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共8篇)
故乡的年味
在最早的传说里,年是一个怪兽,在后来的文化里,年是一个节日。过年,成了国人心中最隆重的风俗。
我的故乡位于鄂南,江汉平原,毗邻湖南岳阳。
故乡的年是咸的。每当进入农历腊月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杀猪宰羊。那些日子里,猪嚎羊叫,乡亲们把这些牲口家禽宰杀腌制后,就高高低低的挂在火炉钩上,噼里啪啦让烟火熏烤,做成腊制品。这是过年上等的菜肴,也是乡亲们待客的主打菜。
故乡的年是烟火味的。监利紧邻浏阳鞭炮之乡,春节前最为快乐和常见的声音便是鞭炮声了,“呜——啪——”迈进村口,走上田埂,处处可见各式的鞭炮在空中升腾炸响。洒落一地红白纸屑
过年了,新房竣工和娶媳妇的特别多,村里村外,锣鼓喧闹,接新人的欢叫声,住上新房的欢笑声,不时此起彼伏。
故乡的年是香的。甜脆的米糕,香酥的麻片,爽口的年糕……好吃的数也数不清。那时把年味搅的最浓的是大爆米花。接近年根,大爆米花的汉子就会走村串户,挑着担子,一头是一个风箱,一头是葫芦状的“黑葫芦”。他刚进村就放下担子,便有小孩和妇女端着新米围观了。他把米倒进“铁家伙”的肚子里,再放进一点糖精,将口密封后就架在火上,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将葫芦慢慢摇。等差不多火候的时候,就将铁葫芦的头伸进长长的袋子里,迅
捷扣动扳机,随着“砰”的一声爆响后,白色饱满的爆米花就喷出来了,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诱人的清香,小伙伴们这时会迫不及待的冲上去抓一把尝尝,还争相塞满上下口袋,逃之妖妖。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故乡的年是红色的,红色的画,红色的对联,红色的衣服,红色是故乡最盛行的颜色。父亲很早以前代过小学老师,练过毛笔字。那些日子里,父亲总是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宽敞的正厅里,在八仙桌上裁好纸,压出暗方格。我这时就会抢着给他研墨。墨迹未干的对联,父亲让我帮他摆满正厅的凳子上或地上,红红的色调,浓浓的墨,把正厅映的喜气冲天。
“上坟去——”家乡有除夕上坟的习俗,时间一般安排在太阳落山后,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上我和妹妹给祖父上坟,还要求我们跪拜作揖,铭记先人,求的来年平安,饮水思源。吃年夜饭,也叫年饭,是故乡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每家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合家团圆,围坐在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实难以言喻。当然不管菜肴多少,最不能少的就是<。)#)))≦,年年有余。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华”。年夜饭吃完后就是守岁了,那时没有空调,小孩看春节联欢晚会,全家围炉而坐,大谈今年收获成长,明年期待。
除夕的高潮就是父母发压岁钱了。小时候父母为让我们多守一会儿岁,便故意将压岁钱留在最后发,在那时,10块钱对小孩来说,便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事情,可以买玩具枪,可以买子弹,可以买鞭炮。
新年初一,从零点开始,鞭炮声就会此起彼伏,昼夜不停,这叫“开门爆竹”,或迎财神。鞭炮放的越早越好,越有喜气。
初一早上,我们就会穿母亲准备好的新衣服,打扮的整整齐齐,出门拜访同族,因为穿得漂漂亮亮,精神面貌特别好,觉得自己好像一夜之间真的长高了,长大
了,懂事了。长辈们看着我们这些打扮得招人可爱的小孩子,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赶忙给我们发红包,往我们口袋塞进一些好吃的零食,心里特满足。
文章开头以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 一个“最”字, 把春节置于“第一节日”的地位。接着, 作者运用“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 程度逐步升级, 表现了越到年根, 年味儿越浓。
文中, 作者共写了10件事, 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 同学们, 你能用“动词+名词”的格式将其概括出来吗?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温馨提示】按照时间的推移, 作者还描写了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守除夕、拜新年等习俗。
作者对过大年的每一件事的描绘, 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画, 生动而富有情趣, 年味儿十足。
细读文章可以发现, 文章还运用了不少重叠式词语、并列式短语来表现年味儿之浓。如“家家炒花生”中的“家家”是叠词, 体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炒年货, 过年的气氛很浓。又如“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中的“村南村北”写出了整个村落的人们互拜新年的热闹气氛。大家再找找, 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呢?
【温馨提示】如“一天比一天增温”中的“一天比一天”, 说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一锅又一锅”“一捆捆”, 写出了炒的年货多, 烧的柴禾多, 表现了过年气氛的浓烈;“此起彼伏”写出了集市上四处都是小贩不停的叫卖声, 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 文章中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句子, 也能体现浓浓的年味儿, 如“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这一句, 用夸张的修辞, 表现了妇女们为了置办年货而忙碌的情形。同学们看看, 课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句子呢?
【温馨提示】如“门神爷也换岗了”“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 就要开刀问斩”等。
过年如此热闹、如此隆重, 是因为它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盼:欢天喜地, 享用劳动果实;展望未来, 祈求好运, 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 增进亲情, 密切邻里人际关系, 和和美美奔前程……
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放“卫星”,我刚读初一,食宿在学校。大年30前一天,全校师生还在远离学校的山上大肆砍伐树木。“落其芬芳”后,两三个同学抬一棵树,运到学校,又砍又锯又劈,肢解成一节节或一块块的形状,就这样湿漉漉的往“土法上马”的炼钢高炉里投。年30回到家里,父母看到我脸上、腿上、手上被树枝划破的血痕以及手上脸上被炉火熏黑的“图案”,还有被划破扎破的衣服,心疼得很,暗暗地流泪。那时,吃公共食堂大锅饭,家里锅碗瓢勺凡是带有金属的制品,作为大炼钢铁的“原料”全部上交了。中午在学校喝了几碗玉米粥,早就饿了,回家想加点“餐”,热几个馍吃也行,可家里没粮没柴没炊具。一直饿到天黑,父母才去全村共一个的食堂里打饭打菜。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才回来,说全村百多户人家,排了好长的队。母亲挂着一个篮子,上面压了一件烂棉袄,一只手还紧紧地捂着它,好像怕篮里的东西跑掉似的。我迫不及待地要掀开篮子,母亲打了一下我的手说,别急,要按人头分着吃。她轻轻掀开烂棉袄,里面装的是蒸饺子、馒头和馍,还热气腾腾。大哥和大姐已成家另立门户,现在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我和父母共6口人。饺子每人20个,白馍每人2个,黑馍每人2个。父亲端回来一个小脸盆,里面盛的是杂烩汤,有薯粉丝、红白萝卜块、豆腐凉粉块,很难搅出一块肉来,只闻到点肉腥味。我动作最快,也吃得最快,三下五去二就把分内的饺子吃完了,瞪着眼看着父母。父母一个饺子都还没吃,手里拿着黑窝头啃,对我说吃吧,吃饱为止,这样我又吃了10多个饺子。家里人都让着我,记得父母一共只吃了不到10个饺子,我不但又把两个白馍吃了,每人2碗的杂烩汤,我也喝了3碗,撑得直打嗝。到了初一至初五,饺子和白馍逐渐变少,最后被掺有很少白面的杂面馍代替,还有蒸红薯。好喝的杂烩汤也逐渐被红薯玉米高粱面稀饭所代替。
1961年我到离家50多里的县城高中读书,回家的次数少多了,平均每月一次。每次来回都是步行,每次脚都磨出血泡,腿都累得僵硬不能弯曲,腰也直不起来。当时政府照顾学生,我们还有高粱玉米红薯稀饭喝,每顿每人2碗,还有一个窝窝头馍吃,如果没有馍,每人就发三四个蒸红薯。但我们村里就不同了,因为缺粮,食堂里吃过树根草根榆树皮、榆钱(榆树上开的花似圆铜钱状)、槐花、观音土等。那年过春节,也没见到白面的影子;所谓的饺子,就是红薯面片里包些红薯叶萝卜丝,把它压扁,蒸成熟的。不管怎么说,没吃到粮食以外的东西,父母都很满足了。而我们兄弟姐妹,当时最大的满足就是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哪还能挑剔吃什么呢。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楼房里,不但少了些许过年的热情与幸福感,反而多了一丝落寞!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童年过年时那些幸福的往事。
在北方,进入腊月就算进入年的范畴了。从腊月二十三这天开始,寒气料峭的空气中便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童年时期过年的回忆慢慢浮现在眼前。
喜欢回望那些遥远而朦胧的东西和感叹短暂逝去的岁月。然而,常常感觉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我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好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火阑珊映下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好的,因为它只截取我记忆中最美的一瞬间,如含苞待放的花儿、如偶然邂逅的友人;逝去的东西也是美好的,因为它留给我不可再有的惆怅,也就有了永久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那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的那一年一度的年味……
“新年到,穿花衣,跟着爹娘赶大集……”每逢到了腊月,总期盼着年快些来,因为过年不仅可以穿上母亲新买的花衣,还可以享受各种美食和过年的幸福。我们唱着自编的歌谣,在寒假里,跟随父母赶集购年货。时不时掰着手指头倒计时,先盼着过小年,有好吃的,然后过大年,有大肉吃。
腊八已过,父母就计划着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杀了过年。定好日子,父亲提前在院子里挖个坑作为土灶,放上大铁锅,留待烧水烫猪毛。然后请杀猪匠,通知亲朋好友,把提前劈好的木柴添加在灶膛里,滚烫的沸水在大铁锅里翻腾着,院子里浓烟滚滚,热气腾腾。大肥猪震耳的嘶叫声夹随着灶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的爆破声窜出我家小院,在村子上空蔓延。
杀过年猪是我和哥哥最兴奋的事,调皮的哥哥把猪身上的猪泡泡吹的大大的,绑在两米长的竹竿上,满村炫耀,惹来众多小伙伴和乡邻们羡慕的目光。是的,在风雨烈日中辛苦劳作了一年,杀猪过年无疑是对勤劳者的见证和肯定。
父亲在猪身上挑些最好的肉招待亲朋好友。母亲炖好的滚烫的大块猪头肉在桌子上散发着的香味,亲朋好友高堂满座,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谈笑畅饮。酒喝干了再斟满,一杯接一杯,直喝得脸上红霞飞!家人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肉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送走亲朋,母亲把剩下的肉腌制起来,再选些五花肉,拌上佐料,挂在屋檐下风干,等待着新年的来临。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农村风俗炖猪肉,蒸米饭。母亲早早洗好萝卜,提前一天让姐姐到街上买来粉条。小年这天,母亲早早起床,把锅灶洗刷干净,蒸米饭,炖猪肉,凉拌猪耳朵,让馋了一冬的我和哥哥姐姐们尽快咀嚼到香甜可口的味道。
腊月二十四,屋檐下渐已风干的腊肉,拉开了新年的序幕。家家户户真真切切地忙活起来。蒸馒头、蒸豆包、炸丸子、炒瓜子,忙个不停,灶膛里的火苗呼呼绽开了火红的花朵。
父亲拿一根竹竿,绑上鸡毛毯,细心的拂去挂在墙上的蜘蛛网和灰尘。还要爬上屋顶把积聚在烟囱里的灰尘清理干净,梳理畅通,让来年灶膛的.火更加旺盛的燃烧。母亲也忙碌着烧满一大锅开水,装满洗衣盆,把床单、被罩、枕巾、窗帘统统地撤下来按在洗衣盆里,挽起袖子,洗刷不停。我和哥哥姐姐也闲不着,拿起铁锹、扫帚,把院子内的积雪清扫运出去。清扫积雪时,哥哥姐姐们你抓一把雪团打我一下,我搓一锹雪扬你一身,直到满头满脸热气蒸腾。这样,年味儿在大人的忙碌和我们的嘻闹中荡漾开来。
为了迎接新年,我们一家大小忙的不亦乐乎,把门窗,家具,器皿都擦得锃亮。
小年过后,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漂泊的游子已经陆续从千里迢迢的异乡赶回家乡。赶集的人更多了,小镇也渐渐热闹起来,忙碌一年的人们背着购置的年货拥挤在人头攒动的大街小巷。哥哥缠着父亲要鞭炮,我和姐姐陪着母亲在街上布摊挑选布料做新衣,一切准备就绪,只盼着新年的到来!
终于等到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母亲和姐姐包好饺子下了一锅,我们一家品着美味饺子,吃得不亦乐乎。吃完早饭,开始贴春联,母亲用面粉熬好了浆糊,父亲和哥哥张罗着贴对联,我帮着姐姐们贴窗花。母亲在厨房里忙碌午饭和年夜饭,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我和哥哥跑到外面撒欢儿放鞭炮。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黑白电视里的联欢晚会载歌载舞!有句老话,三十晚上洗洗脚,会在来年交上好运,所以拼命的把脚丫子洗得白净!洗去一年来的尘埃,洗去一年来的疲惫,洗去生活中的烦恼,洗去尘俗中的不幸,洗去一切的忧伤!除夕是要守岁的,守岁是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是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厨房灶膛里火也不要熄灭,放块未燃尽的木炭在灶膛里,让火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烟花、鞭炮齐鸣!除夕的天空绚丽璀璨,分不清哪是烟花哪是星辰。虔诚的老人在大门前点燃香烛钱纸,叩拜祈求上苍的庇佑,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乡村新年的夜空更加欢腾了,炮竹声声,连绵不断地响到天明。
初一早上,父亲取下屋檐下的腊肉,母亲用温水洗净上面的灰尘,剁成一块块,配上佐料,加上萝卜粉丝放在锅里炖,蒸笼冒着热气,从缝隙中挤出来,把空气都搅香了。灶旁的风箱“呼呼”地送着气,菜肴和饺子在铁锅里打着滚。石窝窝里的腊肉骨头被母亲捣成碎块,拌上佐料,揉成肉团,放在清水里蒸煮。蒸了几滚,就成了腊肉骨头丸子。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骨头丸子,夹一个放进嘴里,那份糍粘,那份清香从舌尖一路奔放到胃里,唇齿留香。小院里到处洋溢着年味、香味!这是盼望已久的味道,骨头丸子是团圆的味道,也是吉祥的年味。
哥哥把挂在院子里树枝上的鞭炮点燃,“噼里啪啦”地爆破开来,有一气呵成的气势!绯红的纸屑如风中的腊梅满天飞舞,不断蔓延在村子上空。母亲说:炮竹声会把一年的晦气驱散。
待鞭炮燃尽,是该吃团年饭的时候了,我们一家大小团团圆圆的坐满一桌。一年到头最丰盛的菜肴和饺子摆满了桌子,碗里倒满了最好的酒!团年饭当然少不了鱼,寄托着父辈们的希望,希望年年有余,有头有尾!吃团年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吃饱了不能说不吃了,筷子也不要掉在地上,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赶忙会说“岁岁平安”。我们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吃完饺子。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万象更新!吃完早饭,给父母磕头拜年,得了压岁钱。跟随哥哥姐姐赶大集,哥哥买了鞭炮,姐姐买了艳丽的丝巾,我买了蝴蝶发卡。初春暖暖的阳光洒满院子,映着我和姐姐红扑扑的脸颊,映着戴着蝴蝶发卡的我在新年的空气中张扬着跳跃。邻居家的嫂子们穿着碎花小棉袄,纷纷出了家门,聚在一起磕着瓜子拉家常。男人们在打长牌,老人们啪嗒啪嗒地吸着旱烟……不一会儿,村里耍龙灯的来了,人们聚拢过来,迅速围成了一个圈。人们随着清脆高昂欢快的唢呐声扭动着腰肢,新年的气氛像烈酒一般浓烈,欢声笑语不断充盈着我们的小村庄……
母亲说:初一到初五不能扫地,因为地上的垃圾越多,财富就越多,所以不能扫走,希望在新的一年创造更多的财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初一的汤圆,初二的面。面条象征着长长久久,源远流长,也是长长的思恋。初二这天,也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便开始走亲串友。一年到头,从播种到丰收,忙碌辛苦了一年,该回娘家看看。路上走亲戚的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姐姐带着孩子来到娘家,母亲把腌制的腊肉切好炖熟,招待姐姐和她的孩子。外婆是疼爱外孙的,母亲悄悄从柜子里翻出一大把糖果塞在外孙衣袋里。待姐姐领着孩子回家时,母亲又从里衣口袋里掏出藏在手绢里的零钱,一层层揭开,从中抽出几张一元纸币发给外孙。直到送到村西口,才抹着眼泪转身回来。
走完亲戚,立春了。勤劳的人们已经坐不住了,纷纷扛起锄头,下地铲起一堆堆草皮,再泼上一层层粪,准备着春耕时的肥料。有句俗话说,只看见人家过年,没看见人家种田。是的,要想过丰盛的年,就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奋斗。
正月十五,我们当地习俗蒸面灯。母亲和好面,根据生肖蒸了龙灯,兔子灯等。夕阳西下,十五的月亮早已从东边升起,圆圆地挂在村东那片光秃秃的杨树林上,照耀着祥和的村庄。我和哥哥还有村里的小伙伴们端着添满豆油的面灯,乘着朦胧的月色,在寂静清幽的夜晚,三五成群地聚在村头小巷,比谁的灯好看、亮堂。待面灯里的油燃尽,我们才乘着月色悄悄回家,在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中送走新年的最后一天。
从大年初一开始直至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剃完“龙头”,这年才算过完,年味儿才渐渐地散去。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和奔波。
一天复一天,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望着父母脸上又增添了一道道皱纹,多了一缕缕白发,才恍觉,我和哥哥姐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并都儿女绕膝。
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鱼肉餐餐有,新衣天天穿。但我至亲的父母却已经去往天堂!春节过后,娘家虽然有哥嫂,但没有父母的家,年味的感觉似乎比以前寡淡了许多。回想起儿时有父母的年味,心里平添了诸多怀念和留恋。
时光匆匆,已在这繁华的都市匆匆十几载。转眼间,新年的的步伐又将临近。不知为何,听着门外响彻云霄的烟花声,我却想起了故乡老宅门前鞭炮制造的滚滚浓烟。不知为何,望着窗外巨大的电子广告牌上的“福”字,故乡老宅的红窗花却浮现在我的脑海。余光中老先生的一首《乡愁》将我的思绪拉向远方……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巨大的鞭炮声将我从睡梦中叫醒。我揉一揉朦胧的睡眼,走出老宅一看,小巷里房与房之间已经挂起了红红火火的大灯笼。各户人家手工制作的千奇百怪的灯笼们由一根长绳从巷头串连到巷尾,像一条巨龙在小巷上盘旋,将每户人家团结在一起,寓意着长长久久,邻里和睦。一场小雪不期而至,使整个小巷变成白色世界。白色的雪压在粉红的梅花上,想盖住这害羞的小姑娘,却丝毫无法掩盖“她”的美丽。人们在梅花枝上挂上红包,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一帆风顺,财源滚滚的美好愿望。我拿起一块热腾腾的年糕跑向对面的大院子。奶奶正在院子里教哥哥姐姐们剪窗花,每个人都认真地学着,希望自己剪的窗花能在窗花比赛中胜出,得到一个大大的红包。我虽然对比赛不感兴趣,但我也乐此不疲地剪着玩,剪出来的东西奇形怪状,逗得奶奶哈哈大笑。
年三十前,各地的亲人们都纷纷赶回了家,我也终于能见到分别一年之久的父母了。每次父母过年回家都会给我带来小礼物,有时是最新的玩具,有时是几本故事书。无论父母给我带回什么,我都将它们当作宝贝收藏起来,因为它们承载了父母对我的爱,也寄托着我对他们的思念。所以每天我都盼着新年早点到来,这样我就又能见到亲爱的父母了。
年三十的晚上,奶奶将她准备了好几天的美味佳肴都端了出来,有水晶饺子,年糕,鸡蛋饺,梅菜扣肉等等等等,看着就让人馋涎欲滴。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喝着家酿米酒,看着春晚,叙着旧,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时的我总喜欢和哥哥姐姐们抢着饺子吃,希望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那个饺子,来年就能获得好运。饭后,亲朋好友们将封好的红包悄悄藏在每个小孩的.枕头底下。小孩们只有睡一晚后,才能打开红包,俗称“压岁”。每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我便赶紧爬上床,摸一摸枕头底下厚厚的红包,甜美地进入梦乡。这时在白雪覆盖的世界家家户户亮起点点红光,让“年”的味道传递到远方……
过年的年味散文一:
微风,悠然划过窗台,停靠在窗外的松树上休憩。眼前,忽然一亮。没注意什么时候医院里到处挂满了红红的灯笼。蓦然惊觉,是呀,就要过年了。今天已经腊月二十八,还有两天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将为新的一年叩开新的希望。
久居闹市,早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按部就班。年关已近,却总在怀疑是不是真的要过年了。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有在路上看见那些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才不得不相信,是真的要过年了。
其实,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但那时候的岁月,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记住,去回忆,去眷恋。
小时候,年味是一卷泛黄的刺绣。朴素的针脚,蜿蜒着儿时的快乐与童真。
那时候,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气与忙碌萦绕在耳边身畔。一场雪后,大片大片的阳光照耀在屋檐上。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一种叫做吉祥的气氛。寒冷的北风,好像渐渐疲倦,偶尔会停靠在窗外的石榴树上休憩,广袤的平原一片寂静。
街道两旁,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福字,开始陆续走进千家万户,就等除夕那天,用来装饰来年那个红红的希望。每当这时,父亲和母亲都会开始忙碌各自的分工。
父亲会把平时乱七八糟堆在院里的柴火,仔细的用砍刀或者斧头裁成一段一段,整齐的摆放在某个墙角,等母亲用来生火烹煮。然后,就会把一些黄米用清水淘洗,捞出沥干,等晾的半干就开始把黄米里面的小石头或者沙子挑选干净,拿去邻村的大石磨上磨成米粉,用来做年糕。最喜欢妈妈做的年糕,放一点糖,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香,现在想想还是意犹未尽。
通常,我做的活就是擦玻璃,不一会就可以让一整个窗户明亮的一尘不染。偶尔,母亲也会让我帮着做一些小活,譬如烧火,或者喂猪,平时母亲都不用我,只有到了忙不过来的时候才会叫上我。
日子,不觉到了腊月二十一,父亲和母亲就开始扫尘。这可真是个累活,因有的大物件一年没动过,就需要挪开或者搬到院子里,等把屋子里扫好了再搬进去。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钻进暖暖的被窝,闻着阳光的味道,虽然累点却感觉真的很幸福。
忙着,说着,笑着,不觉又到了该我过生日的时候。我的生日是腊月二十六,不知为什么,母亲总会把做馒头这一件大事情放在这一天。印象中,在娘家时好像每个生日都是与馒头有关。
每当这一天,便会有邻家的婶婶大娘过来,帮着母亲蒸馒头,因为是摆供要用的东西,所以母亲从来不让我们小孩子插手。
好像她们早就做好了分工,拉呱一会就开始做各人的工作。通常,都是最有劲的那一个和面,因为面需要比平常硬一些才可以站住形。剩下的几个人就开始轮流把和好的面从一遍揉到两遍到三遍甚至四遍。慢慢的,一块看似粗糙的面被母亲他们雕琢成了一个个白白的泛着光的大桃子。这些大桃子一般差不多就是两斤或者两斤二两。为了准确一些,我还看到婶婶把揉好的面团都称了一下。呵,她们的手可真准,一般都分得八九不离十。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一直是母亲他们的话题。其实,那时候真的不懂是什么含义。现在终于明白了,面越揉越白越劲道越好吃,至于“打到的媳妇”在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我想应该不会有这种现象了。爱还爱不够,怎么舍得打呢。
等面桃子在他们手里转了好几遍,母亲便会下炕去烧水。她要将炕烧热,这可不是为了再暖和一些,她是为了让炕热了以后便于做好的馒头起发得快一些。
馒头在母亲们的手里越揉越白,圆圆的头顶泛着淡淡的青光,不久就成了一个个小圆柱体。为了让做好的馒头起发得快一些,母亲总会准备一床干净的被子折叠成上下两层,中间再放上包袱。那些小柱子,就像一个个小娃娃一样被母亲们放在了暖暖的被窝里。
屋子里渐渐热气腾腾,因为炕比较热嘛,那些成型的馒头在被窝里开始发热,冒出热气。就这样,轻声笑着,做着,揉着,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忽然就会感觉有种暖暖的东西在心间漾开,我体味到了淡淡烟火里的快乐与简单的幸福。
馒头,在母亲们的说笑中做好蒸熟了。如果时间充裕,母亲就会直接蒸年糕。最喜欢吃年糕,粘粘的,蘸一口糖,又香又甜,不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那时,虽然不曾刻意为我过过生日,我却永远记得母亲和婶婶大娘们忙碌的身影,还有那蒸好的馒头浑圆浑圆的像一座座小山,洁白,剔透。
时光如水,淡淡如烟。现在回想起母亲们做得大馒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知道,那里面不仅有劳动的艰辛,更有一份他们对来年的敬重与希望。
结婚后,生日都是在婆婆家过。虽然再也看不到母亲们忙碌的热闹劲,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母亲一样的温暖。婆婆再忙,也会和公公准备好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着,笑着,生日就在其乐融融的一顿晚宴中度过。感恩十几年以来,婆婆始终如一让我在浓浓的亲情里感受她不曾说出口的爱意。
生活,浓墨淡彩。总认为过年,是属于一岁中最浓的那一笔,隐匿着盛大的狂欢。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一直重复着相同的习俗。腊八,辞灶,除夕,守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渐远的岁月里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我们也越来越知道珍惜珍惜这种平淡而深远的幸福。
从初一开始,一直是忙碌的样子。这一拨客人走啦,下一拨又接上。就这样在忙碌中,不觉已经到了初八。依然有零星的鞭炮声不时入耳。年华又添一岁,时光依旧如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就!
过年的年味散文二:
未养辞旧悄然去,申猴踏雪迎春来,普天同庆佳节日,张灯结彩庆丰年。
过完了二十三小年,年的味道渐渐的浓了起来。购物备年货成了最有趣的也是最忙碌的事情,每天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陆陆续续不间断的去供销点购货。心里真有些对年的期盼,因为年才能和儿女们团聚。我跟老公每天合计着买哪种水果,买几样蔬菜。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口味购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期盼的心变得急切,每天看着新闻里播放春运的实况,看着奔驰的列车和那拥挤的人群,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流动的人群,寻觅着儿女们的身影。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面对着这些年货,儿时记忆中的年味缓缓盛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带着飘香的回忆溢满心间。一切似乎很久远了,再没有曾经的期盼与渴望,没有了曾经的欣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早已失去了对年的热情,只留下一份对逝去岁月的感怀和深深的眷恋。
记得儿时,那个时代物资匮乏,过年成了最幸福的一件事。也正因为那个时代的贫穷,才有了今天让我们难忘的那份简单而真实的快乐!也有那份年的味道令我们记忆犹新!
每每一放寒假,一群同伴聚在一起,扳着手指热切的期待年的到来。快乐的总把民间的谚语挂在嘴上:“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打扫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发面,二十九蒸馒头,三十下晚坐一宿,初一初二拜年走。”盼年的喜悦和幸福感总绽放孩子们的脸上。
因为只有过年晚上,才能吃上一顿不掺玉米面的饺子。才能穿上一件或用哥姐们旧衣服改制的新衣服,一根新头绳是年的奖赏,心里美滋滋的。同伴们互相彰显着自己的美丽,年的富有。一张张笑脸透着无限的天真与快乐,像一个个美丽的天使,将节日的喜悦传遍千家万户,传遍农家的每一个角落。
过年的气氛浓浓的,不但扫去了一年的灰尘,还把墙壁装点一新。满屋的年画会让你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曾记得,大我四岁的二哥最喜欢年画了,买年画的钱几乎都是他早起捡粪时捡拾破鞋、绳头等卖所得的钱买来的。那些古老的年画,有讲究的四扇屏,令人耳目一新。可是不等出正月就恋恋不舍的把画收藏起来了,留着下年再贴。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着,心里积存着对年的渴望和对画的爱恋。虽然那时的生活贫困拮据,但在人们的意识心态里对年的欲望特别的强烈,都尽可能的完善自己改变一下生活 的面貌。不但从每个人的身上,或从屋内到院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一张张大红福字,预示着福来到,一张张挂钱象征着明年的财源滚滚,一幅幅对联无不透着年的吉祥与喜庆。
厨房里,母亲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饭菜不断飘来浓浓的肉香,怎能不令幼小的我们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就能吃上向往已久香喷喷的饭菜。又白又大的上供祭祖宗的馒头,令我们望眼欲穿,只有玉米面与白面掺半的馒头,或豆沙包才准许我们吃。那吃一口也感觉非常好吃,软软的,透着淡淡的香甜。至今想起来,那香甜的滋味依旧在心头缭绕。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当中,永远的成为了一种怀念!
过年的夜晚,更是令人怀念,幼小的我总跟在二哥的身后,接神送神成了我俩兄妹的专职任务。燃放鞭炮时更是热闹非凡,父亲张罗着,两个兄长忙活着,在院子里笼着一堆火,围着火堆放鞭炮。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瞬间整个院子像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照亮了院子里每一个角落,照亮了我们幸福快乐的容颜一张一张的笑脸。在欢笑伴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我们渴望着长大,向往着美好的明天!然而,那种欣喜与期待,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终究成了今天的回忆。回首儿时的守岁,那一盆冰冷的黑秋梨和那单一的熟葵花籽,无不令人心里头略过淡淡的苦涩,淡淡的哀思。
经历了人生的春夏秋冬,回首走过人生的坎坷的每一段路程,风风雨雨几十年、岁月赋予了我们一份淡定与从容。生命不可以重来,时光不可能倒流,无论是憧憬也好,无奈也罢,年都会把每个人推向未来。如同大自然的季节轮回,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顺应规律。岁月的沉淀,也逐渐让我们对年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深的感触!儿时的年味,在岁月的流逝中,深深的烙在我们的脑海里,飘在记忆中。终究让我们懂得,令我们难忘的其实是儿时纯真的岁月,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时光!
静静的聆听着岁月的过往,轻轻的将所有的日子翻过,新的日历开始了新一年的篇章。突然感叹,岁月竟然如此匆匆!昨天,已然成为了回忆!
又是一年春节至,网上购物开始忙碌,女儿儿子为了献上她们一份孝心和挚诚的爱,在网上为我物色了一件羽绒大衣和羊毛衫。色彩样式孩子们互相商量着,互相传递着信息一遍遍筛选着,把一份份浓浓的爱在心里传递着。大街上人潮涌动,供销点拥挤不堪,各种商品都成了节日的畅销货。人来车往的说笑声,孩子们三俩成群的嬉闹声,以及道路上堵车的鸣笛声,无不提醒着年走近的脚步。红红的灯笼,吉祥如意的对联,各种各样的年画,处处洋溢着年到来的喜庆。越是如此,越是感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越是如此,越是感触“新春佳节至,更添一分思念”。
于是,年便成了一张张握在手里的车票,无论天南地北,雪雨风霜,回家过年成了每个人迫不及待的心愿;年也就成了手里的大包小包,车后备箱里的小超市;年也就成了电话里亲朋好友一条条的新春祝福短信;年也就成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渴望,亲人的相聚;为了团圆,为了那份凝聚在心里的情与爱!岁月改变的是容颜,却永远改变不了亲情的渴望,改变不了年这个传统节日在每个人心中的根深蒂固!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根!
让我们在岁月的回首中静静的守望;让我们静静的守望中,默默的祝福;让我们在一家人团聚中感受着亲情的温暖,让爱在凝聚中升华,让祝福传递着情谊;让我们在逝去的养年的终点,点亮猴年新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轻松起航,努力新的明天!让我们在浓郁的年味中,看江山如画,听岁月如歌,品挚爱的真情!
过年的年味散文三:
今早,睁开惺忪的双眼,看见几个文友在群里说腊八节快乐。我感到十分的惊讶,因为我感觉时间过得没这么快。有点不相信的我,翻开日历一看,今天果真是腊八节。我激动地说道:“哇塞,就快过年了!”
【一】买年货
朋友,在我们这里,过了腊八节,大家就开始买卖年货了。记得小时候,喝完腊八粥后,大家都在家里筹算过年要买一些什么东西,具体多少,把它们一一列到本子上。翌日一大早,村民们就纷纷起床,洗簌过后,拿着蛇皮袋子和扁担,到马路上坐拖拉机前往集市。
在此时父母也会带上我去买年货。拖拉机上,大人们兴奋之中唱一两首歌曲,我们这些小孩子有时也跟着唱,大家都嘻嘻哈哈的,一路走去,十分热闹。
到达集市,下了拖拉机后,我们便分道扬镳,各自买各家需要的年货。而我家进集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买新衣裳。此时的父母也会大方起来,只要是我觉得满意的一两件新衣服,母亲都会费尽七嘴八舌跟卖衣服的老板讲价。但最终不管是讲到多少价格都会给我买下。
买完衣服后,父母带着我买家里过年吃的东西,如:苹果、脐橙、瓜子、糖、葡萄干、红枣等等。
回家时,大家买的都是大袋小袋的。拖拉机里,有时很难挤上去了,还有很多人硬挤上去。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拖拉机基本上看不到了,许多人家里有小车、摩托车、面包车这些,出行十分方便。集市里的年货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二】爆米花
以前腊月二十的样子,外村的人就会推着爆米花机来我们村的门楼坪里,进行爆米花。小时的我们看着爆米花机的师傅到来,心中兴奋不已,便会围拢到他的旁边,看他拆装爆米花机。
有些大人们看到自家的小孩在旁边围观,便会急忙回家,拿一个蛇皮袋和一些玉米,来这里进行爆米花。每次爆米花的师傅拿着玉米,把它们倒到爆米花机的里面,然后把盖子封住,在下面点燃一堆篝火。把爆米花机在火中不断地翻滚,我们在一旁嬉笑着说道:“爆米花师傅,爆米花师傅,等下爆米花烤熟了,分我一个。”爆米花的师傅,每次都直摇头。我们看着他摇头,着急地问道:“你能不能晚一点才回家,今天我爸妈有点事去了,他们回来后一定会弄玉米来你这里爆爆米花的。”爆米花师傅每次都笑笑,有时回答:“今天家里有点事,我可能会早一点回家。”我们听了,又急忙地问道:“那,那明天还会来这里爆爆米花吗?”爆米花师傅每次看着我们笑笑,便急忙点头。
当爆米花快要出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爆米花师傅叫我们捂住耳朵,“一,二,三。”然后爆米花机噗的一声,爆米花就从机子里出来,我们看了,急忙走上前去,有些掉在地上的,我们便捡着吹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吃起来有丝丝甜味。
近些年来,村里变富裕了,村民们都变懒了,不种玉米了,爆米花的师傅也不来了。去年回家过年时,我在集市上遇到爆米花师傅,向他问爆米花机的事,他说十几年没用,机器全生锈了,坏了,前几天当废品卖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哎!看来此生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爆米花了!
【三】杀年猪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四开始,大家就开始杀年猪了。小时候,谁家先决定杀年猪,就跟大伙们说。我们这群小孩子就提前到杀年猪的人的家里,给他家挑水的挑水、生火烧水的生火的烧水;而大人们呢,就把一把把杀猪刀磨得锋利,然后找一张结实的板凳,给杀猪时用。
等我们的水烧得沸腾时,十几个大人,便走进猪栏里,一个大人用锋利的铁钩把猪的嘴巴勾住,往猪栏外拉。其余的大人们分别抓住猪的脚,往猪栏外推。此时的猪发出嚎叫的声音。胆小的我们听了,急忙找一个可以看到杀猪的旮旯里躲起来,偷偷地看一下猪嚎叫的地方。
当猪被拉出猪栏后,大人们会把猪弄到板凳上。对杀猪有点熟悉的人便会拿着杀猪刀,给猪一刀,猪血哗哗地流出来,猪的主人便会拿一个干净的脸盆在下面装着猪血。当猪血流得差不多的时候,猪也死了。这时的我们才敢从旮旯里出来。
出来后便舀热水给大人们,他们便用热水烫猪。我们在一旁观看。当猪毛全部都被刮完时,用一些冷水把猪洗净,然后给猪开肠破肚。猪的主人家便会把一些猪肉进行切割,弄一些用来煮。村里的一些妇女们也会来进行帮忙,我们习惯在旁边洗菜、切菜这些。
当饭菜煮好时,杀猪的这户人家便会把全村的人都叫到他家来吃饭。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坐在桌子旁边,小孩字们拿着饮料和一次性杯子喝饮料,边吃饭边聊天,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就这样,今天你家杀年猪,大家来帮你家,在你家一起吃饭;明天他家杀年猪去帮他家,在他家一起吃饭。一直要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无话不谈,非常的和谐。
不过现在这种和谐的气氛没有了,因为大家不进行杀年猪了。有的人家养的肥猪,怕杀猪时全村人来他家吃饭,划不来。过年前也要把家里发肥猪卖掉,到集市里买二三十斤猪肉回家过年。
【四】问年债
我个人觉得,问年债是一件最让人厌烦的事。因为它会影响过年的心情,对这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很小的时候,因当时父亲办了一个养猪场,借了很多人的钱。正当第一猪快要出栏的时候,猪患了五号病。父亲急忙买一些药来医治,但最终猪还是一一死去了,导致我家没钱还债。
记得大年三十的下午,有几个人来敲我家的大门,我放开门后,只见他们铁青着脸,手上提着一个账本。还未等我说话,他们就走进大厅,来到父亲的面前,向他要钱,父亲结结巴巴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我养猪场的猪都患病死了,没有钱还你们的债务。”几个债主听了,顿时皱起眉头,语气有点重地问道:“你想什么时候还钱?”父亲回:“兄弟,过完年还你们的钱。”几个债主把桌子一拍道:“这是你说的,到时候没有钱,我们就住你家了。”父亲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点了点头。弄得全家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的,记得十年前,村里的亮根因平时借了隔壁村的修平三百块钱。修平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坐在亮根家,催他家还钱。亮根说暂时没有钱,十五天后一定全部都还清,但修平根本就听不进去,说没有钱今天晚上就要死在他家。亮根听到他这样说,向左邻右舍借钱,大伙都说过年,借钱不吉利,都不借给他。
等着有点不耐烦的修平,把亮根的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大声说道:“不管怎样,今天你得给我还钱!”亮根气得也大声说道:“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不要你的狗命,实在没有钱,就把你家过年的猪肉来做抵债。”修平脸红耳赤地说道。说完,扛着亮根家桌子上一块五十斤重的猪肉,回家去了。弄得亮根家连团圆饭都没有吃,春节招待客人的菜都没有肉。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大家的口袋也鼓了,问年债这种事,基本上看不到了。
【五】走亲戚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是给爷爷奶奶拜年,正月初二是给外公外婆拜年,正月初三以上就没有规定了。
对于走亲戚,以前给我的印象就是挑着担子,嘻嘻哈哈去的,兴高采烈地回的。但最近几年,很多人对走亲戚产生了厌烦感。我亦是如此,除了初一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到外婆家拜年外,其他的亲戚家,我都是让父亲带着两个弟弟去的。因为我感觉现在的走亲戚,不像是十几年前那样了。
别的先不说,先说一下我们村的小王家,他家以前亲戚众多,初一到初十都有许多亲戚到来。但最近几年亲戚只有几个了,原因是小王家跟亲戚家都算得很“周到”。记得前年小王家到他亲戚小李家拜年,提了一箱苹果去,两人没聊几句话,吃完早餐就回来了。而小李家到小王家拜年,带了四个小孩,挑了一担东西来。结果在小王家吃住了四天,弄得他们都断绝了亲戚关系,成了“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与我年龄一样大的徵鑫,他一直跟着他外公外婆,他爸妈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去年年初二他的奶奶气汹汹地走到他外婆家,直接把徵鑫数落了一顿。徵鑫一气之下,把八年前跟父母一起去亲戚家,亲戚是怎么样对自己的事说了一遍。很多人听了,都对他家的亲戚感到心寒。
【六】斗地主
年初六、七,大部分人家的亲戚都走完了,大家呆在家里没有事做,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打牌”,而在我们这里的打牌当中,斗地主是大家玩得最多的。
记得去年,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有点烦的时候,走出门逛了逛,结果发现路上没有一个人。我敲了一家人的门进去,发现里面全在斗地主。
当我走到他们的旁边,看完他们打完一手牌,出钱的时候,我呆了,有的人竟然出了一百多元。想想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的,此时却如此“大方”。
更令我意外的是,旮旯的桌子边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和红包钱,在斗小地主。我回想了一下以前的这个时候都是在门楼坪舞龙或做年灯的,不禁感叹:已不是以前的年味了。
【七】看“夜故事”
“夜故事”是我们湘南宜章的国宝。听老一辈的人讲,几十年前在我们村里都会举行。只是后来扮演夜故事的人没有水平与技术,人们看着乏味,便取消了。但在如今的县城元宵节的时候,这夜故事还是很流行的。
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我便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坐着大巴车前往县城。刚进县城,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翌日晚上的“夜故事”做准备。
翌日,街头巷尾都粘贴着或悬挂着一些图画和横幅,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夜幕降临时分,大家纷纷走到大街小巷上,而我们也会挤进前列。当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变黑时,夜故事也开始了。
关键词:色彩,动态,技法,情感表达,创作感受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 当全家人坐在饭桌前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吃着年夜饭, 爷爷突然之间冒出一句“还是现在的日子好啊, 天天跟过年一样”, 一个念头在我的头脑中产生, 一定要画一幅表现过年题材的画。所以在年中就拍了很多素材, 开学之后带着照片把我的创作想法告诉了我的指导老师, 老师听完我的想法后表示赞成和支持, 并告诉我可以用什么样的技法来表现, 就这样一幅表现中国人民欢欢喜喜过大年题材的画就算敲定了。
我画的内容是表现人物过年的, 全画分为三个阶段, 年前年中和年后, 在各个阶段人们的穿着是不同的, 所以要区别对待, 认真研究。我画的是一幅世俗风情画, 在创作过程中我不停的问自己我画的是年画吗?拿我的画到底是什么?所以就参看了王树村的《中国年画发展史》想从中寻找答案。“年画”就是“年话”是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年画历史源远流长, 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传说当时有两个分别叫做神荼, 郁垒的兄弟, 他们是督促世间百鬼的神仙, 黄帝就让百姓把他俩的形象绘于门上一驱鬼。这便是最早的门神画, 此后又出现了灶神画, 到了唐代, 门神从神话传说演变成真人,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晚上经常做噩梦听见鬼叫, 有人告诉他何不派两员大将守在门外保护, 唐太宗就派秦叔宝, 尉迟恭两员猛将守于门外, 至此, 唐太宗的病好了, 也不做恶梦了。皇上心疼两位将军, 就让宫里技艺高超的画工把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以挡恶鬼, 新的门神就出现了。之后又出现了捉鬼英雄钟馗, 妇女美人也随之出现, 产生世俗化倾向。真正发展完善应该是宋代, 宋代经济繁荣, 商业手工业的发达催生了一个新的阶层, 市民阶层, 它的出现扩大了消费和欣赏人群, 这时的年画已经越来越世俗化, 反应人们社会生活的画不断出现并且很受人们喜欢, 所以年画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形成了以描写世俗生活为特点的年画。苏汉臣, 李嵩都是很有名的描画世俗风情的高手。可以说宋代的年画不仅题材广泛, 而且技法也日臻成熟。到底年画画什么, 为什么叫年画还要继续深究, “年画”一词直到晚清时才第一次出现, “年画”又叫“纸画”, “画片”, “消寒图”, “卫画”等等, 可见“年画”一词并没有定下来。年画本身就不仅仅指过年时贴在房前屋后的画, 它本身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内容。人们办喜事贴在家里的画, 给老人过寿贴的大寿字, 做买卖的生意人供奉在店里的画, 各行各业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 这些都是年画, 都是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年画。所以可以这样给“年画”定义, 就容易让人理解。从狭义说, 年画就是过年时贴的吉祥画, 从广义理解, 年画就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反应人们世俗生活的画。所以我也明白了我的画其实也是一幅反应世俗生活的年画。
从年画的生产地区来说, 年画又有不同种类。由于地域差异, 生活习惯的差异,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年画, 临汾平阳木板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阜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 河北武强年画, 河南朱仙镇年画, 广东佛山年画, 湖南滩头年画, 安徽桃花坞年画, 陕西凤翔年画等等等, 各种年画各放异彩, 形成了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从各个时期来看, 年画又有不同, 有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 清末出现的月份牌年画, 抗战时期的年画, 解放时期的年画, 这些年画产生于不同的是时代, 表现了各个时代的风情。这些年画不仅是从题材, 创作手法, 传达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年画的风格来说, 大部分年画表现喜庆, 吉祥, 美好的情感色彩, 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 也有反应历史题材风格的, 还有些年画有故事情节, 像连环画一样吸引人。在这方面我借鉴了有故事情节的年画来充实自己的创作。我在制作自己的色彩稿时, 就借鉴了河北武强年画颜色鲜艳亮丽的特色。时期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者是更在一些的年代, 那时的年味就一定很浓了, 所以就选择了民国初期, 具体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当时的旧中国处在四分五裂状态,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领导者的软弱和无能, 都使得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 人们有些已经完全西化, 西装革履, 而有些还是粗布长裙, 或留着短发或留着长辫, 这些都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翻看《中国年画发展史》找到了那个年代人物的穿着打扮, 普通劳苦大众男性还是以长褂为主, 女性也多为长褂, 同时也出现了比较时尚的新式衣服。根据这些特点就在创作过程中把握这一大体方向对每个人物进行了塑造。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物的动态问题, 人在运动过程中, 身体的转折, 包裹在人身体上的衣服都是有变化的, 在画面中如何才能表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塑造出成功的人物角色就成了一大难题, 而翻看过去的连环画就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照猫画虎啊!在老师的帮助下基本完成了对人物动态的处理。由于自己画的本身就是类似于《清明上河图》一样的世俗风情画, 在构图中就参照了张择端画, 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把所有人物场景依次排开。接下来是勾线, 线作为中国画的基础, 是很有讲究的, 千百年来无数前辈们的呕心沥血才形成的如今的中国线艺术。一个人长得是否结实要看其骨骼是不是发育良好, 只有结实的骨架才能把一个人给撑起来, 而在绘画中人物的骨骼就是那一根根充满变化的线。所谓“骨法用笔”的意思就是运用正确的合适的线条来表现出每个人物的动态神情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可见一幅画的好坏成败, 关键就在于对线条的把握, 处理和理解。不管是《永乐宫壁画》还是《簪花仕女图》都在用那些丰富流畅的线条诉说着线的重要性。而在中国画中对人物衣纹的处理, 物件体积感的体现也都是通过线条的疏密穿插来表现的, 一根线的转折不能表现前后体积, 而以三根线为一组便可清楚的表现出物体的前后, 转折变化, 可见中国线条艺术的博大精深。外国人画画用透视, 用光影, 用明暗来表现体积, 而中国人画画只需在线的处理上稍作组织便可达到同样效果, 这便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一根根线条或行云流水, 或坚挺硬朗, 不同线条表现出不同风格, 传达着不同的情感
枫泾“八大王”
金山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
民以食为天,而枫泾的小吃更是凝聚了枫泾人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漫长悠久的历史中,枫泾小吃“八大王”渐渐浮现、汇聚、成名,共同打造着枫泾饮食文化的名片。
枫泾烧卖 与其他地方糯米馅的烧卖不同,枫泾烧卖都为肉馅,根据时令,还会将笋丁、荠菜等一同入馅。枫泾烧卖皮薄馅多,呈透明状,咬开软糯且薄的外皮,鲜浓的汤汁流入口中,再吃一口肥瘦相宜的肉馅,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塌饼 就是用米粉裹以或甜或咸的馅心,是枫泾家常的点心。在制作过程中,将米粉团揿扁弄塌,然后用油煎熟。在枫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塌饼”的习俗。与其他点心相比,塌饼有一种浓浓的居家过日子的味道,平淡而温馨。
糕 传统糕由糯米、豆沙、白糖或者红糖制成,用粉红薄纸托底,打上喜气的红印子。过去糕只会在举办婚丧嫁娶或者添丁进口的时候制作,这种味道,充满了端庄的仪式感。
海棠糕 是枫泾小吃“八大王”中的老一辈了,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上面还要加上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一朵朵花儿才完全地绽放开来。海棠糕,就像枫泾的农民画,稚拙艳丽,充满童趣。
八宝饭 是团圆、富足的象征。将蒸熟的糯米饭拌上糖和猪油,放点莲子、红枣、金橘脯、桂圆肉等果料,撒上红、绿丝蒸熟即成。色香味美,后来又增添了桂花等香料,寓意“金玉满堂”。
糯米饭糍 在枫泾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主料就是糯米,蒸熟碾压在灶头上的铁锅上,就着铁锅的热气,被碾压的糯米变成饭糍。糯米饭糍可以干吃,香脆可口,也可以冲水喝,浓香四溢。
枫泾粽子 采用上等优质糯米、馅料、传统的柴火和老虎灶烧制而成,肥而不腻、酥而不烂,集粽叶、鲜肉、糯米醇香为一体。裹粽子,算得上是一项全家女性成员总动员的活动。
枫泾汤团 最常见的馅料有三种:鲜肉、豆沙和芝麻。滑糯清香的糯米皮,中和了肉馅的油份,也冲淡了豆沙或芝麻馅的甜腻,两者相得益彰。枫泾人吃汤团,都讲究吃双数,寓意好事成双。
这“八大王”小吃,是枫泾的老味道,其中很多也是上海的老味道。然而,逐渐式微的传统饮食,让“过去的味道”日渐难寻。枫泾小吃则很好地保留了味觉记忆,这是一种“家里的味道”,在舌尖,更在枫泾人的心间。
金山嘴渔家风味
位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嘴渔村,自古以来就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大海不仅赐予了这里丰富的渔业资源,更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海鱼文化。金山嘴渔家菜,是渔村饮食文化的结晶。尽量保持食材原味的烹调方法,使得菜肴有着素面朝天的鲜美,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渔家风味。
在冬的末尾,这一期的鱼汛中,可以品尝到哪些美味呢?
梭子蟹 俗称“白蟹”,胸甲呈梭子形,甲壳的中央有三个突起,所以又称“三疣梭子蟹”。雄蟹脐尖而光滑,壳面带青色;雌蟹脐圆有绒毛,壳面呈赭色,或有斑点。梭子蟹壳尖螯长,肉肥味美,到了冬季便开始积累能量生成蟹膏,故脂膏肥满,营养丰富。蟹卵经漂洗晒干即成为“蟹子”,是海味品中之上品。
海鳗 俗称“海狗”。海鳗通体细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体长一般约0.5~1.5 米,大的可达2 米,重约10千克。海鳗长有一张大嘴,牙齿锋利,性情凶猛,以海底小鱼为食。海鳗虽肉质较粗但含脂肪量高,营养丰富。通常红烧或做鳗鲞烧肉。
沙条鱼 冷水鱼类,活动于浅海,常藏于石头底下,属于明太鱼的一种。金山嘴地区有三种叫法,夏季叫沙条,春季下仔后叫懒龙,初冬时叫副正头。通常红烧或清蒸。
廊下灶头饭飘香
致力于乡村旅游的廊下古镇,其美食更具有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在当地居民家中吃“灶头饭”,一种别样的滋味和情调弥漫开来。
从过去的稀疏散客,到2008年的4万人次,再到2012年的17万人次,廊下的旅游业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然而,当地的餐饮业却没有跟上旅游业的脚步。于是很多游客会选择到周边的农家“蹭饭”。这一吃就吃出了“名堂”,游客被乡间美味和灶头香味所吸引,来吃的人越来越多。廊下镇干脆成立了农家乐专业合作社,使得农家饭店更为规范。另外,饭店服务人员也经过专业培训,使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如今,几乎每家农家乐饭店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和招牌菜,比如马场饭店的“骑马”、莲湘饭店的“莲湘糕”、品鸡馆的“霸王别姬”……游客能够尽情享受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美食。还有“富阿姨”、“外婆家”、“小阿叔”……光听名字,就充满了亲切感,仿佛就走在去自家亲戚的路上。
据了解,2013年廊下的农家乐还会设“新灶头”,真正打造从餐饮到住宿、从休闲娱乐到采摘体验的旅游产业链。所谓“新灶头”,有点农家“野外烧烤”的意味儿,让游客们在农家人的帮助下生“地锅饭”、做农家菜,感受别样乡土田园生活。
廊下生态园
(金山区廊下镇漕廊公路9133号)
这里有锦江国际全力打造的“中华村农家乐”,既保留了金山民居“白墙、黛瓦、观音兜”的浓郁地方特征,又对房舍内部进行统一的现代化装饰,是目前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的农家乐。整个生态园占地达1 100亩,内有中国江南农具馆、姚府大舞台、廊下莲湘馆、土布馆、水上集市等景观。
2013年金山草莓节预告
2013年金山草莓节将于1月3日开幕,持续至3月3日,市民可在全区8个草莓采摘基地采摘草莓,亦可在百联金山购物中心和部分超市购买新鲜草莓,或参与草莓节摄影比赛、亲子游、相亲会等活动。
金山区草莓生产有着30多年的历史,全区种植面积2 500余亩,有“丰香”、“红颜”、“章姬”等多个品牌。草莓鲜美红嫩,果肉多汁,甜酸适度,芳香浓郁,深受游客喜爱。
温馨提示:
采摘活动尽量安排在上午或提前预定,方便基地做好充分准备;着装尽量以休闲装、运动装为主。
咨询电话:021-57922543
农家乐推荐
锦江中华村农家乐:廊下镇漕廊公路9188号,021-57398888。
芳心园:吕巷镇金张公路1818号,021-57200058。
强丰休闲农庄:金山卫镇八字村十村,021-57269777。
高佬庄农家大院:山阳镇长兴村2005号,021-37281777。
荷风嬉鱼:枫泾镇朱枫公路8258弄208号,021-67359777。
【故乡的年味】推荐阅读:
回归的年味作文09-21
春节年味的作文10-14
年味的小学二年级作文10-27
过年的年味儿作文11-15
年味越来越淡的散文07-10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650字10-12
乡村的年味儿优秀初二作文11-16
三年级有关年味的作文300字优秀07-16
不一样的年味初中优秀作文500字07-28
年味儿散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