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后面有会认和会认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根据上学期任课教师介绍,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由于年龄较小,顽皮的较多,作业基本上都能做完。经过几天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全班有几人认识能力停留在一年级,甚至不如一年级的孩子。书写能力不强。全班大部分学生分析能力不够灵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
2、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8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合理的教学。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可以在学习课文前,如查字典确定字义、多音字确定读音等;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连句成段的两种方法(总分和并列),有的可在学完课后再次总结,如说一段话的意思。在学法指导时不必过多地讲道理,应多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采用一帮一等不同的形式来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持之以恒的帮助潜能生,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篇二:1、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只有38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21人。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性格开朗,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在语文学习方面,本班两极分化比较明显,优秀生比较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知识掌握牢固,部分孩子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还有少数学生,上课好动,课后拖欠作业,学习质量不高。考虑到三年级是小学阶段非常关键的一个学年,本学期将继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加强规范字的练习,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2、本学期教学目标(全期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传授目标)
1、认识200个,会写3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熟练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练习写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8、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有目的的收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教材分析(要求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的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其中“多彩的生活”和“灿烂的中华文化”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使专题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专题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本册教材是在二年级基础上编写,教材结构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4、丰富课文内容,学习自由。
4、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
(3)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4、开展培优补差工作。
(1)作业面批,有错及时改正
(2)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结对辅导。
(3)与课任老师,家长经常联系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4)鼓励为主,及时表扬。
5、教育科研计划
1、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2、在教学中实施游戏情趣教学。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浏阳市水佳学校 陈 芬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的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事。
2、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秋天里学校、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剪影。
2、音乐律动《摘果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语言引述: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还体验到了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学校还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还记得有哪些吗?
学生涌跃发言,教师一一板书,并将剪影一一张贴。(如:放风筝、秋游、野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交际的欲望。】
2、明确话题: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板书课题:秋天的快乐)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秋天里,除了在学校,你在其他地方还做过哪些快乐的事?
教师引导,并补充,适时张贴一些图片。
板书:摘果子、挖泥鳅、捉鱼、采集树叶、捕蝴蝶、赏菊花、抓蟋蟀……
2、教师示范说。
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评价老师说的怎么样,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有哪些需要补充提问等。
3、学生评价老师的说话。
教师相机板书:
说:(1)声音宏亮;
(2)事情完整通顺;
(3)有感情,说出了自己的快乐;
(4)生动有趣,运用了好词好句。
4、教师评价学生。
听:(1)认真倾听;
(2)能及时补充、提问。
【学生参与评价,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进一步端正听说态度,明确学习要求,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1、老师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们了,按老师刚才提出的“说、听”的要求,也来说说在秋天里感到最快乐的事。
2、分组交流。(播放《摘果子》的旋律)
(1)按不同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
(2)按评价要求评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3、全班交流,讲评结合。
现在,将你的快乐与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吧!
4、师生评选“最佳口才奖”和“最佳倾听奖”。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扩大口语交际的“面”和“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口语交流实践,提高训练效果。】
5、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四、总结谈话,延伸扩展
秋天是甜蜜的,我们每个同学都从她美丽与成熟中品尝到一份丰收和喜悦,并在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好快乐的图画。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吧!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内容写清楚。
2、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3、再次感受秋天的美好。
设计理念:
1、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2、鼓励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秋天的特点,把画面描述完整、清楚。
教学方法:
引导、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将本单元课文中及口语交际中的几幅插图制成幻灯片,配上轻音乐循环播放。
教学过程:
一、画秋天
1、创设情境导入:小朋友,秋天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在秋天里尽情地玩耍,享受游戏的快乐。这么美好的秋天,想不想将她留住?老师教你们一个好办法,快快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留住你心中美好的秋天吧!
2、播放课件,让学生边听边画。
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有创意的图画。
【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二、说秋天
1、小朋友们画得真美,你能把你心中的秋天说给大家听听吗?
小组交流,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2、集体交流。
(1)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展示下自己的风采?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爱护他们的热情、冲动和愿望。】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如:“苹果把树枝都压弯了,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位同学真聪明,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比喻句用得真好。(板书:比喻)
“小青蛙大声说:„我不累,我要在冬天到来之前把洞挖好。‟”想象真丰富。(板书:拟人)
(2)点将。(将巡视中物色好的几幅画的作者请上讲台)
特色一:景物层次分明
指导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板书:景物按一定的顺序)
特色二:有小动物的活动。
指导可以写秋天里小动物。(板书:动物)
特色三:有人物活动。
指导可以写秋天里的人物活动。(板书:人物)
(3)教师小结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目标,拓展思路。】
三、写秋天。
1、习作导入:这么美的画,还应配上优美的解说词才行。把你们刚才所说的,再综合老师提出的要求把这美好的秋天写下来吧!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开始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秋天。
1、同桌交流。
一人读,一人听,让同桌细心听,自己在读的时候也能觉察到写得不好的地方,并互相提出意见。
2、修改。
3、全班展示、评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这一学期已接近尾声,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触颇多,我越来越感觉到书上仅有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那一双双饥渴的眼睛,满足不了他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认识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了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开始学习了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6、学习了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7、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能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10篇,练习了复述课文。
9、初步培养了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0、开始练习了习作,能够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讲述故事基本能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
11、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按照数学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合格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结方面,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每期常规检查都得到肯定。
1、能做到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联系生活,创设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和场景,是激发孩子们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径。在识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场景,来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角,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内容中去体验、感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习的主人。
4、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从中也加强了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2)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老师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5、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存在的不足
1、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
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3、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4、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法。
2、多读,在读中感受书面语言,感悟课文的内涵。并鼓励学生多积累。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帮一,一对红”的方法,促进全班均衡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有实践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 彭晓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难点: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1.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花,看看大屏幕,老师还给你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迎春花、向日葵、蝴蝶花、梅花的图片。学生边看图片师边说:“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迎春花,迎风微笑;向日葵,向着太阳露出笑脸;凤凰花,在炎热的夏日里绽放;菊花,在萧瑟的秋风中舒展自己的花瓣;梅花,却在寒风中送来屡屡清香。”
2.读题目质疑:孩子们,喜欢吗?今天老师要和孩子们一块来学习一篇和花有关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13.花钟,一起把课题读一读。读了题目,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巩固新词:PPT出示:蔷薇、暮色、苏醒、昙花、娇嫩、干燥、灼伤、淡雅、花蕾、吻合、欣然怒放,指名学生朗读。
(过渡语:现在我们读完了新词之后,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更好呢?)
2.让学生读课文。3.交流疑问。
4.师提要求:老师在读课题的时候,也产生了疑问,花钟是不是能告诉我们时间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5.学生交流。
三、研读课文,了解“开放时间”
1.提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过渡:是呀!在花钟上,我们只要观察是哪种花开放了,就能知道大概是几点钟了。那么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花? 1
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向我们介绍了几种花?用“─”画出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
2.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3.学生分享。(PPT出示时间变红的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展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4.看时间,发现作者用时间的准确。
(1)看大屏幕上这九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2)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有些时间是凌晨四点,有些时间却在后面加了“左右”,“左右”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左右”表示的是大约,是一个大概的时间。作者写时间,有的是正点的时间,有的用左右表示一个大概的时间,来表示花开的时间。如此看来,作者用的时间真准确。而且作者的观察真细致呀!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PPT飞入并说,这句话就是围绕以下的这些内容展开来写的。
四、品读句子,感受花开的美好
1.引导学生再看描写花开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作者写了九种花开的样子,请看一看这九种花开的样子都一样吗?
2.PPT出示描写花开样子的句子。
边说:“老师把描写花开的样子的部分变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写这九种花开的。”
3.指名读PPT里句子。
4.分组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的样子与喜欢的理由。(课文写九种花开,用了九种不同的词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花开的说法,选择一种花开的说法,和你的同桌一起交流交流。)
5.指名学生说,随机分析九种花开的样子。
(1)当学生说牵牛花的时候。出示图片,对照图片理解牵牛花。师问:牵牛花像什么呀?
①课文里怎么写的呢?学生读一读。(作者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写出了它开花的颜色和形状特点,这样写多有趣呀!谁来读一读这个部分。)
②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能不能带上小喇叭的动作读一读?)
谁的小喇叭还能吹得更响亮一些呢?(评价:这朵牵牛花吹得真动听,开得真漂亮。)
③过渡:孩子们,你们除了喜欢牵牛花以外,还有没有人喜欢其它的花呢?
(2)当学生说到蔷薇花时,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①作者说它绽开了笑脸,其实是写出了蔷薇花开放的样子。
②指导朗读:孩子们,我们也来绽开我们的笑脸,都笑起来,比一比谁笑得最甜最美。都比较甜、比较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笑脸读一读,艳丽的蔷薇开始(评价:蔷薇花真的笑起来了。)
③过渡:我们再接着来交流,剩下的花里,你还喜欢哪种花开的样子?(3)当学生说到睡莲的时候,作者是怎么写的? ①莲从梦中醒来。花会做梦,你们见过吗?
②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呀!花不会做梦,但作者却把没有生命的睡莲当成人来写,赋予它生命,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拟人)
③指导朗读:睡莲会做一个什么梦?(美梦)。就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
过渡:除了牵牛花、蔷薇、睡莲以外,你们还喜欢哪种花开的样子?(4)当学生说到万寿菊时,作者是怎么写它开放的呢?
①理解:“欣然怒放”的“怒”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这里写万寿菊“欣然怒放”,是写它开得很生气、很发怒吗?
②欣赏图片:图文对照理解“欣然怒放”的万寿菊。
③是啊!万寿菊开得多么的有活力、有气势。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把万寿菊欣然怒放的气势读出来,谁来?谁还能读得更有气势些呢?(我看到了了许多欣然怒放的万寿菊,真漂亮。)
过渡:除了这些花以外,你们还喜欢哪种花开的样子?(5)当学生说到烟草花时,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烟草花苏醒。作者同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呀!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烟草花开放的样子。)
(6)在这九种花中,有没有喜欢月光花的呢?作者怎么写月光花的呢? ①情景体验:假如你就是那一朵美丽的月光花,从梦中醒来,你会怎样舒展自己的花瓣呢?
②理解“舒展”:像你们这样,自己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就是舒展。
③指导朗读:带上你们刚刚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舒展好吗?(老师的眼前出现了一朵朵优美的月光花。)
过渡:最后还有两种花,谁愿意交流?
(7)当学生说到夜来香的时候。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①夜来香八点开花,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告诉我们夜来香开花了,可是却没有像睡莲、蔷薇一样,把它开放的具体的样子写出来。
②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像万寿菊一样,加上一些词语,写一写夜来香是怎么开放的,好吗?(创设情境:晚上八点,吃完晚饭闲在家里的老人、孩子,会走出家门散步,当晚风徐徐吹来的时候,人们会闻到什么?所以我们可以怎么写?)
③指名学生分享。
(8)还有最后一种花,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①理解昙花开花的特点:“昙花含笑一现”有谁知道昙花开花的特点?(创设:下雨天打雷的时候,会有闪电划过天空,一闪而过,闪电在天空停留多久呢?)引导学生说出“短暂”。
② 积累成语“昙花一现”:“昙花含笑一现”说明开花的时间特别短暂,可是,即便在这么段的时间之内,昙花也要含笑开放。孩子们,在生活中,也有一个和昙花有关的成语,有人知道吗?出示“昙花一现”,学生齐读。师讲解,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个事物像昙花一样,出现一会儿就消失。再读一读这个词语,记住它,好吗? 6.配乐并播放ppt图片,再次激情朗读。
师过渡:孩子们,通过我们的想象与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一朵朵鲜花在我们眼前盛开,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九种花开的样子呢?(播放图片朗读)7.小结过渡:课文上用了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了9种花开放的样子。这样写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特别赋予变化。希望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同学们学会用这样的方式,美化我们的作文,使我们的作文变得更加漂亮。
五、合理想象,拓展延伸
1.过渡:同学们,同样写花开,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美妙与丰富呀!那么你们能不能像课文那样,用上恰当的词语,把自己喜欢的花开放的样子写出来呢? 2.学生自己写。3.指名学生分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的句子。2.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三遍。
板书设计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查看地图,找到北极,了解北极的特点,搜集白鲸及《蓝色多瑙河》的有关资料。
2、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导入课文
1、板书并齐读课题。
2、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请学生分节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
四、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zhāo wán hán jiānyìng yōu yǎ qì qū 召唤
顽皮
寒冷 坚 硬
优 雅 奇迹 jīng jǐ liè záo zhèngfǔ yuán 白鲸
脊背
猎人 凿开
政 府
援助
2、共同讨论该如何记住生字
3、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得好看?(练习书写)
4、重点理解词语:召唤顽皮坚硬优雅脊背
5、选词造句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比一比,组词:
招()玩()坚()雅()区()召()顽()竖()准()医()第二课时
一、听音乐,导入新课。
冰区 播放《蓝色多瑙河》师述:居住在海洋中的白鲸也喜欢这首曲子,它们还和这首乐曲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
二、小组讨论学习
1、读课文,说说小白鲸和蓝色多瑙河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对白鲸的关爱?找出来读一读。
4、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三、自由读课文,质疑。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跟课文讲到的内容有关的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四、学生间交流相关资料,解决部分问题。
五、老师提供“知识大餐”,供学生“点单”。
六、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七、指导朗读(听音乐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2、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观察和搜集到的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写成文章。
难点:围绕“传统文化”选择材料,写自己想说的话,做到语句通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传统文化的资料。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二、交流:写什么?
传统文化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呢!比如:
1、一些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冬至。我们开开心心过节的时候别忘了细细的体会这个节日全家都是怎么过的?
2、一些传统的食物: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吃的粽子、中秋节吃的月饼、广州的特色食物凉茶、龟苓膏、鸡仔饼、茶、煲汤……你喜欢你这些食物吗?有没有去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
3、还有传统的体育项目:跳皮筋、踢毽子、太极拳……
4、别忘了我们常用的东西:筷子、毛笔、茶杯、纸……这些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哟!
第二课时:撰写习作
一、怎么写?
这次习作需要大家多查阅资料。当你确定了一个主题之后要在搜集一下相关的资料,整理后再开始写作。
下面举几个例子:
1、写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这是哪一天,这个节日的来历,关于这个节日有什么传说,或者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关于这个节日,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再仔细回忆一下,到了这个节日,你们家人是怎么庆祝的。到了这天会穿什么,会吃些什么?为什么会吃这些东西?在这一天,家人有没有什么活动?比如祭祀、聚餐、放鞭炮…….如果是祭祀,家长都会准备些什么?他们会怎么做?在这一天,你一般都做些什么?你觉得这个日子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若你要写一个传统的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又该怎么写呢? 先查一查,古时候的人们从哪个时期开始踢毽子,一般是什么情况下踢,踢毽子的都是哪些人?那个时候毽子是用什么做的?关于踢毽子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仔细观察:现在的人们踢的毽子一般是什么样子?有哪几个组成部分?怎么做的? 现在一般是哪些人比较喜欢踢毽子?有哪些形式?多人踢?单人踢?还是对踢…… 自己也去尝试一下,踢之前准备工作是什么?踢的时候脚怎么做?手怎么配合?身子有什么动作?踢的时候容易吗?一般能踢多少?对这项运动,你有什么想法?
二、开始打草稿
其实传统就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去发现它,关注它呢?相信你一定能做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去将这篇习作完成!加油!
第三课时:讲评指导
一、点评确定想写的内容:
1、写清楚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语句通顺,意思能够表达清楚。
2、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不能完全照抄资料,要用自己的话来讲述。
二、组内交流习作:
1、四人一小组,交流彼此的作文。
2、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你的宝贵意见或建议。
3、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4、重新打草稿,完善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修改誊抄
请同学们对照要求,自行修改,老师将把好的习作连同照片一起展示在宣传栏内。
一、佳作共赏。
通过修改,大家的作文都有了进步,按下来请把你的作文轻声、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同桌再给你修改——互改。(朗读时播放优美、柔和的轻音乐)
二、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特别是大家用笔写下来的介绍,我对大家有这样丰富的传统文化,感到非常高兴。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复习计划11-2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12-0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后进生辅导教学计划07-16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0-1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7
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作文范文11-26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掌声07-0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复习整理资料11-18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案设计人教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