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总结(精选7篇)
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攀枝花市立宇矿业有限公司按照米易县环保局的要求,于2010年2月份正式启动了“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半年多来,公司按照《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指南(暂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公司的具体实际,对公司原有的环保管理制度进行了清理,进一步完善规范了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使公司的环境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现将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环保管理队伍建设。在推进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的工作中,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公司点多、面广、线长,环保工作难度大的具体情况,先后招聘了2名公司专职环保管理员和1名选矿厂安全环保部部长,壮大了环保管理队伍,为公司积极推行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公司在原来的安全环保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立宇矿业公司环境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为了更好地把环保管理职责落到实处,公司按照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层层签订了“立宇公司环境管理责任书”。即公司环境监督总负责人与各部门、1
厂(矿)和环境监督员签订责任书,选矿厂与下属安全环保部和各车间及相关环保设施操作人员签订环保责任书。做到了“千斤重担让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一是对照“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指南(试行)”的有关要求,认真清理了公司现有的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对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公司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完善,建立了公司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制定了环保设施保养管理制度、环环保设施设备运转巡查制度、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环境报告制度和环境监督员管理制度等。使公司的环保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二是针对现有的环保管理台帐、各种原始记录、环保报表以及档案管理进一步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4、环保管理人员履职履责,促进环保工作上台阶。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级环保管理人员按照工作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大了对公司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一是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和厂矿有关人员研究公司环保工作的专题会,对公司的选钛技改项目、直接还原铁项目、许家沟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整改项目以及雨季防洪工作等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制定了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并落实到相关人员。对于环境工程所需资金和物资都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环保工程项目的有序推进。二是为了加大对雨季的环保管理力度,防止重大环境灾害的发生,公司先后三次下发关于加强环保工作的通知,确保了雨季的正常生产。三是加强对厂矿的环保工作检
查,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和隐患整改。将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有机结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加强了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督促、指导环保设施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履行好工作职责,认真填写各项原始记录,加强环保设施的维护保养,及时报告和处理设备故障,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和运行率。五是加强“三废”管理,巩固节能减排成果。对于抛尾废渣做到“随产随清”及时清运到废渣场;对于尾矿坝和厂区公路扬尘,坚持每天用洒水车洒水,减少扬尘;对于废水回用设施和喷淋设施,做到正确使用、及时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对于环境绿化美化,公司投资了一万多元资金购置了小叶榕、柚桉和盆栽植物,对厂区绿化、保护尾矿坝和降低噪声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于厂容厂貌、清洁生产的管理,将日常卫生清扫和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公司进一步规范了员工的行为习惯和生产作业过程的卫生管理要求,不定期的组织员工对厂区的卫生死角和乱堆的物资材料进行整治,使厂容厂貌有了很大改观。六是始终坚持新、扩、改建工程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防止新的污染发生。对于新扩改建项目,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安全预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各项程序和手续。同时对于每个工程项目在投资生产设备的同时,还有投入大量资金配套环保设
施,使项目投产就能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七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职业健康。公司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对监测不合格项目,公司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治理,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对物理因素危害的岗位员工,进行职业卫生体检和辐射剂量检测,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
二、试点工作的效果
1、通过试点,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各级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国家的环保方针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为搞好企业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通过试点,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员工的环保意识和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规范了员工的行为习惯,从而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3、通过试点,进一步规范了公司的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台帐。极大地加快了公司向环保标准化管理的步伐,为今后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GB24001)建设、认证提供了强大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公司自开展“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试点以来,虽然在环保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员工的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落实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个人行为习惯需进一步规范,克服乱堆、乱放和随意丢弃废物的现象。
2、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还需进一步细化,履职履责方面还需要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管理制度和管理台帐以及各种原始记录,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4、与政府有关部门和其它兄弟单位的工作协调能力不强,办事效率较低。
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保管理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我公司将秉承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负责的态度,一如既往的重视环境保护,总结过去的成果,学习外部的成功经验,牢固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配合各级环保部门加大力度,在抓好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企业的环保治理,实现公司高效、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攀枝花市立宇矿业有限公司
整合审批资源
湖北省住建厅自受领行政审批“三集中”试点工作任务后, 厅主要领导同志便要求按照“宁愿政府麻烦, 不让企业费事”的原则, 积极开展集中规范行政审批试点工作, 努力达到“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一次性收费”的总体目标。为此, 他们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制定了《湖北省住建厅行政审批“三集中”实施方案》, 明确了“三集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集中审批事项和运行机制、审批机构职责等, 将传统的行政审批方式转变成为行政审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分离的新模式。在决策方面, 由业务部门负责牵头拟定各类行政审批的政策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并负责市场行为的监督和指导行业发展;在执行方面, 成立行政审批办公室专门负责按行政审批的政策标准具体实施;在监督方面, 由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对审批全过程的随时监督并对审批结果及资料进行随机抽查。《实施方案》还明确了“三集中”试点工作的责任分工及时间节点, 并确定由一名厅级干部兼任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 作为首席代表充分授权行使行政审批决定权、审核上报权、组织协调权和印章使用权。
行政审批“三集中”既涉及到多个处室职能重新调整, 又打破了惯性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同时在厅业务工作繁重、办公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还要抽出专门的人、财、物实施“三集中”, 确有不少困难。为确保“三集中”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厅党组会又专门研究了行政审批“三集中”实施工作, 明确了实施工作计划和领导责任, 并要求在人员、经费、办公用房等方面给予审批办重点保障。在业务处室人员都在喊紧的情况下, 组织人事部门与多个处室 (单位) 沟通, 选调了9名业务骨干作为行政审批办公室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由厅领导出面沟通协调, 为审批办周转腾出3间共110平方米的办公室, 腾出80平方米档案 (制证) 室, 并及时组织购置办公家具、设备等, 为“三集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规范审批行为
建章立制定好规矩。在《实施方案》基础上, 他们按照试点工作的轻重缓急, 制定了《行政审批管理办法 (试行) 》、《行政审批制约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行政审批评审专家管理办法 (试行) 》3个规范性文件;同时出台了湖北省住建厅行政审批办公室《资质审批工作流程 (试行) 》、《政务大厅工作流程 (试行) 》、《政务大厅工作规则 (试行) 》、《政务大厅工作人员职责 (试行) 》、《行政审批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办法 (试行) 》等13个文件, 建立完善了窗口受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评制和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 初步形成了行政审批管理制度体系。
公开公正依规审批。他们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公开的新的审批规则、流程和模式运转。快办事项走简易程序实行复审制, 期办事项实行双审制 (两人独立审查) , 对于技术性较强和数量较大的企业资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审查意见对外公示, 允许企业申诉并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征求业务处室对企业市场行为的意见, 最后集中会审形成审批结果并对外公告, 办理的所有审批事项实行“零收费”。为提高行政审批质量, 还分三期组织全省800多位评审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资质标准培训和考试, 既提高了评审专家统一掌握评审标准的水平, 又使企业更加清晰地了解资质评审的流程和标准, 使得资质评审活动更加公开化、标准化。
精简程序着力提速。在保证程序合法的前提下, 他们对审批流程进行了梳理再造。通过统一优化审批规则流程和减少部分环节后, 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厅批事项初审同意且未被举报的, 公示到期即通过简易会审程序进行公告, 不再等批次;报住建部审批事项初审同意后不再由厅公示;厅批事项的初审公示意见由审批办直接发文不再走厅办文程序;审批意见由首席代表审签不再因领导出差等候。加上“三集中”后, 办理行政审批成为审批办头等工作重点, 期办事项由原来最快一个月办理一批改为两、三周一批, 资质证书变更和企业进出省备案等快办事项材料齐全的基本做到随到随办等, 审批时限明显缩短。与法定工作时限相比, 快办事项平均2个工作日, 提速60%;期办事项平均12.9个工作日, 提速36%, 另外安全生产许可证事项平均14.1个工作日 (法定时限45个工作日) , 提速69%。与以往相比, 期办事项平均提速45%。
改进审批服务
建立实施服务规范。厅政务大厅是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服务窗口。“三集中”前, 窗口工作人员分别与15个处室、单位、协会工作对口, 服务态度参差不齐, 业务工作忙闲不均。“三集中”后, 为统一规范服务行为, 行政审批办公室建立了政务大厅工作流程、规则、岗位职责等8项服务制度。强化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 在政务大厅每个窗口放置了席位牌、承诺牌。同时建立政务大厅值班制度, 规定为前来办事人员提前开门、推迟关门;实施政务大厅巡查制度, 由审批办人员每天轮班随机到政务大厅巡查服务质量并记录在册, 便于不断改进大厅服务。在整合资源方面, 将原先分属于各业务处室的政务大厅窗口业务进行统筹管理, 打通业务界限, 避免忙闲不均的现象, 受理窗口由8个减为7个, 不仅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政务大厅服务效率。
营造为民服务环境。本着既勤俭节约又满足工作需要的原则, 积极开展政务大厅配套设施建设。修复了触摸式查询机, 更换了大厅显示屏;安装了政务大厅受理呼号系统;调整了大厅受理窗口布局;在大厅入口设置办事指引牌, 修改印发《办事指南》;安装了电子评价系统和投诉意见箱。对档案 (制证) 室进行了装修, 添置了办公设备, 基本满足了资料存档和证书打印的需要。同时修订了厅政务网站“一站式服务”栏目内容, 更新了政策标准、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等300多条服务信息, 将原本零散的各类服务信息系统化,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努力拓展服务功能。自实施行政审批“三集中”以来,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组织召开行政审批征求意见座谈会和住建系统服务对象座谈会, 并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及时给予答复或积极整改。针对办事人员对资质标准理解不透妨碍企业资质申请的常见问题, 专门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开办了资质标准培训班。同时, 还专门编辑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文件汇编》 (上、下册) , 组织编写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许可政策问答》, 详细讲解企业在申请资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 使企业更加清晰地了解资质申报流程、资料整理要点和评审标准, 为全省建设企业提档晋级提供支持。为探索和创新行政审批管理方式, 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提供网上便捷服务, 提高审批效率, 强化审批监督, 实现网上申报、受理、审核、审批的工作目标, 他们投入150万元, 启动了行政审批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审批办、厅信息中心、监察室组成专门机构, 组织开展了行政审批信息技术交流研讨、平台建设招标、考察调研、提供需求等工作。目前, 该厅行政审批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初步完成中期开发任务。
加强审批监管
强化制度监督机制。审批办是反腐倡廉风险点最集中的地方。在实行行政审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离”的同时, 他们还专门制定了《行政审批制约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在审批办内部实施受理、审查、发证“三分离”制度, 通过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在权力比较集中的审查阶段, 采取的是背靠背的双审制, 初审意见对外公示, 审批结果集体会审。监察部门可监督行政审批全过程并随时列席集体会审会议。同时制定了每个审批环节须留责任人书面记录, 监察部门可随机抽检的制度和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在外部监督方面, 向社会发布了公开承诺和公开信, 公布举报电话, 加强了通过信箱、网络接受举报投诉等措施,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个人说了算和暗箱操作, 使行政审批全过程在透明、阳光的受控状态下运行。
关键词 两型社会建设;农村生态环境;驱动因素;熵值法;变迁规律
中图分类号 F323;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5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09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点区),主要核心目标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以及实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赋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内涵,然而,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和以往已有很大不同,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生产行为等等都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演化与变迁,对农村生态环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样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武汉城市圈以及長株潭城市圈内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规律,有利于了解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变化的原因,也有利于逐步弱化资源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瓶颈约束作用,这对于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文献述评
关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学者传统史学向新史学演进过程中环境史的诞生而出现的,主要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演变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1]。农村生态环境变迁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国内学者从环境史角度出发,论述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状况,国内学者张崇旺[2]在研究江淮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规律中,从明清时期的环境史开始论述了农业垦殖活动作用于生态环境的过程。水系与河湖资源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方面,如魏显虎等[3]和张毅等[4]针对湖北省河湖流域,借助GIS以及遥感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湖北省湖泊水域状况,另外有学者也分别分析了清水江流域[5]、新疆博斯腾湖[6]以及黑河流域[7]等相应生态敏感区的环境变迁状况以及演变驱动力等。冯永忠[8]在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驱动机制研究过程中表明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由两大因素引起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武胜国[9]则更加细分了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驱动因子,认为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以及技术进步等都会刺激生态环境的演变。冯永忠、杨改河等[10—11]认为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以及农业生产方式都会引起农村生态环境演变,如农作制度中轮作制、集约制以及撂荒制等,农业生产中的畜牧业在畜禽数量与结构上等都会作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变迁。也有国外学者研究集中于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机制上,Shiferaw和Holden[12]在研究土地资源退化过程中发现,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以及农户土壤保护措施都会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产生影响,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将引起较为严重的土壤退化。Donoso等[13]在研究智利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物资资料使用过程中发现,化肥使用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特别是硝酸盐类化肥使用将引起农业土壤污染以及水环境污染。Bekele和Drake[14]对水土防治保护和农户生产经济行为方式的研究表明,农作物的类型、农户经营行为主体以及土地翻耕周期都会对水土保持产生影响。虽然学者已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素及其变化过程进行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本研究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依托侯俊东[15—16]等实地调研和实证研究得到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五种表现形式及农户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情况,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并建立变迁规律分析指标体系,并通过运用熵值法定量揭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以拓展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体系。
吕 军等: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2 农村生态环境变化驱动因素及变迁规律分析指标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巨大综合的复杂系统,包含了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多个方面,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规律分析首先需要通过分析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从而科学地确立指标体系,使变迁规律的分析有依可循。
2.1 农村生态环境变化驱动因素
根据实地调研与相关研究文献[8—15],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子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方面)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人为主导,包括人口与生活、农业科技进步、农户生产经营、工业生产等方面)。
2.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的基础条件,虽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尺度内,自然因素的变化的频率和速率同社会经济因素的复杂快速变化相比显迟钝而缓慢,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相对来说不明显,但是其仍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在长时间尺度大环境背景上控制着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
(1)地形地貌因子。从一个短的时间尺度来看内,地形地貌变化速度一般相对较小,因此它对农村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作用不明显,但是由于地形地貌是农村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的基础条件,因此其控制着农村生态环境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制约着其他自然因素如气温和降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某种程度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
(2)气候变化因子。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天气现象的综合,它是生态环境自然因素中最活跃要素之一。大气蕴含着最终来自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首先支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支配着水陆间的水分循环,从而影响了生物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和土壤覆盖层的形成。
2.1.2 社会经济因素
在有人类活动之前,农村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因素。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由人为活动主导的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驱动机制从自然主导转向人为主导。
(1)人口与生活因子。人口与生活因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通过改变生态环境的类型和结构,增强对这一综合体的干预程度,来满足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人口数量的变化,供人类生活、生存所需的农业生态环境类型数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总人口的增长上可以看出,人口增加对各类的水田、草地、园地等农田生态环境类型产生巨大压力,如人口增长则建设用地类型也在增加,它会侵占各类农田类型,从而使之有减小的趋势。
(2)农业技术进步因子。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态环境类型产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和工艺发展提高了土地生产率,阻止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单元的扩张,同时使更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可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从人类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來越大,这种影响力的增大主要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来说,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促进了工业、农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城镇和农村用地增加,从而使得农村生态环境类型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农业技术文明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农业生态环境类型出现,意味着纯粹的自然环境开始转变为各种人为环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和频率也迅速增强,其后发展的城市文明,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随着科技和工业化进一步发展,不断产生如水、粮食和污染等环境问题,各种资源的掠夺、流通、消费更加活跃,最终给生态环境带来各种形式的大规模冲击。农业科技进步不仅改变农村生态环境类型结构,也改变了人类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人类从粗放型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方式逐渐走向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方式,农业技术在水利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进步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了农产品需求压力和土地压力,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农户可以从事其他经济行业,从而促进了非农化及城镇化发展。
(3)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对于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广泛应用,使得土壤中Pb、Zn等重金属和过量的N、P的富集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统计表明,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化肥的利用率一般仅为35%—40%,其余大部分化肥则逸失于环境中,导致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生产中,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空隙度减少,土壤养分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土壤板结,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作物减产。根据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65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农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户生产目标、行为特征等内部因素以及市场机制、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均会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作用于外在环境,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并且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的劳动力投入行为、文化程度营规模、投资行为以及经营组织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水质污染影响较大。
(4)工业生产因子。基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65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工业转嫁污染已经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是以高强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工业企业高度分散式布局,厂点、污染点与农业、农田交织在一起,易造成直接污染问题,加之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理措施,乡镇企业的污染要比统计数字所表明的结果严重得多,而高污染性的农村工业企业数量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该部分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工业过度污染的状况比较严重。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工业生产中排出大量工业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给农村水系的环境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并增加整个水环境的污染负荷,同时也给农村大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原先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于城市,这与农村经济不够发达,人口密度小、重工业、化学工业、机动车辆较少有关,然而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后随之而来的工业锅炉、生活采暖用炉、商用锅炉、机动车、大型机械剧增等不利因素,给农村的大气环境抹上了很重的阴影。另外,固体废弃物对农村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工业生产还对环境噪声产生负面影响,农村工业的迅猛发展,来自工业、建筑、交通、养殖、饮食娱乐等行业的噪声长驱直入扰乱居民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2.2 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分析指标体系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指标体系主要以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子为基础,针对各个因子的特征和所包含的内容,并根据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代表性来建立。主要包含五大类因子:气候变化因子(包括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人口与生活因子(农村人口、农村生活日均用水量和生活垃圾排放量);农业技术进步因子(机耕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农业从业人员、农业人均纯收入、化肥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和农膜使用量);工业生产因子(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其中地形地貌因子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其自身缓慢演化的特征则未采纳进来。具体指标及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3 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熵值法对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进行分析,由于需要对每个因子对于每一年的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数。熵是源于热力学的一个物理概念,后由申农引入信息论,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等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信息论中,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信息则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两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熵值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熵值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小。一般认为,熵值法能够深刻的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其给出的指标权重比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利用熵值来确定指标权重,可以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假设有m个待评样本,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0≤i≤m,0≤j≤n),则为xij第i个
第一,原始数据无量纲正向化处理。假设评价指标的j的理想值为xj*。对于正向指标,xj*越大越好,记为xj*max;对于逆向指标,xj*越小越好,记为xj*min。评价指标的理想值可以从初始数据矩阵X中找到。定义xij*为xij对于xj*的接近度。对于正向指标,xij*=xij/xj*max;对于逆向指标,xij*=xj*min/xij。定义比重矩阵:Y={yij}m×n,其中yij=xij*/Σxij*,0≤yij≤1。
第二,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值。以正向化矩阵的指标值为基础,根据公式
(3)
第五,计算样本的评价值。
用第j项指标权重wj与比重矩阵中第i个样本第j项评价指标yij的乘积作为的评价值,定义fij=wjyij×100,第i个样本的评价值fi=∑fij。
4 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的熵值法分析
4.1 熵值法的综合运用
根据指标体系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正向化处理,其中所有指标中正向指标包括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机耕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人均纯收入;逆向指标包括农村人口、农村生活日均用水量、生活垃圾排放量、化肥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农膜使用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同时,运用熵值法中公式(1)、(2)和(3),得到农村生态环境变迁分析各指标权重值和差异性系数,如表2所示。
以权重表为基础,得到农村生态环境变迁各项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4.2 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揭示
根据熵值法综合运用得到的关于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子得分表,可得到气候变化因子和人口与生活因子得分图(见图1),农业技术进步因子、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和工业生产因子得分图(见图2)以及综合得分图(见图3)。
从各类因子得分方面来看,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五类因子的熵值法分析,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武漢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农村生态环境从2000年至2010年在气候变化方面相对不大,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说明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影响较小。由于是
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考虑分析,所以每年得分水平较为一致。在实际数据调查中发现,其实以每一年不同季节来看,气温昼夜温差较大,而降水量也有汛期和干旱期的区别,对于农业生产环境影响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对治理自然灾害对农村生态环境引起的问题引起重视。
从人口和生活因子方面看,试点区从2000年至2010年间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虽然农村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所减少,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其他物资消耗在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生活
图1 气候变化因子和人口与生活因子得分
图2 农业技术进步因子、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和工业生产因子得分
图3 综合得分
表3 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子得分
表2 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子权重
表1 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指标体系
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同时,农村生态环保宣传力度以及宣传效果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将强,从而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负荷,使得农村人口与生活因子成为了农村两型社会建设一大阻碍,这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提出了挑战。
从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看,从2000年开始至2010年整体上有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整个过程得分增加了1.14倍,并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给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正面效应,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较高,而随着农田水利化、机械化和电气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从农户生产经营方面看,得分值在2000年至2003年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到2004年有一个小幅度提升,而从2005年、2006年有一个下降到趋势,直到2007年开始,得分值显著提升,从2006年的0.187提升至0.337,提高了80.4%,这说明从2006年之后新农村建设开始以及2007年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实验区正式建立之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正面效应。虽然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从整体上对农村生态环保有正面效应,然而从数据分析中发现,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农资污染上,其生产中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化肥、农药以及农膜的使用,这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造成了阻碍。
从工业生产方面看,农村工业化发展无疑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2000年至2006年,工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得分值呈下降趋势,降低了23.2%,直到从2007年开始,农村工业生产因子得分值有显著提升,从0.123提升至0.263,增加了1.15倍,说明两型社会建设在农村工业化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转嫁污染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然而从工业生产主要污染物来看,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工业废水排放数量呈减少趋势,但是工业废气却逐年上涨,这就要求着重加强对工业废气的处理。
最后,从综合得分方面可以分析得到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及其趋势,2000—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的变迁规律是2000年至2001年有微小下降,从2002年至2004年有小幅度提升,基本保持在相同水平。在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从图中发现2005年至2006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微小下降,直到2006年底出现拐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滞后效应,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理念逐渐深入,从2007年开始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开始提升,同时,随着两型社会建设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批准,2008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17.3%,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之后提升脚步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6拐点出现直至2010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16.9%,说明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已经显现。
5 结论与启示
基于统计数据和熵值法分析结果,通过对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地区在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政策指引下,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在2007年于以往有较大改善,而在2007年底两型社会建设开始实施后,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保持了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已经开始深入到农村地区,政策的执行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正面作用,政府应当积极保持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力度。
(2)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受较多因素影响,相对来说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但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农业技术进步因子、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及工业生产因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产生了较大的正面作用,说明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户经营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保持与加强,然而人口与生活因子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上,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增加以及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遭到了一定的阻力,需要在今后的生态环保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可以通过环保宣传、垃圾分类教育以及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来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3)两型社会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经研究表明在农业技术上、农户生产经营上以及工业生产对农村转嫁污染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具体到各个农村区域,农村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空气噪音污染以及工业企业三废污染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从大方面入手,在已有研究成果和政策措施基础上,全面推广环境宣传教育,生态农业技术以及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完善各类污染物处理设施,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景泽,陈学知.清末科尔沁草原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变迁[J].学习与探索,2007,(3):210—219. [Wang Jingze, Chen Xuezhi.Khorchin Grasslands’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icissitude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Study and Exploration, 2007, (3):210—219.]
[2]張崇旺.试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垦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3):54—61. [Zhang Chongwang.A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al Reclaim and Cultivate Wastelan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icissitude of Yangtze and Huai River Reg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2004, (3):54—61.]
[3]魏显虎,杜耘,蔡述明等.湖北省湖泊演变及治理对策[J].湖泊科学,2007,19(5):530—536. [Wei Xianhu.On the Evolution of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J].Lake Science, 2007, 19(5):530—536.]
[4]张毅,孔祥德,邓宏兵等.近百年湖北省湖泊演变特征研究[J].湿地科学,2010,8(1):15—20.[Zhang Yi, Kong Xiangde, Deng Hongbing, et al.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J].Wetland Science,2010,8(1):15—20.]
[5]周秉正,王会香,申鹏.清水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0,22(6):14—16. [Zhou Bingzheng, Wang Huixiang, Shen Peng.Ecological Environment Vicissitudes of Qingshui River Basi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Chongq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0,22(6):14—16.]
[6]王亚俊,李宇安,谭芫.新疆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2):61—65. [Wang Yajun, Li Yu’an, Tan Yuan.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Aqueous Environment of Bosten Lake in Xingjiang [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18(2):61—65.]
[7]李静,桑广书,刘小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6):210—214.[Li Jing, Sang Guangshu, Liu Xiaoyan.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9,16(6):210—214.]
[8]冯永忠.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52—61. [Feng Yongzhong.Separation of the Dominant Factors Working 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olvement and Their Intension on the Environment [D]. Xi’an: North 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52—61.]
[9]武勝国.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141—154. [Wu Shengguo.Study on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s of Ecoenvironment Geoinformation Tupu in Fujian Province [D].Fuzhou: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007:141—154.]
[10]冯永忠,杨改河,丁瑞霞.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367—370.[Feng Yongzhong, Yang Gaihe, Ding Ruixia.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Huanghe River and Lantsa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ing System[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5, 21(6):367—370.]
[11]冯永忠,杨改河,杨世琦等.畜牧业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机理研究[J].草业科学,2005,22(11):77—80. [Feng Yongzhong, Yang Gaihe, Yang Shiqi, et al.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Yellow River and Lanchangjiang River Influenced by Animal Husbandry[J].Pratacultural Science, 2005,22(11):77—80.]
[12]Shiferaw B, Holden S T. Resource Degradation and Adop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by Smallholders in Ethiopian Highlands: A Case Study in an Adit Tid Aiorth Shewa [J].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18):233—247.
[13]Donoso G,Cancino J, Magri A.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on Water Pollution with Nitrates and Pesticides in the Central Valley of Chile[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39:49—60.
[14]Bekele W, Drake 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cision Behavior of Subsistence Farmers in the Eastern Highlands of Ethiopi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46:437—451.
[15]侯俊东,吕军,尹伟锋.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26—31. [Hou Jundong, Lv Jun, Yin Weifeng.Effects of Farmer Household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n Rural Ecoenviro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3):26—31.]
[16]侯俊东,吕军,刘杨.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1,(6):27—30. [Hou Jundong, Lv Jun, Liu Yang. Cognitive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ousehold under “Twoo
A Study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icissitude Principle in Twotype
Society Construction Pilot Areas
LV Jun YIN Weifeng HOU Jun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LV Jun YIN Weifeng HOU Jundong
。一、指导思想试点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指示为指导,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认真落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高检院的《规定》进行。试点工作要坚持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切实保障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的独立性,又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既要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试点工作,又要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既要总结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又要客观反映、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既要严格执行高检院的规定,又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实践积极探索,为制度的全面实施提供经验,打好基础。二、组织领导1、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点实施工作。2、我院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政治处,负责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日常事务,及时报告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三、人民监督员队伍及办事机构1、担任人员监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是:(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年满二十三岁;(4)公道正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法律知识;(5)身体健康。2、下列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1)受过刑事处罚或者受到刑事追究的;(2)被开除公职或者开除留用的。3、下列人员因职务原因可能影响履行人民监督员职责,不宜担任人民监督员。(1)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负责人;(2)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在职人员;(4)执业律师、人民陪审员等法律工作者,
方案
4、人民监督员的名额及任期新平县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名额为5人。人民监督员的`任期为三年,连任不得超过两个任期。5、人民监督员的办事机构 设立人民监督员的办事机构为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属于内设机构,级别副科级,编制人员2人。其主要职责是:(1)统一受理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的监督事项;(2)根据检察长的决定,分交、转办、协调、督办、统计检察机关内设业务部门被监督案件的办理工作;(3)根据检察长的决定,邀请人民监督员列席有关会议;(4)承办人民监督员视察检察工作、参与执法检查的协调工作;(5)定期或不定期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检察工作情况,提供有关的检察工作信息资料;(6)向人民监督员反馈被监督案件的处理情况;(7)做好人民监督员办结案件后材料的立卷、归档、保管工作;(8)承担人民监督员培训的协调、组织工作;(9)协助行政财务管理人员做好人民监督员监督经费保障工作;(10)总结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工作经验。6、人民监督员的队伍培训四、实施步骤1、传达贯彻全国检察长座谈会精神,组织学习人民监督员制度,动员教育干警转变执法观念,深刻领会加强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外部监督的必要性,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思想和行动尽快统一到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要求上来。2、做好向县委、人大、政府汇报,向政协说明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目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开展工作的设想,认真听取县委的指示和人大的要求,并在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办事机构、经费保障等方面取得支持。3、人民监督员选任 人民监督员依下列程序产生:(一)协商产生单位。人民检察院根据拟选任人民监督员的名额,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中协商确定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单位,并向其介绍人民监督员的确认条件。(二)确认人选。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单位在本单位范围内经过民主推荐、征得本人同意、经与县人大、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共同考察后确认。(三)颁发证书。人民监督员确认后,由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颁发人民监督员证书。(四)公布名单。人民监督员名单应当通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人民监督员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当占较大比例。4、按照高检院的要求开展宣传报道,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顺利实行营造优良的环境。5、积极争取设立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编制机构和人员。6、月 日开始全面试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印发《关于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9月5日,最高检下发《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最高检办公厅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广泛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文件中对改革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作出明确部署。经最高检、司法部研究,报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政法委同意,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选任管理人民监督员,开展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管理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改革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和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工作,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提高人民监督员制度公信力,加强对检察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对于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为何改变原有的选任管理方式,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选任管理人民监督员? 答:作为一项外部监督制度,监督主体即人民监督员应该由检察机关以外的单位或部门负责选任管理,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制度的公信力和监督的实效。由于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主动创设的一项制度,在制度试点阶段和扩大试点工作之初,为及时启动和推广这项工作,人民监督员是由检察机关商请其他单位、组织民主推荐,检察机关进行考察确认后产生的。2010年10月,最高检部署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至今,各地检察机关主要实行由上一级检察院和“选任委员会”两种方式选任人民监督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各个检察院自行选任人民监督员监督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矛盾,从程序上加强了对人民监督员行使监督权的保障。
为从根本上解决检察机关“自己选人监督自己”的问题,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最高检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司法改革要求,对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深入调研论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高检提出了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选任管理人民监督员的改革思路。自2013年10月以来,最高检与司法部通过多次协商并组织开展联合调研等活动,就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达成了一致意见, 认为由司法行政机关选任管理人民监督员符合中央司法改革精神和人民监督员工作实际,有利于强化司法民主,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渠道;有利于体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外部监督属性,加强对司法权运行的监督制约;有利于综合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更好地促进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后经最高检和司法部商议,制定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在部分省市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三、为何要拓展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范围,完善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
答:修改后的刑诉法确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赋予检察机关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的职权,并对阻碍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和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不退还等司法权行使加强监督制约。《方案》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三种情形纳入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
人民监督员制度自2010年10月全面实行以来,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监督评议案件程序不完善、人民监督员知情权保障不到位、对采纳多数人民监督员意见的处理决定缺乏救济程序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监督员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弱化了监督效果,制约了人民监督员工作的健康深入开展。《方案》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监督前、监督中的程序,设置复议程序,建立健全知情权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调整。
四、为何设置复议程序?
答:人民监督员监督效果的实现要有健全的程序作为保障。实践中许多人民监督员认为,仅经过一次监督评议,对多数不同意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监督意见没有救济程序,影响人民监督员参与案件监督工作的积极性,监督效果不能完全保证。为此,《方案》明确检察机关处理决定未采纳多数人民监督员评议表决意见,经反馈后,多数人民监督员仍然不同意的,可以要求组织案件监督的检察院复议一次。
五、如何保障人民监督员知情权?
答: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监督知情渠道较少、缺乏制度保障等是人民监督员工作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监督员案件的案源问题,更好地发挥人民监督员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和健全知情权保障机制。
比如,建立职务犯罪案件台账制度。建立案件台账既是检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监督员发现监督线索、启动监督程序的重要保障。《方案》要求,对职务犯罪立案情况、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情况,扣押财物的保管、处理、移送、退还情况,以及刑事赔偿案件办理情况建立相应台账,供人们监督员查阅,便于人民监督员掌握案件办理情况和发现监督线索。
建立人民监督员监督事项告知制度。控申部门接待属于本院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举报人、申诉人时,应告知其在控申部门处理完毕后,对处理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人民监督员反映。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诉讼环节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执行搜查、扣押时以及执行冻结后,应向举报人、申诉人、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告知有关人民监督员监督事项的内容。相关告知文书附卷备查。
干以胜指出,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是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体现。各级纪检机关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增强做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真正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
干以胜指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内监督;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四是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廉洁从政和廉洁从业行为;五是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工作,干以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突出重点,抓紧制定一批有影响力、实践急需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二是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其他法规项目的起草工作。
干以胜强调,研究制定《案管条例》,规范新形势下的案件监督管理工作,是中央纪委根据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发展状况所确定的一项加强纪检机关内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保障依纪依法办案、提高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开展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实践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对案件监督管理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必要措施。开展试点工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制度建设,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案件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纪检机关要充分认识《案管条例》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开展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试点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最后,干以胜还对开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方法步骤、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关键词:媒体监督,短期市场反应,股价变动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 (Herbert Simon) 提出, 由于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缺乏, 需要在过量的信息资源中有效分配注意力。Goldhaber (1997) 指出, “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引导行动, 并且, 注意力还可以被重新导向并转化为行动”。当今社会信息无比丰富, 上市公司数目众多, 舞弊违规手法复杂多样。媒体掌握着丰富的信息及相应的人力物力, 通过发挥其过滤器的功能, 将上市公司存在的关键问题曝光, 确保关键问题获得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最高注意力。而媒体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能否显著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并对市场有效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术界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学者们普遍都认为媒体的报道对股价产生显著影响, 导致投资者反应过度。但Chan (2003) 提出了相反意见, 认为投资者在不能准确理解坏新闻的影响时, 普遍表现为反应不足。在媒体的功能方面, 有学者认为媒体具有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有效性的作用 (Fang and Peress, 2009;郑涛, 2010) ;但Chen et al. (2009) 认为媒体关注具有天生的偏见, 导致投资者情绪反应过激、产生判断偏差, 从而导致相关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定价, 对市场有效性有着负面影响。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媒体报道对股价的影响研究, 几乎都只停留在媒体报道影响股价变动的现象描述上, 缺乏对其深层原因进行挖掘。即使对原因有所探讨, 也局限于从信息扩散角度来进行阐述媒体的作用, 忽视制度环境对媒体监督功能及投资者心理决策的影响。我国媒体所处的制度环境与西方媒体有显著的不同, 导致我国媒体监督存在特殊性。媒体的所有权几乎都集中在政府手中, 新闻自由度偏低, 没有对媒体监督权利提供应有的法律保障, 使得媒体调查取证成本和诉讼风险较高, 这导致了我国媒体监督存在特殊性。我国媒体制度环境的特殊性对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产生重要的影响。每当企业被媒体曝光后, 社会公众尤其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往往会理性地认为媒体的报道绝不是“空穴来风”, 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 进而据此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闻自由度偏低、媒体自身威信有待提高的国度而言, 情况更是如此 (姚益龙等, 2011) 。可见, 一旦企业出现负面新闻, 众多媒体往往一拥而上, 富有集聚性, 使得信息迅速广泛扩散, 并通过投资者理性的心理预期, 对股价形成显著的向下压力, 使被曝光公司具有较低的累计超常收益率。鉴于此, 本文拟从我国的制度环境的角度出发, 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媒体监督对股价的影响, 揭示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的短期效应, 为媒体影响股价及投资者决策的深层原因提供新的解释。具体而言, 研究以下四个问题:媒体负面报道后, 是否带来股票的异常变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 媒体负面报道与股价变动的相关关系特点如何?不同内容的媒体负面报道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是否存在着差异, 如果存在差异, 其差异如何?如果媒体负面报道确实会带来股票的异常变动, 那么影响这些异常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媒体监督是指媒体对企业的负面报道, 具体而言是指媒体在对公司的新闻报道中采用了质疑、批评和负面评价的语言指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包括利用可靠的证据和深度剖析的方式展示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的中性化语言的报道 (姚益龙等, 2011) 。本文选取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被媒体负面报道的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考察媒体负面报道的短期市场反应。为使数据准确可靠, 本文剔除了金融行业、年份不足以及在事件窗口和估计窗口发布重大公告 (如兼并重组、增发配股) 的公司。媒体数据来源于我国资讯行的商业报告库, 通过手工收集完成。公司治理及财务数据来自于CCER数据库。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 对连续性变量使用Winsorize方法进行缩尾处理。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来考察媒体负面报道的市场反应, 以揭示媒体监督的短期效应。针对事件窗口, 选择 (-2, 2) 时窗作为研究期间。为谨慎起见, 在稳健性检验中对 (-1, 1) 和 (-5, 5) 时间窗口进行考察。由于某些公司在样本研究期间出现多次被媒体负面报道的情况, 借鉴Chang and Wong (2009) 的处理方法, 以年为单位选择公司被媒体第一次曝光的时间作为事件日。针对估计窗口的选择, 参考Campbell的观点及现有文献的做法, 采用[-150, -6]共145个交易日作为估计窗口。针对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模型选择, Brenner et al. (1979) 认为市场模型既简单, 又与其他复杂模型一样好, 故选择市场模型来预测股票的正常收益率, 其中个股收益率采用不考虑分红的收益率, 市场收益率选择沪深300指数来代替。
(三) 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以下模型探讨媒体监督对股价的影响。CARit=a+β1damageit+β2zdingit+β3degreeit+β4liquidit+δXit+εit。其中:因变量CAR是媒体监督后某一时窗内上市公司股票的累计超常收益率。通过将媒体负面报道内容分为两类, 公司治理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针对媒体曝光的公司治理问题划分为对投资者构成“严重侵害”和“一般侵害”两类, 用damage虚拟变量表示, 1为严重侵害, 0为一般侵害, 即根据负面事件对投资者的侵害程度, 将资金占用与担保、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冲突、关联交易及退市风险警示划分为严重侵害, 其他负面事件划分为一般侵害。zding是代表媒体性质的虚拟变量, 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取值为1, 其它媒体取值为0。degree反映媒体监督力度差异的虚拟变量, 浅度报道取值为1, 深度报道取值为0, 即深度报道是指媒体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并给出具体证据。浅度报道是指报道内容较少, 仅是简述企业存在问题, 并没有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剖析。为避免主观臆断, 深度报道与浅度报道的划分界限在于媒体报道的字数是否超过一千字。超过即为深度报道, 否则为浅度报道。liquid是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比率, 采用换手率来度量。X为表示公司特征的控制变量, 借鉴Fang and Peress (2009) , 同时参考国外研究媒体效应的实证文献来选择控制变量, 将公司规模 (size,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成长机会 (tobing, 市场价值/重置成本) 、负债率 (lev, 总负债除以总资产) 、产权性质 (state, 1-国有企业, 0-民营企业) 。ε为残差。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变量做了如下描述性统计。 (1) 媒体负面报道的分布。从表 (1) 可见, 根据媒体报道的内容分为两类:公司治理问题方面的媒体负面报道最为“流行”, 其占有的比例为84.80%;产品质量问题的报道, 占17.81%。虽然产品质量问题更能引起轰动效应, 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是公司治理问题。对上市公司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进一步按侵害程度分类, 严重侵害程度的负面报道占比56.90%, 一般侵害的占比为43.10%, 可见媒体倾向于曝光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利益侵害程度更高的信息, 其原因在于侵害程度越高, 越能引起轰动效应, 引起的社会反响就越大, 投资者的情绪就越强烈, 对被曝光公司的压力就越大, 媒体监督作用就越有效。按媒体性质, 证监会指定的披露媒体占比为61.27%, 其它媒体占比为38.73%, 可见证监会指定媒体由于具有官方背景, 在相关信息获得上具有优势地位。按媒体监督力度分类:浅度报道的占比为67.42%, 深度报道的占比为32.58%。可见, 由于调查成本高昂, 取证困难, 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目前仍处于基本的信息披露阶段, 对存在的问题尚缺乏深度剖析。 (2) 总样本下媒体监督与股价的关系。从表 (2) 可知, 在媒体曝光前, 股票的累计超常收益率虽然为负, 但并不显著, 可见从整体而言媒体负面报道并不存在信息泄露现象。在媒体曝光当天, 媒体的累计超常收益率为负, 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媒体曝光后的第1天和第2天, 累计超常收益率仍然为负, 系数和显著性都有所增加。可见媒体负面报道后, 让社会公众深入了解被曝光企业存在的问题, 使股价有向下的压力, 并且作为理性经济人还善于结合本国的制度背景揣摩媒体报道背后隐藏的信息及可能的真相, 常常倾向于认为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媒体负面报道的广泛扩散, 使得被曝光公司的累计超常收益率出现负漂移现象。可见, 在考虑我国媒体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前提下, 我国投资者可能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不高, 往往会理性地认为媒体的报道绝不是“空穴来风”, 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 (姚益龙等, 2011) , 因而对所有的媒体负面报道都采取“宁愿信其有”的策略所致。 (3) 牛熊市期间媒体监督与股价的关系。以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到最高点6124点为分界线, 选取2005年7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作为牛熊市期间, 考察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媒体负面报道与股价的联动关系。其中, 将2005年7月1日至2007年10月16日作为牛市期间, 将2007年10月17日至2008年12月31日作为熊市期间。从牛熊市期间媒体监督与股价关系的统计描述特征显示 (表3) 可知, 牛市期间媒体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远高于熊市期间媒体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具体而言, 在牛市期间, 媒体曝光前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为负, 但并不显著, 媒体曝光的当天及其后的两天内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显著为负;在熊市期间, 无论是媒体曝光前还是媒体曝光后, 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很接近于0, 并且不显著。可见, 媒体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受整个宏观市场条件的制约。在牛市中, 媒体的负面报道向投资者传递相关公司存在的问题, 有效地打击了其跟随市场上涨的气势;在熊市中, 虽然媒体的负面报道向投资者传递了相关公司存在的问题, 但相比于宏观环境中的众多显著的负面信息而言, 媒体的负面报道犹如“沧海一粟”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 使得媒体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并不显著。 (4) 不同内容的媒体监督与股价的关系。从不同内容的媒体监督与股价关系的统计描述特征显示 (表4) 看, 在公司治理问题方面, 媒体负面报道在曝光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泄露, 在媒体曝光的当天及媒体曝光后的两天内, 相关公司的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率显著为负;在产品质量问题方面, 在曝光前不存在信息泄露, 在媒体曝光的当天及媒体曝光后的两天内, 相关公司的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率也显著为负。通过比较其系数的大小, 发现媒体在产品质量问题上的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远大于媒体在公司治理问题上的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其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如果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 最终将会使产品被最终消费者拒绝,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企业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虽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但是往往并不致命。因此相比于公司治理问题的曝光, 媒体对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直接从根本上动摇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 大幅度降低其经营现金流, 使其偿债能力不再有经营业绩的有力支撑而得到很大的削弱, 从而对股价的冲击更大。
注:括号内为t值,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注:括号内为t值,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注:括号内为t值, *表示p<0.1, **表示p<0.05, ***表示p<0.01。
(二) 回归分析
从表 (5) 可知, damage的系数显著为正, 可见相比于浅度侵害问题, 媒体对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曝光显著提高了被曝光公司的股票异常收益率, 侵害程度越高, 投资者的情绪反应就越激烈, 对股价的冲击就越大。zding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 可见相比于非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体, 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体由于其特殊身份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其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更大。degree的系数显著为负, 可见相比于浅度报道, 深度报道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可信度更高, 对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产生更显著的影响, 因而对股价的冲击更大。接着观察股票流动性对媒体监督效果的影响。liquid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 媒体的负面报道在短期内极大地提高了对被曝光公司的关注度, 显著地增加了交易的活跃程度, 可见媒体的负面报道可以诱使投资者的交易, 从而使股价迅速反映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企业自身特征直接影响着其风险承受能力。size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 可见在同样面临媒体的曝光时, 规模较大的公司由于其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 在媒体监督对其股价的冲击上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其股票的异常波动较小, 这也与“太大而不容易倒, 不能倒”的习惯思维和现实观察相一致。tobinq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 可见在同样面临媒体监督时, 成长机会较大的公司的股票异常波动也较小, 其长远良好的发展前景使注重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倾向于持有股票谋求长远利益而忽略媒体短期的负面信息。lev的系数显著为正, 可见在同样面临媒体监督时, 负债较大的公司的股票异常波动也较小。并没有发现企业的产权性质在媒体监督对股价冲击效应上的作用。
(三) 稳健性检验
由于事件研究法对事件窗口的选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可能因为事件窗口的长短不同而使结果大相径庭, 本文采用 (-1, 1) 和 (-5, 5) 时间窗口进行考察。另外, 除对累计超常收益率进行检验, 同时采用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稳健性测试。参数检验包括经标准差修正过的t统计量。非参数检验包括符号检验和秩检验, 结果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四、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 媒体监督对被曝光公司的股价有向下的压力, 并使其累计超常收益率出现负漂移现象, 反映了在我国媒体所处的制度环境下投资者往往会理性地认为媒体的报道绝不是“空穴来风”, 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 倾向于采取“宁愿信其有”的策略所致。在细分市场条件和报道内容类型后发现, 媒体负面报道对股价的冲击受整个宏观市场条件的制约, 在牛市期间媒体监督对股价的冲击远远高于熊市期间媒体监督对股价的冲击;相比于公司治理问题的曝光, 媒体对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直接从根本上动摇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而对其股价的冲击更大。在进行多元回归后发现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体对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问题的深度报道对相关公司的股价冲击更大;被曝光公司的规模越大、成长机会越高, 媒体监督对其股价的冲击就越小;另外, 负债加剧了媒体对股价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郑涛:《媒体报道与资本市场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信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3]李国平:《经济新闻自由度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姚益龙、梁红玉、宁吉安:《媒体监督影响企业绩效机制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9期。
[5]Chan WS.Stock price reaction to news and no-news:drift and reversal after headlin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6]Fang L, Peress J.Media coverage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2009.
[7]Chen CW, Pantzalis C, Park JC.Press Coverage and Stock Prices’Deviation from Fundamental Value:Working Paper;2009.
【环境监督员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社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制度10-12
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情况报告10-14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06-03
学校环境监督活动计划05-27
《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11-17
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总结12-07
政风行风监督员工作制度06-19
廉正监督员制度06-20
卫生监督所工作制度06-18
我区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宣传工作总结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