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喻》原文及欣赏(共8篇)
若有之:如果有这种情况。指才锐者。
简束:约束。
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
恭谨:恭敬,谨慎。
浮薄者:游手好闲轻薄的人。
端:这里指一个方面。
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
贻(yí):留下。
令:①督促,命令,规定。②让,使。
自此:从这以后。
易:容易。
虑:担忧。
可:值得。
毋:同“无”,不要。
之:指代,这样的人。
忧:担忧。
后生:年轻人。
之:这样的情况。
忧:忧虑。
谨之:慎重对待他。
训:训导。
盖:恐怕。
后悔:后,后悔。悔,遗憾
不然:不这样
游处:来往
许:大概
作者陆游简介
⑵轻烟:轻淡的烟雾。
⑶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宋秦观《满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⑷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⑸白草:本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又解释为一种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⑹红叶:枫叶。
《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赏花须结豪友,观妓须结淡友,登山须结逸友,泛舟须结旷友,对月须结冷友,待雪须结艳友,捉酒须结韵友。
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壮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此皆审其宜,其景;反之,则失饮矣。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月夜焚香,古桐三弄,便觉万虑都忘,妄想尽绝。试看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馀是何音?恬然乐之,而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
凡静室,须前栽碧梧,后种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闭之,以避风雨;夏秋可开,以通凉爽。然碧梧之趣,春冬落叶,以舒负喧融和之乐;夏秋交荫,以蔽炎烁蒸烈之威。
筑室数楹,编槿为篱,结茅为屋。以三亩荫竹树栽花果,二亩种蔬菜。四壁清旷,空诸所有。蓄山童灌园剃草。置二三胡床著亭下。挟书剑,伴孤寂,携琴弈,以迟良友。此亦可以娱老。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欲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泛;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作品介绍】
《诸稽郢行成于吴》讲的是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军于夫椒,但却允许越王句践议和,保留了越国。此后,夫差再度兴兵攻讨越国。越国起而对抗,但又虑实力不敌,句践于是采纳文种计谋,派诸稽郢再去向夫差求和。诸稽郢不惜卑辞厚礼,去迎合夫差骄狂的心态。越国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待复仇的时机。因而,诸稽郢言词虽然巧妙婉转,但越国自强之心和谴责吴国之意已隐藏于字里行间,如“孤不敢忘天灾”,“君王不察”,“狐埋之而狐搰hú之,是以无成功”,“是天王之无成劳也”,“唯天王秉利度义焉”,等等,这些语言皆值得玩味。
【原文】
《诸稽郢行成于吴》
出处:《国语·吴语》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①,越王句践起师逆之江②。
大夫种乃献谋曰③:“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④。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⑤,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句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句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句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句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懈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注释】
①吴王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姬姓。鲁定公十四年,吴伐越,被越国打败,阖闾伤足而死。后三年,吴王夫差报仇,在夫椒打败了越国,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吴国答应了。这次,吴又起兵伐越。
②勾践:越王允常的儿子。逆:迎战。
③大夫种:即文种。
④庸:用。其,语气词。
⑤申胥:即伍子胥,楚大夫伍奢的儿子,名员。楚平王七年伍奢被杀,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华登:宋司马华费遂的儿子。华氏在宋作乱失败,华登就逃到吴国,做了吴国的大夫。
【翻译】
吴国国王夫差起兵讨伐越国,越国国王句践起兵在江上迎战他。
(越国)大夫文种就献计谋说:“吴国和越国都是上天授予的,国王您不用打仗。伍子胥、华登让吴国的贵族青年穿上简单的服装在军营中当兵,因此(他们)的军队没有失败过。只要有一个人善于射箭,就有上百个人(跟着)射箭,(我们)没有胜算。谋划就必须预先料到能成功,然后才去实行它,不可随意下达命令。国王您不如(这边)摆下兵阵,(另外)约见对方讲和,来使他们的民众高兴(不打仗当然高兴),来增强吴王自高自大的心理。我用卜卦来请问老天。上天如果抛弃吴国,必定吴王同意我们讲和并不满足于战胜我们,还必然贪心地有称霸诸侯的心啊。(这样)就会使他的民力竭尽和民心不振,(这是)上天夺去它的食物,(我们)安全地收拾残局,(吴国)就没有存在的命了啊。”
越王同意了,就命令诸稽郢到吴国去求和,(诸稽郢)说:“我国国王句践派出的下国的`臣子郢,不敢张显地拿着钱财礼物来(给您)行礼,我斗胆私下告诉您的属下说:从前越国自取其祸,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移(您的)高贵的脚趾(来践踏鄙国土地),来使句践知道辜负了您,然后有宽恕赦免了他。君王您对于越国来说,那是使死人活过来让白骨上长肉啊。我国国王(句践)不敢忘记天灾,同样不敢忘记君王的大的赏赐啊!如今句践无善德再次取祸,(我们)草野粗鄙之人,那敢忘记天王您的大德呢,而想着边陲上的(一些)小冲突,来再次得罪您的部下呢?句践率领几位老臣,亲自来认这重罪,在边境上叩头。现在君王您不知道(实情),盛怒之下带着兵,来摧残和讨伐越国,越国本来就是(吴国的)纳贡献物的封地啊,君王您不用鞭杖来使唤我们,却屈尊用军队用对付敌国的号令啊。句践请求结盟。(我)有一个嫡亲的女儿,愿意将她送给天子让她在(您的)王宫里做个拿扫帚撮箕的人;(还)有一个嫡亲的儿子,(让他)做一个捧盥洗用具跟随您任意驱使的人;春秋两季的进贡,对送往王府的决不敢怠慢。天王您是不是给他(句践)一个裁定呢?这也是征讨诸侯的惯例吗。有谚语说:‘狐狸刚埋下又挖起来,因此无法成功。’现在天王您既然分封确立了越国,公开传闻了天下,却又要割除它,这样天王您就没有成绩啊。那么四方的诸侯,该按照什么来侍奉吴国呢?(句践)斗胆派在下该说的全说了,惟有请天王按照利益衡量义来定夺啦!”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解析】
山环雾罩树蒸烟,
晓驾轻骑出塞川。
車似游龙连首尾,
客如聚蚁叠肢肩。
争先反至难加速,
退让原来易向前。
幸到桃源方外地,
更深人静犬窝眠。
青莲昔叹庐山瀑,
直比银河一脉牵。
高速便捷塞車道,
深更鲠阻闸门栓。
红灯輝映活山喷,
滾烫岩浆铁浪翻。
君有闲情从容等,
丹青妙手杰作传。
蚕丛鸟道蜀中险,
而今別样行路难。
铁流滚滚火牛阵,
红光闪闪不夜天。
闷坐车中心头裂,
置身事外壁上观。
咫尺天涯非夸语,
呼儿速送充饥丸。
曾记当年赴省垣,
步行百里鞋磨穿。
曾几何时局面改,
卒不及防喜讯連。
出行动则车代步,
用饭自可送快餐。
纵是深山更深处,
車声轰鸣灯斓珊。
物极必反不刊论,
增长帶来资源干。
穿衣便宜食物贵,
乘车容易抵达玄。
人迹到处污染到,
商家沾手毒药沾。
银河洩玉传绝唱,
诗仙见此又何言?
車堵路上安勿躁,
罕见景象细赏玩。
游龙两队分左右,
彩虹一道结連环。
去亮尾灯红似血,
来打強光白如幔。
阴阳交合成太极,
盘施逶迤接云端。
当下旅游一致怨,
劳民伤财自招冤。
若是调换角度看,
别有天地视野宽。
人生快意经磨窘,
梅花幽香出苦寒。
眼前一幕真奇幻,
压轴大戏叹奇缘。
请从高空俯身探,
人世已比天堂宽。
登月不见玉兔影,
潛海未睹龙宫苑。
倒是凡间多奇伎,
管教世上少禁娈。
抢先猎奇向宇宙,
搬 家 ①
搬家!什么叫搬家?移了一个窠就是罢!
一辆马车,载了两个人,一个条箱,行李也在条箱里。车行在街口了,街车,行人道上的行人,店铺大玻璃窗里的“模特儿”……汽车驰过去了,别人的马车赶过我们急跑,马车上面似乎坐着一对情人,女人的卷发在帽沿外跳舞,男人的长臂没有什么用处一般,只为着一种表才遮在女人的背后。马车驰过去了,那一定是一对情人在兜风……只有我们是搬家。天空有水状的和要融化春冰状的白云,我仰望着白云,风从我的耳边吹过,使我的耳朵鸣响。
到了:商市街②××号。
他夹着条箱,我端着脸盆,通过很长的院子,在尽那头,第一下拉开门的是郎华,他说:
“进去吧!”
“家”就这样的搬来,这就是“家”。
一个男孩,穿着一双很大的马靴,跑着跳着喊:
“妈……我老师搬来啦,我老师搬来啦!”
这就是他教武术的徒弟。
借来的那张铁床,从门也抬不进来,从窗也抬不进来。抬不进来,真的就要睡地板吗?光着身子睡吗?铺什么?
“老师,用斧子打吧。”穿长靴的孩子去找到一柄斧子。
铁床已经站起,塞在门口,正是想抬出去也不能够的时候,郎华就用斧子打,铁击打着铁发出震鸣,门顶的玻璃碎了两块,结果床搬进来了,光身子放在地板中央,又向房东借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
郎华走了,他说他去买水桶,菜刀,饭碗……
我的肚子因为冷,也许因为累,又在作痛。走到厨房去看,炉中的火熄了,未搬来之前也许什么人在烤火,所以炉中尚有木柈在燃。
铁床露着骨,玻璃窗渐渐结上冰来。下午了,阳光失去了暖力,风渐渐卷着沙泥来吹打窗子……用冷水擦着地板,擦着窗台……等到这一切做完,再没有别的.事可做的时候,我感到手有点痛,脚也有点痛。
这里不像旅馆那样静,有狗叫,有鸡鸣……有人吵嚷。
把手放在铁炉板上也不能暖了,炉中连一颗火星也灭掉。肚子痛,要上床去躺一躺,那里是床!冰一样的铁条,怎么敢去接近!
我饿了,冷了,我肚痛,郎华还不回来,有多么不耐烦!连一只表也没有,连时间也不知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像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且隔绝。肚痛,寒冷和饥饿伴着我,……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暖。
门扇大声光郎光郎的响,是郎华回来,他打开小桶的盖给我看:小刀,筷子,碗,水壶,他把这些都摆出来,纸包里的白米也倒出来。
只要他在我身旁,饿也不难忍了,肚痛也轻了。买回来的草褥放在门外,我还不知道,我问他:
“是买的吗?”
“不是买的,是那里来的?”
“钱,还剩多少?”
“还剩!怕是不够哩!”
等他买木柈回来,我就开始点火。站在火炉边,居然间我也和小主妇一样调着晚餐。油菜烧焦了,白米饭是半生就吃的,说它是粥,比粥还硬一点,说它是饭,比饭还粘一点。这是说我做了“妇人”,不做妇人,那里会烧饭?不做妇人那里懂得烧饭?
晚上房主人来时,大概是取着拜访先生的意义来的!房主人就是穿马靴那个孩子的父亲。
“我三姐来啦!”过一刻那孩子又打门。
我一点也不能认识她,她说她在学校时每天差不多都看见我,不管在操场或是礼堂。我的名字她还记得很熟。
“也不过三年,就忘得这样厉害……你在那一班?”我问。
“第九班。”
“第九班,和郭小娴一班吗?郭小娴每天打球,我倒认识她。”
“对啦!我也打篮球。”
但无论如何我也想不起她来,坐在我对面的简直是一个从未见过的面孔。
“那个时候,你十几岁呢?”
“十五岁吧!”
“你太小啊,学校里多半是不注意小同学们的。”我想了一下,我笑了。
她卷皱的头发,挂胭脂的嘴,比我好像还大一点,因为回忆完全把我带回往昔的境地去。其实我是二十二岁了,比起她来,怕是已经老了。尤其是在蜡烛光里,假若有镜子让我照一下,我一定惨败得比三十岁更老。
“三姐!你老师来啦。”
“我去学俄文。”她弟弟在外边一叫她,她就站起来说。
很爽快,完全是少女风度,长身材,细腰,闪出门去。
注:
① 本文选自萧红系列散文集《商市街》。
古诗《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琢玉以为架,缀珠以为笼。
玉架绊野鹤,珠笼锁冥鸿。
鸿思云外天,鹤忆松上风。
珠玉信为美,鸟不恋其中。
台中萧侍御,心与鸿鹤同。
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骢。
昨见忆山诗,诗思浩无穷。
归梦杳何处,旧居茫水东。
秋闲杉桂林,春老芝术丛。
自云别山后,离抱常忡忡。
衣绣非不荣,持宪非不雄。
所乐不在此,怅望草堂空。
古诗《山中独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王夫子,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
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
有时新诗成,独上东岩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
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