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共8篇)
【发布文号】湘政办发[2001]1号 【发布日期】2001-01-21 【生效日期】2001-01-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规定》的通知
(湘政办发〔2001〕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会提案的通知》以及《湖南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政协湖南省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为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下简称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履行宪法和法律的具体体现,是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是实行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从讲政治、讲法制的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有关机关、组织均有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机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公仆意识、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以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第二章 办理职责
第四条 第四条 承办本级人大代表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向人民代表大会和在闭会期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对政府工作的建议。
第五条 第五条 承办本级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单位在政协全体会议或闭会期间向本级政协常委会提出的对政府工作的提案。
第六条 第六条 承办本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常委会组织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视察中对政府工作提出的书面建议和提案。
第七条 第七条 承办上级交办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第三章 办理原则
第八条 第八条 依法办理的原则。办理建议和提案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充分尊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的民主权利,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在办复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承办人大大会期间的建议,应在大会闭会之日起3个月内,至迟不超过5个月办复完毕。承办政协大会期间的提案,应在收到提案后3个月内,至迟不超过6个月办复完毕。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闭会期间的建议、提案,按本条规定办理。
第九条 第九条 实事求是的原则。办理建议和提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处理和答复。凡有是条件解决的,要切实抓紧解决;因条件所限短时期内不能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作出规划,逐步解决;确因现行法律和政策不许可或受其他条件限制,目前不能解决的,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解释原因。
第十条 第十条 注重实效的原则。办理建议和提案,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承办单位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突出抓住事关全局,事关国计民主,事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人大、政府和政协办事机构按现行行政体制和业务分工,将建议、提案交付有关单位承办。各承办单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办好。
第四章 办理程序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交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大会期间提出的建议和提案,每届第一次大会闭会后,由政府召开会议进行交办。其余四次大会期间,人大代表所提的建议,可由政府办公厅(室)以文件形式交办,或会同人大联工委召开会议交办;政协委员所提的提案,由政协提案委交办。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在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和提案,分别由人大常委会联工委和政协提案委向承办单位交办。
承办单位对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建议和提案,应在收到建议和提案15天内分别向交办机关说明情况,提出调整建议,由交办机关重新确定承办单位。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承办。承办单位办公室负责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收发、登记、承办、催办、审核、落实、总结、归档等制度。承办单位办公室接到建议和提案后,要清点、登记、核对,并呈报单位领导,召开交办会,将建议和提案落实到具体经办处(科)室。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答复。答复件应由经办处(科)室起草,处(科)室负责人初审,送办公室核稿,报单位分管领导审定签发。重要答复件需经单位主要领导或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
答复件应使用单位公函纸,按照上级规定的统一格式行文,加盖单位公章(政府可盖办公厅〔室〕公章),并附上单位联系电话、经办人员姓名、答复时间。答复件首页右上角应注明发文单位代号、发文类别、发文年号、发文序号及办复结果四种类别。
办理建议和提案结果的四种类别分别为:“A”类,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者基本解决的;“B”类,所提问题正在解决或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C”类,所提问题因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目前不能解决,予以解释说明的;“D”类,所提问题留作参考的。答复件应及时寄送所提建议或提案的每一位代表或委员。联名提出的建议或提案,答复件应标明领衔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建议、提案内容相同的,应分别行文答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答复件除主送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外,还需抄送同级人大常委会联工委或同级政协提案委和政府办公厅(室)各两份。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或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应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或全国政协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各两份。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审核。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件必须经过办公室和单位领导审核把关。审核该解决的问题是否解决,答复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格式是否规范,文字表述是否通顺清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落实。办理建议和提案,承诺的事项一定要兑现落实。政府办公厅(室)每年在下一次人大、政协大会召开之前,要有重点地督查建议、提案的办理落实情况。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总结。承办建议和提案的单位应在10月10日前向政府办公厅(室)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当年人大和政协大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提的建议和提案,也包括当年9月底以前办理答复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和提案。
政府办公厅(室)在办复工作结束后,应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写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总结报告。
第五章 办理制度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目标管理责任制。办理建议和提案要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领导的制度。办理情况要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可对办理工作制定评分标准,对承办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办理工作的情况,要列入单位和个人年终考核内容之一,奖惩兑现。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检查督办制度。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负有对本级政府所属各承办单位办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催办、督办、检查、评比等项职责,可采用电话联系,下发催办、督办通知书,编发办理建议提案通报,登门检查和抽查汇报等形式,全面、准确地掌握各承办单位的办理工作和情况。政府办公厅(室)还应协助人大、政协机关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办理工作的视察和评议。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联系代表、委员制度。办理建议和提案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承办单位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现场办公、共商办理建议和提案的方法,还可采取电话联系,寄送资料等方式,密切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信息反馈制度。为掌握办理情况,改进办理方法,提高办理质量,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应统一印制《办理建议提案征求意见表》,由承办单位随答复件寄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办公厅(室)每年应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反馈意见,综合上报领导和通报有关单位。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重新办理制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办理建议或提案结果明确表示不满意的,承办单位在收到反馈意见后,应在1个月内认真研究,重新答复。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评比表彰制度。各承办单位办理建议和提案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政府办公厅(室)每要通报表彰一批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办毕一届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后,政府可以会同人大、政协联合召开办理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表彰和奖励先进承办单位和个人。
第六章 组织领导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各承办单位要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一名领导分管负责。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办点建议和提案,亲自审定重要答复件,亲自督促检查建议和提案落实情况。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办理工作队伍。省、市(州)政府办公厅(室)内要设立或明确专门的办理工作机构,政府直属单位和县、乡政府要有专职或兼职经办人员。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办理工作网络,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办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加强对办理工作的指导。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要加强对下级办理工作的指导,提高办理工作水平。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和市、州人民政府可依据本规定制定办理工作制度。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各市人民政府,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各大企业, 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根据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智慧山东”的战略部署, 经省政府同意, 现就开展“智慧山东”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智慧山东”试点工作的重要性
建设“智慧山东”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 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 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等网络的融合集成为基础, 通过更加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 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 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 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过程。建设“智慧山东”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智慧山东”试点工作为当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加强领导、创新思路、统筹谋划、精心组织, 积极稳妥地推进, 务求取得实效。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
(一) 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统筹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典型示范引路、市场主体运作”的原则, 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 深入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无所不在、高速互联的宽带信息网络,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 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及各领域的信息服务和知识创造能力;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保障信息安全, 净化网络空间, 优化发展环境, 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保障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促进和支撑作用。
(二) 基本目标
“十二五”末, “智慧山东”试点工作形成比较突出的示范效应。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光纤到户、无线宽带网络对重点区域实现全覆盖, 城市家庭带宽接入能力不低于20Mbps (比特/秒) , 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 全省宽带网络出口达到6640Gbps (比特/秒) , “三网融合”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信息技术在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及节点、应用软件、高端集成、服务应用以及网络通信、云计算、云安全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软件业占信息产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 基本形成效能显著提升、成果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应用发展格局, 基本建成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三、重点内容
(一) 试点先行, 树立“智慧山东”典型和示范
以试点为载体,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努力形成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1. 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试点, 探索建设、运营和服务模式。
选择潍坊、威海等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 重点围绕交通、能源、物流、工农业生产、金融、智能建筑、医疗、环保、市政管理、城市安全等重点行业的应用热点和难点找出突破口,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以智慧应用和服务为核心, 充分发挥地方智慧型产业的优势, 选择物联网应用基础较好的领域, 分期分批建设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
2. 着力推动“智慧城区、社区”试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
以济宁市任城区等为“智慧城区”试点, 围绕城市运行管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 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 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 实现对供水、供热、路灯、城市防汛、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 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枣庄市安乔东城国际小区等为“智慧社区”试点, 利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等先进信息技术, 通过智能家居、智慧楼宇、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区呼叫中心等信息技术在节能、安防、物业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 进一步完善社区内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 加快推进“数字家庭”建设。
3. 重点抓好“智慧园区”试点, 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发展。
在禹城市等开展“智慧农业园区”试点, 重点在粮食作物生产、农用地资源利用、农用水资源、畜禽水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果园精细管理、设施农业等领域部署物联网试点与示范应用;在济南、淄博市等开展“智慧工业园区”试点, 以装备制造智能化为核心和突破口, 深化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船舶、机械设备、消费品等我省优势传统产业上的渗透融合, 创建装备制造智能化示范园区;在德州市等开展“智慧物流园区”试点, 以智能调度、物流信息处理、车辆监控管理和调度、食品及药品追溯与风险预警等为切入点, 选择重点物流企业、园区和基地开展智慧物流应用示范。
(二) 突出重点, 培育智慧产业
依托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市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位置感知技术、微机电系统 (MEMS) 和软件产业, 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海洋工程、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 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 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
(三) 提升服务能级, 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宽带山东”建设工程, 以光纤宽带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为重点, 率先完成国内领先的第三、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3G、4G) 、无线网络 (WIFI) 、卫星等多种制式综合服务的无线通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 加大骨干网升级改造力度, 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和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加快高性能数据中心建设, 探索云计算运营服务和统一建设模式, 推动云计算相关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加快广播电视网、电信宽带网的建设和功能提升, 全面推进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 培育壮大“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和市场。
四、保障措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智慧山东”试点工作协调机制, 日常工作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 组织协调和推进试点工作的实施, 研究解决试点工作的重大问题。建立省与试点城市、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 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加强部省合作, 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 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二) 注重规划引导
加强“智慧山东”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 强化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 抓紧制订本地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确保有效实施。
(三) 完善扶持政策
研究制订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省级信息产业、制造业、产业技术研发、服务业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科技等专项资金对“智慧山东”试点项目建设、示范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 为“智慧山东”建设的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四)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智慧山东”试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细化目标任务, 明确责任部门, 落实考核内容, 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 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确保试点工作目标实现。
(五)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将油茶产业打造成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省支柱产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巩固提高、绿色发展”目标,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大力扶持原料基地,着力打造湖南品牌,切实提升经济效益,做优做强油茶产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 优化产业配置;坚持依靠科技,规范种苗管理,推广新技术,实现丰产、优质、高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化油茶良种区域配置,实行生态种植,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创新机制、多元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油茶品牌建设,确保产品安全。
(三)发展目标。高标准建设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科技支撑力强、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标准化油茶产业园。培植3家左右经营机制完善、社会责任感强、市场化程度高、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油茶龙头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茶油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油茶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二、强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发展
(四)加大财政投入。省财政农业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要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后续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基地建设、油茶垦复、抚育管护、标准制修订、科技攻关及产品深度研发、技术培训等。
(五)建立健全油茶优势产业扶持机制。油茶主产区要将油茶列为优势产业,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退耕还林工程及其成果巩固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农业及山区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移民专项、水土保持等项目资金,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鼓励油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对油茶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机械积极创造条件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进银企合作,完善银行贷款林权抵押、林权担保手续。
(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林地有序流转,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植油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等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复合经营,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突出科技进步,增强支撑能力
(七)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依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攻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优质、高产、高抗油茶新品种的选育,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加强良种繁育,强化良种壮苗,提倡大苗造林。积极研发油茶生产垦复机、采果机、脱壳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扶持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油茶系列产品,有效利用油茶加工附加产品,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率和效益。
(八)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契机,整合现有油茶基地和资源,高规格谋划、高标准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油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油茶生产标准化;加强油茶产地环境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水平,从源头上确保油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油茶新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水平。
四、规范市场秩序,打造油茶品牌
(九)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出台湖南省茶油质量标准,规范茶油市场准入机制。推行联合执法,打击以次充好,严惩假冒伪劣,进一步净化油茶市场。加强油茶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十)着力打造优质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整合油茶品牌,改变油茶品牌散、多、弱的问题,着力打造湖南油茶品牌。规范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成立油茶产业联盟或协会,优化市场环境,防止不正当竞争。
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当地实际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财政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切实做好资金保障;林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系统性研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科技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二)加大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油茶产业和油茶产品的独特功能、 综合效益、巨大潜力及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技术、典型,挖掘油茶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十三)加强督促考核。各地要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对市州、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督查和通报制度,确保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任务、资金、责任、成效“五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煤矿建设安全
“十不准两严格”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0‟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0‟15号)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安监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四委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通知》(发改能源„2010‟709号)要求,为深刻汲取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教训,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煤矿建设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尚未建立健全煤矿建设管理机构和安全监管体系的不准建设 煤矿项目建设单位必须落实法定代表人建设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煤矿安全、技术、工程管理机构,按专业配足安全技术人员,全面负起安全管理责任,对煤矿建设项目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对防范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负总责,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要求,组织项目施工准备和施工管理。
项目施工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负建设安全主体责任。施工单位要对建设项目施工进行全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各项目部必须配备矿井相关类型的矿建、机电、通风、地测等工程技术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
项目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分别承担其安全施工的监理、设计责任。各煤炭集团承担各子公司及所属煤矿建设安全领导责任,要建立相应的煤矿建设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属矿井、尤其是兼并重组整合改造矿井的建设工作,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等制度,并严格落实,确保矿井建设安全。煤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上级集团公司尚未建立健全煤矿建设管理机构的,不准建设;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安全监管体系的,不准建设。
二、建设、施工企业一律不准违规违法建设
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煤矿项目开工标准,凡未经项目核准、未经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审批以及越权审批、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无开工报告等违规项目一律不准建设,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井筒开拓和剥离土(岩)开挖等主体工程施工。已经开工的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对违规违法建设的一经发现,依法严肃追究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不准承揽施工任务,不准转包 煤矿施工单位必须取得国家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必须经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认定合格并备案。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与矿井建设。施工队伍必须经过招标择优选择,签订施工合同,遵照合同约定组建项目部,不得随意更换项目部主要成员,保持职工队伍相对稳定,严禁各种形式的工程转包和挂靠资质施工。
四、建设、施工企业一律不准盲目赶工期、抢进度、多头多面建设
建设矿井必须按规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组织施工。加强煤矿施工管理,规范施工建设秩序。施工组织设计中提出的矿井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施工时间应在施工安全的要求下合理安排,井筒施工完成后,首先施工井底车场、中央水泵房、水仓、中央变电所、回风大巷等主要硐室工程,形成永久和安全可靠的通风、供电、排水、压风、通讯等主要系统,上述系统未建成,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不得进入后续工程施工。严格控制掘进工作面数量和下井人数,单翼开拓的最多可布置三个掘进面,双翼开拓的最多可布置五个掘进面。
五、煤矿建设、施工作业人员不达标的不准建设
矿井建设、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新工人安全培训教育不得少于一个月、入场安全培训教育不得少于一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必须达到100%;所有用工必须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率、职工培训率、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工伤保险率必须达到100%。严禁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上岗。建设单位要对施工队伍人员进行建档登记管理,并对培训情况进行督查,发现其安全基础知识不合格的应予清退。
六、“一通三防”管理和瓦斯治理不可靠的不准建设
建设矿井必须加强“一通三防”管理,确保通风系统合理、设施完好、风量稳定可靠;矿井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瓦斯治理工作,组织瓦斯治理规划、目标、措施的制定和分解落实,并督促落实到位;高瓦斯矿井要严格落实多措并举、应抽尽抽、抽掘平衡的技术措施,确保抽掘达标;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严格落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四位一体”防突措施及揭煤前的防突措施,瓦斯抽放系统要在揭煤前投入使用。凡通风系统不符合要求的、该抽未抽、措施不到位、瓦斯经常超限、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报警及断电功能不全的建设矿井,不得复工,已复工的一律停工整改。
七、尚未设置专门防治水机构、措施不到位的不准建设 建设矿井要切实加大矿井水害防治力度,建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并配足水文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和专门探水队伍,采取综合防治水措施,全面做好防治工作。以钻探为主,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加大地质勘探和采空区调查探测力度,准确掌握采空区位置和范围、水患等情况,为矿井安全建设和生产提供可靠依据;要加强掘进面淋水、渗水、涌水等突水征兆观测预报工作,若发现异常变化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及时撤人;建立健全严格的水害预测预报、水害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的,在水害情况未查明前严禁进行开拓掘进作业;未经专门探水队伍按规定标准进行探放水的,任何人不得安排掘进作业;未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规定的,未执行掘进面渗水、涌水情况观测预报等规定的矿井不准建设。
八、矿井防灭火方案措施不落实的不准建设
建设矿井必须建立健全井下防灭火综合措施,选用先进、有效的防灭火技术,按规定应建设以黄泥灌浆为主的两套防灭火系统,必须与矿井主体工程同时交付使用;矿井进入联合试运转期间切实做好煤层自燃防治和采空区防灭火工作,采后及时封闭采空区,定期监测。开采埋藏浅煤层的矿井,要及时封填地表裂隙,减少漏风,防止采空区自燃发火;加强井下电缆和带式输送机等机电设备的防火防爆管理工作,电缆和机电设备等必须选用取得“MA”标志的矿用产品,定期检修、测试,安全保护设施必须齐全有效、运行可靠;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要配齐和正确安设CO、温度等传感器,确保运行安全。严禁使用非阻燃电缆、皮带、风筒等不符合规定的电气设备和材料。
九、应急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不准建设
建设和施工单位都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按规定建立救援队伍或签订救援协议,配备必须的应急物资、装备和设施;同时加强管理人员和全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熟知应急知识及避灾路线,一旦发现瓦斯、水、火、顶板等异常情况或安全隐患征兆,必须立即停工迅速撤出人员,做到“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处置得力”。
十、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准进行联合试运转
建设矿井已按设计全部建成完工,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矿长及特种作业人员等具备安全资质持证上岗,制订了联合试运转方案,经煤炭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联合试运转,联合试运转不得延期或超期,严禁建设矿井擅自生产出煤或在扩建区域内生产出煤。
十一、严格建设矿井安全监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监管责任扎实搞好煤矿安全工作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186号)规定,切实履行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制、煤矿安全监管检查包保责任制、月季检查制度、停产停工矿井驻矿盯守责任制等,加大检查力度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督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对未经或越权核准、未审批安全设施设计的项目,责令停止施工;对擅自开工、擅自生产、盲目扩张、批小建大、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违法转包、严重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违规违法行为的责令停工整顿;对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的,改扩建煤矿施工与生产区域交叉、不能保障安全生产的,立即停止作业;对施工、监理单位资质不符合规定的,要责成建设单位予以清退;对违规行为要追究有关单位人员责任。
十二、严格建设矿井复工验收工作
市、县政府及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煤炭局关于规范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08‟9号)和《关于加强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工作的补充通知》(晋政办函„2009‟13号)规定,加强复工复产验收工作的领导,规范验收程序,严格验收标准,谁监管、谁检查、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国有大型煤炭集团公司重组整合的煤矿须由副总经理负责复工验收签字,切实把好建设矿井复工关。未经复工验收的煤矿一律不准恢复建设。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二、关于切实加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进一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推动兼并主体切实到位,严禁非主体企业以任何名义组织生产。
二、要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严禁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三、要加大关闭矿井力度,严格按照“六条标准”关闭,严禁列入关闭计划的煤矿以任何名义组织生产,严禁向其提供生产条件。
四、要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安全责任,严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队伍进入煤矿承揽工程。
五、要严格煤矿复工复产验收程序和规定,坚持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严禁不经验收、不经签字擅自生产作业。
六、要强化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工作体系,严禁在瓦斯抽采不达标、瓦斯管理制度不健全、瓦斯超限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七、要严格执行煤矿水害防治规定,坚持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严禁在水文地质资料不清和掘前采前不探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八、要加强煤矿火灾预防和管理,严格落实火灾预防和管理的各项规定,严禁在防范措施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生产业。
九、要加强煤尘防治与管理,严格落实综合防尘措施,严禁在煤层未注水、未采取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十、要加强矿井顶板支护和机电机械设备管理,严格落实顶板支护措施和机电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严禁违章操作和机电机械设备带病运转。
十一、要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技术工作,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主的煤矿安全技术责任体系,严禁在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未经审查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组织实施。
十二、要加强煤矿现场管理,落实“六大员”安全管理责任,矿领导必须跟班指挥,区队长必须带班作业,“三项岗位”人员(即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才能上岗,严禁违反上述规定生产作业。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煤炭企业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四安六常”
居安思安、居安想安、居安干安、居安紧安,常思安全工作重要性、常想履行职责重要性、常看制度落实强不强、常念安全文化管理、常做安全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常学安全知识与技术,确保安全工作求安、求稳、求长久);
第四、“十必须十严禁” 吴永平董事长在集团公司3月29日召开的安全生产工作紧急会议上,提出了“十必须、十严禁”,全矿各采掘队组必须严格执行“十必须、十严禁”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1、必须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调查,凡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楚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
2、采掘面必须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否则严禁组织生产。
3、井下发现渗水、滴水、煤壁发潮.煤壁挂汗等透水征兆.必须立即断电撤人、查明原因,否则严禁继续组织生产。
4、必须将“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落实到现场,未按正规设计形成通风系统、瓦斯超限、无风微风、粉尘超标、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不能规范运行的区域严禁作业。
5、必须加强双回路供电质量和主扇、提升设备、现场防爆的管理,机电设备的防护设施不完善、提人设施保护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的严禁作业。
6、必须加强顶板管理,支护数量和质量未达标准的区域严禁作业。
7、必须认真编制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及安全专项措施,并贯彻落实,未按作业规程要求完善安全基础设施、组织正规循环作业的采掘工作面严禁组织生产。
8、必须执行干部带班入井制度、采掘工作面开工安全准入制度,否则严禁组织生产。
9、必须严格执行用工制度和外委队组安全管理制度,严禁采取小包工方式组织突击生产。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总工会等部门关于深入 开展全省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和单位:
省总工会、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知识产权局、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深入开展全省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一日
关于深入开展全省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意见
省总工会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知识产权局 省科学技术协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省委工会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总工会、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知识产权局、省科学技术协会计划用三年时间(2010—2012年),在全省职工中深入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立足企业,团结、动员、组织全省广大职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使职工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建功立业。
二、总体目标和安排
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省职工“千、百、十、一”万创新竞赛活动,即:组织全省千万职工开展创新竞赛,组织百万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大练兵,组织十万职工立足岗位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活动;评选表彰一万项职工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成果,为企业节约、增效百亿元。
全省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0年):竞赛活动启动年。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大力宣传,强化培训,形成声势,为职工创新竞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阶段(2011年):竞赛活动推进年。深入调研,选树典型,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职工创新竞赛活动注入活力。
第三阶段(2012年):竞赛活动提升年。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广成果,完善机制,推动新一轮职工创新竞赛深入开展。
三、重点任务
(一)增强创新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开展向邓建军、许杏桃等知识型、创新型职工学习活动,切实增强职工科技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二)普及创新知识。围绕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开展全省百万职工创新创造学知识普及活动。通
过教育培训,使职工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提升创新技能。继续深入开展全省百万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活动,精心组织全省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努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开展名师带徒,评选“首席员工”,激励广大职工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四)开展创新活动。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广泛开展“我为企业创新发展献一计”活动,丰富“六小”(小革新、小改进、小建议、小节约、小核算、小经验)活动内涵,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在企业创新中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劳模、技术状元走进企业、走进车间、走进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开展技术交流、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力争每年完成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成果十万项。
(五)推广创新成果。发挥职工技协的组织、人才、技术优势,做好职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建立以信息传递为导向、成果推广为重点、技术服务为手段、提高效益为目标的职工科技成果网。利用信息手段为职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搭建平台,促进职工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
会组织、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机制。省总工会、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知识产权局、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有关部门组成“江苏省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协调小组”,定期研究部署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具体负责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日常工作。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列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研究出台鼓励职工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深入开展。
(二)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职工是创新的主力。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负责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积极支持工会立足基层,面向职工,深入开展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在经费保障、成果评选、表彰奖励、待遇落实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职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三)形成推进合力。各级工会、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知识产权、科协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推进职工科技创新。科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研究出台鼓励职工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工会搞好职工科技成果的评选表彰奖励,并将职工科技成果纳入省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门要积极支持工会开展职业技能大练兵活动,对省级竞赛前三名的选手授予“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并按规定晋升技术等级。各级财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为工会组织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知识产权部门要积极为职工申请专利创造条件,建立职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尊重保护职工的知识产权。各级科协组织要加强对职工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表彰奖励职工科技创新先进典型。
工会是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各级工会组织要主动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对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支持,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要紧密结合本地、本产业和本企业实际,认真研究制订职工科技创新活动方案,做到既有长远规划又有近期安排,既有目标任务又有推进举措。要从实际出发,深化主题,突出重点,创新载体,完善机制,不断扩大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最大程度把广大职工组织吸引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先进经验,坚持分类指导,选拔树立表彰先进典型,激发职工创新热情。职工技协是工会领导下的群众性科技社团,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各级职工技协要加强组织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技术交流、技术服务活动,积极做好职工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工作。
(四)强化考核评比。省总工会要根据全省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目标,按照职工人数对各市开展竞赛活动实行目标分
解,落实工作责任,严格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总结表彰的重要依据。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职工,以企业为主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在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中取得的成果,以企业为主进行表彰奖励,对职工的重大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用职工的姓名命名;对创新成果显著、具有重大影响的集体和个人,可按程序申报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并作为评模评先的重要条件。从2010年开始,省总工会、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知识产权局、省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每年开展一次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佳合理化建议”和“首席员工评选”活动,并对省十大工种技能竞赛第一名和十大科技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的第一发明人,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积极探索职工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与经济效益分配相结合的激励方式,进一步调动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题词:党派团体 工会 科技创新活动△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设14个内设机构和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省政府研究室下设3个处;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下设3个处。
(一)秘书一处。
办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监察、审计等方面的文、电、函、请示(报告)、会务、政务活动、督查和文稿起草等工作;及时答复或转办省长信箱的有关函件;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秘书二处。
办理人民武装、信访、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国土资源、税务、法制、残联、测绘、政府采购、金融、保险、信托、石油等部门的文、电、函、请示(报告)、会务、政务活动、督查和文稿起草等工作;及时答复或转办省长信箱的有关函件;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秘书三处。
办理公安、国家安全、司法(含监狱)、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卫生(含食品药品监督)、人口计生、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旅游、人防、检验检疫、民用航空、重点工程、开发区、贸易促进、地震、海关、红十字会以及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文、电、函、请示(报告)、会务、政务活动、督查和文稿起草等工作;及时答复或转办省长信箱的有关函件;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秘书四处。
办理发展改革(含物价)、经济和信息化(含国防工业、中小企业、城镇集体工业)、社会保障、环保、交通运输、煤炭(煤炭安全生产监管、煤炭安全监察)、国有资产管理、统计、粮食、发展研究、地勘、资本市场、证券、煤炭交易、工会、电力、邮政、通信、电信、储备、成套、烟草、铁路等部门的文、电、函、请示(报告)、会务、政务活动、督查和文稿起草等工作;及时答复或转办省长信箱的有关函件;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秘书五处。
办理教育(含考试中心)、科技、水利、农业(含农机、农科、扶贫)、林业、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体育、民族宗教、供销、文物、引黄、社科、科协、农村信用、气象、史志等部门的文、电、函、请示(报告)、会务、政务活动、督查和文稿起草等工作;及时答复或转办省长信
箱的有关函件;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秘书六处。
指导全省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负责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公文审核制发工作。办理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部委、兄弟省(区、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等文、电的收发运转工作。办理省军级文件、密电及内部资料、刊物的分发、传阅、清退和销毁,负责机要通信和机要文件交换及收发工作。负责办公厅保密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友人捐赠物品的审理、报批、归档工作。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办公室。
负责省政府办公厅日常政务、会务和事务的综合协调和联络工作。负责与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和各市、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负责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的印鉴管理,承办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以及厅属局的印章刻制;负责国务院各部委、兄弟省(区、市)副部(省)级及以下领导来晋有关政务接待的安排;负责编写《省人民政府大事记》、《办公厅工作》及办公厅工作总结;负责省政府领导同志秘书的管理工作;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会议处。
承办省政府党组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政府全体会议、省长办公会议、省政府召开的其他有关会议的会务工作,负责编写会议纪要;负责省政府领导同志的会见、会谈等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办理国务院由我省参加或组织的有关会议的会务工作;协助省政府领导同志安排公务活动;根据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具体承办国务院领导同志来晋视察的公务活动;负责国务院各部委、兄弟省(区、市)在职正部(省)级及以上领导来晋考察及政务接待的安排;承办政府系统大型会议的审核、报批等工作;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九)督查室。
负责对省政府各项决策、会议议定事项、领导重要批示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组织开展重大专项督查,承办与省委机关联合开展对有关事项的督查工作;承办省政府系统目标责任制工作;负责征集人民群众建议与意见;负责联系省人大、省政协等相关方面工作;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政府信息公开处。
负责指导监督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协助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做好省政府重大事项、政策的宣传报道工作;承担“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承担省政
府办公厅信息公开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网络舆情,省领导信箱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及时提供省政府领导阅示、反馈。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一)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
负责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的遴选、聘任、管理及服务等工作;组织政府参事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统战联谊;组织文史馆员进行文史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统战联谊;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二)人事处。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劳资、机构编制、教育培训、人事档案、公务员考核及扶贫工作;负责协调省政府驻外办事处的工作。
(十三)行政处。
负责机关财务、资产和行政后勤的管理服务工作;保障机关工作、生活的正常秩序。
(十四)保卫处。
负责省政府办公场所及机关大院的安全保卫、综合治理、消防、交通安全等工作;协助处理省政府机关突发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机关党委负责厅机关及直属单位和兄弟省市驻晋机构的党群工作;负责省政府办公厅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组织省政府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参与省委、省政府有关大型会议的文件起草工作;及时为国务院、省政府领导提供信息服务;制定实施全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工作经验交流,指导各地、各部门政务信息工作;承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下设3个处:
(一)研究一处
围绕全省财税、金融、发展改革、工业、交通、农业、农村、水利和林业等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并提出政策建议;起草相关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文件和讲话。
(二)研究二处
围绕省人民政府重要工作组织调研;负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旅游等行业重大问题调研,并提出政策建议;起草相关的重要文件和讲话。
(三)研究三处
承担国务院、省政府的政务信息报送工作;负责对省直各部门、各市政务信息工作的指导;承担
省政府领导对政务信息批示的督促落实工作;完善政府系统信息工作网络建设,做好与国务院及兄弟省市的信息联络和交流工作,积极进行信息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领导关心的问题组织信息调研;承办省政府研究室的日常事务。
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省政府总值班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省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省政府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保障省政府与国务院、省委、各市、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联络畅通,指导全省政府系统值班工作;办理省政府有关决定事项,督促落实省政府领导批示、指示,承办省政府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活动和文电等工作;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全省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提出全省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建议;负责组织编制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审核专项应急预案,协调指导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指导全省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组织开展信息调研和宣传培训工作,协调应急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省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下设3个处(室):
(一)应急值班室(省人民政府值班室)
承担省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省内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省政府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保证省人民政府与国务院、省委,以及各市、县人民政府各部门联络畅通,指导检查全省政府系统值班工作;承办值班要情、专报,信息处置反馈,督促落实。及时提供宜公开的政务信息。
(二)应急协调处
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负责应急现场的指挥协调;办理省政府应急决定事项;督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应急批示、指示;承办省政府应急专题会议;组织修订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审核专项应急预案;协调指导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
(三)组织指导处
协调、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提出全省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建议;协调指导全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以及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等工作;协调指导全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全省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信息调研和宣传培训工作,协调应急管理方面的国际、省际交流与合作。
四、人员编制
一、《国务院工作规则》对地方政府办公厅(室)的指导意义
《国务院工作规则》的适用对象为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国务院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该规则的公开发布与实施,既反映出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各部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也表现出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态度。同时,它对于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也起着重要的、直接的示范作用。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虽然不必照搬国务院的工作规则,但是要按照这个原则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完善自身的工作规则,这对于把握政府工作的重点,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办公厅(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其主要的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办文和办事。起草政府文件、领导讲话、专报信息等等都属于办文的基础,而会议组织、人员接待、督促检查等则属于办事的重点。无论是办文还是办事,都应该是有章可循的,而“工作规则”就是办文与办事的章法。办公厅(室)在政府各部门工作的运转过程中,起着轴心的作用,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运转都要围绕办公厅(室)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工作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办公厅(室)的工作上。因此,办公厅(室)的同志应该认真解读和全面理解《国务院工作规则》的深刻内涵,用自身的工作转变来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
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政府的发展方向是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与透明政府这五个方面,而今年以来无论是抗击南方冰冻雨雪灾害的斗争、胶济铁路特大责任事故的处理还是正在进行的四川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都充分地显示出政府工作的这些新特点,比如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的提高,重大事件中的信息公开工作,政府的责任意识、主要领导人亲临一线现场指挥以及在事件原因调查清楚之后对相关人员责任的追究等等,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地方政府办公厅(室)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要通过认真学习和体会党中央、国务院在处理这些问题中的思路和做法,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按照十七大报告中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做好办公厅(室)的各项工作。
二、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是各级办公厅(室)新的重大课题
从2007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正式实施,这项法律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基本建立,应急保障更加有力,应急处置效能大幅提升,为有效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对法》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突出了各级政府的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职能。从法律的层面为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应对法》囊括了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是一项实用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法律。从今年以来我国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看,颁布这项法律是非常及时的,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殊的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事先无法预料,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为此,明确对于突发事件紧急应对的责任主体及制定相应的预案,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处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对法》中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这就是说,在任何地方发生任何性质的突发事件,其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该做出第一反应,负起责任。《应对法》同时还规定,“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国务院有关领导要求,各级政府作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主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全面推动实施工作;各部门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要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蕴含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不断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今年以来在我国先后发生了雨雪冰冻灾害、胶济铁路重大责任事故和四川省汶川县5·12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极大地考验了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事实证明,由于有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危机应对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中的抗震救灾斗争,党中央、国务院反应及时、指挥得力、决策正确,灾区各级政府也积极开展自救和密切配合外部的救援行动,全国上下迅速组织动员起来支援灾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挽救了大量的生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办公厅(室)首当其冲。各级政府办公厅(室)的同志,应该认真总结在这些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的危机应对和处置的能力,做到突发事件一旦来临能够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发挥办公厅(室)在危机应对中的特殊作用。
三、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办公厅(室)一项新的工作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制定信息公开条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条例》的出台对于改进政府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使政务公开有了法律依据。通过法律手段来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转变政府和公众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公众知情权得到尊重,制约了政府权力行使的非理性因素。二是为公众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为构建透明政府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政府路。政府办公厅(室)对于这项新的任务一定要提高认识,因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已经有法可依,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这项工作对办公厅(室)的要求很高,不容轻视。如《条例》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这表明政府机关不仅要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公布有关信息,还要承担对各种虚假不实信息的澄清工作。再有,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机密也是一对矛盾,《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不断公布信息,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互动权不断得到保障,有助于改变过去暗箱操作、自由裁量权行使过大所导致的腐败现象。
《条例》规定,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监督等项工作内容,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办公厅(室)的一项新的任务。
《条例》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思任”,这说明政府信息公开绝不是简单地把内部文件变为新闻稿件,不加筛选地统统公开,而是要做大量细致的筛选工作。该公开而未及时准确地公开以及将不可公开的信息错误公开的做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行政主体;政府办公机构;行政授权;行政委托
行政主体资格的确定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有重要地位,而政府办公机构在各级政府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不仅能够承上启下,而且还具体负责实施政府领导指示的各项工作,协调各部门的事务,由此确定政府办公机构的行政主体身份也具有有益性。
一、行政主体的定义和特征
(一)行政主体的内涵
对于行政主体内涵的界定在我国有诸多不同的表述,但都认为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行使行政管理并且承担由此产生的义务和责任的主体。成为行政主体的必要要件是具有国家行政权,其也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和依据。
(二)行政主体的特征
1.行政主体必须享有行政权力
这表明作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拥有行政权力的主体,而且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享有行政权,即行政机关并不等同于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
我国法律、法规在确认行政主体享有行政职权的条件下还要求行政主体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以此对外表明其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3.行政主体能够独立承担行政责任
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职权时相伴而生的就是行政责任,国家的权力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权力让与,所以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必须要维护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并承担因为不适当行政行为而产生的不利后果和責任。
二、行政主体的分类和主要职责
(一)行政主体的分类
因行政职权的来源不同行政主体可以分为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职权性行政主体。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人民政府与生俱来的法定职权就是实施国家行政管理,而无须经其他国家机关对其作出授权。依据法律形成的行政机关一经形成,就享有机关组织法所规定的行政职权。这种权力随组织的成立而自然形成,从中央行政机关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大体都属于职权性行政主体。
授权性行政主体。与职权性行政主体与生俱来的权力不同,授权性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不是因组织的成立而产生,而是来自于有关机关授予,如果没有相关的授权机关,该类行政主体就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能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授权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律、法规直接对某一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授权让其行使某项行政职权,从而让该组织独立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承担相应责任。另一种是行政授权。具有法定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在履行自己的职权实际实施行政活动中,应为相关行政管理活动产生的事务逐步增多,自己不能合理高效公平便民的实施职权,就把自己的职权授予给选定的适合的组织以求能够更高效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二)行政主体的主要职责
我国行政主体因为其级别不同所拥有的职权和履行的职责也不相同,但大体包括以下方面:制定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检查、行政奖励、行政救助、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委托、行政征收、和行政复议。
三、政府办公机构行政主体身份分析
(一)政府办公机构不能独立的行使行政权力
政府办公机构是政府的内设机构,负责政府办公室的文电处理工作,草拟、审核和印发以相关政府的名义发布文件,组织安排政府重大活动,根据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政府领导的指示,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为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并且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对有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同时检查、督促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和政府领导重要批示的贯彻执行情况,公开政府信息,协助政府领导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以及相关应急管理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办公机构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其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权利,在对外实施行政活动时多是以政府的名义,而且从事的管理活动都是辅助性的内部事务,不会对行政相对人产生相应的约束,从而可以认定政府办公机构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
(二)政府办公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政府办公机构以政府的名义发布文件,组织安排活动,听从领导的指示从事相关事项的管理,开展相关活动,并且提出有用的意见,政府办公机构的管理活动和所实施的行政活动都是具有辅助性的,为了帮助政府更好的完成管理,向政府负责报告,而不具有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可能。
(三)政府办公机构不能独立的承担行政责任
因为没有独立的行政职权,没有权利也就不会有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由以上政府办公机构参与的活动,可以看出他是代办政府交给其的事项,而不是自己的决定,也不是自己依照自己的行政职权做出的行政行为,相当于政府委托给政府办公机构完成一些行政事项,真正的行政行为的做出者是政府,所以其也不是行政责任承担的适格主体。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办公机构不能独立的行使行政职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也不能独立承担行政责任和具体实施行政主体能够实施的职权性行为,它相当于政府的内设机构,协助政府处理日常工作,所以政府办公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参考文献:
[1]《行政法学原理》张焕先、胡建森主编劳动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行政法学新论》应松年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
陈梦,女,(1991.09-今)江苏徐州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荐阅读: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督查工作的意见09-22
浙江高考作文浙江精神09-08
浙江省考试说明10-20
浙江省信访条例11-27
浙江省教师招聘试卷06-10
浙江省会计从业考试07-03
浙江省动物诊疗规范07-25
浙江省民间金融发展07-27
浙江省工伤赔偿标准09-21
浙江省文化产业园区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