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有多远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情有多远(推荐11篇)

爱情有多远 篇1

那是我最后才决定的

我想是对的

不挽留

不悲伤

其实:

这是我

早该明白的

只是那时

还不明白

或许你恨过

就像我曾恨过一样

我想你累了

而我也是

之后

我学会了淡忘

慢慢的忘记

淡淡的想起

只是

记忆里少了些许

再见了

我想

我该离开了

离开这个原点

只是

我还不知爱有多远

从明天起

我想做一个温暖的人

穿着温暖的衣服

留着温暖的发型

让人看着就很温暖

再见了。。。。。。

愿你幸福

愿你快乐。。。。。。

精选阅读三:

永远有多远

永远有多远?这是一个亘古永恒说不清的话题。

永远有多远?千年疑问,千年等待,千年追寻。关于永远,从来都不敢去坚信,正因我们不知道明天有多远,何来知道永远有多远。但是,当自己遇到某个很珍重的东西的时候,就想抓住他,期望时刻可过得慢一点,期望时刻能够停留在那个最完美的时刻,永远都不流走。

永远有多远?永远是否没有尽头?我们没有答案。正因我们谁也不了解真正的永远,也不知道它的极限。一天,一个月,一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刻,这谁都说不准,谁也无法把握。永远,永远就是永远,没有永远的永远,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测的永远。

永远有多远?或许永远离我们很远,永远无法触及;又或许永远离我们很近,每一天就这样陪伴着我们。然而在这个世界,永远只是传说或梦想,若想永恒,若要永远,除非将时刻定格在一个画面。可我们无法定格时刻,更无法定格永远。

永远有多远?谁也不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永远,一旦坚信这个世界有永远,就不会觉得远;一旦心中有了永远,就会坚信有永远。只是会失落,只是会无奈,只是还要等待……

谁不曾为了情肝肠寸断,谁不曾为了爱倾情付出。可这个世界有永远的情,永远的爱吗?当爱从最初的激情到相濡以沫的关怀,这需要两个人之间的默契与用心的经营。誓言可信吗?有人说誓言是可信的,至于可信度到哪里就不得而知了。感情,需要彼此间的信任和明白,若不信任,若不明白,相爱又从何而谈呢?永远更是无稽之谈了。:

永远是什么?永远是一生一世还是天长地久?永远的爱,永远的恨,永远的快乐,永远的痛苦,永远的辉煌,永远的幸福……人生路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永远。

永远是荒谬的谎言。以前以为,只要有心中有爱,只要倾心付出,爱就会永远。但其实有些时候,爱根本没有永远可言。当一个人爱你的时候,他会对你信誓旦旦地说爱你永远。可当爱散去的时候,他还会说爱你永远吗?不爱就是不爱了,转身了,离去了,他真的就不爱你了。也许爱就是如此,爱的时候是如此山盟海誓,轰轰烈烈,不爱的时候就如此冷漠无情,心碎了无痕。这时,永远就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奈。

永远是完美的祝福。虽然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永远可言,可我们还是会永远做着各式各样的梦,在五彩斑斓的梦里放飞着我们完美的期望。我们还是习惯用永远来祝福亲情,祝福友情,祝福感情,祝福一切完美的东西能永远。

幸福能永远吗?有人说幸福是能永远的。人的幸福往往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只有经历了磨难与艰辛,才会感觉到幸福。生活的压力常常使我们不能乐观地思考问题,欲望是个魔,也是无法填满的深壑。如果哪一天能够修炼的没有了欲望,心境禅定,永远便真成了永远,幸福便成了永远的幸福。

感情能永远吗?有人说,感情是有永远的。只要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彼此信任,彼此发奋,永远是至死不渝的。心有多远,永远就多远,爱有多远,永远就有多远。爱,是一种情愫,也是一种感觉,也许爱就发生在那一瞬间。那一瞬间的爱,就是幸福,就是永远。

友情能永远吗?有人说,友情是有永远的。只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彼此牵挂,彼此珍惜,永远是天长地久的。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要真心无私地付出过,总有一天,你会收获一份属于你的永远。

永远,有时很真实,真实的就是眼前存在着;永远,有时又很虚幻,幻觉在哪一天见过永远。永远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促进的力量。它激发着我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只要真实的走过,真实的拥有过,你就得到了永远。

永远有多远?永远是触不到听不到,无法丈量的距离,看不到的才是永远。其实,永远是用来感受,用来祝福,用来怀念的。

相见不如怀念,有种爱不必须彼此相守,不必须彼此拥有,不能牵手的缘份,注定无法奏响爱的交响曲,惟有将爱永远珍藏存于心底,用心感受,用心守候。那些相爱而不能相守的人啊,请你们坚信永远,用彼此的信念坚守永远,用彼此的爱证明永远,用心去守候永远,用一生去保留永远。时刻,会让你见过永远,再也不用去猜测永远的时限。怀念,会让你感受永远,再也不去怀疑永远的真实。

我们渴望永远,期望一切完美的东西都能永远。永远,并不遥远。只要用心记住彼此,只要用心珍惜彼此,只要用心深爱彼此,少点误会,多点明白,幸福就会是你们的永远。彼此相爱的人啊,请你们手相牵,心相印,用爱呵护永远,用爱证明永远,用心感受永远,永远不变。愿天下所有的有情人,能够在平凡的生活里,在发生在身边的微小细节里,感受到甜蜜而温暖的幸福,哪怕只是瞬间的幸福,也是永恒。

每一天,白天和黑夜总在交替;每一天,熟悉和陌生都在轮回;每一天,拥有和失去总在演绎。这一切就如影随形,就这样周而复始,循规蹈矩,突然发现,原来,每一天都有永远,每一天都是永远。

永远有多远?永远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光阴的故事里,就在似水的流年里,就在平淡的日子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心中充满爱,用我们最质朴、最纯真的情感谱写着我们心中的永远。

无论时光如何绵延,让真诚永远;无论岁月如何流逝,让真情永远;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让快乐永远;无论咫尺还是天涯,让祝福永远;无论快乐还是忧伤,让爱永远!

爱情有多远 篇2

我在不断学习中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反思过程,也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我特别喜欢一句教育格言:The heart of education is education of heart.教育的核心是对心灵的教育。说的太对了,我们真的应该通过教英语教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养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学生会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加以模仿。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可见,为人师表必先修养锻炼自己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拥有纯正的心灵。好的道德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道德形塑作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独立人格的形成也是道德品格的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扎实的知识才能、组织才能、勤勉的精神和科学的理念。我深知自己离这一要求还深甚远,因此,我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多读书,多读英语,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三天不学习,讲课无新意”;还学习搞教科研,侧重行动研究,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学经历不等于教学水平,我结合新概念和老方法主要研究怎么干,重点研究怎么上课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从小事做起,注意今天比昨天有改进,明天比今天有进步,多听课去做学生,沉浸到里面,不听别人的课,上不好自己的课,听后对照自己的课多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

在不断的听课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英语为主、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以激励为主。英语是一种技能,而不能只把它看做一门学科。学习语言最简易而又最正确的方法是:People learn more by doing things themselves rather than by being told about them.真的,我们真的不要老在讲,让学生做吧!因为知识不等于能力,我们讲了不等于学生懂了,懂了不等于会了,会了不等于熟了,要让学生上在听中学听,在说中学说,在阅读中学阅读,即使是学语法,只要听说得足够多,语感会帮助形成语法,语言学习真是这样,如果输入(听和读)受到了局限,输出不可能多。

今后课堂教学中真的应以过程操练为主、讲解为辅,要通过千百次的训练让学生练熟,课堂效率才能真的提高。如果把英语课上成体育课的模式,带着学生做、带着学生练,教师只是设计、组织、和参与者,让他们在活动中、在游戏中自己做,在做中学,学得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还能对英语不感兴趣?

一堂成功的英语课除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做一些事,让学生“在做中学、快乐地学”,还应该融教育于教学之中,课堂具有人性化,激发学生思想和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是动态的、活着的、高效的课堂。一堂课的最低标准首先得备好课,教学设计上要符合教学规律,还要满足学生知识上、兴趣上的需求,达到能与学生共鸣,缺少人文情感的语言操练是机械的,学生不可能喜欢;缺少文本支持的情感体味是空洞的,学生不可能与你共鸣。因此,必须根据目标来设置课程,根据学生来设计教学活动。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未来,融语言活力、资源活力、思维活力、情感活力为一体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将有效地改变课堂学习的效果,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这种讨论将有效的促进课堂内容的吸收。此外学生会积极主动的进行预习和复习,这种巩固提高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会极大地改善现有农村学生学习的状况。这也将有助于他们之后的成长。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待提高的还太多。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今后还要不断学习总结,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把自己的教学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再付之于教学行动,在农村英语教育教学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

摘要:本文以从教学经验出发,思考了现存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教师道德形塑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扎实的知识才能、组织才能、勤勉的精神和科学的理念的重要性。一堂成功的英语课除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做一些事,让学生“在做中学、快乐地学”,还应该融教育于教学之中,课堂具有人性化,激发学生思想和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才能是动态的、活着的、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道德,学生,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森.多元文化背景中双语教学的特点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3,(12).

剩女遭遇再婚男,爱情春天有多远 篇3

问题陈述:黄金二手男,未必是我的真命天子

口述:姚子怡

当我挑挑拣拣快成剩女时,遇到了被姐妹们称为黄金级别的二手男张威劲,他长得帅工作好有房子有车子,另外还有个6岁的儿子,目前跟着他前妻在国外生活。我对他一见动心,那种成熟男人的魅力,让那些相亲时认识的青涩小伙子相形见绌。我打听过他的前尘往事,他前妻3年前出国后变节,去年春天离了婚。他大我9岁,在大学里做学生处处长,父母都是退休干部,还有个妹妹早已成家有孩。为我们牵线的亲戚说:给他介绍对象的人超级多。

有男如此,我复何求?超级小资且自恋的我毫不犹豫地嫁了。

岂料结婚却结出了一大串的烦恼。一手女遭遇二手男,矛盾不但不比两个相爱就傻傻走进婚姻的人少,而且更复杂。

首先婚礼就让我很郁闷。我向往着热闹豪华的酒席,风风光光嫁给他。他不肯,说他们那的风俗是二婚得悄悄进行,不能张扬,只请我的姐妹们一起聚了一餐。我想将他房子里的家具之类的统统换新的,结果他不让,只在我的坚持下将主卧换了床和窗帘,为此他还说可惜了原来那张一万多的好床。我有一些积蓄,我父母也给了10万块嫁妆钱,他提议我早点把他的房贷还了,我说那你把房产证上加我的名字。他沉吟了一下说将来再说。

蜜月旅行回来,我发现家里多了个人——他前妻将7岁的儿子完璧归赵,说送回国内上一年级。孩子爷爷奶奶身体不好,说他们出钱请保姆,孩子归我们管教。一进门就当后妈,真是说不出的郁闷。

他的儿子贝贝一回来,我立刻就靠边稍息了。怀孕后我每天挺着肚子去上班也不容易,可他从来没想到接送我,除了工作和应酬,他的心思全在贝贝身上。我气得不理他们,下班后在外头吃过晚饭回到家就关进卧室,我想用这样的方式向张劲威示威,希望他重视我。没想到张威劲不但不安慰我,还反过来指责我太自私,说我根本不爱他,要是爱他的话,会连贝贝一起爱的。

这是什么逻辑?我的好心情全部被这些破事给搞砸了。我想玩不过你咱躲得起你,于是收拾收拾回了我妈家。这下捅了马蜂窝,我爸妈一直都觉得我嫁二手男委屈了,白白给人家当后妈。我回家后,他们变本加厉地啰嗦。张劲威的父母倒是平和得多,他们给我打电话,要我注意身体,别光顾着赌气折腾坏了胎儿,然后诉说张劲威不容易,对前妻那么巴心巴肺的还被一脚踹开,他有心理阴影,让我多温暖他一点。

被大自己若干岁的黄金二手男宠着捧着惯着的肥皂泡就此破灭。我忽然觉得自己被速成了,这就是我要的婚姻吗?

僵持了两个星期后张劲威把我接回了家,他给我做了饭,铺了床,买了巧克力,态度还算可以。不过就寝时,贝贝闹着要张劲威陪他睡,他一口答应了。我什么也没说,总想着等他儿子睡着,他会到自己房间来的吧,结果一直到天亮,张劲威都睡在贝贝的房间里。一大一小两个男人打着酣畅香甜的呼噜,我全然成了个局外人。

就这么时好时坏过了几个月,在张劲威说我“长不大”的抱怨声中,我生下了女儿。贝贝暂时被送到爷爷奶奶那去,我妈过来照顾我月子。月子期间,张劲威总是往他妈妈家跑,尽量接送贝贝上幼儿园,好像女儿不是他亲生的一样。

磕磕绊绊到了孩子上幼儿园,我提议上市里最好的那所,他不乐意,说学费一学期就一万多,家附近的才一半价,其实水平都差不多。凭什么贝贝上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而我的甜甜不行?这次我坚决不让步,他犟不过我,气急败坏地说:“上也行,学费你出,贝贝的学费是他妈妈出的,学校是她指定的。你如果固执己见,那随便你好了,反正我一个子儿不花,我花不起,也觉得没必要!真是幼稚!”

为这事我们至今僵持。我心理严重失衡,不想再跟这个男人过下去了,我要让他再次尝尝被老婆抛弃的滋味,以惩罚他的自以为是。我还要用自己的教训告诫姐妹们,嫁给钻石二手男未必会经济和宠爱一步到位,二手男粘上毛比猴子都精。

咨询师眼色:嫁给二手男,同样要磨合后才幸福

总的感觉,你老公比较成熟稳重,在感情上吃过亏的经历使他面对家庭纠纷时冷静理性,对待钱财也谨慎小心。所以你会感觉到婚后不久爱情的光环就荡然无存。但是就这桩婚姻本身而言,并没有到离婚或者分手的地步。你们正经历着绝大多数夫妻都会经历的磨合阶段。

其实女人嫁人要有好的心态。婚姻需要互动,不管嫁一手男还是二手男,爱情想在现实中安定下来,都得经历磨合的痛苦,双方在无数场心理博弈中求大同存小异,渐渐趋向于和谐。磨合得好了,就是美满婚姻,与一手二手没有直接关系,没有磨合好,同样得分崩离析,甭管你结过几次婚。

现在我们分析下,离婚可能会给你带来的生活。

离婚后,你的精神自由了,成了一个“离异”的单亲妈妈。没错,女人是要独立生活、活出精彩,但我不提倡女人舍弃家庭的幸福而去“自讨苦吃”。女儿给他,他一个大男人带两个孩子,估计你不会放心。女儿给你,在未来十几年中你必须独自带大女儿,既要赚钱还要给孩子好的照顾,也许还得面对更多的心理困扰,比如孩子在缺乏父爱的环境里更容易自我封闭、自卑失落或攻击性强。带着女儿嫁人,就如你老公带着孩子找你一样,同样矛盾重重。即使那个男人和你很有缘分,他为何离异?对你孩子好不好?你的女儿能不能接受完全陌生的父亲?向前看,想一想这些内容,你就释然许多。

你的不幸福,坦白地说,有一部分是自寻烦恼,你对婚姻的期望值太高,导致了在这段婚姻里感觉不到幸福。建议姚子怡回过头审视自己的婚姻,列表写下他的优点和缺点,写下离婚的优势和劣势,再列出你自己在婚姻中的付出與不足。

在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间妥协

口述:姚子怡

咨询了两个月之后,我的心态有了一定的改善。女儿上幼儿园的事我让步了,说实话,那所贵族幼儿园离家太远,接送确实很不方便。我当初坚持只是为了赌口气,要证明我的女儿比他前妻生的儿子重要。我本来想先分居,带着女儿住到妈妈家去,被我妈妈一顿训斥,她说张劲威有时是有点固执和自私,但总还说得过去,既然是我自己选择的,就不许这样那样的,离了将来还要结,万一找个还不如他的,怎么办?

咨询师让我和自己的绝对化要求做斗争,对贝贝也要拿出宽容和爱心,多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否则这个家很难有幸福快乐。思前想后,我想就这么混着吧,别整天想什么爱情浪漫的了,先将自己和女儿爱护好再说。心态平和后,我发现贝贝没那么讨厌了,张劲威也没那么面目狰狞了,起码对女儿他还是比较疼爱的。对我,他也是能让则让,随便我怎么吵闹他都不正面回击,冷处理后也就算了。大概是没让女儿上贵族幼儿园的歉疚心理,张劲威用在女儿身上的时间明显多了起来,经常会给女儿买玩具和衣服。上月我过生日时给我买了一条白金手链,另外还给我爸爸妈妈买了对表,价值三四千元。我猜有人在后头支招,否则以他的性格不会如此殷勤。

他父母经济状况还可以,这两年贝贝一直都是他们帮着带。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孩子奶奶表示将来甜甜也上市里最好的小学,赞助费他们出。他们说:其实两孩子挺喜欢一起玩,毕竟是亲兄妹,要多建立感情,大了以后可以互相照应。我默认了,双休日或者贝贝过来,或者甜甜过去,都行,接送的事,让他忙去吧。

梦想有多远走多远 篇4

三月的一个春雷将酣梦中的我激醒,醒来后,久久不能入眠,想到青浦写作协会五周年大庆暨青浦作家协会成立活动即将到来,我欣喜,我感慨。

问自己:我曾经当作家的那个梦想还在吗?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某一天,跟好友晓静、英子三个人逃学,集中到英子家里,说,我们要准备成为大作家,要集中精神写作品,不能在学校里上不喜欢的课。因为我们都有些偏科,只喜欢语文,害怕数学。那一天,我记得我拟定了一个童话故事,题目叫:小纸屑的旅程。英子要写诗,晓静要写散文。

这个可笑的想法,只坚持了半天,就被语文老师张勇武发现了,把我们找回去批评了一通,继续上学。成为专职作家的幼稚幻想立即搁浅了。

那时候,是谁想出了这个主意啊?现在回想,蛮好笑的,真的不记得了。

可是,喜欢阅读,倒是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点,我们经常一起看书,交换书籍。

后来,晓静考上师范,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英子做了居委干部;而我,成了一名上班族。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活动圈子,结婚、育儿、工作、生活,便疏于了联系。读书的时间也变少了,我不知道她们有没有继续编织着文学梦。

1995年,我参加工作后,便全身投入,无暇再顾及阅读,写作的梦想,渐渐远去。直到2006年在工作受到重度打击、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时候,才又想起文学,想要以书疗伤、养益身心。

我到青浦图书馆办理了图书借阅卡,开始了如痴如醉的阅读,渐渐忘却功名利禄、消化了曾不能承受的压力。

2011年初,我跟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筹建了读书会,志愿阅读推广,传承水乡文明,形成了每月一次固定交流的模式。读书会的雪球越滚越大,吸引、交往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我们一起浸淫其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交流、活动,不亦乐乎。后来我们的“野战军读书会”有幸被图书馆编入了“正规部队—清阅朴读读书沙龙”,更有幸的是,图书馆还帮我们请来了青浦报社副总编徐斌、青浦作协会长凌耕、诗人戴仁毅等老师做我们的阅读顾问,指导沙龙阅读。作家宋路霞、吉鸿盛、滕肖澜、扬之水、姜浩峰、《收获》副总编钟红明亦先后参加我们的沙龙活动,跟我们面对面交流,让我的视野开阔不少。

多读书,读好书。读的书多了,便有了感想,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渐渐的,又激起了我童年时代的写作梦想。

当听到青浦写作协会在五周年大庆之际将升格更名为青浦作家协会,并要发展一批新的作协会员,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协会提出了入会申请,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期待着,能被协会宣布成为正式会员的那一刻,这是我梦想开始的第一站。

期待着,能在协会的文学大课堂里不断学习、熏陶、让我的写作梦想快快长出翅膀。

爱情有多远 篇5

盖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尝试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以称之为经验总结。具体如下:

尝试教学三步走: “扶”——学会看书;“领”——学会思考;“放”——学会解答;

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特征“三字十二条”:

1、三字:趣、实、活。

2、十二条: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造精神;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这些方法或经验,应该说经过了二三十年时间的验证,经过了全国不同区域教师的验证,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精华,是行之有效的。希望教师们认真领会学习,早早地把这些精华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上个周我讲的是尝试教学法的理念层面的知识,今天盖老师讲的是尝试教学法操作层面的知识,把我们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讲座。可能大家会认为我们早就分好工了,实际上我们提前根本没联系。在学校还没布置的情况下,盖老师能想到准备这个讲座,我想更多的是源自她对一些教育前沿问题和教育本质问题的主动思考。正是有了这种主动思考,她才会在工作忙碌的情况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去研究,去读书,去学习。而这种主动思考所带来的收获,要远远大于被动地完成任务带来的收获。

记得去年李京奕老师讲座时,我说过,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思想。只有在思想的指导下,行为才会变得更有前瞻性,更具实效性。

前天,《xx》的记者来校采访,临走时送我一张名片,名片背面印着一句话很有深意,也特别适合送给盖老师以及像盖老师一样的老师,那就是: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永远,有多远作文 篇6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我大声的疾呼环保,随手却将纸团扔在墙角。明明转角就是垃圾筒。而戴着值日卡的你看见了,却笑着说,同学,你扔的很美型。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我故意装作不在乎,却常常用巧合的机会对你说,同学,好巧。而与你一起的同学却拉着你的手,头也不会的走出了我的视线。

知该用什么期待,现实中的我们似乎也缺乏期待。抑或我们根本不需要拥有期待。记得你常跟我提及一句话:这个世界已经够冷,我们需要用彼此的体温取暖。当我悲伤的坐在你身旁时,你也会说,这个世界这么脏,谁有资格说悲伤?在你的面前,我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丑小鸭,仅此而已。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常在想,我们离现实有多远?我们离自己有多远?我们离每天早上的稀饭馒头有多远?我们到底变成了多么不一样的自己?当我问你时,你总是笑着说我傻,说我想多了。如果,我的世界里没有了你,我该去哪儿?如果这世界只剩下一空空荡荡的我,我又该去哪儿?

你总喜欢趁我熟睡时偷偷地哭泣。

你不要趁我熟睡时与妖精窃窃私语。我只是想用睡梦中不经意的口吻告诉你,其实我内心的渴望并没有划上休止符。

你常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天使。

你常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星座。

你常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精灵。只是在天上做错了事,被贬到了凡间而已。

我相信你,胜过相信卑微懦弱的自己。

我不知道,我们会这样一直下去吗?

依稀被时间拉长消磨的我们,会不会就这样落空,会不会还保留那么一份天真?那么一份微笑…

不记得是哪首歌词写着:“我们都是好孩子,善良天真的孩子…”长大了的我们是不是就是得以失去某些东西为代价?如果是,我宁愿永远不要长大。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总想看看一大海。看着身边正在路过的朋友,有几个正在疗伤?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你个告诉我你将离我而去,将去到那座繁华的都市里去读书时,我装着很开心地样子对你说,去吧,我没事。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你走后,我每天都在路旁等着邮局人员的到来,问他有没有替你捎来的明信片。只是,好像你写错了地址。否则我怎么会没有收到一张呢?

你走了,终究还是走了。

那是从来不曾悲伤地坐在我身旁的你。

那是从来就只悲伤地坐在你身旁的我――可悲的是,当再也没有你坐在我的身旁,我才发现真正的不快乐。

――从此不再提及过去。

痛苦或希望。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 篇7

许多科学家一直在抱怨科学素养的问题, 把民众称作“科盲”[1]。他们的证据都包含了一些叫人难堪的调查结果。这些都是和科学有关的调查, 涉及的知识不过是中小学的程度 (比如:“电子是否比原子小”或“宇宙是否产生于一次大爆炸”) , 但美国公民的回答却惨不忍睹。有一位杰出的学者专门研究了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结论如下:由于不了解基本的科学术语和科研程序, 八成美国人读不懂《纽约时报》的科学版[2]。最惊人的或许还是那个常被人引用的数字:在美国的成年人中, 只有半数知道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转一周。

正因为有了这么个惨淡的结果, 才会有人在解释科学家与社会 (或政治体制) 的冲突时, 想到了这么个标准的答案:错的是“公众”[3], 公众需要多受教育、多学知识、多了解信息。然而, 只要稍加分析, 就会发现这条思路是大错特错的。

首先, 就科学问卷而言, 别国的公民也好不到哪儿去[4], 许多甚至及不上美国。就拿欧盟来说, 根据一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欧盟成员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在总体上还不如美国[5]。但即便如此, 他们也比美国人更相信全球变暖和人类演化。

现状是复杂的, 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几条权威“事实”和科研程序的了解, 是否就能反映一个社会对重要科学议题的态度?说实在的, 光凭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 就能在新闻媒体和政治角逐中辩论科学了吗?这一点是颇值得怀疑的。还有, 科学界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公众深入复杂的争论, 并裁定胜负吗?不要忘了, 许多反对演化论、否认全球变暖的人士本身就是科学家。他们用深奥的科学术语表达观点, 还经常引用同行评议的文献。要反驳他们的观点, 就需要获得博士一级的专业知识才行。就算有了这些知识, 也还要经过细致研究, 花费大量心血方能提出批驳;而这些, 都是普通人没有能力、或没有兴趣完成的。

问题的复杂性还不止于此。有时, 公民们煞费苦心学来的科学知识, 却会导致最坏的结果, 因为他们学到的东西根本是错的;这还不如一无所知的好呢。马克·吐温就曾说过[6]:“问题不在于大家知道得太少, 而在于大家知道了太多错的。”就拿那些反对疫苗的家长来说吧, 他们一口咬定是疫苗让自己的孩子患上了自闭症, 为此悲愤莫名。这些人遍布全国, 执拗于自己的观点。“疫苗导致自闭”的说法已为科研彻底否定[7], 但支持它的研究还是络绎不绝。每当这类研究出炉, 那些家长和支持者们就获得了一条“科学依据”, 他们的信念也得以延续。那么, 这些“科学依据”是从哪来的呢?从互联网, 从名人, 从别的家长, 从几个不断挑战科学共识的医生和研究者。这些声音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共鸣室, 让误解日益加深。

“疫苗导致自闭”的说法在科学上站不住脚, 这一点现在没什么疑问;但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可否称作“无知”或“科盲”, 这就不那么好下定论了。毕竟, 那些人对这个自己好奇、而且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独立研究, 付出的心血远远超过一般的美国民众。

和他们类似的还有一些消息灵通, 但同样大错特错的团体――他们是全球变暖的否认者, 狂热的UFO迷, 等等。他们的问题不是无知, 也不是缺乏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如果你在全国电台上讨论过全球变暖 (笔者之一的克里斯就参与过好几次) , 那你就一定遭到过反对派的电话围攻;这些人拒不接受科学共识, 并做了很多研究来支持自己的偏见, 有些还会炫耀自己的博学。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串理论, 听起来都挺像那么回事的:什么别的行星就没有全球变暖啦[8], 什么都市热岛 (也就是城市) 影响了全球温度计的读数啦, 什么大气层的最底部的对流层并没有像气候模型预测的那样升温啦, 这样那样的。

再想想去世不久的迈克·克莱顿 (美国科幻作家, 著有《侏罗纪公园》――译注) 。他是位杰出的科幻作家, 还是位出色的电影编剧和制作人。在作品中, 他总是能将扣人心弦的叙述和扎实的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然而, 在晚年的小说《恐惧状态》中, 克莱顿却不惜歪曲事实, 对全球变暖说大肆抨击。总而言之, 有那么一群在互联网上接触了大量“科学”资源 (好的、坏的、糟糕的) 的人, 他们勤于思考, 也善于思考, 只要会一会他们, 你就立刻会意识到一点:科学知识的缺乏或许不是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

面对种种困境, 大家自然都把教育改革当作了提高科学素养主要手段。教改当然是个崇高的目标, 没人反对在基础教育中加强科学。然而, 将学校教育当作唯一的解药, 就无异于将所有已完成正规教育的人拒之门外。那包括了美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 有多数选民, 有政界、文化界的领袖, 还有媒体的掌门人。

还有个最叫人担心的问题:如果将科学素养不足的现状归咎于群众, 那就是在有意无意地为那些聪明人 (科学家) 开脱。科学家本来就负有让社会重视科学, 善用科学的义务。现在好了, 只要把错推给教育, 推给媒体 (说他们不能准确报道, 或者不够重视) , 科学家就能心安理得地回去做实验了。

然而, 冥王星事件彻底戳穿了科学家的自负。以前还没有什么科学报道得到过这么多人的关注、引发过这么大规模的讨论。冥王星是否是行星?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黑白分明的答案, 说不是也无妨。这一点, 民众显然不是不知道。让他们恼火的, 是用突然而武断的方式, 对科学知识施行自上而下的改造。他们反应的确激烈, 但未必是错的。

有鉴于此, 专攻“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学者已经对传统观点大打折扣[9], 不再认为科学和社会的分歧可以用民众的无知一笔带过了。所谓的“欠缺模型” (Deficit model) [10]也成了学者怀疑的对象——这个模型认为:正是民众在知识上的欠缺, 才让他们无缘领略科学之妙, 目前的窘境都是这种欠缺的产物。长久以来, 欠缺模型都垄断了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看法。

“欠缺论”常摆出一幅和蔼的面孔, 它将科学家塑造成仁慈的导师, 向如饥似渴的公众传播知识。但有时它也会穷凶极恶, 蜕变出另一幅嘴脸来, 我们不妨称之为“你个白痴”模型[11]。科学家不时对同僚或媒体说出这样的话:“难以置信, 公众居然会蠢到相信X”或“难以置信, 居然会有人无知到接受Y。”这时, 科学家就不再是友善的导师了, 而是高高在上、一味贬损的恶人形象。

无论摆出哪副面孔, 缺失论者都无法真正让精确的科学知识走入民众、生根发芽。民众并不是坐等科学填充的空旷容器。如果在传播时不愿结合对方的需求, 那么所传播的知识就十有八九不会被对方接受。而面对公众及其代理人 (政治家、记者、名人等) 指手画脚, 其结果不止是惹恼对方、众叛亲离, 而且不利于科学家的反思, 让他们对自己的角色更加茫然。研究科学传播领域的学者指出, 这种指责式的作风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科学家不信任素养缺失的公众[12]。公众则对科学家的不信任还以颜色, 由此产生的负面态度在大规模调查中暴露出来, 反过来证实科学家的假设, 让他们继续不信任素养缺失的公众。

诚然, 在我们的文化中, 科学家的工作少人欣赏, 乏人问津。但我们不会在本书中赘述公众对科学的无知, 也不会揭露时有耳闻的伪科学理论 (江湖郎中的奇谈怪论, 对主流环境研究的偏激批判, 对超自然现象的热衷, 或诸如此类的货色) 。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科学和社会的鸿沟, 以及填平鸿沟的方法。

我们不是要将“科盲”的概念拒之门外, 而是要为它重下定义。我们不会陷入指责和推诿, 也不准备将问题归结为民众在科学问卷中给出的答案。

幸好, 科学还有另一个传统, 它超越了对事实和理论的执著, 强调的是科学的第三个元素, 即公民对于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在公民看来, 科学在政治、政策、和我们共同的未来中, 到底扮演什么角色?[13]在有关科学素养的辩论中, 这个角度往往是被人忽视的, 但在我们看来, 它却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的科学素养无疑是欠缺的, 而且这是危险的。但问题出在我们同生死、共沉浮的社会上。要负责的不光是科学界之外的公众, 也不光是教育体制, 科学家也有一份责任: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实践和行为拉开了自己和同胞的距离。不妨把美国科学的现状比作一团乱麻的课堂:学生固然在教室里投纸团、飞纸飞机, 老师却也在终日打混, 对一众顽童不闻不问。引申到科普的乱象上, 则科学家和非科学家都难辞其咎。

我们不是要让普通公民死记科学事实, 也不要他们经常阅读专业文献。我们要的是科学在政治和媒体中更有贡献, 在百姓生活中更有分量, 与其他行业交集更广, 在重大事务上影响更大――简言之, 我们要让科学在可预见的未来担起规划的重任。只有那样的美国才是科学的美国, 只有那样的公民才会有合格的科学素养。一个万众皆博士的国度不是我们的目标。

有了这样的展望, 我们就能理解一个科盲丛生的社会是何等危险:不出几十年, 科学领域的一些根本进展就会改变世界, 而这些进展, 都是一个科盲社会所无从理解的。长此以往, 我们国家就会一次次和未来失之交臂。

“科学素养”的概念业已阐明, 现在就来澄清另一个误解, 那就是美国人所谓的“反科学”倾向。

在调查面前, 这一说法毫无道理。美国人并不憎恶科学。相反, 他们对科学还算有那么点正面的看法。举例来说:除了军队之外, 美国的科学领袖比其他重要机构的领袖都更有公信力[14]。但是信任归信任, 许多美国人却根本叫不出那些科学领袖的名字, 这一点正反映了我们面临的真实困境。

美国人不恨科学, 仅仅觉得事不关己。多数时候, 他们的脑袋里都没有科学。在调查中, 许多人都表示对科学进展兴趣浓厚。但聪明的调查员套出了实情:和科学相比, 还是别的事务更值得关心。根据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 对科学新闻“非常关注”的公众只占15%。科学在公众的兴趣议题中位列11, 排在犯罪、体育和宗教的后面。 (这个排名最近有所下滑[15], 新闻报道中科学的减少正反映了这一点。)

老实说, 情况还不算太糟:美国人至少不恨科学。公众是欣赏科学的, 但态度轻薄, 转眼即忘[16], 这个态度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不够的。现在忽视科学, 几十年后就会吃亏, 在经济上尤其如此。届时, 我们将对近在眼前的争议和挑战无从应付。还有, 公民一旦脱离活力四射的科学世界, 其他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它们是铺天盖地的假消息, 是丑化科学家的错误成见 (“不擅社交的书呆子”“傲慢的疯子”) , 是对国体祸害已久的反智倾向。

意识到希望还有, 就好比是打了一剂强心针, 明白了还有改进的余地。史学大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指出, 回顾历史, 美国人和反智主义时远时近;布什到奥巴马的轮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政府一样, 民众对科学的态度也是有亲有疏。我们一定能让他们相信:科学是通向未来的关键。我们一定能让更多人接受科学、欣赏科学。但我们也要看到:有许多股势力已经摆开阵式, 准备阻挠这桩重要的事业, 其中最强大的可能要算媒体圈正在上演的动荡。敌人已经兵临城下, 科学界及其盟友却还没做好对抗的准备。

那么, 我们能怎么做呢?首先要了解历史, 看看美国的科学家为何在海外受人瞩目, 在本国却被人忽视。我们将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回顾二战后的美国科学, 看看它是如何在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中盛极而衰的。我们会着重考察两个方面, 一是科学家走向大众的尝试, 这个过程麻烦不停, 时断时续;二是让这个尝试日益缥缈的社会因素 (比如政治和媒体的转向) 。一旦查清事实, 我们就不会为了科学和社会的分歧一味责怪 (责怪公众、责怪媒体、责怪政客、责怪教育) , 而是会得出更富成果的结论。

然而, 抛弃了“缺失模型”, 谁来顶它的位呢?这就得靠历史帮忙了。C·P·斯诺的“两型文化论”将为探讨注入巨大活力。有了它, 我们就能在了解科学和社会的脱节之余, 避开“缺失模型”的内在漏洞。只要用斯诺的“互不理解论”分析科学和社会的关系, 就不必在人群中分出孰高孰低, 孰贤孰愚了[17]。

但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先对斯诺的理论做些修订。斯诺时代的英国, 在知识界叱咤风云的是人文学者;科学还是弱者。但在今天, 双方的强弱已经发生逆转[18], 至少在学界是如此――尽管学界的整体影响也已今非昔比[19]。因此, 在今天讨论斯诺, 我们要哀悼的就不仅是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分歧。斯诺当年最担忧的, 是科学未能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发挥作用。他认为, 这和知识的过度分工、画地为牢有关。这个问题至今仍未消失。“两型文化”的说法也依然有效, 只是我们需要在“2”上做个简单的乘法。

身处今天的美国, 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 也如斯诺所说, 竖起了围墙。只是围墙彼端不是一种、而是几种文化[20]。这几种文化主宰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其中最显著的有政治文化、媒体文化、娱乐文化和宗教文化。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依次讨论科学和这四种文化的分歧, 并提出消除的方法。我们不认为斯诺所说的科学、人文的鸿沟已经消失, 它还在。但相比之下, 更重要的鸿沟已经出现在了科学和学界之外的部门之间。大学是科学家最自得的场所 (即便会和同行意见相左) , 但大学之外的新风气已经向他们提出了和以往迥异的挑战。

我们的分析如果没错, 那么现在的症结就不在于美国人背不出多少科学知识, 也不在于聪明人受到傻瓜蛋围攻。在美国, 各个领域都不乏有才华、勤思考的领袖和思想家, 但他们彼此有着不健康的隔阂。科学家和记者、和编剧、和政治家、和宗教领袖之间的合作都太少了。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的目标是修正教育体制, 重塑科学文化和流行文化, 在各擅其长的人物之间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唤起那些关心科学的人, 激励他们沟通社会各界, 开诚布公地和大众探讨, 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备。

有多远走多远 篇8

“传统与创新”永远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并将世世代代地讨论下去,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永无休止的话题。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引以为豪,几千年的传统也让我们积重难返。

绘画上的“传统继承与创造革新”是个敏感话题,就像“公婆”之争,永无休止。

就绘画艺术而言,“画种”大都会以绘画的质材而命名,“中国画”原本就是“纸本/水墨”的常态绘画,本无异义,但常被多情地“拎出来”强调其“笔墨”的内涵特性。而在“文化”被淡化的今天,却无情地遭遇了程式化的“千人一面”的尴尬。

任何艺术,任何画种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即便是远古的岩画和现代的“多媒体”,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也都有它自己的“独门”内涵。

在“审美疲劳”之后,人们知晓了,“笔墨”仅仅是一种“语言”而已,至于能说出什么道道,那则是各人的修行和造化了。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说了;林风眠、刘国松、吴冠中等也都说了,各有各的语言,各有各的腔调。

有一位叫萨顶顶歌者,她唱的不是民歌,不是美声,也不是所谓的“原生态”,她却能面对全世界,歌唱自己的“自语”——她自己都无法用语言解说的“自语”。她唱遍了30几个国家,独有她的音乐会,英国BBC做了全球直播,理由是她的“自语”已经没有了任何“语言”阻隔。她的“自语”有浓烈的民族元素;有华丽的“美声”色彩,有蒙族民歌的浑厚和宽广,有藏族民歌的高亢和辽远,但又一切都不是。那种由各种美妙“元素”柔合而成的“天籁”之声,你能说是哪一种语言吗。

艺术是多元的,艺术语言是多样的,中西文化理应是各自独立的但又是能亲和互融的,艺术应该是能被读懂的。

让人读懂你的心,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画。

“艺术语言”真像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自语”,艺术家的“独立语言”是对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对宙宇的问答,是一种让世人都能读懂的超越语言的情感传递。

画画是一件愉悦事情,不要对“明天”想入非非,让“时间”自行淘炼。独立的艺术语言方式,是我们赖以自主行走的拐杖,像散步一样,轻松前行,有多远走多远。

——辛卯立夏后

永远有多远作文 篇9

人的一生在四季的轮回里游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谁都希望能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情,更希望赋予这份感情的爱人永远不要变更。爱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题,无论什么年纪都希望爱在身边,在爱情里,人们都喜欢运用‘永远’一词,有的人对一个人运用了一生,而有的人却多次对不同的人借用了一时。

永远到底有多远,在爱情里,永远是个时间的期限,真正的永远是和生命一样长的期限。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等誓言都是美丽动人的传说,如梦似幻般轻盈,相对而言永远来得真实有份量些。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就要互相迁就和包容,能否像欣赏四季风景一样永远欣赏一个人呢?能否像接受气候的变幻一样接受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特点呢?能否挖掘自己的审美观,360度的在一个圆环里永远欣赏着并爱着一个人呢?

永远到底有多远,脚下的路有多长就有多远,保持一颗坚持定不移的心,为爱情做一扇防盗窗,不让它飞走;保持一颗自觉淡定的心,为婚姻做一扇防盗门,不让时间偷走,让生活安逸幸福。守着一个人相爱到生命的尽头,那便是真正的永远。

友谊有多远美文 篇10

葱绿的茎叶夹杂着一簇簇娇嫩的水仙花,洁白娇小的花瓣中弥漫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转眼看向已过花期的菊花,那卷出来的花瓣现已干枯,为什么的总不能永存呢?问你可曾知晓,需要一些代价,在尴尬的年少中,我们在拥有的同时又在失去些什么。。。。。。

晚自习放学后,迅速地下楼,在宣传栏处借着昏暗的灯光,假装地看着几个月前的公告,只为等你出现。

终 于,你出现了,身边又多了几个。你们一边走,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忽然间,竟觉得自己是多余的。瞬间被拉扯过来,以前我们也这样笑过:还记得下雨天,你坐 在我车后为我打伞,自己却淋了个透;还记得在我生日时,你为我下“长寿面”;还记得我们一起吃饭时,你向我饭里舀了一勺辣椒,我向你碗里倒一些醋。。。。。。呵 呵,谁曾知晓这些欢乐中渗透着多少心酸呢?此时,你的朋友已离开。“嘿,二炳,知道吗?我一直在你身后。”刚想伸出手去吓唬你,可想起我们前几天久违的相 遇,你却只是勉强地挤出一丝笑容。手僵在那,声音堵在那,一种陌生感油然而生。。。。。。收回僵住的双手,转身向操场走去。

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操 场上。任周围的人来人去,说说笑笑。我问自己:“当我们在埋于学习的同时,那昔日的是否也在悄然流逝?”借着,我问天空:“友谊有多远?”夜空透着点点星 光回答我:“或许你不必为自己徒添烦恼。就下给我身边划过的.流星,虽然它是短暂的,但它精彩的瞬间却注定了它的永恒,毕竟你们拥有过曾经的美好。。。。。。”

我沉默不答,似懂非懂。大地似乎也听到我的困惑,对我说:“你应该学会选择,看眼前的花朵,它们每日花开花落,花儿们拼命吮吸天地精华,只是为了成长,只为了拥有的明天。每当曙光降临,新的一天就会悄然而至。朋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毕竟还有明天。”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喃喃自语道:“呵呵,过去吧!”

有多远就走多远 篇11

1.什么是轮滑运动?

轮滑运动起源于荷兰,荷兰的滑冰运动员为了在不结,冰的季节仍然可以继续训练,创造了用轮子“滑冰”的历史,从此轮滑在欧洲诞生、兴起,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今轮滑已拥有速度轮滑、极限轮滑、平地花式、轮滑球等正式体育项目。

2.你们的轮滑穿越经历?

2001年底,柳楠碰巧买了一本《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看到一个芬兰人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由荷兰首都赫尔辛基至乌茨约基2815公里,我们就萌发了破纪录的念头。从那时起,我们开始进行体能储备,确定路线,商量行程。2002年,柳楠又买了一本《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发现这项纪录还没有被别的国家的人打破。我们当时兴奋得不得了,但也挺冷静,从漠河北极村到海南三亚7000余公里的计划便开始正式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每人1万元路费,30斤的负重,平均每天100公里的行程,无数的困难,无数的挑战,就这么从中国最北边的村子漠河出发了。经过了4个月终于到达了中国最南的三亚。漠河到三亚成功以后,我们开始筹划穿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活动,与此同时,NiKE邀请我们为其《Just do lt》拍摄广告,此后诞生了轮滑飞越塔克拉玛干的壮举。

3.这项运动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轮滑穿越需要很强的耐力,因为我们几个人曾经都是运动员,经过很多年专业的身体素质训练,所以底子比较好,可以经受得住。上路一段时间以后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因为每天都在干着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停地滑,非常容易枯燥,所以学会自我调整情绪以及在每天枯燥的滑行中寻找乐趣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了解一下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方言什么的。比如山东人把“二”叫做“日”,这让我们闹出了个大笑话,我们站在经二路的牌子底下苦苦寻找了20分钟的经“日”路!

4.如何避免受伤?

受伤是难免的,注意不要逞能,注意控制速度,毕竟十次事故九次快!尤其是下坡的时候不要把速度放得过快,一旦书包砸在头盔上,下巴就会狠狠地和大地亲密接触还要注意一定要靠路边在自行车道内滑行,保持和机动车的安全距离。

5.对初学者的建议?

“世上本没看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说的我对此的理解就是:尽管去走自己的路,即便是没有前人走过的,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见到明媚的阳光了。

6.你们的下一个目标?

下一个目标就是穿越澳大利亚。预计线路:波斯-阿德莱德-墨尔本-堪培拉-悉尼,里程:约6000余公里,行程安排:80-150公里每天。我们本次旅行的线路有人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滑板甚至于徒步的方式进行过穿越,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记录证实曾有人用轮滑的方式成功地穿越澳洲大陆,我们想成为首支轮滑穿越澳洲的队伍。

BOX1:轮滑的基本动作

还记得著名运动品牌NiKE曾经推出的几则《Just do it》系列广告片吗?里面有几个轮滑小子穿行大街小巷,我除了要告诉你那里的主人公就是王森他们几个之外还想让他们亲自教你几个动作,没事儿的时候你也可以练练腿脚了。

STEP1:首先是站立左脚跟顶住右脚内侧,成T字形站立,这是最基础的轮滑站立姿势。STEP2:安全跌倒的训练是通过护具及全身来分散跌倒时的冲击力,跌倒时保持让身体向前扑倒,避免向后跌坐或让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承受撞击,如臀部、下巴、手腕、手肘、膝盖等,以减少单一部位受伤的程度。STEP3:双脚由T字变成外八字向前踏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腿稍抬起、放下、再把重心移至右腿,左腿稍抬起、放下。反复进行练习,逐渐加快速度,就像不倒翁一样。STEP4:滑行动作的要领是左脚在前成弓步右脚向侧蹬出,上身向前微倾斜两臂平伸与肩同高,重心放在左脚上然后右脚收回到左脚内侧,右脚向前滑出,左脚向后外侧蹬出,同时重心由左脚移到右脚,收脚到右脚内侧。

BOX2:如何保养你的轮滑鞋

保养主要针对以下零部件:

一、培琳(Bearing),即轴承

1.不要到有水的地方滑行如果不小心溅进水,应将轴承拆下,用干毛巾擦拭干净以防生锈。

2.不要到有沙石的路面滑行,一旦有细小沙粒进入轴承和内部,很快会将滚珠破坏掉导致轴承无法正常使用。

3.每天滑行完毕,都要将轴承拆下进行擦拭,保持轴承表面干净干爽。

4.轴承在使用一个月以后,如有异响需进行专业保养,到指定专卖店,由专业人员进行保养。首先专业人员要将轴承盖打开,将轴承及轴承盖煮在沸水中,脏物煮出后,将轴承和轴承盖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烘干,再加入轴承专用油,待油在轴承粒间均匀后,再封闭好。轴承如经常按上述方法进行保养,可以大大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二、轮子(wheel)

1.不要到有沙石或不平整的地方滑行。

2.轮滑鞋单只脚的1、3轮与2、4轮或1、3、5与2、4轮在滑行一段时间后互相交换一下,左右的轮子在发现有磨损的情况下,互相调换一下。

三、鞋面

1.速滑鞋:速滑鞋面可加鞋套,经常更换鞋套可以延长鞋面的寿命。速滑鞋鞋面大部分为皮面,按皮鞋保养方法经常擦拭或用皮革油保养。

2.其他鞋类:鞋面材质多种多样,一般用小刷子轻刷,不要用水冲刷。

上一篇:司法局领导班子及局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