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共9篇)
(一)、课内背诵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礼记》’’西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河中石兽】(纪昀’’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课外背诵
【龟虽寿】(曹操 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七年级下册
(一)、课内背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伤仲永】(王安石“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大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课外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八年级上册
(一)、课内背诵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核舟记】(魏学洢“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西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三峡】(郦道元”北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观潮】(周密“南宋)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课外背诵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 望】(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苏轼”北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南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 八年级下册
(一)、课内背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 北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陶渊明 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李白 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己亥杂诗】(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课外部分
【赠从弟】(刘桢“东汉)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南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九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词
【望江南】(温庭筠”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南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南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课外古诗词
【观刈麦】(白居易”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晏殊“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南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六.九年级下册
(一)课内古诗
【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课外古诗词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 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杜甫 唐)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 唐)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 唐)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关键词:虚词,以,文言虚词阶梯式积累
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 可以说是“实词”的对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指出:“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其配合实词、完成语法结构的功能来分, 虚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等类型。学好对实词有着重要的“协助”作用的虚词, 不但是学好实词的必要, 更是学好《语文》、提高表达能力的需要。因为,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一个虚词之差, 可能谬以千里;巧妙运用虚词, 则可语句增色。
古代汉语的虚词教学自初中阶段开始分步骤、成系统地进行,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初中学生的现代语文理解力已经基本成熟, 这时要指引他们探求原本, 追根溯源, 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个基础的条件就是, 扫除语言阅读的障碍, 做好文言文教学。而相比于现代汉语虚词来说, 就初中段的学生学情来看, 文言虚词的教学难度要高一些, 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长期的教学试验中, 我们找到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是“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具体而言, 即指,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找出文言虚词的多重意义在教材中的序列关系, 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在强调中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为学生夯实文言阅读的基础。
以下, 我们以常见虚词“以”的教学 (初中《语文》人教版) 为例, 说明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
一、横向比较:对虚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综合
主要的做法是, 与教材相比较, 对权威工具书中“以”的用法进行汇总, 总结得出7~9年级《语文》所包含的词语意义及用法。结果如下: (1) 介词“以”意义众多。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 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 (2) “以”兼属连、介两类词。无论连词、介词, “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 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3) “以”还有动词用法。词典解释为:“ (动词) 用”;“介词, 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 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 解说虚词的来源, 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 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 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 归纳整理, 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 (1) 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第一, “以”作介词, 表示“用、把”, 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 “以”作连词, 表示“以便, 用来”, 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 “以”作动词, 表示“认为、以为”, 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 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 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 (2) 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 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 共出现七次“以”, 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 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 (3) 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本阶段总结复习, 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 “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 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 “以”译为“用”, 它是动词还是介词?“以”作介词, 一般在名词之前, 形成介宾短语, 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 “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 可译为“推辞”, 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 “以”是介词。 (2) “以”译为“因为”, 它是介词还是连词?“以”作介词, 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 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 。“以”后紧跟名词“游”, 组成介宾结构, 充当状语, 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 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 译为“因此”、“以致”, 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 “以”为连词。
综合上述,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的讲授需注重阶段特征, 采用阶梯式教学的方法, 对新知识敏感, 对旧知识熟悉, 为求“知新”, 巧妙“温故”, 形成知识体系, 以序列式教学步骤保证学生的习得效果, 并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固的知识体系。
关于“以”的用法, 附录教学内容如下:
附录:
第一册(2007年版)
1.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贡职]贡赋;贡品。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亦写作“职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2.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晏子春秋·问上六》:“臣数以闻,而君不肯听也。”
按:“闻”的这一意义不等同于使动用法,因为它的宾语有特定的对象,不可以泛指各种人物。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宽假,宽容。《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4.乃令张良留谢。(第六课《鸿门宴》)
[谢]道歉,谢罪。
按:这个“谢”与上一条“前为谢曰”的“谢”都易误解为“道谢”“感谢”。《教师教学用书》就把这句对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辞谢”语义分歧,教材应尽量出注。《现代汉语词典》列其古义有四(例句多略):
1.推辞谢绝。2.道歉;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让,让辞谢,仅而得免。”3.谢恩;道谢。《汉书·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4.辞别,告退。
按本处语境,刘邦既在宴会中途离席,不辞而别,非常失礼;又,故事的背景就是刘邦向项羽谢罪。因此,“留谢”之“谢”只能是“道歉”、“谢罪”。
第二册(2006年版)
5.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第六课《孔雀东南飞》)
[归还]返回。《战国策·秦策一》:“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相]这里指“单相”,单方面的行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不是“互相”。
按:“相”本义“相木”“观察、查看”,指的是“单相”。此义不常见,易被误解为“互相”。下文“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誓不相隔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等句,“相”都只指“单相”。
6.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谢]辞别,辞去,离开。《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陈澔《集说》:“不得谢,谓君不许其致事也。如辞谢、代谢,亦皆却而退去之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7.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人事]指人世间的事情。《南史·郑鲜之传》:“今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8.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傍徨。
“行人”“寡妇”古今异义,课文无注,不当。
“寡妇”,寡居、独居之妇。妇人独居的原因,古代指丈夫离家在外,与现代特指其丈夫死亡的意义几乎相反。例如: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行人”本指行走在道路之人,古今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所指对象有别。今义泛指,古义特指。传统农业社会,人民世代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离家在外者,一有特殊的目的:游学、仕宦、经商、服役等事;二是特殊的对象:成年男子。因此,“行人”在历史上有特指“使者”、“掌管朝觐聘问及至宣旨行差的官吏”、“媒人”等;中古时期常用作出门在外、远离家乡之人。[1]而在本诗中,“行人”又与“寡妇”相对为文,其“别妻离家、在外独居的成年男子”根本内涵更应该特别显现。而“行人”“寡妇”两词共用,泛指分居两地、饱受相思之苦的夫妻们。本诗以他们的反应来展示这一爱情悲剧的感染力。
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第九课《赤壁赋》)
[洗盏更酌]干杯,(然后)再来一杯。
按:《教师教学用书》译作“洗净杯子,重新斟酒。”《汉语大词典》释“洗盏”为“洗杯。指饮酒”。这两种解释都不恰当。依生活常理,喝酒时中途续酒,同于饮水进食,一般无需清洗盛器,古今中外,应无例外。
邵则遂《<洗盏辨>证》释“洗”为“尽”,并援引例证:《尚书》“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洗,尽也”。这样解释才是对的。[2]“洗盏”的意思应该是“干杯”,而不是“清洗酒杯”。
“更”音ɡēnɡ,不当读去声,不作“更加”“又”解,不能译作“重新”。它的意义是“连续,接续”。《国语·晋语四》:“姓利相更,成而不迁。”韦昭注:“更,续也。”这种意义的“更”后世写作“赓”。
1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属]音zhǔ,斟酒相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若今之舞讫相劝也。”苏轼《与张朝请书》:“逐客何幸得此,但举杯属影而已。”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学者]短语。指求学者,治学者。《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唐薛存诚《太学创置石经》:“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荥阳吕公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第三册(2007年版)
1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第六课《琵琶行》)
[突出]突然出现。苏洵《权书上·强弱》:“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
13.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阿姨”不同于今义,易误解,当出注。《汉语大词典》“阿姨”条:
【阿姨】3.指母亲。多用于姬妾所生之子称呼其生母。《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清赵翼《陔馀丛考·姨娘》:“然世俗又称妾为姨娘,亦有所本……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二王皆呼母为姨。盖姨本姬侍之称,二王所生母皆非正嫡,宫中久呼为姨,故其子之呼母亦同耳。”
第四册(2006年版)
14.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第一课《窦娥冤》)
[消魂]本意指灵魂离开肉体。又写作“销魂”。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指三种情形。①形容极其惊惧恐慌。杜甫《入衡州》:“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②形容极其哀愁。③形容极其欢乐。宋秦观《满庭芳》:“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此处指义②。
又,本册第七课《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与此同义。
15.回首向来萧瑟处。
[向来]刚才;方才;过去;原来。《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唐张鷟《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陆游《夏雨》:“向来秧底干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杨万里《晚过常州》:“人民城廓依然是,只有向来须鬓非。”
按:“向来萧瑟处”语意双关,引申指诗人人生经历的艰难曲折。
16.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第六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倩]音qìng,请,请托,恳求。姜夔《月下笛》词:“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叶适《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上官称其某事能,某文善,公汎答以他语,或曰:‘此倩人为之耳。”
17.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第十二课《苏武传》)
[怨]恨,痛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按:“怨”容易理解为“埋怨,怨气”,应特别区分。这里是指程度很深的痛恨、仇恨。“怨”而“伏弩射杀之”,可见一斑。后一例,武安侯后来寻机杀了灌夫和魏其侯,可为比证。
18.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恨]憾,遗憾,失悔。《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商君列传》:“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帝寻疾崩,遗诏恨不见太后山陵之事。”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世常谓汉文不用贾生以为深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小弟们还恨得知此事已迟,未能为先生洗脱,心切不安。”
[愿]希望,内心的愿望,心愿。《楚辞·九章·惜诵》:“固烦言不可结诒兮,愿陈志而无路。”王逸注:“愿,思也。”此“思”即心思,思念,想法。
第五册(2006年版)
1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第五课《归去来兮辞》)
[欢迎]高兴地、欢快地迎接。
按:“欢迎”是双音短语,字各有义,当分释。短语中“欢”义显然;成双音词后,词义偏重“迎”。
20.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第七课《陈情表》)
课本译注: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按:译意不误,但“后”字本义应当解释。甲骨文、金文“后”“司”同形同字,“后”有“司”的“主管、控制”义;现存古籍中最初用义即指最高统治者、君王。《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孙星衍疏:“后者,《释诂》云:君也。”
“皇天后土”的“皇”、“后”同义,意为“大”“君王”。“皇天”“后土”分别是对天、地的神化敬称。
参考文献:
[1]黄学军、黄云云.“寡妇起彷徨”正解[J],语文教学之友2010,(9).
[2]邵则遂.<洗盏辨>论[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1、孙权劝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课外古诗词竹里馆
王维(),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逢入京使
岑参(),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晚春
韩愈(),百般红紫斗芳菲。,惟解漫天作雪飞4.、短文两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苔痕上阶绿。谈笑有鸿儒。可以,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5.爱莲说()
予独爱,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歌()(唐)。
念天地之悠悠。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望岳
杜甫()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山西村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龚自珍(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7.课外古诗词背诵 泊秦淮
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南宋)。,一山放出一山拦。
贾生
()(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约客
()(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3、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4、描写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5、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一句。
6、《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7、斯是陋室。,草色入帘青。
8、《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9、《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10、《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11、《望岳》中表现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12、《游山西村》用来比喻陷入困境后看到希望或绝处逢生的写景名句是:
13、《己亥杂诗》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1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15、杜甫在《望岳》中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1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17、黄梅时节家家雨。
18、,贾生才调更无伦。
19、《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
20、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等候时长而失望焦躁的两句是:
2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语句 “ ”援引古人古迹、古语自慰自勉,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2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3、《爱莲说》中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2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七年级上册
童趣、论语十则、古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山市、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狼;
山中杂诗-吴均、竹里馆-王维、峨眉山月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滁州西涧-韦应物、江南逢李龟年-杜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约客-赵师秀、论诗-赵翼《童年》、《昆虫记》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三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观潮-周密、湖心亭看雪-张岱、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李白、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长歌行-汉乐府、野望-王绩、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黄鹤楼-崔颢、送友人-李白、秋词-刘禹锡、鲁山山行-梅荛丞、浣溪沙-苏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水调歌头-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饮酒-陶渊明、行路难-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龚自珍;
赠从弟-刘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终南别业-王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无题-李商隐、相见欢-李煜、登飞来峰-王安石、苏幕遮-范仲淹
《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九年级上册
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望江南-温庭筠、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武陵春-李清照、破阵子-辛弃疾 ;
观刈麦-白居易、月夜-刘方平、商山早行-温庭筠、算子咏梅-陆游、破阵子-晏殊、浣溪沙-苏轼、醉花阴-李清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九年级下册
公输、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庄子与胡、装置与惠州游于濠梁、曹刿论战、邹忌封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关雎、蒹葭; 从军行-杨炯、月下独酌-李白、羌村三首-杜甫、登楼-杜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望月有感-白居易、雁门太守行-李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别云间-夏完淳
沈复
一、词语解释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读jiāng ,通“僵”,读jiāng ,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趣。 .6、方出神。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句子翻译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翻译: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翻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简答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第10课 《论语》十则 P43
一、词语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读yuâ ,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三省”, 读x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读rǔ ,通“汝”,...人称代词,你。 “是”,此、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
仁爱待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句子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三、简答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与“习”之间的关系?
答:孔子将“学习”与“复习”即“学”与“习”两个密切结合起来,在“学(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习(复习)”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哪种关系? 答: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3、从第六、七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古诗词的注释主要是对文字进行转化的过程, 古诗词的作者、使用者、文字内容是转化过程的三个主要部分。注释的内容包括文章类、语言类、文献类和文艺类等四类, 注释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文人风情。
古诗词的注释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生理解古代语言的好帮手。生动有趣的注释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内容的具体分析
古诗词的注释中有的是对地名进行解释,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现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有的古诗词注释对词牌名进行解释, 例如, 《蝶恋花》是宋词中常见的词牌名, 使用这种词牌名要求有特定格式和音律。还有的古诗词注释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事物, 例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月亮。《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腊酒”是指腊月份酿造的酒。于谦《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是指高尚的情操。
还有的注释需要对古今异义进行解释,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词中的蓝并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蓝颜色, 在古代特指一种蓝色的植物, 这种植物可以从中提取蓝色的染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诗中的青春并不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年龄阶段, 而是指春天的景物美好、风光旖旎。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本文分析了古诗词注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注释进行详细的探讨, 为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力度。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生动、通透、有趣地解释古诗词, 才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
参考文献
[1]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 2013 (16) .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体裁丰富多样、选文朝代跨度大、选文篇目比较多,其选文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选文具有多元性,编排方式灵活多样。
关键词: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材 文言文 选编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统计与分析
1.文言文选文数量及所占比重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在整个课文的总数中所占比重较大。整个中学阶段267篇选文中就有113篇文言文,其比重为42.32%,接近一半。其中,初中阶段197篇选文中有74篇文言文,占该学段选文总数量的37.56%;高中阶段共有文言文39篇,占该学段总选文70篇中的55.71%。很明显,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从学段来看呈增长趋势。但学段内部各年级之间并不都呈上升趋势,这个比重从学年来看是不均匀的且分布状态也是没有规律的。例如,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明显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七年级的26.03%到八年级的43.75%,再到九年级的45.45%。而到了高中阶段,各学年之间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这个比重是时高时低的,如必修1中文言文共有3篇,其比重是21.43%,相对初中三年级来说是有所下降的,而到了必修2和必修3时分别到了76.92%和78.57%。很显然,从必修1到必修3是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必修4却又有所下降了,比重为68.75%,到了必修5进一步下降到了30.77%。所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各学年之间的分布状态没有固定的趋势,文言文选录篇目的多少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文言文选文的体裁
体裁,是指文章的体制、样式,也称文体。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散文与韵文两大类。散文一般形式疏散、语意畅达,但不讲究固定的格律和押韵;韵文讲究押韵,追求固定的格律。古代诗歌就属于韵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11册选录的文言文中,韵文(包括古诗词曲)共有52篇,占所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总数的46.02%。其中诗歌选入了35篇,占总数的30.97%;词选录了15篇,占总数的13.27%;而戏曲,在11册教材中只录了2篇,占1.77%。散文选入了61篇,占总数的53.98%。其中散文的类别涉及到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笔记散文、传记散文、游记散文、说、序、书等。但是在这诸多类别散文中,选入最多的是先秦诸子散文,11册教材61篇散文中就有12篇先秦诸子散文,占总散文数的19.67%。其次是游记性的散文与笔记散文,他们分别都是9篇,占总散文数的14.75%。最少的“书”类,只有两篇。可见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的体裁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文言文作品所有的体裁,但他们各自在文言文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众多的体裁中,教材的编写者在选录时是有所侧重的,主要集中在散文和诗歌上,尤其以散文为重,而散文又是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教材的编写者之所以这样选录是因为散文和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部分,而文言散文的语音、词汇甚至语法都极具文言代表性。
3.文言文选文的朝代
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朝代跨度比较大,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从先秦到元明清时期的典范性作品。其中唐朝的最多,一共有26篇,占所选文言文总数的23.01%,而所选唐朝作品中主要是诗歌,也有2篇散文,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宋朝与先秦时期的一样多,都是24篇,占所选文言文总数的21.24%。先秦时期所选录的作品主要是先秦的诸子散文,另外还有几篇诗歌、寓言与神话,如《蒹葭》、《愚公移山》等。而宋朝所选入的作品主要是词,但也有几篇散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魏晋南北朝有16篇,占所选文言文总数的14.16%,这时期被选入的作品就体裁方面来说,相对其他朝代更加丰富,有诗、赋体散文、游记散文、序文、小品文、笔记小说等等。两汉时期有12篇,占总文言文选文的10.62%,这时期主要是散文。所选篇目比较少的是元、明、清三个时期,分别只有2篇、3篇、6篇,元朝所选录的作品主要是散曲,明清时期主要是小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文学风格。而从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中我们也能明显地看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涵盖了先秦至明清时期,而且每个朝代编者所选录的篇目都是具有典范性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样的选入原则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从有限的选文中去感知古代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从中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也遵循了语文教材的选文经典性原则。
4.文言文选文的编排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主要有按单元集中编排和分散编排两种方式。按单元集中编排指的是一个单元中所有的课文要么都是现代文要么都是文言文,按单元分散编排指的是同一个单元中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起。具体来看,七年级是按单元分散编排,八九年级直到高中阶段都是按单元集中编排。如在七年级,每个单元选入一课文言文并都处于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这篇课文之所以能与另外几篇课文组合成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排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童趣》这5篇课文,这5篇课文中最后一篇课文《童趣》是文言文,它与其他4篇课文编在一个单元的依据就是它们有着相同的主题,即“体味人生和关爱生命”。从八年级到九年级直到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不再以分散编排形式散见于各单元,而是和现代文一样独力成单元编排于教材之中。而在文言文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都是有着共同的主题或者是一样的体裁或者两者兼顾。其中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组合单元的依据主要是课文的主题,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游记》、《观潮》、《湖心亭看雪》、《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这几篇文言文都是歌咏自然山水的篇章。高中阶段组合单元的依据主要是文章的体裁,如必修2的第二单元就全部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第三单元全部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5.文言文选文的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指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生活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每篇文章都会有一定的主题。而语文教材历来的选文标准就是“文质兼美”,也就是说,被选入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除了形式要美,思想内容上也应该是积极向上、情感丰富、具有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录的文言文选文都是经典著作,主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医学等方面。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伤仲永》一文,启发学生的成才不仅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接受的教育有关;《鱼我所欲也》一文则告诉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在面临困难时,要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主题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主要有山水风光、人性人情、神话传说、文化教育、人物故事、历史政治、理想寄托。在113篇文言文中,囊括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古人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古人文化艺术的智慧以及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看法,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了解、传承文化”这一功能。
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选文特点
1.选文的选编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排并不是完全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顺序进行选编,而是考虑到了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按照由容易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奥、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进行选编,正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兼顾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理念。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是沈复的《童趣》,第二篇是《〈论语〉十则》。《童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有关童年的回忆,这个话题对于刚走进初一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共鸣,因为这个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便于他们学习与掌握。从时代上来看,这篇文章是清代的作品,清代与我们的时代相隔是最近的,时代越接近现代的文章就会越容易理解。《〈论语〉十则》虽然是先秦时期的作品,但其篇幅短小,而内容又是有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的道理,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们平常也有所思考。有利于降低学生在初一刚接触到文言文时的学习难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对文言文的恐惧、害怕心理,进而有利于培养他们日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到高中阶段的《离骚》这类文章理解起来就比较难些,因为文章距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语言阅读起来比较拗口,其思想内容也较难理解。但因为这个学段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借助已有的文言文知识还是可以理解的。可见选文是考虑到了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时的阅读实际,考虑到了不同学段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不同。
2.选文多元化,但多为名家名篇
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多元化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中学语文教材编录的文言文选文的主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医学等方面。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伤仲永》一文,启发学生的成才不仅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接受的教育有关;《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精练,除此之外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面广。从最早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到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诗经》,再到两汉的《史记》《淮南子》《战国策》,然后再到魏晋的《桃花源记》《世说新语》,再到唐宋八大家的诗文,最后到明清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等。共选入的113篇文言文涉及到了13个朝代。第三,选文的体裁丰富多样,几乎对古代诗、词、散文等各种文体都有涉及。第四,在选择作家作品方面,共计有刘向、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王安石、司马光、周敦颐、苏轼、范仲淹、欧阳修、刘禹锡、韩愈、蒲松龄、纪昀、袁宏道以及先秦诸子等30多位历代作家的作品入选。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多元性还是很有限的。就体裁方面而言,虽然已经涉及到了多个体裁,但仍然是以散文为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多个体裁中选录较不均衡。就作家而言,113篇文言文中只涉及到了30多个作家。在113篇中有很多作家重复出现了多次,其中杜甫就有7篇,并且其中有6篇是集中在两个单元出现的。陶渊明的诗文出现了6次,而且在八年级上下两册中都是同一册中就出现了两次,并且不在同一单元。很显然这些体裁与作者交替重复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便于学生各种知识的统筹兼顾。
3.编排方式有一定的规律,但更见其随意性
教材的编制是语文教材编写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编排方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从具体学段和年级来看,规律性少且随意性见多。七年级是按单元分散编排,并且都是每个单元只有一课是文言文,且都在最后一课。从八年级开始按单元集中编排,八年级集中安排在第五、第六单元,九年级集中在第六单元。而到了高中更是无规律可循,随意性较大。必修1的文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共3篇散文;必修2、必修3中的文言文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单元;必修4的文言文又安排到了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必修5文言文又回到了必修1的样式,只安排在第二单元。由此可见,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就其编排来看,总得来说是由文白混编走向文白分编。在各年级之间,其数量与其所处的位置呈无规律分布,随意性强。但按照人的一般认知发展规律可知,选文的数量应该是由少到多,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2]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广东:凤凰出版社,2010.
[作者:周志红(1977-),女,湖南攸县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罗林(1987-),女,贵州毕节人,贵州毕节市普宜中学教师。]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竹里馆
【作者】王维【朝代】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朝代】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晚春
【作者】韩愈【朝代】唐代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约客
【作者】赵师秀【朝代】宋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朝代】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
贾生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作者】杨万里【朝代】宋代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通假字10-23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总复习06-1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名句06-11
初中课本古诗词人教版10-31
初中语文人教版目录06-01
人教版初中语文背诵06-2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07-14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10-07
人教版语文初中二年级下期末复习计划06-10
人教版初中第六册语文预习提纲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