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方面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圈子文化方面(精选7篇)

圈子文化方面 篇1

圈子文化、好人主义从定性上说就是违反政治原则、违反组织纪律,一些人为了不伤自己,不怕伤党、不怕伤组织、不怕伤事业,把社会的不良习气搬进了党内、污染了组织。好人主义说到底是“好人”自己当了,“主义”全都丢了,贻害无穷。

圈子文化、好人主义与人、事、因、制的关系

人是主要负责人,事是见不得人的事,因是私欲和利益,制就是纪律问题、党性问题。

风气从第一责任人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就是政治生态系统形成的“元”点。这个谜底要揭开,这个问题要认识清楚。各级党委书记要深刻认识“第一”的重要性和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要把《党章》《准则》《条例》带在身边、印在脑海,用好制度武器,从管好自己开始,从抓班子带队伍做起,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向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宣战,久久为功,切实肩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

李鸿忠提出2个强调

第一,要深刻认识圈子文化、好人主义问题的危害性,如任其发展,将影响天津政治生态、干部队伍、经济社会发展。圈子文化直接挑战中央权威,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严重弱化、分解、分化、消解中央的权威;好人主义挑战的是原则,与党章党规党纪格格不入,遇事不讲原则先讲“策略”、强调“艺术”、做“老好人”,兜来兜去就是把原则抛在脑后,是私利在作祟。圈子文化、好人主义是违背党的性质宗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行为。共产党员不是普通群众,党内政治生活不同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不能混淆界限,必须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戒律,服从组织程序,遵守纪律规矩,不允许有任何干扰侵犯,决不能随意化、庸俗化、娱乐化。

圈子文化方面 篇2

筅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黄燕宁

一、小圈子文化的存在

从我们的生存环境来看, 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都在大幅提升, 同时, 每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一工作单位中每个个体都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具有共同利益指向的个体就会在一定阶段或情境下形成同盟, 构成一个参与社会生活的小圈子。在圈子内部, 大家互相关照, 在一些小利益上甚至会互相谦让;对圈子外部, 大家会共同维护小圈子的利益, 使群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样的小圈子, 不仅保护了圈子成员的物质利益, 更增加了圈子成员的心理安全感。

可见, 小圈子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 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在中学教师群体中也不例外。首先, 教师群体中的女性比例较高, 而女性与男性相比, 社会化倾向更重, 更乐于依附于小团体, 寻求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其次, 学校中有拜师的传统, 师傅的圈子自然也会把徒弟囊括进去, 这样小圈子不断发展着新生力量, 小圈子便会生生不息。再次, 学校的工作常常是多人完成相同的工作, 比如同一年级的班主任、同学科的任课教师、同做后勤服务的行政人员等, 大家的工作相似, 利益相关。工作相似使大家经常接触, 接触多了就有了深厚的情分;利益相关使大家有共同的利益需求, 于是既满足情感需求、又符合利益需求的一个个小圈子就建立起来了。

二、小圈子文化带来的影响

小圈子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经历背景、兴趣爱好、利益需求的因素, 自愿参加的组织。与一般的社会组织不同, 小圈子通常没有严格的组织系统, 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随着群体成员间的交往逐渐增多而渐渐形成, 也会随着成员间交往的减少而渐渐丧失, 因此, 小圈子一般也不会有成立和解散的具体时间。除了上述特点外, 学校中的小圈子还具有以下特征。

1. 成员的高度归属感。

人们通过自己对组织的归属, 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价值, 小圈子使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自己被信任、被依赖, 同时自己也有可依赖、可信任的伙伴, 被别人需要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更自信能胜任工作。信任和依赖伙伴, 使个体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成员间一致的价值认同。

高度归属感的核心是一致的价值认同。俗话说, 道不同不相与谋。没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就不会形成稳固的小圈子。学校中追求职业发展、期待从专业成长中获得快乐的人, 是不太可能与追求生活安逸、满足于娱乐性快乐的人相处于一个小圈子中的。

3. 成员间相似的利益诉求。

有研究表明, 交往机会越多、越熟悉的人之间, 越容易建立友谊。而交往多的人往往处于相似的岗位或具有相似的职业经历, 这必然导致大家在单位整体利益的分配中处于相似的利益地位, 提出相似的利益主张。以职称评定的规则来说, 由于名额有限, 年龄大的教师群体希望以年龄和资历作为最主要的衡量目标;青年教师则希望以学历、业绩作为核心的评定标准。不同的圈子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理解。

4. 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

圈子内部成员沟通频繁, 为了一致的利益和追求, 大家会主动交换信息, 交流观点。在圈子内部, 有价值的信息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 沟通和交流也会使大家的观念更趋于一致。

5. 对其他小圈子的排斥。

由于小圈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追求利益,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当一部分群体追求利益时, 必然会导致其他群体利益的萎缩, 所以, 同一单位小圈子之间常会相互排挤或压制, 以保证自己圈子的利益。

综上所述, 小圈子文化的存在可以加强部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正确引导, 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同时, 小圈子文化基于利益追求的特点和排他性, 有时又可能因为学校大局利益难以保证, 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不利因素, 所以, 学校如何应对小圈子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学校应对小圈子文化的常见策略

1. 置之不理。

这是很多学校采取的不是策略的策略。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当中有小圈子的存在, 但是小圈子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所以, 学校对小圈子的存在也毫不关注。笔者曾与一位中学校长谈及这个问题时, 校长说:“这种事不用理他, 谁还没有几个朋友……在关键时刻为朋友说好话, 争取利益也是应该的, 可以理解。咱们把好关, 一碗水端平就是了。”从这位校长的话中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小圈子的存在会在学校利益分配中引发争端, 二是这位校长有足够的自信和威信, 使利益分配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使用这种策略的优势是, 由于不被关注, 小圈子文化在学校是非主流文化, 学校的日常工作基本不会受其干扰。这样做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一旦学校主流文化不够清晰, 缺少能够有效控制学校大局发展的领导者时, 小圈子间的利益争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混乱状态, 人心涣散, 发展受阻。

2. 深入了解。

只有深入群众, 与群众交朋友, 才可能真正了解群众, 保证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在一些学校, 领导干部会刻意地与某些小圈子中的核心人物交朋友, 关心圈子成员的利益, 关注圈子成员的价值追求。学校领导与圈子成员的互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价值追求的相互认同过程, 是通过沟通追求利益一致化的过程。这样的沟通, 可以消除小圈子利益与全局利益间的矛盾, 实现学校成员的共同发展。

使用这种策略的优势是, 如果学校领导与圈子成员沟通顺畅, 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小圈子带给学校的负面影响。但是一旦这种策略使用不当, 也可能会演变成领导本人成为某个圈子的代言人, 甚至学校中的不同领导各有自己的小圈子, 这样小圈子文化转变成了派系文化, 学校就很难发展了。

3. 构建大文化, 替代小圈子。

教师进入小圈子文化, 很大一部分是追求归属感, 渴望被认同。为此, 有些学校构建认同、包容、关爱的校园文化, 使教师从对小圈子的归属感转移到对学校的归属感。如北京206中学, 他们把自己的校园文化称为“咱们的文化”。咱们, 就是自己人, 是具有那个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的人, 是圈里人。这种校园文化恰好对应了我国传统的家族文化, 一个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是生命的根系所在。在家中我们被认同、被肯定。在家中我们不用担心犯错, 虽然也会遭受批评, 但不会被抛弃, 不会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家中的人也有利益冲突, 但是想到是一家人, 冲突就会少了很多。

认同、包容、关爱的校园文化强化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校内部价值取向相对一致, 教师对利益的诉求更多的是外部取向, 即向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争取利益, 而努力保持学校内部的利益均衡, 使学校保持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发展态势。应该说, 以校园文化替代小圈子文化的做法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但是要实现这种策略, 学校中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家长” (校长) 来平衡各方利益, 寻找学校的发展机会, 使每位教师都能确信学校是公平的, 只要与大家共同努力, 学校中的每个人都会获得发展。

4. 对小圈子文化的重构。

小圈子文化的优势、劣势是十分明显的。在小圈子文化内部, 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谐的对话氛围、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是高效团队的重要特征。而学校中小圈子基于利益一致而不是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组织倾向, 又使得小圈子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障碍。如何利用小圈子的优势, 弥补小圈子的不足, 一些学校在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按照他的观点, 自然合作文化是理想的教师文化, 是基于教师间开放、互信和支持的文化。在自然合作文化状态, 教师间自发合作、主动共享,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而小圈子文化应属于哈格里夫斯所说的派别文化, 团体内的教师紧密合作, 团体间的教师相互竞争。团体内的支持共享与团体间的壁垒割裂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教师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 在中学校园中消除派别文化、构建自然合作文化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以尊重教师情感、尊重教师需求、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发展为基本前提, 努力尝试各种策略, 使我们校园中的教师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割裂走向融合, 让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发展的动力、感受到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张鸣.中国的小圈子文化.中国新闻周刊, 2005 (6) .

[2]章云珠.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建.教育探索, 2007 (1) .

[3]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 (9) .

[4][美]伍尔富克.教育心理学.何先有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7.

[5]蒋冠群.学习型学校的教师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 2007.

“圈子文化”要不得 篇3

放眼历史,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官员在异地任职即便时间很短,也能迅速抱团,官官相护,搞权钱交易,结利益同盟。因此,早在我国汉代就实行了异地任职的回避制度。

当前,随着党的十八大后反腐力度持续加强,各地腐败官员应声落马,随之暴露的窩案串案多发现象,凸显当前腐败成群体性、圈子化的严重问题。这类案件追究起来,阻力多、难度大,若以“法不责众”作为妥协,不但无法遏制腐败,法律权威也将受到威胁。

圈子文化对照材料 篇4

市委书记张铁民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在严肃认真的氛围中进行。会上,各位市委常委和市人大、市政协党组书记分别联系各自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深刻剖析“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产生的具体根源、主要表现及严重危害,并提出了整改措施。

张铁民指出,“圈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对政治生活影响深远,而且表现多种多样,渗透到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圈子文化”是具有封建主义色彩的腐朽文化、没落文化,是结党营私、产生腐败的根源,严重破坏政治生态,扰乱从政环境,毒害社会风气,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政治危害和社会危害极大。全市上下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和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清除“圈子文化”及其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遗毒和危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

张铁民强调,彻底整治“圈子文化”必须下狠心,出重拳。一要加强警示教育。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筑牢思想防线。二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

持五湖四海择英才而用。三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从严搞好党员民主评议,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使广大党员自觉抵制“圈子文化”。四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要强化立体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六要加大查处追责力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做到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出现一个查处一个,发现多少查处多少,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

张铁民要求,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整治“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整改,为阜新转型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铲除圈子文化发言材料 篇5

“圈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对政治生活影响深远,而且表现多种多样,渗透到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圈子文化”是具有封建主义色彩的腐朽文化、没落文化,是结党营私、产生腐败的根源,严重破坏政治生态,扰乱从政环境,毒害社会风气,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政治危害和社会危害极大。

要整治“圈子文化”,认清其恶劣性质和严重危害,坚决肃清其消极影响,净化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一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夯实管党治党责任,大力营造旗帜鲜明讲政治、从严从紧抓纪律的氛围,从政治上铲除“圈子文化”的滋生土壤。二要创新体制机制,扎牢制度笼子,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严格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从制度上破解“圈子文化”的生存空间。三要强化党内监督,狠抓执纪监督,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监督上消除“圈子文化”的形成条件。四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思想上清除“圈子文化”的生成基础。五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牢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按照“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把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从组织上根除“圈子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铲除“圈子文化”形成的人文环境。

圈子文化自查自纠报告 篇6

“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工作的自查报告

根据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和规矩意识,我局认真开展了“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自查自纠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1.迅速行动,召开专项排查工作会。接到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后,我局迅速开展行动,第一时间组织召开“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开展“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让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了“赌博圈”、“酒局圈”等“圈子文化”的危害。

2.积极组织,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庐山生态环境局党总支领导班子成员、局属股、室、站、队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确保实现我局公职人员全覆盖。依照市局专项排查的工作要求,对局领导班子成员、局属股、室、站、队党员干部进行集中排查,重点排查党员干部中是否存在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赌博圈”、“酒局圈”、“小圈子”、等行为。经由集中排查,没有发现庐山生态环境局党员干部有介入“圈子文化”的现象。

3.认真填写专项排查自查表。根据《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开展“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中自查自纠相关要求,向我局全体在编人员发放《“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自查表》,庐山生态环境局47名在编人员认真填写“圈子文化”专项排查自查表并签字,所有自查表已在单位备案,随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4.严格监督检查,畅通监督举报渠道。通过对全体干部职工的日常监督检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严禁执法人员与管理和服务对象之间存在“赌博圈”、“酒局圈”等圈子交往,在服务企业时要注意交往有道、把握分寸,平衡好亲、清二者的关系。面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0792-2670801,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一经发现有“赌博圈”、“酒局圈”等“圈子文化”存在,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二)取得成效

通过开展“赌博圈”等“圈子文化”专项排查工作,严肃了庐山生态环境局党内政治生活,严明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为全局上下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为局干部职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形成亲清关系,为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奠定了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圈子文化方面 篇7

近年来,该村加大了发展经济和整治环境力度,全力打造民俗旅游项目,突出了“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带动了全村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几年来,鹿圈子村累计投资1300万元,新修水泥路11.7公里,修建休闲广场2万平方米,建桥涵8座,沼气池30个,打谷场5个1260平方米,改造泥草房115户,建垃圾处理厂1600平方米,种植绿化树5.8万棵,绿化美化面积3.4万平方米,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8%,建人工湿地500平方米。全村300多户村民标准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文化层次得到提升。全村统一安装上了有线电视,170多户村民安装了电脑;村部建有农家文化书屋,党员活动室和便民服务站,安裝了触摸屏式的查询系统。通过文化建设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鹿圈子村利用自身的民俗文化、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打造了“柴河堡”民俗村旅游项目,2011年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组和电视剧《上阵父子兵》先后到这里拍摄,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

生态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和食用菌项目产业,提高了农民收入,目前已发展中药材和食用菌等特殊产业1000亩。现有五味子种植园3个,果园2个,发展林下参1000亩,红松干果林6000亩,种植花卉500亩,种植细辛、贝母等特色中药材共113亩,开发了6条经济沟养殖林蛙达90万只,形成了“山地栽松树、山沟养林蛙、平地种药材”的综合立体发展模式。今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400元以上。

上一篇:小学教学重难点下一篇:《刑事诉讼法》实训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