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社会形势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南经济社会形势(推荐8篇)

河南经济社会形势 篇1

2013年开封市按照“强基固本、创新作为”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0.4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

1.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2083公顷,同比增长2.01%;全年粮食总产量2725354吨,同比增长2.02%。其中秋粮播种面积183788公顷,同比增长4.61%;秋粮产量为959942吨,同比增长4.62%。

2.经济作物面积稳定,效益提高。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38622公顷,同比下降1.61%。总产量6482169吨,同比增长0.12%。主要蔬菜品质价格高位运行,菜农收益比去年明显增加。全年油料种植面积为110142公顷,同比增长3.22%,油料总产量476423吨,同比增长

5.57%.二、畜牧业生产形势

2013年4月初因禽流感影响,家禽市场低迷,对畜牧业有一定影响。但因后期市场逐步回升,特别是牛羊等其他畜产品价格坚挺,市场供应平稳,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市猪存栏3216969头,同比下降9.22%;猪出栏3774727头,同比增长5.52%;牛存栏534669头,同比下降7.19%;牛出栏366800头,同比增长0.17%;羊存栏1499000头,同比下降2.6%;羊出栏1792000头,同比下降0.61%。羊肉、羊毛制品价格持续走高,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养羊投入少,生产周期短,节省了养殖见效的周期;羊耐粗饲,食性杂,减少了养殖户的投入支出,也是养羊户数增加的原因。养猪及养牛的户数减少问题,个体较少,属于正常的市场供需浮动。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情况及价格走势

开封市监测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有涨有落,部分农产品价格涨落幅度较大,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价格波动受播种面积、气候变化、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明显。

(一)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和原因分析

在对小麦、玉米、猪牛羊肉、禽蛋、蔬菜、牛奶等主要农产品的全年监测中,小麦,玉米,牛奶这三者的价格比较稳定,全年的上下浮动较小。主要是因为这三者供需情况比较稳定,市场行情也基本不变。

1、猪牛羊肉的价格有一定的波动,具体来说。其中猪肉的价格是波动较小的肉类,上下增减的幅度不超过5%,价格基本稳定。主要原因是市场成熟且稳定。羊肉价格也成高位运行态势,主要原因是

进入冬季以来,羊肉的需求量变大,而产量却由于自然因素相应的减少,有一定的需大于供。

2、粮油零售价格小幅波动,据2013年第52周市场调查,大米、面粉价格均与前一周持平,大豆油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1%,调和油价格上涨0.2%,花生油价格与上周持平禽蛋零售价格小幅波动,其中白条鸡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1%,鸡蛋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7%。肉类批发价格小幅上涨,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价格均比前一周上涨0.3%。

12月份小麦市场价格2.1元/公斤,比上月上涨0.1元/公斤,后期小麦价格走势将主要取决于面粉销售的增长幅度和政策性小麦的投放节奏。预计春节前小麦价格难以出现明显涨跌,将以稳定走势为主。

12月份玉米市场价格2.16元/公斤,比上月下降0.05元/公斤。本月为新玉米集中上市阶段,加之其他地区粮源上市陆续增多,玉米价格走势遭受压制,预计后期仍有继续走弱空间。

3、部分农产品价格走势预测:大蒜价格有望止跌回升。二季度正值大蒜丰收期,而且去年大蒜储存商大都亏本,今年收储量减少,对价格走低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供应量减少,同时由于鲜蒜变成干蒜,三、四季度价格有所回升;生姜价格波动性小幅上扬,由于目前生姜没有明显的供不应求的趋势,本次价格上扬只

是从一个较低的价格回归到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区间,三季度生姜价格没有太大的涨幅,在十月份生姜收获之前会波动性缓慢上扬;土豆价格下跌,因为今年土豆上市较晚,随着六月底新鲜土豆的大量上市,三、四季度土豆价格已经回落。

(二)2014年价格走势

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受播种面积、气候变化、市场行情、禽流感疫情等因素影响明显。如果2014年没有较大的特殊情况发生,那么小麦、玉米、牛奶的价格全年波动较小,因为有稳定市场供需。蔬菜、禽蛋、猪牛羊肉的价格仍然会有比较大的波动,这主要的原因是市场供需及养殖户的变动造成的。另外,由于农业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主要农资成本的上扬,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扬。

四、农民收入形势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务工人数增多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目前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一般为100元—200元/天。(2)家庭收入增加,农业增产增收。(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加。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快速推进,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建筑、餐饮、加工制造等行业,使第二、三产业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的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除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

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畜牧业补贴,还扩大了粮食直补、畜牧业补贴的范围,加大了综合直补力度,中央财政首次安排专项资金对小麦“一喷三防”给予补助,相当于对农民每亩地补贴5元,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而且直接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13年开封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55.2元,同比增长12.7%。

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情况

随着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地不断壮大,有效解决了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下、风险高的矛盾,是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013年开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468家,实有人数28406人,出资金额1359957万元。

就目前阶段而言,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支持。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明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定义,并颁发相关的证照。同时,根据不同主体的特点,制定扶持政策,让中央一号文提出的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个美好的愿景能尽早变为现实。

六、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呈现的新特点

河南经济社会形势 篇2

1 2010年煤炭产销形势回顾

1.1 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 国际煤炭市场和国内煤炭市场都呈繁荣发展态势, 煤炭产销量大幅增加, 煤炭价格也缓步上涨。在煤炭行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 国内各主要产煤省纷纷开始了对省内煤炭资源整合的煤改工作, 煤炭市场表现出诸多波动。

(1) 河南省煤炭市场供应量基本稳定。

从2010年总体看, 全省煤炭生产基本稳定, 省骨干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大幅增加, 地方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大幅下降, 煤炭市场需求特别是电煤需求增长, 供给不足。

(2) 煤炭生产集中度全面提高, 生产能力有所增强。

2010年来, 河南省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使河南煤炭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全年郑煤集团产量达到2 000万t以上, 义煤达到3 000万t以上, 形成了河南煤化和中平能化2个5 000万t级企业集团。全省煤矿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后, 有466处小煤矿整合到骨干煤炭企业, 使煤炭企业数量由原来的500家减少到31家, 省骨干煤炭企业矿井数比重由原来的22%提高到87%。

(3) 社会煤炭需求量有所增长。

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方面。2010年, 全省煤炭消费总量2.04亿t, 比上年增加1 100万t, 增幅5.7%。①电煤消耗量稳中有增。2010年, 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3.2%。电煤消耗量约为9 400万t, 比上年增幅4.9%。②钢铁用煤量保持稳定。2010年粗钢产量2 327万t左右, 与上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钢铁行业用煤量约2 350万t, 与2009年基本持平。上半年平稳较快增长, 下半年国家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防止经济过热, 环比开始逐月下降。③其他用煤行业增长较快。电解铝、电解铅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化工工业中, 煤炭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 000万t, 甲醇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分别达到480万t和125万t, 均居全国首位。全年化工行业耗煤2 230万t, 同比上升35%。

1.2 2010年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煤矿资源整合和严峻的煤矿安全形势造成阶段性供给缺口。

①小煤矿产量大幅萎缩, 河南省煤炭供给总量不足。长期以来, 河南省地方煤矿产量占“半壁江山”, 拥有较大份额。2010年小煤矿全面资源整合前, 全省地方煤矿生产能力占总产能的43%, 2010年贯穿全年的煤炭资源整合和安全生产严格要求, 使地方煤炭产量锐减, 比2009年降幅达63%。②地方煤矿煤炭产量缺口虽经骨干煤炭企业努力生产有所弥补, 但迫于煤矿核定产能和安全形势制约, 全省煤炭生产总量仍比2009年减少了2 100万t。而与此同时, 全省煤炭需求量从2009年的1.93亿t增长到2010年的2.04亿t。需求缺口主要靠从周边产煤大省采购, 而山西、陕西等富煤大省因为同样面临小煤矿资源整合产量受限和年末安全生产形势的制约, 出省煤总量不足, 价格又居高不下。

(2) 部分发电企业的短期行为加剧了阶段性电煤供应紧张形势。

①省内电煤合同量长期不足。河南省电厂背靠煤矿, 多数年份市场比较宽松, 能够自由采购地方小矿煤炭, 没有与供煤大矿形成长期良好的互利互助关系。②电厂储煤量偏少。一般缺煤省份电厂电煤合理库存在20~40 d, 而河南省正常在10~15 d。存煤量少、存煤场地狭小是许多电厂的通病。③依赖心理放大了煤炭紧张气氛。按常理讲, 每年电网负荷有“峰谷差”, 电煤消耗量存在不均衡, “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电煤消耗量增加已是常态, 2010年也并无例外, 照理各电厂应未雨绸缪, 早做准备, 每年出现的各级政府部门频频为发电企业组织煤源绝非合理现象。2010年全国煤炭供应形势整体宽松, 河南省及山西、陕西等产煤大省电煤紧张形势却异常严峻, “产煤大省缺煤”成一大特点, 究其原因, 焦点还在煤炭价格上。自“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实行数年来, 煤炭价格随市场波动, 但电价是只向上浮动并未向下浮动, 各电厂连年亏损, 发电成本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外界始终不甚明了。虽然河南省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低于外省, 但长期来用煤价格也低于省外电厂, 而且靠近煤矿也节省了运费。在用煤旺季, 电厂缺煤“找市场”则价格高, “找市长”则可以安排价格较低和质量相对有保障的大矿煤, 是电厂依赖政府的主要原因。河南省一些临近山西的电厂正常情况下省外来煤量占60%~70%, 一旦省外煤价高企, 把这部分用量转移到省内大矿, 自然会引起省内电煤供应全面紧张。④政府有形之手直接干预的局限性。政府对煤炭供需适当地出面干预, 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方面调动一切社会资源, 实行“点对点”的煤炭供应, 实行直接命令式的干预, 客观上影响了用户树立市场主体意识, 助长了用户依赖思想, 使一些电力企业煤炭一紧张就找政府, 在电煤采购上随意性太大, 不重视经济合同, 关注的重点是煤价而忽视市场规律, 抗风险能力明显偏低, 对逐步建设完善中的市场配置资源体制也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一旦出现煤炭生产和运输紧张就期望政府出面解决, 这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煤矿安全形势、气候变化、运输条件等不可控因素较多, 很容易出现电煤供应“断档”, 电网稳定运行就会受到威胁。市场经济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有明确的界线, 政府不可能长期承担属于企业的责任。

2 2011年煤炭供需形势预测

煤炭在河南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2009年达到了88%, 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达92%, 远高于全国70%的总体水平。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发挥着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稳定、有序、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2.1 煤炭供给

(1) 全省煤炭生产量维持稳定。

“十二五”期间, 河南省煤炭产量基本维持在2亿t左右, 预计2011年全省煤炭产量保持稳定, 煤种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各骨干煤炭企业产量基本保持上年水平, 略有增加。

(2) 煤炭调入量将快速增长。

在煤炭产量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省外煤炭补充河南省市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河南省煤炭调入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调出量基本保持稳定, 预计2011年调入量增幅较大, 河南成为煤炭净调入省。

据统计2009年河南煤炭调入总量达到6 128万t, 来源地依次为山西3 678万t、陕西1 942万t、河北218万t、甘肃126万t、山东77万t、青海52万t、宁夏26万t、其他9万t。山西省调入约占河南省煤炭调入总量的60%, 陕西省调入约占31%, 山西保持稳定, 陕西持续大幅上升。

尽管河南省将转变为煤炭净入省, 但仍将有部分煤炭继续调出, 其原因有3个:①品种调剂的需要。河南省需要西部高热值动力煤、优质冶炼精煤和优质无烟块煤, 而中南、华东地区部分电力、冶金、化工等用户以河南煤种、煤质设计, 对河南煤炭具有刚性需求。②煤炭经济效益的驱动。中南、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快, 煤价较高, 河南省在购进西部质优价廉煤炭的同时, 保有缺煤省一定的市场份额, 可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最优, 尤其在煤炭市场宽松时期较为明显。③供应中南、华东煤炭市场也是国家煤炭供应格局对河南煤炭基地的定位和要求。据统计, 2009年全省煤炭出省6 533万t。

2.2 煤炭需求量稳定增长

总的看,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 加之河南产业结构具有以能源资源为主的特点, 故对煤炭的需求存在刚性增长的趋势。但随着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煤炭需求增幅将有所减缓, 从而使煤炭需求的增幅落后于GDP增长率。

(1) 电力需求增长较快。

预计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14.1%,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79%的工业用电量增长率14.7%, 其中建材行业用电量增长率23%, 化工行业用电量增长率16.7%。

(2) 钢铁产量总量稳定。

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 对钢材需求量较大。河南省公布保障性住房建设34万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增长。但资源节约政策可能阶段性制约钢材社会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钢铁工业实现调控政策可能更加趋紧, 将成为抑制钢铁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2.3 煤炭价格预计稳中有升

2011年, 全国煤炭生产成本可能刚性上涨。随着煤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新建产能所需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上升, 煤炭行业的员工工资成本也以较快速度增长, 导致煤炭行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若煤炭资源税最终按5%从价计征, 则国内多数煤炭企业的资源税成本均将增加20~30元/t。从税负情况看, 煤炭成本在逐渐加大, 有向下游传导的可能。

2.4 运输条件好转对河南省煤炭供需的影响

河南省境内主要煤运交通发展较快, 连接河南省与山西、陕西两省运煤通道能力大幅提高。“陇海线”电气化扩能、“郑西”高铁客运专线的建成开通, 西安到南京“宁西线”实际货运能力达到设计要求, 西安至延安“西延线”铁路延伸为“包西线”南北大动脉于2010年底开通, 都使陕煤外运能力大为增强;山西“侯月线”潜能进一步发挥。这些都使西部省份公路、铁路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为煤炭输出提供了现实条件。

煤炭运输能力大幅提高, 促进了煤炭大流通全面发展。一方面在煤炭紧张时期将满足河南省的煤炭需要, 另一方面在煤炭宽松情况下, 西北部富煤大省质优价廉煤炭可能对河南省煤炭销售形成较大的冲击。

2.5 影响煤炭市场变化的不确定因素

(1) 国内煤炭产量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 煤炭供应量增幅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产量巨大, 但铁路外运量增幅有限, 公路运输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中部地区局部偏紧, 煤价保持坚挺。另一方面, 煤炭产能释放也存在不确定性。安全事故多发, 国家加大安全整顿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行为, 快速推进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 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的势头有望得到遏制。气候、水电也存在不确定因素, 近年来, 极端气候对短期煤炭供需影响极大。

从煤炭进出口的数量看, 其波动对我国市场影响越来越大。2011年, 澳大利亚、印尼、越南、俄罗斯、蒙古等国将继续加大对我国煤炭的出口, 预测全年煤炭进口量将略高于2010年的水平。

(2) 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

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比较脆弱, 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凸显, 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 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尤其是全球金融体系仍处在异常不确定时期, 经济复苏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4.8%, 2011年增幅将减缓至4.2%。

3 结语

新形势下河南省土地复垦研究 篇3

关键词:损毁土地;土地复垦;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02-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对促进土地复垦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做好土地复垦的各项工作,是每一个土地复垦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省土地复垦特点及生态恢复的要求,分析如何做好当前土地复垦工作,促进河南省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1 河南省土地概况

1.1 基本情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土地总面积16.57万km2。河南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北部、西部和南部环围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地区,为河南的主要生态屏障;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5.7%、26.6%、17.7%。

1.2 损毁情况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矿区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土地的损毁。此外,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部分土地的生产力破坏。结合2010年第2次调查变更成果,典型工矿区抽样调查和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得出2010年以前全省损毁待复垦土地7.76万hm2,其中挖损地2.49万hm2,占全省待复垦土地32.08%;塌陷地3.96万hm2,占50.97%;压占地0.25万hm2,占3.20%;灾毁地1.07万hm2,占13.75%。根据预测各县(市、区)土地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及增加耕地系数,将涉及土地复垦的河南省113个县(市、区)土地复垦潜力分为3级:

Ⅰ级潜力:增加耕地面积>300hm2,涉及32个县(市、区),新增耕地面积为3.22万hm2,占全省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的76.83%。

Ⅱ级潜力:100hm2<增加耕地面积≤300hm2,涉及37个县(市、区),新增耕地面积为0.76万hm2,占全省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的18.14%。

Ⅲ级潜力:增加耕地面积≤100hm2,涉及44个县(市、区),新增耕地面积为0.21万hm2,占全省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的5.03%。

2 土地复垦的理论与方法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从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其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1]。在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中,需要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构复垦区生态安全格局,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

2.2 恢复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的机理和过程的科学。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4]。基于恢复生态可以根据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加速复垦区生态重建。

2.3 开采沉陷学 地表沉陷学主要研究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摸清矿区地表塌陷规律是进行塌陷预测的基础,而地表塌陷预测是进行塌陷区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防治措施、制定矿区土地复垦与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和工程设计的依据[5-7]。

2.4 土壤重构技术 土壤重构是土地复垦的核心任务,有关研究表明:现代复垦技术研究的重点应是土壤因素的重构,为使复垦土壤达到最优的生产力,构造一个最优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是最基本的,将土壤重构与矿山工艺结合往往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5-7]。

3 河南省土地复垦重点区域

根据河南省土地复垦潜力的分析结果,划分为以下5个土地复垦重点区域:郑平煤炭基地土地复垦重点区域、陕洛煤炭基地土地复垦重点区域、鹤焦煤炭基地土地复垦重点区域、永夏煤炭基地土地复垦重点区域、有色金属基地土地复垦重点区域,主要涉及郑州、平顶山、漯河、许昌、三门峡、洛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商丘、南阳12个省辖市的43个县(市、区)。区域土地面积459.17万hm2,土地复垦潜力2.24万hm2,期内拟补充耕地1.01万hm2。

4 土地复垦技术与管理措施

根据土地损毁的特点,土地复垦应以工程措施为主,辅以生态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平整土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改良土壤;完善灌排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在土地复垦过程中,积极开展公众参与。在土地复垦项目全过程中,必须有政府及土地部门、企业、群众等多方的广泛参与,使大家公平地拥有参与决策权、发展选择权和受益权。通过相互协商,并在科技人员的协助下,最后共同确认、选择合理的土地复垦管理经营模式、复垦后土地资源配置模式和复垦受益分配模式,以实现复垦土地资源的公平、合理的管理和配置,最终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对土地进行复垦,具有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有强大的组织、科研实施机构,有固定的复垦资金渠道和严格的制度、标准作后盾。我国土地复垦相对较为滞后,为了满足当前土地复垦工作的要求,必须从复垦理论、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复垦水平,从而达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卞正富,翟广忠.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3]杜培军.工矿区陆面演变与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1.

[4]胡振琪.采煤沉陷地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复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5]李树志.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技术与发展趋势[J].煤矿环境保护,1993(4).

[6]胡振琪,陈龙乾.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管理新模式初探[J].中国土地科学,1994(1).

河南经济社会形势 篇4

2014年一季度,针对安阳市生猪生产情况,结合目前生猪发展趋势,认真进行分析比较,情况如下:

生猪生产情况。对林州市新大杨养猪有限公司、林州市桂林镇古善村李江书猪场,安阳县利农绿色养殖限公司,安阳县宏康养殖有限公司,内黄县张雪超养猪场,内黄县张雪超养猪场6家生猪养殖企业进行了调查,这些企业目前存栏在200-4000头左右(存栏在4000头以上2家,在1000-3999头2家,1000头以下2家)。这6家生猪养殖企业目前均处于赔钱状态。现就其中不同规模的3家企业生产情况举例说明:

林州市新大杨养猪有限公司,现存栏生猪4400余头,其中能繁母猪520头,年出栏8000余头。从新大杨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世朝处了解到,现在玉米价格2.2元/公斤、豆粕4.08元/公斤、小麦麸2元/公斤、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达3.04元/公斤,生猪价格从元旦的15元/公斤一直下降到现在的10.0元/公斤,而该场加上设备折旧费的盈亏点在14元/公斤。出栏每头生猪需要费用大约为:饲料费用950元/头,兽药和疫苗70-80元/头,水电费17元/头,工人工资100元/头,仔猪费用200头/头,共计1347元/头,再加上设备折旧费用,现在每出栏一头生猪赔300余元。

内黄县张雪超养猪场,现存栏生猪1500头,其中能繁母猪200头,仔猪600头。二月份出栏200头,平均活重112公斤/头,平均价格12元/公斤,收入26.88万元,养殖成本方面,仔猪总费用8万、饲料费用21万、防疫治疗费用0.62万元,共29.62万元,出栏这一批生猪亏本2.74万元,平均一头猪亏本137元,还不包括水电费、雇工和固定资产折旧等相对固定的成本。

安阳县利农绿色养殖限公司,位于安阳县安丰乡施家河村,现存栏生猪800余头,其中,能繁母猪100头,场内生产运营正常。目前毛猪价格在5.5—5.6元/斤,豆粕3900元左右/吨,玉米1.1元/斤,麸皮1元/斤,全价料中大猪料1.7—1.8元,仔猪料2.5—3元/斤。按照目前毛猪价格,不算人工、水电等费用每头猪赔250元左右。

根据林州、内黄县从1月份到现在生猪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由年初的平均14.2元/公斤下降到目前的平均10.2元/公斤,近期还有下降的势头,价格为平均10.2元/公斤,同比下降18.4%。

河南经济社会形势 篇5

豫劳社[2008]19号

各省辖市劳动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为妥善解决我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保障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该意见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各级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按照谁征地谁负责的原则,将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必经程序,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三)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以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农民为就业和职业培训重点对象,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以大龄和老龄人群为社会保障重点对象,加快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与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统筹考虑政府财政、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同一地区新老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问题。

二、对象范围和认定程序

(一)对象范围。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问题,要以国办发〔2006〕29号文件下发后的新被征地农民为重点,将被征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征地后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被征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范围。

(二)认定程序。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认定程序为:被征地农民个人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村小组)或社区居委会初审,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研究公示,县(市、区)劳动保障和国土资源部门审核确定,报当地政府备案。

三、就业服务

(一)坚持市场导向为主的被征地农民就业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努力改善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区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支持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通过劳务派遣、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促进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

(二)各级政府要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向被征地农民开放,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被征地农民尽快实现就业。要积极引导未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城镇失业人员的相关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把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作为重点援助对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一对一”帮扶等措施,优先帮助他们就业。被征地农民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愿望尚未就业并已进行失业登记的,可凭有关证明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三)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责任。城市规划区内征地,政府要通过财政预算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资金,用于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主要用于职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等政策性补贴,同时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督促指导用地单位优先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强化用地单位的安置责任。城镇规划区外征地,当地政府应当通过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首先使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继续农业生产。

四、职业培训

加强被征地农民职业培训。各级政府要制定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职业培训计划,利用技工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被征地农民职业培训可按照城镇失业人员培训补贴办法及标准给予补贴,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被征地农民本人也可自愿到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五、社会保障

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根据城市规划区内外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并结合即将公布实施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制定出台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和老年生活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办法。

(一)养老保障

1、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城市规划区内处于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已在城镇企业就业和已转为城市户口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的,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和城市规划区内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

被征地时已年满60周岁的人员,其养老保障缴费足额到位后,从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被征地时已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的人员,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障费,年满60周岁时,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从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被征地时不满16周岁的人员,按征地补偿规定一次性发给安置补助费,待其达到就业年龄后再根据就业状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障。按本办法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人员,如自愿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积极组织其参保、续保。

2、待遇水平和缴费标准确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调整提高。保障水平的确定和调整,由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相挂钩,当期参保人员的缴费标准确定公式为:缴费标准=月领取标准×12个月×15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所需资金,应按上述原则测算的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缴费标准随保障水平的调整而调整,调整后已参保人员不再补缴,新参保人员按调整后的保障水平确定的缴费标准执行。

3、缴费资金来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所需资金,按照国办发〔2006〕29号和劳社部发〔2007〕14号文件规定,由农民个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政府共同承担,一般个人负担不超过30%、政府负担不低于30%,具体负担比例由所在省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个人及集体负担部分所需资金从当地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费用中抵缴,征地补偿费不足以支付的,由当地政府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补足;政府负担部分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不得从征地补偿费中抵缴。

4、资金管理模式。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实行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个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的养老保障费用计入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用于参保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金发放;政府补贴的资金计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账户,用于弥补个人账户支付缺口及风险调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领取标准调整提高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收益共同解决,资金不足时由当地财政弥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转借或擅自将资金用于任何形式的直接投资。

养老保障待遇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支付完后,由统筹基金支付,统筹基金出现缺口时,由当地财政弥补。按本办法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人员,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本金及收益一次性退还本人,同时终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关系。

参保人员死亡,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生前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参保人员出国(境)定居,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养老保障关系;参保人员户籍迁往外地,根据本人意愿,可将养老保障关系留在原地,达到领取待遇条件后在原地领取养老保障金,也可以退保,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一次性返还本人。

5、本意见实施前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本实施意见下发前被征地且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费用已经发给集体和个人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以及新老政策相互衔接等因素,确定保障办法,可组织和引导其按照本意见参保,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和办法妥善解决。

(二)医疗保险。在城镇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在城镇单位就业的,随用人单位参加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按规定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待遇。灵活就业的被征地农民,按照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办法参保,医疗保险费缴费办法和医疗保险待遇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被征地农民中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人员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照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原则,缴纳个人应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规定享受政府补助,其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其中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人群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按照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医疗救助制度。已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地方,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被征地农民中的低保对象,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个人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救助;未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符合救助条件的也要按规定给予救助。

(三)失业保险。征地后转换为城镇户口的被征地农民,按照《河南省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参加失业保险。

(四)工伤和生育保险。征地后在城镇中实现稳定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可通过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和生育保险。

(五)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转为非农业户口并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按规定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被征地农民个人所得安置费中缴纳社会保障费的部分不计入家庭收入范围。

六、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方案审批与资金落实

各级人民政府要本着“征地前置、保障优先”和“谁征地、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把关,将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作为征地的必经程序,明确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社会保障资金必须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按规定全额拨付到指定的专户。

为确保社会保障资金足额到位,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关于“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的规定,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的审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项目、标准及费用筹集办法等情况,要纳入征地报批前告知、听证等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知情、参与等民主权利。市、县人民政府在呈送征地报批材料时,应就上述情况做出说明。劳动保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把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落实情况审查关,需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征地的,上述说明材料由市级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审核意见;需报国务院批准征地的,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有关说明材料和审核意见作为必备条件随建设用地报批材料同时上报。对没有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没有按规定履行征地报批前有关程序的,一律不得批准征地。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调研论证,抓紧制订方案,积极组织实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二)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确保必要的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相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把工作做好。

劳动保障部门作为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组织实施以及部门间的联络协调工作,负责检查审核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方案及资金落实到位情况。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数量变化台账,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对参保人员情况进行核准,依据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社会保障资金到帐证明等材料,办理建设土地相关手续,协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把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审查关。

财政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划拨和基金专户的监管工作,列支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正常运行。

各地应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篇6

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

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际上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各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区域之间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并且这种特征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局。

一、各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4年末总人口为39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钼矿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

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2004年末总人口为10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相邻,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3%,2004年末总人口为12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3%。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与山西省、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

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5.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004年末总人口为34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9%。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湖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相邻,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矿产资源比较匮乏。

二、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

经过对比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经济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居中游水平,黄淮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提高,主要人均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

三、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河南四个经济区经济总量及结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中原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率先崛起并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势头,黄淮地区发展滞后,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未来15年里甚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1.坚持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注重协调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努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2.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一是合理规划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理论及产业区位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各经济区按自身情况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

3.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从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的角度看,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外、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合作,用引进来的资源提升河南的经济实力,增强河南

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河南要四面出击,提高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从河南省内部的四个经济区域发展角度看,这四个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合作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一是产业政策协调。区域不同,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对各区域及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应。二是消除市场壁垒。不仅区域内实现交通便捷,交易顺畅,而且区域之间也要打破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公平交易,保证机会均等。三是改进区域联席协商交流机制,促进区域间加强沟通,平等协商。四是调整区划,整合要素资源。

4.尽快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河南经济社会形势 篇7

一、当前河南省失业保险的

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更加重视, 近年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失业保险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失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提高, 市级统筹稳步推进;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层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 目前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月均已达到700万人左右;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明显增加、用于促进就业的补贴所占比例加大, 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失业预警机制得以建立、失业调控工作扎实推进;失业保险基层经办机构和队伍建设取得进展。

总体来看, 近年来河南省失业保险工作确实得到了较大发展, 但是与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就显得相对滞后, 尚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现行的失业保险政策覆盖范围仍然较窄, 难以适应目前灵活就业人员急剧增多、城市化迅速扩大、流动就业居高不下和青年人失业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偏低, 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尚处于市、县两级、基金支付压力区域不平衡性增大;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大, 失业保险扩面征缴难度不断加大;企业改制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 失业预防调控工作压力极大, 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困难重重;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滞后。

二、当前河南省失业保险面临的形势

1. 失业保险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就目前来看, 由经济危机引发的经济最低潮时期已经过去, 但其滞后性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比较多, 这必然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第一, 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宽松型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 从而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渐显现。第二, 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口号下, 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 而且这种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还会愈演愈烈, 这必然影响到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第三, 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经济结构急需调整, 必然给经济发展带来阵痛。由此可见,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不容乐观, 这必然给社会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河南省就业压力将面临阶段性加大的风险, 也必将给失业保险带来进一步的挑战。

2. 失业保险面临的社会形势更加复杂。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 也必将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的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局面将会长期存在, “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与社会转型加速和利益格局分化相叠加, 人口老龄化、就业结构性矛盾、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失衡等更多的社会矛盾将会在某个阶段集中体现。这种矛盾体现在社会保障领域就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不平衡。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整体偏低并且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参与和享受社会保障意识增强, 对社会保障需求急剧增加。这种复杂的社会形势必然会给失业保险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3. 失业保险自身发展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 伴随着深化国有企业和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 已无法适应实践的需要, 未来面临调整的压力将会加大。这种压力突出表现在:首先是覆盖范围的调整压力。“十二五”期间, 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以企业下岗职工为主体的“老失业群体”与大规模游离于失业保险以外的灵活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群体同时并存。此外, 失业大学生将会成为新的“知识失业”群体, 打破了过去失业完全集中在接受教育比较短的社会群体中的传统格局。其次是失业保险功能急需调整。当前失业保险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于对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 这在一定的时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失业保险的功能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此, 向促进就业、预防失业转变将是未来河南失业保险发展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也是未来就业形势发展的必需。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1. 进一步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 继续推动市级统筹, 完善省级调剂金制度, 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围绕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功能作用, 完善失业金申领计发办法, 研究解决领取失业金人员医疗保险接续问题,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与促进就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 研究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参加失业保险办法, 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2. 继续强力推进扩面征缴。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采取多种手段, 强化督导检查, 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特别是私营企业、事业单位及农民工的参保缴费工作, 将制度规定的保障对象全部纳入覆盖范围。进一步规范征缴行为, 加强基础台账的管理, 最大限度地杜绝征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着力督促全供事业单位应缴失业保险费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

3. 确保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 适当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用途。

要确保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相关规定, 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并落实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同时适当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用途。在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方面, 加大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 为实现就业保障型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4. 建立健全失业调控体系。

积极应对失业风险, 尽快建立健全失业调控体系。一是建立失业保险预测预警机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合理界定失业人员的界限, 确定适度失业率、失业警戒线、可忍受失业率的标准。二是建立或完善失业统计、分析系统。改变目前由劳动、统计部门分别统计城镇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的状况。建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专家组成的信息统计、调查、分析机构,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制订失业调控方案。明确调控失业率的行政干预和经济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免费培训、组建临时安置机构等多渠道, 共同缓解和解决失业压力。

5. 强化基金监管, 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一方面要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内部的监督。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会制度, 继续实行基金年度预算决算和半年报表汇审制度, 规范收支管理。完善内控措施, 加强基金的日常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 建立健全有效的基金运行约束机制, 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公布制度, 每年至少公布一次, 同时扩大公布渠道和途径, 真正实现参保单位和劳动者对失业保险基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6. 强化基层基础管理, 进一步提升经办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各地要充分利用机构改革这一契机, 加强业务和职能的宣传, 充实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失业保险专职机构建设。认真落实《河南省失业保险业务经办规程 (试行) 》,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经办行为, 加快推进失业保险业务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加强综合统计工作, 进一步提高会计、统计数据的报送时效和质量。按照“两转两提”及严深细实快的要求, 组织开展失业保险经办窗口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适时举办政策业务学习培训班, 进一步提高专职机构工作人员的经办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公安局国保支队) ■

河南经济新势力 篇8

就在同一天,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担保集团)在郑州举行揭牌仪式。而该公司由河南省政府出资3亿元整合现有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组建而成。该公司隶属于河南省人民政府,由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行业管理、业务指导和人事管理;由河南省财政厅作为国有出资人对其进行资产管理。

就在2009年年末,河南省有了一系动作,让人们看到了新年伊始河南经济向上前进的一个方向。

据了解,2009年年初,河南省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深入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以资产、产业、技术和资源重组整合的“3+1”模式为主体内容,重点抓好煤炭化工、铝工业、钢铁、装备制造、食品、文化旅游等12个重要行业的重组工作。

这一年来,河南煤化集团和中平能化集团实现了“1+1>2”的重组倍增效应初步显现。6月底,为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难题,河南组建了交投集团:铁投集团则是为适应河南铁路建设需要而组建的政策性、专业性的铁路建设投融资平台,集团建立之初,首次到位注册资金就达到了100亿元。而这两者都是省级专业化投融资平台

年末河南国控“诞生”将是新一轮河南专业企业重组融资平台战略的开始。因为河南国控将围绕盘活做大国有资产,提高国有经济运营效益,把分散的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金、国有资本集中起来,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主导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

据了解,河南国控其刚刚成立之时,旗下就划入了47家企业,合计总资产59.07亿元。对此,河南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申振君表示,河南国控将尽快理顺47家省直脱钩企业的资本重组、资源整合工作。这47家企业包括原隶属于河南省粮食厅的河南省军粮储备库、河南省粮食购销中心,原隶属于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河南省电子工业总公司等。

在金融担保方面,河南省将进一步为2010年担保完善其发展体系。截至2009年11月,全省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达762家,注册资本总额191亿元,其中政府出资或参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180家,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大中小担保机构相结合,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但业内人士认为,河南担保行业在急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洗牌。只有经过行业整合,河南担保行业才能走上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同时,由于“担保公司经营的是风险”,因此由政府和大规模的担保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再担保公司,用于清偿和风险处置,实现风险共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担保公司发展,也更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而河南担保集团公司的成立就是要搭建一个河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增信服务平台,进而也搭建起全省中小企业集合性融资项目和重大项目担保服务平台。

其实,早在2002年12月30日——河南省中小企业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标志着河南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关注和投入。该公司是由河南省财政入股5000万元,其余由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鹤煤集团、神火煤电、郑州平原实业、鹤壁无线电四厂,新乡、鹤壁、濮阳、南阳、三门峡、漯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投资,共注资2.5亿元。股东兼有资本和信用两种资源,并具有政府背景。它已运营了7年之久,并与省内各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分析下一篇:农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