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精选8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篇1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浪费,使课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去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也不仅仅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另外,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如何来解决?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四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习高效进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具体实施起来就是: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习

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变得好学、乐学、愿学。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性的心得体会

罗庄区三小

巩祥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再次,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篇2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一个较为重要的前提就是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 他们都想受到教师的青睐与关注。希望与教师成为好朋友, 当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的时候, 教师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对他们的批评与表扬, 学生都能够对其进行接受。反之就会导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恶劣, 从而对教学过程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经营。教师可以在休息的时候, 或者课间下课的时候来以朋友或者是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来与学生进行交流, 并且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娱乐之中。

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所教导的对象是学生,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其所具备的能力与兴趣、基础都是不同的。这样就会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为了避免这种影响, 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够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

目前较多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只是对名师的教案进行抄录。这是因为他们忽视这些教案在编写的时候都依据教科书来的, 并没有对各个地方及每个学生来做到有效的针对性。因此,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做到学生为本, 根据每个学生所面临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备课。对于课堂中所要教授的知识, 需要做到与以往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另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知识及学生的心理等各个状态来进行备课, 这样就能够做到对教学过程中内容选择及难易程度选择有着较好的把握, 从而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及实效性,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熟悉,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高校课堂能够实现的保障。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气氛做到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来进行学习。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的时候, 首先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加以改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还需要具有自己的特点, 做到对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可以做到体态语言的声情并茂、形神兼备, 甚至搞笑, 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 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常常使数学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有的教师上课, 能使数学教学语言达到“精言妙语, 脱口而出”, 时常在课堂上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行进间井然有序, 使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这样既做到了与学生进行贴近, 还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效课堂教学中需要做到激疑启发

对于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来说,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能够对学生的疑问做到有效的解决, 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疑问的提出与激发, 并且将学生的思维都引入到问题中去, 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来对知识进行发展, 促使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当学生在面临问题并无法对其进行解决的时候, 就需要教师来起到引导作用, 要做到因势利导, 抓住时机释疑, 起到对学生的印象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可见,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 激疑启发就是激励学生生疑, 然后释疑, 再质疑这样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

五、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1. 情景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采用一些情景教学的方式, 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成为主体,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而让他们以更大的激情去学习, 使得他们能够去进一步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使得他们能够参与进来, 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对于数学学习来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因为在问题解决的时候, 只要掌握相关知识就行, 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中学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很多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进入到中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来, 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对立体几何进行教学的时候, 因为一些学生具有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 这个时候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相关的软件, 让图形反映出来, 使得学生能够做到较为直接的观察, 对图形具备的特点做到有效掌握。此外,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还可以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 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能多的知识, 并且培养学生自己使用网络技术来进行学习的能力, 这也是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生提到的要求。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可以布置一些需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任务。像在教学数字编码一课, 有关邮政编码的课程之前, 可以先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有关邮政编码的资料, 再在课堂上提问, 以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六、结语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做到高效性及实效性, 才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将做到对其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的思维及兴趣都提高起来。另外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还需要与生活及多媒体技术加以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做到对数学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启山.例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中学数学, 2011, (08)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备课;实践操作能力

一、有效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内容的导入,要让精彩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小学生在下课之后玩得都比较开心,突然上课了注意力还很难回到课堂中来,如果教师不注重精彩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都没有放在学习内容上,学习效果将会很差。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设置情境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设疑导入等等,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悬疑布阵的方法,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让学生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这时教师很快就说出了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提高起来了。

二、把握备课与课堂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但是教师想象中的课堂与实际课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实际的课堂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把握好备课与课堂的关系,不仅做好备课工作,更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认知,认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例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时候,教师请学生从六个苹果中找出三分之一,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花样百出,有些学生认为是一个,有些学生认为是两个,有些学生认为是三个等等,这时教师不应该及时给出答案,而应该做出引导,让学生结合分数知识认真思考,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注重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学习并不是独立的,是需要合作互动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能力,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学习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运用,但是教师应该明确意识到小组学习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形成的,因而是一个学习集体,而在这个学习集体中又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模式。因此,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要帮助学生合理分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并做好组内分工引导工作,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应用题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三人一小组,分别读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优劣互补,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外,针对小组成员不善于合作的情况,如有些学生不主动思考问题,希望等到他人奋斗之后坐收渔翁之利,教师可以在发现学生长处的同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他们勇敢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活动方式方法,让全体学生都投入学习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这一面积记录下来,然后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平行四边形是否一样,也不管怎样划分,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可以求出三角形的计算方法,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课后的精心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都希望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高效这一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此次教学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进而在下次的教学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如这次课堂教学教给了学生审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解的思路,教学内容也紧扣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节课抓住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关键点,学生也掌握了分数除法知识,并且会用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高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目标,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且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何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理化学习.2014(11).

[2]李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考试周刊,2014(82).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篇4

韦琼珍

二十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的质量都是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体现出来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呢?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

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课时,我借助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各自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二、强化练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适当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地进行练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己学习过的公式、定律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位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最后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作了完整的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作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注重体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滋多味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提倡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然而,许多课堂教学中虽有活动,却没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体验、数学层面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性”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对事件发生结果的预测。一些教师在教学不确定现象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装有红球、黄球的口袋里轮流摸球,依次记录并在全班交流。接着,要求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匆匆给出“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的结论。应该说这样的小组活动是需要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比如:要求学生注意 “自己摸到的是什么球,其他同学分别摸到的是什么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假如再摸一次,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等问题,让学生联系活动过程和生活经验,实实在在地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认识也就缺乏深切体验,显得单薄与肤浅。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以上课例给我们以启示:数学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环节的简单操作和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感受、质疑和反思,引导学生用“心”体察活动的过程,获得对数学内容的真切体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感悟,从数学思考的层面积累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建构相应的数学知识及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学习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5

下灯小学 王玉梅

摘要:一直以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只有立足现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会学习,会听讲,会做作业。

会学习;这一要求包括能做好课前预习,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提出问题,能与他人合作学习等。

会听讲;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会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听懂了再去做题。

会做作业:在平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先把题目最少读3遍,审清题目再做,特别是学生在练习计算题时,由于学生的马虎导致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合理布置习题,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对于数学练习的为难情绪,使学生能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保证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习题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每天都给学生留几道计算题,有难度,就留两道,比较简单的,就留四道,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可以交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在放学前交上就可以,实在交不上的,还可到第二天上课前。这些计算题,教师都要一一批阅,发现错误,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信心。

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要用数学来解决一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不能让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很难通过书本的学习,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通过数学的学习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了。相反,如果将数学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其产生的影响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小学生去超市买零食后,结账时却发现自己没有零钱付账,这时就需要小学生自己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计算一下超市工作人员需要找自己多少零钱。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小学生不但复习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但如果小学生没进行过这方面的学习,而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2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内容讲解,虽然他也能拿着超市工作人员找回的零钱回家,但却无法锻炼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篇6

【摘要】我们要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创造思维

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黄爱华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不时被黄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感染。回来也在深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太重要了,学生都有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把一堂课上好了,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能举一反三。如果一堂课上不理想,课后再花时间来“炒冷饭”,那“味道”也就不同了。因此,如何用好40分钟,让学生学的轻松?这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往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投来不屑的眼光。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个圆的直径是6cm,求它的面积,由于题目比较简单,我叫了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上来黑板前板演。她列式为:3.14×62,刚写出算式,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上来订正。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

1“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只是错了一点,求面积时要先知道什么呢。”我边说还边把图中的直径再画了一次,经过提醒,这个女生马上改正了过来,并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我告诉学生,这个同学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还不快点感谢她啊,全班同学会意得给她鼓掌,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来了,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也有人说出了用排水法来计算。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求出老师旁边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吗?”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再引导思考: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大胆创设,更新案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

善,变传统的填鸭式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

我在刚刚讲完的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时,上课时我就马上说:“我们班有41个学生,至少有4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话还没说完就糟到很多同学的置疑,说不可能啊什么的都有,我只是笑笑,然后我从1月到12月把同学的生日都记下来,学生发现,果然是如此,这时,学生个个都用渴望知道为什么的眼神望着我,这样,在我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又是另我满意的一课。

四、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一个几十人的班级,由于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人就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他们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而有意义的指导则意味着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这里所说的“独特的想法”多是指老师所不曾想到的,它也许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推导圆柱的侧面积时,有个学生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沿着高剪开,而是斜着剪开。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把侧面展开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的面积,这就是“资源”,如果教师固守原先预设的“方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而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这一“资源”,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这样想也可以”就请另一位说出你想要的答案,这将极大地扼杀了这位学生的这一创新意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扼杀”。这里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赞赏,还应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资源”加以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踊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以上提到的是正确的“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盖耶说的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的“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

3/4÷8=6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3/4÷8=6(),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待学生作出判断后,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有的利用验算、有点把被除数化成小数来做等。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把握错误的“资源”,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代表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老师再加以引导、解释,往往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7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主要表现

1.教学情境花哨离题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 新课程重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生活性, 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生活背景中,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富有了生机与活力,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也发现, 有些教师费尽心机创设情境, 表面上热热闹闹, 效果却不很理想。

2.教学起点把握不准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堂学习, 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教师如何选取教学起点, 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 认知起点的选择也就决定了学习过程的长短, 找准学生的认识起点, 就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3.教学提问简单空泛

提问,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对话教学技能。教师若能注意把握好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 成为学习的主人, 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 无效、低效现象普遍存在。

4.教学评价廉价模糊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数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老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 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 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能根据学情的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要教师勇于创新, 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要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应精心的思考、精巧的设计。

3.注重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就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开放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 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在活动中发现创新, 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当“老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当“老师”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帮扶其他同学解答问题。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 往往学得更好。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教”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发表自己的见解。

5.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和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 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 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 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

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的方法之一, 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起到引发思考的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达到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 有悬念情境、现实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 但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创设教学情境还要紧扣数学内容, 突出数学本质, 不能脱离教材的范围, 凭空去创设情境。那种不讲思维, 游离于数学主题之外, 化费大量宝贵时间而创设的情境不仅是无效的, 而且是有害的。只有建立在教材内容之中和民主氛围上的情境教学, 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开放思维, 大胆交流,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6.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大多都比较好动, 思维比较活跃。因此, 你引出问题时,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路, 从而达到点拨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使学生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公式和新概念的引入上, 如果只以习题的形式引入, 对有些学生来说, 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若以诱导的方式提出, 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提问的时候, 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某一问题, 教师认为是简明、清晰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受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 就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 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连贯的、逐步的设计问题。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可以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 让学生用一些小正方体, 自由进行组合拼成长方体。同时, 老师进行提问:大家能拼成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请班长把大家拼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都记录下来, 紧接着问:长、宽、高的乘积等于多少?通过合作性学习同学们发现它们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 而且还发现长、宽、高的乘积就是它的体积。这些适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提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好方案, 把握好动机, 并注意聆听学生的心声, 尽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真正提高探究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追求形式的浮华, 教学的有效性不够, 背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 我们不能一概否定, 但有一点我们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 追求教学实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层次性,数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杜洪.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的探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8, (37) .

[2]龚美萍.课堂提问——师生交流的最佳纽带.教学探蹊, 2009, 11 (52) .

[3]黄学松.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教育导刊, 1999, (8)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法;课堂高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借助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前提

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出之后,关键还在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关系到教学理念能否实现教学的目标。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而定。其特征表现为以情景任务为明线,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暗线,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是情景任务,任务是小学数学课堂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任务中,任务的设计要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导向。其次是帮助学生获取小学数学课堂的知识和掌握技能,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标,即是要求学生通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掌握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最后,是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与其他学生协作配合,老师对一些疑难杂症提供顾问帮助,但不提供直接参与完成任务的帮助,并评价学生任务最终完成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任务驱动法的实践思路

1.创设具有情境的任务。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一来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二来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情境的内容,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促使学生去搜索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也就是说,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所创设的情境要跟学习的知识、主题具有相关性,用生活中学生经历过的真实情境来引导进入学习情景。

案例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情境都包含着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加减”知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你和家人去超市买60元的东西,拿一张100元给售货员,可以找回什么样的散钱。然后以此作为课后问题布置给学生任务。

综合上面的分析结果,可看出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任务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来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任务类型根据大小可以分为系统任务和独立任务。笔者认为系统任务是对整个学习阶段内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设计的,他需要通过多个课节的实现才能完成,也即是可以分解为多级子任务来完成。

2.分析驱动教学任务的目标。分析任务需要在老师指引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共同讨论、分析任务,然后把任务再进一步细分成“阶段任务”,通过这种任务细分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总任务目标的指引下,将任务切分成多个小目标来分阶段完成。

案例分析,承接上述的“买东西找零钱”的任务,可将其再次划分为两个阶段性任务:

1)对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的认识;

2)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认识。

通过两个阶段性任务,可以让学生来达到熟一定数值范围内的加减法等学习目标。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独立任务是在每个课时内完成的任务。其中开放性任务一般都是小的任务,一般在学习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而学生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又不够时所使用的任务类型,这类任务一般先由老师设计完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种任务的特点就是学生自主性比较低。

3.分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协作、配合的能力。期间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要考虑数学实践工具的分配情况、以及学生能力强弱相互交叉配合的实际情况。

案例分析:根据以上的驱动教学任务,可将学生配成一组5~8人,让能力较强者作为组长,由组长协调分派任務并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实施监督。分组后,组长分派任务要保证人人有份,比如有些负责查阅教材、有些负责翻阅课外资料、有些负责实验操作、有些负责记录、整理、有人负责发言解说等等。通过这样的任务分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及在协作配合中自主学习的习惯。

分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情况进行,老师用案例展示、限定主题和条件的方式,由学生根据主题规划任务,这种任务类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确定方案和实施任务。确定方案和实施任务,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都比较丰富的情况下进行,此时学生掌握了数学课堂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但还没形成系统认知,所以教师可以设定较少限制条件,给学生更广的发挥空间。

案例分析:认识几何图形时,要求不同组的学生,尽可能多的画出生活中物品的简单形状,此时不同组的学生,画出来的图形肯定是五花八门、不尽一致的,有的画对了,有的也会画错,但错与对,暂时不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先让学生们各自来陈述自己所理解生活几何图形的认识,以了解他们的思路,从而掌握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老师的综合评价下,引导学生重新讨论并修正几何图形。最后各分组进入到实施任务阶段,将所绘制的几何图形对照生活物品,巩固几何图形的认识。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核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和技术顾问作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综合应用知识。

5.评价任务完成效果。任务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完成了,最后的评价、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就是评价各分组对任务的完成结果的情况、完成过程中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总结和反思做的不足的地方,同时还要分享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最大化的把任务完成效果反馈出来。就以上的驱动任务教学,采用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参与驱动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具备团结的团队协作精神,基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获取相应的知识。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得以有效发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任务驱动法的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上实践教学中,笔者归纳出若干点经验:

1.任务要联系知识点,能够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任务中来,而且还要求这些知识点在任务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2.任务设计的素材要源自实际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源自于生活,又要回归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从而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

3.任务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太容易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具备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基本公式、算法和概念,还需要提高有关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水平。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知识,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学习中又可以理论结合实际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件清理下一篇: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