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观结课论文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景观结课论文(精选8篇)

水景观结课论文 篇1

课程:水景观 指导教师:夏继红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班级:农业水利工程一班姓名:华慧学号:120204011

1二〇一四年六月

美丽乡村建设的水景观要求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语云:“饮水思源”,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不可或缺,中华民族便是起源于两河文化并繁衍不息的,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依山傍水是古代聚落遗址和众多传统乡村主要的空间布局,采用顺应水势,夹溪建村的方法,以便于农作物的灌溉以及生活用水的利用。水系是乡村形态结构中不可轻视的环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乡村水岸景观也是乡村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盲目追求工业发展,大量优质农田被侵占,河道被填塞,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破坏。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损于景观环境和区域生态质量。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乡村事业,进行新农村建设,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水岸乡村景观营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建设生态文明村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建设,发展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因此,设计科学合理外观宜人且能够发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作用的水景观尤为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水景观唯有加强关注,才能使得乡村达到

名副其实的美丽自然。

一:合理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的水环境问题可分为水的利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河流枯萎和河流水文变异、河口淤积和海水入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具体表现为河道普遍存在河岸质量较差、河水质量不佳、河网布局不尽合理、河道两旁乱侵乱倒严重等现象,加上部分企业污水尚未纳管,雨污分流也未施行,尤其是河道周边区域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不完善,多数区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部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河道淤积加上河道水流过慢引起河水发黑发臭现象,与城镇的发展建设极不协调。同时,乡村河流一般是乡村的直接水源,且滨水地区物种丰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带,对其进行生态保护相当重要,进行水体保护和梳理从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道路,排水,河道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着手,处理好水与道路,水与建筑,水与绿化,水与产业,水与活动之间和水与水之间的关系,加强水岸生态处理,充分发挥水岸景观和景观的优势,不仅能将村民的生活与水紧密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具有优良环境品质,富有特色的滨水空间。因此,水景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污染的治理是迫在眉睫,也只有乡村水系远离污染,才能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打下基础。首先健康,然后美丽。

二:合理设计规划河道断面及排水系统,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我国多洪涝灾害,尤其是沿海平原地带,在夏季梅雨季节多暴雨,尤其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河流排水泄洪能力,一般需要较宽的河道,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弯曲,多安排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于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的蓄水湖池,尽可能使水系形成网络使其成为乡村生

态系统的基础框架。而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尤其是北方乡村的河道,河流断面是关键,平时河道流量很小甚至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是无水状态,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复式)的断面结构。因此,合理科学的河流系统的设计是乡村景观设计必须认真考虑的环节,它决定了农村居民的人参以及财产安全。一个水系的安全是其具有景观价值的前提,必须加强防洪抗灾能力。

三:加强绿化美化程度。乡村水岸景观营建作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创造“绿色财富”,而且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建设生态文明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作用。此外,乡村水岸景观在乡村旅游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和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加强绿化美化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上述三点,在以下方面也应多加关注。河流的形成是一个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河道景观设计时,以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不但要解决美观问题,还应兼顾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等一系列目标,在满足社会多样性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以实现美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沿河的滨水道路往往是水运与陆运的节点,具有较强的交通性,在以水运为主的乡村,这种交通尤为重要。在水乡地区,许多乡村水网密布,湖河交错,咫尺往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水陆交通被当前发达的陆路交通所取代,但与河道相依存的驳岸,码头,小径,古桥,沿岸建筑等多种空间要素构成的街巷空间,是一个开合有致,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这个空间不仅是乡

村悠久历史的载体,而且还是重要载体。

河流景观设计还应遵循自然美学原则和文化保护原则,保持河流的自然线形,强调植物造景,营造自然生趣的环境。同时,注重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的结合,以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水岸景观生命力,塑造乡村新形象。水岸空间还是营造乡村景观,体现乡村特色的重要区域,乡村沿着河流走势自然分布,而自由多变的河道有着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可以形成优美多变的乡村形态和空间,营造乡村独特的景观系统,利用水系,乡村空间可以更富情趣。因此,乡村规划应高度重视水岸空间的安排,保护和利用。

水景观结课论文 篇2

南湖补给水工程包括净水工程和输水工程,于2004年9月开工,2005年3月竣工。净水站设计规模为2万m3/d,出水水质达到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造价(不含滤池)为259.6万元,占地面积约为6220m2。2005年5月1日投入使用,运行期间,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并优于设计要求。

2 补给水工程的方案论证及确定

2.1 补给水水源的方案论证及确定

针对南湖补给水,其补给水水源的方案有自来水补给方案、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补给方案、地面水补给方案和地下水补给方案。经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采用地面水补给,即利用新立城水库作为补给水的水源,原水经净化处理后,向南湖输送。

2.2 净水工艺的方案论证及确定

新立城水库属于地表水体,每年4~6月浊度可达到325 NTU,其他监测指标见表1。

由表1可见,新立城水库水质已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故为满足南湖的地表水Ⅲ类水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处理。

2.3 混凝沉淀工艺的方案论证及确定

根据水库水质特征和秉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在混凝沉淀工艺方面提出了两套净水方案:方案1,继续采用长春市现有净水厂的常规处理工艺;方案2,采用新型高效混凝沉淀工艺。两方案均能使出水浊度达到国家要求的5NTU,但是方案2在造价(不含滤池)上比方案1节省8.8%,且方案2在构筑物尺寸、水头损失和能耗上也远小于方案1。本工程采用方案2。

2.4 过滤工艺的方案论证及确定

目前,国内常用滤池有V滤池、无阀滤池、虹吸滤池、普通快滤池等。通过几种滤池在技术上的优缺点比较,本工程采用小阻力普通快滤池。

3 工艺设计

3.1 净水工艺设计

净化工艺由于稳压配水井、高效微涡管式混合器、高效微涡折板反应池、高效矩形斜管沉淀池、小阻力普通快滤池、清水池、废水回收水池组成,除废水回收水池利用三水厂原有水池外,其余均为新建。(1)稳压配水井。由三水厂进水管(DN1200mm)阀门井处接出一支管作为净水站进水管,管径DN=600 mm,经流量表与调节阀门,进入配水井。(2)混合器。采用高效微涡管式混合器,设计水量2.0万m3/d,设2组,单组DN400mm、L=3000mm,混合时间3s。(3)絮凝池。采用高效微涡折板絮凝池,分2组,单组设计水量1.0万m3/d。反应池尺寸L×B×H=15m×5m×5.8m,其中有效水深5.5m,超高0.3m。反应分三级,总反应时间11.5 min,钢筋砼结构。采用穿孔管排泥。(4)沉淀池。采用高效斜板沉淀池,设2组,单组设计水量1.0万m3/d。采用穿孔集水槽集水,斗式重力排泥,泥水通过排泥渠排入三水厂的废水回收池。池后设滤池超越管,超越滤池,接到清水池。(5)滤池。采用小阻力普通快滤池,设1座,单座分4格,双排布置,单格设计水量0.5万m3/d,单格平面尺寸L×B=6.0m×5.0m,池深H=4.0m,钢筋砼结构。配水采用滤板及短柄滤头。(6)投药。投药由三水厂投药系统供给。该系统由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助凝剂活化硅酸投加系统和药库组成。(7)加氯。加氯由三水厂氯投药系统供给,消毒剂采用液氯。由于三水厂前加氯已完成,故本次设计不考虑前加氯。后加氯量1.5mg/l左右,按流量、水质和水中余氯反馈控制。(8)清水池。在为南湖补水时,原水经过混凝沉淀处理后,如果水质已达到设计要求,则出水超越滤池直接进入清水池,此时可根据实际水质决定是否加氯消毒。

3.2 输水工程设计

输水工程由加压泵站和输水管线组成,均为新建。

3.2.1 加压泵站

由于清水池至南湖地形起伏、高差较大且输水距离较长,故本工程采取压力输水。加压泵站1座,平面尺寸为24m×9m,钢筋砼结构。设计流量为2.0万m3/d,选用3台离心清水泵(SBO型单级双吸中开蜗壳式离心泵),2用1备。单机流量Q=425m3/h,扬程h=35m,轴功率N=53kW,功率N=75kW,效率η=76.5%,采用单独基础。设2台滤池反洗泵,1用1备,流量Q=420m3/h,扬程h=12m。另设1台真空吸水泵。机组布置采用直线单行布置。

3.2.2 输水管线

根据设计流量2.0万m3/d,兼顾管道中水头损失,确定输水管径DN=500mm。输水管线全长4900m,经过多种管材的经济技术比较后,采用夹砂玻璃钢管,此种管具有摩阻系数小、水力条件好、施工方便的优点。纵断坡度根据沿线地形而定。管线随自然地势铺设,管道中心埋深为1.8~2.2m,在管线的极高点设排气阀,极低点设排泥阀。管线先后穿越高新路、卫明街、卫星路、甲一街、繁荣路、省老干部疗养院。卫星路、繁荣路交通量大,穿越上述两处街路采用顶管施工,顶管管径DN=1000mm。

4 运行效果

南湖补给水工程于2005年4月27日开机调试,5月1日开始送水,在生产运行期间,没有发生停产检修现象,各构筑物和机电设备运作正常,实际输水量为设计水量的98%~103%,出水水质达到并优于设计要求,以BOD5为例,沉淀出水BOD5稳定在4mg/L以下,最大值为2.1mg/L,最小值0.4mg/L,符合GB 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摘要:为了改善水质、补给水量和恢复水体的景观与娱乐功能,实施了长春市南湖景观水补给水工程。经方案论证后,采用了新型高效混凝沉淀—小阻力普通快滤—加氯消毒的净水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设计及参数。运行表明,该工程达到并优于设计要求。

关键词:景观水,补给水,净水工艺,设计,参数

参考文献

水景观结课论文 篇3

本文从动与静、空间与景观、开合与远近、深度与层次四个角度分析古镇西塘水景观的特征,关照其江南水乡自然和谐表现。认为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存在人工刻意、缺乏意境等缺点,古镇水景观对现代民居小区景观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西塘 水景观特征 现代民居小区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140-02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说的便是这闻名遐迩的西塘古镇。“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造就这座千年古镇的唯美与和谐。这种自发与人工浑然一体的水景观为我们现代居民小区景观设计提供了具有借鉴的实例。

一 西塘的水景现状分析

1.1 水系的历史演变

自古以来,浙北一带水流充沛、水网密集,水系成为居民对外交通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也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由于浙北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的特点,形成了浙北水系独特的优势。西塘人民近水而居,沿河发展,整个西塘被水系穿过,或偏古镇一侧而过,不但形成了古镇的“软质路面”,而且与古镇融为一体,使水成为西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带来了文化和商业的繁荣。沿着水系常形成一条平行向内的街道,古镇人民的生活和水、街发生联系,它们具有现代广场的作用。古镇有九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域,从这八个区域空间来看,古镇的单体建筑和群体组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沿河前商铺后宅的建筑群连绵不断,外部空间形成对河面是封闭的,但是通过建筑群体组合巧妙安排和百余座古桥连通,将古镇与水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图1)

1.2 人文的西塘水系

西塘的人把水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游客又把西塘的人与水当成景的一部分。千年古镇的人文情怀保持着最简单最古朴的生活方式,是千古人文与自然的结合。踏在青石板的小桥上,随处可见的原始生活状态:剃头、扯麦芽糖、淘米、一笼笼热气腾腾的生煎、烧麦。坐在岸边看着悠悠趟过的乌篷船,船夫戴着旧式乌毡帽,双手摇着橹,嘴里哼着江南小曲儿,穿梭在悠长交错的河道里,河岸边的婆姨们拿着盆洗着菜,时不时地调侃发出一阵阵的笑声,形成最具有江南水乡古镇特色的风景。这些习作状态更体现了古镇人与水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却成为了西塘最大的人文景观。

二 西塘水景观特征分析

2.1 “动”与“静”结合

江南风景园林审美观注重“移步换景”和“流动不居”,强调“人在画中游”的审美体验,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流水以静和动的对比,构成了其独特的诗情和画意,而西塘的水从景观角度来看就是“动”与“静”的结合。在静赏下,这样静态的水体使得周围的建筑得以很好的映衬。而“一条水巷弯弯流,水巷的船儿轻悠悠,巷边桃花胭脂色,青砖墙外开满枝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充满了动的活力和灵气。这些动态的景色会让人的视觉和本体感受形成相辅相成的效果。巷边桃花胭脂色,青砖墙外开满枝头的时候,江南水乡用它恬静自然的人,轻柔微醺的风,清纯淡逸的景,把人们连日来的疲惫一洗而尽。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屋瓦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晚唱,灯火闪烁,酒香飘逸,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花,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这种动静结合的景观符号是西塘水景的精髓之处。

2.2 空间与景观共生——不刻意的造景

舒缓流淌的河道成为整个空间自然的延伸,并且为整个古镇提供奇特的开放空间。在这奇特的空间内用连续的自然景观符号将抽象的民居建筑和其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连续的居民建筑群都适应了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并提供了使用空间。每一处河道的水纹、景观小品、路面铺设的组合,各种环境都表现自然、协调统一,加上夜景灯光,(图2)整个水道空间体现出古镇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出了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空间景观。这种景观与空间的和谐关系不是建立在过分的造景上,而是人们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

2.3 开合与远近变化

水道景观还可以反映出外部空间体量大小的变化关系。而西塘古镇水景的空间营造中获得的幽深,给人以“曲径通幽”和“不尽人意”的感受。当我们步行一段距离后会发现,同一景观在视野中会有一定的远近变化。水系景观在视野中的变化还反映了这段空间的收放变化,放大的空间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缩小的空间给人“一线天”的感觉。变化了的水系景观空间就要求与之相应的空间形式,从而起到引导空间形态和传递空间的作用。

2.4 深度与层次相衬

从河道、街道到居民建筑和滨水建筑群的空间艺术特征:即是由开放空间到半开放空间的过渡,最后到封闭空间,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些景观元素所构筑的空间序列具有了“连续性”,即每个空间单元共存互动,相互间不可分割,从而构成整体。

西塘采用狭长的水面来拉长整个空间视角,再加上植物的映掩、驳岸的处理、建筑的点景,行成一种水面无边无际的感觉,丰富了空间层次。在河道与街道连接空间处,会形成堤岸、河埠、亲水平台和船转弯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是水与街道、水与建筑的重要边界,供居民停泊船只、交易贸易,也是每个镇区的重要景观元素。(图3,图4)

三 现代小区的景观分析

3.1 缺乏意境

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意境是人类思维中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的反映,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现代景观小区在意境追求上的缺乏导致整个居住环境缺乏归属感,和情感的价值。现代小的部件需要借助具体的景观要素:水、建筑、街市、绿化景观等空间组合的表示手法,更要生化其艺术的内涵,对整个环境要素加以体提炼、升华、再创造,营造丰富的意境环境。建立其现代小区的独特性,反映核心的文化内涵以及地域自然文化,充分地延续自然、历史以及人文的融合。

3.2 注重人工化

现代小区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缺陷即周围的环境与本身的地理条件没有联系起来。居住小区的设计亮点被认为是一味地对现有区域的改造,设计时往往将小区中非常难得的自然地貌,如水系、山体等加以填埋、推平、和改造,使得原有的地貌植被遭破坏,过度修饰违背自然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自然美和生态性极差。那么在对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我们应使其有生活气息,景观要素既要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的需求,还要体现其当地的人文特色。

四 西塘水景特征引入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4.1 水道景观的自然化

小区景观的设计不再是一味地以美观化为目标,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如就地取材,纵使周围没有水源资源,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据居住区的地形进行改造,设计出自然水景观。原有的山坡可以就势改造,而不是一味地与自然背道而驰。山水架构、植物配置与建筑组合与自然相融合。将传统的水泥混泥土的护岸改为生态护岸等举措,注重景观生态的营造。

4.2 水道景观动静结合

瀑布和喷泉看似动态的水感,但最终还是会沉静到水环境中去,石景与植物也是动静的代表,可以隔绝景区之间的互相干扰,也可以造就空间的安详感。水景的层次需要动态、丰富、多元化、单纯的动态亦或者是静态都会造成不协调的景象。

4.3 体现水系的多功能和层次性

在水系的布局上要最大限度地接近用户,并用水道来串连小区内步行系统和绿化景观系统。其次,宽窄变化、在蜿蜒曲折、水移景异的浅溪水周边,可营造各类亲水空间和景观小品,使小区居民不仅可听水,观水、还可戏水。在现代园林中水还可以充分利用其掩的作用,曲折回合。建筑和植物相互交织在水景周围。利用其掩的效果是空间丰富化。水景在园林中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水决定了园林的格局和整体情调。

4.4 相关案例分析——锦绣江南家园

“锦绣江南家园”住宅小区借鉴其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从江南水乡文化中提取创意,特别从理水、地形、桥梁、植石、造景、绿化等各种手段,从新时代层次和精神上追求江南美景。

传统江南民居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布局,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轻、雅、秀的建筑风格,情、趣、神的园林意境。小区从江南水乡古镇空间意向中抽象出了“水街”这一空间景观元素,以此作为小区标志性特征和社区归属感的核心,设计出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江南水乡特有的空间形态。此外结合本案用地,还规划了以“旖和湖”为中心,以“旖和溪”为各分支的内向型景观水系。这两条水系兼有排放雨水功能,力求达到功能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图5,图6)

锦绣江南家园弘扬了江南亲水文化。亲水是整个小区的一大特色,江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水文化”。水是江南水乡的魂,是小区规划环境设计的主线,本案以多姿多彩的亲水空间,构筑“曲水留芳”、“四水归堂”的居住环境。

五 总结

水系是城市、小区的灵魂。是古镇水乡的纽带和精神传承,也是提升整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对水景设计不再是单纯地以人工、美观为目的,而是一项综合的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对西塘水系的人文和水景空间特色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小区的水景缺陷对现代小区的空间水景进行分析。将现代文化所留下的人工与自然的文化景观符号相融合。

水景观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成为景观层次的标志高低,都是与人们热爱水、受惠于水离不开关系的。人们寄情于景表达自己对水的向往之情。所以在设计中水必定是亮点之一;江南古镇西塘的水景之所以如此流淌至今,都是古人以其功能的兼备和以人为本作为目的依河而建的。而一个良好的生活景观肯定也是以以人为本、功能兼备作为设计的重要要素。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篇4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使该中介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其所处城市环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类型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滨江型:是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类型,以江、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滨水景观。4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亦是沿着大江大河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此类城市滨水景观通常依据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规划布局,属于自然流域型景观格局,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顺应这种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证水系的生态循环、防治水系污染、净化水体,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考虑的关键问题。(2)滨海型:很多著名的现代滨海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阿联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的悉尼,我国的上海等均属此类。其城市滨水景观一方面具有优越的“3S(阳光、海水、沙滩)”自然旅游资源和潜在的人类聚居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面临台风、土壤的盐碱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的盐碱化,极大地阻碍了这些滨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发展绿化是现代滨海型景观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或经济发达的旅游观光胜地,我国的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张家港暨阳湖等许多环湖而建的城市滨水区均属此类。这种城市滨水区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自然水体多居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我国的太湖,由于汇集各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治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稳定过程。(4)洲岛型:以岛、半岛或洲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围的城市滨水区,如上海的崇明岛、横沙岛,浙江的舟山群岛,厦门的鼓浪屿和宁波湾头地区,均属此类。与大陆相比,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物种贫乏、资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环境。因此岛屿最适合暂时性的人类聚集活动,可将其规划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或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区。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理论强调一种永续发展,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合理处理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来规划景观,力求规划出的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经受住岁月变迁的考验,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2.1.3 旅游游憩学 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今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的去处这个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等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上。城市滨水景观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包括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两方面内容,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4 环境行为学与场所分析理论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行为学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判断方法,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场所分析理论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它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层理论。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越来越关心人的需求,探求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追求生存环境的特色性,不断呼唤人性场所的出现。国外滨水景观规划案例赏析

3.1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使市民接近、体验、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为宗旨。

3.1.1新海滨公园 阿玛岛与瑞典城市马尔墨(Malmo)隔海相望,马尔墨大桥将2个城市紧紧相连。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玛海滨公园(AmagerStrandpark)是规划师在遵循风向、海浪及气流的规律下设计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岛,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延伸, 最东的观景点把岛屿分成南北2块———从南向的海滩上可以欣赏通向马尔墨的大桥和对岸高楼及哥本哈根机场;从北向则能欣赏巨型圆塔、彩色烟囱,以及耸立在海上一字排开的白色风能发电机等工业景观。岛上的观景点、服务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为人工景观建筑,海滩和沙丘则在设计上使其趋于自然。公园的内海浅水区是游泳者和皮划艇爱好者的乐园。整个公园的设计没有任何历史与政治的痕迹,而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提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场所,体现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观规划发展方向。

3.1.2 体现现代风格的创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区滨水地带,成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边的传统建筑成为哥本哈根最为耀眼的滨水景观和城市观光地带。体现现代风格, 位于霍尔曼(Holmen)岛上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Opera)和内海边的新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以及诺迪银行总部(NodeaBank)与紧邻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哥本哈根水上游览的新景点,而位于阿玛岛上哥本哈根大学校园内运河边的新学生宿舍(Tietgen Hallof Residence),也成为该校最具创新意识的建筑。

3.1.3 展现运动主题的体育景观 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运动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海边的海港公园(Havne Parken)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滨海景观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头造型的跳台是城市年轻人的亲水场所,成为哥本哈根独一无二的体育风景。位于阿玛海港(Amagerhavn)边的青年水上训练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创新的景观规划,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4.1.1 生态保护型规划 由于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是像洲岛之类的滨水区域,其自身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强烈或持续性干扰,其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受到破坏而永远无法恢复。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景观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开发强度也应避免“密集化”,还应严格限制各种人为活动,减少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反之,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滨江地带就可以建设成“绿道”这种景观形式,既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它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生态修复型规划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类型的滨水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突出表现在河流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立即阻止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外,还需要更为深入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进行修复。它强调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4.1.3 高密度开发型规划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和交通规划5部分,旨在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滨水景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抗灾的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将朝着高密度的景观环境建设的方向发展。

4.1.4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蜿蜒曲折的滨水岸线,浪花翻腾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小岛,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极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在城市滨水区还能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游憩活动,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被建设成城市公园为全体市民服务。城市滨水区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场所,是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和城市名片,随着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以RBD为标志的娱乐休闲商业区必然会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又一大趋势。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凭借着临水聚居活动,人类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1 ]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J ] 1国际城市规划, 2009(24): 69-701

[ 2 ]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J ] 1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 1271

滨水景观规划国内外案例研究 篇5

巴尔的摩港位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中,西部最便捷的港口,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紧邻城市核心查尔士中心,用地12.8公顷,环绕内港港地。

概况:

目标与定位:

空间组织:

功能设置:旅游+文化+商务+地产+商业兴建一个由公寓、旅馆、办公楼环绕的,吸引购物者与旅游者的商业磁力中心,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旅游观光:凯悦酒店,23层查尔士中心南楼,联邦大厦,11层内港中心及地铁站,港口广场,水滨步行道文化教育:科学博物馆及水族馆商务会展:会议中心、旅馆、十多幢办公楼房地产业:

300幢公寓商业服务:建成40万m2的零售店,食品店、专卖店、画廊和咖啡店突出以水为主题的设计概念,以环绕水面的宽大游步道为纽带,连接内港的各项活动场所。滨水高层建筑群构成骨架,水成为活跃区域的血液,游步道成为串联衔接的脉搏。

开发模式:

巴尔的摩内港采用了以游憩、旅游为导向的开发策略。

成立了一家由市政府所有的私营公司---查尔斯中心-内港管理有限公司,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开发。

运作模式:

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篇6

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水元素经常出现在景观设计中,无论是古典园林景观还是现代城市景观,或是居民小区中,水元素因其灵动清冽、无形无状可塑性强的特性已得到无数设计师的喜爱。研究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内涵,可以为设计师打造独特的设计思想。据此下文之中主要就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的合理应用,展开深入研究。

2水的特性及表现形式

水是一种无形无状、无色无味具有流动性的透明液体,水具有包容性,因此以水为元素的景观设计也具有包容性。清冽的流水从远方缓缓而来,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可将水的这些特性巧妙运用,用不同的方式打开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效果。水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动态的水景和静态的水景。动态的水景亮丽明快变幻莫测,如溪流、喷泉、水墙、瀑布等;静态的水景幽深安静,如水塘、湖泊等。将水景的互动性和观赏性在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增添城市生活的趣味,增添自然的亲和力。以水作为元素进行景观设计,能体现出水景的艺术性,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水元素贴近人们心理,无论从环境氛围还是建筑功能上都能体现出独特的设计风格,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3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3.1水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水能够扩展丰富建筑物的空间,协调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划分建筑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滴水成河,小的水景区域可以拓宽面积,形成界面较大的水域,与建筑物的界面或其他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水景界面与其他界面互相映照,丰富了建筑物的空间。如果水景的区域为线性或长条形分布,人们的行动方向受到限制,只能按照划分的区域行动,线性水景在两个不同的界面之间起着过渡作用。这样的水景设计达到划分空间的作用,以增加建筑物的空间层次,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在景观设计中巧妙地控制水流的方向,可以很好地连接、引导两个界面空间,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曼妙空间感。

3.2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们来说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态问题却愈来愈严重,雾霾等环境问题一直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不便和威胁,因此在现在的景观设计中,环保因素也是应当着重考虑。而水作为景观设计的元素也愈来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水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净化调节空气、降沉浮尘等功能在现在的景观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性。水能与动植物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将其与建筑物相互融合,可以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增强空间的可持续性,将功能与视觉美感完美结合,营造一种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

3.3水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向来是注重文化传承的国家,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书本教育里,言谈举止里,风俗文化里,还体现在建筑里,给冰冷建筑物带来人文的温暖。水经过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已不再仅是一种自然产物,而演变成一种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精神符号,《红楼梦》里大观园的景物描写大都离不开水,比如沁芳闸、蓼汀花溆等景致,都将水元素融入到环境中,利用水灵动明快幽深的特性,赋予建筑物一种诗情画意,营造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美感,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4水元素的设计原则

为了使水元素与建筑的设计相得益彰,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建筑物使用的功能性(2)水元素与整体环境的协调适宜性(3)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无论在诗词文章里还是建筑物的风格特色里,人们对水的喜爱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水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协调空间、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因此巧妙利用水对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构筑物的生态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有取舍地进行水元素设计,协调水景与整体设计的适宜性,追求设计的统一性,丰富环境内容。在进行水元素设计的同时要考虑设计的安全性,水域面积不能过大,与建筑物保持适当距离,避开潜在的危险,水体交换过程中也要防止污染,保证居民健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水元素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因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可亲力而被大众喜爱。在将水元素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同时,除了保证水元素的功能性和建筑物的统一性之外,还要注意到水景设计的安全性。将水元素与其他景观设计要素有效地进行融合,把更多的可持续性、包容性、创新性设计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发挥水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独特优势,拓展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丰富现代城市景观。

5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对水的特性及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水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水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建筑物使用的功能性、水元素与整体环境的协调适宜性、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等方面对水元素的设计原则也进行了深入探索。希望通过本文不同层面的分析研究,抛砖引玉,能够让大家对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罗峻.《现代居住环境中水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

[2]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5).

[3]毛培琳,李雷.《水景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谈滨水景观城市设计 篇7

关键词:滨水景观,关系,生态,文化,选址,设计

1 对本工程的理解

1.1 工程区位理解

1) 本次项目位于南通市中心老城区东部约4 km处, 西南距新城区2 km, 距通州区14 km, 北侧距离南通火车站7 km, 距离南通兴东机场8 km。

2) 设计范围为海港引河两岸, 北起通吕运河口, 南至南川河立交, 东接园林路, 两岸绿廊宽度50 m~285 m不等, 建设面积约125 hm2。

1.2 工程优劣势理解

1) 优势:交通便利, 紧邻南通市新老城区;紧紧联系通吕运河, 生态景观资源丰富。

2) 机遇:两河两岸景观是南通市滨水整改的重点区域;周边大量居住用地和市政建设, 为海港引河带来成熟的开发条件。

3) 劣势:高压线的穿越对土地的使用具有一定影响;上游的工业基地对水质有一定的破坏。

4) 挑战:基地内的少量已建建筑阻隔了基地的视线通廊;分割的七个地块如何有特色又整体性的设计。

1.3 工程目标理解

1) 创造新都市生态走廊, 体验新型生活方式;

2) 塑造城市艺术生活水岸, 发挥滨水空间的独特魅力;

3) 联系城市活力纽带, 加强人与空间的互动;

4) 成为城市发展驱动载体, 带动周边地块发展。

2 技术难点的处理方法

2.1 水位岸线处理

海港引河水位常水位2.479 m, 洪水位2.879 m, 百年一遇洪水位3.9 m, 结合竖向地形, 打造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复合空间, 形成海港迎河特有的坡、堤、路的景观关系。我们设计了连贯的2.9 m常规防汛墙, 建筑室内一层标高均为3.9 m以上 (见图1) 。

2.2 视线廊道处理

现状视线单一, 并且与城市空间隔离, 严重阻碍了人流的聚集观赏, 具有严重的视线局限性, 基地内的住宅并有一定的阻碍性。设计中我们加强渗透与视觉吸引景观布局, 在城市道路丁字路口设置广场, 并在广场及跨河大桥附近设置标志物, 将城市视线引入基地内, 加强城市与河道的空间关系;同时充分使用借景与对景, 加强景区内部的联系。一系列视线走廊将各开放空间以及周边开发联系在一起, 同时设置亲水平台和栈桥, 为人们提供开敞的观赏、瞭望空间。

2.3 与周边地块的关系处理

1) 差异化分析基地周边住宅生活区、商业休闲区、教育艺术区、工业保留区的景观特点和游览需求, 打开绿地边界, 增强绿地内外联系与渗透。

2) 联系两岸交通、合理布置视觉焦点和景观元素, 一体化两岸景观。

2.4 空间与人的关系处理

1) 赋予绿地新的定义, 提供更多的参与空间, 让人们真正的享受绿地, 对话艺术, 享受生活。

2) 研究人的公园行为习惯, 提供相应的承载空间:根据研究人在公园不同区域的活动行为, 以及发生的时间段, 设计多样化的功能活动空间和场所以满足各年龄层的使用者一天内各个时间段的需求, 打造12 h活力绿廊。

3) 营造丰富的活动场地和创意空间, 进行全岸线的活动策划, 打造“4+24”全年全天候的活动体验, 将滨水空间与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达到多业态复合、全年度延续、高人气聚集的目标, 激发城市活力 (见图2) 。

2.5 生态与文化的关系处理

1) 完美的系统, 文明的传承, 真正为城市提供清新生活的方式, 唤起人们对城市与历史的记忆, 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2) 在保护现存植物的基础上, 实现低碳环保的构想, 形成新的群落生境, 营造最具生态底蕴的岸线。利用开敞的草坪, 草坡和草甸与遮阴的树林形成对比, 创造自然生态区的多样性, 丰富游人的体验, 同时改善基地的小气候。

3) 南通是一个依河而立的城市, 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有着独具特色的风华底蕴, 通过对南通文化的追忆和传承, 重塑一个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滨水文化廊道, 激活南通的独特滨水魅力 (见图3) 。

3 对本工程的选址范围、设计要点等各方面合理化建议

3.1 对本工程的选址范围合理化建议

1) 选址的上位规划分析。基地位于老城区与观音山片区交界, 横跨四大控规单元。控规规划本基地北侧周边地块功能主要以工业仓储为主, 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 (引自南通市崇川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设计应注意差异化分析基地周边住宅生活区、商业休闲区、教育艺术区、工业保留区的景观特点和游览需求。

2) 选址的全市现状公园缺失性分析。结合国家公园绿地分类标准以及国内外建设经验来看, 南通市关于文化与艺术主题的公园较少, 这对此次规划设计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本案以“艺术、生活”为中心, 因此建议设计雕塑公园、儿童公园、探险公园、读书公园、湿地公园、商业街区公园等富有文化韵味和生活趣味的开放型空间, 充分挖掘南通城市历史以及运河文化底蕴, 突出主题。

3) 选址的上位规划“两河两岸概念景观规划”。“两河两岸”设计原则:生态之河———生态公共绿地;活力之河———激活地块;文化之河———遗址、名胜;体验之河———水岸变化;公众之河———可达性。本次设计范围是南通“两河两岸”概念性规划中的“艺术、生活”主题区。

4) 选址的区域旅游分析。目前南通的游览线路主要以一日游为主, 南通一日游线路:狼山风景区旅游圈→啬园→南通博物苑→濠河风景名胜区, 旅游圈现有的一日游线路主要以历史文化型为主, 几乎不包括生态及娱乐型的景点。另外一日游游览景点的时间较为紧迫, 因而对发展二日游线路构成了一定的需求。项目位于狼山风景区与濠河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第二生态圈内, 其开发将对发展南通的生态型、娱乐型和宗教型线路具有重要影响, 进而推进南通的二日游游览线路的形成。

5) 选址的城市文化分析。南通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南通人文荟萃, 名贤辈出;南通江风海韵, 风光绮丽。这些底蕴为海港引河绿廊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了设计的源泉。

6) 选址的产业研究分析。南通发展艺术产业的优势: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丰富的高素质、创造力强的人才, 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 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此创业, 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南通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为发展艺术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强大的前沿消费文化和消费力为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消费基础, 南通在休闲产品的消费为消费性的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南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也是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南通尤为发达的水系, 为发展具有江南特色的艺术创意奠定优良的环境。

3.2 设计要点建议

1) 设计理念。以悦动的飘带将生态、生活、艺术融合成一条“七彩艺术绿廊”。

2) 景观绿化设计。绿廊从南往北分为四带七主题:a.沿引河布置水生植物, 结合湿生植物形成水岸景观;b.沿园林路一侧及东西向穿越绿地市政道路的两侧, 设置特色绿化林带, 同时兼顾隔离防护功能;c.中部结合各绿地不同的功能设置七彩森林、林荫走廊、活力森林、乡情园、百花园、百果园和水森林等七个特色植物主题园;d.慢行系统结合各地块不同主题, 打造春景秋色、七彩缤纷的特色绿化景观。

3) 交通组织。规范合理组织交通体系。

滨水走廊———水边散步道。

动感走廊———具有现代感的活跃空间, 它连接公园周边的主要开发地块, 沿途景色宜人。

静谧走廊———宁静的走廊, 它沿地形起伏, 串接公园中的各个空间并联系公园外的主要景观节点, 沿途景色秀丽。

4) 岸线体系。在满足防洪要求前提下, 丰富驳岸类型:硬质驳岸、观自然式驳岸、观湿地式驳岸、观草坡式驳岸。

5) 配套服务建筑及园林小品设计。河口文化馆、南通院子、南通新天地、灯塔、闸门、服务中心等游客服务建筑及园林小品, 风格现代简洁, 体现运河文化。

6) 景观硬地铺装及给排水系统设计。硬地铺装呼应空间主题, 保持空间的统一性及可识别性。采用全方位的LID雨洪管理技术, 通过浅草沟、透水地面、屋顶花园等生态措施, 自然净化吸收雨水, 汇聚雨水作为绿地浇灌、清洗等日常用水。

7) 景观亮化及功能照明设计。引入一系列现代灯光元素, 沿河、沿路, 结合建筑、广场、桥等标志性景观节点布置, 满足照明要求的同时, 体现艺术、文化、富有感染力的夜景效果。

水景观结课论文 篇8

关键词: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要素、基础设施、生態条件和安全保障。水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基本保障,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工作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技术保障,积极探讨当前规划的内容和要点,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1完善环境政策,抓好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1)做好流域引水工程生态补偿与原水成本测算。将水资源费、污染治理费直接纳入成本测算。补偿费用可以从引水(用水)企业上交的水资源费中列支一定的比例,建立上游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监管,上游专用。

(2)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测算下游政府对上游政府的生态补偿资金额度,从受益的下游地方政府财政划拨的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交由上级政府财政直接转移支付。

(3)省、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生态保护资金,直接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对上游地方政府实行项目支持,推进上游地方政府流域生态保护进程。

(4)积极推进水权交易试点。可探索研究制定水权分配制度,加快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可选择若干流域开展水权交易试点。

(5)尽快出台蓝线规划等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了保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开展,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立足于地区水生态实际、满足地区水生态发展需要的蓝线规划。为了保证蓝线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有关部门要针对河道基本情况开展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还应注重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综合考虑河道新建、整治、绿化、生态景观建设等工作。此外,加强与规划、交通、城建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蓝线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2加强日常管理,优化城市水生态管理机制

(1)全面构建水生态文明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考虑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成本以及机会成本 结合行政和市场调节手段,构建多样化的水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生态脆弱区的河湖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湿地保护区等建设和养护,政府水利部门作为主体,在财政支付部分生态补偿费用的前提下,发挥生态补偿基金的支付功能。对于重点河流大型水利工程的水生态保护等,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落实水生态保护责任。

(2)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管理,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严格河库管理,实行河库“蓝线”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严格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地下水管理,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法规配套体系建设。

3.防治污染,做好城市水环境保护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以此为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提升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加大涉水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规范工业企业排污行为。积极鼓励各工业区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评估和验收,促进企业减少污水排放。

(2)推广节水技术,减少污水排放量。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的水耗,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减少废污水排放。

(3)推进截污导流工程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截污收集能力。加快推进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配套,加强现有污水排水管网的维修和养护。实施河道整治,清除河流污染底泥,通过生物措施、控源截污等手段,净化河流水质。

(4)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按照“城乡统筹、就近接管、相邻联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升城乡污水处理率和水平。

(5)建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提高饮用水安全,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核心,以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水生态体系。通过入河排污口整治、截污导流、河道疏浚等手段减少污染负荷;通过河滨带修复、提高河湖流通性、湿地净化功能等措施,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构筑河流生态屏障;以湿地公园建设为主体,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充分发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娱乐、水环境调节等功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道生态治理、河(湖)滨带植被恢复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工程等。

4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水景观建设

依据水生态建设规划,水利主管部门应当依托现有水利工程建设成果,积极发展融合防洪供水、旅游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以建设规划为先行,以科学预案为依据,以水文化为灵魂,构建一体化的水景观建设。同时,进一步在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湿地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此外,还要积极提高水景观的建管水平,构建湖河相连、城水相依的“水乡”。

水利、市政、文化、研究等部门应联合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挖掘地区水文化,提炼出标志性元素并融入水景观等建设中。将地区传统水文化等地区特色文化都全面融入水景观建设中,使得水生态文明和淮南市之间的联系全面而深入,保证水生态文明不只是在客观上形成水城一体化,而且在当地的人文层面上也体现水生态文明的主要特点,使人水和谐发展。

5以区域水文化为基础,建设和完善水文化体系

(1)加强物质水文化建设。对现有水利工程和河库的历史底蕴、人文底蕴、时代风貌进行调查和甄选,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水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重点涉水风景区。

(2)加强行为水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电视和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水生态文明活动。如采取水文化展览、水文艺演出、水工程参观等,普及水文化知识,弘扬水文化精神。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水法宣传活动,开展集中系统的水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生态文明意识。

结语

我国水资源环境的现状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水资源所面临的危机使我们再次认识到必须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水资源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节水型社会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相信通过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执法监管的有效实施,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定能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杨炳武.浅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举措[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4).

[2]李天淳.对江苏省黄河故道水文化和水生态保护的思考[J].治淮,2013(12).

上一篇:扫黑除恶个人学习体会下一篇:《小草和大树》读书笔记个人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