成长就是教师“心灵的 天窗”,只有打开她,让理性的阳光照亮前 程,让感性的雨露滋润生命,才能够拥有 一颗不倦怠枯竭的心灵.我们在学习心理学时了解到了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于教师来讲,要树立和强化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和价值观,加强法治的学习,注重生活品味生活质量的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注重自我学习,主要保持身心健康,不断地进行历练。激发教师的危机感,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把学习作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以读书为乐,以学习为荣,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教学的优化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几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或信心,其中特别是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打好,加上高中课程难度较大,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难以在高中英语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上与教师或同班同学保持步调一致,从而给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求证,我们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1.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

2.1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应该转变“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

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和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2.2从学习的形式上来看,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老师互动式学习,这是当今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那么,下面谈一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创设“ 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實,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 immersion”,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可以是显而易见,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

3.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式教学手段

在英语课中如何实现“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反复”这种优化形式呢?合作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形式。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恰当运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师生合作。

跨世纪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学生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极有可能超过教师,因此,师生合作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更是对古训“教学相长”的新发展。例如教一个新单词或新句子前,有些学生己通过其它途径提前接触到,我就先请学生读,当确认他的发音准确无误后,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学生学会这个单词或句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能开拓教师的思路。

生生合作。

在进行英语授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座位重新布局,组为单位,每组六人,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的练习机会,增大密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促进小组组员间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且在合作中面向了全体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

面对教材中的知识量大,知识面广这新要求,教师应适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就得适当的查找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可称之为收集资料。当然,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资料,通过收集资料以求得问题的完满解决,并将之与己有的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探求新知识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12

首先,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过程的最佳方式应是学生不断接受教师指导而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既统一又矛盾的过程。过去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 使学生接受知识, 对学生“一视同仁”, 忽视学生对知识是否接受及其接受程序。而学生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 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职业中学的教师, 应充分了解学生, 置自己于学生之中, 为学生着想, 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 以获得学习的动力, 成为愿意接受知识的客体。

其次, 在备课时, 必须在确定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上下功夫。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上历来强调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但在备课中, 常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没有备自己———教师的主导作用, 即在教学中自己应该做什么。在备课中, 大多是教学内容的抄写, 缺乏教法、学法, 即知识的传授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在课堂上随意发挥, 不注意学生能力的提高。长期下来, 学生就成了“录音机”“复印机”, 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 而不能形成分析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因而在备课中应注重备教法和学法。

第三,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中出现的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进程等。而不是按照课本和备课时的顺序死搬硬套。这是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使各类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因此, 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特点, 首先配合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他们建立较强的求知欲望。另外, 在备课中, 对教材作深刻的研究并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类, 分成上、中下三类, 确定不同的要求, 作业上做到面向大多数, 照顾尖子。在课堂中, 做到先学后教, 即教学中先提出要求, 然后学生进行自学, 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有时也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 这样, 不但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动起来, 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做, 基本能达到以学生的主动性来作为主导作用的基础,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而以自己为主体而进行。近两三年来, 我不但深入课堂教学, 同时更多的是到学校深入课堂听课, 然后进行评课, 我发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13

【摘要】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具有革命性的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向导,但全新理念的有效落实却需要行为角色的转换。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课程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首席”、参与者、组织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上。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师定位教师角色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对话者、合作者和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下,能力得以提高,经验得以积累,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一由知识的灌溉者转向教育的对话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个转变,语文教师要确立两种意识。一是确立民主意识。二是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即确立人本意识。学生不是被动地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全面发展其能力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堂目标,即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传输向“三个维度”目标转变,即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向“教师、学生双主体论”的转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去学”的教法与学法融合的转变,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不应总是居高临下,而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独特个体。作为教师,践行“人本意识”的重要举措就是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势利导。

这样,个体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语文教育才会成为真正的生命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从而带着更多的疑问迈向新的台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向教学的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些都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代替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由于受教育者个体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老师应对学生报以朋友般的热情,而不应以教授者的身份去面对学生,要去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创造能力,放下绝对权威走进学生之中,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帮助学生去抓住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向一个合作者转变。

三由成绩的裁判者转向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首先,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应与之共同介入,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其重视其中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其次,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质言语作品鉴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过程,其细微的进步需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和赞美,并以饱满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再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地去关注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个体的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篇14

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愉悦学习,是新课改对政治教师提出的教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俗语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我认为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人品、学识、技艺。

一、人品:树立榜样、率先垂范,努力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要想让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主动学,教师必须用人品征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以信赖,可亲可敬。因为只有“亲其师,才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

“才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想让学生亲近自己,喜欢自己,就必须做学生的榜样,做生活的表率,在“德”字上下功夫。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所以,教师就应该像“得道高僧”一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坚不可摧的崇高形象。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力求做事公正、诚信、真实,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使学生容纳老师,进而喜欢老师,爱学这位老师的课。

2、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而要做学生的表率,给学树立榜样。首先是教师自己得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只有热爱,才有激情,进而才会投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爱岗敬业,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兢兢业业的将我们自己的职业做好,职责进到。“有付出,就有回报”。我们只要全身心的付出,就会有丰厚的回报和认可。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因为喜欢我们,而爱学习我们所教的课。

3、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融洽师生关系。特别是面对学习差生和犯过错误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和打击。因而,我们要努力使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激起生活的热情。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主动接近我们、亲近我们、喜欢我们,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和生活的依靠。从而更会尊重教师,增进学习我们所教学科的积极性。

二、学识:博学多才、精通事理,努力使学生敬佩自己的老师。

教师只要有渊博的知识,就会使学生热爱,抑或崇拜,进而成为学习上的偶像。这样,学生敬佩老师,老师的课也就好教了。因此,教师要力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本身要有渊博的知识

俗话说“才高为师”,教师自己只有比学生多得多的知识,学生才把你当做自己的老师,才会虚心向你求教,这话一点不错。要想让学生信服,教师自身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有求必答,答能详尽,学生才在心里服你,把你当成真正的老师。你的话他(她)才爱听,进而爱学你教的一科,达到“乐学”效果。

2、教师要有为学生解疑答难的能力

学生敬佩自己的老师,主要在于教师能熟练和快速、准确的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清楚明白。通过教师的解答,学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这些是以前和他人那里学习不到的。由此,学生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圣人”,对老师极其信赖和依靠。尊重老师,敬佩老师。老师的课自然就有了吸引力,对老师的讲解具有浓厚的兴趣。试想,如果老师讲课时总出错,或给学生解答模棱两可,或一知半解,结果会怎么样呢?

3、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洞察学生的心理

教师的知识渊博,还在于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想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了解了,分析了,又用书本知识解答了,学生会觉得学习真有用,政治课也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了。学生的兴趣来了,就能积极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在政治教学中一定注意吃透教材,掌握知识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抓住学生,搞好我们的政治教学。

三、技艺:研究教法、情景教学,努力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老师。

同样的知识内容,传授方法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会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所起的效果了。因此,研究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尽量做到:

1、了解自己的学生,容纳争议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开放性地思维。为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见,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究教法和学法,愉悦学习

通常的做法是在布置完任务后,就让学生默记,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种老生常谈的方法,对于意志力强的同学,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另一部分同学则不专心,记不住。无论是讲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教师往往都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出奇才新,才有诱惑力,才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轻松获取知识。简单举几个活动形式:(1)巧设情景;(2)编排游戏;(3)智力竞赛等。

3、善于诱导、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对学生是最有诱惑力的。学了能用,学了有用,学生才爱学。其实,书本知识都是有用的,只不过有的离生活远些,有的里生活近些罢了。学以致用,就在于教师的善于诱导上,这诱导不简单,必须将书本知识吃透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才能好联系。

如:学习八年级法律常识《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节课时,先向学生介绍焦点访谈中的黑心棉、毒大米的案例,展开讨论,就会联系生活实际,激活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 篇15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天赋, 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天赋必然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一定比例的作用, 但其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数学学习初期的思想启蒙。

1. 学生智力水平存在差异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是没有学习基础的孩子们, 薄弱的基础、学习能力不足以及抽象思维不够完善都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难点。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因为处于不同的环境,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各有不同, 因此, 以单一、固定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全体同学可能因接受能力限制而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外,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真正认识到数学这门课程的真正含义, 其独立思考意识还很薄弱, 再加上部分家长对于该门课程的忽视, 内因和外因的双重阻挡, 更加增加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难度。

2. 教学内容老化

将小学数学教育引入到开放式教学模式中是新课标改革对小学教育提出的建议。目前, 许多老师的教案都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编写的, 单纯围绕教材, 内容和模式都较为单一,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失去兴趣的同学也很难投入到课程中来。单方面的授课方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让本来就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动力。更有的老师的教学计划长久不变, 适应不了变化着的外部环境, 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成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路程上的主要障碍。

3. 教学方式单一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 多数学生由于其枯燥无味开始厌倦这门学科, 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学方式存在不足。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想要被人们所领悟所接受, 需要的不单单是灌输、记忆, 单纯的讲授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尤其面对的是一群刚刚开始学习旅程的孩子们更是难以被这样的课程所吸引。想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 释放被教学捆绑了的学生和老师的大脑, 因为框架式的教学必定无法实现开放式的思考。

二、实现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简单的机械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新课标标准所丢弃, 伴随而来的是体验式、交流式、思考式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向着生活化、创新化迈进, 将“数学源于生活, 存在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投入到教学设计中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趋势。

1. 了解学生需求

中国有一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积极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多鼓励多开导学生, 给其创造、动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才能逐渐养成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拼图形教学中, 利用七巧板拼图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图案并适当的给予其鼓励,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这样也能很好的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对学生的美育很好的联系起来达到综合教学的目的。再者, 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孩子们大多很难理解书本里的定义方法, 本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理念,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应用性教学, 一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往往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2. 优化传统教育方式

我国的教育主要以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巩固练习、安排作业为流程, 课堂的主要气氛都由老师来控制,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 课堂教学中应该改为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先进行探索、提问、讨论, 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给学生解放大脑、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 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更利于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吸收。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定题目, 让学生各自运用其拿手方式来解答问题, 这样讨论与演示结合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学生开动思维, 并能加深其记忆力。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游戏环节, 例如在介绍可能性一词时组织学生进行猜硬币、石头剪刀布等游戏, 让课堂充满趣味, 让书本与实际更好的结合, 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代小学生身处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社会, 有着丰厚的计算机基础, 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远超出人们之想象。将直观、风趣、多彩、个性的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与课堂之中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授课内容的拓展, 是培育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所指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单纯是指对于教学工具的改变, 更需要老师利用网络数据库、媒体库进行学习。网络的出现极大丰富了老师的备课内容, 开拓了教师的视野, 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便利。老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 了解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授课思路, 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程, 寻找新东西来吸引学生眼球, 丰富学生知识面。

上一篇:学生操行分管理办法下一篇:职工高血压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