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概况(共4篇)
国外发展较早的要数日本、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美国发展也比较快,国外的电动自行车主要是作为一种轻松代步及休闲健身工具。例如,在大型的 停车场、超市和旅游区里使用。同时,东南亚、中东、印度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总体来说,电动自行车在全球的潜在市场很大,并呈上升趋势。
1.欧盟
由于受欧洲油价上涨和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3~4年内,电动自行车将成为欧洲自行车商下一阶段推出的主要产品,仅欧洲市场每年的销量就可在 300万~400万辆。欧盟执委会在欧洲10国赞助一项E-TOur计划,推动电动车车辆的发展,此计划以电动自行车为主。通过将1300辆电动自行车发 给大城市,借此刺激欧洲大城市环保交通工具的使用。比如有着完善的自行车道系统的荷兰鹿特丹就分到100辆。此外,目前西欧各国均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越来 越多的银发族将成为此类产品的潜在买主。
欧盟各国在关于电动助力车的规定中,虽分别区分为自行车或踏板轻型机车,但大多数视为自行车。最高时速一般为25km/h。业内人士认为电动助力车最高 时速的限制无需更改,但辅助力的强度有必要提高,建议为500W。此外,大多数使用者、管理者认为必须将电动的助力车和摩托车、踏板轻型机车加以严格区 分,并制定一定的安全标准。
2.德国的18650锂电池
德国为目前欧洲电动自行车主要市场之一,电动自行车进入德国市场之初,多半德国人皆认为电动自行车为运动工具,销售量有限。至1998年销售直线上升,据统计,1998年德国电动自行车总销量为1.5万辆。因此目前加入生产的国家及制造商已越来越多,就连原以制造摩托车为主的意大利著名厂商 Piaggio以及Malaguti也加入了制造行列,如此足见其市场必具有相当的潜力。
根据德国STVZO法规规定,功率不超过250W及最高时速不超过24km/h的电动自行车视作自行车处理,骑车人不用办理驾驶照,也不用强制戴帽盔及 加入保险。德国电动自行车的主要消费者为45~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其中60岁左右的消费者居多,但年龄在16岁以上的青少年也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消费 者。目前德国自行车制造商也在加强研发,计划将多年来德国销售排行榜持续高居首位的山地车改成电动山地车,以吸引年轻消费者之青睐。在防盗方面,生产商已 尝试将汽车防盗设备或其他电子锁加装在电动自行车上,以防止盗窃。
3.美国
由于美国政府提倡节省费用,鼓励少用汽车,已有不少人转而使用电动自行车。1999年美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仅有6.5万辆,2000年,超过12万辆,紧 追欧盟市场,增长幅度惊人。只要产品进一步改善,地方政府提供安全骑车道路及停车场,美国电动自行车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直逼日本。同时国际市场也显 示了乐观的趋势,由于受欧洲油价上涨和环保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3~4年内,电动自行车将成为欧洲自行车商下一阶段推出的主要产品,仅欧洲市场 每年的销量就可达300万~400万辆。
电动自行车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已引起美国各大公司的兴趣。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尤尼克公司均参与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产品开发及竞争。美国还有几家厂商提供电动自行车或改装的服务,甚至已有专业零售商上网络促销产品。
据全美自行车经销商协会所做的统计显示,全美所销售的自行车中,若以辆为单位,约有72%通过大零售商卖出,24%是通过专门店,4%是通过运动用品 店、仓库或邮购的方式销售。虽然专门店仅占全美自行车销售量的24%,但以零售金额比较,专门店的销售额几乎
占全部零售金额的一半,此外,专门店也控制绝 大部分的零件和售后服务市场。
4.日本
日本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及技术都占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电动自行车大多数采用中轴式驱动方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在法律上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依据人力 来输出辅助的电力,因此必须测量脚踏力,在中轴安装测力机构(传感器),将驱动机构和测力机构合成一体。商品化的电动自行车由日本雅马哈公司率先于 1994年推出,并随着本田、三洋、松下等知名公司的参与,生产规模日益放大。但日本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管理上采取了严格限制。日本只许智能型电动自行车 上路,并对智能型电动自行车的要求制定了很严格规定。具体有:
(1)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小于15km/h时,人力:电助力≥1,即电助力不允许大于人力,但电助力接近于人力。
(2)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大于15km/h时,速度每增加1km/h,电助力下降1/9。
(3)速度≤24ⅸ垃/L时,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
(4)人力蹬踏开始后1s之内,电助动系统开始上述要求工作;人力蹬踏停止后1s之内,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
(5)为了节约电能,智能型电助自行车停止运行一定时间(一般为3~5min)后,整车处于休眠状态。
(6)必须保证骑行的连续性,电助力不能有断断续续的现象。
自行车行业是典型的出口外向型行业, 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可以说, 出口带动了自行车行业二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当前, 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低迷, 欧洲债务危机尚无解决良策, 加上各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税政策, 导致自行车行业出口受阻, 出口自4月份以来虽然走势平缓, 但增速明显放缓, 总体呈下降趋势, 接近2010年同期水平。
近些年来, 自行车行业利润水平一直较低, 但2011年与前几年相比, 利润却有大幅增长, 累计增速保持在40%以上, 产值利润率也达到了近9%, 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根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和中国自行车协会联合发布的中轻自行车行业景气指数显示, 2011年11月份行业景气指数为113.33, 其中产值景气指数为115.81, 销售产值景气指数为115.55, 出口景气指数为113.62, 资产景气指数为104.42, 利润景气指数为113.37。 (见图1)
从一年来的行业运行指数走势看, 进入2011年下半年以来, 由于物价水平上涨过快, 造成自行车行业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趋热区间, 但是总体走势平稳。 (见图2)
一、自行车行业经济运行概况
2011年1~11月, 全国自行车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 同比增长28.6%。从月度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来看, 呈稳中有升的走势。虽然由于今年物价水平一直在高位运行, 带动了自行车行业的快速增长, 但剔除物价水平上涨过快的因素后, 行业增速仍在正常区间。
从近三年行业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看, 受物价水平的影响, 2011年延续了2010年快速上涨的走势, 自年初开始就处于高位运行, 经济总量水平已远超前两年, 并自3月份开始屡创历史新高。 (见图3)
2011年1~11月, 脚踏自行车及残疾人座车完成工业总产值531亿元, 同比增长19.3%, 占自行车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5.1%;助动自行车完成工业总产值432亿元, 同比增长42.22%, 占自行车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4.9%。
近年来, 电动自行车发展势头迅猛, 尤其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电动自行车下乡政策, 更是带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脚踏自行车行业, 经济总量所占全行业份额比2010年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增长幅度较大。根据目前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趋势, 该行业占据自行车行业半壁江山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2011年1~11月, 自行车行业主要产区江苏、天津、广东、浙江、山东等五省份, 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自行车行业的比重达到78.7%。其中江苏完成251亿元, 同比增长24.3%;天津完成165亿元, 同比增长46.4%;广东完成132亿元, 同比增长13.3%;浙江完成118亿元, 同比增长13.4%;山东完成93亿元, 同比增长30.7%。 (见图4)
从近三年各地区产值贡献情况来看, 脚踏自行车的主产区以及出口量较大地区所占全国份额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电动自行车的主产区, 如天津、山东等省份所占全国份额呈上升趋势。从地区集中度来看,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走高, 行业集中度有所降低, 其他地区所占份额缓慢增长。
2011年, 电动自行车下乡政策拉动了市场需求, 同时受高档自行车需求增多的影响, 自行车行业赢利水平大幅攀升, 增幅超过40%。由于电动自行车利润大幅攀升, 天津、河南、山东等以电动自行车为主要产品的地区, 利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1~10月, 全国自行车行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34.6亿元, 同比增长45.3%。其中江苏完成10.2亿元, 同比增长25.7%;天津完成5.6亿元, 同比增长97.8%;河南完成4.9亿元, 同比增长40.4%;浙江完成4亿元, 同比增长27.8%;山东完成3.3亿元, 同比增长56%。
二、自行车行业产量完成概况
2011年1~11月, 全国两轮脚踏自行车完成累计产量5498万辆, 同比增长2.4%, 增长幅度明显放缓。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2010年生产属于恢复性增长, 增长幅度较大, 给2011年造成较高的增长基数, 并带来2011年高增长后的理性回归;二是欧债危机影响国际市场, 造成自行车出口受阻, 进而造成生产放缓。
受电动自行车下乡政策的带动, 电动自行车产量创历史新高, 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1~11月, 全国电动自行车完成累计产量1363万辆, 同比增长39.6%。自进入产销旺季以来, 产量呈逐渐走高的趋势, 月度增速一直保持在25%以上。
三、自行车行业进出口概况
由于国际市场有所恢复, 以及物价水平的高涨, 2011年自行车出口总值超过去年同期水平。2011年1~11月, 全国自行车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45亿美元, 同比增长12.1%。其中月度出口值全年走势平稳, 4月份出口值及出口增速达到顶点后, 增速明显放缓, 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欧债危机影响, 造成国际市场经济动荡, 出口形势再度扑朔迷离;二是由于去年出口呈恢复性高速增长, 基数较高, 造成今年出口增速回落。而年底受国外圣诞节等节日需求加大影响, 出口增速出现回升。
2011年,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 自行车进口全年呈稳中有升的走势, 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11年1~11月累计完成进口额4亿美元, 同比增长37.7%。自行车进口自5月份以来逐月走高, 7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 月度进口额达到4612万美元。
随着国家一系列价格调控举措的出台, 2011年10月份, CPI指数在5个月连续上涨后首次回落。根据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 稳定物价作为2012年的六大任务目标之一, 将继续实施价格调控措施, 物价水平涨幅将低于2011年。受物价水平涨幅放缓的影响, 以及欧债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靡的影响, 预计2012年自行车行业, 尤其是脚踏自行车行业生产将出现放缓迹象, 工业总产值的增速也将出现回落, 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预计在20%左右。
2011年, 虽然因电池行业整顿以及成本上涨较快等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随着电池行业的整顿结束以及物价水平逐渐稳定, 预计2012年电动自行车行业将难以再现2011年飞速增长的现象, 而呈现生产平稳, 增速放缓的局面。
长期看, 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是必然趋势, 这些都将带动产品成本的提高。但与物价水平相比, 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是滞后的, 从产品销售方面讲, 成本的上涨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 成本的上升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造成行业利润增速比2011年有所降低。
刘海良(北京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我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FAO)
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猪肉供应由1991年以前的每年调入170万头变为自给有余。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浙江等省、市是生猪的主要销区,每年都要调入相当数量的生猪。
截止1998年,全国已建立了480个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其生猪出栏量为22482.9万头,猪肉产量为1620.66万吨,分别为全国总量的45.6%和43.2%。基地县中涌现了一批生猪生产大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县有41个,占基地县数的8.8%,仅湖南省就有14个出栏生猪超百万的大县,其中湘潭县出栏生猪达185万头。基地县向外调出生猪10145.44万头,其中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9638.2万头,外调量大的省有四川省外调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
三、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几种主要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主要利用其家里的剩汤剩饭和一些副产品饲养,较少的利用配合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较为粗放。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二是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15%左右,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三是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5%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相当一部分工厂化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养猪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国内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国内外养猪业发展的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规模养猪数量增大,依靠规模饲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的养猪农户由1965年的70.2万户减少到1995年的1.9万户,户均规模由5.7头扩大到1993年的426.2头和1995年的545.2头。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在1993,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为40201日元,而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仅为29990日元,规模经济比较显著。
美国猪的饲养规模也不断扩大。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100头,到1994年,养猪场减少至20.8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扩大到458头。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农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肉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农场占8.9%,出栏的肉猪头数占20%,2000头以上的农场占6.9%,出栏的肉猪占58%。
丹麦的养猪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84年丹麦有5.2万个养猪场,1994年减少到不足2.8万个,1994年,存栏头数在1000以下的养猪场数占全丹麦的79.3%,而其养猪头数占全丹麦的24%。1000-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10%,养猪头数占54.3%。
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猪经营规模处于劣势,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养猪数量和水平都在增大和提高,但是猪肉的供给主力依然是一家一户饲养2-3头的分散农户。据1999年统计,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或养猪专业户,年出栏商品猪占全国总出栏猪的21.4%,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1999年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基本情况
年出栏商品猪的规模(头)
50-90 100-499 500-2999 3000-9999 10000-50000 154650
16814.8 1746.33
2368 1085.9
629 898.81
50000以上 78.92 猪场或养637434 猪户(个)年下出栏数(万头)占全国总出栏的比例(%)4336.59 2975.29 8.34 5.73 3.36 2.09 1.73 0.15 在规模化养猪方面,横向比我国和畜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纵向比每年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必须注意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客观情况,各地又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发展规模养猪方面千万不可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规模大小,饲养方式,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稳步发展。另外还要注意规模饲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在确定发展规划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好环境保护,否则会走弯路。
2、养猪的科技含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养猪方法,向高新技术要效益
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被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了大量的实用科学技术,对全国的养猪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优良品种的推广及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饲养方式及饲养工艺等等。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养猪的饲料报酬,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我国为3.9-4.5。
(2)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目前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美国为2.28胎,我国仅有1.7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美国为20头,我国仅16头;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我国仅84%。
(3)提高肉猪出栏率,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平均仅125%左右。
(4)人工授精技术(AI)的应用,这项技术具有避免传染疫病,增加优良公猪的利用机会,减少公猪的使用数量等优点,已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致力于新设备的开发与使用。目前美国大约有50%-70%的养猪场应用此项技术,我国只有部分猪场使用这项技术。
(5)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的应用,其实质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在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后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后,根据本猪群需要根除的疾病,在lO-21天之间进行断乳,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隔离开,隔离距离约从250m到10km,具体要根据隔离条件来确定。这项技术于美国1993年开始试行并逐渐成熟,1994年正式在生产上大量推广,1999年美国已有40%-60%的养猪者采用这种方法。我国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好的养猪场也在逐步试行这一技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多位点生产(场外生产)技术的使用,这在养猪发达国家的大型养猪联合企业迅速普及,其主要做法是使断奶仔猪与分娩环境相分离、育肥猪与育成环境相分离,这是减少疾病传染及维持猪只较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
(7)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对于猪场各类数据的记录、保存及分析,生产管理,疫病监测,经营决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都有很大的作用。猪场应用后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损失、节约劳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目前我国一些养猪场也在逐步使用这项技术,其软件有国外引进的PigChamp、PigWin和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编制的软件等。
(8)猪的饲养管理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途径,降低各个环节猪的死亡率,准确的记录便于科学的管理,减少劳动力及饲料等资源的浪费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主要包括母猪饲喂自动化,断奶仔猪、生长肥育猪和泌乳母猪的饲喂自动化,种猪性能测定自动化等等。这项技术在我国养猪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已经逐步应用,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9)养猪的新工艺与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应用,通过人为的改善工艺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满足猪生长发育对环境需求,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目前主要使用的有诺廷根养猪系统,地面保温或冷却系统,间歇性淋浴自动控制设施,猪舍环境整体控制等。
(10)猪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根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的总结,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在40%以上,足以可见遗传育种的重要性。猪育种的新技术可以归纳为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详细讨论见后)。这些技术不同程度的在我国一些种猪场得到了应用,已初见成效。
3、育种新技术在养猪业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种猪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不断培育出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以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求。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
主要包括:(1)猪基因组计划。国际上动物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畜禽的基因组计划始于九十年代初,其主要目标是寻找重要经济性状(如瘦肉率、产奶量、产蛋量、抗病性等)位点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年遗传改进量,从而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是构建高分辨率的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猪19对染色体上己发现了丰富的DNA多态性。Rothschild(1998)报道猪遗传连锁图谱上的基因和标记有约1800个标记,其中约250个是基因。
(2)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LT)常用方法是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组扫描法。已检出的主效基因或QTL有猪应激综合征候选基因RYR1基因、酸肉基因(RN)、猪大肠杆菌K88受体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ESR基因、肌内脂肪的候选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和猪肌肉生长抑制素(MYOG)基因等(Rothschild和Ruvinsky,1998)。目前,猪应激综合征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等已在猪育种中应用。
(3)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在猪育种选择中,对遗传力较低(如繁殖性状)、度量费用昂贵(如抗病性)、表型值在发育早期难以测定(如瘦肉率)或限性表现(如产奶量)的性状,如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则可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率。例如猪产仔数这一低遗传力性状,用传统方法改良进展甚微。Rothschild等(1994,1996)发现雌激素受体(ESR)基因是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该座位在中国梅山猪合成系中可以控制1.5头总产仔数和1头活产仔数。在中国二花脸杂交群中,中国农业大学不但证实了Rothschild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控制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座位-FSHβ,这个基因座位可以控制2.0头总产仔数和1.5头活产仔数(Li等,1998)。
(4)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主要经济性状,如北京农业大学、湖北畜牧所等单位1989年将猪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湖北白猪受精卵中获得中国首批转基因猪,经过几个世代的观察,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分别比同窝非转基因猪提高13.4%和10%(Fan和Wei,1998)。
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增强动物抗病性。目前主要局限于特定抗病性基因、特异性抗体基因、核酶基因等的转移。如把编码维斯那病毒的被膜蛋白基因导入绵羊,从而产生被膜蛋白,阻断病毒巨噬细胞受体。还可以给猪、羊等导入产生特定抗体所必需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特定动物产品。利用转基因猪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如猪乳腺表达的人凝血因子VⅢ(BCF)是人血液中的10倍,用于BCF缺陷的治疗;丝氨酸蛋白酶酶原(hPDC)的转基因猪比人血中高200倍,作为抗凝物用于白血病的治疗;重组Hb转基因猪生产的Hb作为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试验(彭中镇等,1999)。
利用转基因猪作为人的器官移植供体。人与猪生理相似,伦理学争论小。在超急性排斥反应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如阻碍补体激活DAF(衰变加速因子)为人类补体激活调节因子(RCA)的一种,hDAF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给猕猴后猕猴成活40天,实验对照仅6小时(White和Langford,1999)。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1)遗传评估系统。选种是育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选种要基于对畜禽遗传素质的准确评定。50年代初,美国学者Charles R.Henderson提出了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随着遗传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他于1973年又对该法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使这一方法在奶牛的遗传改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多数国家奶牛育种值估计的常规方法。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国家开始把这一方法应用于猪的遗传评估中,大大提高了遗传改良的速度,如加拿大自从1985年开始应用动物模型BLUP法以来,背膘厚的改良速度提高了50%,达100kg体重日龄的改良速度提高100%~200%(Sullivan和Dean,1994)。目前,这一方法已成为猪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之所以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由于具有以下主要优点:①充分利用了所有亲属的信息;②可更好地校正环境效应;③能进行种畜的跨群体、跨世代比较;④能克服非随机选配造成的偏差;⑤适用性广,可用于各种不同情况;⑥准确性高,对于所给定的信息,可以使估计值与真值的相关达到最大。
(2)讨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图文数据库的建立,使育种数据、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与动物育种有关的“数”和“形”联系起来,从群体行为到染色体组型都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度量,从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高育种效果。如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图像可分析B超活体测定的背膘厚度以及眼肌面积,不必等屠宰后进行测定,降低了测定费用,加大了选择强度,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采用核磁共振计算机图像技术,可在活体上测量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加速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Ollivier等,1990)。另外,可以利用计算机与录像技术,进行母猪自动称重与体况评定,实现母猪饲养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3)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在畜禽遗传评估体系采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加拿大建立了以加拿大猪改良中心为龙头、省/地区改良中心为中介和育种场为基础的国家猪改良方案。加拿大猪改良方案拥有12000头基础母猪的核心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之一。该方案能使每个参与者共同地测定种猪、记录生产性能数据和对种猪进行遗传评估。改良方案以独立而准确的数据、公开而可用的结果为基础,所有个体的估计育种值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浏览。育种者可以拿自己的种猪与别人的种猪进行比较,然后通过人工授精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遗传素材,去改良自己的种猪。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信息共享,使所有育种者或公司都能收益。
关于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
畜禽育种方案和繁育体系的优化决策是数量遗传学与系统工程相结合应用于动物育种的又一个重要任务。现代动物育种目标是从遗传上改良种质并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选择还是杂交都要考虑到如何使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猪的育种优化方案中,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目标考虑,以猪的繁殖力、生长发育、胴体品质等为主要改良的目标性状,通过对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和各目标性状经济权重的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和投入产出分析,可制定出育种进展快和经济效益高的优化育种方案。并对核心群的规模、猪群结构、猪种利用年限、选择方法、饲养工艺等因子在一个优化育种方案中予以考虑。
4、食品安全,绿色养猪已是人心所趋
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信息写一篇130词左右的`说明文,介绍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型交通工具。
产品项目描述电动自行车外观是一种加装了电池电机来帮助驱动的自行车,有的还装了脚蹬子,可骑行。速度时速最高达15—20公里,安全可靠优点价格适中,轻巧便利,低噪音,环保节能,颇受城镇消费者青睐。存在的问题一般充电300—400次后,电池得更换。废电池回收不及时将造成二次污染。
[范文]An electric bike is a bike with an added battery—powered electric motor. Some kinds are with pedals so that people can ride when necessary. The highest speed of it is 15 to 20 kilometres per hour.
It is safe for people to ride it when they go to work, and the price is not very high. What’s more, they are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s they save energy and make low noise.
【国外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概况】推荐阅读:
关于电动自行车的电视宣传广告词06-16
电动自行车证明书11-10
电动自行车经销协议书09-26
电动自行车自燃原因及应对措施09-17
学校自行车、电动车管理制度10-09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1-01
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0-09
电动工具行业发展前景06-15
中国电动车发展前景分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