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优秀教案设计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写作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倾听课文示范录音,积累字词(注意正音)
1、字音积累
钝(dùn)响 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
悚(sǒng)然 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淡(dàn)然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脸颊(jiá)
沸反盈(yíng)天 贺家墺(ào)絮絮(xù)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 wéi)讪讪(shàn)咀嚼(jǔ)(jué)
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窈(yǎo)陷 惴惴(zhuì)歆享(xīn)(xiǎng)
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
2、字形积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别)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 形骸(惊骇 弹劾)惴惴(揣摩 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师生互动合作完成)
叙述顺 序情节内容时间
倒 叙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三个半月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两年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约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五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五、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总结明确关键词: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
倒叙的作用: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历程。
2尝试分析、归纳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先请一个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评析、补充。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谱”简表。
祥林嫂年谱简表
到鲁镇以前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3.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师生对话、互动,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论 特 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后——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再受打击
行 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小结: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其形象特征如下:
①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②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
③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三、探索、简析鲁四老爷形象。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
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
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这段书房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他的动作和语言。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保守、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①一处是: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处是:骂祥林嫂是“谬种”,为什么?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她是“谬种”。(补充“贞节”,理学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甚至提出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灭绝人性。)
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通过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四、小写作:请你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四婶、柳妈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教学步骤:
一、鲁四婶形象分析
师生对话互动明确: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没有把她当人来看。提问: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映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师生对话互动归纳: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
两句话的语气很不一样,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二、柳妈形象分析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师补充解释: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则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群像:
提问:“特意”“满足”表现了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教师引导,明确: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迫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和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提问:作者对众人们的思想感情怎样?
明确:“大家咀嚼鉴赏”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愤激之情。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提问:对于祥林嫂的疑问,“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明确: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五、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问题,写一份发言稿。下节课分小组研讨交流。
第 四 课 时
教学要点:
1.研讨“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2.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
教学步骤:
一、祥林嫂死了,那么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1.研讨明确:大家(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都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凶手,又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根据本文,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封建礼教、思想是怎样杀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礼教与思想为何能够杀人?”
教师补充资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封建礼教主要的内容:
(一)特权思想。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
(三)男尊女卑。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归纳,师生总结归纳明确:
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尤其是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他通过不许祥林嫂参加“祝福”而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虽然封建礼教并不允许这样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却还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本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小结:总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二、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师生研讨总结明确: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鲁四老爷家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祥林嫂又死于祝福欢笑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言。下节课我们一块交流和分享。
四、板书设计:
祝 福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快乐与幸福 苦难与不幸
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满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卖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儿子
胖了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的疤)
被鲁四老爷鄙视
对地狱的恐惧
捐门槛赎罪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参加祭祖仪式被拒绝
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
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而死
本课是五年级校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Photoshop》中图片合成一课, 主要学习内容是熟练掌握图片合成的技巧, 利用图片合成的方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操作能力较强, 乐于参与, 对Photoshop也已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使用Photoshop中的套索、魔术棒等工具对图像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 以及复制、粘贴的方法。设计特色
☆巧妙设计, “两线”并进。本课以“牵手福娃, 传递祝福”为明线, 以“Photoshop图片合成”为暗线。“两线”并进, 互为主体;巧妙设计, 学以致用。
☆传递祝福, 情感熏陶。本课设计与时俱进, 紧扣奥运。以北京奥运的良好契机, 以“牵手福娃, 传递祝福”为主题,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图片合成的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积极、友爱的情感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引导法、游戏教学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选择、复制、合并图层等操作; (2) 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主题模式、任务驱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形式去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获取、采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福娃,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Photoshop不同工具和功能的综合应用。
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素材合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
(见后页表格。)
〖点评〗
在这一节课中, 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比较好的理念和方法都得以体现。张鹏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气氛活跃。我把听课的感受归纳在以下四个关注上。
1.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张老师能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采用奥运福娃进行引课, 通过对奥运福娃的认识, 导出本节课知识内容: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与福娃合影。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合影的任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还能自主地完成美化背景内容。张老师通过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 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 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 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2.关注常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 张老师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实施, 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张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奥运背景的图片, 让学生有意识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 使教学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 教师比较注意自己的语言, 尽量做到了精练、准确, 多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 教师也比较注重用词的专业化。例如张老师在课中经常纠正学生“图层”的说法。
3.关注学生的感受。在教学中, 张老师比较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并适时加以激发, 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张老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如“你今天很积极”“你的想法真的很独特”等。另外,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有难度的任务, 这也是对操作水平的一种提升, 能较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
4. 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写文章要有思路, 上课同样要有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 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这节课紧紧围绕着福娃这样一条主线, 将Photoshop中图像合成、添加背景等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以上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下面我再谈谈有待改进的地方。
1.教师语态。如果能够将语言再和缓一些, 语速相对慢一些, 煽情的地方再多一些, 可能将本节课几个高潮处的气氛推向更高境界, 使气氛更为热烈。
2.教学语言。学生要操作的时候尽量不要提醒, 尽管可能这个时候你讲的是完全正确的, 但学生听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的话非常重要, 就让学生静下来全体广播一下, 否则就不要说。教师的语言要尽量与课堂有关,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转回到课堂的主题上来。
(一)认知目标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1. 理顺情节,理解倒叙的作用,把握人物命运。
2.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3.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1.充分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辅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师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2)相关文学常识填空:鲁迅(1881- 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梳理情节
(1)本文的题目“祝福”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吗?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不是,人生的大不幸都让她摊上了。一出场没有多久就神秘死亡。丧父失子,家破人亡。捐门槛赎罪还不被宽恕。一生勤劳善良,却落得一无所有。
(2)同学概括情节(略)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探求事情的原委,引人入胜;营造悲剧气氛。
(4)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但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祝福”?标题可否改成“祥林嫂”?
明确: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祝福是贯穿全篇的情节线索,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中含有反讽的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1、分析人物形象
(1)每次来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命运处境是不同的。寻找一下祥林嫂三次来鲁镇,因为处境不同,表现在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上的三处不同表现,向鲁迅先生学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年轻,有生命力,忠厚老实,勤劳本分,逆来顺受
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明确:A、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B.、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最后来到鲁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來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如同一具行尸走肉。
设计方案
(二)总体设计
思路方法
1.在讲解背景和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主题。通过鉴赏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别要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进行分析,人物分析按主次的顺序展开。最后在理顺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来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2.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读、研、思、议相结合的方法,避免空洞地分析人物和主题。三维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地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文学常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款取得监生资格。
3.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ɡ)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信息筛选
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时间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合作探究
1.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2.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分析鉴赏
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明确: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守寡的悲惨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遭受的虐待。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明确: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祥林嫂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暗含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
(1)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埋下伏笔。
(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了什么?
明确:①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就被“卖”掉了。
②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
3.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
(1)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2)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明确: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3)小结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的态度。
A.鲁四老爷的态度: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C.人们的态度:“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反映出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
4.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
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分析: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总结:上面就是对祥林嫂一生的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迫改嫁是其悲剧的开始,而这是受族权的唆使。再嫁被认为是“败坏风俗”,夫权视此为奇耻大辱,这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她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一种罪恶感,她所生活的地方也为她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说明这是一个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对再嫁的罪恶感,因而产生了对鬼神的强烈恐惧。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最后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祥林嫂是被极端野蛮、荒诞的封建礼教残害致死的,是被神权所害。课堂小结
谁剥夺了祥林嫂的生存权?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作业设计
1.巩固字词,把握祥林嫂人物形象。
2.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问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设计点评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详细的占有材料,深入挖掘了教材的工具性、知识性以及人文性、思想性,对文本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设计者:王友猛)
【学习目标】
1、积累字音、字形,了解作家、作品及文章背景。
2、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了解倒叙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1、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2、赏析文中倒叙手法及其作用。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法。
2、学生小组讨论。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专集;
二、背景介绍
《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彷徨》的第一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的《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三、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并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四、学生课前认真、细心默读文章,在文章圈点、勾画,并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钝响( ) 监生( ) 朱拓( ) 陈抟老祖( ) 炮烙( )
瘦削不堪( ) 踌躇( )( ) 少不更事( ) 谬种( )
俨然( ) 醉醺醺( ) 驯熟( ) 桌帷( ) 讪讪( )
草窠( ) 执拗( ) 蹙缩( ) 倔强( ) 门槛( )
二、识记并解释下列字形
寒xuān( ) 无精打cǎi( ) 蹒shān( )
沸反盈天(解释):
探究案
【探究内容】
一、本文是一篇长篇小说,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按照小说的要素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内容。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二、本文在叙述手法上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达标检测】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我很sǒng( )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
②我在极短期的踌chú( )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③“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wú( )着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èi( )反盈天的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毕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 气象来。( )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 暄……( )
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
④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
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________(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祝福》教学方案
-----探究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执教 秦选峰
【案例的背景与主题】 1.案例的背景:
鲁迅的《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这之前中国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其一是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封建专制的统治。其二是1919年由知识分子领导的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反帝、反封建和提倡新思想与新文化。《祝福》即完成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出掌临时政府时期。故事以中国20年代浙江东部的农村市镇作为写作背景,当时中国虽然已推翻了专制腐败的满清王朝,但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却还未步入正轨,军阀掌权,到处一片混乱。另一方面,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仍然紧紧地桎梏着百姓,妇女受害尤为严重,当时的农村妇女更惨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邪说的蹂躏和毒害。
2.案例的主题: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四大绳索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3.案例的教学目标:
A.准确把握祥林嫂﹑鲁四老爷等人物的形象特征。
B.探究鲁镇鲁四老爷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C.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4、案例的重、难点:
A.探究鲁镇鲁四老爷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B.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案例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想不想看一段影片? 公元20世纪20年代某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在浙江鲁镇盛大的祝福中,祥林嫂却悲惨的流浪在街头。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单薄褴缕的衣衫,紧紧地包裹着那枯干的躯体,苍白的头发被寒风撩起,那木刻般的无神凄然的面孔,在寒风中没有丝毫的抽动。那双眼本想睁开来看看这最后的世界,看看这些愚昧而又善良的人群,但怎么也抬不起来。她此时,所依赖的,恐怕只有那手中紧紧握着的破竹杆。然而可怜的祥林嫂,在鲁镇盛大的祝福中,悲惨的倒下了。
好,刚才大家观看了祥林嫂寂然死去的影片,她是怎么死的?谁是真正的凶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祝福》。
二、整体感知:
那么谁是残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这节课我们就来专题研究性学习,首先请全体同学了解一些有关案情内容。
1、档案资料:
外貌特征:见课本第17页﹑第20页﹑第15页(按时间顺序的三次肖像描写)生平简介: 27岁丧夫逃到鲁镇,暂时做稳了奴隶,28岁被抓改嫁撞破额角,31岁丧夫失子后再到鲁镇,32岁捐门槛但未赎罪,34被赶出鲁家沦落为乞丐,死前向我询问灵魂,大约38岁欲做奴隶而不得悲惨死掉。
2、案发背景: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
《祝福》即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的时代面貌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3、案发嫌疑人:小说人物 祥林嫂生前所接触的有那些人?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我”等人。
4、案情过程:那么本文的案情结构是怎样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 祝福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叙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师问:课文采用倒叙有何作用?
①从情节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从主题上揭示反封建主题。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祥林嫂被害的有关案情,下面我们就分四个调查组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及早把凶手捉拿归案!
三、探究学习过程。1.成立四个调查组
A组:是否自杀?探究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包括三次肖像的变化)及性格形象 B组:被鲁四老爷﹑四婶杀死,探究鲁四老爷﹑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形象 C组:被柳妈等鲁镇的人合谋杀死,探究柳妈及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形象 D组:被“我”所杀,探究“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形象。2.宣读调查组探究讨论有关要求。
3.各调查组代表分别汇报调查取证详细情况(书面报告)。A组汇报:我组认为祥林嫂不是自杀。
观点:我组一致认为祥林嫂不属自杀,而是他杀!理由如下:
证据:生1:请看祥林嫂的三次肖像变化.生2:再根据她的不幸一生遭遇也能看出, 祥林嫂的人生确实没有春天,她是被逼死的。
结论:我组认为祥林嫂毕尽全力去……佣人,不会自杀而是幕后凶手所杀!报告完毕!师小结: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经历了人生的多次变故摧残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被逼成垂死挣扎的人。三次肖像变化深刻的表现了她逐渐被摧残的命运。那么她的人生有没有春天?祥林嫂经历了逃到鲁镇暂时做稳了奴隶 →被赶出鲁镇欲做奴隶而不得→沦落为乞丐必然死亡的悲惨历程。师述: 祥林嫂的人生没有春天。①祥林嫂在春天死去丈夫;②春天被迫再嫁;③春天痛失爱子;④新春到来之际一命归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这几个最不幸的情节都安排在欢乐美丽的春天,大家说这在文学上采用了什么写法? 以乐衬哀,更有力地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师小结:老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总结祥林嫂的形象。
过渡: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捐了门槛想拼命争取做人的权利,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再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年仅38岁的她会自杀吗?所以A组的分析很有道理。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接下来请听B组的调查报告。
B组汇报:我组认为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鲁四婶杀死的。
观点: 我代表B组陈述调查报告,我组认为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证据: 生3:请看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生4:我组还认为鲁四婶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鲁四婶自始自终只是把祥林嫂当成………鲁四婶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报告完毕!师小节:老师根据B组的回答总结一下。
师述:B组认为鲁四老爷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自私冷酷虚伪的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其实,鲁四老爷是凶手又不是凶手,他只是杀害祥的参与者,真正的幕后凶手应该是鲁四老爷所凭靠的手中的什么?——封建政权(板书)其实,鲁四婶是帮凶又不是帮凶,她也只是杀害祥的参与者,真正的幕后凶手也应该是鲁四老爷所凭靠的封建政权。那柳妈又是什么?接下来请听C组的调查报告。
C组汇报:我组认为祥林嫂是被柳妈等鲁镇的人合谋杀死的。
观点: 生5:我代表C组陈述报告,我组认为祥是被柳妈杀死的。理由如下: 证据: 请看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
结论:从以上线索足以看出毫无同情之心的柳妈……把祥林嫂推向……,她也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
生6:我组还认为鲁镇上的人们都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
证据: 请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鲁镇上的人……。师小节:老师根据C组的回答总结一下。祥林嫂的婆婆为何能随便卖她?祥林嫂有名字吗?为什么永远叫她祥林嫂?在鲁镇为什么祝福祭祀的只允许男人,而女人呢?其实柳妈是帮凶又不是帮凶,她也只是杀害祥的直接参与者,那真正的凶手是谁?
过渡:C组认为祥林嫂生活在这样一个封闭的鲁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冰冷的人群里,以上所有人物合谋杀害了祥林嫂。其实,鲁镇上的人是凶手但又都不是凶手,柳妈等鲁镇的人难道不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吗?其实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幕后凶手很多。
板书①族权:②夫权:③封建礼教。因此族权 夫权 封建礼教等才是杀害祥的真凶,那文中的“我”又怎样呢?
D组汇报:我组认为文中的“我”也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观点:生7:我代表D组陈述调查报告,我组认为文中的“我”也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理由如下:
证据:我们来看文中的“我”对祥林嫂的态度。结论:“我”也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师小节:老师根据D组的回答总结一下。
“我”没有正面回答魂灵的有无,显得很无奈,说明“我”作为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虽同情劳动人民,但灵魂却还受着封建迷信思想的深刻影响。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迷信冷漠,更何况普通的民众?因此说“我”是凶手但又不是凶手,“我”也只是杀害祥的参与者,对祥林嫂的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师问:文中有关封建迷信思想描写的语段很多。
师总结: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祥林嫂是被神权和封建迷信等残害致死的。
板书:神权 封建迷信
四、结案并归纳主题思想。
刚才四个组的调查报告都有一定的道理。祥林嫂不是自杀,鲁镇的人是凶手但又不是真正的凶手。其实,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也都受到了封建观念的驱使。与其说鲁四老爷等人是杀害祥林嫂的直接参与者,还不如说是万恶的封建社会用四大绳索连同封建礼教和迷信,把祥林嫂活活杀死的!他们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他们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齐读两位作家对《祝福》的评价。
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鲁迅的挚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师述: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五、课外拓展延伸。
过渡: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合谋杀害了勤劳善良的祥林嫂,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难道封建思想就只残害了祥林嫂一个人吗?不是,还有千千万万个祥林嫂被无辜的残害着。请学生自由举例例如:
①《孔乙己》中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失魂落魄的穷书生只能站着喝酒,最终悲惨的死去; ②鲁迅的《药》,愚昧的华老栓用沾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为自己的儿子治病,足见其受封建迷信的毒害之深;
③《明天》中的寡妇单四嫂子,她执意守节,将儿子宝儿视作她人生的唯一希望,宝儿的不幸夭折,封建礼教使她失落了明天;
④《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由别离、抗婚到双双徇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扼杀了他们的爱情;
⑤东晋末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在一个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的时代,一对相爱恋人却不能终成眷属,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所拆散,双双徇情化蝶。
由此可见封建思想的罪恶滔天,惨绝人寰!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拯救以上无辜众生的命运?———彻底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消灭封建社会!
六、悲情总结。
旧的封建社会已被绳之以法,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此时他的心里,还在想些什么?愿祥林嫂这个蜷缩着的灵魂在地下安息吧!附板书:
政权 ↙ 夫权 ↘
封建礼教 → 残害祥林嫂的真凶
←封建迷信 族权 ↗ ↖神权 评论(0)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整体感知:
那么谁是残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这节课我们就来专题研究性学习,首先请全体同学了解一些有关案情内容。
1、档案资料:
外貌特征:见课本第17页﹑第20页﹑第15页(按时间顺序的三次肖像描写)生平简介: 27岁丧夫逃到鲁镇,暂时做稳了奴隶,28岁被抓改嫁撞破额角,31岁丧夫失子后再到鲁镇,32岁捐门槛但未赎罪,34被赶出鲁家沦落为乞丐,死前向我询问灵魂,大约38岁欲做奴隶而不得悲惨死掉。
2、案发背景: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
《祝福》即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的时代面貌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3、案发嫌疑人:小说人物 祥林嫂生前所接触的有那些人?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我”等人。
4、案情过程:那么本文的案情结构是怎样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 祝福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叙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师问:课文采用倒叙有何作用?
①从情节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从主题上揭示反封建主题。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祥林嫂被害的有关案情,下面我们就分四个调查组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及早把凶手捉拿归案!
三、探究学习过程。1.成立四个调查组
A组:是否自杀?探究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包括三次肖像的变化)及性格形象 B组:被鲁四老爷﹑四婶杀死,探究鲁四老爷﹑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形象 C组:被柳妈等鲁镇的人合谋杀死,探究柳妈及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形象 D组:被“我”所杀,探究“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形象。2.宣读调查组探究讨论有关要求。
3.各调查组代表分别汇报调查取证详细情况(书面报告)。A组汇报:我组认为祥林嫂不是自杀。
观点:我组一致认为祥林嫂不属自杀,而是他杀!理由如下:
证据:生1:请看祥林嫂的三次肖像变化.生2:再根据她的不幸一生遭遇也能看出, 祥林嫂的人生确实没有春天,她是被逼死的。
结论:我组认为祥林嫂毕尽全力去……佣人,不会自杀而是幕后凶手所杀!报告完毕!师小结: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经历了人生的多次变故摧残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被逼成垂死挣扎的人。三次肖像变化深刻的表现了她逐渐被摧残的命运。那么她的人生有没有春天?祥林嫂经历了逃到鲁镇暂时做稳了奴隶 →被赶出鲁镇欲做奴隶而不得→沦落为乞丐必然死亡的悲惨历程。
师述: 祥林嫂的人生没有春天。①祥林嫂在春天死去丈夫;②春天被迫再嫁;③春天痛失爱子;④新春到来之际一命归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这几个最不幸的情节都安排在欢乐美丽的春天,大家说这在文学上采用了什么写法? 以乐衬哀,更有力地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师小结:老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总结祥林嫂的形象。
过渡: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捐了门槛想拼命争取做人的权利,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再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年仅38岁的她会自杀吗?所以A组的分析很有道理。那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接下来请听B组的调查报告。
B组汇报:我组认为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鲁四婶杀死的。
观点: 我代表B组陈述调查报告,我组认为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证据: 生3:请看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生4:我组还认为鲁四婶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鲁四婶自始自终只是把祥林嫂当成………鲁四婶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报告完毕!师小节:老师根据B组的回答总结一下。
师述:B组认为鲁四老爷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自私冷酷虚伪的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其实,鲁四老爷是凶手又不是凶手,他只是杀害祥的参与者,真正的幕后凶手应该是鲁四老爷所凭靠的手中的什么?——封建政权(板书)其实,鲁四婶是帮凶又不是帮凶,她也只是杀害祥的参与者,真正的幕后凶手也应该是鲁四老爷所凭靠的封建政权。那柳妈又是什么?接下来请听C组的调查报告。
C组汇报:我组认为祥林嫂是被柳妈等鲁镇的人合谋杀死的。
观点: 生5:我代表C组陈述报告,我组认为祥是被柳妈杀死的。理由如下: 证据: 请看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
结论:从以上线索足以看出毫无同情之心的柳妈……把祥林嫂推向……,她也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
生6:我组还认为鲁镇上的人们都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
证据: 请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鲁镇上的人……。师小节:老师根据C组的回答总结一下。
祥林嫂的婆婆为何能随便卖她?祥林嫂有名字吗?为什么永远叫她祥林嫂?在鲁镇为什么祝福祭祀的只允许男人,而女人呢?其实柳妈是帮凶又不是帮凶,她也只是杀害祥的直接参与者,那真正的凶手是谁? 过渡:C组认为祥林嫂生活在这样一个封闭的鲁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冰冷的人群里,以上所有人物合谋杀害了祥林嫂。其实,鲁镇上的人是凶手但又都不是凶手,柳妈等鲁镇的人难道不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吗?其实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幕后凶手很多。
板书①族权:②夫权:③封建礼教。因此族权 夫权 封建礼教等才是杀害祥的真凶,那文中的“我”又怎样呢?
D组汇报:我组认为文中的“我”也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观点:生7:我代表D组陈述调查报告,我组认为文中的“我”也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理由如下:
证据:我们来看文中的“我”对祥林嫂的态度。结论:“我”也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师小节:老师根据D组的回答总结一下。
“我”没有正面回答魂灵的有无,显得很无奈,说明“我”作为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虽同情劳动人民,但灵魂却还受着封建迷信思想的深刻影响。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迷信冷漠,更何况普通的民众?因此说“我”是凶手但又不是凶手,“我”也只是杀害祥的参与者,对祥林嫂的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师问:文中有关封建迷信思想描写的语段很多。
师总结: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祥林嫂是被神权和封建迷信等残害致死的。
板书:神权 封建迷信
四、结案并归纳主题思想。
刚才四个组的调查报告都有一定的道理。祥林嫂不是自杀,鲁镇的人是凶手但又不是真正的凶手。其实,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也都受到了封建观念的驱使。与其说鲁四老爷等人是杀害祥林嫂的直接参与者,还不如说是万恶的封建社会用四大绳索连同封建礼教和迷信,把祥林嫂活活杀死的!他们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他们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齐读两位作家对《祝福》的评价。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鲁迅的挚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师述: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五、课外拓展延伸。
过渡: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合谋杀害了勤劳善良的祥林嫂,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难道封建思想就只残害了祥林嫂一个人吗?不是,还有千千万万个祥林嫂被无辜的残害着。请学生自由举例例如:
①《孔乙己》中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失魂落魄的穷书生只能站着喝酒,最终悲惨的死去; ②鲁迅的《药》,愚昧的华老栓用沾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为自己的儿子治病,足见其受封建迷信的毒害之深;
③《明天》中的寡妇单四嫂子,她执意守节,将儿子宝儿视作她人生的唯一希望,宝儿的不幸夭折,封建礼教使她失落了明天;
④《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由别离、抗婚到双双徇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扼杀了他们的爱情;
⑤东晋末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在一个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的时代,一对相爱恋人却不能终成眷属,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所拆散,双双徇情化蝶。
由此可见封建思想的罪恶滔天,惨绝人寰!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拯救以上无辜众生的命运?———彻底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消灭封建社会!
六、悲情总结。
旧的封建社会已被绳之以法,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此时他的心里,还在想些什么?愿祥林嫂这个蜷缩着的灵魂在地下安息吧!附板书:
香港朗文英语Longman Welcome to English 1B, Chapter4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习eating, sleeping, fighting, hopping, swimming, running; (2) 学习现在进行时态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交际法进行语言学习, 以动物园和森林为情景, 带动物到森林参加运动会为主线进行语言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
学习六个动词及现在分词的变化, 并能用现在进行时对动作做出描述。
〖教学难点〗
现在进行时的单复数变化。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Greeting.2.Sing a song Are you sleeping
设计说明:通过歌曲进行热身, 歌曲内容涉及现在进行时态, 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
Step 2 Presentation
1.T:Brother Bear is sleeping.Are you sleeping?Oh, don’t sleep in class, OK?
出示图片, 学习单词:sleeping, eating, fighting, 句型:The elephant is sleeping.The tigers are fighting.
设计说明:通过歌曲内容, 引出今天所学动物的三个规则动词的分词形式:sleeping, eating, fighting, 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课堂上不能睡觉。
2.出示木栅栏剪纸图片和动物头饰, 引导学生说zoo.
T:Look, The animals are not happy in the zoo.They want to have a big home.
出示大树和小草剪纸图.
T:Look, this is the forest.It is a big home for the animals.
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彩旗横幅剪纸图, 贴于森林图片中。
T:The animals are going to have a race.Let’s open the door.教师打开木栅栏。
教师把动物园中四种动物头像拿出来, 然后进行分组。每种动物用不同的方式到达森林。出示图片, 学习单词:running, swimming, hopping, 并进行板书。
Step 3 Practice
1.Read and make sentences.
设计说明:通过把动物从动物园放出来, 并带到森林的过程, 学习和操练三个不规则动词的分词形式, 并进行情感教育:热爱动物, 给动物一个美好的环境。
2.Chant
What can you see?Look, look, I can see a rabbit hopping near the tree.H-O-P-P-I-N-G.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学习韵文并自编韵文, 掌握句型结构和单词拼写。
Step 4 Application
1.出示龟兔赛跑视频, 教师边看边给故事配音。
2.学生分组操练对话, 然后上台来配音并表演。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给龟兔赛跑配音, 操练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型, 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
Step 5.Affect
PPT出示单词:rabbit, panda, tiger, monkey, zebra, lion, 把黑体的字母拼在一起, 形成单词:animal。最后出示句子:Animals, I love you!
设计说明:教育学生热爱动物, 保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看到这幅画满日落的黄昏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你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描写乡愁的诗异彩纷呈,回忆曾经学过的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唱到今,今天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集体朗读[出示幻灯片]
余光中,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1992年64岁的作者踏上故土,整整43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三、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思乡情结吧!诗歌是跳跃的音符,而欣赏诗歌还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技巧。
一读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握感情
2.个人读。
3.师范读。
4.集体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晴,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
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的?
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候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着热泪盼望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五、链接课外,比较阅读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多少像余老一样的思乡人与大陆亲人的牵挂,共同欣赏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乡愁》,比较它们的异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别离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相同:都是选择几个意象或画面来表达乡愁,都是抒情诗。
不同:ɑ.余诗情感忧郁深沉,席诗情感细腻。b.席诗是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由个人到家国更有深度。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根据情况选做A和B)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去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故乡同样是我们平凡人灵魂的归依。A、大家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句式,以乡愁开头,巧设比喻,发挥想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B、时代在变,我们表达乡愁的方式有多样,承载乡愁的物什也有多种表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自己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借此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感情。
七、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乡 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我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父亲在那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节长长的列车
我在里头
亲人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
山东在那头
——潘秀言(我是一位异地教书的游子)
八、链接时事,了解政治动态
致远同事温情的关怀,孩子亲切的问侯铸就了云淡风轻的幸福,抚慰了我的乡愁,那谁又能抚慰余光中的乡愁,温暖他的人生呢?(各抒已见)
甲生:余爷爷,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乙生:杨柳枯了,它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它有再开的时候;而你去了,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台湾!
师:我们许多同学都希望台湾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有没有?有,《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取决于两岸决策者的政治选择和集中海峡两岸高层的智慧,创统一千古业绩,也了却余老平生的夙愿。
图片欣赏——两岸关系
①团团圆圆赴台,成两岸友好使者。
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绚丽的紫荆花化作东方之珠的微笑,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澳门的天空,证实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你撑起一片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你会回家,因为你的骨骼叫炎黄!你的脊梁叫华夏!你的母亲叫中国!
九、教师寄语:
同一个文明,造就了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灵魂,牵挂着同一份亲情;
同一个渴望,发出了同一个呼唤!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迟到的祝福优秀高中作文01-02
平安夜优秀祝福语06-21
祝福灾区人民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11-07
祝福教学设计06-29
《祝福》课文教学设计07-04
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8
《我们祝福》教案11-24
《祝福》教案参考阅读10-26
语文课祝福教案05-25
《掌声》优秀教案设计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