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和定义(精选8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术语和定义
四不放过:
调查事故、事件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追究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三同时: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害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持续改进:
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总体绩效,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组织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事件: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不符合: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其结 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目标:
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职业健康安全: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总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绩效:
基本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结果。风险:
某一特定风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安全:
免除了不可能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可容许风险:
1 文化语境顺应和翻译
“语境”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 他认为语言和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语言不能独立于语境而存在, 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2) 情景语境是指语言发生的情境。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把语境分为上下文,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指的是语篇内部的环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篇发生时的周围情况, 事物的性质, 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则是指翻译不应限于纯语言形式的文字转换, 而应当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黄国文认为, “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 (3)
顺应论是瑞士语言学家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在他看来, 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行和顺应性, 使得人类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 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 而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严格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 (4) 顺应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部分。 (5) 语言的顺应依赖于语境, 语境的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 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时要与语境顺应, 并且语言与语境的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译者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使用译入语对原语进行重构的过程, 译者在选择语言时应顺应语境。文化语境顺应是指译者应在译语的选择上与文化语境相顺应, 以获得原语与译入语的间接等值。它要求译者能对原语文化语境进行认知, 找出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 再结合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做出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2 文化语境顺应和法律术语翻译策略
法律术语因其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尤其是大部分英语国家法律制度与我国法律制度分属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对原语法律文化和译入语法律文化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同时, 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影响翻译水平的重要因素。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应顺应文化语境, 才能在翻译中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 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等转换。
2.1 直译与文化语境顺应
直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换为译语的词句。有一部分法律术语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 在汉语中无法找到与其文化意义等同的词语或短语。对于这类术语, 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既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传递, 且能丰富译语和译入语文化。但是直译在用来翻译文化意义丰富的词语翻译时, 往往容易歪曲原语的文化信息, 或者译入语难以理解, 从而影响原语文化信息的传递, 因此, 译者在直译时应顺应原语的文化。例如, “the Gentleman Usher of the Black Rod”一词是英国法历史中特有的术语, 1361年设立, 是英国上议院官员, 手执顶端雕有金狮的乌木棍, 在议会中控制陌生人进入, 帮助同级贵族之间互相介绍, 惩治侵犯王权和蔑视王权的人。 (6) 在汉语中找不到它的对应词, 如果译者顺应原语文化语境, 将其直译为“黑杖侍卫先生”, 既能体现该术语的独一性, 不会引起歧义, 又能促使读者去了解其产生背景及其职能, 使该术语的文化意义得以完整地传递。类似的术语还有很多, 比如“magistrate court”译文“治安法庭”, “yellow dog”译为“黄狗合同”等等。
2.2 意译与文化语境顺应
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 旨在传达原文深层意义的翻译。当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 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深层意义, 甚至造成译入语读者的误解或者无法理解, 即使添加注释仍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则应使用意译。译者在意译过程中, 应当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去理解其深层涵义,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母语文化来推断原语的意义。法律术语中有些术语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涵义, 直译往往不能传达它们的文化内涵, 甚至造成错误翻译。以香港刑事诉讼文书“Statement of Offence”为例, “offence”和“crime”一样都有“罪行”的意思, 如果直译, 该诉讼文书可以翻译为“罪行书”, 但是香港的刑事司法遵循“无罪推定”的原则, 即“任何一个被告在最终被法庭定罪之前均被认为是无辜的”, 因此如将“Statement of offence”翻译为“罪行书”, 其潜在意义即为当事人已被确认犯罪, 违背了“无罪推定”的原则。如果翻译时译者顺应原语文化语境, 将其译为“控罪书”或“刑事起诉书”, 则既能正确表达其含义, 又不违背香港的司法理念。又如美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成立的要件为offer, acceptance和consideration, acceptance的辞典意义为“接受”, 美国《合同法重述》对合同的定义为“a promise or a set of promises for the breach of which the law gives a remedy, or the performance of which the law in some way recognizes as a duty”.如果“acceptance”直译为“接受”则不能体现出合同对受要约人的约束力, 不能体现出受要约人和要约人是互为承诺, 如果译者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 将其译为“承诺”则更能体现合同的本质。从以上的实例分析可知, 译者如想正确地翻译法律术语, 应深入了解其负载的法律文化, 顺应原语的文化内涵, 并传达翻译中的文化信息, 尽量减少翻译中的文化缺损。
2.3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中的意义补全
法律术语的翻译既是语言的传递, 又是文化的传递。如果译者要想准确地传达原语法律术语的深层意义, 应了解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往往造成“文化缺省”, 译者如果不能对“文化缺省”予以适当补偿, 译语往往使译入语读者觉得难以理解或莫名其妙。因此, 在翻译中译者应清楚的了解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文化缺省, 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 做出恰当的意义补全。例如, 译者在翻译“larceny in the third degree”时可以直译为“三级盗窃罪”, 因为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也规定了“盗窃罪”, “in the third degree”译为“三级”能正确表达其意义, 也不会引起译入语读者的误解。但是“三级盗窃罪”虽然译文明确, 准确, 但是译入语读者仍然会有疑问, 即“三级盗窃”是盗窃罪中的较重级别还是较轻级别。此时, 译者如能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 了解“三级盗窃”在英美法律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 (各州的定义稍有不同) , “三级盗窃罪”主要指偷车, 偷窃的财物超过1000美元的罪行。即可将引起译入语读者迷惑的文化缺省补全, 将其译为“三级盗窃罪” (最轻级别的重罪) 。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了解释性的语言, 弥补了文化缺省, 充分反映了原语的文化, 加强了译语的可理解性, 避免了原语文化信息的亏损。
3 结束语
奈达曾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7) 法律语言因其自身具有的权威性和拘束力, 其翻译的首要原则为正确性和精确性, 而法律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 (8) 所以在进行法律术语翻译时, 译者更应关注原语和译入语术语的文化意义及文化差异,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顺应原语文化语境。译者在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时应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术语文化意义, 以实现原语和译语的语用等值。
摘要: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密切相关, 法律术语作为法律语言重要的词汇成员, 承载着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法律术语时可采取直译、意译和意义补全的翻译策略, 而文化语境顺应对于这些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语境,顺应,法律术语,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马莉.文化认知语境下的法律语言翻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131.
[2]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06 (3) .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24.
[4]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 等.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9-135.
[5]戈玲玲.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44.
[6]沙丽金, 林萍.法律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0.
[7]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Inner Mongo lia: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8:45.
关键词:军事术语,定义,撰写
中图分类号:N04;E0-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5-0017-05
军事术语(以下简称军语)是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是军事领域的专门用语。军事概念是人们通过概括军事事物的特性而得到的心理构想,是体现军事事物本质特征和发展轨迹的知识单元。军语的定义是对各军事概念的语言描述,是军语研究的中心环节,也是军语编修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志。
在撰写军语定义时,应当遵循术语工作的基本规律,充分汲取前人的成果,准确把握军语的结构、形成、发展和用法及管理模式,注意彰显军事特色,最大限度地保证定义的准确性、简明性、适度性和协调性。
一军事概念体系(military concept system)的构建
建立标准化的术语集,不是对相关术语的简单收集和堆砌,而是形成结构严谨、关系顺畅、便于分类存储和高效检索的术语系统。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它应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军事概念体系是根据军事概念间相互关系建立的结构化的概念集合。构建军事概念体系并建立规范化、结构化、模块化的军事术语集,是军语工作的基本内容。
军事概念体系是由一组相关的军事概念构成的,这些军事概念之间,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并且每个军事概念在这个体系中都占据着一个确切的位置。这个体系的构成一般是以属种关系(generic relation)为骨架,并辅以整体一部分关系(partitive reladon)、序列关系(sequential relation)、联想关系(associative relation)、时间关系(temporal relation)、对应关系(correspondent relation)和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等。例如:
“武器”和“轻武器”之间,“潜艇”和“核潜艇”之间,存在属种关系。
“连队”和“士兵”之间,“机场”和“跑道”之间,存在整体一部分关系。
“团”“营”和“连”之间,“高空核爆炸”“空中核爆炸”“地面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之间,存在序列关系。
“化学武器”“染毒”和“防毒面具”之间,“教育”“教员”和“教材”之间,存在联想关系。
“早检查”和“晚点名”之间,“天亮”和“天黑”之间,存在时间关系。
“封锁”和“反封锁”之间,“前方”和“后方”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核爆炸”和“漂尘”之间,“台风”和“风浪”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正是基于这些关系,才有可能把军事领域的全部军事概念组成一个相对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理想的军事概念体系应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然而,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加之不同专业领域采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不同侧面,因而造成了大多数概念体系是混合体系(mixed system)。尤其在军事专业领域,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这进一步说明,构建好军事概念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军事概念体系包括一系列交互作用的操作。这种操作从广泛搜集现有军事术语开始,然后再依据各军事概念间的关系逐层聚类,这种“自底而上”的构建体系工作要占据术语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根据术语工作的一般规律,构建一个军事概念体系,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的操作:
——全面搜集军事领域的军事概念;
——分析各军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确定各军事概念在该军事概念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及所占据的位置;
——在理顺各军事概念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为这些军事概念撰写定义;
——赋予每个军事概念指称。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交互操作,最后将所搜集的全部军事概念汇编成科学、系统,能够反映军事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可供军事领域普遍使用的军事概念体系。
二军语定义的基本模式
1,科学定义模式
一般来说,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反之,内涵越贫乏,外延就越大。根据概念间的包含关系,可将概念区分为上位概念(superordinate concept)和下位概念(subordinate concept)。上位概念称为大概念或属概念,下位概念称为小概念或种概念。按同一标准划分并处于同一层面的概念称为并列概念(coordinate concept)或同位概念。在军事概念层级体系中,除了最高层军事概念外,其余概念都可以采用科学定义模式,即:
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的区别特征。
也就是说,在一个以属种关系为基础的概念体系中,定义既要指出该概念在体系中的确切位置,又要反映符合本体系的本质特征(essential characteristic)。待定义的概念,一方面要继承上位概念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借助本概念的区别特征(delimiting characteristic)同其他并列概念有效地区分开来。例如:军事概念“装甲指挥车”“装甲输送车”“装甲侦察车…‘装甲通信车”“装甲补给车”“装甲救护车”的共同上位概念为“装甲车辆”。为它们撰写定义时,应采用与“装甲车辆”相同的共性特征,再加上“指挥车”“侦察车”“通信车”“补给车”“救护车”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一个既区别于其他概念体系,又区别于本概念体系中其他概念的定义。例如:
“装甲指挥车”可定义为设有指挥室并配备指挥、通信和观察设备的装甲车辆。通常分为履带式装甲指挥车和轮式装甲指挥车。
“装甲输送车”可定义为主要用于输送步兵并以火力支援下车步兵作战的装甲车辆。通常分为履带装甲输送车和轮式装甲输送车。
由于军事领域所涉及知识面比较广,其术语内容也包罗万象,在为每一个军事概念下定义时,应尽量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保证每一个军事概念都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
2,科学定义模式的局限
科学定义模式是一种简约的做法,不过也存在局限。所定义的内容虽然抓住了概念的区别特征,但容易忽略概念的特异性。单从下定义的角度讲,它是“定得住”的,但“定得住”不代表“定得全”、“定得准”。尤其是军语作为军事领域的特定用语,每个概念都应该有一个特定的含义。而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这一特定的含义,不仅需要表达这一
概念的内涵,而且还要指出相应的外延。例如:“军事科学”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研究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这样解释,从大的方面看是站得住的,但在军语中就显得有些单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以下简称《军语》)1997版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反映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用以指导国防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知识体系。包括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军事技术、军事历史和军事地理等内容及其学科门类。”
所以,在采用科学定义模式的同时,还需要根据每一个军事概念的发展变化,考虑到军事领域的实际需要,注意采用展开式定义、综合定义(多维定义)的模式。实践证明,在术语工作中,最费时间的就是查找和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来撰写所需要的多维定义。
3,定义内容的行文模式
无论是科学定义模式,还是展开式定义、综合式定义,都涉及到一个定义内容的行文模式问题。由于《军语》是军事领域最权威、最系统、最规范的辞书,因此,在行文模式上,应力求做到统一规范。例如,“陆军”“海军”“空军”作为三大军种,是整个军事概念体系中的并列概念,也是各军种军事概念系中的最高属概念。因此,在为其下定义时,应尽量采取相同的行文模式。例如:
【陆军】以步兵、装甲兵、炮兵为主体,主要在陆地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通常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gabs,成。可单独作战,或与其他军种协同作战。
【海军】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通常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gang成。可单独作战,或与其他军种协同作战。
【空军】以航空兵为主体,主要遂行空中作战任务的军种。通常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通信兵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组成。可单独作战,或与其他军种协同作战。
按照这种相同的行文模式,以相同的顺序一一介绍,既有利于保证定义内容的系统性、准确性,又有利于定义内容的协调性,同时也便于比较一组并列军事概念间的差别。
三军语定义的撰写要求
《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GB/T 10112—1999)明确提出,定义撰写要做到“三性”,即准确性、适度性和简明性。
由于军语是军事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语言,是各军事专业领域、各级各层人员都应该掌握的基础语言。它来源于军事实践,并为军事实践服务。因此,在为军语下定义时,既要做到准确、适度、简明,又要反映其时代特征,同时还要考虑到部队各级各类人员知识水平和军事实践的需求。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晦涩难懂的语词。
《军语》(1997版)编修领导小组组长、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同志在讲到《军语》的质量时,特别强调要做到“三准一精”。即收词要准,分类要准,词义定性(定义)要准,词义的解释要精。同时还指出,《军语》要区别于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大词典和专业词典,也区别于军用主题词表。《军语》带有法规性。
《军语》工作实践表明,在撰写军语定义时,一般应满足以下五个基本要求:
1,符合准确、适度、简明、规范、通俗的要求,避免使用生涩的语词和非确定性语言。
2,定义通常可采用内涵定义(intensional deftnition)和外延定义(extensional definition)两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定义形式,都应尽量描述出所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如:
【军队】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是捍卫国家利益、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3,定义应体现同一概念体系的协调性和层次性,涉及同一上位概念时,应采取相同方式表述。如:
【国土防空】为保卫国家领土安全而统一组织的全国性的防空。
【野战防空】部队在野战条件下为保障其空中安全而组织实施的防空。
4,说明性文字是对定义的补充,应简明扼要,仅写明与定义直接相关的内容。如:
【国防力量】国家在国防领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统称。包括国防实力和国防潜力。武装力量是国防力量的主体。
5,定义内容应尽量做到短小精练,字数一般控制在20—100字之间。个别概念按上述字数难以完整表述其内涵或外延内容时,可适当增加,但不得超过200字。
四撰写军语定义应注意的问题
撰写军语定义,可能要借助军事辞书、军事百科全书和专业词典,但绝对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与一般的辞书、词典相比,军语更要求单名单义。在概念的描述上,军语的定义要更直接、简明、准确,不需要做更多的解释性、知识性描述。除此之外,撰写军语定义,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突出军事特色。军语是军事领域的专业用语,突出军事特色是对军语定义的基本要求。有的术语,虽然在专业词典中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军语》编修中,还必须围绕军事专业特色,赋予其军事内涵。
例如“起点”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两个义项:①开始的地方或时间;②特指径赛中起跑的地点。而在《军语》1997年版中也有两个义项:①高射炮弹弹丸底部脱离炮口瞬间,弹丸重心所在的位置。高炮射击通常以火炮位置或发射阵地中心为起点;②亦称原点。地空导弹离开发射装置瞬间,导弹重心所在的位置。地空导弹发射通常以导弹发射点或制导所在点为起点。
很明显,《军语》(1997版)对“起点”的定义,集中彰显了其军事特色。
二是要注意正确使用否定定义。为一个军事概念下定义,应重点描述这一军事概念是什么,而不应该讲它不是什么。只有在概念本身是否定性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否定定义。
例1:“无名高地”是指“在地图上没有注记山名或高程的高地。”这是正确使用了否定定义。
例2:“优秀士兵不是奖励。”这是不正确的使用了否定定义。因为“优秀士兵”不是否定性的概念。
三是要注意避免使用循环定义。循环定义又称同语反复,只是将被定义的术语拆开复述一遍,而没有真正做到对这一概念完全定义。循环定义无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因此应该避免。
例1:“迫降”是“被迫的降落”。这是对同一定义内容的循环解释。
例2:“荣誉证章”是“国家和军队授予有功人员的奖章”。“奖章”是“国家和军队授予有功人员的荣誉证章”。这两个定义是在同一概念体系中的循环解释。
四是要注意避免多重定义。即:不要在定义中解释其他术语,从而形成定义之中套定义的定义模式。应当只使用已在另外的地方定义的,或是广为人知的概念。任何需要解释的术语都应当单独予以定义。
五是要注意避免用下列表达方式引出定义。如:“意思是……(means)”“是……(is)”“用来表示……的术语(the term used for)”“概念反映的是……(the concpet denoting)”。
六是要注意遵从汉语语言习惯。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国标”语言,是撰写军语定义必须遵从的语言模式。在撰写定义时,既不能出现地方方言,更不能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模式。因此,用字遣词,既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务求不引起歧义,又要讲究语气、语调,力戒议论、褒贬等感情色彩的意蕴。例如,跟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忌讳过长的前置修饰语。如用于说明种差的修饰语较长,应酌情后置。
七是要注意合理使用注释和插图。一些重要的但不能作为区别性的特征,以及典型外延举例,可以写在注释中。一般来说纳入注释的信息应有助于理解概念,例如有关概念的渊源、习惯用法等资料。
军语编修不提倡过多的使用注释,但对那些不易被理解或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必须加注。例如在解释“风浪”一词时,要采用表格的形式对风流和涌浪的等级进行说明:
由于风浪的出现通常伴有浪花或泡沫,而这里所指的浪高不包括浪花或泡沫。因此,在这个表中必须注明:H为有效浪高。
内容预览
术语及定义 1 新装用电客户因用电需要,初次向供电企业申请报装用电的情况。2 增容用电用电客户由于原供用电合同约定的容量不能满足用电需要,向供电企业申请增加用电容量的情况。3 临时用电指用电客
术语及定义 1 新装用电
客户因用电需要,初次向供电企业申请报装用电的情况。2 增容用电
用电客户由于原供用电合同约定的容量不能满足用电需要,向供电企业申请增加用电容量的情况。3 临时用电
指用电客户为短期用电所需容量向供电企业申请用电的情况。4 变更用电
指客户办理减容、暂停、暂换、迁址、移表、暂拆、更名或过户、分户、并户、销户、改压、改类及复装业务。5 供用电其他业务
指除新装用电、增容用电、变更用电以外的业务。6 双电源
由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主变,不同母线引出的电源。7 多电源
由多路出线回路供电,且各电源之间无联络。8 三公开
指班组内部考勤、考核、分配公开。9 客户事故
系指供电营业区内所有高、低压客户在所管辖电气设备上发生的设备和人身事故,及扩大到电力系统造成输、配电系统停电事故。10
客户影响系统事故
因客户发生电气事故扩大造成其他客户断电或引起电力系统波动而大量甩负荷,这种事故称为客户影响系统事故(专线供电客户进线侧有保护,事故时造成供电变电站出线开关跳闸或两端同时跳闸,不是客户影响系统事故)。11 绿色通道
针对弱势群体、VIP客户、紧急供电、重点项目等特定服务对象开辟用电“绿色通道”,以缩短业务办理时限,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快捷的优先服务,提供亲情服务和差异化服务,对部分用电业务提供免费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对象:弱势群体、VIP客户、紧急供电。11.1 弱势群体
残疾、孤寡、疾病、孕妇、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下岗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11.2 VIP客户
对电力依赖性较大,信誉好、用电量较大、能为企业带来较大利润或具有重要影响力、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的企事业单位客户。11.3 紧急供电
涉及抢险救灾、突发事件等需紧急供电的用电单位及个人。11.4 重点项目
涉及国计民生、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规划、招商引资及大型民用设施的建设等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内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建设用电单位。12 一口对外
客户服务中心“一口对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服务中心为龙头,遵循内转外不转的原则,整合营销、调度、生产、计划等服务资源,集咨询查询、日常营业、业扩报装、故障抢修、投诉举报为一体的方便、快捷、优质的客户服务体系,统一受理、答复客户各项用电业务和需求,收取电费及各项业务费用,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客户服务工作规范高效。客户服务中心是“一口对外”的执行单位。12.1 “一站式”服务
客户只需要到达客户服务中心对外营业窗口,即可办理业扩报装、咨询查询、故障抢修、投诉举报、保电申请、电费及业务费用缴纳等所有电力业务。由窗口部门收集业务资料后进行分类派发至全局各归口部门,并负责催办完结后回复及回访客户。13 零序目录
是班组所有基础管理资料盒的编码、名称及所在资料柜编码的汇总目录。
班组的资料柜应按顺序编码,柜内的资料盒应分类编码,零序目录存放的资料盒编为“0”号。要求第1号资料柜的第1个资料盒放置零序目录。当资料盒发生变动时,零序目录应同步更新,保持与资料盒一一对应。14 定置管理
是对物的特定的管理,是各项专业管理在生产现场的综合运用和补充,通过对生产现场进行整理,科学地利用场所,改善生产现场条件,使生产中需要的东西随手可得,向时间和空间要效益,从而实现生产现场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15 定置管理图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1-1 基本术语及定义
精度设计包括:零件的精度、零件与零件之间、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基础工作,是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防止产品尺寸设计中的混乱,有利于工艺过程的经济性、产品的使用和维修,还利于刀具、量具的标准化。
一、有关孔和轴的定义
1.孔(hole):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P5图1-1a 2.轴(shaft):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P5图1-1b
二、有关尺寸的术语定义 1.尺寸
用特定单位表示长度值的数字。在机械制造中一般常用毫米(mm 作为特定单位。尺寸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长度包括直径、半径、宽度、深度、高度、中心距等。
2.基本尺寸(D,d)
设计给定的尺寸。如图a 中的ø30mm。设计时,由(强度、刚度计算 大概确定 按GB321—1980进行圆整
注:要说明圆整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定尺寸刀具、量具的规格和数量。3.极限尺寸
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叫极限尺寸。其中较大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孔Dmax、轴dmax 最小极限尺寸(孔Dmin、轴dmin
尺寸合格条件:≤Da ≤Dmax dmin ≤da ≤dmax 4.实际尺寸
零件制成后,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
1.由于测量误差-实际尺寸不一定是尺寸的真值。2.因此要用二点法进行测量。
三、有关偏差、公差和公差带的定义
1、偏差
某一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偏差分为称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尺寸偏差有上偏差、下偏差(统称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
(1极限偏差
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极限偏差
上偏差 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 下偏差 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下偏差 孔 {ES=Dmax-D ; EI=Dmin-D} 轴 {es=dmax-d ; ei=dmin-d} 偏差标注的国际规定:上偏差标在基本尺寸的右上角,下偏差标在基本尺寸的右下角。
(2实际偏差
{Ea=Da-D ; ea=da-d} 注:a.偏差可正可负。除零外,偏差值前面必须加正负号;
b.实际偏差必须介于上偏差和下偏差之间。极限偏差用于控制实际偏差。有关偏差的计算例题讲解。
2、尺寸公差
定义: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叫做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即: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或:公差=上偏差-下偏差
孔:Th = ∣Dmax-Dmin∣=∣(D+ES)-(D+EI)∣ =ES-EI 轴:Ts = ∣dmax-dmin∣
=es-ei 图1-2 术语图解
上图1-2表示了一对互相结合的孔与轴的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偏 差、公差的相互关系。尺寸公差的计算例题讲解。
3、零线与公差带
(1.零线 它是在公差配合图解(简称公差带图 中,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直线,即零偏差线。通常以零线表示基本尺寸,偏差由此零线算起,零线以上为正偏差,零线以下为负偏差
(2.尺寸公差带(简称公差带 它是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二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
表示公差大小和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一个区域。一般只画出孔和轴的上、下偏差围成的方框简图,称为公差带图,见图1-3。
基本偏差
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往往是离零线近的或位于零线的偏差。
图1-3 孔、轴公差带图
注:1.公差带的大小,是指垂直于零线方向计量。沿着零线方向的宽度,画图时任意确定,不具有特殊含义。
在公差带图中,零线是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当零线画成水平线时,正偏差位于零线的上方,加“+”。负偏差位于零线的下方,加“-”,偏差值的单位为微米。
四、有关配合的定义
1、配合
基本尺寸相同,相互结合的孔、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2、间隙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正,用X 表示。
3、过盈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用Y 表示。
4、配合类别(1)间隙配合
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图1-4间隙配合图
最大间隙X max =D max-d min =ES-ei 最小间隙X min =D min-d max =EI-es平均间隙X av =D av-d av =X max +X min 2(2)过盈配合
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图1-5 过盈配合图
最大过盈Y max =D min-d max =EI-es 最小过盈Y min =D max-d min =ES-ei平均过盈Y av =D av-d av =Y max +Y min 2(3)过渡配合
孔和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
图1-6 过渡配合图
最大间隙X max =D max-d min =ES-ei 最大过盈Y max =D min-d max =EI-es平均过盈Y av =D av-d av =Y max +X max 2
注:最大间隙和最大过盈的平均值:正时为平均间隙,负时为平均过盈。
5、配合公差及配合公差带图(1)定义
配合公差是指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
它是设计人员根据机器配合部位使用性能的要求对配合松紧变动的程度给定的允许值。它反映配合的松紧变化程度,表示配合精度,是评定配合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
间隙配合 Tf =︱Xmax —Xmin ︱ 过盈配合 Tf =︱Ymin —Ymax ︱ 过渡配合 Tf =︱Xmax —Ymax ︱ 配合公差应为孔公差与轴公差之和 Tf= Th+ Ts(2配合公差带的画法
图1-7 配合公差带图
注:a、与公差带图类似,用长方形区域表示
b、零线以上为正,表示间隙;零线以下为负,表示过盈。c、公差带上下两端至零线的距离为极限配合尺寸 d、公差带上下两端之间的距离为配合公差
五、基准制
1.基孔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 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 各种不同配合的制度。
基准孔的基本偏差代号为“H ”。
2.基轴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 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 各种不同配合的制度。轴 公差带图: 合 合
+ 基准轴的基本偏差代号为“h ”。
+0.0210.020
例1 计算φ300mm 孔与φ30--0.033mm 轴配合的极限间隙、平均间隙和配合公差,并画出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图。解:
(-33)=+54μm 最大间隙X max =ES-ei =21-最小间隙X min =EI-es =0-(-20 =+20μm平均间隙X av = X max +X min 2 =+34μm
配合公差Tf =︱Xmax —Xmin ︱=54-20=34um 公差带图
配合公差带图
+0.0210.061 例2计算φ300mm 孔与φ30++0.048mm 轴配合的极限过盈、平均过盈和配合公差,并画出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图。解:
最大过盈Y max =EI-es =0-61=-61μm 最小过盈Y min =ES-ei =21-48=-27μm平均过盈Y av = Y max +Y min 2 =-44μm
配合公差Tf =︱Ymax —Ymin ︱=-27-(-61=34um 公差带图
配合公差带图
+0.0210.021 例3计算φ300mm 孔与φ30++0.008mm 轴配合的极限间隙、极限过盈、平均过盈和
配合公差,并画出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图。解:
最大过盈Y max =EI-es =0-21=-21μm 最大间隙X max =ES-ei =21-8=+13μm
平均过盈Y av = Y max +X max 2 =-4μm
配合公差Tf =︱Ymax —Xmax ︱=34um
公差带图
配合公差带图
本节是公差配合的基础,涉及的概念都非常重要,在详细讲解的基础上,适当放慢速度,加深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记忆效率。
列:学生左右排成一条直线叫列。它是组成横队的要素,横队称“×列横队”。路:学生前后重叠成一条直线叫路。它是组成纵队的要素,纵队称“×路纵队”。横队:按列排成的队形称为横队。横队宽度大于纵深。纵队:按路排成的队形称为纵队。纵队纵深通常大于宽度。排头: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叫排头。排尾: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叫排尾。翼:队伍左右两端叫翼,左端叫左翼,右端叫右翼。
伍:成横队时前后排列的学生称伍。人数等于列数的伍叫满伍,人数少于列数的伍叫缺伍。
基准学生:指定作为看齐目标的学生叫基准学生。(除排头排尾外,作为基准的学生应举手示意)。
间隔:相邻两人左右之间的间隙叫间隔(横队中一般是10厘米,纵队一般为两步)。距离:相邻两人前后之间的间隙叫距离(纵队中一般是一步,约是75厘米;横队中约为两步。
步幅:一步的长度(前后脚脚跟的距离)叫步幅。步速:单位时间行进的步数叫步速。
口令:在队列操练中,指挥者所发的命令叫口令。
2.徒手操动作方向术语:
人体直立时胸对的方向为前, 反之为后;
人体左侧所对的方向为左, 反之为右;
头顶所对的方向为上, 反之为下。中间方向:
与基本方向成45°角的方向。如前上、前下、侧上、侧下等等 斜方向:
三个基本方向之间构成的方向。如前侧上、前侧下、后侧下等。为了便于理解,前两个基本方向名称,可理解为中间方向,最后一个方向名称是从中间方向向上或向下45°的方向,就是斜方向。
3.徒手操基本动作术语:
立 蹲 跪 撑 坐 弓步 卧平衡 倾 举 屈 伸 绕 绕环 摆 振 踢 压 倒 转 跳 波浪 劈腿 桥
二、试举例说明动作关系的术语。
成:完成动作的结束姿势用“成”来表示。如单杠翻上成支撑等。
接:单个动作之间要求连续完成时用“接”来表示。如侧手翻接鱼越前滚翻等。
同时:单个动作中身体的不同环节或两个动作在同一时间里完成时用“同时”表示。如上体前屈同时转体等。
依次:对称部分的肢体相继做同样性质的动作用“依次”来表示。如左右手依次叉腰等。经:动作过程中须强调经过某一特定部位时用“经”来表示。如臂经前至侧举等。至:用以指明动作须到达的某一特定部位用“至”来表示。如臂经侧至上举等。
三、每节动作记写的内容和顺序是什么。
一、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两种不同定义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收入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由于销售或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从事构成其持续的主要经营活动的其他业务而发生的现金流入、其他资产增加或负债清偿 (或兼而有之) ;费用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由于销售或生产商品, 或从事构成该主体不断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的其他业务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其他资产的耗用或债务的承担 (或兼而有之) ”。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国际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 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入、资产增值或是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权益增加, 但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出资有关的权益增加;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 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 但不包括与对权益所有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
上述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可归结为“净资产变动观”: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形成的净资产增加 (净资产的增加是指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或兼而有之) ;费用是企业日常经营形成的净资产减少 (净资产的减少是指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或兼而有之) 。
除此之外, 学术界还有另一种不同的观点。Robert N.Anthony和James S.Reece两位著名会计学教授合著的《会计教程和案例》给出的定义是:“收入是由会计主体经营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费用则是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这种观点归结为“所有者权益变动观”。
由资产负债表等式, 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等式:净资产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这个等式说明, 企业经营活动引起的净资产变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价值量是相等的, 这也为通过计量净资产变动来间接计量所有者权益变动提供了依据。但是, 净资产变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净资产变动是资产要素或负债要素的变动, 显然不同于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变动。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 净资产的变动要通过资产类科目或负债类科目核算, 而所有者权益变动则要通过损益类科目或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核算。因此, 净资产变动观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而且是两种不可调和的观点。
二、对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两种定义的分析和评价
净资产变动观与日常活动中的收入和费用概念的本质基本一致, 但是, 现行会计实务核算的收入和费用并不是净资产变动, 而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例如, 企业销售商品, 商品成本为80元, 取得价款为100元, 按照现行的会计实务, 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 销售商品, 取得价款, 确认收入100元:借:现金100元;贷:销售收入100元。 (2) 结转成本:借:销售成本80元;贷:库存商品80元。 (3) 结转损益:借:销售收入100元;贷:本年利润100元。借:本年利润80元;贷:销售成本80元。
我们注意到, “销售收入”科目记录的并不是净资产的增加, 而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净资产的增加是在“现金”科目记录;“销售成本”科目记录的也不是净资产的减少, 而是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净资产减少是在“库存商品”科目记录。损益类科目本质上是用于归集企业经营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科目用于归集销售业务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 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由此可见, 现行会计实务记录的“收入”和“费用”是日常经营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而不是净资产的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观定义的收入和费用与会计实务相吻合, 净资产变动观定义的收入和费用尽管与日常活动中的收入和费用概念基本相当, 但与会计实务相背离, 因此收入和费用要素的会计定义应当采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观。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的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定义与净资产变动观完全吻合, 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也涉及所有者权益变动, 但是颠倒了所有者权益变动与净资产变动的关系———将净资产变动看做是收入和费用的本质, 所有者权益变动看做是收入和费用的表现形式。正确的观点应当是:所有者权益变动是收入和费用的本质, 而净资产变动是收入和费用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会计定义
笔者依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观给出收入和费用要素的会计定义如下: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增加, 费用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减少。
所有者投入资本不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为此, 所有者投入资本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自然就不属于收入;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不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其所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减少自然也就不属于费用。
尽管所有者权益变动观对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没有考虑净资产变动, 但是,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离不开净资产变动的确认。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企业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确认和计量) 依赖于净资产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正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收入只有在净资产增加并能够可靠计量时才予以确认;费用只有在净资产减少并能够可靠计量时才予以确认。例如, 企业发生预收货款业务, 导致现金增加, 但同时负债也相应增加, 净资产没有变动, 故所有者权益没有变动, 从而企业没有收入可以确认;又如, 企业发生赊销业务, 应收账款增加导致净资产增加, 所有者权益相应增加, 故应当确认相应的收入;再如, 企业计提本期借款利息, 应付利息增加导致净资产减少, 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故应当确认费用。
摘要:本文对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会计定义的两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评价, 认识到现行会计制度采用的净资产变动观与现行会计实务核算的收入和费用的本质相背离, 建议采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观来定义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
关键词:收入,费用,净资产变动观,所有者权益变动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不办理进口手续,也不从交货的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即完成交货。
卖方义务:
(1)订立将货物按照惯常路线和习惯方式运至进口国内约定目的地的运输合同,并支付有关运费。
(2)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合同规定的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下。
(3)承担在指定目的地约定地点,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前的风险和费用。
(4)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它官方批准证件,并办理货物出口
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支付关税及其它有关费用。
(5)提交商业发票和自负费用向买方提交提货单或为买方在约定目的地提取货
物所需的通常的运输单证,或具有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
买方义务:
(1)接受卖方提供的有关单据,在进口国内地约定地点受领货物,并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
(2)承担在目的地约定地点受领货物之后的风险和费用。
(3)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它官方批准证件,并办理货物进口
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支付关税及其它有关费用。
船上交货
“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是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这意味着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当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FOB术语要求卖方办理货物出口清关手续。
卖方义务:
(1)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装运港口,将合同规定的货物交到买方指派的船上,并及时通知买方。
(2)承担货物交至装运港船上之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3)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它官方批准证件,并办理货物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4)提交商业发票和自费提供证明卖方已按规定交货的清洁单据,或具有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
买方义务:
(1)订立从指定装运港口运输货物的合同,支付运费,并将船名、装货地点和
要求交货的时间及时通知卖方。
(2)根据买卖合同的规定受领货物并支付货款。
(3)承担受领货物之后所发生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术语和定义】推荐阅读:
关于幸福的定义和理论11-05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定义11-25
贸易术语和商品价格01-29
定义域是什么?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总结03-14
《定义》诗歌06-17
自我评价定义06-25
定义判断总结10-22
物流定义11-06
流失客户定义11-15
财务预算定义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