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11篇)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追求有效性一直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夯实双基,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应该注意的环节。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吃透课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你,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必修一政治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先提到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进一步引入新课。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三、适当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网络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比如讲授“席卷全球的战火”内容时,我布置了“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怎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结果获取的知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有些学生介绍的内容甚至连教师都前所未闻。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四、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如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加深认识。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在学生的活动中毫不吝啬的运用赞美之词来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教师发现课堂中稍瞬即逝的创新闪光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思维得到全面释放提升,虽然缺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讲述,但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五、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当然课后测验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利用多媒体检测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及幻灯片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课后的测试,当然及时的批改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以让学生形成反复记忆加强认知。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价值观, 新的教学思维, 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历史教学以文本式教师讲授为主, 历史知识庞杂宏大, 历史逻辑抽象生涩, 这使历史教学显得生硬无趣。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 这些高中历史教学传统方式的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 这些产生的新问题需要站在新的角度去寻求解决方式。
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首先体现在:传统应试教学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仍然存在。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来虽然在教学各领域大力推行, 收获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许多地方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思维。[1]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高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上无法与历史教程知识上的要求很好衔接。而每一堂历史课之间的联系由于应试教育的任务教学方式而很难建立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高考体制的大环境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教学条件和师生观念转变等小环境的原因。
另外, 从历史课程编排的角度来看, 现今高中历史教学往往采用通史的形式, 专题讲解和模块分析缺乏。传统历史教学采取以历史进程为主线进行, 要求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积累更重于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宏观架构上偏重于历史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脉络, 而在历史问题的专题分析和模块整理上不够。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模块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而传统历史教学在这方面则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这其中除了教师观念和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外, 新教材的编制滞后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除以上问题之外, 教师僵化式的教学思维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冷漠的关注态度等以及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各地教学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 各地在实行大纲时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诉求等也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比较常见的问题。
二、从实践角度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
为达到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 我们有必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刻分析。结合新课改的总体规划, 从实践角度看,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评判标准:
第一, 历史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方案科学合理。具体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综合化, 不仅仅以学生历史知识的把握和解题能力的一元评价上, 而更多地关注以科学合理的教案来控制时间[2和]学习精力的投入, 把握兴趣素质提高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平衡。
第二, 历史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思维发散状态良好, 师生互动程度高。课堂氛围要求排除教师“一言堂”的冷淡状态, 教师利用问题史实等来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培养其发散思维, 锻炼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师生之间互动明显, 学生答题踊跃, 师生关系发展融洽。
第三, 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高水平, 课外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广泛参与, 保持一个注意力集中, 高效率的学习状态。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并能在历史思辨能力上达到举一反三。在课后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 历史学习兴趣被极大激发。
三、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之策略研究
应对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结合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要求, 针对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往的历史课堂上, 教师作为传授人而学生作为被动接收者。这样会使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远离了学生, 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疏远。正常的课堂角色分配应是学生处在主体地位, 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不应过分压缩学生的主动学习空间。[3]发展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经常接触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 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以引导。另一方面还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敢于主动思考, 敢于辩论, 敢于探索。
其次, 立足学生, 积极探索和发展新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的学习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框架结构, 在学习方法上也需要新的革新。而学习方法上的创新单靠高中学生的自发作为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大纲在这点上也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学习方法上的更新, 可采取图文声音相结合的形式,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 另外, 尽可能采取小组合作、团队辩论和专题讨论等形式来进行历史问题的解答和教学, 这样便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和视野。[4]而立足学生, 要求教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保护, 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学习习惯。
最后,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丰富历史教学方式。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科技的进步也使教学活动更加效率。在课堂上, 高中历史教学不应拘泥于过去的文本教学, 应合理利用多种媒介, 多图片、影响、声乐等直观表现方式来展现历史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历史知识的传输更加多元化, 便于学生认知, 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此外, 除了在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外, 在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乃至学生平时的生活中, 都可利用信息媒介 (老师或学校的微博, 微信, 社区等等) 来传播历史知识, 讨论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学习经验。这样就可以多维多角度地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枯燥晦涩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值得关注的兴趣点, 将抽象概括的宏观理论具体化为真实贴切的生活点。这样使历史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延伸,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庞凤云.新课改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0 (19)
[2]李静.浅谈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1 (05)
[3]李京华.浅析新课程下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2011 (06)
一、紧扣课标和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课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是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一)设计启发性问题,上好导语
上好一堂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分重要。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
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代表人物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人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四)史论结合,感受成功之愉悦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内容。当学生能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感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之愉悦,从而体验到历史课的真正魅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内在兴趣。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聯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例如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四、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景星镇中心学校 遇金辉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要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3.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4.训练法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河北易县中学 周永亮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牛鼻子。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每一节课的45分钟都是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前提,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为基本策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捉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这种以课堂为本、民主开放的教学机制,必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谈谈实施新课标以来的心得体会。
一、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教师要明确备课意义,端正备课思想。为了提高历史课堂质量,教师应全面的、动态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控制、调整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功夫花在走上讲台之前,不上无预备的课,从认真备课入手,抓预备课这一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实,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不知要凝聚教师多少心血和聪明。
其次,教师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案来考虑如何备课。备课实际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对学生培养的设计,所以教师要在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过程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备课。同时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重难点和知识的纵横联系,这样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在备课时,教师还要能蹲下来,站在学生的高度,设身处地的按学生的思路进行思考,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再次,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更不是超人,历史新教材、新体例的推行,许多新知识、新问题都不是靠以往的经验所能解决的,不少现代化工具教师还不会使用,许多新兴的领域教师也未必熟悉,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提前备课,对课堂流程变化要有充分的熟悉,并能预备好预案,从而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本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学习爱好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探求真理、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为乐之者”,布鲁纳也曾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这些都说明爱好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那么如何在新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呢?首先,要有好的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爱好。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首先,教师给同学们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如上帝造人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激起学生对历史的莫大爱好,然后设疑“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很自然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似水》,学生回忆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设疑“你们知道三国是指哪三国吗?”使学生很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教师可先放电视剧《长征》片断,让学生通过重温《长征》的剧情,将思绪引入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中。其次,在课堂中间,教师也应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东西,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爱好与激情,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节时,可适时穿插《三国演义》的某些情节,如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等情节,并将他们与历史史实作比较,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爱好,也进一步帮助他们弄清电视剧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
三、历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保证。
1、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一个历史教师只有强化自身素质,非凡是专业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种新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要求教师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教师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历史课程。
2、历史教师要能熟练地把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历史教师要能积极探索多种课堂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虚拟文物拍卖会等等,这样,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爱好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并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历史教师还要有广泛的爱好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一个出色的教师,仅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求知欲越来越强,这种求知欲望并不满足于历史教材中,而是涉及到文学、音乐、军事、外交、体育、美术等领域,因此,历史教师还必须具有广泛的爱好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若再能辅之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定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怡情久长。
四、充分利用课本辅助材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新编初中历史实验课本与旧课文相比,其显著变化之一是增加了“阅读文字”、“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活动课”等一系列辅助栏目和大量的图片资料。这些栏目和图片依据其自身内容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可归纳为五大功能:一是激起学生探求知识欲望的功能,如导言框等。二是解释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自由阅读”等。三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四是开阔眼界,丰富历史知识的功能,如“阅读文字”、“文献资料专栏”、“自由阅读卡”等栏目。五是情感教育和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如图片资料等。以上所有功能集中到一点那就是通过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辅助资料,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观和思维刺激,从而持续地维持学习的兴奋点。
五、给学生留下发展空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升华与延续。
历史的学习过程并不仅仅依靠课堂上传授历史知识,课后活动即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属于历史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基础知识,并不是唯一目标,知识、技能、思维三者并举。课堂并不是学习历史的唯一阵地,课后活动同样重要。教师在设计课型,把握教学重点时就应注重,并不是一堂课设计的面面俱到,应该留点空白给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探究。教材每一课课后都设计了“活动与探究”栏目,给学生课后学习历史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摘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体育教学跟其它学科一样,呼唤着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创设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关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激发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失时机而又适量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训练他们的体育技能。而学生一旦乐于上体育课。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将更加活跃、充满生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彰显出来,那么我们的轻负提高质量也就会随之体现出来了。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才会有效呢?我认为就是通过教师、学生课堂互动,学生在知识上得到收获,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在师生愉快的合作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该掌握的基本体育知识和必要的运动技能,教师有教学的成功感,学生有知识收获感,课堂40分钟活动有较大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着这一思考,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生的发展关键在教师,一个教师只有具备对教材正确、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教材内容表述得清晰、准确、流畅、有条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围绕学科内容培养学生能力,基备了这些素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我在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
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还有一点,我觉得在现阶段作为体育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和身体语言应融合于教学基本功中。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是相互传递相互调节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分析,语言的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生动的讲解能使学生理解动作要领,有说服力的语言则能有效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适当的强化语言提示,能弥补直观形象示范的不足,帮助学生纠正动作偏差。虽然,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学生有足够练习时间,但是,语言是师生交流思想信息的重要的载体,是联系师生教与学活动的重要纽带。体育课语言表达的形式除讲解外,还有提示和口令等。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包括语言在内的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才不致出现尴尬场面,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
二、把握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因此课堂时间设置不会过长。要利用好宝贵的四十分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备课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教者课前要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技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及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课堂环境,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遵循教与学的规律设计教学流程。要注意研究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到达到终级目标应具有的过渡目标,再考虑目标达成应具备的条件及顺序,设计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阶梯和思维路径,考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和怎样教”等问题,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拿出可行的教案,在教与学的交互中逐步达成目标,重视教学设计、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活性的统一,认真备好每节课。不打无准备的仗,更不能因为自己准备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而在课堂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提高教学技能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使命感、责任感,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用积极肯定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训练、指点练习方法,控制调整学生练习活动。
1.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老师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只有利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手段,巧妙地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游戏教学中生动有趣的活动就是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开展游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体育课中,如果在准备阶段中安排一个小游戏,学生就会非常起劲投入。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体育课中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直观等年龄段的特点,以“趣”为“饵”激活兴趣,促进学生情感,当然,同一游戏不能老是重复,以我之见,在一学期中最多重复使用两次即可。否则学生会觉得老套和沉闷,失去吸引力让大家对体育课堂没有新鲜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技能得到了提高、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教师要善于选择和编排游戏,从众多的游戏内容中寻找学生活动的兴趣点,使学生充分感受活动内容的趣味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一旦学生有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教学活动起配合作用,为较好地完成体育课的学习目标而自觉努力。
2.形式多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样都是小学某年级的学生,但这一届跟下一届的学生可能在身体条件、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一样,即使同一届同一班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有时也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老师搞一刀切,那么肯定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了一系列有趣的游戏作为体育课的教材,包括投球游戏、足球游戏、篮球游戏、排球游戏、接力游戏、捉迷藏游戏、徒手较力游戏、器械较力游戏八大类。游戏形式灵活多变,每堂课中我会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游戏,有的是在场地上画一与正方形同心的“三角足球” 游戏,有的是在一个圆中分成三等分的“三组投球”游戏;有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大组,各自进行不同的游戏,到一半时间时两组互换游戏内容;有的时候我安排男女生组合,进行不同的游戏对抗……这中不同类型、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游戏满足了小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时他们还会有所创造,使游戏更科学、更好玩,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教学场地、器材的创新设计,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在一个室外的大环境下进行教学的。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场地,运用体育器械布局的环境美、队列队形的造型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运动激情。如教投掷小沙包时,可以在小沙包上缝上彩带,让学生在投掷小沙包时想象空中出现了道道彩虹,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投掷角度,又可激发学生的投掷兴趣。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形象东西,想方设法让学生眼、手、口、脑各种感官并用,掌握运动技能。
4、适时调控学生的认识心理,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补充。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体育课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是抓好信息的反馈,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某项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三四次信息反馈,如基础反馈、理解反馈、应用性反馈、系统性反馈等,通过信息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水平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为及时调整教学提供决策依据。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发展水平。
四、协调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最为崇敬,最为敬佩、信任和亲近,因此,他们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最爱好的是体育运动,当他们上了几堂理论课后,一旦走进操场,走入体育课堂,就生龙活虎、无比兴奋、跃跃欲试。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向学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当然要顾及学生体力,掌握分寸,合理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密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与学生一同练习,如:游戏、篮球对抗等,在练习中有目的对他们进行指导,从中缩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升华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特别是对上好体育课认识不足的学生,要给于更多的关心、鼓励,耐心细致地帮他们端正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养成喜欢体育锻炼的品质。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质量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针对学情, 强化备课
教师备课, 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 更要深入分析学情,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所以老师在每次教授新课之前, 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 更准确的语气去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其用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 促进其主动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对这节课需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 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 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知道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最后教学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学过程为对象, 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 从而实施有效教学。所以教师课前认真备课, 只有明确课堂目标, 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 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历史课上应该尽可能应用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充实课堂内容, 切忌单纯用课本的理论教学,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闻多识广。还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 将一些跟课本的知识有联系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关系好, 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对教师信任, 就会学得更好。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 教师还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学习兴趣就浓厚, 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因此, 作为历史教师, 在组织教学内容, 创设教学环境方面, 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兴趣, 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历史课同其他学科相比, 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 更有特殊的优势, 因为历史讲述的是时过境迁的事, 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 情景再现是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 光靠黑板、粉笔、挂图等无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历史课堂, 在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中, 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 历史课堂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姿态。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 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也不容忽视, 而且有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演示, 给学生的印象有时比在电教平台上还深刻, 比如在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 讲到近代中国人在衣着方面发生的变化时, 我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服饰, 学生兴致很高, 然后再给学生演示, 这比在多媒体里给学生直接展示效果要明显。又如讲“红军长征”时, 在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红军长征路线图”的同时, 我还让一个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在黑板上把长征的路线一步步写出, 这样学生体会更深。可见, 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 教师要能很好地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 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任何教学设计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完成。因而, 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把学法渗透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授课中, 教师讲解具体的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方法揭示出来, 并使学生学会在学习同一类问题时也能够用相关方法去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 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 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解决复杂的历史问题时, 就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 指导学生把历代王朝农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 以发现历代农业发展的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统治者的重农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先进的耕作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一个朝代的个性,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变通”。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让45分钟的课堂变成学生的乐趣而不是负担,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沃土,这是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以自己的一节市级示范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谈谈如何活跃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确定主题,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环节
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指向标。所以拿到一个课题,首先要进行定位,也就是确定这节课的主题,给这节课以灵魂,赋予其生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是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涉及衣食住和社会习俗两大板块,经过综合考虑,我给本课确立的主题是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角度感受中华民族的进步,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充满信心并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进而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环节是一节优秀课的生命线、路线图。本课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与今天的生活又有一定的历史差距,我觉得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最大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拉近与历史的距离,走进历史大环境。所以我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做了如下教学环节设计:游览展览馆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试图唤醒学生的历史感,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恰当的导入来激发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或视频或时事,总之,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学生的生活有关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所有一切能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眼前一亮,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鉴于此,本节课我以热剧“来自星星的你”的一段节选视频——展示都敏俊服饰的变化作为视频导入——服饰是时代的外衣,这种变化也反映了韩国四百年的社会变迁,将视角切换到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里我们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变迁。本节课教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展览馆,开启今天的文化之旅。
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指向标。而课程标准则是这一灵魂的载体: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近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有哪些表现,并且探讨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变化的产生。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通过本节课能获得哪些人文方面的提升?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四、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怎么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呢?怎么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呢?我觉得可以从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自身语言的简练精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即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这几个方面着手,这样可以增加生生互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样的探究题的设置,4~5位学生为一组,自由组合,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过程既因为新材料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因为每一个组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关注课堂小结
就像写作文的凤头豹尾一样,一节课的小结对于一节课来说也非常关键,一个完美的小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我选取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的一段话: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意图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也就是映射着社会的变化,同时社会的进步也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仪征市农歌小学:李晓霞
摘要: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都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必要的检查等造成的。怎样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清计算的算理,明确计算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即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方法、意志、毅力等。
关键词:激发兴趣、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良好习惯、坚强意志。
在与不少家长和老师的交谈中,都有这样的对话:“×××头脑很聪明,可就是太粗心,太急躁了。每次考试较难的题往往不容易出错,却总是在计算上丢分。”是啊,这样的学生还真不是少数。为什么明明会算的计算题总会出错呢?
我发现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都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必要的检查等造成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清计算的算理,明确计算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即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方法、意志、毅力等。我在计算教学中,主要从这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仅仅出一些常规的计算题,则比较枯燥。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1)创设意境。“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就没有主动学习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了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今天你当家”的活动。给学生规定一定数目的钱,再给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如吃的、玩的、用的)的单价,当然价钱是有小数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开学了,给你20元钱去买你需要的文具,一共要多少钱?如多了应找回多少元?如少了还需要多少元?再比如说:你最喜欢吃的东西是哪些?准备买多少?„„活动用模拟购物的形式展开,一部分
1学生当营业员,一部分学生当顾客,由顾客挑选物品,营业员算出金额,用模拟的钱币进行买卖。活动一定的时间后,营业员和顾客再交换角色,继续进行购物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可调动平时的生活经验参与计算,而且在计算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购买,而且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小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的知识,锻炼了计算能力;又可以学会购物,并从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计算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计算不是枯燥无用的,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2)将游戏和比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学生是不爱玩的。在进行小数加法练习中,我让同座两人各出一位小数两人争做,或让一位学生像老师一样出一道小数加小数的口算题,其余学生抢答。学生玩得很起劲,做得很有趣,练得很灵活,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明显提高。在玩中练,在练中玩既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又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从“要我练”转化为“我要练”,变苦练为乐练。另外,小学生都有好胜心,勇于竞争,期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计算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运算、计算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进行万以内加减法练习时,我运用了一个马拉松计算比赛。由教师或同学出一个三位数整数,要求全体同学在自己准备的白纸上将这个数连续加十次。再在另一张纸上,从加得的结果中连续减十次(必须写出详细的竖式计算过程),算得又对又快者获胜,获胜者可为其他同学出一个数。马拉松计算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竞争的气氛浓,不少同学觉得意犹未尽,下课后还在练习。同时,计算过程中数字不断变化,训练的量大,能够有效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变单算为群算。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在班上成立算二十四点小组、巧算小组等。比如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就有一道“和尚吃馒头”的著名算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如果大和尚1人分3个,小和尚3人分1个,正好分完,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对本问题的解法甚多,同学们有的列出一个方程来求解,有的是用假设法,将100个和尚全看作是大和尚,或全看作是小和尚,然后求解。这些方法虽然都能求解,但都不够巧妙。我就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解法---“编组法”。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个馒头,小和尚3人分1个馒头,因此我们将其合起来,即:4个和尚吃4个馒头,这样100个和尚正好编成25组,而每一组中恰好只有一个大和尚,所以我们
就可以立即算出大和尚有25人,从而可以得知小和尚有100—25=75人。成立兴趣小组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在“算二十四点”、“巧算”的比赛中,调动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计算,使学生算的准、算的活、算的巧,增强计算情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主动性。
2、组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合作”作为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四个能力之一,因此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建立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四人小帮轮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等,让同桌互相考考对方当一回小老师等等,营造了一种活泼、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给学生布置计算练习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留教材中的基本题;对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这样分层留作业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自主学习这种形式还特别适用于口算题练习。口算是计算题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做好其他形式计算题的重要保证。低年级教学中可采取火车接龙,看谁一分钟口算的又对又快的形式。中、高年级可以采取小组对抗赛,让每个小组多找一些口算题,在课堂上互相指名向各自对抗组提问,采取记分形式,比一比哪一组同学的成绩最好。结果学生的热情高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体验了练习的快乐,并乐于练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个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身,而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我对学生在计算时要求做到:
(1)计算时要一看、二想、三算、四检查。一看是指要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是想这题有没有什么特征可用简便方法,怎么用?如果没有简便方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三算就是运用有关计算法则正确计算;第四步也是学生往往会忽视的一步,一定要及时检查。特别是在混合运算里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具备装订好的草稿本,作业中发现有错题的,马上要求他拿出草稿本,找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
(2)每人准备一个错题订正本。对于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订正在专门的本子上,可以让学生经常翻开看一看自己曾经在哪些地方犯过错,犯过什么样的错,为什么有这样的错,应该怎样修改,以便预防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
4、培养坚强的意志。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时,也要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五分钟热度”。对于一些活动、习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难以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在计算题教学时要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说五分钟要做好多少题,正确率要达到多少(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扎扎实实地训练好基本功。在计算时能口算的就口算,做好题后,先估算,再检查。每天中午练习,四人一组,组长负责检查,并把练习结果及时向老师汇报,老师再把学生错的较多的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练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简单计算题很高兴做,对于稍复杂的计算、估算、简便计算往往不善于做甚至做错,特别是简便计算中应用到乘法分配律的题目是学生的一个很大弱点,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于是我经常性地出一些稍变化的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如13.8×7.6-(4.29+3.31)×8.8、(0.19×5.4+2.6×0.19)×12.5、202×99-198、1.8×2.58+1.8×1.42+0.5等,进行“趣题征解”、“看谁算的巧”等形式的练习,这些题目有的是计算过程中简算,有的是二次简算,有的是变形后简算,有的是局部简算。这些题目的练习,不仅让学生认真审题,提高简算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知难而进、不畏困难的品质。
培养坚强的意志还要从培养小学生一丝不苟的品质入手。对于学生作业书写的要求绝不能含糊,题目出错往往和书写有关,作业也是养成学生态度认真、考虑全面的好品质的重要一步。对于作业书写达不到要求的,一定要求重写,绝不能姑息。
【摘要】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在改进,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值得关注。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关键词】有效兴趣方法情境评价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枯燥、单调、成人化、公式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既在玩中学,又在学中玩,在充分享受体育课快乐和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因而,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公开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在热闹与作秀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激发运动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如果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如在篮球运球练习中某教师运用以下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⑴、欣赏篮球比赛精彩片段:①绝妙的传球②魔术般的运球
⑵、篮球游戏:①成纵队头顶与跨下传接球练习②四人一组抢断球游戏
⑶、运球比赛:①直线运球比赛②曲线运球比赛
⑷、学生畅谈运球比赛感受,取得成功的奥秘,个人技术与集体配合。⑸、教师小结:运球比赛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⑹、两人一组,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爱的运球方式进行练习。两人交换练习,教师巡回辅导。⑺、展示练习成果,相互评价。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篮球技术动作的,学生既学习了技术,又体验了运球乐趣。通过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打破传统的指定性配对,使学生在练习中互相评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培养学生个性和运动兴趣,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这堂课的设计目的还在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并展示成果,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二、灵活运用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如短跑摆臂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跑步姿势,先让学生进行双臂夹棒跑,再进行单臂夹棒跑,最后进行双手摆臂的练习,再提问:“摆臂与不摆臂的区别?”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思考摆臂的作用及摆臂的方法,从而达到改进动作的目的,使学生感到短跑的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体验体育课堂的无穷魅力。
三、开展情境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因。托尔斯泰说:“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建议教师要积极的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我在教一年级的“立定跳远”时,是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展开 ,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通过游戏贯穿课堂.在课堂中紧紧扣住故事的情与景,使情景交融,学生的练习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例:老师问:你们知道小青蛙是怎样从水中跳上荷叶的吗?(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跳着)老师说: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动作好吗?(老师边表演边念口诀)一摆,二蹬,三跳,四轻巧落地.老师把这动作取名叫“立定跳远”,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想学吗?而这节课,也是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循环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交往能力进一步提高,让学生思考并模仿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又长出两条前腿及长成青蛙的动作到引入立定跳远的学习,由易到难,有简到繁,循序渐进,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评价,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有效性 史料 主体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新课程背景下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有很多途径,史料教学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学生而言,对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直接参与史料搜集和设计相关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对史料的鉴别、质疑,可以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领悟和探究能力。针对这样一些理念,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如何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史料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多种多样,创设史料情境,应该在保证历史材料真实性的基础上,重视材料的适应性:既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也要关注学生对材料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阶段和层次给出相应的史料,在史料的讲解过程中力图做到艰深的知识浅显化,即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把简单的问题浅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保证课堂的有效生成。否则,只会导致课堂教学容量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沉重。比如教师在讲《文艺复兴》一课时,可由帕瓦罗蒂《我的太阳》引出对意大利自由、浪漫、艺术、文明的色彩联想,紧接着出示当时欧洲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人们麻木悲惨生活的史料,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然地产生对人文主义的情感共鸣。
二、如何利用史料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那么在史料教学中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首先是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启发性。对于所选取的史料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其次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一般课堂都是由教师来选择史料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选择过程中来。比如给出一定的范围,内容由学生搜集,教师将学生搜集的史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并对此进行讲解、分析,也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史料,直接询问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所选史料与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不是被动的,而会主动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例如比较英美政体时,可以引入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段话:“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完整的历史结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三、如何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探究精神。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史料只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部分资源而已,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真实。在史料运用过程中,不能只从表面上来判断史料的含义,还需要进行鉴别、质疑与解释。其次应认识到史料反映了某种观点与立场。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所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对于史料的分析,不能只局限在史料表面,要看清楚史料背后的隐性信息,对于渗透进史料中的观点,要提醒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审慎评判,做出自己的评价。
例如讲洋务运动时,教材观点认为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可以展示甲午战争后的以下材料:1895年,先后创办了陆军学堂、铁路学堂;1896年,重建北洋海军;1896年,创办武备学堂;1897年,福州船政学堂再次招生;1898年,创办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可见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呈现深化发展的迹象。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不同观点,使学生直接探究历史,然后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一定要准确地运用史料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7-24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25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06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11-03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10-2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05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论文12-11
浅谈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效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