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推荐12篇)
一、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度开拓学生的认知面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教师要安排好不同时间的实习实验活动,如参观、访问、种植养殖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以及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前沿领域拓展,如生命工程,太空育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向社会领域拓展,如让学生调查水资源情况,垃圾处理情况,农业生产现状,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三是向应用领域拓展,如引导学生走访果农、菜农,思考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根据所订计划,按照季节的不同,安排适用的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安排学生在家里养蚕,观察如下细节:1.蚕卵孵化时的温度及所需时间。2.小蚕的进食及生长情况,蜕皮次数。3.停止进食及结茧。4.茧内化蛹。5.蚕化成蚕蛾。6.交配。7.产卵。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做详细记录,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些同学会在饲养环节上出现问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如在饲养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错,原因是什么?2.做出假设。同学们一定会有不同的假设,教师千万不要强求统一,而是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假设制定出验证假设的计划。4.按计划实施,收集数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设想。5.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过程与结论,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多用教具和活用教具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在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中,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是提高效率的重点。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活体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生物活体则存在获取、保存不易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点、缺点,所以,单一使用某种教具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尽量选用活体,活体能使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生物体,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而且活体比其他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用活体教具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一些其他教具进行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初二下学期的生物分类,对于藻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区分归类教学中,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让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植物,通过对植物直观地观察,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不能随意,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使用,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选择的做法是:1.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的心脏,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2.观看flash动画,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③体循环、肺循环路线;④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3.观看血液循环录像,全面认识血液循环,加深理解。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各种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堂及时评价,二是课后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能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叙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脉络和情感的倾向,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 适度开拓学生的认知面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师应认真阅读, 深入理解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内容, 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 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教师要安排好不同时间的实习实验活动, 如参观、访问、种植养殖等内容。通过学习, 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以及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己亲手操作,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同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向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前沿领域拓展, 如生命工程, 太空育种, 基因工程, 克隆技术等, 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向社会领域拓展, 如让学生调查水资源情况, 垃圾处理情况, 农业生产现状, 能源问题, 粮食问题等,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三是向应用领域拓展, 如引导学生走访果农、菜农, 思考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目的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根据所订计划, 按照季节的不同, 安排适用的实践活动, 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安排学生在家里养蚕, 观察如下细节:1.蚕卵孵化时的温度及所需时间。2.小蚕的进食及生长情况, 蜕皮次数。3.停止进食及结茧。4.茧内化蛹。5.蚕化成蚕蛾。6.交配。7.产卵。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做详细记录,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此过程中, 必然有些同学会在饲养环节上出现问题,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如在饲养过程中, 哪个环节出了错, 原因是什么?2.做出假设。同学们一定会有不同的假设, 教师千万不要强求统一, 而是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假设制定出验证假设的计划。4.按计划实施, 收集数据, 观察结果, 得出结论, 验证自己的设想。5.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分享过程与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不仅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多用教具和活用教具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在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中, 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是提高效率的重点。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活体等, 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 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 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 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生物活体则存在获取、保存不易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点、缺点, 所以, 单一使用某种教具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具时, 应尽量选用活体, 活体能使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生物体, 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而且活体比其他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用活体教具后, 再根据具体情况, 结合一些其他教具进行教学,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我在初二下学期的生物分类, 对于藻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区分归类教学中, 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 让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植物, 通过对植物直观地观察,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 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 在运用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目标。因此, 多媒体的使用不能随意, 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使用, 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 我选择的做法是:1.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的心脏, 感受心脏的跳动, 然后对照心脏模型, 讲述其结构。2.观看flash动画, 依次展示: (1) 心脏的结构 (四个腔及瓣膜) ; (2) 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 (3) 体循环、肺循环路线; (4) 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用红色表示动脉血, 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 循序渐进, 依次显示, 学生思路清晰, 教学效果很好。3.观看血液循环录像, 全面认识血液循环, 加深理解。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 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各种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 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 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 理解深刻, 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课堂及时评价, 二是课后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要能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叙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 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脉络和情感的倾向,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评价, 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个性;基本功
当前,在农村中学里,学生作文水平低,害怕作文,教师批改作文难。学生的作文要么抄袭编造,要么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言不由衷,正可谓“假大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所谓“真”,就是反对“假大空”,提倡“自主、真实、创新”。那么要想“返璞归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鍵。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事件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作文选材应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做文章,改变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方法,让学生当主演,教师当“导演”,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作文课上,根据题材、内容、训练重点的不同,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
2.评改作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笔者紧密结合新课标的宗旨,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学生作文,找出作文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选出优秀习作进行展览点评。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当学生愿写而且会写时,学生对作文才会乐在其中。
二、注重个性指导与个性培养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学生的个性可以在作文中充分展现出来。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在作文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作文个性飞扬呢?这就需要教师的个性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用笔描写自我观察到的一种生活、一种发现、一种现象,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随想、一种感悟、一种情绪。
1.在生活中抓契机,引导选择特色的素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美好的,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出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活动是学生经常性的校园动手动脑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述说个人的感悟,抒写自身的情绪。如学完《世间最美的坟墓》后,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世间最美的坟墓’因朴素和高尚而令人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例有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尊重学生个性,培养鲜明个性
磨灭了个性,也就扼杀了创造力。没有个性的东西,哪谈得上新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家长的影响不同,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感受也有差异。因此,引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应顺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新立意。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方向、视点层面去构思,可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作文,表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完《白杨礼赞》,笔者要求学生以《____礼赞》为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三、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坚持写日记
1.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内容很广泛,可以写一个人、一节课、一件事等。教师可以每天定题目,选典型例文写作讲评,这样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教师也要记日记
教师将平时遇到的一些趣、有意义的事作为日记记下来也是很有好处的。笔者在日记中记了自己带学生植树、搞一些有趣的活动、教学中的体会等,这些都成为笔者作文教学的材料。课堂上,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趣事,学生听得很认真,思路也打开了。现在上作文课笔者和学生互相讲述见闻、趣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让学生面向生活,引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在作文天地里无拘无束、充满想象、抒写生活。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从地理课堂中的创设教学情境、读图能力的培养、实施探究性教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师生情感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分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以便与广大同仁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教学
学习兴趣
有效性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词汇和语法,两者就好比语言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教师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上,但收效甚微。本文针对初中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所存在的低效问题,根据本人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利用话题、篇章,结合任务、交互探究和文化差异意识在活动语境中内化词汇和语法,使得初中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生动灵活,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实现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词汇和语法有效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英语词汇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wis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学者Hymes 在谈到外语学习时曾经说过,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而学习者所要具备的交际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是其他诸能力的基础,对于准确表达、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习一门外语,首先必须掌握的就是它的词汇和语法,两者就好比语言的左右手,缺一不可。然而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恰恰是:语法难以理解,灵活运用更难;单词记忆困难,词汇量不够,用词不能举一反三,导致阅读能力差。所以教师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上,但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学习新课标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与语法教学谈一些浅薄体会。
一、利用话题导入词汇与语法教学
单纯利用拼读法孤立的教授、记忆词汇和单纯使用演绎法、翻译法讲练语法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在纷繁的世界当中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学生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谈天说地,所以把话题用作词汇和语法的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可帮我们解决这个教学难题。
就这样利用话题导入词汇、语法教学可以将词汇和语法学习融入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让学生死记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运用有关词汇和语法规则。话题提出之后,学生们经过了思考、组织及表达的过程,对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有了充分地感性体验。之后,让学生们找规律,加以总结。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将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兴趣,他们觉得英语词汇和语法不再是那么枯燥抽象。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这样一个过程,与传统的先讲解后举例的方法相比,前者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而且整个过程学生们都处于快乐的情绪之中,快乐地学习正是他们所盼望的。
二、利用情景生动词汇与语法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用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情景来感知和运用语法知识。情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之中自主的去发现探究并实践运用习得的语言。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语法教学,我们可以设置多样化、多功能的语法情景化教学方式。
2.1利用真实的环境或创设模拟的情境教词汇和语法
在讲授新的词汇和语法时,教师可以尽量利用实物图片、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设置情景,再依次将新的语言材料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从中领会新的语法规则,然后教师给学生大量的口、笔实践机会,如两两对话、表演等。在多次语言实践后,归纳和小结有关的语法规则。
例如,在教授现在进行时态时,教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含有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教师一边关门一边说:“I am closing the door.”打开窗子时一边说“I am opening the window.”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说:“I am walking.”在黑板上写字说:“I am writing.”再叫一个学生读书,教师说:“He is reading.”叫几个学生唱歌,教师说:“They are singing.”利用动画课件,教师用 “What are they doing ?”学生回答出动画中正在作的动作。这样一直练下去,学生就会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词汇、句型、会话,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进行时态的构成及用法,使学生能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2.2结合语篇教词汇和语法
在教学中,如果仅用孤立的句子去理解和说明语法规则,有时就很不严密。比如讲授often,usually,always等词时,教师一般会讲:这些词语用于一般现在时的句子里,是一般现在时态的标志。因此,当学生看到He said he often went to school at seven in the morning.时,就认为这是一个错句子,以为应将went改成goes。
如果把目标词汇和语法结构融入到生活中的对话和短文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话语和篇章中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超越句子的层面上感知和进一步认知英语词汇与语法。举一个把语法放在背景文章中去感知的例子。在教情态动词的用法时,为了使学生明确情态动词表示推测的用法。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
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它们是飞着的飞机”还是“他们正在驾驶飞机”呢?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它的意思就不会混淆。如果谈话的主题是飞机,句意是“它们是飞着的飞机”。如果谈话的主题是飞行员,句意就是“他们正在驾驶飞机”。
三、利用任务灵活词汇和语法教学
英语词汇和语法的熟练掌握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实践。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训练,可以实现语言知识运用的自动化。新课标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讲的任务比一般活动更接近实际生活,更接近真实交际,并且需要在任务完成后有一个具体成果的大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定要让学生去做事、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去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运用中学习掌握语言形式、语言规则,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任务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在语言技能方面,先输入后输出。根据所教词汇与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将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活动结合起来,将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结合起来,在任务活动语境中,通过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内化语法规则,真正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3.1设计真实的填补信息差任务,灵活运用词汇与语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设计一系列的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任务,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注意有意义的语言训练,逐步地由语言形式向语言内容过渡。因此任务的真实性相当重要,只有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才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词汇和语法技能训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
3.2设计真实的解决问题、辩论、合作写作等任务,灵活运用词汇与语法
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为获取知识或为得出的结论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认知体验,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趋自动化和自主化,使自己的语言在准确、流畅和复杂性等方面平衡发展。这一层次的活动可以有解决问题、辩论及合作写作等。例如在学习祈使句时,可让学生共同为本班制定班规(school rules):
Don’t talk in class.Don’t read cartoon in class.四、利用交互探究落实词汇和语法教学
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主要是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分小组交互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营造探索氛围,评价探究得失。新课改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采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相互探讨中落实好各项知识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利用文化意识强化词汇和语法教学
一种语言的语法有其逻辑形式、结构,它们是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领悟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明天不会下雨”,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能说“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再如,有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did you?(你们昨天没有赢那场足球比赛,是吗?)如果您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 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No,we didn’t.”(是的,我们没赢)。英语的这种否定表达方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学生对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十分的感兴趣,乐意了解、愿意领悟,在领悟的同时深刻理解了目标词汇和语法,强化了目标词汇和语法的学习。
六、结束语
强调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和培养,在活动语境中内化词汇和语法知识正是新课标下词汇与语法教学目标要求的精髓所在。英语词汇与语法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予以淡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优化而不是淡化词汇与语法教学”的原则。初中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应采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得词汇与语法知识,借助语篇、语境,注意文化内涵的渗透,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实施新课改下的词汇与语法教学,必须体现“发现探究,实践运用,任务型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理念,才能牢牢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使知识理论与生活运用趋向统一,实现新课改下英语词汇和语法有效教学的真正目的。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周祁林.语境理论在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1(07).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为什么被孤立的人总是你 过年的味道 致货币先生 梁振英 从平民家庭中走出的香港特首徐忠友 实数考点“直播间”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阅读训练 感悟实数中的数学思想 在自己的高地插上旗子 雅与俗的追求 骗人终骗己 鲜花与位置 以缤纷词句展自我才情 喜迎“2013”新年趣题 “人人都是优等生”等三则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和策略探索 语言的温度 莫名其妙的交叉 整体考虑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提高农村中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之我见 整式乘除中的数学思想 突破中小学英语衔接瓶颈,加强中学英语教学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考英语取消听力测试的利弊 英语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孙海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河镇第一学校)
摘 要: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现在有一些课堂提问问题泛滥,有的一问一答,有的满堂课都是提问,有些课堂提问的难易不合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没有得到提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厌学,从以上问题考虑,教师要认真思索,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课堂提问;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不仅仅看教师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手段,还要看教师的课堂提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展个性,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高效率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实际
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解,以使课堂提问能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提问不要随意,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失去信心而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有答案,也是没有价值。所以要提问的问题难易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重点难点或易混淆的知识点,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问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而后学生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改为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交点有几个?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手中的圆形物体看作圆,在纸上移动圆形物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二、课堂提问要清楚明了,有针对性、层次性
教师要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如讲《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进行课前回顾,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可以改成这样的问题:“y=3x2,y=3(x-1)2及y=3(x-1)2-1这些函数有最值吗?如果有,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3时,结果又如何呢?”这样的提问准确、清晰、简明、有针对性、层次性,就便于问题的解决。课堂提问的问题要言简意赅,不能模模糊糊,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提问的目的、角度、涉及的范围、不要问得太广太深,不能没有层次,要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是有区别的,优等生回答哪个问题,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应该回答哪个问题等,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不能马马虎虎。
三、课堂提问要及时进行调整
教师提出问题后,大多数情况下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是否认真思考了,有哪些同学微笑了,举手了,有哪些同学眉头紧锁,低头不敢直视老师,躲避教师的目光,如果发现会的同学没有或只有两三个时,要灵活应变,可以采用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理解问题,也可用追问、解释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得出答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如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有为难情绪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四、课堂提问要建立在和谐、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必有“弟子不如师”的想法,而应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为学生超过自己而高兴,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创设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时刻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五、课堂提问后要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离题很远也要鼓励他(她)敢于举手,积极思考,让他(她)体面地坐下,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参与就是正确的,如果回答的答案有一部分正确的话,可以说,你回答得很不错,还有其他的同学想补充一下吗?如果回答得很精彩的话要说“你想得太好了,也很全面”等语言表扬学生。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45分钟的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它的价值。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问题。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增加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提问的价值,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 也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强大动力, 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对计算机产生兴趣, 才能积极地去思维、去探究他的奥秘、去发现问题, 并能积极主动解决它, 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由于他们在小学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 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和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 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要耐心地指导, 不要嘲笑学生、责备学生, 要针对学生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给予耐心地指导, 并抓住一切机会鼓励、表扬学生,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喜欢上学习计算机。
二根据学生和教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 许多学生的家里已经有了电脑;大街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 使许多的学生在培训班里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因此,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 并因材施教。如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 老师要针对本班的学生做一个初步的调查, 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 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座位, 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 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 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操作。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 并作一定的辅导, 这样, 就有较多的时间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基本操作训练和学习任务。
三结合课本的内容精讲勤练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 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同步操作, 并且重点放在动手实践上, 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 学生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 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 精讲重点、难点、疑点, 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 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这种直观、独特地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起他们尝试的兴趣,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 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 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也更为牢固。
四深入浅出
由于一些学生首次接触计算机课程, 所以教学中不宜采用专业的术语, 应以浅显易接受的基础知识为重点, 视学生领悟程度适当补充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在教学“计算机发展史”一课中, 应把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开发经历的四个阶段上, 穿插一些故事, 介绍对计算机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增加趣味性, 增强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 树立远大志向, 提高学习自觉性。同时也是了解一些发明史、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再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内容之“逻辑组成”时, 对“逻辑组成”用框图形式作简略说明即可, 不必展开。
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具体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探索
时下,课堂教学有效、优效及高效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不断出现。如何参照初中数学学科自身特点,贴近初中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使用最新的理念和教育技术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中。在笔者课堂教学中,经过实践、思考和反思,期待能够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坚持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以趣引路
每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均会相当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是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元素。
因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很多学生未必具备完善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迫于升学压力,往往是硬着头皮学习。倘若教师能关注对学生兴趣的提升,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强化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获得了更多的成功喜悦一定会更加乐意的继续参与到新的内容学习起来,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促使更多的灵感火花出现,课堂也因此而灵动起来。
例如,学习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考虑自己如何内容讲清楚、讲到位,没有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根据课本教材的顺序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应用。这种常规式的教学策略并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自然学生不会积极参与进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向学生提问如下与学生生活练习比较密切的问题:如果要测量我们学校的一棵大树的高度,或者我们的学校旁边的移动信号塔的高度,在不攀爬大树或者铁塔的情况下,如何来计算出它们的高度。这样的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问题和方法,再告诉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能够非常快捷的计算出大树或铁塔的高度,学生就能兴趣大增,对直角三角形学习充满热情,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选取分层教学对策,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现实存在,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并且对学生的分层不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学生感觉到需要调整,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满足;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调整,对学生调整和分配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管理,实现学生的层次不断变化,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同时,课堂学习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引导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例题和习题的安排上坚持由基础向更深层次发展,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来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例如,已知直线,分别在轴和轴交于点B、C,直线与轴交于A点,点P(2,2)为两条直线的交点,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发展等级设置一下问题:第一,求出两条直线的解析式;第二,求四边形AOBP的积。这样的题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基础,通过分层设置问题的方式兼顾不同学生的层次,逐步地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效降低学生问题探究思索的难度。对于第一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完成,引导学生去思考高难度的问题,思考如何在没有公式的情况下去解决四边形的面积。给学生以更好的思路点拨,让学生去总结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图形的面积需要把一条边放在坐标轴上分析计算,学生自己所收获的发现一定是印象最深且能在后期学习中得以顺利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这一教学策略就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更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好的思维习惯。
三、调优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极具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不只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新课,更可以开门见山、先入为主的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迅速得以调动。初中数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有关问题情境中去思考相问题,不断激活学生思维,把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策略的使用能够从根本上让学生清楚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对学科自身的兴趣最大程度增强,其参与课堂的学习效率得以放大。
例如,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有关知识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同学在学校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现金六十多元,小明马上交给老师,老师对于学生拾金不昧的行为大加赞赏,并给小明安排一个任务,写一个招领启事。倘若你是故事中的小明同学,该如何书写这个招领启事呢?有学生提出应清楚写明拾得现金的具体位置、数额,以便于失主尽快认领。另一个同学说这样会有人冒领,就可以写成在校园捡到钱包,内有m元,五元面值的m张,十元面值的p张,一元面值的q张,请失主到具体位置认领。这样就能很好的用字母表示数字,学生感觉到学习非常有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言之,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想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立足初中数学课堂不断强化对教材的研究与反思,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选择教学策略,通过更为合理的情境引入,在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使学习效果顺利优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自觉地参与。苦,不觉其苦;累,不觉其累。兴趣指向的地方,总是伴随着快乐和满意的情感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习性兴趣,已成为习性语文教师的共识,并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教师要尽快的“授之以鱼”,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1)、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2)、字谜识字法: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独木桥──生”,“1+1不等于2──王”,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此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3)、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识字方法,如:拆字法、比较法、熟字加一笔、减一笔、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法、动作演示法、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等。教师要结合所学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灵活使用,以便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那么怎样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呢?首先,要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浓厚兴趣。比如:电视上动画片中的说话字幕,校园的校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表,同学姓名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还有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论是常规活动如:晨会、班会、队会、节日庆典,还是校本活动如国防主题、环保主题、社会调查主题等,都离不开汉字这个媒介。活动中若以认字贯穿其中,充分发挥媒介作用,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还可以在研究中,在玩乐中接触认识不少汉字。让孩子走进一个无声而精彩的世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学生这种热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司”字时,有的学生用“同”字去掉一笔“丨”就变成了“司”,有的学生用“词”去掉“讠”旁就变成了“司”。学习“李”字时,有的学
生说“李”就是“
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5、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合作识字相结合。低年级教师在上每一篇课文之前,应该认真分析生字,估计学生的学习情况,筛选生字,对学生易错和书写有困难的生字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字教学;对于学生书写不易错和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生字,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6、利用可再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可再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去查找资料,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识字。如:我在上《木兰从军》一文时课前让学生查找:从古至今,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是哪方面的女英雄?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有不认识的字会主动问父母或者通过部首查字法来认识字宝宝。在课文教学的尾声——拓展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木兰从军》这个故事是通过《木兰诗》改编的,请同学们课后查查《木兰诗》。好好读一读,不会读的字问问字典公公,了解木兰传奇的一生。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对木兰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课后会自觉主动的查找资料,去读《木兰诗》。有大部分的孩子不满足只对《木兰诗》的阅读,还查阅了《木兰诗》的译文,了解了《木兰诗》的意思。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为语文教学奠基
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对许许多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热情,有时甚至往往会被本不属于他们的“美好”所迷惑,上课走神想其他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事。如果教师上课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语文课当然是失败无疑的。
面对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我们有的老师更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解,在底下看其他书籍,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时候的做法是,或直接点名批评,或是直接硬性拿走学生的书籍,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更糟。其实,我们做教师的忽略了学生上课时的“无聊”。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课堂失败的原因仍在于教师:要么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不充分;要么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要么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等等,总之,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孩子是天性好动的,思维是积极的,活跃的,初中生更是如此。教师首要的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案,多以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程序,变换教学方法,以多种教学途径提高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兴趣。比如,当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我们可以穿插些适当的教学小游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路一直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还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愉快。这样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兴趣,会增加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我们还可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理解课文会更加清晰,更加透彻,也能更好地打开学生学习的思路。一旦学生的学习思路被打开,学生学习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保障。
二、引导学生读好书,为语文教学增量
语文学习依靠知识的积累,这些积累很大一部分就是平常阅读看书的结果。但是初中学生往往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读书,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做了点尝试,即是每周从语文教学时间中省出两节课供学生阅读。其中一节课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学生无顾忌地阅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但要强调的是切不可让学生看一些“无营养”的书。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记下读不懂的地方,提出要讨论的问题等等。学生知道每周有一节课的读书时间,就要找出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并按老师的读书要求做好读书记载。时间长了读书习惯自然形成。
阅读会有收获,有收获就要交流分享。读书第二节课主要用来学生交流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了这么个读书安排和要求,学生读书就会用心,他们写一些随笔,写一些他们自己看书的感受,或是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又或者所看书中学到的抒写手法等等。
背诵当然是少不了的。每天的早读课时间往往不够用,我们就每周挤出一节课时间给学生背诵课文。当然,背诵课文有时是很乏味的,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一个个背诵活起来。比如背诵的时候,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有时一个人背诵上句,另一人背诵下句,这样可以给课文背诵增加一些乐趣。适度地增加阅读紧张感,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背诵欲望,提高背诵的效率,还能增加课堂背诵乐趣。
三、突破学习重难点,为语文教学增效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语文教师格外给予关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待文言文的教学,笔者的作法是经常读,细心品。
1. 书不离手,曲不离口
俗话说得好“书不离手,曲不离口”。文言文学习就是要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理解。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只能选取较少的文言文范例,如果限于这些范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局限。笔者所做的就是每天花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古文,逐次将教材中所有的古文进行阅读。每天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品味文中的奥秘,读出语感,语感来了,感觉就来了。
2. 仔细解剖,字字到位
我们在教文言文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字字到位,每个字、每个词、每个段落都要解释到位。笔者在上文言文课时,都会在课前把这一节课要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留出一定的空隙,因为我们在讲解的时候需要把每一个字都要解释清楚,这些预留的空隙是用来填补内容的。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用,很多的时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运用这些字,要做到举一反三。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我们必须要了解当今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首先, 当今的初中学生, 与九十年代以前的初中学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他们生理上日趋早熟, 身材比较高大, 有了小大人的感觉。他们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 在家庭中比较受宠,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 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光环逐渐褪去, 心理上他们少了小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 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当今信息时代, 由于传媒的发达, 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他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比以往的初中学生要大得多, 对各种问题少了一些盲从, 开始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同时他们处于一种心理的叛逆期, 与高中生相比, 他们又缺乏生活的阅历和经验,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 行为上容易冲动。
其次, 在城镇, 由于离婚率的升高, 单亲少年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而在农村,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 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也不断攀升。这两类少年儿童许多是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自由散漫惯了, 在课堂上常表现为不服管教, 公然顶撞教师。
再有, 由于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 家长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各方对批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敏感, 过去通过高压手段进行的课堂管理方法也不适合再用, 无形中增加了一些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难度。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 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教师, 要管理好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一, 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民主的观念, 避免粗暴的、家长式的作风, 不管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课堂外,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语言上、行为上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人们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 就是这样的道理。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种和谐课堂氛围, 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
第二, 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现实的教学中, 有些教师好像学生天生喜欢听他 (她) 的课, 而有些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同。究其原因, 其中有一点就是后者没有上好开学的第一堂课以及每节课的开头。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习惯,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和精心准备好开学的第一堂课, 注意自身形象, 包括衣着打扮要大方得体, 教学过程做到态度和蔼、表情自然、语言生动幽默、板书工整,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兴趣, 从而接受教师本人并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万事开头难”, 对每堂课的开头, 也要做好精心的准备, 用精彩的问题或情境, 巧妙地导入新课, 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三, 注意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有效精讲和学生的有效练习要有机结合。一些教师生怕学生不懂, 课堂上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 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 滔滔不绝, 学生只有听的份, 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容易厌烦了, 开小差、讲小话、搞小动作也就不足为奇。初中时期的学生, 大都好动,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作用应是引导, 而不是灌输, 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 有事能做, 有问题去想, 有问题能解决。可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进行安排, 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不易分散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设置的问题和练习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和练习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分散注意力, 增加课堂管理难度。
第四, 课堂上要张弛有度, 有明确的纪律要求。上课时的基本环节一定要做到位, 比如刚上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问好, 下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道别。对此, 我们不少教师觉得可有可无, 不重视。其实, 刚上课时的师生之间相互问好, 不单单是形式, 也不单单是礼貌, 更重要的是提醒学生, 从现在开始要集中精力上课了。我们不提倡在课堂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大声呵斥、体罚, 因为这样一是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 二是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正面冲突, 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但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学生, 而是说在处理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可以先加以制止, 让教学工作先完成, 课后再给予个别教育和批评, 这样, 既顾及了学生的面子, 也使学生易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 惩罚的目的应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面对失败。但一定要注意, 惩罚的应该是学生的过错行为, 而不是过错的结果。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我们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熟稔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精彩语言。精彩语言是指课文中某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含蕴丰富的语言。对精彩语言的解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或某个片段。通过评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是抓住文章概貌的突破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深挖这些词、句。
第二点,写作规律。写作规律是指同类型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既然是规律,就有一定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抓住教材的写作规律,在这方面有所积累。
第三点,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指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文中作者要讲述的道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不能是偏激的、消极的、错误的。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中心思想间的偏差,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可能想出的回答,备足相应的评价语和指导语。教师首先对课文有所感受才会让学生有所感受。
第四点,嵌入课外知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加入介绍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来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加入课外知识的深度、广度、长度及讲到哪里需要加入。这些都是教师在加入课外知识前都要明确的问题。
指导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有效策略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①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②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推荐阅读:
如何进行有效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11-20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12-0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06-08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10-14
如何对教师工作进行有效评价05-25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10-29
如何进行有效作业的设计检查与反馈09-24
如何进行有效的IT项目管理10-16
幼儿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