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议论文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读书议论文(共11篇)

关于读书议论文 篇1

记得高尔基说过:“当书本给我们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确实是,一本书就像一扇窗户,你只要能打开窗户,那么就能看到新知识的美好世界。但是在面对像汪洋大海一样的知识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变得智慧,而是那些能吸收知识能筛选知识的人才能好好的欣赏、享受知识在、世界带来的好处。这样说来,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我的读书方法是首先我会默读一次课文,接着大声读一次课文,再默读一次课文;接着标出段落,重复读不熟悉的段落和词语;然后再快速浏览课文一次,并回想这篇故事的大概内容,我还会回过头来品味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最后我会想像最精彩部分的情景。

介绍了我自己的读书方法,那么作家的读书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我参看了本单元第3课文章英国作者尤安·艾肯的读书方法。首先,他会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什么这样做,思考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他会再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他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他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他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他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他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作者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介绍完大作家的读书方法,我把自己的`和他的作比较,我和作家有一处很大的不同就是作家艾肯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而我会想像文章的精彩部分的情景。我与作家艾肯的不同很多,但是我觉得作家在浏览完文章后,会回头找到忽略的地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样我就能得到课文的全部信息了。

通过对比,我有了新的读书方法。以后我会多读几次课文,接着标出不会读的段落和词语,然后快速浏览一次,回想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并试图说出来,再回过头来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最后想像最精彩部分的情景,还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么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我最后还要再读一次,找到以前忽略的地方。

关于读书议论文 篇2

陪孩子们一同站在语文系统学习的起跑线上, 看着他们写满对未来憧憬的小脸, 我们更觉得肩上胆子的沉重, 阅读兴趣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刻不容缓。小学一、二年级, 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 有效指导其课外阅读, 将对孩子终身学习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懵懂, 更谈不上有效的阅读方法,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让低年级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读书“乐”贯穿整个语文课堂

1. 纯天然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往往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兴奋和好奇。对他们来说, 老师每天教给他们的知识都是新奇的, 他们愿意学, 乐于听, 认为能站起来或走到黑板前回答老师的问题, 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因此, 老师应珍惜和尊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

2. 被激发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同时也是活泼好动的, 他们对同一件事物的关注时间比较短暂, 如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穿插一些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游戏、竞赛、演出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 那势必会吸引每一位同学的参与热情, 就会有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单学到了知识, 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欢愉。语文教师应树立开放的课堂教学观, 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比如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 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 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 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揣摩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 从而理解人物的内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喜欢表演的特点并充分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世界著名童话是我们推荐给孩子们最多的启蒙读物, 梦幻的故事情节能给孩子充分的幻想, 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去年儿童节, 孩子们参加英语课本剧《白雪公主》的演出时, 由于对人物理解深刻, 小演员们表演惟妙惟肖, 连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 在一阵阵笑声中, 学生们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读书方法亦“乐”在其中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 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 针对低年级的孩子,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

1. 课堂上我们品味魅力文字。

当我们教一些优美的课文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伴着舒缓的音乐, 做着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当遇到需要积累的句子时, 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 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配合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学生们读的书籍, 推荐给他们去读。

2. 课堂外我们感受文化氛围。

曾几何时, 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图书馆, 班上的读书角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读书氛围, 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 还可以从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 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 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 推开阅读这扇神奇的门时, 就会自觉地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3. 家庭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阅读安排专门的地方, 家长和孩子一起各自看书;互相交流一下看书的内容、体会;让孩子给家长讲述书里的内容, 家长饶有兴致地听和发问。

三、小小读书交流会, 让快乐传递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们教师要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交流的机会, 让读书的快乐能够传递。学生都是热爱活动的。我们可以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分享自己阅读的收获, 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1. 用笔记本记下每天读的故事书名, 不会写的字写拼音, 同时也巩固了拼音。定期进行一次比赛, 看看谁读的故事最多。

2. 每月召开“读书会”, 每人带上自己近期读的最感兴趣的书, 登台向大家推荐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

通过介绍, 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简要内容, 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 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胆量。

3. 开展词语接龙, 猜谜语、剪贴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以致用, 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 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于读书议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子代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73—03

农村人常把改变农村身份成为改变命运的标志,走进城市成为家庭成员的重要奋斗目标。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一个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供养子女读大学,留在城市,成为一个城市人。在缺乏做生意大成本的情况下,父辈依靠上学分散投资将平生积累用在了子女的读书之上。这些支持子女依靠读书走出去,并坚持下来的家庭,父辈多是有着强烈地改变命运的期望而自己却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过着中等偏下的生活,他们把理想和走出去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当子女大学毕业之时,家中的父母也逐渐步入年迈,独立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逐年下降,而付出依然逐年攀升,子女由于城市生活的压力与父母相处时日也日益渐少。父辈超负荷的付出与不断延迟的回报,不断加重父辈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这些都在对农村留守父辈的生活和家庭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子代读书进城家庭的“努力倒挂”现象

父辈为子女能走进城市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断投资增强子女走出去的能力。当子女读了大学,走出了农村,子女们又面临留在城市的生存困境。在事业开展初期,由于宏观的就业环境和实际竞争力,他们只可能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不可能有大量结余来回馈家庭。况且工作后马上面临买房子、结婚与生子,每一项都是巨大的生活开支,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事事相连。这些都不是子女独自能够解决了的,还需要家庭父母的顶力支持。也就是说,对于走进城市改变身份的农村子弟来说,即便大学毕业之后也难以改变对家庭的依赖而获得经济和生活上的独立。父母的负担不仅不会降低反而将会不断加大,远甚于大学时的花销。

子女走进城市之后面临的生活困境致使家庭“努力倒挂”现象的出现,即付出与回馈不对等。相对于城市家庭的资本和社会资源积累,父辈的付出对于城市的生活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这使得家庭所得的回报越来越渺茫。本来出于良好的目的,家庭成员脱离之后却使两者的付出和负担都变得越来越大。生活保障日渐衰微,生活成本日益提高。本来父辈是充满理想,相信子代走出去能改变命运,而现实生活的困境使他们的生活出现新的适应问题,心理和实际生活的照料问题随着他们走向年迈将会逐渐突出。

二、农村子代读书进城后留守家庭的现实性问题

(一)子代与父辈的疏离造成家庭回馈的延迟

在稳定的乡土社会里,子代很容易继承父代的财产和社会资源,这种承继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转,足以为其在农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子女读书走进城市之后,不管在地理位置还是实际回报上逐渐与父母出现疏离状态。走进城市另开一番天地的子代在城市另立门户需要大量资源,即便农村父母付出数倍的努力,对提升子代在城市生活的能力促进作用依然甚微。子代既不能继替父辈的社会资源,即便继替,对他们也多无用处,也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积攒有效的城市社会资源。这就意味着子代在工作数年之内难以对家庭进行有效、及时和充足的回馈。这势必增加年龄日益增高、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父辈的压力。

子女读书进城普遍造成家庭分化和关系脱离,不管是在经济支持还是感情支持方面,子女和父母的联系都在日益疏远,所能提供的照料也难以得到有效兑现。在缺乏社会福利体系覆盖的农村社会,随着父辈年龄的增高,家庭的风险日益增大。当他们的身体不能自理或者出现大病急需帮助时,子女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概而言之,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家庭等于变相地失去了子女的代际继替。在农村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家庭局部的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养老,随着父母走向年迈将越来越突出。

(二)子代城市社会关系再造难度削弱农村家庭的回馈能力

在缺乏外界资源支持的环境下,社区依靠熟人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有效的信任互助社区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的维持是以家庭的高度社区参与与互助行为付出为前提。同时,它具有明显的代际承继性。代际转换期间,社区年轻一代完成对上一代社区关系资源的基本承接,并进一步在同龄人群体中建构和强化新的信任与互助体系。家庭若要保持社区互助保障体系,必须完成社区关系资源的继替,也就是代际的传承。

在稳定又有良好的子代继承的家庭,能保证父代关系资本良好地传递。而对于将主要精力耗费在读书之上,长久囿于学校生活的子代来说,家庭关系资本难以得到有效地继承。毕业之后的城市生活需要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人际关系网络,再加上城市社区生活的个体独立性较高,个人在城市的社会资源会大幅递减并缺乏稳固性。而诸如买房、结婚、生子等生活大事都不是仅靠个人的力量所能承担的,即便个人能承担,也比在熟人社区的家庭负担大得多。这就意味着他需要在城市积攒更多的经济资本。对于刚刚走进城市处于能力脆弱期的农村子弟来说,他需要将所挣的多数投入到社会关系的再造和生活风险上,比如生病花销的个人负担,用经济资本发展社会资本等。

走进城市的农村子弟不仅意味着与家乡地理位置的疏远,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关系资源的进一步弱化。个人在家乡的关系网日益缩减直至中断,而他们又要重新在城市开辟社会关系网。相应的,他们对农村家庭的回报将会大大降低,由于重建社会关系网的代价之高,甚至家庭也要不断地帮衬,走进城市的子代反哺家庭的时间不断推迟,能力也大为减弱。

(三)家庭成员的分离导致家庭年老群体精神支持资源匮乏

农村社区稳定的家庭生活,父辈与孙辈的良好互动和照料不仅能减轻子代的生活负担,也能达到彼此良好的精神分享。而家庭成员的走出去意味着代际关系逐步疏远,精神层次的资源也在递减,这对农村父辈的压力将会更严峻。

随着家庭成员的分离,农村家庭年老群体的精神慰藉也难以在代际之间很好的补偿。两个不同性质社区的远距离,以及在城市重新建立家庭和社会关系而努力,使得子代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村家庭。城市中的子女在成家立业之后,即便有了子女,由于教育理念和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城市子女也不愿将后代交给农村的父母。城乡生活观念、社会环境和社区性质的显著差异,也致使农村父母难以适应在城市生活。

因此,代际的分离不仅仅是地缘上,而是更深的文化上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这种结构性差异使得农村父母所能感受到的精神慰藉要少得多。送子女走进城市不仅造成经济负担加重,家庭关系资源传承断代,个人家庭保障的脆弱,在精神层面的慰藉也将不断减少。

(四)家庭成員的社区撤离导致家庭社区支持资源递减

依靠社区互助保障体系的农村家庭,家庭获得互助的程度取决于代际在社区中的关系资源的维护与继替情况。家庭成员对原有关系的承继、维系与扩展是家庭在社区中的地位获得和维系的重要条件,这是熟人社区的基本功能需求,它是维系社区结构、家庭地位、家庭互助和社区保障关系网络的基本条件。

送子读书进城家庭的结构出现了变化,家庭关系的维系和传承上出现了裂痕。进城子代与农村社区成员的互动大幅减少,家庭的社区支持资源将不断递减。在依靠熟人互动建立的信任和互助保障体系里,成员的淡出意味着对社区的撤离,他所能获得社区资源将萎缩,随之而来,家庭获得资源能力也将大幅下降。家庭外在性的互助保障由于难以完成代际继替,依然主要依靠父辈的关系网络,随着社区关系网整体代际继替的完成,父辈关系网络的所能获得的社区资源支持也将大为降低。

三、农村子代读书进城留守家庭的结构性困境

(一)社会关系代际传承的断裂弱化家庭保障功能

社会关系在农村通常是围绕个人和家庭形成的各种熟人关系网络。建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形成生活共同体建构,对一个人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社区归属感的建立以及社区保障的实现都特别必要。在缺乏完整社会保障的乡村社区,依靠社区信任建立起来的互助体系,以及依靠熟人关系网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源成为家庭抵御风险的屏障,是个人与家庭保障的重要支柱。社区关系资源的获得和扩展需要不断的信任合作,社区关系的维持需要家庭之间的深度互动。而这种动态性的关系表现出很强的代际性。它需要依靠家庭成员的继替将已有的社区关系资源承接下来并扩展下去。当家庭进入代际传承时,恰恰是整个社区关系处于代际交接时期。

对于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农村父母来说,在社区关系交接过程中,他们仍将继续扮演家庭代言人的主角,与其他家庭新一代的年轻人重新强化关系,而他们在城市的子女却难以参加社区关系的交接与承继。在注重同代际交往的关系圈层,家庭父母的参与所能建立的互助体系将会更脆弱,社会圈层也将会越来越狭小。

家庭代际社会关系传承的削弱自然对农村父母走向年迈之后所能获得社区资源支持力度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社区中家庭主导群体的代际转换的完成,上一代在家中的说话分量和实力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父辈逐步退出社区的主要舞台,从主角转为配角,他们在社区中的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都会逐渐降低。在稳定传承的家庭中,子代能较好地承继社区关系资源并发展同龄人的社区关系资源,家庭父母的照料将不会出现根本性问题。在缺乏了子代承继的家庭,年迈的父母在社区中的生活将更为被动。一旦农他们出现严重的身体疾患,其社会资源调动能力将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家庭结构的变异不仅造成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为家庭社区关系资源的代际承继带来明显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裂痕引发家庭角色互动从实景走向虚拟

随着家庭成员走出去的时间越久,家庭角色的子代缺位影响就越大,它使得农村家庭角色的互动发生重要变化。而走进城市的子代与农村家庭又是藕断丝连的关系,不是完全意义的中断,而是一种裂痕,它对家庭角色互动影响将表现出持续性。家庭成员的时空距离使角色扮演从实景状态走进虚拟状态。

在注重实景互动的家庭中,它的特殊性关键在于熟人性和亲密性。对于走进城市的子代来说,一方面是农村家庭中的成员,另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尽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就像一个无可替代的演员而不能登上他为主角的舞台,尽管他是家庭期待之中不可替代的主角,而他的出场却越来越少,只有虚而不实的角色,出现家庭结构的角色错位。期望与实现的落差使它难以满足家庭和社区关系维持的功能需求。由实景走向虚拟也意味着家庭角色的变化,这种虚拟互动的家庭角色结构与实际家庭维系的功能需求中对角色完整性和传承性的要求出现不吻合,家庭结构的裂痕使得家庭功能出现了偏离。它对远离家庭的成员逐步弱化了保护功能,家庭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的积累也将大幅降低。

(三)差序格局式关系结构的脱离促使生活成本的增加

差序格局的关系结构是当前农村生活保障的重要社会资源。在缺乏外在社会福利支持的环境中,差序格局式的关系体系使独立的家庭联系起来,形成抵御风险的有效保障。在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方面,为家庭生活的持续性以及生活质量的继替提供有力地支持。走进城市意味着乡村差序格局结构的失效与中断,意味着与农村社区的隔离,走出了这个保护圈势必降低其对问题的免疫力。

在注重家庭保障的社会里,走出家庭独自重建新的保障体系的难度之大,不是靠一个人或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城市社区家庭的流动性、独立性和非人格化的原子结构,也使城市新家难以得到足够的社区支持和保障。这对走进城市农村子女来说,丧失了家庭血缘和地缘的综合保障体系,他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将更高。为避免相应的风险,他们需要高积累,而这些高积累的完成需要许多年才可能初见成效。在积累期间,他所能为农村家庭提供的回馈就小得多,甚至还要靠家庭父母为其提供积累资本。

总之,当前乡村差序格局的关系结构,能有效地调动各个圈层的资源,为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有力的生活支持,它是家庭和个人的防护体系。在当前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下,它能很好地满足在社会保障缺乏的农村家庭和个人保障需求。一旦丧失了差序格局的保护网,将导致个人和家庭关系传承的丧失,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及风险的增加。这就造成农村子女走进城市后的重重生活困境,进而带来农村家庭高付出与低回报的不对等和生活新困难。

(四)微观家庭结构与中观社区结构的不协调影响家庭生活

在熟人网络组成的社区共同体里,围绕家庭为核心的社区信任互助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弥补外在社会保障的空缺实现社区自助和互助,使家庭和个人免于由于大的疾患而难于生活下去。

它的前提是现有家庭结构的稳定。也就是说,家庭能很好地完成代际之间的社区关系承继,并建立新的社区关系网络,延续家庭在社区中的信任互助体系。如果一旦家庭结构出现新的变化,而社区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家庭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将子女送进大学留在城市生活的家庭,家庭关系资源的代际中断问题随着家庭父母走向年迈逐渐突出。这就导致小环境的家庭结构变化与中观的社区结构变迁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它不是适应外在社区结构变迁的调整,而是一支突兀的局部性变异,它与宏观的社区结构有些难以吻合之处,这就不可避免发生一系列家庭社区适应问题。

四、余论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依靠读大学留在城市,给农村的家庭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本该处于主角地位的新一代年轻群体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留在了城市;本该从主角退居配角,颐养天年的父辈却又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走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前台。由于家庭角色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替,部分家庭结构与社区结构出现不相协调的变动。角色转化不是一个代际的交接,而成了时令的交替,难以完成代际承接。社区功能在家庭结构普遍呈现不稳定状态时它的功能更为有限。微观家庭角色的频繁变动,受影响较大的就是留守家庭的角色缺位适应和即将到来的老年人照料,它已不是单个家庭的特殊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

宏观社会结构观照下的家庭变迁和个人命运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大变迁下的社会功能新需求与结构塑造问题。对由于子女读书进城造成留守家庭问题的关注应该注重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从结构的角度审视问题和研究对策将具有根本性。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著、刘豪兴编.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高宣揚.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关于读书的作文:读书的重要 篇4

读书的重要

德阳市实验小学2018届3班:熊博轩

古人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对这一句话有深刻的理解。因为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都会拿一本书看,也因此我看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故事,也积累了许多知识和好词佳句,写作水平也越来越好了。

以前我不喜欢看课外书,因为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看电视,那可是争分夺的,所以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我即使绞尽脑汁也无从下笔。甚至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会在别的作文书上这抄一些那抄一些,凑成一篇作文拿来交差。因此经常被罚重写。这让我很苦恼,总想改变这个状态,可每次还是要犯。肖老师找我谈话,并语重心长的劝告我:“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定要多看书,这样才能积累很多好词佳句,写作文的时候才有更多的素材”。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边看书边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写完以后我还要多读几遍,把这些内容记在脑子中,写在作文里,我觉得这种方法让我有很多的收获。于是我爱上了看书,因为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现在我深深的理解到这一句话的含义,我以后还会多读书„„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及读书名言 篇5

名人勤奋读书故事录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书唯书籍不朽——乔特

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爱迪生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关于读书议论文 篇6

为营造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全民文明素质工程要求,根据县委安排,六月份在全县范围广泛开展以读书好、读好书、善读书为内容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通过积极参加全体机关干部职工集中理论学习、个人在工作中的实践学习以及认真学习县委宣传部推荐的优秀书籍,使自己对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深刻体会到应该切实加强自身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作风,带头树立机关干部的好形象。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人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领导干部担负的是决策、组织、协调和指挥等更重要的社会角色,所以必然要求领导者具有更高的素质。领导干部的能力是其开展领导活动、完成领导任务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它包括领导者对领导规律、领导理论和领导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以及领导者自身的素养、思想方法、实践经验和有关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等等,及其在领导活动中的综合表现。领导干部的能力是其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一

名干部的素质如何,决定和影响着他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发挥。对于一名干部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 是:

一、政治素质: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品质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它在整个领导干部的素质中居首要和根本的地位,对于其他素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每一名干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思想素质的高低是领导干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领导干部的灵魂,对实现领导职能起着关键的作用。思想素质是领导者理论修养、思想作风、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总和,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就不可能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再高,也难以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取得应有的成就;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领导者的能力也就没有了根基。理论修养、思想作风、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是领导干部思想素质的主要构成因素。

三、道德素质:在领导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的素质。作为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它的标准高于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严于一般的工作人员,影响大于一般师生员工的道德。首先,要具有团结协作的胸怀,宽以待人的修养,谦虚谨慎的态度。其次,要有率先垂范的作用、廉洁自律的形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领导干部的自律要从细微处入手,养成“自重、自省、自励”的习惯,逐步达到“慎思、慎欲、慎微、慎独”的境界,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鼓舞斗志,勇敢地迎接各项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四、知识素质: 领导者的知识素质是构成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关键时刻,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除了要掌握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以及现代的思维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总之,我们的干部必须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5、心理素质: 在领导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个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领导水平,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和培养。在工作中在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心胸、自我克制等心理素质,克服嫉妒、胆怯、紧张、偏见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从几方面努力改进:

1、应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具备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专业知识,至少应是某一方面的“专

家”或专业骨干,从而具有搞好领导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具有搞好领导和管理应有的说服力。

2、应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适应领导、管理的需要。

3、应成为科学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具有科学发展观,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开展工作,—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能够很好地做到讲实话、出实招、下实功、办实事、求实效。

4、应成为创新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有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善于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善于开拓新领域、开辟新天地、开创新局面。

5、应成为表率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敢于让别人向自己看齐、学习,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激励、感召大家,处处都成为群众的表率。

6、应成为爱民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能够真正做到情为民所

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能够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

7、应成为文明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真正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在进行领导和管理的过程中,避免简单粗暴,重视讲究领导艺术和科学方法,让被领导(管理)者从内心佩服领导(管理)者。

8、应成为法制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从而使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行为始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9、应成为民主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风,不搞独断专行,不搞官僚主义,不搞特殊化,能够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能够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10、应成为清廉型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讲党性、讲原则,遵守党纪国法,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搞贪污腐化,不搞以权谋私,不搞歪门邪道,方方面面都能做到清正廉洁。

以上所述仅是领导干部所应重点具备的素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面,也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提高。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如果素质不全面或水平不高,那么就无法有效的履行职责,领导职工队伍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面临不断提高自己素质、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

关于读书 篇7

一、“看”书

“看”书, 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首先, 书籍有其自身价值。其二, 作为一本好书, 其价值自然是超越了其本身所固有的物质价值的, 而其最大的价值则集中表现在它对于人的价值。书对于人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书对人精神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一点也是书的最大价值的体现。

对于一本书的价值的鉴定, 想要单凭一己之力就筛选出好的作品来, 颇有难度。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一本好书是有其自身生命力的。这生命是不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 并且这生命还在不断地延续着。在时间的淘洗中, 它顽强的生存下来, 并不断给一代又一代求知者带来生命的烛照。毛姆曾说过:“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从某种意义上讲, 书籍的第二价值远远比起第一价值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读书

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被书籍淹没的世界。各种书报杂志、名著小典大有“吃人”之势。在这种形势下, 对于各类书籍恐怕也只有少数先贤智者能明辨之、慎读之。而对于我们这些凡庸之人确实难于辨析。

周先生在书中提到“不时髦的读书”, 他指出“印刷业的发达必然导致阅读的浮躁”。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确是不可否认的。当社会对书籍失去甄别作用时, 对书籍甄别的任务很自然地就落到了所有读者的肩头。“不时髦的读书”, 便是周先生给大家的一个良好建议。

所谓“不时髦的读书”, 即不盲目跟风、不追赶所谓的“潮流”。本质上说, 读书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活动, 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外化。每个人对于书籍的选择都有自己的标准。能够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的书籍, 必然是高雅睿智的。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 也必然是一个人的主观生命感受所驱使的, 依据最原始的兴趣与本心阅读, 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这种精神漫游中, 我们才更容易从中抒出己见。由此可见, 以读书为乐的人, 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 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依己之至真性情而读之, 必然难虚浮于喧嚣之上, 留恋于时尚之间。

尤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当今社会由“国学热”而引发的一批经典重读的热潮。这些被媒体烤红的经典, 正在日益成为最新一轮的“时尚”。由于民众文化素养千差万别, 对此类经典的阅读更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经典是需要用心来读的, 岂能仅凭跟风翻阅, 便可在人前卖弄“学问”?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界。这一点用于读书仍为人们所认同。读书是一种以愉悦性情为目的的个人化生命活动。它不仅仅是读者的吸收和接受, 更是读者的一种投入和创造。在选择阅读的同时, 首先读者是带有强烈的主观阅读期望的。当这种期望不自觉地被内化为一种情感投入时, 阅读便进入了一种超功利的阶段。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的思维在随书之思路延展的同时, 更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观能动性, 这便是创作的冲动。当这种冲动席卷脑海时, 读者之心海亦会随之翻腾, 书中思想与头脑中思想相互碰撞, 便形成了一场空前浩瀚的头脑风暴。在汹涌波涛平息后, 内心开始转入一种空静澄明的状态。这时, 人最需要的便是“寂寞”——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寂寞。心澄静思时, 于寂寞中, 慢慢梳理纷繁的思绪,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章架构, 然后为之添实皮肉, 一篇充实的文章便完成了。这经过打磨的文章便是一次阅读的最大收获。

关于连队读书的记忆片段 篇8

新兵连的生活,整日被紧张和忙碌所充塞着,赶到休息日,时间也大都耗在那乍一看好像“面包”(班长语)的内务上,只有在每个星期三的晚上,才有一点儿属于自己的时问。这个时间要求用来写信。跟周围的战友比起来,我要写的信不多。空出的时间,我又翻出那两本诗集。坐在我旁边早已不再写信的班长也在翻书,是金庸的《天龙八部》。

新兵连要结束时,班长找到我,说,你小子是不是会写诗?要不你帮我写几首“情诗”?我跟对象处好几年了,还没给她写过一封像样的信呢。在班长手底下这么长时间、他还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给我交代任务。我一口应承下来。接下来就开始每天琢磨词,想一句就赶紧记下来,直到我新兵下连后被借调到连部。

我到连部,是因为连队文书回家休假,就找到了我——比其他兵多读了几年书的新兵顶两天。相对班排的按部就班和紧张,我乐得连部有大块的时间来看书和帮班长写诗,但这会儿只有海子和汪国真的诗可以让我借鉴,总觉得还不那么够劲。我很快想起离我们部队十几公里外的小镇上有一个旧书摊。这个旧书摊是我刚来部队在小镇车站下车时,目光越过那逼仄的车站出口后发现的。

没过多久,我便在一个星期天借了炊事班的自行车直奔小镇。要走的路是山路,去時没觉得用了多少时间,找到那个旧书摊时,才刚到晌午。书摊很小,书也不多,但有一堆《诗刊》,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版的,也有几本写着90年代的字样。书并不便宜,1块钱1本,我查了查共有40多本。我跟摊主砍价,几次三番后,最终以每本7毛钱成交,总书款是30块钱,几乎就是我当时1个月的津贴。我小心地把40多本《诗刊》装好捆在车货架上,便往部队赶。也许是因为有些劳累,我往回没走出多远就觉得屁股被车座磨得厉害,40多本《诗刊》越发沉重起来,只好骑一会儿,下车走一会儿。就这样一步挪一步地快到傍晚时,一辆解放车从后面跟了上来。原来是我们部队汽车连到镇上粮库拉豆油的。我停住脚时,解放车也停了下来,车上跳下来几个老兵,七手八脚地把车跟我一起掀上了后车厢。我突然发觉这些衣服上满是油渍的老兵竟也那么可爱。

我的一大摞《诗刊》还没有读完时,连队文书回来了,我帮班长弄的那首“情诗”也按时寄给了她的对象,结果班长不跟我说,我也不敢去问。我重新回到二排四班当我的列兵和战斗序列中的步枪手。我们连队读书的兵其实不少,遇到休息日时,连队图书室往往会挤满人,但时间长了百十本书都会被翻看几遍。于是,有人来翻我买的《诗刊》,不幸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三翻两翻后,悄然地把书放回原处,再对我用别样的眼光瞅上好半天。

1996年夏末,连里分来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排长,姓初,一来就住在我的下铺。连长跟我们说,排长是军校里的才子,写了很多我后来一直在努力学着写的东西。连长说的这些话我很相信,因为接排长时还有装满了两个麻袋的书。

连队晚上九点半熄灯,按要求任何屋子都不能再有光亮。排长喜欢看书,但白天时间大都跟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只能晚上点着蜡烛看。排长晚上看书时,宿舍都挂着窗帘。每次我在屋里帮忙挂好后,都要跑到外面看看有没有露出光亮。排长看的书很杂,除了当时流行的小说,还有诸如余秋雨、史铗生和周国平的书。蜡烛放在我们床头的办公桌上,排长捧一本书或在铺上或在桌子上看,我就躺在上铺借着蜡烛的光晕也看。

排长书看得很晚,我也很少在他合上书之前睡去,几乎每晚我们都会翻到深夜。因为宿舍很小,每天早晨起来,我的鼻孔下面都会有两道浅浅的灰迹,那是被蜡烛的油烟熏的。进入10月后的一个晚上,约是11点多钟了,我不知道排长看的是什么,我在翻几本刚从连部淘来的《解放军文艺》和《解放军生活》什么的。突然,宿舍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我们部队政委。政委后面还有几个人,除了我们连队干部,好像都是机关的同志。政委没有多说什么,先是问我看什么书,又转过身把排长的书从桌上拣起来,我看清了书的封皮,是一本小说集,那个时期正是文学界评论“陕军东征”的辉煌时期。桌子上除了小说,还有几本历史和理论方面的书。翻了几本后,政委转身边往外走边说,挺好挺好,别太熬夜了,注意早点休息。

政委查铺的事说过去也就过去了,连队干部没有谁再提起过,排长跟我也依旧每天晚上点着蜡烛看书。到12月中旬时,机关突然来通知,先是要排长到组织股帮忙,接着是借调我到宣传股当战士报道员兼图书管理员。指导员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宣布完后,我回到宿舍还觉得有些发蒙,等整理完我自己的背包和排长的办公桌时,我发现我用来盛放那些蜡烛泪的军用罐头盒已经装满了,心似乎也跟着释然了。

数年以后,等我重新回到连队,成为当年那个连的排长时,我发现连队读书的兵多了,读书的兵也不再像我那时候跟排长一样在深夜里共用一只蜡烛,连队的学习室每天都要开放到很晚,遇到节假日甚至可以开灯到午夜。

关于读书议论文 篇9

千帆过尽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我又发现了新大陆,那是从一个同学家里借来的的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中下三本的《红楼梦》。心里一直忐忑着,怕父母不让看。于是每天写完作业把书压在作业下面,偷偷地看,同时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生怕父母发现了藏在作业下面的秘密。晚上熄灯睡下后,在被子里打开早已准备好的手电筒,继续红楼一梦。躲进被窝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次读书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感受,过去读小说一目十行,没有障碍,可是这本沉甸甸的包装精美的书,我却头一回这么认真地细细品味,尽管如此,我依然对这半文半白的文字有很多地方不明白。可喜的是,1987年暑假,我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一集不落地看了一遍。于是书中的情节在电视剧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阅读过程中的结的许多疙瘩也迎刃而解了。后来自考中文本科时,选修了一门《红楼梦谫论》,又结合电视剧把原著细细读一遍,又去图书馆借了关于曹雪芹身世及周汝昌、俞平伯等研究红学的著作。自此,对于这部中国文学史上前人无法企及,后人无法超越的鸿篇巨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欲解其中味,也许一生也未必完全解开吧。

读书,已成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读书,痴迷并快乐着,快乐的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还有读书的各种方式,各种姿态。静坐一隅,超然物外,乐以忘忧,万卷诗书。何以遣怀,与友交流,人生苦短,赶快读书!

作者:欣然

关于读书议论文 篇10

这句话本是《红楼梦》中,宝玉的老师给他出的题目,大意是:我还从来没见过有喜好读书的人像喜好饮食一样,真是太悲哀了!虽说不像句中那样夸张,但审视周围人群竟果真如此,太息一声:他们殊不知,读书滋味长!

何谓读书?身边不缺少学霸,每个课间都在紧锣密鼓地做作业。试问君一句,他们是否好读书呢?并非课本,中华乃至世界,多少千年的文明与文化,人,一辈子也读不完仅一个国家的经典,既知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读书呢?

读一本书,方知一本书的精华滋味,每一本书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诚然,将莎士比亚与物种起源放在一起读并非不可,文理兼备,混出的味道更加别样,可是,难道有人愿一辈子吃非素非肉的大杂烩吗?

书,仿佛一盘菜,料多则味杂,无料则如同嚼蜡,无力消受则食之无味,好菜味长,过后不散,杂食味短,食过即凉。菜有滋味,书亦如此。

读书,滋味长,是对于任何一本书都一样定律。好书经典自不必说,黛玉曾如此感受《西厢记》:“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这不就是了吗?颦儿如此精炼独到的见解,一语道破了好书为何而好的精髓。如样,不好的书,也会适得其反,当一翻开书页,窜出来的魔鬼你已避之不及了。

先人有曰;“一本书中常含有所读的下一本书。这话对错且不置可否,试问,君可曾读过《小妇人》一书?若有,则看那书中,处处含有《天路历程》一书,一书未完,另一书已在脑中徘徊,且二者关系密不可分,这不是读书连贯的境界吗?

不仅如此,仅一书中,也有长滋味。君试想,《狼图腾》中环环相扣的章节,书内书外都一样。书内,草原、人 、马羊群,犬,都扣在狼这个大环上;书外,且不说章节的周而复始,代代追溯,读者的五官七念,更是环在了整一本书的禁锢下。

书者,乃人间至宝也,论上至《四书五经》,外至《圣经》《史诗》,高至苍穹,下至海底,有人有书,有物有书。

诸位既处在青年正旺时期,何不苦读?十年寒窗,终可成就状元回乡。书中,远离喧嚣闹市,书中,只有完美的人与你共行同步。

读书吧,风华正茂,这是一辈子的热烈夏天,人生之夏几何多,此时不狂,更待何时?忘君谨记:读书,滋味长。

作者:王莘

关于青少年的读书问题 篇11

培养青少年成为国家的栋梁, 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人需要读书, 中老年人也要读书, 工人、农民需要读书, 大科学家也离不开读书。在现代社会中, 没有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如果现在有的国家要再搞一次“焚书坑儒”, 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肯定也就不会再存在多久了。虽然读书对每一个人都需要, 但是对青年人就尤其重要。这是由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决定的。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知之甚少, 处世不多, 需要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和才干, 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去武装自己的头脑, 逐步去掌握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文明, 把自己变成一个博学多才, 智慧聪明的社会栋梁。还要指出的是, 由于青年的生理特点, 他们精力旺盛, 思维活跃, 是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在这个年龄段抓紧时间, 勤奋读书, 就会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社会活动家、成千上万的各类优秀人才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刻苦学习而成才的。因此, 青少年时期是读书的黄金时段, 千万不可错过。

但是, 面对现实, 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人们忧虑。有些青少年, 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 (特别是课外的或业余的读书活动) 。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电子游戏机、看娱乐节目, 或是玩扑克等活动, 就是不愿意做功课, 更不愿意读书。白白在浪费“一寸光阴一寸金”。有的青少年读一些不好的书, 例如色情的、暴力的、极端个人主义或消极颓废, 甚至低级下流的读物, 中了毒, 走上了邪路。这些情况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说采取了一些措施, 有些也初见成效, 例如扫黄打非、严管微机房等。但是就整个青少年的读书情况来看, 仍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

怎样引导青少年读书, 读好书, 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巨大工程。

首先要动用一切舆论工具,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 人人爱书, 人人读书。喜欢读书者引以为荣, 脸上有光, 而让那些不读书、不看报, 什么学问也没有的人脸上无光。对“读书无用论”的谬论, 要从道理上讲清讲透它的错误所在, 在事实上、实践上证明它对青少年、对社会的严重危害, 使广大青少年懂得, 读书与不读书是关系到人生的大事, 也是关系到社会进步, 民族存亡的大事, 从而自觉的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其次, 要多出好书, 多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书。写书的人, 出书 (出版社) 的人, 要考虑青少年的特点, 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的读物与教授们课堂上讲授的教科书不同, 与专家们搞研究的专著也不同。青少年的读物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知识层次, 能够吸引他们, 引起他们的喜爱和兴趣、引人入胜的书, 而不是教条式的说教, 枯燥无味的古板道理, 干巴巴的数字和公式。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事例, 例如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伟人和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少儿百科全书, 一大批科普读物, 以及近年来出版的一批通俗的优秀理论读物和科普知识读物, 都得到广大读者, 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可惜这类书籍种类偏少, 数量不多, 价格偏高, 有的质量也不高, 还不能满足需要。我们的理论家、科学家、文学家应当把培养青少年当作己任, 为几亿青少年着想, 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着想, 多写些给青少年的东西。我们的出版社也要把盈利和对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 多为青少年出好书。

再者, 党政领导, 各社会团体, 各企事业单位, 社区和村委会, 学校和家长都要关心青少年的读书问题。现在很多青年人下班后就再无人问津,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要干什么, 要如何过好用好那8小时之外的很多空闲时间。很多人就这样白白浪费了时间。应当说, 单位不仅要管好8小时以内的事而且应当关心8小时以外青年人的生活, 一方面从物质上创造一些条件, 例如中央和地方出资, 在中央和地方出资, 在一些乡村、街道建了书屋, 2011年将建立50万个, 2012年达到每村、街道都有一所供人们读书。另方面也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去读书。在这方面青少年的各种组织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现在一些社会团体搞形式活动较多, 这也很必要, 但做细致深入的工作不够, 例如组织读书活动就不普遍。最近一些地方和单位组织群众学习中宣部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有阅读, 有讨论, 有报告, 开展的很好, 这些经验都值得学习推广。

上一篇:财务工作如何开展下一篇:总工程师岗位职责(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