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模拟练习题(通用12篇)
一、单选题
1.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而且它们的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20厘米,则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 ]
A.20厘米 B.10厘米 C.相等 D.不能判断
2.如果梯形的面积是90平方厘米,高是30厘米,则它的上下底之和是[]
A.3厘米 B.60厘米 C.6厘米 D.1.5厘米
二、填空题
1.12平方米9平方分米=( )平方米
2.150公顷=( )平方千米
3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3.3.2公顷=( )平方米
7.5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三、文字叙述题
1.4.68除以0.9的商,比7.4乘以1.3的积少多少?
2.从5个0.8里减去3.93的差,再去除1.4,商是多少?
四、应用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6分米,高2.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平行四边形的高是70.2厘米,是底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3.一个三角形它的底是12.5厘米,高24.6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梯形的上底是2.4米,下底3米,高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有一块平行四边形麦地,底50米,高是38米,如果共收获小麦798千克,平均每公顷收获小麦多少千克?
6.有一等腰梯形的周长是30厘米,上底、腰和高分别是7.5厘米、5厘米和3.6厘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7.妈妈买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共花了人民币1.8元,量得三角形的底是1.2米,高0.5米,每平方米玻璃售价多少元?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1.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 ),一般用字母( )表示。
2.圆心确定圆的( ),半径确定圆的( )。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 ),有( )条。
3.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 )的数,我们把它叫做( ),用字母( )表示,计算时通常取近似值( )。
4.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cm。如果要画一个周长是18.84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该是( )cm,这个圆的面积是( )cm2。
5.在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硬纸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cm,面积是( )cm2,剩下部分的面积是( )cm2。 6.如右图,一根铁丝正好弯成一个直径是2.5dm的半圆,这根铁丝长( )dm。
7.一个圆环,外圆直径是10cm,圆环宽1cm,圆环的面积是( )cm2。
8.把4个底面直径是8cm的圆柱形牛奶罐捆成如左下图(从底面方向看)的形状,如果接头处不计,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
解题时,先画辅助线(如右上图虚线),可以看出,绳子中的4条线段相当于4条直径;四角处的4条弧,每条都是一个圆周的,合起来正好是一个( ),所以计算绳长的算式是( ),得数是( )cm。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同一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2.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i倍。 ( )
3.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扇形。 ( )
4.半径是2dm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5.如果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则圆的面积最大。 ( )
三、答案选择厅(9分)
1.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A.半径 B.直径 C.周长的一半
2.甲、乙两圆的半径比是1∶3,它们的直径比是( ),面积比是( )。
A.1∶3 B.1∶6 C.1∶9
3.下列图中有圆心角的是( )。
A. B. C. 4.右图中扇环的周长是( )cm。
A.12.56 B.16.56 C.17.85
5.把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cm,周长就增加( )。
A.4cm B.6.28cm C.12.56cm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填表。(9分)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8分)
3.计算下面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dm) (8分)
五、实践探索台(10分)
1.先画一个正方形,再按下面步骤操作。
(1)画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以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大圆;
(2)依次连接两条直径的四个端点,得到一个小正方形;
(3)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一个小圆。
2.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0cm。
(1)大圆的面积是多少?
(2)图(2)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与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3)中,小圆的面积是多少?与大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六、生活应用场(25分)
1.教学楼前有一个直径是8m的圆形花坛,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有一个面积为450m2的圆形草坪,要为它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10m、12m、15m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位置?
3.一个圆形水池,周长125.6m,水池周围(阴影部分)是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在路的外侧围一圈栏杆。水泥路的面积有多大?栏杆长多少米?
1、先圈一圈,再写算式。
(1)8只兔子,每4只一笼,要放笼。
(2)☆☆☆☆☆☆☆☆☆
9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2、装面包。
(1)12个面包,每盒放4个,可以放()盒。
(2)()个面包,平均放在6个盒里,每盒放2个。
3、写出除法算式。
(1)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2)被除数是20,除数是5,商是4。
4、妈妈买了12个草莓给芳芳。
(1)如果芳芳每天吃2个,()天吃完。
(2)芳芳用4天吃完,平均每天吃()个。
5、先填一填,再写出算式。
(1)每缸有5条金鱼,4缸一共有()条金鱼。
(2)每缸有5条金鱼,20条金鱼放在()缸里。
(3)4缸一共有20条金鱼,平均每缸有()条。
6、分袜子。
(1)每双袜子有2只,4双袜子有多少只?
一、口算(10分)
6.4÷4=7.5÷5=12.5+0.5=16×0.5=1.2÷3=
24.8-8=7.2÷4=0.24×3=4.8÷6=5.6÷7=
2÷0.5=0.24÷0.2=0.4÷8=6÷0.02=1.3×0.2=7.2÷0.8=8×0.5=2.8+8=0.39÷0.03=21÷0.3=
二、填空(共30分)
1.在计算19.76÷0.26时,应将其看作÷()来计算,运用的是()的性质。
2.两个因数的积是0.45,其中的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因数是()。
3.9.9898…是一个()小数,用简便方法记作()。
4.20÷3的商用简便方法记作(),精确到百分位是()。
5.0.45扩大10倍是(),()缩小到它的是0.068。
把4.5扩大100倍后,比原数多()。
6.()的1.5倍是4.8;7.68是0.24的()倍。
7.84.8的一半是多少?列式是()或()。
8.一个小数,如果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比原数多80.2,原来这个数是()。
9.填一填。
0.36÷0.09=÷91.19÷0.17=÷
0.2÷0.25=÷254.2÷2.8=÷
10.在里填上“>”、“<”或“=”。
48.5÷1648.532.4÷0.4532.4
210÷1.42101.8×2.91.8
7.26÷17.260.25×3.63.6
11.0.25时=()分3.75千米=()米560千克=()吨
12.4÷7的商的小数点后面第20位上的数字是( )。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7分)
1.两个数相除,除不尽时,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2.无限小数大于有限小数。()
3.4.83÷0.7、48.3÷7和483÷70三个算式的商相等。()
4.3.54545454的循环节是54。()
5.近似数4.2与4.20的大小相等,精确的程度也相同。()
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商不变,余数也不变。()
7.2.8÷0.9的商是3,余数是1。()
四、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数中不是循环小数的是()。
A3.89…B3.8999…C3.88999
2.下面各算式中,商最大的是()。
A3.2÷0.12B3.2÷1.2C32÷12
3.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86,准确值可能是()。
A3.876B3.864C3.878
4.把0.004的小数点去掉,新数与原数的商是()。
A100B0.01C1000
5.商最大的算式是()
A54÷0.36B5.4÷36C5.4÷0.36
6.比0.7大、比0.8小的小数有()个
A9B0C无数D1
7.3.2727……是()小数
A有限B循环C不循环
8.30分=()时
A0.3B3C0.5
9.2.5÷0.01与2.5×100的结果比较()。
A商较大B积较大C相等
10.一个小数扩大3倍后得到的数比原数大7.2,原来的小数是()。
置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同学们,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他(她)坐在什么位置?(我的好朋友是×××,他坐在„„学生在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时,可能会说:他(她)坐在“第×组第×个”“第×排第×个”或他(她)坐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教师给予评价)
2.引出课题。这样描述比较麻烦,表述也不清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更准确、更简洁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课件出示例1学生座位情境图,明确“列”“行”的意义。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也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②引导学生观察座位平面图,可以看出: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共5行、6列。
③明确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引导学生明确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老师左手起第1组就是第1列„„横排最前面的就是第1行„„(结合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
2.探究用数对确定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观察、操作,确定张亮的位置,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①.在情境图中找到张亮,并把张亮的名字写在他的座位前。(张亮是第2列、第3行的同学。为了便于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找对张亮的位置,可以要求学生在教科书的情境图及座位示意图上做标记,因为此情境图的部分同学的座位前标有姓名,为了保持统一,建议把张亮的名字写在他的座位前)
②.在教材的座位示意图中找到张亮的位置并涂色。
③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张亮的。(先根据张亮在第2列,从左往右数找到第2列,再根据 张亮在第3行,从前往后数找到第3行,最后确定张亮的位置)
⑵理解用两个数确定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
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2,3)中的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表示张亮在第2列,3表示张亮在第3行。
师:表示张亮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你能表示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王乐同学在哪个位置,你能指出来吗?
2、学生汇报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及王乐的同学的位置 王艳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用数对表示(4,3),王乐在第6列,第4行 师: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在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在第几行。
3、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再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这样就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
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在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在第几行.第二课时
位置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如果把某个物体变成一个点,你还会表示吗?你能看懂这张图吗?(这是动物园的示意图,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它们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②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从下往上数每条横线代表的行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从左往右数每条竖线代表的列数。图上行和列的起点均为0)。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①解决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 海洋馆在第6列第4行,用(6,4)表示; 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 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②解决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的。如:飞禽馆(1,1)在第1列与第1行的交点上„„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小结: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简明、清楚、准确。只要先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再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就可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用数对表示位置——简明、清楚、准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物体确定的位置
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简明、清楚、准确。
1、数格法;2、重叠法;3、分割平移法;4、公式计算面积法;5、借助参照物比较法。
二、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 数格法;2、分割法;3、大面积减小面积法;4、综合计算法
2、 注: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如果几个格子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格子,就可以算作一个整格;不能拼接的格子,如果接近半格,按半格算;如果只多一点点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格,接近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三、底和高
1、 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垂线段。(画高时,用虚线画高)
2、 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四、面积公式
1、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高 (s平= ah)
底 =平行四边形面积÷高 (a = s平÷h )
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h = s平÷a)
2、 三角形面积 = 底×高÷2 (s三 = ah÷2)
底 = 三角形面积×2÷高 (a = s三×2÷h)
高 = 三角形面积×2÷底 (h = s三×2÷a)
3、 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高÷2 (s梯 =(a+b)h÷2)
上底 = 梯形面积×2÷高-下底 (a = s梯×2÷h - b)
下底 = 梯形面积×2÷高-上底 (b = s梯×2÷h - a)
一、计算题
1、直接写得数。8%
24-8+10= 750÷50= 800×50= 201-103=
27÷9×3= 234+176= 100×30= 11×3÷11×3=
2、用简便方法计算。12%
756-193-207 4800÷25÷4 73×48+48×27
23×124-24×23 32×25 125×56
二、填空题
1、如果小红向北走 米记作 米,那么 米,表示她向( )。
2、一艘潜水艇所处的位置是海拔 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 米,鲨鱼所处的位置是
海拔 米。
3、1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米=( )厘米
200平方千米= ( )公顷 4500公顷=( )平方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电脑房的面积大约是78( ) 2、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2( )
3、我国的土地面积大约是960万( ) 4、文具盒的面积大约是100( )
5、从我们学校到扬州的距离大约是20( )
5、规定10吨记为0吨,则12吨记为+2吨,那么+5吨表示实际( )吨,7吨记作( )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如果底扩大2倍,高缩小6倍,现在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6、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18厘米,它的高是( )厘米。
7、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16厘米,高5厘米,每个梯形
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底是10米,平行四边
的底是( )米。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平行四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教案
旋 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2-25页有关旋转的内容。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二个信息窗将两个知识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安排在同一个情境里,出示了运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而成的六种标志的图案。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而言又是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将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分成两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节课学习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的特点和认识(即什么图形是平移得到的,什么图形是旋转得到的)和图形的平移方法,第二节课专门学习图形旋转的方法,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方向和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图形旋转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教材安排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时,考虑到这是教学的难点,教材精心选择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作为操作对象,以这个30°的角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连续旋转三次,得到一个类似风车的图形,难度不是太大,这就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0,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旋转的现象,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教师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关于旋转的教学,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创设情境,认识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 1、引入:观察这段录像,你能发现什么? (播放一段录像)汽车经过收费站时,交费后,收费站道口的转杆就会打开,汽车通过后,转杆关闭。 学生交流,发现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就是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提问:仔细观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 (播放课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一是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下端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是旋转的中心(在课件上用红点标出这个点,明确指出来);二是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都是90°。不同点是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 板书:中心、角度、方向 3、揭示: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相反。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课件出示钟面,时针从12转到3, 教师:你能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吗?(时针顺时针转了90°) 继续播放课件,时针从3到6,从6到9,从9到12;然后从12到9,从9到6,从6到3,从3到12,分别让学生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 教师: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吗? 板书:顺时针 逆时针 4、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纸条(一头涂红点,一头涂蓝点的硬纸条),我们把纸条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好吗? 教师:请将纸条围绕红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到黑板上演示,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改正。 教师继续提出旋转要求:请将纸条围绕蓝点顺时针旋转90°,围绕红点逆时针旋转90°,围绕蓝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一一操作,同位交流做法,说说有什么不同。 5、小结:进行旋转要注意什么?(要明确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收费站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教学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转杆的打开和关闭,不仅仅是生活中存在的旋转现象,而且从这种现象本身能比较清楚地看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关键要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旋转的特征。在这里,我让学生用纸条来进行旋转地练习,使学生充分体会旋转的三个要素,并为下面进行图形的旋转做好了铺垫。] 三、实践操作,学会在方格纸上将直角三角形旋转90° 1、谈话:(课件出示信息窗2)你能说说这些图案中,哪些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学生指出第1、5、6个图案是通过旋转得到的。 教师:观察第1个图案,基本图形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个风车形状的图案? 2、操作感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有一个30°角的直角三角尺,自己先操作试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怎样旋转三角尺的?三角尺的每条边旋转前后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指名到台前用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会发现两种旋转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顺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一种是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白是以谁为中心,以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了几次。 4、画图: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旋转的过程吗?我们现以顺时针为例画出来。 请将三角尺在方格纸中间偏上的位置摆出 的形状,沿三角尺的三条边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学生画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画的?(以三角尺的30°角的顶点为中心,先画旋转后的长直角边并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再画斜边,也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最后画出短的直角边。) 请将旋转后得到的 继续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旋转两次,画出风车图案。 再在方格纸上画出 ,然后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三次,得到风车图案。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错误要重点讲解。 5、小结:通过刚才把直角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90°旋转,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是教学的难点。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图形旋转的操作过程,主动探究旋转的操作方法,并学会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旋转的方法,再在准备好的方格纸上尝试画一画,然后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旋转图形的基本方法,这样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并且使学生充分经历了在图形转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旋转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1、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例子。 2、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在书上的方格纸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后同位交流画法。然后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先找准一条边,画出旋转后的边,然后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其他的边。 3、课件出示第25页第7题。 让学生读题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这两个小题都有多种方法,交流时要开阔学生思路,不拘泥一种方法,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表述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中的三个练习,使学生加深对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认识,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并与上节课学习的图形平移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通过平移与旋转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一组由旋转或平移形成的图片,有瓷砖、板报花边、印花布纹、剪纸等,在美丽的图案和优美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学生在新课伊始时经历了从生活中发现旋转现象的过程,结束时,又经历了应用所学的平移与旋转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使他们充分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很美。]
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单元重、难点
重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位置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数对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学校召开家长会,请你将自己的座位位置告诉你的家长,你会用哪种方式。
2.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二、例题展示,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三、练习实践,巩固提升。1.完成教材第 19 页的做一做。2.看图填空
(1)右图中涂色的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2)在右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6,5)在右图中表示第 列第
行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五第1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位 置 左→右,前→后 竖排→列 横排→行 数对(4,3)
(列,行)“先列后行”
例3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重点难点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复习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王鹏平均每周跑5.6千米, 他每天跑0.8千米。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鹏爷爷的慢跑情况,(出示例3)
王鹏的爷爷每天坚持慢跑1.8千米。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多少? 这道题该如何列式?
(1)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2)当学生计算余6,商1不到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再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总结出: 6除以12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4)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在计算中遇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教学时分为两部分进行: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自己动笔试算。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
三、方法应用
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求出了王鹏爷爷的慢跑情况。下面我们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把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每人做两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1、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被除数比除数小时,计算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略)。课堂检测B(略)。
第9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练习与应用”第7-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5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2、解答应用题。
(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小强跑了1000米,小明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明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9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讲评。
二、探索与实践
1、第14题。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得后一个数。
2、第15题。学生按照要求涂色。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
3、思考题。
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评价与反思
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0-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模拟练习题】推荐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二单元测试卷06-18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07-04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分数基本性质的练习教案07-18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卷06-03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09-20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测试09-18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05-31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0-2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05-25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应用题练习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