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共12篇)

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 篇1

斯宾赛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从数学本身来看,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也有情感性。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让数学课堂时时、事事充满乐趣。有的老师认为无法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因为它既没有语文课优美生动的词句和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物理、化学课引人入胜的实验操作。同时,学数学必不可少的是练习,能丢掉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吗?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确保不减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想学好数学,在数学课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有的时候,虽下了一番苦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但是学生还是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好的产品不畅销,得想想包装是否有问题,有内容还得有表现形式。利用一些活动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1、分组竞争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颖的、带竞争性和游戏性的活动,兴趣很高。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接受和巩固知识。如在几何概念的复习上,可先吧全班学生分为红蓝两队,每队基分为0分,凡答对一个问题者加10分,答错者扣10分,规定复习时间为15分钟,之后由教师提问。再如可改变以往练习课堂上学生练,教师评的老传统,按组比赛。每人一题,做完往后传,看哪一组先做完,而且最正确。这一类的活动,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小奖品,发给获胜的组。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愉悦,而且对数学课充满兴趣。

2、奇妙数学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吧古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穿插讲授,使学生感到玄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等比数列之前,先把印度舍罕王失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以一粒麦子为基础,每格多一倍,64格后麦粒的总合竟然是***079551615,是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和!惊诧之余,不免要问:舍罕王为何会失算呢?这时再顺势讲等比数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再如可以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样一个问题:“V字型酒杯,酒宴上,甲喝了8个半杯,乙仅喝了一杯,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喝的多,那么究竟谁喝的多?”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思考,结果他们会以外地发现:两个人喝的一样多。

3、巧借顺口溜有的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巧借顺口溜,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学生常常听得头大,虽辛苦却不得要领,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妨利用顺口溜:“大大取大(如X<7,X<3取X<7),小小取小(如X<7,X<3取X<3),大小小大中间找(如X<7,X<3取3

4、快速抢答一堂课分钟上到三四十分钟以后,学生已经感到疲惫,有些心不在焉了,利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再次振奋起来。“快速抢答“能达到这一效果。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准备几道能巩固新知识的基础性题目,可以让学生举手,也可以直接起立回答,一般采用不举手直接起立回答问

题的方法。如: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为什么。

(1)-6×(-2)(2)-6×2(3)2×(-6)(4)-1.5×3(4)-1×0(5)0×(-10)(7)×(-)(8)(-)×(9)(-6)×0.25(10)(-0.5)×

(-8)(11)a×0(12)(-a)×(-1)这些题都是有理数乘法运算最基本的题目,利用快速抢答,既提高了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效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充满乐趣。

5、是真是假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重点知识要不断反复出现,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如对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编一些综合性强的 题目,每节课花几分钟的时间,用真真假假的判断题巩固易错的问题,在扑朔迷离中得到乐趣。二、教师语言要幽默,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何其芳曾回忆他的两位哲学老师:“我们那位康德和黑格尔的教授,在国外曾获得博士学位。他每次讲课必定从头到尾把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精心读一遍。然而他却无法把他的课教得让人可以听懂,在课堂上他总是翻着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东念一段,西念一段,然后半闭着眼睛,象和尚念经似的咕噜起来,要抵抗这种催眠术是很困难的。我们另一位教中国哲学的教授,他的讲义倒是事先写好的。上课的时候,总是拿着稿子一句话念两遍,要大家静静坐着默写。上这样的课实在太闷了,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缺课,准备缺到不至于被取消学籍为止。”这两位教授都颇有学问,讲课也很认真,但效果却很差。可见教学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学问的多少,语言的艺术性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数学课上成功地运用教师语言艺术,能有效地做到让学生乐学、想学。

1、用幽默的语言让课堂充满乐趣有些数学问题,若干巴巴地讲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掌握好,又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时,教师只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头100个,足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是一个传统的数学问题,题虽不难,但初接触这类问题的学生却不得门径,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这时我就说:“大家可以这样想,我们勒令兔子立正,象人一样两脚着地,这时共有多少足?”学生立即回答:“200只”。我再启发:“兔子立正,使足少了40只,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20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句“兔子立正,”马上见奇效,真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再如:几何课上,讲授线段公理时,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而又不靠死记硬背呢?让学生预习完课文后,不妨提一个这样的有趣问题:“如果你在平坦的操场上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花狗发现后,时绕着圈跑过去,还是直奔肉包子跑去呢?”学生当然回答直奔肉包子跑去。这时可趁机问为什么,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自然而然地得到应用。几句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没有学生不爱接受老师的表扬。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会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汲取力量,攻克重重难关。一节课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对学生的勇气予以赞扬,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每节课的提问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把稍简单的题目留给程度稍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回答就要给予表扬,“不错”,“很好”,“继续努力”等饱含教师赞扬、欣喜之情的话语,要始终赠送给学生。对于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努力回答正确的,教师的表扬更不可缺少,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太棒了!”“你太聪明了!”“你真行!”和赞赏的目光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真是学习数学的“料”,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3、善用语言的期待效应这里有一个小故事:“陈景润上高中时,有位数学教授到他们学校讲学。他江到:“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中国人对于数学好像时特具禀赋的。中国应当出大数学家,中国会出大数学家。1742年,歌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正确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不能够证明,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证明它。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便是皇冠的明珠。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和数,我们小学五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是谁能证明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啊!真的,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个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震动了„„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在那位教授的教育和勉力下,刻苦努力,终于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而当年教授的那句“你们中有一个学生证明了德巴赫猜想”,成为他奋斗的动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对学生产生恒久不变的动力,促使学生朝着老师期待的目标努力奋斗,这就是期待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羞于发言的学生要说“我相信你一定能答对”,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脑子又很聪明但缺乏扎实稳重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让他们先思考成熟后再回答,并对他们说:“相信你经过思考以后回答得会更准确”,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产生一种持久的情感,每一节课都能兴奋而充实地度过。总之,作为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不能着眼于教师讲,学生听;不能把“题海战术”当作法宝。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学生看作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用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启迪

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 篇2

在信息时代, 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构建学习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构建“阅读社会”, 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 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实践, 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文的课堂教学, 谈谈我是如何构建我的语文阅读教学的。

一.课堂教学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 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尊重有感情, 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 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 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 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多数比较紧张, 教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不要慌, 胆子大些, 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你能回答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使学生倍感亲切, 学生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师:哪位小朋友还能把课题读一遍?

生1:我为你骄傲。

师:嗯, 老师听出了你心里非常自豪。还有谁能怀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

生2:我为你骄傲。

师:真不错!了不起。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 :我为你骄傲。

师:大棒了!我为你们骄傲!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反复地表扬学生, 给他们信心, 让他们知道在老师心中他 (她) 永远都是最棒的。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 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 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进行学习。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场景1:让一位小男生当送报纸的小男孩。小男孩背着挎包给老奶奶送报纸。老奶奶见到小男孩会说什么呢?

场景2:在老奶奶家门前放一个信箱, 小男孩是怎样把信投进去的?他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信封投进去后, 小男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场景3:准备一盒饼干, 里面放一个信封。

让学生分别表演这三个场景。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 内心不断地掀起情感的波澜, 与课文产生共鸣、感悟语言文字,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注重创新, 充满探索性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 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 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 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结合儿童的这些特点, 我做了如下尝试:

师:小男孩将信封投到信箱里, 信封里装了什么呢?

生:七美元和一张便条。

师:那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呢?请小朋友当当这个小男孩, 你们会怎么写这张便条呢?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

先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想, 让学生体会犯错误后应如何道歉。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 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应先让学生去创新, 而不是教师拿出一张便条, 说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张便条来读一遍;你要让学生跟着教师走, 但不能让课堂教学仅仅拘泥于书本中。

四.回归生活, 体会做人道理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 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 善于自知, 又具有健全反战的社会性, 善于“发现他人”。因此, 除了科学以外, 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的日常交往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篇3

一、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我就创设了一个“孙悟空的超市”的情境 ,学生一听孙悟空开超市,一下子兴奋起来,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购物、交流、对换货物、发红包……环节中把统计知识灵活地掌握了。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乘法》的教学。教材通过情境图,首先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几个几”:兔有3个2,鸡有4个3;再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连加进行计算:2+2+2=6,3+3+3+3=12。接着通过操作学具和观察花片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几”:3个5可以写成5+5+5=15,5个3可以写成3+3+3+3+3=15。

然后通过计算桌子上电脑的台数:2+2+2+2=8,讲述——“4个2相加,可以写成2×4=8或4×2=8”。同时结合教学乘号、乘数、积等名称和乘法算式的读法。这样的编排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强调“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每份数”“份数”“被乘数”“乘数”等过分形式化的概念以及所谓被乘数和乘数不能位置的人为障碍设置,强化了乘法的本质——同数相加。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味和享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先让学生回家收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课堂上展示自已在生活实际中掌握的知识,然后采取“认识人民币我能行”的活动方式来教学。小华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李明介绍了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的快乐;王军呢,则拿出自己储蓄盒中人民币,捐赠给班级困难的同学,让大家分组数钱,比一比各组凑整的速度方法。最后我又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购物过程,我也参与其中,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学生进行买卖物品的活动,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确购物时该如何付钱,找钱。然后再让学生与学生间也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营业员,一人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在模拟购物时,学生是那么开心,一个个俨然成了称职的营业员和礼貌的顾客,他们兴趣被完全地激发了,一个个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参与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知识的要领。

三、课后练习,形式多样

乏味、单一的练习一定要变为多样化,只有多样与多变,学生都会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我会,变为我要会,我能会,不仅能会,还有创新的完成,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十几减几》,教材安排了一个练习,其中第11题是看图列式计算,图上画的是12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问还有几只?在教学时我这一题作成情境题,既可以让学生计算,又可以编题,还有活动,学生对这节练习课很有兴趣,下课后问:“这节数学课怎么象游戏课,真有意思。” 从这节课我想到,以往我们常把练习课上成了“做题课”,其实练习课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新知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篇4

一、 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必将带来学生音乐学习的很大变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在音乐审美的良好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起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例如:我执教的初一音乐课《同一首歌——爱的传递》就是一节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音乐课。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模拟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参与模拟操作。学生可以把操作的文字和操作步骤一一对应起来,也可以把每一个步骤拆开,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指导与操作交织在一起,师生互动,直到学生都能准确掌握使用多媒体演示,直观明了,动作规范,变抽象为直观,学生易学易懂。教师是主导,两者互动起来,能使学生的领会更快、更深刻。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从“会听”变为“会问”、“会做”,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数字化教学恰当运用在音乐欣赏课堂中

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篇5

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一、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让学生“乐”.

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在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我先通过全班朗读,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境,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线索,并依据这一线索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内部语言。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实现了情感的流露,学生们都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贪得无厌,不劳而获,将会一无所有!”

二、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支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野外去观光、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笑”起来。

充满乐趣的一天小学日记 篇6

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好朋友邵剑兰一起到农村的一个朋友家。

我们去的目的主要是帮这位朋友掰玉米。可邵剑兰却说:先抓些蚂蚱,回家油炸了吃。看着她一边流口水一边说炸蚂蚱如何如何好吃的样子,爸爸妈妈便笑着同意了。

蚂蚱这东西虽说个儿不大,可对外界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只要有一点儿风或一点儿声音,它便“蹭”的一下跳开。我们捉蚂蚱心切,只好跟着它往前一跳,再用手一捂。如果再惊动它,只好再跟它一起跳……尽管一旁观战的妈妈直笑我俩,但我俩终究还是抓住了它——哪怕捂上十次八次。抓了一个小时,只抓了一小袋,但我们还是知足地把它交给了妈妈,然后去掰玉米。开始还挺不错,玉米棒子都长得挺好,我俩干脆抓住它往下拽,扔到一边。可刚走出十来米远,几乎每根玉米上都扒着几个虫子。我俩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再掰了。后来还是我打了头炮,迅速掰下一个玉米,又迅速扔到一边。邵剑兰见我掰,也掰了一根。这一来,我俩胆量大增,再不怕虫子了。

让“解决问题”充满乐趣 篇7

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和抽象的特点, 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前, 必须认真细致的阅读和观察, 准确地理解数学信息。低年级的学生,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观察能力较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了关键的字眼或图形, 进而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当寓教于乐, 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注重给学生提供有趣味性、生活性、时代感的情境和素材, 让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热情与信心。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分数的认识》时, 制作的课件中依次呈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画面中蕴含着一组数学信息 (淘气和笑笑一起来到肯德基餐厅过生日, 阿姨送上一套儿童套餐, 有2个汉堡, 4块鸡块, 2杯可乐, 1块蛋糕。) 先让学生感受过生日的情境, 把数学课堂中的“解决问题”很自然地带给孩子。这些食品该怎么分才平均呢? 并且都能用一个什么数字来表示呢?“你们太棒了, 汉堡、鸡块、可乐都能用一个数来表示, 你们看, 淘气、笑笑吃得多开心呀!”可是一块蛋糕怎样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呢?你们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过生日的生活情境, 使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 又为下一堂课《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解决问题”作了强有力的铺垫。情境中呈现的画面是孩子们过生日时经常遇到的事, 为学生们成功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从而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生活化, 能为“解决问题”带来乐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化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鼓励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思路自主探索解题策略。除了运用抽象、归类类比、演绎等严密的逻辑形式外, 还提倡直觉猜测、数形结合、合理想象、合理推理等解题方法。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时, 精心巧妙地展示“解决问题”。A.学校开家长会, 有50名家长来参加, 每8位家长围坐一张桌子, 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B.为了装扮教室, 每6枝花扎成一束, 45朵可以扎成多少束?在教学过程中, 不失时机的引导、激励和开发,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宏扬, 特长得以发挥。如果你是老师, 你会准备多少张桌子?50÷8=6 (张) ……2 (人) 如果你是班长你把这些花扎成几束?积极适宜地进行对比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 实现“解决问题”中充满已知与未知、复杂与简单、熟悉与陌生的矛盾转化, 把枯燥乏味的“解决问题”融合在摆桌子、扎花束等活动形式中, 使学生像在做游戏那样, 轻松愉快地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三、“解决问题”多样化

传统“应用题”的内容脱离生活, 呈现形式单一, 极大地阻碍教育价值的拓展。“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应用题”几乎纯文字的呈现形式, 追求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例如,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口算乘法》时, 出示游乐园游乐项目的价格表, 通过图片、文字、表格、人物对话呈现出数学信息;在教学本册教材《秒的认识》时, 通过重播2013年迎新年倒计时的视频画面和回顾刘翔2004雅典奥运会夺冠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一秒有多长。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孩子对视频、图片、人物对话、形式多样化的好奇心, 挖掘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潜能,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解决问题。排除一切对“解决问题”产生的心理障碍。总之,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形式中, 多以童话故事、人物对话、图片展示为主, 再配上适当的文字, 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以信息丰富的视频、富有情趣的情境图、具有生活味的对话图等作为呈现信息、孕育问题的载体,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同时, 让学生深深地感触到形式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的可塑素材,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生动活泼的图片文字和数学故事, 增强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亲切感。

让语文教学充满寻美的乐趣 篇8

一、亦吟亦诵,品味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韵律美、凝重美。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甚至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感受文学的音乐美。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这是引领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的基本方法。教师的范读,应该充分运用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音韵和谐之美,读出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自己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更快更深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返璞归真,让学生有充分的诵读时间。从内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读词、读句,读出词句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其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千载之后捧读,仍令人神往。同样,吴均小品文《与朱元思书》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读来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文章,唯有多多诵读,方能体验其独特的音韵之美。

二、捕捉意境,饱览文学作品的自然之美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家们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需要每个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范仲淹仅凭一张图几首诗写出名扬四海的千古之作,留给我们如身临其境的壮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又如《鼎湖山听泉》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与音乐的和谐美:“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三、赏词析句,体验祖国语言的表达之美

歌德曾经阐述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内容所有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文课是以语文本体为基础的。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丰美的意蕴外,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表达之美,“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闰土、杨二嫂的不同性格和作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成功地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样写外貌,作者刻画杨二嫂用了“漫画”手法,文字相当简练,却抓住人物的某个特征,并加以夸张放大,“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给人留下很瘦又泼辣的印象。而描写闰土,则运用“素描”手法,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细节的描绘,并且细节是如此真实细致,给人沧桑、穷困辛酸的印象。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方法,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秘密,才能习得表达技巧与规律,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四、揣摩言行,领悟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人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操守等,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渗透的是浓浓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包含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边城》中的翠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坚贞,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授课时,为师者就要引领学生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就可以深深体会语文的情感之美分析寻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五、用心感悟,感受作品的生活之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在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语文中的许多东西,无不包含一种生活的气息、生活的美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种悠闲舒适的乡村隐居生活的写照;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是帝王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反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又是一种羁旅生活的写照。

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 篇9

下午3点不到,20xx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没有任何征兆地降临人间。刚好打响下课铃,第一个发现的同学,大声叫嚷着:“下雪啦!下雪啦!”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走廊边就围满了同学,有的伸出手去,接住雪花,有的兴奋得搂抱在一起,还有的凝神欣赏……连老师们也出来和我们一起观看!

白白的雪花,像散落的棉絮在阴沉沉的天空中飘飘洒洒,像漫天飞舞的精灵,吸引着人的视线,因为雪里夹着鱼,落到我们手心的雪是晶莹剔透的,随着手的温度,一下子就融化不见了,真是神奇啊!落到地面上的雪也是这样,变成了水,和雨水融为一体,大家都遗憾学没能积起来!

慢慢地,落下来的雪花更大了,更密了,这让我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老天的头皮屑真多啊!呵呵,大自然,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啊!就像这次大雪,连人类的天气预报都没有检测到呢!

信任让教学充满奇迹 篇10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认识到了一位拥有着无比热情和无限智慧的美国教师雷夫。与其说这是一部教育专著,不如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因为雷夫老师带给我的不仅是启示,还有感动。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学校里的教室基本都一样大。但同样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陕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室尺度的,是老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不足及雷夫老师在同样的情境中看事情的透彻与处理手法的大气。

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上的一句话: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为了课堂纪律,为了考试成绩,不仅学生怕,连老师都在害怕,大多数课堂都染上了“恐惧”的气氛。学生守纪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考不好是怕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嘲笑。在家里也是如此,家长们挖空心思,对孩子又打又骂,逼迫孩子学习,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生活”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然而老师又怎么样呢,老师也在害怕——害怕自己管不住学生;害怕自己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不如平行班;害怕被同行嘲笑„„然而,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用信任取代恐惧,用信任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教室的一切变得不一样,使学生热爱学习,为他人着想,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师生之间的信任。那么如何能做到呢?

第一点 言必信,行必果

雷夫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让学生玩“信任”游戏(一个学生往后仰,其他的学生在后面接着),浅显易懂的游戏对我就有很大的促动,只要有一次放手,1

别人就不会信任你。在班级管理中,我本来比较健忘又被那样或这样的事烦着,往往早上对学生说口头承诺忘得一干二净,等到了学生跟我说时才记起来。现在想想就有点后怕,确实连老师都承诺了不做到,何况是要求学生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建立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感受的。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 “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这提醒我们“身教重于言教”,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关键是没有真正的做到。父母和老师要勇于负责,不要老是开一些口头支票去愚弄孩子,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

第二点平等对待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因为某个孩子在教室里捣蛋,所以老师就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棒球。孩子们默默接受了处罚,但私底下却恨死了。大家心想:肯尼抢了银行,为什么蹲监狱的是我?看到这个例子我很感触,这样的事情我就曾经做过。一节语文课后,我要求学生把练习册做好、订正好。看到有个别学生下课在玩而没有在做作业,就跟他们说如果中午作业没交齐,下午的体锻课就不上了,最后还是因为有一个学生没有交而取消了整个班的体锻课。其实班里不常有学生作业不交的现象,当时也是很火,根本没有想太多。现在反过来想想,当时这么做确实不应该,体锻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之一,就因为一个孩子而剥夺了所有孩子的权利,学生失望而且很委屈。学生一节课都在抱怨那个没交作业的孩子,我想学生不仅在抱怨她还在抱怨我夺走了他们的体锻课。虽然用“铁腕”赢得了表面的胜利,其实我却失去了人心。学生并不怕教师对他的处罚,只是不喜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第三点 设身处地

雷夫老师曾对孩子们忠告说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这何尝不 2

是对我的忠告呢?当我们理直气壮地批评学生,数落他们的不是时,我们有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过呢?当我们碰到学生对那些讲了再讲的题目还不会做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这道题目我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上课有没有在听啊。”我们有没有想过以他的水平是不是真的没有听懂?当我们在为后进生的成绩给自己班拖后腿而哀叹时,又有没有想过他跟他自己比是否有了进步?毕竟只要尽力,考试不是那么重要,就算考坏,明天的太阳还是照样升起。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我们就会更理解孩子,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就会做出更适合他们的决策。

第四点 把握机会

在校的每一天中,教师会有很多个给学生建立信任的机会。比如当学生忘了带作业时,你是选择信任还是惩罚?这就是一个建立信任的大好时机。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学生会在这种信任和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信任老师,亲近老师。

游戏让英语课堂充满乐趣 篇11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途径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低段的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若能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学生是非常乐于接受的。短短的几分钟,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用比赛游戏来学习新单词,让学生把单词卡和黑板上的音标搭配,看谁记得又清楚又多来检测学生的预习。为了检测学生的听力和理解力,可以把问题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签选择问题,让学生用向左或向右转来判断句子的正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关键词和目标语言,在阅读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力,可以说,游戏可以贯穿整个课堂。

著名的澳大利亚教育家说:“忘掉所有术语,忘掉所有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名词,我们真正要把握的要点可以被归结为:真正的学习。”这种真正的学习有三个要素,他们是有趣的、快速的和满意的。最好是放松、行动、兴奋和乐趣。那么,游戏激趣便被英语教师自然而然地选用。

在平时课上,我也采用大量游戏激趣法。在介绍动词时,我让学生表演一些动作,让其他的学生猜单词,或用英语歌曲来学习数字、月份等,用BINGO游戏来测试他们的听力。

在介绍句子时,自编Chant或用李阳的“一口气法”和“三最法”来训练。就是看谁能用一口气把这个句子读尽可能多的遍数。或看谁读得最大声,最清晰,最自然。学生很喜欢这个游戏,就连学习最差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在同学们面前一展身手。

在语法训练中,面对抽象的语法,我让学生自编歌谣来帮助记忆。例如,be动词的口诀“我用am,你用are,is跟着他她它”。

在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集体完成一篇作文。方法是一人一句。另外,我还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自编故事的方法。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游戏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在任何课上都适用,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教学都应包含有游戏的成分。”事实证明,游戏激趣法,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某种知识,并自然而然地想去应用它。

因此,兴趣是英语学习的生命,而游戏是一个被公认的激趣方式,它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通学生的心灵渠道。

让小学生英语学习充满乐趣 篇12

一、合理把握学生心理,激发维持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激励浓厚兴趣,激发坚强意志,从而进一步促进学习、掌握英语的能力。在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要适应他们的新奇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维持英语学习动机。例如:小学生刚接触英语时,往往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都想掌握这一门语言。此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运用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有趣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增加趣学元素

(一)Warm-up环节

我们常用日常问候、自由交谈、唱英语歌曲、听口令做动作等一系列活动作为热身活动。某教师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3B Unit 4 What's the time时,在热身活动中运用了猜谜游戏:I have two hands but no feet,I have a face with 12 numbers but no eyes.Who am I?在相互问候后,教师就用谜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听力练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转向了教师所说的谜语。由于谜面很好理解,答案就很容易想到,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小小地体验一下成功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兴趣。

(二)Presentation环节

小学阶段呈现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词汇和句型,对于不同的内容和知识点,可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某教师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5A Unit 9 Shapes时,师生均准备了一张菱形的纸,学生跟着老师动脑动手,将纸进行裁剪折叠等加工,首先把纸从菱形变成长方形,然后从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又从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在这一系列的动手过程中,师生合作,将图形设计出来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呈现了新授的单词。让学生在动手探索中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枯燥地、单纯性的呈现,而且这一方式在平常的上课中不常用到,让学生感到新颖。

(三)Practice环节

玩游戏,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开展游戏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英语练习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学得知识。如英语课前,教师在发出指令“Simon says”,让学生根据指令做动作,反应慢或做错的同学罚唱英语歌曲。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其过程中虽然只有老师在说句子,但是学生听了老师的指令后首先要进行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一遍一遍地进行发音,从而达到操练熟练的目的。同时,这一游戏属于小组竞赛游戏,学生好胜心强,在游戏中就会集中精神思考防止出错,这时学生自身就会去强行记忆五官的单词,在游戏操练中得到强化记忆。

(四)Consolidation环节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老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抄写英语单词,少则3~4遍,多则6~8遍,学生们对于这种枯燥、乏味、机械的抄写活动早已厌倦,多数学生是应付了事。在我所听的许多公开课中,老师所设计的巩固基本上是根据课文完成填空以帮助理解课文的意思,或者就是拼读、拼背单词。殊不知,用大量的抄写来巩固知识,没有了单词的语言使用环境,学生更容易出现刚刚抄写完就忘词的现象。所以,科学、有趣、高效的知识巩固过程显得更为重要。

三、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有效营造乐学氛围

英语毕竟不是母语,除了英语课40分钟里使用到英语、课后完成英语作业外,学生基本上就不会使用到英语。但是英语学习首先需有一个感受语言的大环境,既然学生在家不太可能都有感受英语的氛围,那么作为语言学习的实施单位——学校,就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如在校门可竖立牌子:Welcome to school!See you tomorrow!打出节日问候语:如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Happy Children's Day!等等。还可在每幢教学楼、各科室、生活场所镶上用英语打印的牌子标明,树木花草注上英文翻译。

另外,在校园一些显眼处可定期贴上一些画报:可以是英文漫画、智力小游戏、谚语俗语名言,也可以是英语小故事、小百科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里开设一个英语角或英语俱乐部,并规定成员定时交流学习英语的经验和体会,还可组织一些游戏或活动,寓教于乐。

上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