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诸多礼仪的社会意义论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楼梦》中诸多礼仪的社会意义论文(精选3篇)

《红楼梦》中诸多礼仪的社会意义论文 篇1

【摘要】《红楼梦》中的爱情的独特性,首先是由其男女主人公的独特性而决定的;其次具有同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不同的内涵。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宝黛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红楼梦》悲剧;独特性;必然性;社会根源

共8页第1页

《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仅深刻,也极其广泛。封建社会里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至风俗习惯等等,曹雪芹都做了广泛的反映和不同程度的审视。其涉猎之广,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如王希廉所说:“《红楼梦》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红楼梦总评》①而其中尤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激起读者的同情、感慨和深思。曹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

一、《红楼梦》爱情之悲剧性

林黛玉初来贾府时,贾府上上下下对于她可能成为贾府儿媳怀着很大兴趣。善于看风使舵、窥察贾母神色的凤姐就多次打趣林黛玉,第二十五回,亲昵地戏称:“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②六十六回,兴儿对尤氏姊妹介绍贾府人物时,颇自信地说:“贾宝玉的婚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③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林黛玉孤傲性格的发展和叛逆思想的外露,她逐渐失去贾府统治者们的喜爱。她和贾府的冲突,是以一种表面平静而内在深刻的形式进行的,是真正尖锐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不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是简单地由凤姐、王夫人,贾母造成的。对于这些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曹雪芹并没有把她们写成像传统的戏剧小说里的小丑一样拨乱其间,而是写她们沿着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在进行活动。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一)不合“礼”的“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

《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而且,其思辨内容的丰富和深邃,它伸向中国历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精华和缺憾,囊括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力图透过小说故事情节的表层进入到精神象征的深层,注目于设置在人物之间的抽象而隐秘的关系。如说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潜在可能性。在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上,可以检索出中国文化一连串相关的意象及概念: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寥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精神与乐观精神等等,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而呈现的,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意义便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作为巨大的精神矛盾的负担者,贾宝玉的秉赋虽倾向于林黛玉,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在封建的“礼”教面前,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

(二)宝黛感情产生嫌隙的根源——宝玉的软弱多情

贾宝玉是人所共知的小说主人公,可以说处于全书形象体系的中心地位。金陵十二钗是小说着力描写的十二个女子,应当说在这个形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还有为数不少虽则身分低微然而品性不凡的女儿形象令人瞩目。显然,所有这些人物同主人公的关系远远不是那一张谱系表所能包罗和表示的。

看贾氏四春同宝玉间的关系,可以说手足之情各各在案,省亲一节写到元春与宝玉虽系姐弟,情同母子,发蒙开智,手引口传,悉心教养,属望至殷。探春与宝玉虽则隔母,其于宝玉的亲厚绵密较一母所生的贾环胜过十倍。二十七回写她特地叫宝玉离了众人到石榴树下说话,央及宝玉给买新雅玩意,应允亲手给宝玉做鞋,还诉委曲、数落生母赵姨娘的不是。此处作者特借宝钗之口点明:“显见得是哥哥妹妹了。”④懦弱迎春,少言寡语,平日同宝玉似乎没有什么可资“特写”之处。然而当迎春嫁后,宝玉跌足叹气,独自至紫菱洲徘徊瞻顾,触景伤情,吟诗忆念的正是手足之情。惜春年幼,性又孤介,宝玉对她一视同仁,虽无特写,亦可包举。至于李纨凤姐,与宝玉之间既系叔嫂,亦同姐弟。李纨执掌大观园,园中一切活动,以她为首,自是宝玉感情天地中不可少的一个人物。凤姐更不必说,与宝玉同有“姐弟逢五鬼”之在厄,同命共运,情如骨肉。再有秦氏,她虽是宁府的人,较李纨凤姐远了一层。但她是导引宝玉入梦进入太虚幻境的人。在小说中占有特殊地位。史湘云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几可与黛钗鼎足而三,除去对她才情品格的种种描写外,有“金麒麟”一案足资证明。此外还有一个妙玉,与贾府不沾亲不带故,她之人正册除了因出身高贵外,也因为同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情”的连系。由“品茶”、“乞梅”等情节,特别是贺宝玉生日那一个“遥叩芳辰”

共8页第3页的拜帖,可以见出这个“褴外人”已蹈人栏内,不知不觉地为“情”所牵动。

此外,贾宝玉同情于画蔷的龄官,庇护过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破例接待付家婆子惟恐薄了付秋芳„„等等。可以这样认为,列名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挂号”。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

另一方面,贾宝玉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红楼梦》中睛雯、金钏、黛玉的死,他除了恨的要死怜惜的要死之外,没有真正为避免她们的死而抗争过。正是他的软弱,所以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能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大家都说曹雪芹以隐语说宝玉,说他的草莽愚顽、不肖无能,在对待爱情这一方面来说,其实也是不无道理。

(三)宝黛反世间之道而行的结局——理想的幻灭

《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把那些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⑤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规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

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因此,这一爱情最后走向悲剧的结局,固然是由时代所造成的,但爱情本身所存在的贵族的弱点,也成为他们爱情更加难以逃避悲剧结局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二、《红楼梦》爱情之独特性

《红楼梦》爱情之独特性,主要在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一)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悲愁和眼泪最深刻的根源,是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⑥不必说恪守名教的薛宝钗,也不必说逆来顺受的贾迎春,便是豪爽旷达的史湘云,也有她从俗认命的一面,随遇而安,因而她们虽则各有自己的悲剧,却都不如林黛玉的悲剧那样富于社会意义和激动人心。林黛玉那种孤高敏感的个性和气质,的确是十分独特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贾府上下的人,尤其是贾宝玉并未伤害林黛玉,林黛玉却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有时甚至别人的好意也会成为她伤感的由头。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合情合理,完全显示出了这一个性的独特性。一次贾府伶人扮戏其中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风姐、宝钗、宝玉等人心里都知道,但谁也不说出来,或不敢、或不肯,都是为了怕伤着林黛玉。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忙使眼色制止,好意调停解释,到头来,黛玉不但不领宝玉的情,恼他比恼湘云更甚,宝玉分辩说自己并未拿黛玉比戏子,并未笑她,黛玉回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和她玩我,她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这是怎样—颗敏感自尊的心。的确,谁也没有想给黛玉难堪;然而她脆弱而倔强的个性,时时处处都在防范自卫的心理,对宝玉由相知而苛求的感情,难道不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值得同情的吗!就如宝钗送燕窝赠土仪一类事情在黛玉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当作如是观。在宝钗这面好意是毋庸置疑的:在黛玉这面,伤感悲泣又实在出自必然。可见,连好意的关切和体谅都会触发她的联想,引起她的伤感。

在林黛玉身上,真正属于她自身的个性表现得比较充分。她的所谓孤高自许、目无

共8页第5页

下尘,她的敏感、多疑、自尊、小性.常常带有更多的个人性质。从一些细微末节之中已可见出端倪。周瑞家的分送宫花,别人都谢过收下,唯独黛玉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别人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粗粗看去,黛玉确实挑剔、小器,透过表象,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看重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行酒令时,她随口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淫词艳曲”里的句子,失于检点,以致受到宝钗的箴规。黛玉似乎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放在了脑后,总想展露才智,争强斗胜。省亲之日黛玉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只命作一匾一咏,又不好违谕多作,大为扫兴。后来到底憋不住,替正在大费神思的宝玉作了“枪手”,令宝玉喜出望外,觉得比自己高过十倍。

(二)贾宝玉的性格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着作者的影子,也寄托着他对人生和现实的反思。

关于他的形象,作者在第三回有过概括而形象的说明;“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⑦在这两首《西江月》词中,作者所赋予贾宝玉最鲜明的性格,就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精神。而在这以后的描写,都无非是这两首词的深化和形象说明。

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安富尊荣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罗纱锦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木朽株。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⑧第七十一回,贾宝玉更是愤慨地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拉,就是那个劝,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⑨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认为那只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诓功名混饭吃的”。贾政督逼他必须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他读了几年,仍大半夹生,“断不能背”。但却对当时的“淫词小说”《牡丹亭》、《西厢记》非常喜爱。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

则仕”的“为官为宦”的道路,更不愿同官场人物交际,骂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是些“国贼禄鬼”、“沽名钓誉之徒”;却对封建社会最低层的艺人和奴婢怀着深深的同情和友谊,与出身平民的秦钟、家道贫寒的柳湘莲及艺人蒋玉函称兄道弟,对备受凌辱的丫环们温柔体贴,百般呵护。他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纯洁的女孩儿身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续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第三十二回,他当众宣布:“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⑩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宝玉和湘云、宝钗在思想上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同宝玉真正接近的只有黛玉。所以“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正是由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经过长期了解,是稳固地建立在思想同一的基础上的,宝黛之间的爱情才有了近代情爱色彩,而与封建的婚姻格格不入。

三、《红楼梦》爱情悲剧之必然性及社会根源

(一)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宝黛俩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深刻性和必然性。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爱情这个题材,到了曹雪芹手里,被空前地用社会性的,政治性的内容充实起来、提高起来,从而全面而深刻地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有力的批判,这是《红楼梦》不同于才子佳人小说的地方,不同于以前的人情小说的地方,也就是《红楼梦》为什么如此富于

共8页第7页

影响和震撼人心的地方。

(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红楼梦》中诸多礼仪的社会意义论文 篇2

关键词:礼仪,社会意义,等级制度,审美倾向,满汉文化交融

在《红楼梦》中, 曹雪芹以他的彩笔和椽笔, 使我们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地看到了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 如何穿衣吃饭, 如何言笑逢迎, 如何礼数相接, 如何思想感发, 如何举止行为。尤其是封建贵戚之家, 旗下官吏家庭, 十分重视礼节的情况。也反映了诸多社会意义。

首先, 最突出的反映则是封建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必然存在不同的等级, 而封建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则导致并维持乃至加深这等级, 并深刻地体现出来。在《红楼梦》中即是如此, 诸多礼仪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在宴席上, 先是在坐次上分上座、陪坐、下坐, 或分主座客座;上菜次序也是按辈分等级的。如第四十回写“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 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 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 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而且用饭时主、奴更要分清。主、奴更要分清。主、奴之间也都要遵守封建礼仪。即使主奴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即使在无人时也不敢十分僭越。如第十六回贾琏、凤姐在房中吃酒, 贾琏乳母赵嬷嬷进来, 让上炕吃酒, “赵嬷嬷执意不肯”, 平儿就在炕沿设了一几, 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 贾琏拣肴馔与她, 放在桌上自吃。又如第五十五回写平儿陪凤姐吃饭, 凤姐先说:“过来坐下, 横竖没人来, 咱们一处吃饭是正经。”后来, “平儿屈一膝于炕沿之上, 半身犹立于炕下, 陪着凤姐吃饭”。

行动坐卧都要受到礼法、礼节的约束、节制, 等级界限亦很明显, 不能错走一步。走路时的礼数, 大抵随长辈走路应很好跟随, 不能僭越, 等级高低亦如此。《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太医领来。王太医不敢走甬路, 只走旁阶, 跟着贾珍到了台阶上……”。另外, 奴仆, 丫鬟随主人走路, 自应后面跟随, 非主人命令, 不敢擅自离开。如第三十一回写湘云来大观园, “众奶娘丫头跟着……出来, 便往大观园来, 见过了李纨, 少坐片时, 便往怡红院来找袭人。因回头说道:‘你们不必跟着, 只管瞧你们的亲戚去……’众人应了, 自去寻姑觅嫂, 单剩下湘云、翠缕两个。”如出门行路, 或出远门, 则情形也不同, 按不同身份, 不同情况安排。

其次, 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思想倾向。

《红楼梦》以它艺术上巨大的包容性, 确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艺术史上、特别是审美思想上独到的地位。它的特殊贡献在于它为明清美学基石上的摩天大厦。从书中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态特征, 它代表了封建文化最高的审美价值。

明清文化的服饰文化的特点是, 处于封建末世专制社会, 更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 趋于诸多粉饰太平的祝福之词, 将这些吉祥词施之于图案之上, 增加华贵的审美氛围。特别是清代服饰, 更追求繁缛的艺术样式和风格, 形成了在服饰用料、饰物等崇尚精致细密之风。这也与清代织业之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第三回出现在林黛玉眼中的服饰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束着五彩绿攒花结长穗宫绦, 外罩石青色起花八团倭缎穗”。而且曹雪芹笔下的色彩写得繁美亮丽, 俗话说:“绣花容易配色难”, 色彩是专门的学问。单一绿色, 由深到浅叫的出名称的有四十多种, 新的变化还不算, 一个好绣工, 首先的技艺就显示在配色上, 然后才是针法。在服装颜色上, 不只反映了配色不配色, 美不美, 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时尚。著衣的色彩也有不同, 喜庆凶丧要有区分。如穿素服到喜庆场合中, 或穿大红喜服到丧葬场合中, 均为失礼。而且居丧之家素服, 守寡之人素服, 不但衣着素, 且不事脂粉, 如李纨的装扮。

另外, 反映出当时社会满汉文化的交融

《红楼梦》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伟大结晶。《红楼梦》既继承了汉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也融入了清代北京满族的文化精神, 并由此吸收满族古代的同样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神。满汉两个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红楼梦》中有极明显的表现。

在贾府贵族的饮食生活中, 有许多满族的习俗。贾宝玉吃茶泡饭时就“野鸡瓜子”, 贾母吃稀饭时就炸野鸡肉, 芦雪亭咏雪时“大嚼烤鹿肉”, 都反映出满族喜爱吃野味的民俗。这种喜好吃野味的习俗, 与满族历史上的狩猎传统一脉相承。在乌进孝缴纳贡租的帐单中, 野味是占了很大比重的, 这也说明贾府喜爱吃野味的习俗。据爱新觉罗·瀛生等人著《京城旧事》中说“清帝居住在北京皇宫里, 但几乎天天吃关外贡入的狍、鹿、野鸡、鲟鳇等野物。……吃野味是狩猎者的传统习惯。物来京出售, 旗人家也普遍食用。”其中所说, 清代京城满族喜汔“关外的野味”的习俗与《红楼梦》中贾府豆食野味的习俗, 是相互印证的。

《红楼梦》问世后, 也首先在满族贵族中得到反响, 所以能迅速引起满族贵族的共鸣, 这也说明它与满族文化的息息相关。说贾府是清代满族贵族家庭的典型, 因为其日常生活习俗的原因。例如, 满族以小姑为重的习俗就得到鲜明的反映。如第三回写黛玉进府第一次吃饭, 说得最表楚。贾母是家长, 居中, 黛玉是客, 坐上首, 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陪坐, 坐定。然后李纨捧杯, 熙凤安箸, 王夫人进羹。随后王夫人坐下位同用饭, 李纨、凤姐立在案边布、让。按满族礼数, 姑娘未出嫁时, 在家中地位最娇贵、最高。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艺术史上的巨著, 不仅深远地影响着后来, 更为我们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清前期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2]邓云乡:《红楼风俗谭》

[3]《红楼梦学刊》, 2000年第四辑, 2003年第二辑。

[4]爱新觉罗·瀛生等著:《京城旧事》。

浅析《红楼梦》中人名的意义 篇3

【摘要】要读懂《红楼梦》,首要的就是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理解。《红楼梦》中人名具有反映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人物自身命运,反映人物性格的作用。理清人名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 人名 含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1-01

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经典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开篇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对《红楼梦》有过很高的评价“《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国学大师王国维专门写有红学名著《<红楼梦>评论》来研究它的价值。《红楼梦》小说艺术主要体现在写实、家族史诗以及文化、诗化叙事这三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计文君曾在他的论文《<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中提到过,“《红楼梦》的人物具有溢出典型的启示性特征,不仅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世态人情的资源滋养,还创建了独特的中国小说叙事范式”。国内外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数不胜数,甚至有了专门的称呼,叫红学。无数的人为了研究《红楼梦》倾尽了一生精力。《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2.《红楼梦》中人名的特点

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下面就着重从人名对书中人物关系的反映,对人物命运的反映,对人物性格的反映这三个方面来具体的阐述。

2.1 对人物关系的反映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重要典型的应该要算《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纠葛了。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从名字上就体现出了他们三人之间的纠葛。贾宝玉名字里面的宝字是宝钗的宝字,暗指宝钗;而贾宝玉名字里面还有一个玉字,则是同黛玉的玉字,暗指黛玉。即指贾宝玉与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宝玉一心里只有从小青梅竹马的林妹妹,但最后却不得不娶了宝姐姐。

其次就是主子们的几个大丫头的名字。同一个主子身边贴身服侍的一等丫头名字都是相仿的,而丫头们的名字又都是与主子的性格秉性相呼应的。比如老祖宗贾母身边服侍着的的两个有头有脸大丫头,分别是鸳鸯和鹦鹉。鸳鸯和鹦鹉从字面上看,都是鸟名,且字形上均双字从鸟。看到鸳鸯是老太太的丫头就知道鹦鹉也是,也就知道老太太是素爱这些小动物,是慈祥而有爱心的。比再,三小姐探春爱看书写字,则两个丫头分别叫做,侍书和翠墨。两人的名字相关且互为补充,将探春的文采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小姐惜春爱写意画画,她的两个丫头就分别叫做,彩屏,入画。弄清楚了主子性格与丫头名字之间的关系,就断断不会将人物关系弄错。

这就是《红楼梦》中人名对人物关系的反映。

2.2 对人物命运的反映

书中有很多角色的名字都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映。曹雪芹主要通过谐音的手法把各人的命运和未来揉进了名字里,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各人的归宿。

两府的四个姐妹,名字分别叫做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大有深意。分别取她们名字的前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即预示着虽然她们匀出身不菲,但她们的命运是悲剧的,以后的归宿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元春年纪轻轻不明不白你的惨死深宫,迎春出嫁不满一年被中山狼孙绍祖殴打虐待致死,探春远嫁海疆,告别父母亲人,永世不得相见,独自在外飘零,而最小的妹妹惜春,在经历了贾府的繁荣与衰败后看破红尘,小小年纪便剃发出家,从此将大号青春与青灯古佛长伴,人生不再有欢乐。

2.3 对人物性格的反映

在《红楼梦》里面,许多人的名字是对其自姑苏城的乡宦甄士隐的女儿——英莲的命运一生坎坷辛苦,实在可怜可叹。她出身在富贵美好的家庭却只享受到短短几年的幸福,先是在五岁时逛元宵灯会被人贩子拐走,接着眼看有机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嫁给冯渊做正室,夫妻恩爱。却在这当头被薛蟠横插一脚,强买回家做了个粗使的小丫头,并被改名叫做香菱,后跟着薛宝钗进入大观园,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但这并不是结束,她依然没有摆脱命运齿轮,在薛蟠取了正妻夏金桂后,因生的有几分姿色,乖巧听话,招致夏金桂嫉妒和怨恨,最终被其虐待致死。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反映。比如王熙凤的贴身大丫头平儿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平儿的平可以是平和的意思。也可以是,公平的意思。那么平儿是不是真的像它的名字那样平和,公正呢!是的,平儿就是那样一个人。他靠着自己的能力在贾府中艰难的生存。在强势的王熙凤和奸淫的贾琏的夹缝中生存。即便如此,他也能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大平和,公平公正。在苦尤娘赚入大观园一节,再由二姐受尽凌辱欺负的时候,平儿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对待尤二姐,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二姐在大观园中的生活,能够稍微有所改善。平儿迫于王熙凤的淫威,虽不能解救二姐于水深火热,但也着实是给了二姐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并真诚的为自己将二姐的事告密给王熙凤而道歉。在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的虾须镯被怡红院的小丫头坠儿偷走,人赃并获之后平儿并没有兴风作浪。趁机大做文章,而是本着平和相安无事的原则,替坠儿瞒了下来。只偷偷的告诉了麝月,让她防着点坠儿就是了。写平儿的情节还有很多。在这个美丽而心善的大丫头身上,曹雪芹是从来不吝惜笔墨的。

同样,在书中名字反映性格的还有,只会溜须拍马并无任何食材干,只赖在贾府政老爷门下吃白饭的不做事的门客们,如詹光,卜固修,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卜固修等人分别谐音沾光、整天兴事、胡来、善骗人、不顾羞。可谓是妙绝。一个名字就将他们各人的不顾廉耻,贪吃白做整天兴风起浪尽做骗人不顾羞耻的事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红楼梦》中人名对人物性格的反映。

3.结论

《红楼梦》作为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颗人文历史上璀璨的明珠。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心血放著成此巨著。《红楼梦》的方方面面都值得人们去研究考究。服装,饮食,风俗习惯,诗词,建筑等,但这些都还只是红学研究中的冰山一角。要读懂《红楼梦》,读透《红楼梦》首要就是能理清楚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明白理解《红楼梦》中各个人名的含义则是读懂《红楼梦》关键而重要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全国专科学校排名公办下一篇:俱乐部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