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寄托的近义词是什么(精选8篇)

寄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1

委派,依赖,寄予,委托,拜托,依附,托付,依靠

二、【基本解释】

[拼音][jì tuō]

[释义]1. 委托别人照料寄托侍者。--唐. 李朝威《柳毅传》寄托孩子给别人看带

2.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3. 托身,安身 无可寄托。--《荀子.劝学》

三、【英文翻译】

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 leave with sb.; place on; find sustenance in; bailment ;

四、【短语造句】

1.这些就是她生活中主要寄托。

2.她是他唯一的寄托,是他的希望。

3.宿命论是纳齐恩斯基的唯一寄托。

4.世界的希望,就寄托在这种友谊上。

5.追逐是我力量的来源,精神的寄托。

6.她那颗寂寞的心自然要从别处寻找寄托。

7.他没有内在的精神寄托,因而害怕孤独。

8.我并不是那么喜欢啤酒,那只是一种寄托。

9.他大半生的思想和希望都寄托在这次航行上。

10.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剧中主人翁身上。

五、【详细解释】

寄托,本意是心灵的某种依靠,即在人郁闷、伤心、迷茫的时候需要安慰,却找不到身边真实的依靠时,心中那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依靠 寄托是一种源自于精神层面本能的需求,是将负面情绪疏导至被寄托处,以缓解内心感到的不安。可以说这是一种给精神的药剂。 相对而言,有精神寄托的人更少会对生存状态感到迷茫,心底更踏实,因而更有利于人们获得相对高效率高品质的生活。

更多相关作文推荐:

1.果敢的近义词是什么

2.幽静的近义词是什么

3.打量的近义词是什么

4.往往的近义词是什么

寄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2

吴泽强:我于199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创办人的教育机构工作, 至今近20年, 并且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创建初期调入学院做管理工作。在创办人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下, 我从就业、成家、学习深造到成长进步, 逐步完成由职业到事业的转变, 尤其是近6年来, 由于工作的关系, 得以近距离追随创办人, 在充实的工作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体悟到人生的价值。

创办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是和蔼可亲的长辈, 又是伟大的教育家。创办人常说, 教好学生是老师的责任, 照顾好同人生活是创办人的责任。创办人个人生活俭朴, 几十年来很少度假, 然而他非常关心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每次到学院除视察工作外, 时常宴请院领导、部门主管, 还有优秀教职工代表, 另外还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香港、台湾学习, 一方面是对他们勤勉工作的褒奖, 另一方面也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创办人在《广亚锦言拾粹》一书中谈道:“管理学校大有学问, 做创办人和校长的, 不是用眼睛盯人, 更不是用惩罚树立权威, 而是热心服务, 以心换心, 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 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辅以德政。这样, 即使坚冰也会融化, 换来的是员工们迸发积极情绪和学校名誉的大提升。”创办人在其创办的整个育达教育机构的教职工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在每次集体活动中师生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即是明证。

《河南教育》 (高教) :这么多年来, 在您心中, 创办人在办学历程中的哪些细节让您最为感动?您从创办人学到哪些终身受益的品质或精神?

吴泽强:创办人多年来一直是坚持走动式办公, 现虽95岁高龄, 仍坚持往来海峡两岸所创办的学校之间, 不顾舟车劳顿, 走访校园。他要求校园内干净整洁, 不能有卫生死角、绿化死角, 不能有死树、死花、死草, 始终让校园生机勃勃、秩序井然, 彰显着旺盛生命力。创办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用他的实际行动, 向我们诠释干事业不是坐而论道、浮于表面、贪图享受, 而是要真正深入、勤奋、务实。在近距离追随创办人过程中, 耳濡目染, 每念于此, 催我奋进。

创办人身上可贵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一,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创办人常讲, 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办成。无论是办校之初历经坎坷, 还是中途创业受人欺骗, 蒙受重创, 还是古稀再创业, 海峡两岸办三校, 都是苦尽甘来, 成就非凡。第二, 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创办人把这种精神总结为“三吃”, 即“吃苦、吃亏、吃气”, 简短六个字, 却是几十年的躬身实践所得。同时他还把“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作为他所创办的整个育达教育机构的校训, 既是自我实践, 又勉励教职员工和求学上进的莘莘学子。第三, 始终如一、坚毅有恒的精神。创办人常说:“凡事用心, 并坚持到底, 不轻言放弃, 没有大成, 也有小成。”创办人躬身践行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念, 而今终成杏坛大家, 桃李满园。创办人还曾讲:“回想我这一生, 创事业、办学校之所以能够成功, 或许是与我的做人态度有关。我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不争强、不好斗、不结怨、不记仇, 凡事让人三分;但对我有恩的人, 我是没齿难忘、涌泉相报的。”他说:“宽厚待人是广交善缘、获得各方支持的一大法宝。如果能够培养出宽大的胸襟, 能容人容物, 则不仅能化敌为友, 更能凝聚人心, 同心协力创业办学。”创办人的这种勤俭、朴实、博爱、礼让、感恩、宽厚的做人态度是他成就事业的基础, 也是广结善缘、凝聚人心的源泉, 很值得我们敬仰、领悟和践行。

《河南教育》 (高教) :众所周知, 创办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您认为, 他的哪些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最大?

吴泽强:创办人60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感悟, 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凝练, 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他崇尚简约务实, 从不讲究语言上的华美之词, 也不做宏大叙述。对于青年学生成长, 他归结为四个字:做人、做事。做人要讲德行, 做事要讲才干。在新时代环境中,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独立自信、敢于竞争, 同时也呈现出惧怕挫折、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合作等弱点。创办人每每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谆谆告诫当代大学生们:首先学做人, 要懂得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 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 要能做事, 要刻苦学习, 掌握好专业技能, 增强自己的本领, 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 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河南教育》 (高教) :有人认为, 投资民办教育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但据我们了解, 创办人自投身大陆教育事业以来, 从不要求经济上的回报。以您近距离对创办人的了解, 能否透露一下具体情况?

吴泽强:民办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对部分创办者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是尊重和认可的,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 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而创办人历来主张办教育是为社会造育良才, 是公益事业、良心事业, 绝不是图个人一己之利。几十年来, 创办人一贯坚持的原则是:所收费用, 取之于学生, 用之于学校, 回馈于社会。成功学院创办之时, 创办人即公开言明, 他是捐资办学, 学院的全部资产, 不属于他个人, 而是属于学校, 属于社会, 为家乡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是他的心愿, 并在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属捐资办学, 非营利性质。

受创办人信任, 由我分管学院财务工作, 目前学院财务运行状况是, 当年的学费收入扣除教职工薪资福利、教学设备、学生奖助学金及日常运行开支等项目后略有结余, 所有结余全部用于第二学年改善教职工福利、优化师资队伍、设备的新增与改造。而目前学院的基建任务还很重, 如大礼堂、教学楼、附属幼儿园等, 这部分投入还需创办人不断筹措。创办人《三本教育思想———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中谈到, 兴办教育、育才达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他平生最愉快最欣慰的事。他还动情地说:“教育是我钟情的事业, 也是我生命的寄托。”他把一生勤俭节省的积蓄及在台早期办地产赚的钱都花在办学上, 只要是对学校发展有利的, 从不吝啬。至今, 创办人在台北没有自己名下的房产, 他的这种献身教育、无欲无求的博大情怀着实令人感佩!

《河南教育》 (高教) :尽管创办人办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尊重, 但是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您认为, 民办高校在办学空间和政策方面应该得到怎样的理解和支持?

吴泽强:截至2014年, 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3460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为557.52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为16.11%;2013年我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61.83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为33.04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为20.42%。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 “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靠政府包办,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 都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学校越多, 政府越高兴”。

创办人自1993年回到家乡捐资办学已有22年, 其间先后创办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两所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可谓开创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先河。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建校11年来, 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两万余人, 提供社会就业岗位1200余个, 他的这种只问耕耘、不求回报的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09年, 创办人高票当选“感动中原———60年·60事·60人”, 凤凰网《黄河之子》系列纪录片曾专题报道创办人的办学感人事迹。

寄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3

一、故事回放:美国预算制度的建立历程

预算公开及其法治化是现代公共财政的核心,是良好政府治理的外在表达。完整有效并逐步法治化的公共预算制度,对于历史上的美国社会告别权贵市场经济,步入坚实的法治市场经济轨道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美国预算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上天对美利坚民族的特别恩赐,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特定的组织和个体付出长期的努力争取而来的。重温这一历史进程,可能会让我们对每个组织和个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新的认识。

20世纪之前,美国各级政府都没有完整的公共预算制度。那时所谓预算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后报账单,为贪赃枉法留下无数机会,腐败现象屡禁不绝。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始于纽约市的预算改革。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里,纽约市既是全美最大的金融、贸易、工业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的单一公共财政支出机构。1898年,纽约市财政支出相当于整个纽约州花费的5倍,是全美所有州支出的1.33倍,是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的1.14倍,其债务超过了全美所有州的债务总和。缺乏民众和议会有效监督的报账式预算,最终引发了纽约市的政府财政危机和社会严重动荡。在民间力量和纽约州议会的强大压力下,纽约市的预算民主改革开始起步。

1904年,由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12个民间组织组成的“城市会计和统计联合委员会”公开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广泛用于私人公司的会计制度同样可以用于城市管理,分析城市的财政状况,会计制度可以让公众根据更多的信息来选择自己的政治代表,对城市的财政状况进行监督。1905年,纽约市进行财政行政改革的专业会计师与反对城市腐败的社会改革者们走到了一起,决定共同成立一个独立的公民代理机构,探索城市财政行政制度改革。1906年成立“城市改进局”,1907年正式组建智库“纽约市政研究局”。研究局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阿兰、亨利·布鲁厄、弗里德里克·克利夫兰,人称“ABC”。预算改革者指出,预算问题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汇总问题,而是关系到民主制度是否名副其实的大问题。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必然是“不负责任的政府”。“不负责任的政府”也不可能是民主的政府。预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看得见的政府”,人民才能对它进行监督。在这个意义上,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及其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

预算改革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原则:一是公共预算是未来的预算,是一个关于政府未来支出的计划, 而不是事后的报账。二是公共预算是完整的预算,是一个统一的包括政府所有部门支出的计划。三是公共预算是详尽的预算,是一份需要进行分类列举,包括政府机构所有项目详细支出的计划。四是公共预算是合理的预算,是一份需要认真说明支出理由,并能对支出的轻重缓急作出明确区分的计划。五是公共预算是有约束力的预算,必须对政府的行为有约束力,没有在计划中列支的项目不能开销, 列支的钱不得挪作他用。六是公共预算是合法的预算,预算计划必须得到权力机构州议会的批准,并接受议会和民众的监督。七是公共预算是透明的预算,为便于接受监督,预算内容和预算编制过程必须透明。

在预算改革者的敦促下,纽约市在1908年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公共预算。虽然这份预算很粗糙,只有市政府的几个主要部门拿出了分类开支计划。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纽约市的预算日臻完善,预算文件从1908年的122页迅速增加到1913年的836页。这背后是预算改革者的执着推进和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们通过展览、讲课、办培训班、媒体宣传、散发手册等形式,向专家、消费者和民众宣传预算制度和公共财政改革。1911年,纽约市政府花费10万美元,举办第一次“市政府财政预算展览”,一个月之内就有约100万纽约市民赶来参观。1911年之后,纽约市将预算展览常年设立在城市学院里,供人们随时参观。在1916年的预算展览上,“纽约市政研究局”的研究人员甚至通过制作相应模型来说明市民如何消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

同样的,因为预算改革者们的成功宣传和大力推广,纽约市的预算改革经验很快引起了美国其他城市的兴趣,它们纷纷索要“纽约市政研究局”编制的“市政会计手册”,并派人参加“市政研究局”举办的培训班,直接推动了各州的公共预算改革。到1910年中期,公共预算改革进入高潮,“预算” 这个词就像“社会正义”或者“美国方式”一样,成为时髦的流行政治术语。在这种背景下,1910年,纽约市启动的公共预算改革扩展到了联邦一级。1909年,塔夫特当选美国总统,面对快速增长的联邦政府机构和连续5年的巨额财政赤字。他邀请纽约州的阿兰和克利夫兰讨论推进联邦政府公共预算改革,克利夫兰随即被任命为“总统经济和效率委员会”的主席,并于1911年获得了国会的批准和拨款。在这个被外人称之为“塔夫特委员会”的推动下,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预算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克利夫兰网罗大批有志于预算改革的社会精英,通过将纽约市公共预算改革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联邦政府,将预算的权力从议会逐步转移到行政部门,建立起了总统在行政机构之上的最高地位和权力,从而促使美国现代总统制的形成,造就了一个更加强有力的政府。1912年,克利夫兰发表了著名的“国家预算的需要”论文,全面阐述了进行联邦公共预算改革的原则、步骤和回答了人们的疑问,成为美国预算民主历程上的里程碑。1914年,新上任的威尔逊总统,将原来的“塔夫特委员会”改造成了“政府研究所”,并由原“塔夫特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威廉·威劳比担任“政府研究所”的所长。该研究所在1916年正式成为了今天大名鼎鼎的“布鲁金斯研究所”。在“政府研究所”和威廉·威劳比的大力推动下,到1919年,美国已有44个州通过了预算法。到1929年,除阿拉斯加外,所有的州都有了自己的预算法。1920年,美国参众两院联合委员会通过了威廉·威劳比所长协助古德众议员起草的“预算与会计法”,即著名的“古德法案”。1921年4月,新当选的沃伦·哈丁总统正式签署该方案,从而在法律上完成了美国联邦一级的公共预算制度改革。

经过17年的努力,美国预算民主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跨越,从地方一直到联邦都全面建立了法治化的公共预算制度。公共预算改革使政府成为负责任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成为现实,从而在根本上重塑了各级美国政府。

二、故事解读:蝴蝶效应与组织社会责任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正式提出,其诗意的形象表达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美国预算制度改革从纽约州起步,然后席卷全美的建立历程,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蝴蝶效应”过程。我个人认为,“蝴蝶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初始条件下要有蝴蝶能够扇动几下翅膀;二是要有能够引起龙卷风的大气环流演变机理和机制。在上述故事中,纽约州扮演了若干只扇动翅膀的蝴蝶,从开始的研究驱动,即公开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应该将私人公司的会计制度引入城市财政管理,到成立以“ABC”为代表的“纽约市政研究局”,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原则,到1908年推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公共预算,一直到作广泛且有效的社会宣传与推广,最终导致了纽约市的其他系统发生了变化,一个月内上百万民众的参观,大受欢迎的“市政府财政预算展览”,各个州的学习兴趣和模仿,塔夫特总统的支持与认同,一直到各个州与联邦政府的预算法案的通过,最后各级美国政府都完成了法治化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了重塑美国政府治理机制的龙卷风。

这一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各种失败、失灵、失误,如果有社会组织能够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开展工作,而不是一律选择沉默,“平庸的恶”就可能不会在社会无限蔓延,特定的社会领域就可能不会毫无希望地被长久地锁定在某种落后状态当中!这正是组织社会责任思想的精髓,每一个组织都应该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这里的担责,并不是要求每个组织或者个体都要当雷锋或者多大的时代英雄,而只是需要做一个“克制、谦逊、执着”的沉静领导者2,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核心业务运营过程中,主动考虑自己的影响和应尽的责任。如研究机构的责任,就是要研究真正的问题,努力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政府组织的责任,就是要有义务接受议会和民众的监督,并为接受监督保证必要的透明度或提供相应的条件;媒体的责任,就是有义务在其影响范围内倡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潮……不要小看这些似乎并不“英雄”、甚至只是“本分”的行为,正是它们成为了引起全美公共预算制度改革龙卷风的蝴蝶翅膀。相反的,如果我们都选择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那么如果被长久地锁定在社会落后的状态中,“我们当中没有人仅仅是牺牲品,我们也都是它的共谋者”。

按照组织社会责任的思想,社会中的蝴蝶效应是非常广泛且普遍的,每一个组织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一份责任。这里我想再次重复一下哈维尔的自省和警惕:“我们不能将每件事都归咎于前统治者,不仅是因为这样做不真实,而且也会削弱今天我们每个人所要面对的责任,即主动地、自由地、理性地、迅速地采取行动。让我们不要受此蒙蔽: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国会和总统,都不可能单靠他们的力量获得成功。同样不能指望仅仅是这些人能挽救天下。自由和民主包含参与,因而是所有人的责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如果有无数只蝴蝶在无数次地坚持扇动翅膀,其实初始条件下的偶然事件驱动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大概率事件驱动,作为每一个组织的“边缘力量”就会促成更多的“边缘革命”3,使得偶然事件不再偶然,从而大大加快社会进步的历程。

三、故事升华:互联网时代的蝴蝶效应新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进步的蝴蝶效应,或者说由单个组织诱发的社会化创新将会以更频繁、更有效、更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信息和知识高度共享与对称的零边际成本社会,蝴蝶效应的另一基本机制,即迅速放大的机制正在广泛地生成。通过迅速地发挥不同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各自优势,协同产生资源匹配的长板效应,从而快速形成几何级数的放大机制,使得蝴蝶效应的产生将更多的不再是偶发的个例,而是会演变成为新常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对称、公开与共享,使得每一个组织都有可能从细微之处入手引致产生具有创新性、大众性、叠加型、可持续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组织社会责任的思想并不倡导任何组织,特别是个人毫不动摇地献身于伟大目标和高尚的事业,也不鼓励特定的组织和个人去挑战整个体制机制以推动宏大变革的高尚概念,而是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每个组织和个人,能够力所能及地管理好自身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够基于自身优势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能够自觉地遵守适用的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等法律和道义的底线。通过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通过“长板效应”等放大机制,演变生成改变社会的巨大力量,这是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应该努力去做到的。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言,“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

组织社会责任对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要求,只是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守住为人的本分。这也是我们能够期待这种类型的社会进步推动方式能够可持续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做到可持续,又何谈得上是社会责任思想呢?美国的传奇人物海伦·凯勒曾经说过:“我渴望做那些伟大而高贵的任务;但是,我最首要的责任和快乐却是去完成那些卑微的任务,视它们是同样的伟大和高贵。世界在前行,不只是那些英雄们的力量在推动,也同样包括那些来自每个诚实的工作者微小推动的积累。”特别是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将社会进步的期望和希望放在每一个组织和平凡的个体的持续努力之上,而不再想当然地将其寄托于无须再作人为努力的万能的市场机制(当然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但同时要牢记的一个事实是市场要发挥作用,离开组织和个体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或者政府无处不在的科学调控上,或者是NGO等社会组织的伟大奉献精神上,或者是又一个伟大的救世主上。组织社会责任的哲学是把社会进步的希望或者让我们得救的希望,放在每一个组织和个体持续执着的努力、创新和变革以及彼此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

我们还可以重温一下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一段话:“伟大的领袖其实都是更大的历史力量的产物,而这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却是由绝大多数的平凡人在处理日常琐事中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

最后,还是引用《沉静领导》中的三个品质与大家共勉,它们是“克制、谦逊、执着”。

蕴含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4

蕴含的近义词 :

包含、蕴藏。

蕴含造句

(1)这篇看似简单的寓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这些朴素的话语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成语“流水不腐”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哥哥平淡的话语中蕴含着一片手足情深。

(5)她的眼睛里蕴含着淡淡的哀愁。

(6)这道题目的答案虽然简单,但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7)有些看似平常的事往往蕴含着很深的道理。

(8)如此自相矛盾的四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9)这是一个蕴含着不断冲突与流离失所的悲剧的遗产。

(10)庖丁解牛蕴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

(11)每一块基石都蕴含着民族的傲骨,每一块砖瓦都焕发了新的青春。

(12)鲁迅的杂文有着真知灼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

(13)即使是一颦一笑,都蕴含着她的恬静美。

(14)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明显地刻着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的痕迹,蕴含着种种不平凡的经历。

尤其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5

【尤其】:

注音:yóu qí

释义:①副词。表示更进一步。

造句:我特别喜欢他们几个,尤其是最高的那个

尤其的近义词:格外、特别、分外、更加、越发、加倍

【格外】:

注音:gé wài

释义:(1)指出于常例之外。

(2)指特别

造句:看到妈妈到学校来接我,我格外的高兴

【特别】:

注音:tè bié

释义:(1)不一般;与众不同,特别的场合(2)格外

(3)特地;特意

造句:我尤其喜欢乡下,特别是在春天

【分外】:

注音:fèn wài

释义:(1).超过平常;特别:~高兴|月到中秋~明。

(2)属性词。本分以外:他从来不把帮助别人看做~的事

造句:看到你我今天分外的高兴。

【更加】:

注音:gèng jiā

释义:副词。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比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出自元刘壎 《隐居通议·象山先生言吏奸二书》:“当来更加揫敛,使归简严,则前无古人矣。

【越发】:

拼音:yuè fā

释义:表示程度加深;与“越……越……”的作用相同

【加倍】:

拼音:jiā bèi

鉴证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6

鉴证

相似词:鉴别 龟鉴 钧鉴 鉴谅 年鉴 鉴识 鉴戒 赏鉴

1.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

●宋陆游《跋中和院东坡帖》:「鉴证精审,无一帖可疑者。」

●明叶宪祖《鸾鎞记·品诗》:「滴露研朱非草草,从容鉴证庶无尤。」

●茅盾《委屈》:「这衣服的剪裁式样,要是给话剧团管道具的专家见了,准会鉴证出它是哪一年的时装。」

2.指对人功过、出身和优缺点等的鉴别和评定。

●《灯下集·谈曹操》:「‘奸雄’这一鉴证,是许劭的创造。」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他对于成分的鉴证特别细心。」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哟!我又不是干部科长,成天给你作鉴证。」

【鉴证解释】:对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真实性予以审查、核实。在我国,是对合同进行的一种行政管理办法,由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鉴证造句

1第二条价格鉴证师注册与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观测到的事实是它的结构的基础和它的结果的最后鉴证.经注册的价格鉴证师不需认定。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经注册的价格鉴证师不需认定。

在394宗案件中,指模专家在鉴证后提交专家证供.第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价格鉴证师的注册审批机关。

劳动合同经开发区劳动管理部门鉴证后生效。

你们鉴证人员想让我为我没做过的事入狱吗?

徐州市价格认证中心副主任吴保喜,身兼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资产评估师、价格鉴证师、保险师和旧机动车估价师,他有6顶职业资格头衔。

三价格鉴证师评估中“关照”他人受贿获刑。

雅昌艺术网湖南站成立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黄煌8日下午,雅昌艺术网湖南站在湖南省画院美术馆举行揭牌仪式暨湖南省首场艺术品鉴证备案——刘云专场活动。

探秘冷门职业价格鉴证师:从手机到矿山。

此外,仅靠公证机关的监督也是不够的,应借鉴证监会这一机构设置,建立彩监会,强化彩票市场监管,确保彩票市场安全、稳定、健康运行。

我数了数,加上小任和我还有鉴证科派来的三个同事,一共才五个人,如果这时候有人趁乱做手脚,就难以防范了。

笼罩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7

覆盖、包围、掩盖、弥漫

二、【基本解释】

[释义]

(动)像笼子(lónɡ·zi)似地罩在上面。

[构成]

偏正式:笼〔罩

[例句]

月光笼罩着原野。(作谓语)

三、【英文翻译】

1.envelop; shroud

四、【短语造句】

1. 欧洲上空笼罩着战争乌云。

2. 悲观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经济。

3. 仇恨的情绪笼罩着全镇。

4. 薄雾笼罩着周围的景色。

5. 白宫上空仍笼罩着一团疑云。

6. 暮色正在静悄悄地笼罩下来。

7. 那边山脉笼罩在朦胧紫雾中。

8. 我好象被一种迷雾笼罩住了。

9. 这件事被神秘的气氛所笼罩。

10. 可怖的黑暗笼罩着太阳。

五、【详细解释】

◎ 笼罩 lǒngzhào

[envelop;shroud;cave;hover over] 广泛覆盖的样子

大雾笼罩了山谷

鸟笼,笼槛。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鸿鶤不能振翅於笼罩之中。”《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多少彩禽投笼罩,云中仙鹤不能招。”

(1).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四折:“吉当当,鎗和斧笼罩着身躯;扢挣挣,斧迎鎗几番烟燄举。” 茅盾 《子夜》一:“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 外白渡桥 的高耸的钢架。”

(2).超越;凌驾于其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屈平联藻於日月, 宋玉 交彩於风云。观其艳説,则笼罩《雅》《颂》。”《陈书·徐陵传论》:“ 徐孝穆 挺五行之秀,稟天地之灵,聪明特达,笼罩今古。” 唐 康骈 《剧谈录·含元殿》:“君臣和叶,四表靖謐。文物之盛,笼罩 姬 汉 。”

(3).概括;统摄。《朱子语类》卷二七:“ 江西 学者偏要説甚自得,説甚一贯,看他意思只是拣一箇儱侗底説话,将来笼罩,其实理会这箇道理不得。”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话》:“盖《文心》笼罩羣言,而《诗品》深从六艺。”

(4).控制;笼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孙兴公 ﹞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於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不及。’”《明史·王越传》:“ 越 姿表奇伟……奬拔士类,笼罩豪俊,用财若流水,以故人乐为用。”

(5).谓擒拿,擒获。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钱尚父 始杀 董昌 ,奄有两 浙 ,得行其志,士人耻之。 吴侍郎 , 越州 萧山县 人,举进士,场中甚有声采……乃脱身西上。将及 苏 臺 界,回顾有紫綬者二人追之, 吴 谓必遭笼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笼罩的近义词是什么

2.唇齿相依的近义词

3.便捷的近义词

4.阴冷的近义词

5.神秘的近义词

6.悄悄的近义词

7.神机妙算的近义词

8.依依不舍的近义词

9.弥漫的近义词

疲惫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8

pí bèi

基本解释

[释义]

(1) (形)非常疲乏。

(2) (动)使非常疲乏。几天的艰苦训练;同学们都疲惫不堪了。(作谓语)

[构成]

并列式:疲+惫

[同义]

疲乏、疲劳

近义词

疲乏、疲钝、疲顿、疲劳、疲困、劳累、疲倦、怠倦、委靡、委顿、困顿

反义词

亢奋、兴奋

英文翻译

1.(非常疲乏) tired out; weary; become fagged; exhausted

详细解释

◎ 疲惫 píbèi

[tired out;exhausted] 极度疲劳

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三国演义》

(1).疲乏。 宋 陆游 《乾封驿早行》诗:“扶衰犯霜露,疲惫不可状。”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因精神疲惫,登舟酣卧。” 玛拉沁夫 《鹿的故事》:“鹿的速度渐渐地变慢,停下歇息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这说明它已疲惫不堪。”

(2).衰败困乏。 宋 梅尧臣 《送鄞宰王殿臣》诗:“愿言宽赋刑, 越 俗久疲惫。”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t阴》:“ 嘉靖 初, 长垣 胡锭 撰《t县减差碑记》载有昔人咏 t县 诗……观此则 t邑 疲惫非朝夕之故矣。”

(3).懈怠。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 仁宗 以 淮 z疲惫日甚,特命公以巡抚衔巡视两 淮 盐政。”

用疲惫造句

他们的表情显得疲惫不堪。

他疲惫不堪地转身走开了。

因精神疲惫,我睡得很酣。

操练使她感到疲惫不堪。

她的工作使她疲惫不堪。

她一边走一边感到疲惫不堪。

我已经应酬得疲惫不堪。

他觉得郁郁不乐,冷酷而疲惫。

她疲惫地跌坐在窗旁的椅子上。

我被弄得疲惫不堪,心烦意乱。

他似乎极度疲惫,显然瘦了许多。

她疲惫不堪的坐下。

他已疲惫不堪,浑身上下全已湿透。

周身在疲惫之中微微有一种松快之感。

听一场枯燥无味的演说使他疲惫不堪。

她显得疲惫。

她参加马拉松比赛后一星期都疲惫不堪。

他顿住了,虚弱与疲惫一下子显露出来。

上一篇:我的家乡七年级语文作文下一篇:丹麦不同学历层次留学的不同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