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讲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 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
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与节奏 羌笛 qiānɡ 侯骑jì 燕然yān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风掣红旗 chè
2、解题
《凉州词》选自《全唐诗》。凉州词,唐乐府《凉州词》的唱词。
《从军行》选自《王昌龄诗注》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唐开元二十五年,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这首诗是他在出塞途中写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高适岑参诗选》。唐天宝十三年,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是他送人回京都长安的诗。
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凉州词》前两句写了关外之景,后两句抒战士的乡愁之情。
《从军行》前两句写景,渲染背景,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八句写饯别、送行的情景。
4、再读诗歌,讨论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悲壮苍凉的笔调抒发战士无限的乡愁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抒发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衬托深厚的离别之情。
四、鉴赏诗歌佳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五、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如认为是逼真写实的名句。理由是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第三题:1.如认为是豪迈之语。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4.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5.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七、布置作业:背诵四首诗
八、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3.赏析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5.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九、教后记:
一、岑参早期诗歌选材特征
岑参在早期时多创作写景诗。诗人早期隐居在嵩山,读书之余,畅游在山水林泉之中。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经历,养成了诗人善于观察事物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生活环境决定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其诗歌的风格。
其间诗歌选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取材于自然景物,另一种是选用地名。岑参的诗歌选材特征使他早期的诗歌呈现出清幽、雅致的风貌。辛文房说“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
1、绚丽多彩的自然意象
岑参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到处都是富有情感的景物,包括清幽的竹林,洁白的云朵,鸣叫的秋蝉,快乐的小鸟以及美丽的花朵等。这些意象构成了岑参早期诗创作选材特征的自然美,岑参尤为钟爱“云”、“鸟”和“花”这三个意象,并在他的诗作中多次运用。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秋风飒飒、朝霞满天,辽阔壮美的景色浮现于读者眼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丘中春卧寄王子》中岑参写道:“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竹林的深处传来悦耳的鸟鸣声,春花已谢露出绿意盎然的山峰。“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屋舍在青青的桑叶的遮掩下若隐若现,随风起舞的芦花与垂钓的小船交相辉映,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清丽的田园风光图。正是这些“云”、“鸟”以及“花”的意象为我们呈现了岑参早期诗歌选材的自然美。
2、选材新颖,地名入诗
岑参早期的诗歌还有一个突出的选材特色就是以地名入诗。这在他的诗歌早有以地名入诗的情况,例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中写道:“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高高的月亮挂在潘陵尖,在月光的照耀下可以看到十六峰。以“潘陵尖”这一确切存在的地名对泛指的“十六峰”丝毫不觉突兀。诗中还写道“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以“伊阳村”对“嵩角钟”以实际村名与嵩山上的古钟相对,想法奇特。可见岑参早期诗歌以地名入诗运用的还不够完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把地名与景物相对而言欠缺工整,而且有些地名是泛指的地名。
二、边塞诗受选材特征的影响
岑参早期这种倾情于自然景物和爱用地名的选材特征影响了其边塞诗的选材特征,正是这样的选材风格使他区别于唐朝的其他边塞诗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边塞诗。
1、多姿多彩的自然意象对边塞诗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喜爱用自然景物入诗,这一选材的偏好影响了他的边塞诗选材,使他在边塞诗创作时选择了与其他边塞诗人不同的选材风格。比如,岑参和高适都以边塞诗著称,然“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岑参生活在边塞时诗中大多是对边塞奇丽壮美的自然风景的描写。例如,在岑参著名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选取了“云”这一意象,诗中是这样写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沙漠结冰百丈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离别在即连天上的云也知人心意那般惨淡,传达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之情。在《送李别将摄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员外》中云:“马急行千里,鸟飞向五凉。”,就是对“鸟”意象的运用。在自然景物中岑参对“花”意象尤为偏爱。岑参的诗中具体写出花名的就有八种之多,计有桃花、梨花、梅花、菊花、优钵罗花、荷花、蜀葵花、苜蓿花。
2、新颖别致的地名意象对边塞诗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歌还有一个突出的选材特色就是以地名入诗,这是对他早期诗歌以地名入诗的选材特色的一种继承。但是他早期诗歌对地名入诗的运用还稍有欠缺,等到边塞诗创作时就已经运用的很成熟了。《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这首诗中地名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这一首诗就出现了六个地名,“桂林”对“武城”,“花门”对“叶河”,“鱼龙川”对“鸟鼠山”,这三组对仗都极为工整。尤其是第三组“鱼龙川”对“鸟鼠山”,“鱼与鸟”跟“龙与鼠”都是天上的飞禽对地上的走兽,川对山正好是水与土相对,而这“鱼龙川”和“鸟鼠山”是确实存在的地方,并不是诗人凭空捏造的,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地名的运用能力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三、好奇的性格对后期边塞诗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中“奇”的特色表现的不够充分,而到了边塞时期“奇”的特色得以充分发展。岑参隐于嵩山的生使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也比常人更为仔细,从而养成了诗人好奇的性格。塞外的景色对于岑参这个南阳人来说是那么具有视觉冲击力,他从这些景物中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美丽。因此岑参好奇的性格在其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诗歌“奇”的特色更为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奇壮的景色
岑参边塞诗之奇表现在他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上。诗人初见火山时写的那首《经火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那火山的烈焰高的能烧到天边的云彩,灼热的气浪好似要把广漠的塞空蒸熟。后又著有《火山云歌送别》两首诗将火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尽的威力描绘了出来。
2、奇异的构思
岑参经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事情及道理运用精巧的构思给人带来新奇之感。《日没贺延碛作》运用浅显易懂的“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语句来阐释了时间易逝的道理。化难为简的同时意味犹存,从这一点来看这首诗称得上构思奇巧了。
3、奇特的想象
岑参的创作不落俗套,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都盛开了,将一场大雪比作春天梨花的开放实在是奇。清朝的方东树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曰:“忽如一句,奇才、齐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摘要:本文从岑参早期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意象、新颖别致的地名意象两个方面着手论述岑参早期诗选材创作对其边塞诗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岑参早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好奇的性格,这一性格促使他在边塞诗创作时追求构思奇、想象奇和景色奇。这些成就了岑参的边塞诗,使他的边塞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关键词:岑参,早期诗歌,边塞诗
参考文献
[1]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448.
[3]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43.
【关键词】唐代 边塞战争 反侵略 边塞诗歌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小课题为载体的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研究”(2012YQJK171)。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5-01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诗歌。其中唐代的边塞诗歌通过描写祖国的大好山河,叙写边塞的将士、战事,表达了对祖国疆土的守卫决心,建功立业的热血气势,对少数民族政权侵略的愤懑。今天我们通过回顾唐朝边塞战争史实,分析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性质,以此角度对唐代边塞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战争正义,因诗人的情感也就阳光和正义。
一、唐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在7-9世纪,唐朝与周围的少数民族,如高丽族、突厥等构成了“国家”的关系。唐朝雄踞中央,各民族政权独自壮大。在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期间,唐朝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不断,战争爆发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当时的少数游牧民族,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他们擅长骑马射箭,又是逐水草而居,一到自身青黄不接,或草枯水落的时期,就选择侵犯唐朝边境,对百姓进行掠夺杀戮。这也导致了边境民众一到秋日就提心吊胆。因此每到秋天,唐朝就不得不对少数民族进行防御。另外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之间也经常发生夺权的战争,当他们产生内部分裂而互相残杀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来依附唐朝以保存实力。唐王朝为了与其和睦相处,就会对他们的首领加官进爵。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本身还不够强大,不能完全臣服少数民族政权,因而以和亲、封官爵等方式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
當唐朝内部发生斗争的时候,突厥等少数民族就会趁机进入,采取进攻的政策。在唐朝初年,突厥就大举入侵,导致唐高祖李渊迁都。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人趁机入侵。
当唐朝的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他们就会反侵略,从而将失地收回。在唐太宗时期,在贞观三年,击退了突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击退了吐蕃。
因此唐代边塞战争一直都有,这就为边塞诗人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历史舞台。从岑参、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人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二、唐代边塞战争与边塞诗
唐代是诗歌兴盛的朝代,唐代的边塞诗歌就是边塞战事纷乱中下的表现。尽管作者所处的地位和境况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能够抓住边塞战争的特点,大多对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颂扬。如果唐朝发动的战争都是以侵略为目的的,则诗歌反映爱国主义就毫无意义了。唐代边塞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分析唐代边塞诗歌的时候应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体味诗人的真实情感。如下:
在唐朝和南诏的战争中,很多诗歌都描述了将士的勇武,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描写唐朝与吐蕃的战争,表达了将士不收复失地就绝不回朝的决心,体现出将士保卫家园宁死不屈的精神。
在李白的《塞上曲》中,主要是描述的唐朝和匈奴的战争,诗歌中表达了对唐太宗反击匈奴的赞美之情,在战争中应用智慧,反败为胜,评定了突厥,抒发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唐代的边塞诗歌寄托了边塞诗人的理想情怀,他们以诗歌为刀剑,与侵略者、扰民者进行抗争。
诗歌是以意象感染读者的,美好的意象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而丑恶的意象,则会让读者产生厌倦的心理,在品读边塞诗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的是战争的性质,分析战争是否是正义性战争。但是作者选择了丑恶得意象也会影响美感。如果作者着重去描写一些残酷的杀人场面,那么,这首诗歌的意境就被破坏了,即使战争是正义的,也不能称得上是一首好诗。
在唐代的边塞诗歌中,大多数都是充满了爱国情怀,但是,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诗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心境也就不同,写出来的诗歌也是各式各样,表达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例如在岑参的诗歌中,有表达将士无畏杀敌的,也有表达少数民族大肆杀戮的行为,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创作就会存在不同的特点。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我们应该多品读那些爱国主义篇章,对那些描写大肆杀戮场面的诗歌应该坚持扬弃的原则。
在品读唐朝边塞诗歌的时候,应该本着辩证的态度,先分析唐代边塞战争的性质,从而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在诗歌中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和战士奋勇杀敌的气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那些描述血腥场面的诗歌,在品读的过程中就要运用扬弃的思想。
参考文献:
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
追寻古人的丰功伟绩
踏着戴红星前辈的足迹
怀着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
抱着古人征战几人回的决心
梦想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浪漫
以闪电般的速度越过
嘉峪关 玉门关 阳关
将满腔的忠诚根植在
祁连山 昆仑山 天山
一路向西走上高原的高原
一心向前登上人生的峰巅
血液里流淌着柔情的刚强
心灵里蕴藏着纯洁的深沉
边关将士有着比山巍峨的气魄
边关将士有着比海壮阔的胸怀
穿越时空隧道
梦回吹角连营
秦时的明月依旧皎洁
汉代的边城古旧斑驳
古人征战沙场戍边守防
上下五千年一路风吹雨打
荒凉寂寞历练坚毅的品格
声声号角吹散浓郁的乡愁
风雪高原展开理想的羽翼
火红熔炉磨练坚强的意志
历经七月流火的烧冶百炼成钢
抗住严冬风雪的锻打脱胎换骨
沙场秋点兵整装待发气势昂扬
策马啸西风卫国戍边英姿勃发
有国必有疆 有疆必设防
西北边疆是人生壮美的战场
一个士兵就是一个界碑
一座哨所就是一座堡垒
无畏高寒缺氧孤单寂寞
笑谈风花雪月吟诗作赋
春的思念秋的眷恋情真意切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百炼成钢
虽然边关少绿色 虽然边关无人烟
虽然边关无战事 虽然边关无烽烟
不用举起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
无需拿起琵琶弹奏出征的壮行曲
雪亮的钢枪熠熠闪光
早已瞄准边关的风吹草动
满腔的热血血脉喷张
立志卫国戍边精忠报国
描写边塞的古代诗句
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出塞》)
3、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唐.马戴.《出塞》)
4、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6、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8、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9、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1、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12、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13、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14、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边塞诗鉴赏训练: 1.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⑴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⑵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3.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⑴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⑵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4.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⑴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⑴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⑵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②牙璋:玉制的兵符;③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④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⑤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⑴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⑵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2.⑴“丧”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⑵“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⑴“碎”字足见将军征战时间之久,所历战斗之残酷;“独”字写出了将军力压敌人千军万马、勇武过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⑵选材上写了一次败仗而且是从败仗中写出豪气。首先 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包将军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其次 用“城南已合数重围”来衬托将军,于重重包围之中,将军却能射杀敌将杀出重围写出了将军的豪迈气概。
4.⑴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⑵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5.⑴高诗:描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
李诗:描写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⑵高诗“借问梅花河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自然的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6.⑴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4
专题复习: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使用时间:2月日
主备人:束志刚张勇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诗歌鉴赏习题: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情感内容
写出下面每首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回乐峰前沙似雪,
孤城遥望玉门关。受降城处月如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知休息吹芦管,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
而不苦,悲壮豪迈。)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边塞诗情感内容总结:
四、边塞诗鉴赏方法
1、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2、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3、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五、巩固练习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掌握诗歌朗诵技巧;
3、培养学生简单赏析诗歌作品的能力,学会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2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自我意识变强,叛逆、凭感情行事,如果课堂内容比较枯燥,难免会厌烦、走神。因此,我们不妨选择一个比较新奇的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诗歌意蕴,从而把握全诗意境。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诗歌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读音、释义及用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掌握诗歌朗诵技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爱看电视吧?(生:“爱!”)
师:现在各大电视台上都在热播《宫锁心玉》这部电视剧,大家有没有看过?(生:“看过!”)师:嗯,这部电视剧很好看,它讲述了现代女孩洛晴川,因意外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而在清朝的林林总总使晴川懂得了很多道理,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并学会宽容别人,看淡得失。而她也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找到了真爱,与之共度一生。羡慕吧?(生:“……”)其实我明白,大家更羡慕的是“穿越”,多刺激的事儿呀!那好,今天呢,我们也不妨 “穿越”一下,时间——唐朝,地点——西北边塞军营,天气——大雪,人物——你们是主角,任务——送别友人。在“穿越”之前呢,我们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72页,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诗歌,对诗中描写的环境以及人物有个初步的了解。
(板书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活动2【讲授】作者情况简介
岑参(cen shen)(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活动3【活动】初步感知 ㈠解决障碍,感知场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的过程中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并尝试体会诗歌大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找出自己读错的字词,注上音。
3、范读完后,教师就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进行强调说明,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注出来。(多媒体展示)
岑参(cén shēn)散(sàn)入 狐裘(qiú)羌(qiāng)笛 瀚(hàn)海 阑(lán)干 锦衾薄(qīn báo)掣(chè)冷难着(zhuó)
4、教师就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等做简单提示,然后分别请学生朗读诗歌,对比感知诗歌意境。做出综合评价。㈡理解大意,把握场景:
1、学生齐读全诗,试读出豪放感。
2、解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歌咏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板书)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诗歌中哪些诗句重写白雪的,哪些诗句重写送别。教师做综合评价。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整首诗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说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场景。
5、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中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之情。尝试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感情。第二学时 1本节主要任务 继续引导学生以“穿越”的方式带入诗歌情境,加深理解。2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突出重点,切入场景:
1、“穿越”伊始,感受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⑴初入场景,迎面而来的便是这等人间美景,此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 提示:豁达、乐观。
⑵树上是不是真开满了梨花?这两句诗在这里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提示:①不是。②比喻的修辞手法。③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⑶这两句诗与前两句诗有无关联?如果有,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①有。②前两句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除了直接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以外,还表现了诗人对于八月飞雪的惊讶,而在后两句,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这种惊讶又转变成了对塞外雪景雄奇明丽的赞美。“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2、身临其境,感受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⑴通过这四句诗,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①寒冷。②由营帐外到营帐内。
⑵“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怎么理解? 提示:①互文。②二句中将军与都护都是泛指,互文见义。
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诗人此时的感受?诗句中所表现出的对于这种奇寒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
提示:①寒冷;好奇。②好奇;乐观;赞叹。⑷这四句诗是写雪么?
提示:是,侧面来表现变扫雪天的苦寒。
3、由内及外,品味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⑴从“瀚海”到“愁云”,诗句中表现出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提示:①视野开阔,辽远苍茫。②第一,通过广阔的空间极力表达心中的愁绪;第二,由景 及情,承上启下。
⑵诗句中的“百丈”、“万里”是否实写?“惨”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①不是,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②好。“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4、雪中送别,体悟深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⑴“中军”指的是什么?“归客”的“归”怎么理解?诗中为什么将“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列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①“中军”指主帅大帐。②归,并非回来,而是回去。①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②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这个“暮”字体现出了什么?“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描写了怎样的一种场景?是否也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
提示:①暮,即傍晚,根据前面的诗句,可以看出主人客人已经喝了整整一天的酒。从时间上点出了期中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天寒地冻,漫漫长雪,军营的旗子都已被冻住,大风呼啸,却扯不动这旗子。③首先,表现了诗人因恶劣的天气状况而对友人归去路途的担忧;其次,也通过对红旗的描写凸显出了诗人戍守边疆、建功立业的决心。
⑶“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两句诗又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整个送别过程是怎么样的?
提示:①轮台东门外送别,出去时,大雪已经盖满了天山路,同时也再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回京路途的关切与担忧。②从中军帐内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一系列场景的切换,诗人心中的离愁也渐渐变得更浓了。
5、切入重点,升华别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山回路转不见君”是怎样一种场景?细细体会。
提示:山回路转,友人一行已消失在雪地里,送者却还站在雪地里,深情地看着友人离去时山的转角。尝试结合自身与朋友送别的心绪来理解。
⑵这两句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最后一句里的“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①留白。②“空”,总表面上看是写已不见友人的身影,实际上表现了送者此时的心境,将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放大到了极点。一个“空”字,意味悠长,惆怅之情溢满胸怀。活动2【讲授】场景总结
诗歌中所构建的整个场景,以白雪为背景,以送别为主线,以离愁为感情基调,情景交融,表现送别的无限怅然之情。活动3【作业】布置作业:
1、熟练生字词。能够结合老师提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诗意。
2、搜集品评咏雪名句。
3、背诵并尝试默写整首诗歌。活动4【活动】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