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通用8篇)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1

各直属单位、市局(公司)机关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烟草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力争取得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局(公司)科技委员会将在全市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工作,现将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1、切实提高全员的创新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创新的相关内容,对行业相关创新活动文件通知和领导讲话进行宣传和学习,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

2、加大创新工作的考核力度。将创新和合理化建议项目纳入各单位、部门绩效考核当中,对各部门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合理化建议做出明确的要求,力争在创新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严格执行《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对照文件要求,扎实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一步提高创新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4、加强组织领导,搭建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工作的领导力度,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服务。制定创新工作实施计划,提供活动经费支持,为创新项目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5、把创新与贯标相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体系,持续改进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创新中不断的完善。创新工作的开展也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规范、有序开张,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真正起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的作用。

6、抓住创新工作的切入点。要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作为新的切入点,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管理创新,鼓励开展卷烟营销、网络建设、现代物流、专卖管理、财务管理、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全面提升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特此通知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2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 、 充 分 认 识 推 进 大 众 创 业 、 万 众创新的重要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我国有13亿多人口 、9亿多劳动 力 ,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二、总体思路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

———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尊重创业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发展新天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确保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业创新经验。

———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球创业创新资源,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依托“互联网 +”、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

1 、 完 善 公 平 竞 争 市 场 环 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逐步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依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完善收费目录管理制度,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建立和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制定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管理办法,把创业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完善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创业创新监管模式。

2 、 深 化 商 事 制 度 改 革

加快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建立市场准入等负面清单,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开展企业简易注销试点,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小微企业名录,增强创业企业信息透明度。

3 、 加 强 创 业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建立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集中查处一批侵犯知识产权的大案要案,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完善行政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

4 、 健 全 创 业 人 才 培 养 与 流 动 机 制

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实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加快建立创业创新绩效评价机制,让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才脱颖而出。

四、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

1 、 加 大 财 政 资 金 支 持 和 统 筹 力 度

各级财政要根 据创业创 新需要 ,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资金,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在确保公平竞争前提下,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

2 、 完 善 普 惠 性 税 收 措 施

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税制改革方向和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完善创业投资企业享受70%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抵免政策。抓紧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将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税收政策。

3 、 发 挥 政 府 采 购 支 持 作 用

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对采购单位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采购单位改进采购计划编制和项目预留管理,增强政策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效果。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把政府采购与支持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五、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

1 、 优 化 资 本 市 场

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试点。研究解决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性障碍,完善资本市场规则。规范发展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发行主体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企业债券创新品种。

2 、 创 新 银 行 支 持 方 式

鼓励银行提高针对创业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推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

3 、 丰 富 创 业 融 资 新 模 式

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丰富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发展相互保险等新业务。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依法合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服务常态化、规模化发展,支持知识产权金融发展。

六、扩大 创业投资 , 支持创业 起步成长

1、建立和 完善创业 投资引导 机制

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做大直接融资平台,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融资体系、监管和预警体系,加快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逐步建立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发展联合投资等新模式,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创业投资立法,完善促进天使投资的政策法规。促进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协同联动。推进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2、拓宽创 业投资资 金供给渠 道

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大众创业。推动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隔离的前提下,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长期性合作。进一步降低商业保险资金进入创业投资的门槛。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不断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

3、发展国 有资本创 业投资

研究制定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系统性政策措施,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引导和鼓励中央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国有股转持豁免政策。

4 、 推 动 创 业 投 资 “ 引 进 来 ” 与 “ 走出 去 ”

抓紧修订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相关管理规定,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原则,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外资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制度,简化管理流程,鼓励外资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放宽对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限制,鼓励中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境外高端研发项目的投资,积极分享境外高端技术成果。按投资领域、用途、募集资金规模,完善创业投资境外投资管理。

七、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

1、加快发 展创业孵 化服务

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本与境外合作设立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引进境外先进创业孵化模式,提升孵化能力。

2、大力发 展第三方 专业服务

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业服务。

3、发展“ 互联网 + ”创业服 务

加快发展“互联网 +”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

4、研究探 索创业券 、创新券 等公共服务 新模式

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对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提供社会培训、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服务,建立和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

八、建设 创业创新 平台 , 增强支撑作用

1、打造创 业创新公 共平台

加强创业创新 信息资源 整合 ,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定期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大赛等赛事。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投资并购小微企业等,支持企业内外部创业者创业,增强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建立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不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加快建立创业企业、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加强监测和分析。

2、用好创 业创新技 术平台

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鼓励依托三维(3D)打印、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展面向创业者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实施、信息交互和标准化协调机制,促进军民创新资源融合。

3、发展创 业创新区 域平台

支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省(区、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依托改革试验平台在创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创业创新制度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等创业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引导和鼓励创业创新型城市完善环境,推动区域集聚发展。推动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积极盘活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九、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

1、支持科 研人员创 业

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规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2、支持大 学生创业

深入实施大学 生创业引 领计划 ,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3、支持境 外人才来 华创业

发挥留学回国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创业引领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境外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放宽外籍高端人才来华创业办理签证、永久居留证等条件,简化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探索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后备案。引导和鼓励地方对回国创业高端人才和境外高端人才来华创办高科技企业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加强海外 科技人才 离岸创业 基地建设,把更多的国外创业创新资源引入国内。

十 、 拓 展 城 乡 创 业 渠 道 , 实 现 创 业带动就业

1 、 支 持 电 子 商 务 向 基 层 延 伸

引导和鼓励集办公服务、投融资支持、创业辅导、渠道开拓于一体的市场化网商创业平台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推动农村依托互联网创业。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城乡基层创业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开展创业。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相关措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面向中小网商的融资贷款业务。

2 、 支 持 返 乡 创 业 集 聚 发 展

结合城乡区域特点,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协作创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联盟。引导返乡创业人员融入特色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区域特点 的创业集 群和优势 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3 、 完 善 基 层 创 业 支 撑 服 务

加强城乡基层 创业人员 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跨区域创业转移接续制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提升基层创业人员创业能力。引导和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基层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创新,发挥社区地理和软环境优势,支持社区创业者创业。引导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发挥优势,拓展乡村信息资源、物流仓储等技术和服务网络,为基层创业提供支撑。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

1、加强组 织领导

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改革创新,坚持需求导向,从根本上解决创业创新中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2、加强政 策协调联 动

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创 业创新发 展的各项 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将对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从选拔式、分配式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建立健全创业创新政策协调审查制度,增强政策普惠性、连贯性和协同性。

3、加强政 策落实情 况督查

加快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普惠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督导机制,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全力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本意见的各项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积极研究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推动本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3

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今年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通过审计,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底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对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重点,其中第四个工作重点就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推动形成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与《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审计工作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地方政府“父母官”的代表,张术平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他认为,审计工作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大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开力度”。通过审计,可以发现政府工作的一些漏洞,能够摸清政府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和改进工作。二是人民群众有强烈呼声,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发生的信用危机事件,更是引发了群众对审计工作的关切,群众对加强审计公开的呼声日益强烈。所以,现在各级党政抓审计工作,不是想抓不想抓的问题,而是非抓不可的问题。抓不好审计工作,上级不允许,群众也不答应。

张术平说,联系枣庄市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开展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的原则。审计工作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只有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的原则,审计工作才能真正统筹全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术平同时提出,加强审计工作必须在政策和制度层面搞好设计、提供保障。第一,建立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发挥审计工作的制约性作用和促进性作用。通过审计工作,揭露损失浪费;揭露贪污舞弊;揭露失职渎职;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受托经济责任的正确确定和切实履行;督促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利益的正确处理;督促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和社会效益的正当保障。第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求审计部门忠实履责,审计部门要做好政府的保安员、监督员,必须各司其职,杜绝失职。第三,适应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各级审计部门应充实加强审计专业方面的知识,良好的审计专业水平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保障。一方面,加强审计机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另一方面,“借兵打仗”,建立一个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审计队伍,从相关的部门抽调专业的人员,以解决专业不足、力量不足的问题。第四,加强审计工作的社会监督力度。只有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审计才有动力、凝聚力,才能形成战斗力,促进我们的审计水平越来越高,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来自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大代表,张术平谈及科技创新发展时,表示感受颇多。他指出,推进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枣庄市委、市政府主要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营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

其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枣庄市确立了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在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科技创新驱动的作用。目前,传统产业和骨干行业的整合重组开局良好,关停了全部立窑水泥生产线,彻底结束了枣庄50多年立窑水泥生产的历史。张术平指出,对转型中的枣庄来说,推动科技创新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枣庄市着力培植了四大新兴产业,即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积极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作用。

其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枣庄市重视招才引智,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借“脑”发展、借力发展,提升发展的境界、标准和速度。注重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占据产业的制高点。

其三,营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枣庄市政府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在财政、科技、招商、国土等资源方面优先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营造了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4

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积极投身全民创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调动民力、集中民智、吸纳民资,扩充做大县域经济总量。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对县委“两创”战略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创业富民、创新强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5

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作为市场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购买者和各种消费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发展了,一些企业衰败了,彼此起伏,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残酷无情的竞争世界。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个企业,它的技术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和自立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工作,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必须花大力气推动和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当前,这项工作对汉源县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广大的企业员工来说更显得犹为迫切。我县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已达到970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了20多家。但应当看到,目前我县企业的结构很不合理,绝大多数(占70%—80%)是资源依赖型或资源消耗型企业,主要靠消耗资源、消耗能源维持发展。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工艺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在管理上仍然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低,管理水平低。在技术上和管理上较为先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这种发展现状很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客观需求需要我们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少一些消耗资源、低附加值的企业,多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科技型企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县正面临着瀑电工程和雅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县域经济从资源、资金到项目、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面临着重大整合和重组,为我县企业瞄准市场需求,重新整合技术设备和人才,实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跨越创造了难得的条件。我县企业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从技术到人才到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技术起点,依靠科技,实现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要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不竭的动力,对企业来讲,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它必须具有技术密集化、设备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劳动智力化、生产高效化、经营集约化的特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而这几化都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这是因为:

1、科学技术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起着关键作用。首先,作为企业生命力源泉的新产品开发,要做到系列化、多样化和快速化,要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便实用轻薄短小方向发展,就必须从市场调查,情报收集、产品设计、试验研究、样品试制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大量依靠科学技术,甚至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带有风险性,由于有风险性,产品开发就必须以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开发中心,否则就谈不上以新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其次,提高产品质量,一是要不断改进产品工艺,二是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要吸取先进科技成果,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计量工作、情报工作、责任制工作、数理统计工作以及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工作,也都要紧密依靠科学技术。第三,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向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逐步使用电脑实现自

1动控制和柔性生产,企业设备的日常和周期性维修保养都需要科学技术作支撑。第四,为了开源节流,企业寻求节约和综合利用原材料、能源的途径,采用新材料,代用品和新资源,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第五,企业致力于改善劳动条件,搞好文明生产和安全作业,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也离不开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即管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正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重视战略预测,经营决策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此管理者必须掌握系统工程、数理统计、运筹学、行为科学、投入产出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等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以便使管理工作从定性走向定量,提高管理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现代管理的系统理论讲究目标原则、优化原则、效益原则和灵活应变原则,这些系统理论原则与组织原理原则相结合,将有助于我们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我们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在于缺乏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

3、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企业不赚钱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从上到下都为上质量,降消耗,低成本而不懈努力。要做到这些,就要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就要大力挖潜、革新、改造;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产出比。而这些技术经济措施的采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正成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4、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现代企业生产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全员劳动素质的提高,决定岗位职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也决定企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所以有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工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国外的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

由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上述四个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的企业领导,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广大爱岗敬业的企业员工都要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

二、健全的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

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必须要有体系来作支撑。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如中科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211工程”等。作为现代企业,要不断提高其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企业自已拥有的全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体系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决策咨询系统。就是以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为主体的企业决策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和协调指挥。把全体职工思想统一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并依靠专家、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对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方案进行论证和咨询,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情报信息系统。企业要了解科技动向和市场导向,必须依靠情报系统“千里眼”与“顺风耳”的作用,情报灵,信息准,则企业决策就减少失误。

3、技术开发系统。其功能是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采用新工艺,保障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付储实施,促进企业产品上等级,管理上水平。

4、质量保证系统。其功能是统一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废品率,多出优质产品,实行根据用户意见反馈对质量的改进。

5、人才培训系统。开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以继续工程教育和全员职工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训活动,多途径地培训各类人才。

6、科技投入系统。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系统,扩大企业科技开发基金,以切实保障新产品、新

2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人才培训,据测算,科技项目贷款的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3.7,这大大高于1:1的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在工业中每投入1万元的技术改造资金,可产出2万元产值,可增加3000—5000元利税。

7、技术进步指标考核系统。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指标有占总产值中的技术进步含量、新产品产值率、优质产品率、技术进步速度和产品更新率、能耗物耗下降指标、全员职工素质提高指标等。

三、当前我县企业科技工作应当抓住的几个重点

当前我县企业科技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应当开展的工作也很多,当务之急,就其重点而言,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1、应当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建立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实力,必须拥有建全和完善的技术开发机构。这项工作,既是企业科技工作的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县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要把建立健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作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措施,或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建立产品开发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企业分管生产技术的领导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企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体包括:(1)跟踪行业科技动态,加强科技理论政策、法规的宣传。(2)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科技兴企计划和技术创新方案。(3)针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组织职工开展岗位培训,技术练兵和技术革新活动。(4)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搞好高新技术、工艺、设备的引进、吸收、消化工作。(5)负责企业项目论证、科技成果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2、要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在企业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承认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劳动成果,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为企业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措施吸引人才,构筑企业人才高地。二是要制定和实施鼓励科技人员和广大员工创新创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实施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奖励措施和办法。企业科技人员和职工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中做出成效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3、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现为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表现为人才、专利、标准的竞争,一个企业竞争力强与不强,重点是看这个企业拥有多少高素质的人才,拥有多少专利,拥有多少标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才是卖产品,企业得标准者得天下。现在国内外企业都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正在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战略,就是为了加强这项工作。传统上,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即著作权)。工业产权,其保护对象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资源标识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等;版权则包括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著作权以及作品的传播者(如出版者、艺术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及广播电视组织等)所享有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知识产权的具体保护范围由各知识产权立法及其参加的国际公约所决定。受我国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此外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当前,企业尤其应当重视专利的保护工作。企业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实用新型设计、外观设计,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都要及时申请专利,可以向省知识产权局申请,也可以由市专利局代理。我们国家专利授予实行的是申请在先的原则。一项专利,谁先申请就授予谁。如果一个企业所取得发明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而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抢先申请,则会使自己丧失专利权,自己的生产经营反而会受制于人,反而

3会成为专利侵权者受到查处而遭受损失。就我县而言,现在食品工业企业对专利的申请工作较为重视,而其它企业这项工作几乎还是空白,希望我们的企业领导能够引起重视。

4、要加强企业科协组织的建立发展工作。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需要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有群众性的组织,现在企业一般都建有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除此之外,还应当有科技人员的群众组织,也就是企业科学技术协会。科协是党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因此,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竭诚为他们服务,是科协的职责。企业科协是企业董事会和决策层领导下的企业科技人员自愿组成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业务上受同级科协指导。其宗旨是:团结和动员企业科技工作者,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技活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我们县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科协组织,按省市科协意见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建立科协组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希望企业能够像重视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一样,重视科协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通过科协组织这一形式,把企业群众性的科技活动开展起来。

5、加强企业职工科技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企业职工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同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开展企业职工科技培训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一是送出去培训。把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有计划、有安排地送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术层次。二是请进来培训。根据企业需要请一些同行业的专家教授到企业传授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经验。三是定期开展企业内部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让职工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7、要加强企业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因为科技投入不仅创造了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科技投入带来的科技产出能够被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克服生产收益递减的趋势。作为生产性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没有科技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可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科研开发经费投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企业的科技投入占到了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70%以上,我们的企业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加科技投入。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是一般企业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2%,并可按实际发生额进入成本。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6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领导重视,把丰富百姓业余文化活动当成大事来抓。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业抓。

(一)加强领导,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以XX为首,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全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建立以分管领导负责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建立以村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村民组建中心户,设中心户长。形成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组织网络。

(二)落实责任,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将文化工作摆上县、镇(场)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把文化工作列入县、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作为其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每年均进行考核。制定了《XX市场文化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加大宣传,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县报社、广播、有线电视,大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思想,引导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恢复《XXX》、《XXX》等刊物的出版发行,成立满族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挖掘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文化,大力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氛围。

二、注重投入,为文化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一)加大资金投入。

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文化事业经费充分得到落实。县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达X元,其中每年划拨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X元,重点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和组织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列支X元用于县图书馆添置书报;乡镇财政也对农村文化工作给予了倾斜和大力支持,年均用于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补助经费达X元。上级下拨的文化事业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上级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下达后,县文化、财政部门严格把关,合理使用,确保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落实到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场馆建设。几年来,我县加强对文化场馆的建设,一是对原有的文体场馆进行扩建维修,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X元,对县体育馆、博物馆、文化宫、电影院等文化场馆进行了扩建和维修,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活动职能。二是先后新建了XXX活动中心、XX文化活动广场、XXX音乐广场和一批校园广场,为群众和青少年搞业余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场地。极大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快速发展。

2、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村文化发展缓慢,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的实际情况,县、乡财政向农村倾斜,多管齐下,抓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县里设立专项文化基扶持各乡镇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大院、农民文化示范户,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和重点群众文化基地的设施建设。几年来,为全县X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电视、VCD等音响设施、农业科技和文学图书,X的行政村建立完善规范达标的文化活动室,并建立一批农民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在全县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多层面,以点带面的文化活动网络。

三、开拓创新,在满足群众“文化温饱”上下功夫。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对此,我县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群众“文化温饱”,成果显著。

(一)因地制宜,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在文化活动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功能的扩展和延伸上下功夫。主动面向社会,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家庭文化建设。结合节日庆典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几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 “五百”迎春等系列文化活动、“五〃一”游园、全县民营企业国庆文艺汇演和“金秋之夜”广场音乐会特色春节文艺演出等X场。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文艺宣传,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和老年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宣传计划生育、开展文体活动等。

(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着眼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眼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农村文化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广大城镇和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文明奔小康的助推器。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反映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风尚、新生活。扎扎实实地抓好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通过创作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和促进基层文化活动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几年来,我县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XXX,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XXX》、《XXX》XX刊物出版发行在文艺界及读者中引发了普遍关注。

(三)坚持经常,满足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1)、将传授农民科技知识以办学的方式永久坚持下来。在全县X个乡镇创办农民夜校,每年一期,按排在农闲时期,县、乡拿出专项资金聘请农业专家为农民们讲农业科技知识,发放科技图书资料,将农民文化生活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农民们业余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一举两得。

(2)、将群众热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以比赛、展览等形式长期延续下来。针对我县文化活动广泛的特点,将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每年都举办踺球、蓝球、秧歌、广场歌唱等大众比赛;举办摄影、书画、文学作品、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展览,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了文化活动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将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我县的特点,将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确定为XX的特殊节日,如XXX节、XXX节、XX艺术节等等,不但吸引本地人,还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前来观光,达到知名、树牌、增收的综合效益。

四、积极探索,逐步走出群众办文化新路。

十七大以来,我们立足本地,积极探索,在现有文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逐步走出群众办文化的新路子。

与企业联姻,推出上水平文化合作项目。几年来,我们以企业为依托,面向社会、企业推荐、组织开展了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文化合作项目,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文化真诚回报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让企业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大大减轻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旅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旅游知名品牌,将旅游景区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几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将XXX打造成省内外知名的旅游景观,将XXX、XXX等红色文化打造成红色旅游胜地,将XXX、XXX等旅游风景区以“XXX”、“XXX”等形式打造成旅游和文化双知名品牌,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社会和群众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7

一、江苏省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主要作法

江苏抓住新一轮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 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大幅升级和重新组合,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2011年,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5%。江苏省在推进科技创新中,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值得辽宁省借鉴。

(一) 抓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江苏省先后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立足本省重点发展领域和产业, 面向海内外招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了“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重点面向江苏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顶尖水平团队;实施了“企业博士集聚计划”, 目标是自2010年起5年资助2000名左右在江苏企业创新创业的博士。近3年来, 江苏已引进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 特别是“千人计划”人选达到176人, 创办高科技企业1000多家, 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

(二) 抓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

江苏省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 将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将创新人才引进到企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 先后建成了江苏 (沙钢) 钢铁研究院、无锡尚德光伏研究院、联创软件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 鼓励企业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上来。目前, 江苏80%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都建立在企业, 新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有80%进入了企业, 70%以上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各省份第一。

(三) 抓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江苏省组织省内190多所高校院所的1000多个主要学科, 与2000多家企业结对合作, 目前已建“校企联盟”6000多个, 有1万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 形成人才“千军万马”进企业搞创新的生动局面, 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万多项。通过设立每年2亿元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 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同时, 进一步拓展国际产学研合作, 全省外资研发机构总数达到400多家, 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60家, 74家是外资企业全球或亚太地区研发中心, 55%的外资研发机构与江苏高校院所、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四) 抓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为满足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 江苏省通过推进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科技成果, 全省为此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68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80多个。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地探索孵化器市场化建设、管理的各种模式, 已由早期的政府主导, 向目前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企业、民营企业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目前, 江苏省已建各类科技创业园269个, 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188个, 国家级孵化器37家, 科技创业孵化场地面积达1106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14419家, 从业人员达31.8万人。三是不断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专利代理、技术贸易、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 技术交易市场活跃, 2011年成交技术合同25300多项, 成交额463亿元, 继续保持全国省份第一。

(五) 抓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江苏省通过高科技风险投资、科技金融杠杆, 激发了企业的投入, 2011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70亿元, 占GDP比重为2.2%, 其中80%以上由企业来完成。

一是江苏省于2009年率先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12.47亿元, 支持科技型企业495家, 吸引社会科技投入100多亿元。二是风险投资近年在江苏发展迅速, 在苏州工业园的沙湖创投中心, 如今入驻有20支创投团队、30支管理基金。2011年, 江苏创投资金规模超过650亿元, 居全国首位。累计投资高科技及新兴产业项目2000多项, 成功培育出一批知名上市公司和一大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三是江苏省批准设立28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已开业10家;批准设立18家科技支行, 已开业15家, 是目前国内最多的省份。

二、辽宁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江苏存在较大差距

近几年来, 虽然辽宁省不断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力度,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但科技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研发投入不高, 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 辽宁省研究与试验人员不足江苏的27%

2010年, 辽宁有普通高等学校112所, 比江苏省少38所;在校学生88万人, 比江苏省少7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51人, 比江苏省少39人;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8.5万人 (全时当量) , 而江苏省这个数字是31.6万人, 是辽宁省的3.7倍。

(二) 辽宁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是江苏的33%

2010年, 辽宁省全社会研发投入287.47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857.9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 达到创新型省份标准。

(三)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是江苏的13%

2010年, 在辽宁1505家大中型企业中,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是217个, 研发机构358个, 每户大中型企业平均拥有0.24个研发机构。而江苏省5418个大中型企业中,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1964个, 研发机构2702个, 每户大中型企业平均拥有0.5个研发机构, 是辽宁的2倍多。

(四)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不足江苏的2 0%

2010年, 辽宁有效专利数为45241件, 江苏为273249件, 是辽宁的6倍。辽宁大中型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2111件, 不到江苏的20%。江苏开发出的新产品是辽宁的3.5倍, 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是辽宁的4.3倍。辽宁大中型企业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144亿元, 而江苏投入486亿元。

(五) 辽宁省高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江苏的1 0%

2010年, 辽宁有高新技术企业987家, 仅是江苏的20%, 主营业务收入是江苏的10%;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数54个, 仅为江苏的8.7%, 新产品产值不到江苏的十分之一, 差距巨大。

(六) 辽宁省科技孵化场地面积不到江苏的30%

2010年, 辽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0余家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 , 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30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3700家, 孵化企业拥有的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而江苏省已建各类科技创业园269个, 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188个 (国家级孵化器37家) , 孵化场地面积达1106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14419家, 从业人员达31.8万人, 孵化器总数、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借鉴江苏经验推进辽宁科技创新

(一)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要实现科技创新, 关键靠人才。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大幅度增加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 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1. 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工程。

围绕工业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学科领域以及产学研结合, 着力培养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建设学科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群体, 切实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 特别是落实高技术人才政策。

2. 积极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

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 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到辽宁发展。对聘用的领军人才, 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贴, 并在住房、就医及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优惠。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要建立人才引进发展资金, 用于保护和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3.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

对高层次领军人才要实行“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两栖模式。高校、科研院所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访问学者和兼职教授、研究员等岗位, 符合条件的企业优秀领军人才可在高校、科研院所聘评兼职教授 (副教授) 、研究员 (副研究员) 。

(二)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要在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投资等方面, 制定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

1.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 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支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 努力实现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

2. 积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选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 采取“一企一策”方式, 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 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 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条件和研发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 掌握一批产业级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

3. 对企业研究开发实施税收、股权和分红激励。

借鉴江苏、深圳、上海等地区经验, 对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实行新的税前抵扣优惠政策, 允许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规定100%全额列支成本后, 还可再将技术开发费的50%在企业所得税中加计扣除。

(三) 建立完善产学研全面合作机制

生产与科研的脱节, 造成科技成果难于商品化, 使生产企业缺乏进行工艺产品创新的技术源泉, 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1. 要组建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创新体制机制, 设立机构, 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 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和科技企业孵化, 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技术升级综合集成服务。

2. 建立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 支持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 围绕新兴产业, 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 建立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 形成一批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专利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

3. 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设立扶持科技中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 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策划、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培训和交流, 扩大技术经纪人队伍, 繁荣技术市场。

4. 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专利战略发展基金, 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业绩突出、竞争力强的自主技术企业, 加快重大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获得国家、省、市专利奖的企业单位给予奖励。

5. 扩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范围。

落实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政策的功能, 探索政府采购模式。凡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首购产品, 实行政府首购。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先购买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四)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

要努力形成从资金借贷, 到包括股改、担保、风投、私募、境内外上市等金融服务, 全程为企业提供投资服务供应链, 实现风险投资资本与高新科技企业无缝对接。

1. 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较大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要创新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 提高科技投入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

2. 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改革试点。

争取国家支持设立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 通过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挂牌交易,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 促进技术股权流动。开展跨区域贷款业务, 推进开展异地抵押贷款, 推行省内“一卡通”服务。

3. 推进科技与金融合作创新。

支持部分银行在科技园区设立科技支行;鼓励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按照“只贷不存、服务园区”的原则, 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引导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贷款业务;引导银行采用“应收账单抵押”、“仓单抵押”、“小企业联保联贷”等贷款抵押方式, 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4. 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贴专项资金。

制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为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 政府要支付一定比例的额外利息;对形成的不良贷款, 政府科技部门要承担不良贷款的一定份额 (比如20%-40%) 。对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的担保公司, 政府要给予一定的风险奖励;对科技贷款增速超过20%的金融机构政府要给予风险补贴。

5. 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

利用资本市场专业服务平台, 引导、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进入国内、国际证券市场融资。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储备库, 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 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拟融资企业梯队。对科技企业上市辅导、保荐及审计、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通过奖励给予补偿。

(五) 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要着力克服目前科技评价制度重数量不重质量、重产出不重应用、重短期不重长远、重物轻人等倾向。否则, 很难期望有多少人愿意做“十年磨一剑”的研究。

1. 完善科技进步考核制度。

建立区域科技进步评估指标体系, 把科技进步指标纳入对市、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 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2. 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为本地企业服务, 与企业共同实施的技术开发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经验收后, 由财政对项目主要承担者给予奖励。

3. 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和奖励制度。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 篇8

一、软式垒球运动特别适宜在中小学开展

所谓软式垒球,就是指没有投手投球环节的棒垒球。它与棒垒球相比,具有比赛规则简单,场地条件要求低,可参与人数多,安全性高等特点。在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较大的今天,在中小学生中推广这一运动项目,对于调适学生心态、使之放松心情、缓和紧张学习气氛、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软式垒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在全国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无论是在东部地区,抑或中西部地区均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软式垒球运动不仅没有开展,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山区甚至还是一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根据笔者近些年来开展软式垒球运动教学、训练、比赛的体会,发展软式垒球运动不仅必要,而且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首先是必要。当今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较大的问题。因其压力大,投入体育活动的时间便大大的有限。久而久之,便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中小学生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呈现出亚健康已经不再是个案。因此,软式垒球,这一群体性参与的体育运动,对于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对于缓解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等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其次是可行性。软式垒球运动虽然是一项群众参与的体育运动,但由于它对场地、器材、技能等要求不高,所以,无论男生女生,无论是男女混合,都可以同场竞技。换句话说,只要是四肢健康的男女学生,不管有没有经验,有没有技能,有没有专用场地,有没有专用器材,只要有兴趣,只要有空闲时间,随时都可以开展。尤其是软式垒球运动所具有的极大的趣味性,对参与者都会产生吸引力,一旦参与过此项运动,便会对之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正是近些年来软式垒球刚刚与受众接触便被大众所接受、所喜爱的根本原因。

二、影响软式垒球运动项目推广的因素

虽然软式垒球是一项讨人喜爱又便于开展的群体性体育运动,但由于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晚,起步也不快,因此,时至今日仍未得到广泛的普及。推广软式垒球运动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软式垒球运动的受众面窄

为了将软式垒球运动得以更好地推广,也为了真正了解、掌握软式垒球运动推广的真实情况,笔者对兰州市安宁区银滩路小学软式垒球运动开展情况做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4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90.47%;无效问卷40份,无效率为9.53%。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此前从未参与过软式垒球这一运动的占85.55%;通过观看学校训练队或比赛了解软式垒球占56.66%;非常喜欢软式垒球这一运动项目的占60.6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对软式垒球运动项目很感兴趣的学生居大多数,但绝大多数学生却从未曾参与过该项运动。由于受众面窄,缺乏参与机会,学生很难象参与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运动项目那样积极主动。

(二)多数教师对体育教学存在认知偏差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考评仅限于语、数、英等这些所谓的“主课”,便难免会使大多数教师产生只重视“主科”成绩,却忽视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倾向,继而出现文化课挤占体育课教学时间的现象。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那些学习习慣不好、写作业速度慢、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课堂作业也不能按时写完的学生,就采取挤占体育课时间的办法来敦促这些学生完成所有的作业。因此,经常约有1/10的学生上体育课出勤率保证不了,不是被老师留在教室写语、数作业就是背课文、写作文。

(三)学生家长轻视软式垒球运动项目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有些家长由于对软式垒球运动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不同程度地反对自己的孩子参与该项运动(主要指软式垒球训练)。如,有些家长认为自家孩子身体很好,不需要参与太多的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上去才是硬道理,是家长的普遍心态。他们担心学生参与软式垒球运动训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家长眼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能是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而体育成绩不属于学习成绩。有些家长认为软式垒球不安全,不支持孩子参加这项活动。

(四)教学与训练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软式垒球运动项目作为校本课程进入小学体育教学后,尤其是在开展了一些教学比赛活动之后,小学生对软式垒球运动的兴趣大增。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学校和主管该项目推广的教师一时还不能对软式垒球教学的时数做妥善的安排。有些学生反映,仅靠一周1节或2节体育课练习软式垒球时间太少,并且人多时间短,锻炼时间太有限。有些学生要求在课余时间、课外活动时间每天练习。有些学生反映校垒球队训练时间安排在早上7:30-8:10,会影响学生上早自习。

三、大力推广软式垒球运动项目的对策建议

鉴于开展软式垒球运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笔者认为,确有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软式垒球运动的紧迫性。同时,笔者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对推广软式垒球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就进一步加大推动软式垒球运动步伐提出若干建议。

(一)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要对普及软式垒球运动予以高度重视

要想使软式垒球运动项目在中小学中顺利推广,还需要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软式垒球运动项目全面普及。同时,中小学校在体育教学课程设计和具体安排上,要对软式垒球的教学与训练予以足够的时间保证,使这项课程的教学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

(二)在课间与课余应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活动,以提高教师对软式垒球运动项目重要性的认识

上一篇:赵一曼的英雄事迹下一篇:创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