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和他的妻子》说课稿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渔夫和他的妻子》说课稿(精选5篇)

《渔夫和他的妻子》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童话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选自《格林童话》,主要讲的是以为贫穷的渔夫和他的妻子生活在海边一所肮脏的小渔舍里。一天,渔夫钓到一条比目鱼,那条比目鱼是一位被巫婆施了魔法的王子。比目鱼请求渔夫放他回海里。而渔夫的妻子却贪得无厌地一次次要求渔夫去向比目鱼提要求。最后他们又回到原来那贫苦的生活,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不能贪得无厌。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渔夫和他的妻子》这篇童话故事比较长,故事情节相对多一点。10岁左右的小学生具备了阅读的能力,但为避免孩子把故事里的情节打乱,因而制定了这个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童话故事的特点之一就是夸张的情节和用细致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画面。所以通过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孩子懂得“人不能贪得无厌”这个道理。喜欢上阅读课外书、故事书。在平常,对孩子说道理,孩子通常都听过就忘,起不了什么作用。也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通过给孩子讲故事,从故事中引出道理,这样的效果比较好,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广泛的阅读能开阔孩子的眼界,对孩子的写作积累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想象渔夫的家从一个破旧的小房子逐步变成金壁辉煌的宫殿的画面。

故事中对渔夫家的变化描写很详细,这也是这个童话故事中重要的一个情节。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想象,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孩子把握整篇童话故事。

难点:把渔夫六次去找比目鱼时海水的变化与最后渔夫的妻子变回原来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故事中几次写到渔夫去找比目鱼,海水都与前一次不同,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把海水的变化与渔夫妻子的最后结局联系起来,有助于整篇故事的理解。而学生的年龄在10岁左右,要他们把两者联系起来还是有难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往这个方向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画着一位渔夫在海边钓鱼的图片):同学们,看到图片上的人了吗?(看到了)

图片上画着一位什么人啊?他在干什么呢?(画这一位渔夫,他在钓鱼)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现在,我们来讲一讲这个渔夫的故事:《渔夫与他的妻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利用学生对图片感兴趣的特点,展示图片,一方面引起他们想要阅读的兴趣,一方面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想象图片中的渔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和他的妻子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2):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快速默读,再出示课件:A:比目鱼是什么变的?B:渔夫的妻子几次要渔夫向比目鱼要东西?分别要了什么?C:最后渔夫和他的妻子结局怎样?

因为选用的这篇童话篇幅比较长,无法让学生分段朗读。让学生各自默读,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3):分析六次渔夫找比目鱼时的情景:

a:渔夫第一次找比目鱼时,海水是什么样的?

b:海水随着渔夫去找的次数增加,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别请同学读出每次一的海水变化)

c;渔夫的妻子分别提出什么要求?(请同学画出来)

d:渔夫妻子的语气一次次的变化和渔夫的表现(请同学读出)

故事中情节相对比较起伏,如果不帮助学生理清会很容易混乱。在帮助学生理清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逐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读、画和想,加深他们的印象。手、口、脑一起,使学生精神集中,不易开小差。

(4)学生分组讨论渔夫妻子的性格缺点和渔夫的性格优缺点。分组讨论锻炼了学生和他人一起学习合作的能力。讨论人物的优缺点能使故事中的人物更立体化。(5)课外拓展:给故事改一个结局。

在读完故事和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给故事一个新的结局。不仅使学生拓展了这个故事,也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不会仅局限于这个故事的框架里。

五、说教法: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不能仅仅是为了“教”而教,应该与学生一同学习。所以在教法选择上要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理念为原则,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选择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准备了与文章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课件。在教

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看。

这些图片和课件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又是很好的复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大家感受到童话的魅力。而且符合了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引导启发法:在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启发学

生对故事的认识和对故事情节的想象。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即承认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3)讲故事法:先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而不是一开始就让

他们读。以生动活泼的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

根据教学原则“循环渐进原则”,先让学生掌握全篇故事。只有掌握整篇故事大概,才能进一步理解阅读想象。(4)小组讨论法:在讲到海水变化和渔夫住处变化时,先让学生份小组讨论,想象那个画面,再请学生上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简单讲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即让他们发挥了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说学法:

实现教学统一,使学生能主动活泼,自主主动学习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激发学生积极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找”、“自己听”,与他人讨论合作,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基本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比如能很好能想象宫殿的宏伟和人物身份变化后的着装打扮,但也有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如把海水变化与渔夫妻子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的结果很好地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学生处于10岁左右的年龄阶段,虽然能理解课文中的情节,但还不能理解得那么深刻。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课堂上的纪律总体还不错,部分学生讨论时因为剧烈而讨论的内容有所偏离,但还能控制下来,引导他们回到讨论主题。

八、说板书:

渔夫 渔夫妻子 住处

小渔舍

(第一次)海水绿得泛黄 不平静

一幢小别墅

(第二次)

混浊不清

一幢宫殿

(第三次)灰黑 波涛汹涌 恶臭

国王

宫殿

高塔

(第四次)墨黑

旋风阵阵

皇帝

石膏浮雕 纯金装饰

(第五次)狂风呼啸 汹涌澎湃

教皇

大教堂

(第六次)雷鸣电闪 黑色巨浪

贫穷

小渔舍

(善良、懦弱)

(贪得无厌)

回到原来的生活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一位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的破船里。有一天,渔夫钓到一条被施了魔法、变成比目鱼的王子,渔夫好心地把比目鱼放回了大海,王子为了报答渔夫,答应帮他实现三个愿望。渔夫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让他马上向王子要一座房子,王子答应了。然后,贪心的妻子又向王子要了座宫殿,很快愿望也实现了,接着她又想做国王、做教皇。王子都满足了她的心愿。结果第二天她又要做上帝,渔夫再跑去找王子的时候,王子摇摇头说:“她又坐在破船里了。”渔夫回去一看,果然妻子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坐在破船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故事中的妻子那样贪心,要适可而止,不然还是会一无所有!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和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共同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教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文章的难点部分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 “‘给’,永远比‘拿’愉快”理解。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什么事情。这些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爱”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深深地爱着高尔基。

重点抓住“探望”、“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语体会子爱父。这里设计一个采访活动,学生扮演高尔基的儿子,老师提问:你千里迢迢地来到意大利探望父亲,为什么不和父亲说说话,却一直忙着种花呢?是不是觉得种花好玩?(让学生走进儿子内心,体会种花的用意,感受儿子这种用行动表达的真挚的爱。)

2、以读代讲,学习赏花

一读:结合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读花开的美景。

二读:创设情境读花开的美景

A如果你是来岛上观光的游客,你看到了高尔基院子里,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

B当你是在这个院子里疗养的人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个别读)

三读:观察插图中高尔基的表情,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时的心情。

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无比的 心里想: 。”(以此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快乐。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高尔基的眼里看到的是花朵,心里想的是 ,是儿子对自己的` 。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睹物思人——对儿子的思念。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崇高父爱

学这一部分之前告诉学生;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难点,含义比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来想想弄懂它的办法,好不好?

学生肯定会积极动脑筋:我们可以多读几遍,认认真真地思考。

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

在此基础上先独立读书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接下来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读懂的内容最多。

在交流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

第一个指鲜花,学生从破折号可以读出。

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对别人的一些关爱,付出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进行点拨:高尔基是不是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种鲜花?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举例引导。(有一次,我的同事要外出学习,我特意帮她照管班级,让她安心学习,当时,这位同事很高兴。望着她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帮助。)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谈自己帮助过别人的事情,以及自己愉快的感受。这样,就可以自然过渡到“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让学生联系上文的学习思考“给”和“拿”的含义。

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比较有什么不同,体会“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高尔基写这封信是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对于儿子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爱。

再次朗读这封信,把高尔基的谆谆教导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 “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以充分读、思、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身边熟悉的事情来理解“美好的东西”、“‘给’, ‘拿’愉快”等,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四、拓展延伸

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课上交流,课下替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回一封信。

五、总结升华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相机板书)

赠送名言: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板书设计:

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渔夫和他的妻子》说课稿 篇4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渔夫的故事》优秀说课稿 篇5

本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文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出自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它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渔夫的故事》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民间故事,情节精彩动人,人物形象鲜活。

2、教学目标

了解民间文《一千零一夜》的特点及类型,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复叙故事情节

3、教学的重、难点:根据人物的肖像、对话、心里活动的描写,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充分相信人的聪明才智,对邪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二、教材处理:

抽测预习,掌握字词;了解故事情节,复叙故事;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字词抽测,小组展示

2、整体感知,复叙故事

3、分组探究:各小组接到任务,合作探究,讲解展示

4、魔鬼与渔夫的对话是课文最精彩部分,揣摩人物语言,表演课本剧,激发兴趣

三、教学程序:

1、由学生讲故事导入并介绍《一千零一夜》

2、准备课本剧的道具

3、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4、学生探究,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领会文章主旨

5、导演课本剧,活跃气氛

6、延伸拓展,给课文续写不同的结尾

四、反思小结:

上一篇:学校党支部面试问题下一篇:高中数学选修4知识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