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共8篇)

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 篇1

长子县丹朱镇乔坡底村裴艳玲种植家庭农场,就农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发展目标等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裴艳玲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1、农场地理位置。乔坡底村是一个只有485人的农业小村。这个小村坐落在长子东北方向上,离县城不过两公里。全村共有121户,占地700亩。其中耕地面积有673亩。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一年四季分明。

2、农场规模状况。裴艳玲家庭农场是夫妻俩打工返乡后创办,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180亩地,签订了14年的使用期限。在流转来的土地上建了6个暖棚,占地8—9亩。为提高效率,投资20多万元打了机井,用于农作物灌溉。

3、农场种植品种。裴艳玲家庭农场是2011年开始运行的,起初以蔬菜种植为主,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露天种植大白菜、茴子白等大陆菜。2013年长子县的一场冰雹,让裴艳玲夫妻即将收获的大白菜烂在地里,赔得颗粒无收。2014年春天,夫妻俩将露天种植全部改种为玉米。目前的家庭农 场主要是种植玉米和蔬菜。

4、农场用工情况。在农场经营管理中,玉米种植是用工最低的,整个种植过程中,基本不雇人。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蔬菜的种植,雇用人工管理、摘收是蔬菜大棚中最大一项开支。据调查,在长子县从事蔬菜大棚工作,一个工一天50元。

二、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剖析

由于裴艳玲家庭农场种植了蔬菜和玉米,我们分别分析了两种作物的经济效益。

1、大棚蔬菜种植效益分析:

裴艳玲的家庭农场所建的大棚是暖棚,一个棚占地一亩多,选择种植的是日常蔬菜。如果种植的是黄瓜,一个棚能收获一万斤左右,产值1.2万元到1.3万元左右。黄瓜下架后,还可以种植一季白菜,产量达一万斤,产值可达0.7万元。这样算下来,一个大棚每年出售产品收入2万元。

裴艳玲夫妻还算了一下大棚蔬菜的开支,共计7000元,一个大棚的化肥农药等开支3000元,雇工费用4000元。(在长子县,雇工一天50元,6个大棚用3个人,全年用工日160天,工费合计2.4万元,平均每个大棚工费4000元。)

一个大棚的净收入可达1.3万元。

2、露天玉米种植效益分析:

裴艳玲的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选用的是先锋先玉335,一般亩产可达2000斤,最高亩产可达2400——2500斤。按照平均亩产和现在的玉米价格计算,一亩地的产值是2200元,减去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540元的投入(200元化肥;100元种子;机械化耕地2次80元;机械化种30元;机械采收100元;打药30元)。

露天玉米种植每亩的净收入在1160元。

3、家庭农场与普通农户收益对比分析:

从我们入户调查来看,该村普通农户99%都是种植玉米,因为玉米的种植简单,中期维护少,需要劳力也相对较少。普通农户大都只在旋地和秸秆还田时租用机械操作,其每亩玉米产量比家庭农场低,但其成本也比家庭农场的要低,每亩的净收入可达1700元。

但裴艳玲的家庭农场投资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其经济效益就远远高出普通农户每亩净收入。

三、家庭农场发展存在问题

1、家庭农场面临的风险在于粮食的基本价跟不上土地价格的调整,不转产将难以为继。

粮食种植的成本低,收益稳定,70%以上的单一型家庭农场的生产品种是粮食型作物。可是单纯靠种粮食所卖的钱已经慢慢支付不起土地的流转费用,而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又面临巨大的风险。站在老百姓的利益上,谁出的价高耕地就租给谁。在这种情况下,耕地将会大片集中到有实力有 规模的企业手中。家庭农场如果不转产,只种粮食的话,可能会难以为继。

2、家庭农场面临着用工难。

虽然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不缺人手,但是在像长子这样的县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户外出打工或是迁徙到城市已成常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现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还在种田,70后很少种田,而80后基本不种田。每到农作物成熟时节,很难雇到人来收割。虽然长子县大多采取机械化耕作,但是像武乡、平顺县多为丘陵地带,大量农活仍需人工完成。随着农村劳动力出现缺口,雇佣费用水涨船高,直接推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规模稍大的农场经常为雇工匮乏和人员变动而伤神。

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 篇2

医疗设备是现代化医院固定资产投资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医疗设备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医院医疗业务的开展,医疗设备运行是医院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医疗设备的配备水平,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医院整体实力的反映。加强医院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是医院成本核算更科学的细化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当前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为指导科学投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证。

1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特点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有三:

⑴设备服务因所诊疗患者的数量、病情严重程度、使用时间等不同原因,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差异。

⑵新技术、新方法、医师及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否熟练正确使用设备也会对医疗成本产生影响。

⑶设备使用耗材的价值高低及使用数量多少,直接使医疗成本发生变化。

2 经济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2.1 投资收益率法

该法是指某一医疗设备年产生的净收入与设备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设备支出主要包含:设备消耗耗费、维修保养费、管理和操作人员工资、水电费和成本折旧费等。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

2.2 投资回收期法

根据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收回所需时间而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公式为:该医疗设备投资额/该设备年净收入。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该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越差。当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我们将不再计算投资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

3 经济效益分析的数据来源

客观和丰富的数据来源是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信息化的发展为医院经济管理的全面提高和进步提供了保障平台。医院实行HIS管理,使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有了真实可靠且详细的来源。

⑴设备年收入

利用医院的HIS系统,根据设备收费编码、设备收费所属科室,框定查询年度的时间范围进行查对。该数据项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被分析设备仅一台时,依采集的收入数据直接进入计算。(2)当某科室有多个收费相同设备,收入进行平摊。(3)若设备属同类,而收入、功能差别较大时,按照收入比例分配。以监护系统为例,4床监护系统可同时监测4位患者,普通床头监护仪仅可对一名患者实施监护,当科室同时拥有这样两类设备时,我们将分别按照4:1的权重进行计算。(4)某些设备收费相互交错、纷繁复杂,难以分配,我们在计算时不再进行收入分配,而是对设备进行整合为一台,收入合并来计算。

⑵设备耗材费用

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科室单台设备领用耗材费用总额统计,或科室提供年度实际耗材费用。其中,可收费耗材不包含在成本统计范围之内。

⑶设备维修费用

当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据实统计。

⑷设备水电费

水费=设备用水量×价格/立升

电费=设备功率×设备工作时间×价格/每千瓦小时

水、电费用是根据设备维修工程师根据设备运转能源消耗率和设备实际日/月运转时间、实际日/周耗水量分别与其单价计算所得的结果。

⑸设备人员工资

设备专职管理和操作人员工资来源是根据医院财务经营部门提供数据计算。计算方法:

人员工资=该设备全面运行所需人员数×(科室人员工资总额/科室人数)

⑹设备折旧费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年限进行计提。年折旧费=设备购置价/折旧年限,超过折旧年限将不再计提。

4 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标准及对象

医疗服务不同于生产企业,对设备效益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更不能忽视。医疗辅助设备(如消毒设备等)不产生任何直接经济效益,仅仅是为了医疗安全和以社会效益为主所购置,评价标准我们以其实际使用率作为评判。对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如何客观评价设备的效益,必须设立一个评价标准。

我们认为:以投资回收期作为评判标准直观、明了。为了客观公正评价设备效益状况,立足于促进发展提高效益的宗旨,经几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制定出如下设备效益的评价标准:(1)很好:回收期≤2年;(2)较好:2年<回收期≤4年;(3)一般:4年<回收期≤6年;(4)差:回收期在6年以上。

经济效益分析的对象:(1)个体大型医疗设备。(2)科室范围大型医疗设备。(3)全院综合大型医疗设备。

5 分析举例

如何对单台大型医疗设备做成本效益分析,国内同行已经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对全院医疗设备投资做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相对也比较简单。本文就相对比较难操作和掌握的科室内特殊和复杂情况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分析办法举例说明。以重症医学科监护系统(仪)2009年效益分析为例,详见表1。

5.1 收入

⑴收入分配方案

重症监护室现有监护设备7套(台)。

注:7套(台)设备均可进行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共可同时监护26人,个体设备收入依照其功能贡献比例来加权分配。

⑵收入数据来源

在HIS收费系统框定收费科室为重症监护室、框定收费时间2009-01-01 00:00:00~2009-12-3124:00:00,按照《陕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编码查询,心电监测编码310701022收入为514016元;血氧饱和度监测编码310701028收入为256748元;遥测心电监护编码310701008收入为0元。

⑷收入计算

收入=(514012+256746)×0.3077+0×0.6667=237162.24元。

5.2 支出

⑴年折旧额

设备购入总价1859394.07元,折旧年限5年,年折旧金额371878.80元。

⑵年维修费用

27890.91元。

⑶水电费用

本设备不消耗水,费用为0元,总体功率600W,按每天24h、每月30d、12个月、每度电0.51元计算。水电费=0.6×24×30×12×0.51+0=2643.84元。

⑷人员工资

以该科室工资表人员工资和/人员数量得平均工资2260.75元,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科室调研确定该设备实际管理和操作需人员0.86人,故本年度该设备人员工资为2260.75×0.86×12=23330.94元。

⑸设备耗材

按照该科室本设备耗材使用量在本类设备耗材用量中所占比计算为7089.20元。

总支出=年折旧额+维修费+水电费+人员工资+耗材费用=371878.80+27890.91+2643.84+23330.94+7089.20=432833.69元

5.3 设备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237162.24-432833.69)/1859394.07×100%=-10.52%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差。

6 经济效益分析的意义

进行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通过成本效益实时分析,获得成本与效益的数量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但是具体如何运用计算出来的设备-成本效益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6.1 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医疗政策依据

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对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考核依据。使人民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又能使医院的投资和发展处于良性循环。

6.2 向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效益分析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明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是对设备引进论证结果的实践检验,能够促进引进设备论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投资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6.3 向使用科室反馈

为了促使发挥所购设备的最大效用,可以多种形式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反馈于科室,使科室对设备使用状况有清楚认识。通过召开使用科室听证会,多部门讨论分析,研究改进意见,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共识,寻求提高效益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7 总结和讨论

效益分析从本质上仍不能完全反映设备的效益状况,设备的管理成本、房屋建筑成本,在结果中还不能够准确体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建立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的目的是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益。我们认为,积极开拓、开源节流、增加收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⑴医疗管理部门站在社会的层面,对大型设备尤其是特大型设备的配置建立规划机制,防止盲目和无序引进。

⑵开展医疗单位同业之间、医疗单位内科室与科室之间广泛交流与协作,使医疗硬件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⑶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扩大设备诊疗用途。

⑷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对医疗设备的正确与合理使用,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坏和闲置。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⑸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减少设备应用技术人才的流失。提高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荣,陈旭坤,钟小华.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实践与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08(6):68-69.

[2]何贞.谈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右江医学,2009(1):112-114.

[3]王忠明,张兵,马忠,等.百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1):62-64.

[4]王恒地,等.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的跟踪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9(10):69-70.

[5]秦长庆,郭海娟.浅谈大型医疗设备投资的效益评估[J].河南机电高等科技学校学报,2007(6):67-68.

[6]吴平凤,蔡东江.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系统浅析[J].医疗装备,2007(3):24-25.

[7]戴钢.医药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开发及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8]王菲.浅谈大型医疗设备的财务经济评价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81-82.

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 篇3

【关键词】水稻双季;机械插秧;手工插秧;经济效益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季节要求严格的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水稻生产必须经过整地、播种、栽培、除草、施肥、防病虫到收割入库等主要环节。为了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各地农业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研究出许多替代部分水稻生产劳力作业的机械,虽已解决了部分稻区机耕及收割两大方面的难题,得到了较成功的推广,被农民朋友所接受,但水稻栽插方面机械的推广工作进度不大。虽然各地农机部门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也针对农业机械价格较高的问题给予了购机补贴政策,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就此方面的问题于2012年进行了专题对比试验,从综合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1 材料与方法

近些年,围绕推广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农机部门和农业科研工作者针对水稻机插育秧中有关播种量、施肥、秧龄、育秧方式等开展了很多研究。就水稻的栽插这个环节而言,赵昌娜等指出,我国的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直播栽培、毯状育秧与插秧以及钵苗育秧与抛秧栽培3种,其中以毯状育秧与插秧方式应用最为普遍,但人工插秧劳动强度大,人工费用高,作业质量差;插秧机具价格偏高、伤苗,缓秧慢,作业期短,难收回成本。那么不同的栽插秧苗方式,会导致怎样不同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呢?我们选取同一地理位置,相同的稻田作为试验场所进行试验。

1.1 试验地点

试验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湖南鄉鹏溪村,是抚州市农科所上排标准农田。该田块面积0.28hm2,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属该所常年双季稻农田。试验期间,早、晚稻均安排在同一田内。

1.2 供试品种

早稻为当地主推杂交稻品种“淦鑫203”,晚稻为当地主推杂交稻品种“先农25”。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设计

共设四个处理,即手栽、抛秧、机栽(钵形秧)、机栽(常规平毯秧),每处理设两次重复,每季均按八个小区移栽,每小区均等按净面积241.8㎡(长26m、宽9.3m),小区与小区间走道宽0.5m,各处理小区实行单行排列,按随机区组法列序。机插统一采用洋马牌自走式4行插秧机,栽插规格统一为机插(30×13)cm,手栽(20×17)cm。抛秧按667㎡用50盘秧计标定额人工抛秧。

1.3.2 播种

3月21日早稻各处理同日播种,机栽及抛栽处理的播种用秧盘播种,手栽用湿润育秧,用塑料中膜单层覆盖以保湿,手栽按每667㎡秧田播20㎏计。抛秧454孔按37g/盘计播种。晚稻播种各处理6月21日同天播种,手栽按每667㎡秧田播15㎏计,抛秧按454孔25g/盘计,钵形机栽秧仍按70g/盘计,常规平毯机栽秧按90g/盘计。

1.3.3 移栽

早稻4月21日同天分别进行手工移栽、人工抛秧、机栽(钵形秧)、机栽(常规平毯秧),各处理均全面完成;二晚7月22日各处理也同天完成了栽插工作,栽插规格早晚稻均按试验要求进行。

1.3.4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均与当地种植习惯相同。

2 试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试验期间的田间秧苗素质调查发现:秧龄在早稻27d时,同考察发现,无论是常规平毯育秧或钵形毯状育秧的机栽秧苗,平均苗高仅10.7cm,平均10株茎基宽仅1.06cm;抛秧苗的苗高为8.2cm,10株茎基宽为1.5cm;而人工手栽的湿润育秧秧苗高达18.7cm,10株茎基宽达2.4cm。总体而言,机栽秧苗较矮短,全生育期变长。具体生长时间和日期见表1。

这一结果印证了赵昌娜等人的论断,插秧机具容易伤苗,且缓秧慢。但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劳动成本上,两种机栽方式都的成本支出都比手栽和抛栽的成本要低。其中,早稻机栽的成本又低于二晚的成本。从最后的收成来看,二晚机栽秧的产量微弱低于二晚手插秧的产量,但早稻的产量却拉开了档次,分别是手栽>抛秧>机栽(钵形秧)>机栽(常规平毯秧)。在所有的稻谷均按2.6元/kg的价格计算的标准下,收入净值的排序又出现了有趣的变化,机栽和手栽的早稻收入净值处于犬牙交错状态,不能说哪种栽培形式在收成上一定有优势;但二晚的收成排序却很明朗:机栽(钵形秧)>机栽(常规平毯秧)>抛秧>手栽,说明插秧机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收益。

图1 四种栽培形式双季产量、成本、净值比较图

2.1 早稻经济效益分析

2.1.1 产量

手栽的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居第一,较抛栽增产3.22%,较机栽钵形秧增产4.39%,较机栽常规平毯秧增产6.79%,从而说明人工手栽早稻较其他栽播方式增产效果明显。

2.1.2 成本

手栽的每667㎡田间成本费用最高,较抛栽增加101元/667㎡,较机栽钵形秧增加118元/667㎡,较机栽常规平毯秧增加111元/667㎡。说明人工手栽田间投入成本费用最高,机栽钵形秧田间投入成本费用最低。

2.1.3 经济收入(单位面积纯盈利)

机栽钵形秧的单位面积纯盈利最高,抛栽次之,机栽平毯秧第三位,而手栽的单位面积纯盈利则排在最后一位。从而说明早稻使用手栽的方法虽然增产,但增产不增收,以机栽钵形秧的栽插方法盈利最多。

2.2 晚稻经济效益分析

2.2.1 产量

手栽的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居第一位,较抛栽增产4.91%,较机栽钵形秧增产0.82%,较机栽常规平毯秧增产1.20%,从而说明人工手栽晚稻较其他栽插方式增产。

nlc202309040734

2.2.2 成本

手栽每667㎡田间成本最高,较抛栽单位面积成本多支出132.5元/667㎡,较机栽钵形秧单位面积成本多支出128.4元/667㎡,较机栽常规平毯秧单位面积成本多支出130.9元/667㎡。说明人工手栽单位面积成本费用最高,而抛栽单位成本费用最低。

2.2.3 经济收入(单位面积纯盈利)

机栽钵形秧的单位面积纯盈利最高,机栽常规平毯秧次之,抛栽秧居第三位,而人工手栽的单位面积纯盈利最低。说明晚稻使用手栽的方法虽然增产,但增产不增收,以机栽钵形秧的栽插方式盈利最多。

2.3 全年双季累加经济效益分析

2.3.1 产量

手栽全年产量最高,较抛栽增产4.11%,较机栽钵形秧增产2.60%,较机栽常规平毯秧增产了3.98%。说明无论早、晚稻使用该种栽插方式在同等管理的条件下都能增产,手栽方式较其他栽插方式有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

2.3.2 成本

手栽每667㎡累加成本最高,较抛栽多支出233.5元/667㎡,较机栽钵形秧多支出247.0元/667㎡,较机栽常规平毯秧多支出241.9元/667㎡.说明使用手栽方式亩投入的成本费用最多,而应用机栽钵形秧的栽插方式成本费用是最低。

2.3.3 经济收入(单位面积纯盈利)

机栽钵形秧的单位面积全年纯盈利最高,机栽常规平毯秧次之,抛秧位列第三,手栽的单位面积纯盈利最低。从中说明机械插秧特别是使用钵形秧盘培育出的秧苗在利用机械插秧、在同等肥水管理条件下,经济效益最高。而人工手栽在现有劳动力价格较高的条件下,增产难以增收,经济效益最低。

图2 四种栽培形式总产量、成本、净值比较图

3 问题讨论与建议

3.1 问题讨论

(1)为什么手栽的早、晚稻产量会较高?经济效益反而最低?

首先是手栽秧苗的素质好。由于人工手栽秧苗是由湿润育秧方式培育而成,在育秧过程中,稻种直接与秧田湿润土壤接触,秧根可自由地向土壤深层伸张,也可横向地向稻根四周的表土扩展,这样吸收到土壤中矿物质及水份的机会较大,丰富了稻秧体内的营养库,对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较多,个体生长必须的物质得到满足。其次,人工手栽秧苗个体所占空间大。由于单位平方面积较大,秧苗个体间叶片得到了舒展,叶面积较大,个体吸收光能的能力较强,光合作用效能较高,为后期产量的形成增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最后,秧苗生长环境好。由于单位面积内所播种子较少,个体间的生长未受抑制,水、气、肥吸收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表现出秧苗嫩绿,苗高茎粗,部分秧苗仍有少量分葉,为移栽到大田提供了一个早生快发的基础。

(2)机栽秧苗为什么会较矮短,全生育期变长?

经分析,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是播种密度大。据调查钵形秧每cm2播种1.15粒,平毯常规秧每cm2播种1.75粒。说明机插无论是钵形秧或常规平毯秧均手栽湿润秧,每cm2面积内所存的种子粒数均在1.5倍~2.5倍之间。从而导致种子与种子之间产生相拥挤或绕结现象,相互制约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培养土较少。由于机栽秧播种必须用秧盘播种,秧盘所存土壤有限,无法吸收土壤深层营养,秧盘内供给秧苗吸收的矿物质及其他营养元素有限,相互间抢肥水的情况加剧,从而制约了秧苗生长,秧苗普遍有点黄色且矮化严重。三是机械栽插影响。机插秧由于受机械夹击,秧苗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内伤,再加上机械栽插时,由于对秧苗根部的拉撒现象对秧根产生了巨大的伤害,秧根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致使返青延长,分葉期推迟,是导致生育期延长的关键。

3.2 建议

3.2.1 提高机插秧苗的素质,缩短机插秧苗在大田的返青期

首先,加强育秧基质的研究。只有研究出最佳的秧苗基质,为秧苗健壮生长提供最佳的营养基础,才能培育出较好的机插秧苗,为大田返青缩短提供物质基础。其次,深入开展秧盘播种量的研究,找出最佳秧盘播种量,解决单位面积内所存种子粒数,为每粒种子提供最佳的生长空间,为秧苗生长提供舒适的光合效应。第三,认真研究并利用好植物生长调节剂——24D除老根的特性,解决秧苗因老根相互绕结而引起机栽时伤害秧体的问题。第四,全面提高播种均匀度,解决秧苗生长的均衡空间。第五,认真研究机栽时的最佳深度,为秧苗机插到大田后,禾苗根部提供足够的吸氧环境,从而达到早生快发的目的。

3.2.2 搞好机械插秧的推广宣传

使该项利民事业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广泛组织种田大户参观机插示范区,让农民亲眼看到机插对减少劳动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增加购机款的补助,让更多农户能买得起插秧机;三是研究出多種育秧方式,培育出能够移栽的新型秧苗供农户挑选。四是改进插秧机的取秧方式,由夹持式转变成摆放式,减少机械队秧苗的伤害。

参考文献

[1]赵义福等.不同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5)

[2]谭宗文.三种不同插秧方式的调查研究[J] .湖南农机,2011(9)

[3]赵昌娜等.水稻机械化育秧方式的重大变革[J].农业科技推广,2011(5)

[4]赵伟.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5]徐丽萍,姚广.机插稻不同插秧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

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 篇4

摘要: 本文对阳煤集团煤矸石电厂热网首站集中供热系统进行整合前后的对比,阐述了热电厂集中供热对节能环保、科学计量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高效高温高压换热器

热耗

DCS系统一、前言:

阳煤集团五矿煤矸石电厂热网系统担负着整个五矿地区74.9万m2内工业供热用汽及居民冬季生活采暖工作,2013年针对过去供热设备老化、供热厂房分散,补水系统能力不足等情况进行了集中性整合改造,2013年10月具备安装调试并于当月26日正常投入试运行,改造后的集中供热站经过2013、2014年两个冬季的运行,供热效果明显提高,节能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原有热网系统状况概述:

阳煤五矿煤压矸石电厂原有京宇换热站及第一热电厂换热站两个供热首站组成,其担负着整个五矿地区矿井井口及澡堂、选煤厂、班中餐食堂等工业用汽和冬季全矿生活区居民的采暖用汽。

原供热首站中最早的第一热电厂供热站由1990年建成,其供热设备经过20多年的运行,已出现了换热器堵塞、补水力下降,电气控制设备老化等问题,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调节多为人工进行,人员劳动强度较大;京宇供热站建于2004年,因一次管道多使用五矿初建时的旧管道,经常出现因管道跑、冒、滴、漏而泄压现象;因两个换热站相距约1公理,所以两个换热站一直不能实现单人值守。因两个换热站均建设较早,由电厂汽轮机抽供的一次汽源全部要经过减温减压器进行降温减压后才可用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其蒸汽压力由原0.98MPa需降至0.49MPa,温度由345℃降至245℃,造成疏水回收量较大,其中间的热损耗较大,也造成了减温用除盐水耗增加,增大了化学制水负担;其次,所使用的换热器为低温低压加热器,造成了在相同的供热条件下,其体积较大、换热效果差、疏水需进行加压输送、检修维护不便等问题;因原有补水系统运行时间较长,随着供热用户的不断增长,其制水能力已远远满足不了外界用水需求;供热用户不集中,原供热管道星罗棋布,不能实现各用户间单独隔离,在突发外界管道泄压时,极易造成大面积的系统泄压现象,严重时会造成整个供热系统瘫痪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五矿地区的商场、店铺及居民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用汽量也在逐年增加,原有的供热设施已无法满足供热要求,2012年3月阳煤集团把五矿地区供热整合改造工程立为一项重点工作实施。

三、改造后热网系统情况:

经过整合改造后的热网系统将原第一热电厂换热站和京宇换热站两个换热站整合成了一个供热首站,使设备实现了集中性控制,热用户的调节更方便,将原有两个换热站人员进行了整合,减少了运行人员。

新建的供热首站采用了DCS控制系统,从制水到供汽调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保证了调节中的安全可靠性;首站采用了新型的高效高温高压换热器,由电厂汽机三级抽汽可直接用于换热器供汽使用,减少了中间减温降压环节,其产生的疏水可经过DCS控制系统进行水位自动控制,更重要的是因这种换热器使用了高温高压蒸汽,使其体积减小,效能增加;制水系统采用了美国富莱克进口软水处理器,可实现对离子交换器自动冲洗、制水、反洗和再生;首站内还使用了6KV高压变频循环水泵,电机体积明显减小,并实现了供热流量可通过变频调节;对原有一次管道重新进行了布置,实现了每个热用户的单独供热控制,在发现系统泄压时可针对某一用户进行切除而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三、供热首站改造后的优势:

1、热媒直接采用煤矸石电厂锅炉三级抽汽0.981MPa,温度342.5℃,管道距离换热站较近,热源损失量小,调节受汽机DCS系统控制灵敏度高,安全稳定。

2、采用了高效高温高压板式汽水换热器,其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不易结垢,运行可靠等优点,在我市供暖系统中首次使用,其节能效果明显,为今后电力采暖供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节省人力,将原有的每班三人的分散运行管理变成了现在的每班一人的集中管理,四值三运行时可节省8名运行人员,有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4、对外调节实现了DCS自动化控制,采暖温度和压力实现了自动调节控制,各项参数实现了集中抄录和历史曲线查询,设备的安全性和运行平稳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对各热用户施行了单独供给,避免了由于某一地区泄压而造成大面积停止供暖现象的发生。

6、供电系统采用了6KV高压双回路供电,其安全性大大得到保证,热网循环水实现了高压变频控制,节能效果明显。

7、高效高温高压换热器的进汽高品质冷凝水回到了汽机疏水箱使其得到了二次循环利用。

8、将废水站处理后和软化水及对外供汽的回收疏水做为热网循环水补给水,保证了热网循环水量的充足供给。

总之,供热首站的建成,极大的保证了五矿地区工业生产用汽和居民生活采暖的需求,为五矿地区今后的远期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余地,其设计所采用的安全、合理、严谨和科学的理念,为今后电厂供热机组提供了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振龙 《高温高压焊接密封结构式双壳程换热器的设计》《石油与化工设备》2010年第13卷

2、杨玉兰 《集中供热与节能探讨》《硅谷》2013年第5期

地埋式医院污水处理设备性能对比 篇5

地埋式医院污水处理设备以A/O工艺为主,将设备主体埋在地下,减少节约占地面积,经济全部设置于地下,运行经济,抗冲击浓度能力强,处理效率高,管理维修方便。

一、地埋式医院污水处理设备特点

1、埋设于地表以下,设备上面的地表可作为绿化或其他用地,不需要建房及采暖、保温。

2、二级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均采用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其处理效果优于完全混合式或二级串联完全混合式生物接触氧化池。并比活性污泥池体积小,对水质的适应性强,耐冲击负荷性能好,出水水质稳定,不会产生污泥膨胀。池中采用新型弹性立体填料,比表面积大,微生物易挂膜,脱膜,在同样有机物负荷条件下,对有机物去除率高,能提高空气中的氧在水中溶解度。

3、生化池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其填料的体积负荷比较低,微生物处于自身氧化阶断,产泥量少,仅需三个月(90天)以上排一次泥(用粪车抽吸或脱水成泥饼外运)。

4、该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除臭方式除采用常规高空排气,另配有土壤脱臭措施。

5、整个设备处理系统配有全自动电气控制系统和设备故障报警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平时一般不需要专人管理,只需适时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缺点:

1.不利于维修.设备出现故障后,不方便检修与更换。这通常是业主最烦恼的。

2.对环境适应性,冬天防冻、夏天防洪.北方需要埋入较深,并做保温处理。

地埋式医院污水处理设备设备适合条件:水量较小、污染物浓度小、成分不复杂、场地有限、需考虑周围环境美化因素等。通常以上几种情况下建议采用地埋式医院污水处理设备系统进行处理。

二、地埋式医院污水处理设备应用范围

1、宾馆、饭店、疗养院、医院;

2、住宅小区、村庄、集镇;

3、车站、飞机场、海港码头、船舶;

4、工厂、矿山、部队、旅游点、风景区;

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篇6

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KYN61-40.5交流 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研制

经 济 效 益 分 析 报 告

山东省冶金科学研究院 山东鲁冶瑞宝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

二○○六年十月

KYN61-40.5鉴定资料之四

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一、直接经济效益

1、预计公司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0台(套),按平均单价13万元计,该产品年产值可达到3900万元,生产成本2370万元,实现利税780万元,利润可达750万元以上。

2、已实现效益:目前交付使用34台,实现销售收入442万元,其中生产成本272万元,利税88.4万元,利润81.6万元。

3、单台销售均价13万元,其中包括材料成本7.6万元,人工成本0.3万元,利税2.6万元,利润2.5万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该产品立足于国产,同时具有进口同类产品相同的电气性能,而市场售价比进口同类产品比低40%左右(ABB的同类产品Unigear-ZS市价约为22万元/台)。交付使用34台,与采用进口产品相比,已为用户节约投资费用约295万元;按年产300台(套)计,同比可为用户节约投资费用2600余万元。

该产品可靠的电气性能,能够保证供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确保生产安全,减少了事故停产;其断路器等元器件具有灵活的互换性,使系统停电检修的时间大大减少,节约了检修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为用户创造了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该产品应用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著。

KYN61-40.5鉴定资料之四

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三、结论

KYN61–40.5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标准和制造工艺;配用新型国产真空断路器或进口断路器;工艺、材料立足于国内;增加了许多新功能;提高了绝缘性等技术指标,使产品无论在生产、外观、性能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 篇7

关键词:红椎,杉树,松树,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 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市场需求。在这种背景下, 人们开始关注用材林树种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这些树种潜在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因此, 对于广西主要用材林树种的生态效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1]。由于每种树种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导致每种树种的生态效益是不同的。利用用材林树种来提高生态效益建立在它们的生态特征的基础上。

1 3种用材林树种的生态特征

1.1 红椎的生态特征

1.1.1 红椎的分布

在我国境内, 红椎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以及台湾地区, 呈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原因在于红椎树是一种喜热、喜湿润的树种, 而且红椎树种主要分布在花岗岩、沙砾岩等母岩发育的酸性土壤上, 它对土壤也有要求, 要求土壤有深厚的土层或肥沃湿润。而我国的广东、广西和台湾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刚好能满足红椎的生长条件[2]。

1.1.2 红椎的生态特征

红椎木属于常绿乔木, 树皮通常呈现灰褐色, 树干笔直且高大, 红椎木的侧枝虽较细但是发达, 树身也是比较高大, 其主干是由树根对立形成, 而且对于树干和树冠来说, 红椎木有着明显的区别。红椎的果实形状是如鸡蛋卵形, 其种子胚乳为黄色, 并不含有苦涩味。在花果季节的时候, 红椎木会开出粉红色的小瓣花朵[3]。

1.2 杉树的生态特征

1.2.1 杉树的分布

杉树树种是一种喜湿润的树种, 喜夏季凉润, 冬季不严寒的自然环境, 因此, 杉树的分布地区与红椎差不多。而且杉树主要分布在黄壤、红壤、黄棕壤等酸性土壤上, 而且要求土壤有深厚的土层或肥沃湿润。

1.2.2 杉树的生态特征

杉树是一种比较喜光照的用材林树种, 杉树幼树较耐阴, 当其长大后, 就可以在足够强的光照下生长。杉树的树干部分比较健壮。在其顶端, 优势非常显著。在杉树的生长过程中, 其基本上不发生分叉生长的情形, 大多基本是单顶直生的。杉树没有明显的主根, 但是它的侧根以及须根都比较健壮。

1.3 松树的生态特征

1.3.1 松树的分布

由于在我国的松树种类比较多, 导致在我国境内很多省份都有生长松树。例如, 新疆的五针松, 华山松, 黄山松, 马尾松等。这些松树对于热量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其对热量的需求主要由其地理分布决定。

1.3.2 松树的生态特征

在松树的幼年成长期, 其树冠通常呈现金字塔的现状, 松树的树枝一般大多呈轮状而生。松树的子叶长出以后, 子叶的外形呈线状披针形状, 在叶子的边缘有很小的齿刺。松树在长成以后, 一般的高度在20 m以上。在对松树的针叶进行横切面研究发现其中具有1~2个维管束。

2 3种用材林树种在广西的发展现状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红椎、杉树、松树是用材林的3种主要树种, 针对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 下面分析这3种用材林树种在广西的发展现状。

2.1 大范围种植

在广西的很多市县都建设有红椎、杉树、松树林区, 来进行营林的建设工作。这3种用材林树种的种植, 得到了广西政府的大力支持, 很多关于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人工育苗的技术逐渐出现, 大范围的种植才得以实现。

2.2 大量枯死

虽然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在广西的种植面积很大, 但是在近几年, 由于自然病虫害以及人为的破坏因素, 导致大量的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的枯死现象时有出现。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的大量枯死,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在很大程度上,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结构, 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3 不合理的开采

由于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人们对于他们的开采力度越来越大。但根据调查, 很多开采方式是不合理的, 有的甚至在这3种用材林树木还没长成材就已经被开采了, 而在且红椎、杉树、松树的生长期进行剥树皮取松脂等恶劣开采行为。虽然短期的大力开采可以获得比较大的经济利润, 但是这不是一个长远之计, 不合理的开采造成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3 3种用材林树种的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3.1 红椎的生态效益

3.1.1 森林的表层土壤得到保护, 有效阻止了水土流失

通过调查研究, 在广西很多红椎林地, 大量的红椎树生长在一起, 使这些红椎树木的根须连在一起, 平覆盖在森林林地的表层, 这些红椎的根须交错相连, 非常密集, 使其生长的土壤比较结实, 基本上不会出现松垮的现象, 基本上确保了红椎森林的水土不流失, 而且虽然红椎树的根须非常密集, 但是在其生长环境中, 还是有着许多的层次化的林木良好的生长, 这使红椎森林的生态呈现多样性发展。

3.1.2 涵养水源, 良性调节自然气候

在红椎林里面行走, 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湿度较大, 而且脚底下的土壤非常松软, 这说明红椎涵养水源的能力非常强大。在经过专业的测试工具测试以后, 发现其湿度高达80%, 土壤的湿度也比较大, 这些都证明了红椎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 对于当地的自然气候, 红椎还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红椎对气候的调节呈现良性循环的状态。

3.1.3 防风抗灾

由于红椎的生长习性以及生态特征, 红椎树木的主干都比较发达, 树叶茂盛, 在红椎林中, 不仅有高大的红椎树木, 还有中小型的灌木丛, 这对于风沙的阻碍作用非常大, 特别是在秋冬季, 阻挡风沙的效果非常明显。

3.2 杉树的生态效益

3.2.1 改善城市空气污染

调查发现, 杉树可以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净化, 因此, 可以通过对杉树的大量种植来改善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通过杉树的净化空作用, 来推动城市的绿色化建设进程, 最终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3.2.2 改善土壤变质问题

杉树的树根还能够对那些已经变质的土壤进行净化, 由于树根具有良好的改善土壤功能, 所以可以使城市的土壤逐渐变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改变土壤的营养结构, 使其不再贫瘠, 加快城市的绿色植物种植建设的发展。杉树的这一功能, 不仅减少了人为的劳力, 还改善土壤环境, 更节约财力, 节省物力。

3.2.3 良好的观赏性

不同于红椎树种, 杉树作为我国的一种珍贵树种, 其有着一定的观赏性。杉树的外形十分好看, 与广西的绿化相映衬, 呈现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美丽自然环境, 可供人们欣赏, 陶冶情怀。由此可见, 杉树更偏向于一种人文气息的生态树种, 其生态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

3.3 松树的生态价值

3.3.1 净化空气

松树作为一种用林材树种, 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在生态方面, 还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 (如二氧化硫) , 所以松树在城市的绿色环保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3.2 观赏价值

在中国, 从古代的皇家园林到现代的城市公园, 都有见到松树的影子, 在许多地方, 甚至凭借松树而闻名世界。例如, 黄山的迎客松, 华山的华山松, 美丽的外形, 带动了这些地方的旅游事业, 促进了人们的人文交流。

4 结语

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在广西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 其生态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分析了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在我国的分布, 以及对它们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它们在广西的发展现状, 并最后分析了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不同的生态效益, 希望可以通过对红椎、杉树、松树3种用材林树种的有效种植和管理, 来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创造更加干净、空气新鲜的广西新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硕坤, 廖树寿, 黄柏华, 等.广西凭祥红椎人工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 2013 (1) :4-51.

[2]曹顺平, 蓝金宣, 黄莉雅, 等.广西昭平县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及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 2013 (1) :95-97.

设备效益对比分析报告 篇8

摘 要:为提高烟叶烘烤质量,降低用工成本,通过试验研究了散叶烘烤和挂杆烘烤对靖州山地特色烤烟外观质量、烘烤成本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挂竿烘烤相比散叶烘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明显改善,烟叶经济性状显著提升,烤烟烘烤成本显著降低。

关键词:散叶烘烤;外观质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S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22

烘烤对于生产优质烟叶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密集烤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烘烤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工量大、能耗高、烟叶品质较差的情况普遍存在。为实现烤烟优质化和烟叶烘烤专业化,探索新型烘烤技术势在必行。

散叶烘烤作为一种新型简约化的密集烘烤技术,近年在我国部分烟区已有应用,而且在贵州有比较成功的示范。散叶烘烤有散叶堆积式、无缝悬挂式、插笺式和厢式装烟法等烘烤方法。谢已书等[1]研究表明,散叶堆放、散叶烟筐和烟夹装烟,能降低烤烟烘烤用工成本70%以上,减少耗煤成本18%以上,在不影响烤烟化学成分与外观品质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烟叶经济性状。另外,散叶穿针烘烤试验也证明了其在提高烟叶的外观质量与经济性状上的效果[2]。但目前对于散叶烘烤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技术条件不够成熟,且对于其改善烟叶品质的深层机理仍不甚清楚,具体到对怀化特殊生态条件下山地烟有何种影响也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关于密集型烤房实行散叶烘烤对于靖州山地烟叶的外观品质、经济性状和用工成本的影响,以期为在靖州推广应用散叶烘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于2015年在怀化靖州县艮山口管委会进行,烤烟品种为K326,为开展试验专门种植烤烟4 hm2。选取烤房4栋,其中2栋改造为散烟烤房,2栋为挂杆对比烤房。选取生长成熟一致、落黄均匀的烟株,分别取下部、中部、上部叶3~4片成熟采收后,作为试验材料。装烟顺序为先将散烟烤房装满,再将挂竿对比烤房装满,要求同杆同质、同一天装烟。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部位,每个部位2个处理,共6个处理,分别为X1,X2,C1,C2,B1,B2。处理1为散叶烘烤,在密集烤房内将待烤烟叶堆放在装烟架上,叶柄朝下,叶尖朝上直接烘烤。处理2为常规挂杆烘烤。各处理的供试烟叶均在密集式烤房中采用中温中湿烘烤工艺烘烤。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各处理随机选择1 000片烟叶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品质与分级测定,并对各处理进行烘烤成本和效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散叶烘烤对靖州山地烟烘烤成本的影响

由表1可知,散叶烘烤总成本仅为挂竿烘烤的56.7%。其中装卸烟用工成本下降幅度最大,仅为挂杆烘烤的42.7%,煤电消耗分别为挂杆烘烤的88.5%和81.8%。平均单座烤房装烟量较挂杆烘烤提高32.2%,因此,可相应减少32.2%的烤房建设,同时提高了烤房利用效率,节约了烘烤成本。

2.2 散叶烘烤对靖州山地烟外观质量的影响

外观质量是烤后烟叶品质的外在体现,包括颜色、油分、成熟度和残破损伤等[3-4]。由表2可知,烟叶经散叶烘烤成熟充分,色度强,结构疏松,厚薄适中,油分多,橘黄烟比例较大;挂杆烘烤后的烟叶仅成熟,色度呈中,有油分,橘黄烟比例较少。因此,可初步认为:散烟烘烤可以使烟叶的烘烤后熟更加充分并增加橘黄烟叶。其原因可能是散叶烘烤时烟叶间隙较小,在定色阶段排湿时烟叶表皮湿度较为稳定,不会造成外表皮硬化而阻碍继续排湿。

2.3 散叶烘烤对靖州山地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3 可知,散叶烘烤与挂杆烘烤相比,下、中和上部叶的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2%,5.9%,2.4%,均价分别提高1.32,0.92,0.96 元·kg-1。这表明散叶烘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烟叶品质和均价。

2.4 散叶烘烤对烟叶分级纯度及分级速度影响

由表4可知,对比烤后烟叶分级情况,散烟烘烤后的烟叶分级速度提高了50%,同时分级纯度也提高了11%。这在当今烟叶调拨讲究烟叶纯度的环境下,有利于提高烟叶调拨质量。因为散烟烘烤后烟叶处于平板状态,分级工更容易根据烟叶的分级因素进行分级。

2.5 散叶烘烤的密集式烤房的改造费用

靖州县散烟烤房为3层设计,现行密集烤房可以直接改造成3层散烟烤房,这样,装烟量可以进一步增大。可将现有密集烤房用木板将烤房分为3层,将烟叶叶柄朝下,叶尖朝上堆放在装烟架烘烤,并在门口放置一块分风板防止塌架。改造费用主要是堆放烟叶设施材料费和安装费,每座约1 500元(表5)。在往年的基础上设备成本又有所下降,更加适合烟叶生产上的推广。

3 结论与讨论

密集烘烤是现代烟草农业中烤烟初加工的重要技术,目前在全国各大烟区均有广泛应用。密集烤房相比于普通烤房具有改善烘烤质量、简化烘烤流程、减少用工、降低能耗等优点[5-7],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并未发挥最大优势。以装烟方式为例,目前国内大多采用挂杆装烟法,不仅费时费工,其装烟密度也不足密集烤房的规范要求的80%,影响了烘烤效率和烤房利用率。而散烟烘烤由于省略了烟叶编杆卸杆的环节,从而降低了用工成本,同时还使得烤房装烟量增加20%以上,显著提高了烟叶烘烤效率[8-11]。

靖州县散叶烘烤的试验表明,散叶烘烤能使烘烤成本降低近50%。由于装烟密度提高30%~35%,所以烘烤平均耗能大大降低;同时密度的提高又使得烟叶烘烤环境更加稳定,使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内含物质能有效积累,烟叶烘烤的进程和质量整体上趋于一致,达到提高烤烟品质的目的。散叶烘烤下的烟叶橘黄色烟较多,色度强,工业可用性增强,且结构比例合理,中上等烟比例以及均价较挂杆烘烤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此外,散叶烘烤烤房的改造工程费用较低,操作简便,且改造后的烤房既可用于散叶烘烤,也能适应挂杆的传统烘烤,有利于散烟烘烤的逐步推广。更重要的是,散烟烘烤可以提高烤房容量,减少烘烤费用和大量烤房建设资金。因此,散叶烘烤操作,适用于靖州县实现烟草专业化烘烤的需要,便于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同时可以将国家局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思路融入进来,形成新的“散烟烘烤—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的烤烟发展之路。同时,散烟烘烤后烟叶颜色深,烤后烟叶本香突出,适应厂家对烟叶质量的要求。此外,为在该地区全面推广散叶烘烤,以后还需进一步完善技术细节,建立散烟烘烤具体技术参数,解决由于密集堆放而导致的回潮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已书,邹焱,李国彬,等. 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的烘烤效果[J].中国烟草科学,2010,31(3):67-69.

[2] 胡丽涛,吴小平,吴天星,等. 山地烟散叶穿针式烘烤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51(2):317-319.

[3] 王瑞新. 烟草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59-162.

[4] 闫克玉, 赵献章. 烟叶分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3-14.

[5] 王卫峰,陈江华,宋朝鹏,等. 密集烤房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5,26(3):12-14.

[6] 郭全伟,侯跃亮,宗树林,等.密集烤房在烘烤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烟草科学, 2005(3): 15-16.

[7] 王方峰,谭青涛,杨杰,等.不同气流运动方向密集烤房与普通烤房对比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 2007,28(2):17-18,37.

[8] 罗勇,李明海,李智勇,等. 烤烟散叶堆放式烘烤技术研究及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2004(S1):119-124.

[9] 王怀珠,谢已书,王玉兵,等. 散叶堆放烤房与普通烤房对比试验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5(S1):49-52.

[10] 王学龙,唐启楹,宫长荣,等. 散叶烤房系列研究 1.烘烤性能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323-326.

上一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读书的感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