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精选3篇)
论文题目:简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艺术 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07年10月29日
目 录
引言-—-—-—-—-—-—-—-—-—-—-—―――-(1)
一、激烈的内心冲突――――――――――――――――――-(1)
(一)理想与现实的自相矛盾―――――――――――――――(1)
(二)沉闷、忧郁的特征――――――――――――――――――()
(三)精神危机与行为上的迟疑、延宕―――――――――――-()
二、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身不由己的行动―――――――――――――――――――()
(二)谨慎思考与不知所措的内心相交织
三、对女性的误解―――――――――――――――――――――()
四、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结论――――――――――――――――――――――――――()注释――――――――――――――――――――――――――()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焦点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综观他的一生经历,其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激烈的内心冲突;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对女性的误解;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本文依照这一思路,对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做一详细分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人物形象,简析
简述哈姆莱特人物形象
作者 ***
引 言
《哈姆莱特》是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上掀起的传世剧作。俄国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从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经过理想与现实的颠覆,再到一个平凡臣民的情节变化。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造成悲剧的焦点什么?本论文对此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哈姆莱特的本身性格
哈姆莱特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一半清醒一半疯,有人说是聪慧,有人说是坚强,还有人说是忧郁,甚至说是软弱,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他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王国未来的君王;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直到,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系死反常的乱伦事情,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忧郁的一幕出现。可见他不是天生就忧郁,是理想与现实的颠覆,使他从尊贵王子转变成了凡夫俗子,是报复、还是等待机遇呢?在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坚强、聪慧的文人主义。
(一)理想与现实的颠覆,在哈姆莱特的一生中充满矛盾,他本来是一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他女友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这其实是每个人的理想与渴望,更是哈姆莱特的渴望,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这种“阴森”突如其来,触目惊心,矛盾从而开始。
那么他的理想转为现实的直接动因是什么呢?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悲剧也从而上演了他以后的生活。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的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这时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的人生困境。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他不再是以前快乐的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的各种人生苦恼。回顾后目睹的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年轻的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的关系,沉思着被否定的亲情,沉思着被篡夺的王位,沉思着被轻蔑的爱情。这一系列的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的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当哈姆莱特从父亲的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复仇之路。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他又一次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尊贵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二)沉闷、忧郁的个性特征
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王子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三)精神危机与行为上的迟疑、延宕。
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为父复仇容易,重整王国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他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王子的思想而存在。这是他全部行动的关键,包括迟疑与延宕原因。为父复仇与重整乾坤相结合,在复仇上,他有行动且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但在这个伟大的目标前,他想行动但不知如何行动。这就是外力推动下的力不存心,身不由已。
二、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身不由已的行动
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两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的。
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的丑恶,理想的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采取行动的倾向和逃避行动的倾向互相抗衡着。但由于有父亲鬼魂的命令,才促使着他的复仇行动的发展。当哈姆莱特通过导演戏中戏,验明元凶,但他仍然无法证实内心对成人世界的罪恶所作出的结论。于是突然放弃了他的复仇计划,这次被自我否定的背后袭击事件,它实际上显示了哈姆莱特此时对于复仇行动的质疑。具有完美倾向的哈姆莱特,他希望他的复仇不是以暴制暴,哈姆莱特面临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复仇实践,而是他相信一种存在于天地间的公理,而此刻他必须选择等待和忍耐。
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的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父亲被害时他不在现场,所有事实的真相由其父亲鬼魂转述,缺少直接证据。至于母亲与叔父的婚礼更是仓促,根本不容他反对。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之下,哈姆莱特拿出了“装疯”的杀手锏,来侦察事件的真相。但直到后来才真相大白,是他的叔父杀兄篡位。其叔父正站在权力的颠峰,对于整个世界公正与合法制秩序作出挑战,正是他扮演了哈姆莱特的对手。可他发现家庭中的不幸只是万恶之中的一件,现实与他想象中的更为残酷,他还需要不断地去了解他身边的人和社会,不敢轻举妄动。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此时的个人复仇任务变成了社会责任,这样的想法驱使着哈姆莱特的进一步行动,承担起艰巨而严酷的现实重负。由此,哈姆莱特在行动上体现了凡夫俗子和尊贵王子矛盾结合。
(二)谨慎思考与不知所措的内心相交织
善于思考也是他的性格特征,从中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也是他的性格特征,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目标,却时时感到无力承担,不知所措。然而这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是悲观的。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机会。他身不由己,更是不知所措。哈姆莱特的精力过多的花费在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结果,在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杀毕露,哈姆莱特从主动转到了被动。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其实是“延宕”造成了哈姆雷特缕次错失为父复仇的良机,不过,由于克劳狄斯不肯亲自动手,想借英王之刀杀人。
三、对女性的误解 哈姆莱特在身不由己的行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周围世界的冷寂和孤独。为什么他会对“人”产生怀疑呢?为什么会对女性产生偏见呢?母亲的改嫁使他怀疑亲情,朋友的背弃使他不信友情,情人的刺探使他远离爱情,严酷的现实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斗士。是这一切销蚀了哈姆莱特原有的对“人”的美好理想,给他以致命的打击。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理想化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地把自己关于人、人生、以及善与美的理想,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年轻的哈姆莱特本该享受到青春爱情的单纯美好,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打击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他对女性的美好认识。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主要来自于母亲对他的伤害,年轻的哈姆莱特开始时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贞洁、善良、真诚。由于母亲对家庭的背离,父亲刚死了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嫁人。因此,“哈姆莱特以激烈的言辞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无助和依恋,母亲背叛自己的这一决绝行为,让哈姆莱特在情感上极度震惊和痛苦,他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越是怀疑就越陷入困境,越是陷入困境就越以一种尖锐的方式祈望再次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可是哈姆莱特却意识到,他的母亲作为女人,早已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最为可疑的变数。”哈姆莱特似乎绝望地洞悉了女人的全部秘密,意识到母亲是受情欲的摆布,“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成为“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的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的那个人,他发出了至今仍被一些人赞同的话语:“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对于哈姆莱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害,“可以说哈姆莱特在一瞬间丧失了童年记忆中所有的母亲形象,而获得对女性的重新评价”。此时的哈姆莱特完全按他的理想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其母亲,“对母亲的矛盾心理使得哈姆莱特对于女性既鄙视又亲近,既暴戾又哀伤。”
可怜的奥菲莉娅,理所当然成为哈姆莱特对女性误解的祭品。别林斯基这样地评说过哈姆莱特:“他对于爱情的现实性,对于女性的尊严也不相信了;象个疯子一样,他把感情践踏在脚下,用无情的手撕毁了他和那纯洁、美丽的女子间的神圣关系,而那女子曾是全心全意地、天真地把一切交给了他,他呢,也曾深深地、温存地爱过她。他无情而粗暴地侮辱她这样一个柔顺、温和,象是稀薄的空气、光线和和谐的音乐所造成的女性,好象他要赶快抛弃世界上使他想起幸福和善良的一切。”只因为奥菲利娅在王权斗争中无意之中被充当了权力之争的棋子,她轻易地被人利用了,充当了刺探。于是,奥菲利从哈姆莱特心中的女神,“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利娅”变成了另外一种可怕的形象,“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而他对女人的嘲弄更充满了真正的惨痛,“„„进尼姑庵去吧„„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哈姆莱特以偏执的立场,将纯洁女神奥菲利娅作为了嘲弄的对象,以狂暴的语言伤害她,间接导致了奥菲利娅的死亡。
哈姆莱特没有意识到她们也处在被杀戮和被损害的位置,都是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他没能充分地理解他身边的女性,没有透彻地理解她们的爱和意志。哈姆莱特对女性的爱和恨,显得荒谬而又悲哀,一般女人的美质在她的观念中毁灭了。在这一点上,是哈姆莱特在尊贵王子向凡夫俗子的倒退。
四、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陷入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戏要明确要不要复仇的问题,又要选择复仇的方式,是正大光明的复仇还是不择手段只求目的复仇?这就使得他的良心天平在善恶两极的道德法码上左右彷徨。“他既看到现实人类的天性的伟大、崇高,也看到了人的渺小,人性的恶劣、自私和狭隘。„„既把人誉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又把人贬为从‘泥土提炼出来的玩意儿’”。他对叔父的篡位,母后的乱伦,情人被迫的背信弃义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厌恶和反感,对流血复仇却又是本能的道德顾忌。因此,他犹豫,拖延复仇行动。哈姆莱特把周围发生的一切都置于他的道德显微镜之下,作为他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哈姆莱特有其善和正义的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篡位之王叔父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行为。但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则暴露出恶的本性。他对于自己挚爱的奥菲利娅绝情的伤害和误刺其父亲波洛纽斯后的冷漠表现,以及为了给自己复仇扫清道路,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死路。站在哈姆莱特的立场上,二人的确该死,因为二人是罪恶之首克劳狄斯的帮凶。但对于哈姆莱特对人性的追求以及自我求证,还有期待树立一个堂堂正正的未来的王形象而存在,就显得恶劣、自私和狭隘。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愤怒的喊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是他道德取向善的一面,表明哈姆莱特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问题转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和克劳狄斯为首的统治丹麦的罪恶势力作斗争,以拯救人民大众为己任,把个人的苦难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苦难,也是哈姆莱特作为乾坤巨人的证明。他斥责政客是“偷天换日的好手”;揭露律师的手段是“玩弄刀笔,颠倒黑白”;认为地主“比牲口聪明不了多少”;嘲笑罗森格兰兹这类弄臣是“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讥刺波洛涅斯这类奸臣为“鱼贩子”、“水苍蝇”;他列举活在这种世上的痛苦有:“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小人的鄙视”。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批判,证明了他的美善同情及正义。
总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等等,把尊贵王子与凡夫俗子的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以他那好问的头脑,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性的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他悲壮的一生,圆满的完成了他复杂而完整性格描绘的最后也是最悲壮的一笔。但哈姆莱特没有白白的倒下,身后留下了一个如何不与罪恶妥协的榜样。从此,尊贵王子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
(2)《性格悲剧·崇高·人》,(《外国文学研究》,1985.3)(3)《世界文学中悲剧性格的两极和两座高峰》,(《外国文学研究》,1991.1)(4)《关注人的命运·探索人的奥秘》,(《莎士比亚研究》)(5)《向上帝要回思想的巨人》,(《外国文学研究》,1996.3)(6)《莎士比亚全集》(7)英国·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吴兴华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北京第二版,2000年5月北京第一次出版印刷。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1 内容简介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一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王子留学期间他的父王因病不幸驾崩。回国后的情形却给哈姆雷特带来很大的打击。他父王驾崩后, 他的叔叔克劳迪斯顺势继位成为新国王, 而她的母亲也改嫁给了他的叔父。这些变故, 给哈姆雷特带来非常大的打击。在得知父亲的死另有隐情时, 王子开始了复仇之路, 他装疯卖傻暗中行动。在此期间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亚因为她的奸臣父亲的惨死和哈姆雷特的遭遇受到刺激, 不幸溺水身亡。而她的兄长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相遇。俩人进行了决斗, 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相继中毒身亡, 王后也不幸喝了毒酒死去了, 而哈姆雷特在死之前也杀掉了操纵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克劳狄斯。
2 哈姆雷特人物探析
本剧的主角哈姆雷特性格复杂多变, 充满矛盾。这个人物的设立背景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因此该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这部悲剧中表现出来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对哈姆雷特的描述其实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冲突。
2.1 忧郁王子的“炼成”
留学期间哈姆雷特没有任何烦恼, 在威登堡大学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学习生活。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他的父王竟然被兄弟给谋杀并篡了位, 而他的母亲却认贼做新夫, 朝廷群臣也不顾老王骤逝, 而对新国王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亲情、爱情、友情, 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三种情感同时让他失望透顶。一系列的变故让哈姆雷特陷入了悲痛中, 变得郁郁寡欢。
2.2 从颓废到振作
在这些悲剧发生后, 哈姆雷特变痛苦消极甚至颓废。但是, 仇恨使他很快振作了起来。他放弃身为王子的尊严, 在王宫里装疯卖傻, 在力单势薄的情况下, 最终将毒酒和毒药奉还给了一切罪恶的始作俑者。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性格的, 那个落魄王子完全不见了踪影,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斗志和智慧的勇士。在哈姆雷特和这些邪恶的势力进行斗争时, 他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哈姆雷特在故事中注定是一个悲情式的人物, 但是他却在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中让自己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变得坚强, 不再优柔寡断, 终于手刃仇人。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 但最终自己被奸人所害。他是为了亲人而死, 结局令人惋惜遗憾。
3 爱人奥菲利亚
奥菲莉娅天生丽质, 感情真挚而热烈, 心地善良。哈姆雷特曾经因为痛苦不堪的经历对奥菲利亚误会很深并对其进行咒骂, 而单纯的她以为哈姆雷特骂她仅仅是因为他发疯了, 因而痛心惋惜, 悲痛绝望。哈姆雷特后将其父亲杀害报仇, 作为女儿的奥菲利亚内心难以承受, 于是她因痛苦不堪而自杀。奥菲利亚作为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 深受那个社会的封建思想影响, 面对这样的局面内心挣扎无比。在爱与仇恨之中痛苦徘徊, 听从家人的话到哈姆雷特身边打探消息, 又觉得愧疚。奥菲莉娅在话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 但是却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 弑兄篡位的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是一个极尽丑恶之能事的人物。为了权力, 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 娶了嫂子为妻, 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 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 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 也是一个阴谋家。克劳狄斯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 他行事十分小心, 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 但是却从不外露, 是一个隐性的暴徒。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 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克劳狄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形象,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5 母亲乔葛特露
哈姆雷特的母亲葛特露在故事中是一位有争议的女性。当克劳狄斯篡夺皇位之后,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 她无奈地选择妥协, 服从于新主。当然刚刚开始确实有胁迫的原因, 但是后来她安于现状甚至觉得快乐, 所以, 她的命运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这个局面让哈姆雷特对自己的母亲痛恨并失望, 同时也可怜自己的母亲, 但毕竟改嫁是事实, 这让哈姆雷特更加的痛苦不堪耿耿于怀。客观角度来说这位女性也是位悲剧性的人物, 客观条件逼迫她不得不顺从大势。
6 奸臣波洛涅斯
波洛涅斯在故事中是一位奸臣, 但却拥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 因此这种设计让这个人物也充满了矛盾, 非常立体。他趋炎附势, 老奸巨猾。国王过世后, 他立即又投入到新主怀抱。当哈姆雷特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 波洛涅斯十分赞成自己的女儿跟哈姆雷特交往, 但是老国王死后, 看到哈姆雷特的王位不保时, 他就挑拨女儿与哈姆雷特的关系, 劝说女儿断绝和哈姆雷特来往。波洛涅斯将女儿的幸福当做自己仕途的梯子, 而女儿的幸福并不是他关心的。这些都能说明波洛涅斯奸而愚的性格特征。故事也正是有这样的丑角而让冲突更强烈, 故事情节矛盾更多。
7 结论与讨论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非常受欢迎, 甚至被改编成了多部电影和话剧。“活着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剧中很多台词人们能脱口而出。这部作品受欢迎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哈姆雷特》中的故事人物形象复杂的以及它的艺术价值。从整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性格决定命运, 《哈姆雷特》中的大多数人物的悲惨结局跟他们自身的性格息息相关。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悲剧人物, 他卧薪尝胆最终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聪明才干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剧中出现的很多经典名句都是出自他口, 这也是莎士比亚这位大师借其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之作, 对于人物内心和情节刻画的都十分细致, 是世界文学经典的艺术宝典, 值得一品再品!
参考文献
[1]岑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7) .
[2]刘戈.《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怀化学院学报, 1987 (1) .
[3]施咸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九) ·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33.
當第一節課听到老师講述莎士比亞的時候,就知道老師肯定會著重講述《哈姆萊特》這部悲劇作品。於是在老師分析這部作品之前,我去圖書館借了莎士比亞的書,將這部作品仔細的閱讀了一下。閱讀完,我發現莎士比亞真的是個天才,他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細緻入微,將情節安排得引人入勝,將故事描寫得高潮迭起,令人情不自禁讚歎。
在整部作品中,我針對青年哈姆萊特的描寫進行了更加細緻地閱讀,對他的形象作了分析,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他是一個超越世俗而立於世的乾坤巨人。哈姆萊特本是一個快樂的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因此又是一個人文主義的形象。他對人抱著美好的看法,高呼“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對於愛情和友誼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誠相待的平等關係來代替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封建關係。可是他的美好幻想在父親鬼魂出現并向他吐露被害陰謀,而他也確定了父仇的真實性之后,宣告徹底結束。之後,哈姆萊特確立了為父復仇的使命,但又找不到恰當的方式,他期望能改變現狀,卻又感到力不從心。因为為父復仇容易,但重整乾坤卻困難重重。为此哈姆萊特變得越來越憂鬱,进而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也给他带来了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使他喊出了“To be,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它包含了很多意思,翻译为中文很难有统一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翻译为中文是“生存還是毀滅”,即是从长计议,施展完美计划,还是迅速解决;有人认为是“忍受还是反抗”,即是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也有人认为是“活着还是死去”。由此可以发现哈姆萊特已经看出了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因此他的内心在主客观矛盾之间徘徊,优柔寡断。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可以发现這時的哈姆萊特,他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丑陋转向社会普遍存在的罪恶,他考虑的也不仅仅是自身的生存與毀滅,而是上升到了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存與毀滅,即以拯救人民大眾為己任。這些足以證明哈姆萊特乾坤巨人的鮮明形象。
第二,他是一個立於世而優柔寡斷的凡夫俗子。讀完全文,我們會發現,表面上哈姆萊特的憂鬱來自父親的死亡,來自母親的背棄,來自愛情的失敗,這在別人看來是正常舉動,人之常情,誰都不會懷疑。但其實不然,深層挖掘,我們會發現,一方面他是真的因為父親的死亡而傷心,這可以體現他凡夫俗子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借著哀悼父親而流露出來的傷心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憤怒、矛盾和復仇的使命,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但是在實施為父復仇計劃的道路上,剛開始他優柔寡斷,這與他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人文主義思想有關。但後來爲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做法令他暴露出惡的本性。他對於自己摯愛的奧菲利亞絕情的傷害,還無情的殺死了他的父親。而且他還把自己兩個曾經的好友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送上了死亡之路。這些就顯得他人性的另一面:惡劣、自私、狹隘、無情。正是這些很好地說明了哈姆萊特凡夫俗子的個性形象。
【简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09-18
人物分析哈姆雷特01-01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06-20
哈姆雷特导读01-01
哈姆雷特剧本分析06-05
小学《哈姆雷特》有感07-08
阅读《哈姆雷特》有感12-08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翻译12-12
哈姆雷特读后感心得10-16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500字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