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精选11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篇1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作诗的古诗有很多,供参考!

1、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2、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3、端午即事

作者: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4、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5、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6、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7、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8、桂州腊夜

作者: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9、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0、正月十五夜

作者: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1、社日

作者: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2、清明夜

作者: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3、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作者: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14、中秋对月

作者: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15、客中除夕

作者:袁凯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

16、元日感怀

作者: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17、守岁

作者: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18、和端午

作者: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9、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篇2

他列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欲灭其国, 先毁其史”这两句话并作了深入论述, 从记忆理论谈传统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他说, 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逼迫, 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下,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文化本位主义。近代以来, 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缺陷越来越重, 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弱。同时, 在精英文化主导的社会里, 缺乏对民间文化应有的、足够的尊重。凡此种种, 造成了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日趋边缘化。他在“宣言”中不断提出“年是什么?年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我们会过年吗”等问题。他说, 现在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 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不多的问题, 有一种“家庭旅馆化”的倾向。城市应该大力建设各种形式的民俗社区, 恢复民俗传统, 使城市人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还说:“保卫春节”决不是盲目排外, 而是要牢记自己民族以民俗为典型内容的历史与文化, 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整体理解, “保卫春节”就是保卫中华民族的传统延续, 就是保卫民族文化的安全。传统就是我们民族的出发点, 就是我们的立场。他认为, 我们不能失去记忆, 更不能失语, 在国际交往中不能哑口无言, 只听别人说, 或仅仅学别人语调去说, 我们要有自己的真正的声音。

他就是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

新华社对于保卫春节宣言反响的报道称, 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校内作了一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学术报告, 长达数千字的“宣言”在新华网等媒体上公布后,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赞同者有之, 质疑者也有之, 掀起了一场多层次的有关“春节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讨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也将镜头对准了高有鹏教授, 2006年除夕中午, 在其春节特别节目《过年》中播出了高有鹏教授讲述“春节”专题。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等媒体都在谈论这个话题。这场争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关注, “宣言”发出后不久,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经多方打听到了高有鹏的联系方式, 通过越洋电话对他进行了专访, 访谈内容于中国农历正月初七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播, 题目是《春节: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韩国国家电视台专程到河南大学对高有鹏进行采访。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媒体也纷纷报道。接着, 2006年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写作以此为题, 江苏、上海、浙江、陕西、四川等省份的中招试题也以此为题。正如新华社援引一名加拿大学者的话:高有鹏领导了一场保卫春节、守护民族传统的文化运动。

很快, 全社会范围内保卫民族节日、守护民族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 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首先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俗项目中列入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其次是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节日体系, 在许多地方, 解除了节日不许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 传统节日获得必要的空间。更重要的是, 从政府到民间, 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封建迷信与民间文化的区别, 认识到民族传统对于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高有鹏说, 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彰显出政府对于民众情感与意愿的尊重, 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高有鹏的“保卫春节宣言”是人生与学识的厚积薄发, 如著名学者张广智所说, 这是21世纪新一代学人面对世界表现出的学术良心。少年时代的高有鹏喜欢读书, “文革”中学校没有书读, 常常跑远路去借书、抄书, 上中学时已发表作品, 在家乡成为美谈。在大学读书时, 高有鹏受到民俗学理论的专业训练, 与同学发起组织民俗学社, 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84年, 他大学毕业后到贫穷偏僻的黄泛区教书。他坚信天道酬勤, 勤奋读书, 勤奋写作, 勤奋探索。他常常利用节假日进行田野作业, 翻山越岭, 披星戴月, 经历很多艰难困苦与委屈, 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这些都成为他人生的财富。有多少次, 他面对现实中金碧辉煌的庙宇与破烂不堪的校舍形成的巨大对比百思不得其解:究竟什么是迷信?什么是民俗?什么是应该发扬光大的传统?一个民族应该怎样立身于国际社会?民俗知识如何应对现代文明?他苦思冥想, 思索着, 摸索着, 跋涉着。至今, 他走遍了河南省110多个县市, 走遍全国500多个县市, 拍摄照片有数万张, 记录笔记有上千万字。他常常谈起与各地乡亲交朋友的事情, 讲起当年自己身无分文却能够走到哪里都能吃上饭的故事。他十分动情地说, 民俗学应该具有尊重民众的立场,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学术方向,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民间百姓的利益, 所以要提出“保卫春节”与“传统节假日放假”的口号。他说, 民俗学属于千百万人民群众, 民俗学者要独立思索, 要有批判精神, 要有实践品格, 应该对自己的民族负责, 对民族的历史负责, 对社会发展负责, 对民间百姓负责。一位学者没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良心, 学问做多大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此之前, 我们还可以看到多家媒体上关于他多年来把社会实践与田野作业训练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沿黄河考察, 多次向社会呼吁保护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他是我们国家第一批签名呼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学者。的确, 责任与使命都离不开锲而不舍的追求, 也离不开意志、毅力、信念相伴生的困窘的砥砺与磨炼。许多人谈起当年他身心交瘁, 在病床上读完《十三经》, 读完《二十二子》, 读完《二十四史》, 在穷乡僻壤中心系世界, 除熟练掌握英语, 还自学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外语, 都感慨不已。他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 一写就是百万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学读书时发表第一篇民俗学论文开始, 迄今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 出版了20余部著作。同时, 他主编《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书系》等大型丛书, 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 还担任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地域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常常马不停蹄, 应邀到各地宣讲民间文化的价值及其抢救保护的重要意义。他连续获得三届 (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在神话、庙会文化、中国民间文学史等领域受到学术界与社会的高度评价。他的《中国民间文学史》是“自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个人完成的民间文学史著作”, 自2001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 在国内外获得好评, 成为全国许多高校的教材, 被中央民族大学、台湾国立花莲师范学院等高校作为博士生招生考试重要参考书。他关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民间文学通史的著作, 洋洋洒洒, 百万言多。有学者称, 这是一个奇迹。他的关于庙会文化的著作, 一部接一部, 其资料扎实、见解独到, 其间透露的勤奋与功力都令人难解。他还是一个作家, 当今少见的学者型作家, 曾经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 (一、二、三) 《清明上河》 (一、二) 《少年英雄江格尔》等文学作品, 与他的学术著作交相辉映。如果没有执著而崇高的追求, 如果没有长期奔波跋涉、深入底层社会的经历, 如果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 如果没有熟稔古代典籍的学术积累, 如果没有对于学科发展的洞彻, 就不会有这激昂的声音。读了他的著作, 了解了他的经历, 再来看他“保卫春节宣言”的提出, 应该说, 这既不是哗众取宠, 也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都是自然而为。与当前学界普遍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的风气相比, 高有鹏提出的保卫春节、守护民族传统, 包括建设民俗社区的主张都如此厚重, 就是最典型的理论创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篇3

关键字 民族节日 民族体育文化 女儿会

一、民族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区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很多节日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交流的平台,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女儿会等,这些民族节日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有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有歌舞戏曲搭台的社交节日、有欢庆丰收的节日等,各民族的节日由于其异质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族人的关注与参与。如今的民族节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基础上,原来宣传迷信封建色彩的一些活动内容已经被淘汰,如今的节日文化不仅在于娱乐大众更重要的是弘扬本民族文化。

二、民族节日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渊源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在于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在本民族内部世代相传,更是吸引其它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节日文化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这恐怕很难界定,因为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节日一直贯穿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本民族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者的渊源很难述说清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民族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个相互影响过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的,如在白族的三月街中我们可以看到赛马、绕三灵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彝族的火把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彝族跳乐、在土家族的舍巴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摆手舞、抢红灯等民族传统体育,所以民族节日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分不开的,两者是一个交融的过程。

而在新的时期民族节日文化成为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窗口,不仅是娱乐人的方式,更发展成为物质交流、文化传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的起源与发展

相传,土家“女儿会”源于明朝末年,清雍正13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女儿会”被禁止。辛亥革命后,“女儿会”又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恩施州年年都要举办展示民族风情的盛大女儿会,使其成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土家族的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传统的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2]。通过喜庆繁华而又朴素典雅的“女儿会”,能让人感受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与灵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恩施土家族的女儿会发展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过程中实现了由乡村——城市——风景区——城市这样一个空间转换的过程,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土家女儿会,从内容来看,女儿会己由单纯的以物资交流为媒寻找意中人发展到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多功能集会。

四、土家女儿会与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

六十年代,土家族的女儿会主要以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为主要项目,到了农历7月12这天,各乡村以及边区乡村组织的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依次上场献艺,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真是应有尽有,异彩纷呈[2]。而后的一段文革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使得土家族的女儿会也慢慢凋零,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的实施以来,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力度加大,鄂西在改名为恩施以后,土家女儿会也慢慢开始了复苏。1979年,红土乡开始恢复“文革”中断的石灰窑女儿会,四县边区农民组织文娱体育代表队,开展传统比赛活动。主要文艺活动是吹锣鼓、傩戏和自编自演节目,体育比赛加入了扳手劲、抵下巴劲、举杠铃、踢毽子,集体项目有拔河、篮球比赛[2]。从以上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中的女儿会中,摆手舞、板凳龙这些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一直伴随着女儿会的发展来发展。如今为了保护土家女儿会这一文化遗产,在恩施州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女儿会已经正式注册商标,成为继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之后的又一恩施土家新名片。

五、新时期下恩施土家女儿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繁荣之路

2010年农历七月十二,又一届的恩施土家女儿会拉开了序幕,吸引了州内外15000人来参与相亲,还有武汉、重庆旅游团组成的相亲团,规模是历届最大。在早上的开幕式表演中,具有浓郁特色的土家文化被拉上舞台,有原生态唱法撒叶尔荷,恩施曲艺竹琴,大型舞蹈欢乐女儿会,还有土家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摆手舞,让本地人感受着欢快浓烈的节日气氛,让外地人大饱眼福,过足了一把东方情人节的瘾。在这次女儿会上还举办了少数民族工艺展,和土家文化论坛,内容多样,把土家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一)倾力打造女儿会名片

在2010年恩施女儿会开幕式上,市长秦斌说到:恩施三张名片之一女儿会的打造有效的提高了恩施知名度,促进了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只有做好女儿会的宣传工作,把外地游客吸引到女儿会,我们的少数民族体育展演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才有广泛的受众,才有向外推介的窗口。现在恩施每年农历7月12的女儿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力度上还应该加大,活动内容上应该继续丰富,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借女儿会契机来观光旅游、考察、洽谈贸易,为恩施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商贸发展打开一条新出路。同时体育旅游是一个新的朝阳产业,民族传统体育凭借它的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强等特点越来越被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民族体育多彩的民族特色,神奇的文化魅力,将会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参观,推进民族文化的向外传播,推动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3]。在女儿会的宣传工作中民族体育即是为女儿会提供新的看点,而女儿会即为民族体育提高展示的平台,二者共同发展

(二)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展演

目前恩施土家族地区开展推广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摆手舞、高脚马、肉莲响、绵竹球等,而在女儿会上有所展示的就只有摆手舞一项,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女儿会就与土家民族传统体育联姻,但是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并不多,主要以舞蹈文化居多,然而土家族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展示平台。如在2009年的春晚上,来自湖北民族学院的20名男生在土家粗狂、灵动的音乐声中将高脚马进行了完美的演绎,而高脚马也同样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体育会上湖北代表团的囊金项目,而这些选手也多出自恩施。从这些成绩来看恩施值得展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远远不止摆手舞这一项,只是摆手舞是被外界所知最多的土家族体育,但是在全年的女儿会上我们也只是看到了简单的舞台式的表演,在土家人的传统生活中摆手舞不是用来表演的,是要亲身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更好的传承摆手舞,我们不应该让她停留在远远的舞台上,而应该真切的让人们参与进来。

所以在女儿会上特设一个民族体育展演和参与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吸引让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外地人,增加女儿会的看点和趣味性,更是对民族体育的弘扬和推广途径之一。

(三)与学院联手加大民族体育人才培养

在历届的女儿会上我们看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多是有恩施文工团和恩施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进行表演的,趋向舞蹈化,而体育方面的人才参与进来的寥寥无几,但是恩施土家族的民族体育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能力承担得起展演和传承民族体育的重担,应该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特别是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历来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摆手舞这些具有健身休闲的民族体育如果只是一味的舞蹈化未免会失去原来的面貌,摆手舞也多是由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所演变而来,是一种战舞,尚武精神的缺失必会带来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的优势就是相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可以更好的展现这种尚武的精神。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率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并规定“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现在湖北民族学院有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还是和其他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样,一味的从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而往民族相关单位方向发展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给我们恩施在举行这样的民族节日时,由于民族体育专业相关人员的缺失必定带来在节日活动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不够,就会出现偏舞轻体得现象。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土家学子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向民族工作方向的其它事业单位发展,不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更是进一步的为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服务,真正实现我们作为一个土家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56.

[2]http://www.nverhui.com/nverhui/es_2011_199.html.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篇4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小学生作文大全

除了放爆竹以外,贴春联更是沿袭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它的踪迹。而春联流传至今,更是丰富多彩,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展现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歌颂美好生活的:“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风俗。“福”字代表了福气、福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还有很多人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取的“福”倒,福到了的意思。怎么样,我们的祖先很有才吧。除此之外,在祖国的各地,还有拜年、守岁、包饺子、蒸年糕、贴年画等很多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团团圆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著名诗句《元日》。不仅生动地告诉我们宋代过春节喝屠苏酒和贴桃符的习俗,还寄托了诗人对新年的祝福。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描写春节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北宋苏轼的《守岁》、南宋文天祥的《除夜》 等,大多表达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5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我们家也不例外,全家人一起包粽子。妈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提议:每个人包三个特别的粽子,在其中一个粽子里面放上与众不同的馅料,比如:硬币,大红枣……等。吃到这些独特配料的人就要给大家派发红包。

你们猜,我放了什么?告诉你们吧,我放了芥末。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谈谈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粽子烧好了,解开扎藤,剥开粽叶,粽子们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粽香,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真是棒极了!

爸爸忍不住吃了一口,只见爸爸马上皱起眉毛,伸出舌头说:“辣死我了,辣死我了!”我跑过去,看了看粽子里面,原来是我包的芥末馅儿,我哈哈大笑地说:“爸爸你破产了,要给我们每人一块钱的红包!”爸爸哭丧着脸说:“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全家人一听都哈哈大笑。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祭奠英烈的日子到了。

这天下着朦胧的细雨,雾挡住了我和奶奶的视线。终于到了杨开慧奶奶的烈士陵园,这里是为了纪念杨开慧奶奶及其家族所建立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手捧着一大束菊花,拾阶而上来到杨开慧奶奶的汉白玉雕像前,看到雕像,就可以想到当年的生活是那么的艰难困苦。虽然杨开慧奶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为了革命英勇献身,但是她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献出手中的鲜花并深深地向雕像鞠躬以表达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祖先和英烈。追忆先人是让我们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者。英烈是无数英勇牺牲的战士的称号,追忆他们是因为有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仅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为美好的明天而要发愤图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篇7

一、活动目的

1.开阔视野,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积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学材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累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激发初中学生热爱我国古代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二、活动内容和做法

准备过程

1.在班中挑选五到六人组成小记者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同学、老师、家长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保留影音资料,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2.班内其余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围绕本节课的四个活动主题(主题内容详见活动过程),用一周的时间,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3.教师进行指导,即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的资料共享交流,组织学生制作上课使用的PPT用件。

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采用四组计分评比的形式,通过四个环节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优胜组,教师适当予以奖励。

活动过程

1.由小记者团的代表宣读调查报告,阐明传统节日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2.主题活动一:传统节日与民间传说。

本版块采用讲故事演讲的方式,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传说或者神话故事。教师规定评比标准:讲述过程吐字清晰、语言流利、声音洪亮,内容生动、吸引人,选材新颖。时间不超过4分钟。

四组讲完后,由学生投票评选最佳演讲者(为保证公平,本组同学不能选举本组选手,只能从另外三位选手中选出一人)。按照得票多少依次记6、4、2、0分。

3.主题活动二:古诗文中的传统节日。

本版块,主持人用PPT的形式在大屏幕上投影12句古诗,根据诗句判断节日,由四组同学依次进行回答。每次每组只能由一名同学回答,如果答错或者回答不出则由下一组进行回答,答对得1分。本环节可设置附加分,如果有同学在12句古诗之外说出新的诗句,可额外得1分。

4.主题活动三: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

本版块采用演讲方式,与第一板块不同,本环节将采用抽签的形式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同学进行主题为“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演讲。教师规定评比标准:讲述过程吐字清晰、语言流利、声音洪亮,演讲内容主题清晰,论证合理,贴近生活。时间不超过4分钟。

评分规则同第一板块。

5.主题活动四:我的______节。

本版块为课下板块,由每组选出两篇题为《我的______节》的优秀作文,在班级博客或者班级论坛、贴吧等网络共享平台进行展示,由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举。(投票可以采用线上的实名制投票方式,也可以由教师在线下组织进行)

评分规则同第一环节。

6.由教师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活动结果的公布、颁奖、总结活动。

附录:

一、学生搜集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元宵](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杜牧《清明》)

4.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七夕](杜牧《秋夕》)

5.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王安石《元日》)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苏轼《水调歌头》)

8.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秦观《鹊桥仙》)

9.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李朴《中秋》)

10.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李静山《节令门·端阳》)

二、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相关文章展示,引发学生讨论

“中国情人节”七夕在欢乐和争议中度过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到了,无数中国人再次沉浸在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传说中。人们在祝福美好爱情的同时,也在呼唤中国的情人节。

19日,中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上午,围绕“有缘千里来相会”主题,黄山脚下举办了“首届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对情侣,在翡翠谷景区举行了集体新婚仪式。

借“七夕”传情递意的姑娘小伙子不少,连一些少数民族情侣也喜欢上了这个传统节日。在乌鲁木齐水磨沟公园举办的相亲大会上,回族、维吾尔族、满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青年争相报名参加“鹊桥相会”。

商家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在上海,处处可感受到商家促销玫瑰花、巧克力的热度。上海市闵行区的扬宇鲜花店工作人员杨先生说,最近几天店里的订单数每天都超过了100,是平时的10倍以上。

在被称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举办了首届中国乞巧旅游文化节,来自甘肃省内外客商及各界群众3万余人参加了开幕仪式。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牵牛星与织女星七夕相会的传说。《诗经》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此后的千百年中,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无数人感叹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无数人期盼他们金风玉露再相逢,也期盼人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每逢七夕,在夏日的星光下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故事成为万千个中国孩子的美好记忆。

“遭遇再大的困难也不改变对爱情的忠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爱情的诠释,也是七夕节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

有着这么多美好内容的七夕节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呢?许多专家学者和民众为此发出急切的呼唤。

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担任总监的索女士坦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忠贞的爱情,我们为什么要守着七夕这个合适的载体弃之不用,反而热衷于西方情人节?”

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的王洲洋则说,七夕是中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过。他无奈地说:“难道让我们在学校里杀鸡沐浴祈祷祭拜不成?如果也送玫瑰、巧克力,倒好像剽窃了西方情人节的东西。”

王洲洋所说的玫瑰、巧克力,正是西方情人节的符号,但七夕的符号是什么,大多数人说不清、道不明,这是七夕难以大众化的硬伤。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王晓莉认为,年轻人过西方情人节,尽管不知其文化背景,但总还懂得献玫瑰、送巧克力等形式。相比之下,七夕的习俗越来越不为公众熟知。“传统文化知识这一课,应该尽快补上。”

(选自新华网)

三、问卷调查设计样例:

1.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说出几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名称?

A.三个B.四个C.四个以上

D.两个及以下

2.你能说出几个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及传说?

A.三个B.四个C.四个以上

D.两个及以下

3.你会背诵几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

A.三首B.四首C.四首以上

D.两首及以下

4.在你的家庭中,谁更加看重中国传统节日?

A.自己、兄弟姐妹B.父母辈

C.祖父母辈D.都不在乎

5.你的家庭最重视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

A.春节B.中秋C.端午D.其他

6.除了饮食文化,你对传统节日的其他习俗了解吗?

A.了解一些B.非常了解C.几乎不知道

7.相比传统节日,西方节日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吗?

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 篇8

数不尽的民族节日,展现着云南的最炫民族风。云南民族众多,节日多姿多彩,节日文化异彩纷呈。这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民族意识、古风遗俗的个性化表达,能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乐、求异的心理需求,引得无数游客、学者前来一探究竟。

云南民族节日具有集体性的特点。民族节日是全民族共同参加的活动,比如彝族火把节和傣族泼水节,是全部成员自发组织参加的集体活动。即使有的节日活动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参加的,比如纳西族一年春秋冬三次的祭祖节,虽然只是由家庭成员独立完成,但也是同民族在相同的时间、用同样的方式共同进行的。

云南民族节日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民族节日蕴含着强化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是民族群体共同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比如,每年的伊斯兰历九月为斋月,入了斋月,回族年满十二岁的男性和年满九岁的女性且身体健康者,都要封斋,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云南民族节日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的特点。各民族的节日活动通常集服饰、饮食、宗教和艺术等为一体,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可以探知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民俗风情。比如,彝族是火的民族,其民族性格像火一样,刚强、粗犷、强悍。一方面,彝族多数居住在气候温寒的山区、半山区,火塘里的火常年不熄。另一方面,彝族为旱地作物民族,过去的刀耕火种离不开火。所以,彝族颇为崇拜火,火把节也成为了彝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本文主要以禳灾祈福、岁首年节和情爱娱乐节日等几个主要类别展开介绍。

祈福饮酒话升平 神佑祺祥颂平安

在云南生生不息的二十六个民族,始终坚持着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信仰,使得祭拜和祈福成为每个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中的重要篇章。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佤族摸你黑、藏族沐浴节等等,各民族用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方式,祈求天地神灵给予护佑与福报。

“祈福驱魔有佳节,尼翔凤翥传福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云南楚雄等地的彝族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每到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跳舞狂欢,欢度火把节。

崇拜火是彝族的传统文化,在火把节举行祭火大典,撒火把,围着火塘跳左脚舞,祝福生活红红火火,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祈福光明、祝福生活美满幸福的传统仪式。

祭火大典分为请火、颂火、祭火、尾声四个篇章。首先,彝家儿女唱起火的歌谣,跳起激情洋溢的舞蹈。待原生态的祭祀鼓舞结束之后,由德高望重的毕摩念诵祭祀火神的毕摩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诵经祈福之后,毕摩钻木取火,随着缕缕青烟升起,彝族火把节的火种被点燃。随后,伴随着彝族的大号、羊皮鼓舞,大家纷纷点燃象征吉祥、丰收、幸福的火把,并加入到火把巡游队伍中。撒火把是彝族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越来越好的重要仪式。

在熊熊火光的映照下,天空礼花齐放,璀璨夺目,火把节拉开了序幕。彝族人民围着火把跳起了欢快的左脚舞,跳出了彝家人的热情和好客,跳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与彝族一样,祭竜节也是哈尼族为来年祈福的节日。哈尼族的每年举行两次祭竜节,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主要祭祀寨神,是为了祈求灭灾降福,人畜兴旺。每年农历三月第一轮属龙日为三月竜,属于农业祭祀,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哈尼族的祖先都要在寨头栽上一棵树,称为竜树。在哈尼族的意识里,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而每年两次的祭竜活动便在竜树下举行。

每到祭竜节,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拿三月竜来说,献祭品、唱颂祈福辞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三月竜这一天,由每户选出一位男性代表带着自己家的祭品(一只鸡、一把香、一撮茶、一壶酒,红、黄、白糯米饭各一碗)参加公祭。祭祀开始,先将祭品交给主祭者献于竜台,这期间,摆到谁的祭品,谁就叩头。祭祀结束后,开始饮酒吃饭,唱颂祈福辞,祈求竜神保佑村寨平安,幸福吉祥。

居住在云南的其他各少数民族也多有自己民族的各式禳灾祈福的节日和仪式活动。祛灾祈福既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跟彝族火把节和哈尼族祭竜节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禳灾祈福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节日风俗中共有的元素之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辞旧岁、迎新年历来是最隆重的仪式。跟汉族欢度春节一样,少数民族也有隆重的辞旧迎新的节日风俗。比如,藏族的藏历新年、傣族的泼水节,普米族的吾昔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彝族的十月新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怀着同样的情怀、同样的愿景,用自己最好的姿态从昨天走向明天,从过去走向未来。

随着藏历新年的到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人民便忙着置办年货、打扫房屋、排练节目,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喜庆气氛。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族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期间一般要举行赛马、赛牦牛、跳锅庄、跳情舞、对山歌、看藏戏等娱乐活动,喜庆气氛极浓。

为欢度藏历新年,藏族人民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操办各种年货。二十九日晚饭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图案,还要在房梁上画很多白粉点,表示来年粮食满屋。当天晚上,一般要进行驱邪活动,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

nlc202309082146

藏历二十九日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在厨柜或桌子上放上各种油炸果、装满小麦和糟把的双斗、背棵苗、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或面捏羊头、糖果、酥汕茶、青稞洒等,供奉所信仰的神,以示自己的虔诚,这一点跟汉族新年供奉祖先十分相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活动。比如家庭主妇还要提前煮好放有红糖和碎奶渣的青稞酒,等到午夜时就分送给已经睡在被窝里的家人喝。第二天早上,鸡一叫,家庭主妇就要到水井或泉边撒上五谷,并且背回第一桶洁净的水,藏民称其为“夏曲”。回到家,待全家老小全部洗漱完毕,依序坐定后,家中的女性长辈(一般为母亲)便端起吉祥双斗,向全家祝福:“扎西德勒彭松惜!”(祝吉祥如意又圆满)。然后,全家人抓一把斗中的糟粑对空抛撒,品尝少许并回祝:“阿妈巴珠贡康桑!”(愿慈母安乐又康健)。相互祝愿以后,便开始就餐,当天早上的早餐一般为放有碎肉骨头和碎奶渣的麦粒粥和绵羊头。

藏历新年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一般不串门,第三天就开始省亲访友,相互请客,一般延续一个星期。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藏族人民迈入了新的一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居住在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人民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年——阔时节。以前,傈僳族新年的日子根据季节变迁来决定,如今为了方便起见,已将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定为阔时节。

傈僳族过阔时节有诸多讲究。例如节前要进行大扫除,一边清扫,一边念着“清扫词”,最后还必须把清扫出来的烟灰倒出去,象征着除去秽气。然后,傈僳族人家便开始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祈求新的一年丰衣足食。青年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提前将节日的活动场所装扮好。

阔时节第一天,各家各户采来青松枝叶,将其铺撒在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然后,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一般由祭师毕扒主持。仪式开始,大家合力在草坪中央栽上一棵松树,在树枝上挂上弩箭和傈僳族姑娘精心准备的飘带或者衣物,将装满荞麦的大箩放在树下,并在周围摆上十二筐小箩荞麦、十二坛新酒,象征一年十二月。然后,毕扒开始念诵民族历史,祝福新年吉祥如意。紧接着,毕扒带着十二对男女青年吹着葫芦笙,唱着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十二棵小松树,栽在十二个小谷箩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最后,将十二坛荞麦酒分给大家喝,喝完便开始载歌载舞过新年了。

阔时节期间,人们极尽欢娱,喝酒玩乐,唱起欢乐的调子“优叶”“木刮”,唱起古老的“狩猎歌”“婚嫁歌”“寻亲歌”,跳起欢乐的“牵俄舞”“古战舞”“相亲舞”,只要一听见这唱歌、跳舞的声音,就知道那里正在过着快乐的“阔时节”。

过完阔时节,傈僳族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年,而对于居住在丽江宁蒗和怒江兰坪的普米族而言,新的一年则始于“吾昔节”。“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吾昔”简言之就是新年的意思,时间一般是在农历腊月初,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吾昔节前,普米族人民便早早地开始为过节做足了准备。首先,要将家里收拾干净,将被褥、衣物等清洗干净,打扫卫生,修整火塘、神台等,使家里洁净明亮。同时准备好过年所需的物资,砍柴、碾米、磨面、杀猪、宰羊,煮好“苏里玛酒”和青稞酒。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吾昔节也如期而至了。

每到吾昔节,普米族都要举行神秘的祭祀仪式:“敬锅庄”“锅庄舞”。在地上撒上代表四季长青的“青松”,要“跑水塘”、举办“成年礼”(节日期间如果有年满十三岁的少男少女,由母亲主持为他们举行“穿裤子礼”“穿裙子礼”等成年仪式)等等。在充满宗教色彩的味道中,新的一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辞旧迎新是生活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岁月匆匆而过最好的见证。日月更迭,季节变换,不变的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吟唱着“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的乐章。虽然藏族的藏历新年、傈僳族的阔时节和普米族的吾昔节只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岁首年节中的沧海一粟,但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人民载歌载舞庆祝新生活,期待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祈祷新生活越过越好的美好愿景却是一样的。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文学创作的主要主题之一,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至今,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诗句脍炙人口,将爱情的美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充满遐想。当下,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已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节日之一。而如果身处云南的话,你会发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过不完的情人节,汉族的七夕节、苗族的踩花山节、壮族的歌圩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傣族的开门节……在既浪漫又古朴纯真的气息中,二十六个民族留下了诸多关于爱情的千古绝唱。

在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临沧,佤族人民合着鼓点,跳起了粗犷、优美的木鼓舞,同时也铺开了追寻爱情的甜蜜篇章。佤族的情人节源于佤族先民原始的生活,是不定时、不定期的,在新米节、木鼓节等节日期间,各村落十五六岁的男青年们就开始串姑娘了。先由姑娘们选定一户人家,在一起玩耍。男青年们就相约着到那家去串姑娘。见面时,姑娘会为新意的小伙子梳头。在梳头过程中,双方用谈话、眼神、动作等相互传递信息。如果互有好感,男方就会把随身携带的小物件,如一枚山间采集的小石头,一串漂亮的野果,一包鲜嫩的茶叶送给姑娘。如果姑娘接受了,两人就先相约着到山上聆听树上飞鸟和林间野兽的叫声,如果叫声主凶,就必须马上赶回家,让家里的老人杀鸡看卦,如若鸡褂仍是凶相,这对情人就宣告分手;相反,如果鸟和野兽的叫声是吉祥的预兆,这对情人就可以定亲了。定亲仪式一般由女方的舅舅主持。定亲时,男方大多送来盐巴、水酒、橄榄、牛粉肠、茶叶等信物,女方则回复木棉花棉毯、手工织的衣物的物品、农具等。这一天,佤族人民汇聚在一起,杀鸡做鸡肉粥,庆祝有情人收获爱情的果实。定亲仪式最后,佤族小伙会从腰间取下一块白色的土布(家里长辈事先准备好的手工织品),两人咬破手指,在土布上染上几滴血,并且收藏终生,意为佤族的恋情永不褪色。

大理苍山云弄峰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蝴蝶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是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与金花相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白族的男女青年都会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蝴蝶泉边,对唱白族情歌,跳起欢乐的“三节棒”舞蹈。在歌舞的海洋里,爱情的甜蜜慢慢发酵,互生爱慕之情的两颗心慢慢靠近。

在蝴蝶泉边相遇、相恋的有情人相约着到亲戚朋友家去品尝大理的乳扇、砂锅鱼头汤等;或乘坐轮船,到洱海一游,相恋的幸福在这一刻无限膨胀。

对于白族而言,无论在风景秀美的大理,还是在山明水秀的怒江,从蝴蝶泉边的恋歌到剑川石宝山上的爱情千古绝唱,白族人民用委婉动听的白族调对唱诉说着一段又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自古以来,对忠贞爱情的追寻是没有民族之分的。不论是佤族的串姑娘,还是白族的以歌传情,都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追寻爱情、歌颂爱情的缩影。尽管在这些民族中有很多都没有明确的情人节,但是却具有古老的情人节风俗,很多节日都能成为爱情滋生的温床。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以娱乐为主的节日都是情人节,每一个爱情降临的日子也都是情人节。

不胜枚举的少数民族节日串成云南的三百六十五天,使得云南从年初到年尾都喜庆不断。每次庆祝节日都是一场文化的盛宴:绚丽多姿的服饰,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古老悠扬的歌调,令人痴迷的舞蹈……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游客。近年来,乘着节庆旅游的春风,云南民族节日文化发展正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9

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我最喜欢过端午节,因为可以吃到我最喜欢的粽子。

那天妈妈会包两种粽子。一种是蜜枣粽,另一种是平阳特色的肉粽――“猫咪粽”。先把洗好的粽叶、麻绳、蜜枣、糯米放在桌子上,接着把泡好的香菇、五花肉、五香干、葱切丁,再放一些虾皮,最后全部搅拌均匀也放到桌上就可以包了。首先把两条粽叶叠在一起卷成圆锥形,再往里面倒一勺糯米,接着把馅放进去,然后再放一点糯米左手用力捏住两端,右手用力按压一下糯米盖上棕叶折到一边,最后用麻绳捆住,一个肉粽就包好啦!蜜枣粽和肉粽包法基本是一样的,就是里面的馅是一颗蜜枣。最后,在高压锅里煮熟就可以吃了。

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蜜枣粽,扒开它的“衣服”咬了一口又香又甜好吃极了!吃着粽子,让我想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们来跳舞。吃粽子,赛龙舟,高高兴兴过端午。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10

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吗?它的来历呀,还得从古代说起。古时候,有个叫屈原的诗人,他听说自己的国家被邻国打败了,就投入江中自杀了。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便包出一个个粽子,投入江中。

每到端午节,我外婆都会包满满一锅粽子给我们吃。

粽子,外面是箬竹叶,略呈三角体。里面便是雪白的糯米,最中间还有一个金色的蛋黄。剥开粽叶,一股清香便钻进我的鼻子中玩耍。“啊呜”一口吃了它,哎呀,这可真好吃!吃完了,我们就出门了。

出门干啥呀?出门看赛龙舟。“咚—咚—”这种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响起。“加油!加油!”我呐喊着。哇!红龙赢了,太好了!

珍视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 篇11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 弘扬 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有多少,大大小小,放假的不放假的,也有二三十来个。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节”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思考,本人对本院高职生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同学不能准确说出我国重大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的由来,更不清楚这些节日的习俗,在一些同学的印象里,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元宵节就是吃元宵(汤圆),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中国传统节日在不少大学生面前变成了“吃货节”,相反他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倒十分热衷,头头是道。由此看来,当今大学生不知传统节日并非笑话,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那里显得苍白而尴尬!然而,传统节日并非需要多么高的学历、多么深的学问才知晓,那么为什么不少人知之不多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考量。

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

1.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它以四时为框架,以文化为脉络,几乎包罗万象的涉及节气、艺术、饮食、处事、礼节、养生、服饰、民俗等文化元素,处处蕴含着中华民族流传千百年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3.中华民族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美好动人的情感,动人心弦的传奇,亘古未变的情结,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这些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融化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

二、以节日为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传统节日,是文化模式中最生动、最具个性意义的内容之一。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文化风情,不易感知的文化底蕴,都会在节日里鲜活地、生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节日文化具有相对独特、多元融合、种类和遗存丰富的特点。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现有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2.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要不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仍然要把握传统节日的内涵,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获得对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精髓的认同,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对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又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节日正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传统节日,既有物质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且,任何文化遗产的保护,活态的保护远胜于静态的保护;大众参与的保护,远胜于单个传承人的保护。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大众共同参与的方式得以生生不息。

4.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需要载体的。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知节日,可以知历史,知感恩,知文明,知文化;知节日,能梦想,能憧憬,能期盼,能精诚团结,能戮力同心……传统节日仿若一根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它们有中华民族的根、有中华民族的血肉、有中华民族的灵魂、有中华民族的风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而建设、规划好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1.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节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2.多方位开掘课程的人文内涵

进行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研究,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通过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一年中节日时序为线索,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某个节日为契机,创设“节日情境”,将班级学生按人数、男女比例、不同民族分成若干个小组(以节日的数量为依据,每小组5-8人为宜),每小组分2-3个汉族及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确定一名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做小组长,带领各自组员在课前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节日起源、发展、传说、故事、饮食、节日活动、意义及相关诗文等),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融入各自家乡的地方文化,并将准备的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中推选出一名优秀的代表展示小组的准备成果,给大家清晰的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这样,既让大家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参与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既有相互竞争,又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知识的内化,并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学习、接受、弘扬和传承节日文化。

4.丰富校园的节日文化活动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能力和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节日期间,要以节日为载体,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清明踏青扫墓、端午举办体育竞技、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文演讲、中秋赏月、诗文朗诵等,同时,召开主题班会,更新学习园地及校园宣传栏的内容,校园之声及电视台及时播放相关节日的节目,加强节日文化宣传力度,重视生活文化这种“无形的教育”,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节日的文化氛围,修身的人文氛围,感受到节日文化的厚重底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传承节日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驿站,节日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是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文化是在传播与传承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保护、弘扬和传承节日文化的最佳场所,时下,对于传统节日,当代大学生不能在只是简单的过成“吃货节”或享受几个假日,而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生活态度,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认识。要让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回归传统,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正确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拾一份精神文明的信仰,引导学生在心灵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的殿堂,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吴艳霞.挖掘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涵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例证与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2).

[2]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12(3).

[3]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

[4]代长河.中华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J].北京农业,2014(11).

[5]袁娟.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重认[J].城市地理,2015(4).

[基金项目:2014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课题“以节日为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华夏文明”(项目编号:2014B--151)。]

上一篇:最美的歌词下一篇:安徽村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