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 篇1

最早是从高中语文书中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的,因为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孔孟》是黄仁宇写的。在那篇课文中,黄仁宇对比了孔子的轻松愉快和孟子的凡事紧张,探究这种不同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他认为,这两位哲人不同的主张除了性格不同之外,深层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不同:孔子生活于春秋中后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尚存贵族气质,尚受“礼”的制约,比如不搞偷袭,下战书,三鼓而动,不追溃兵等,虽然这制约力快要绷不住了。但战事的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所以孔子对于“克己复礼”尚存希望,还能憧憬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踏青野餐。孟子呢,生活在战国时代,战争已经完全抛弃了贵族之礼的制约,全面进入血腥野蛮的大屠杀时代,各种手段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灭国。在这样的时代中,孟子的张扬个性、革命激情就相得益彰了。在这篇文章中,黄仁宇用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分析哲学风格流变的问题,很有说服力。

那时就听老师说黄仁宇有一本《万历十五年》,但我的高中既没有、也不允许读课外书。现在终于还愿了,耶!

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书名叫“万历十五年”呢?书中开宗明义:“公元1587年,丁亥年,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并无大事可叙”,是普通平淡的一年。然而,“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是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易于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是细节末端,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

黄仁宇依据他的“大历史观”来写这本书,“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用他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万历十五年》共有7章,每一章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每一个故事都指向共同的主题,一个令人沮丧的主题——批判已陷入僵化的文官制度。在黄仁宇看来,以科举制度、儒家理念为基础的文官制度经过千年的生长,已陷入末流之弊,变得僵化、窒息而又根深蒂固,不可撼动,正是文官制度,让官员们把脑力、精力都内耗在了人际关系的盘算中,让他们陷在“宫斗”“党争”的泥沼里,看不见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国家边疆的危机。文官制度,让本来早熟早慧、心怀理想的万历皇帝变成了“活着的祖宗”;让首辅申时行一辈子中庸无为;让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改革半途夭折;让戚继光失去了改革军队、巩固国防的机会;让李贽在鄙弃传统又找不到新出路的困境中痛苦、绝望,自杀。

这种制度让各种力量都胶着、钳制、无法脱身。让我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的一个镜头:包租婆、包租公、火云邪神三个人彼此钳制,动弹不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篇2

中国历史的问题中最受争议也被很多人斥为伪问题的是,倘若没有鸦片战争和西方工业革命中国会不会自动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我的答案是尽管进程会很慢,中国很可能仍然会走向商业化的社会而不是维持农耕文明。

原因是:人口压力。

讨论历史上的社会民族变迁很容易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即究竟是文化的影响为主还是地理的影响为主,还是其二者混合的影响等等等等。。但是无论还是有一个比较量化的而且也是前提性的原因是比较少争议的,那就是人口压力。

两千年来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迁,从河洛到苏杭,这个其实应该是结果,原因是人口的逐渐南迁,以前瘴疠之地的湖南,福建,广东,因为北方土地几千年的耕作和人口繁衍而负担不起那么多的人口,到明清已经是帝国的重要省份了。倘若没有外敌的入侵,继续多出来的人口无处吃饭,而科技的水平又不能飞速的发展,必定导致往外洋移民。因为倘若科技水平进步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则空间扩张。

当然,这个过程绝对是残酷的。宗中国土地的历代帝国 ,其运行的纲领都是保护落后经济 扼杀商业苗头,维持均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续的人口压力,故而百姓只要能温饱就可以了,其他一概免谈。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需要被封为至高标准,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在低技术条件下,无法靠极端低效率的法律程序来管理社会。可是当帝国最边缘的省份也人口辐轴的时候,因经济破产而不但爆发的全面战争,会迫使沿海的居民不断移居海外,而中央政权也将没有能力进行约束。华夏民族会因为生活所迫而象现在一样在泛太平洋地区扎根,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稳定贸易圈。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 篇3

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许多重大的宫廷斗争中,都是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消失所牵起的轩然大波,比如说首辅的张居正,他在任期间,父亲突然去世,这本来只是礼仪上的问题,但偏偏在文官集团的添盐加醋下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在本书中,作者是以阴阳的思想来阐述的。阳既是光明磊落、不顾生命安危誓死捍卫道德的人;阴既是所谓的贪官、贪财贪权。阴阳之间的不断冲突,是导致x弹爆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既是是阳者也有阴,阴着也有阳,在这个物序流转的世界里,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谁又能把王朝的覆灭归罪于哪一方呢?

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 篇4

明朝时,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高峰,废除丞相制度,文官集团日益强大,但是军队建设却极其落后,依靠多次翻修的城墙巩固国防,待倭寇入侵才开始培训新兵。天下的奏折,评判的标准则仅仅依靠仁礼道德,没有强而有力的法制建设,文官集团越发强大,却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最终走向灭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礼”为尊的国度,从民风淳朴的先秦、百家争鸣的春秋、诗词盛行的唐宋,甚至是大部分民族的传统文化已失传的今天,传统道德的渗透力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它就像是手表中的齿轮,在历经时光岁月的磨损之后,终于在运作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噪声。

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 篇5

作者查阅了打量的史料,把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点给放大,有血有肉的重现了历史,没有史学家陈腐的史料和数据堆砌,却有很多人物故事和言语的记录,而且没有脸谱化的夸张,表现了多样的人物性格。

作者分别选出了各个方面的杰出代表,统治者万历皇帝,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虚位元首,张居正,申时行是政治和经济的代表;戚继光是军事的代表,李贽是文化的代表。

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 篇6

“表面看来皇帝具有传统赋予的权威,他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其实皇帝是在臣僚们以道德的名义为要挟下按照文官集团所确定的规范来行动。任何超越和违背此种规范的行为将被加以“昏庸无道”之罪名,万历皇帝就曾受到臣下如此的指斥。原来,“百官之所以绝对服从皇帝,即使不是有条件的,但也决不是无目的的。君主专制本来与文官制度是相辅相成的。”皇帝越过这个界限行事的不是没有譬如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就曾经“毫不费力地作弄了他的臣僚”正德皇帝有“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他曾亲自训练老虎,差点就此死于非命;亲自操练兵马;率军作战,得胜回朝;自己给自己加封“威武大将军”称号……诸如此类自然引起了文臣们的惶惑以至愤慨,而其中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皇帝挖空了他们苦心构筑的政治体系”。万历皇帝“缺乏他叔祖的勇气、积极性和寻找快乐的情趣”,那就只能当“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那就是参加代表着道德的各种礼仪。苦闷之余,只有“用一些更为无聊的方法消磨时光”。一个喜欢活动的人物具备着充沛的精力,但又无法用之于作出积极的创造。”自此埋下历史悲剧的祸根。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乃人性、社会责任、道德伦常、体系的文化语法规定等等交织而成。其间的复杂很难用一个维度讲得清楚。而且只有拉伸前后的历史岁月,方能看清楚一部分的历史走向。这也正是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的一个原因。

万历十五年高中读后感800字 篇7

彼时的四十八年,恐怕会熬老几代人。然而四十八年的孤独,或许会熬空一个人,大明有这样一位皇帝,便是这样一个孤独患者。公元16,万历皇帝朱翊钧长眠定陵,安详而孤独地结束了他马拉松式的四十八年统治。

昏黄的背景之中,万历皇帝着朝服端居高座。脸型微胖而方,眉宇挺拔,显得慈善稳重,目微下视显得慵懒颓废,似乎正映衬了他执政后期的生活状态,但是每每当我仔细端详时,总被那深邃得不可测的目光所深深吸引——这不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一幅明末宫廷百态的历史轴卷徐徐在眼前展开。

当一位位如低贱的戏子一样的历史人物浮出历史长河时,便可以被台下的人任意涂鸦,肆意戏谑了。东施的小眼睛或许被涂抹得别有风韵,西施嘴角的微痣可能被放大得不堪入目。看客们早已忘却原本的角儿的真面目,只会人云亦云,他们拍手嘲讽那个以荒诞不经著称的演员——万历。然而,万历似乎是一个不太会生气的皇帝,因为它被气惯了。

我们的故事从一位郁郁不得志的S官员开始,有一天他想出了一招火箭式的升官之路,做法便是用死谏强迫皇帝接收其未必高明的建议,从而给其他人种错觉——S忠君爱国。而真实的S,却是在极其阴损地谋取名利。因为如果S因为直谏被处死,便会留名青史,这是古代文人最高的荣誉了,同时皇帝便会被认定成一个昏君,这是所有帝王所忌讳的;可皇帝如果采纳了S的建议,造成的后期效应亦只有皇帝一人买单。总之,这是一项稳赚的生意,重点是不违读书人所谓的“道义”,何乐而不为?于是,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地“触龙须”找死,犹如那恐怖的伪道德的洪水,万历被包围了!

所有的大小官员都长着一张阴阳脸,万历是被他们包围的,那种悲凉到战栗的恐惧感,恐怕甚于四面楚歌的项王。此时,我突然看到了刺杀英国皇帝的那张可怕之极的V字形脸!不知原因,只想到那诡异微笑背后的难以名状的悲伤——犹如万历皇帝朝服像中那深邃的目光。又突然,风云色变,时光穿梭,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置身于由一群暴民组成的陪审团,群情鼎沸,他的`眼神凄惨深邃冷眼旁观着这可怕的“大多数人的暴政”,可以颠倒乾坤,恍如世界末日的审判;惊恐中思绪又回归故国故土,碰见已故人屈原,他心灰意散地挪步于汨罗江畔,高歌“着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时,香草美人的沉吟,那深邃的目光又会不会是这位义士对于炎凉世态的最后一瞥呢?

曾有过这样的臆想,或许来自于悬疑电影的影响,觉得有一天我所熟识的所有人,都把我当作一个陌生人看待,我的意志在死寂中崩溃,崩溃,崩溃,即使臆想结束还心有余悸。而万历的生活并非臆想,而是面对天下的精英的日日攻心。面对孤立无援的处境,万历恐怕也只有选择退避了,而这一退就是三十年。因为他太善良了,善良得让所有人都以为软弱可欺,甚至遭受官员侮辱,作为天子至尊也只给了那个S官员廷杖和降级;因为他太无奈了,无奈的是无力改变文官制度千百年来造成文官的畸形而矛盾的性格——被歪曲的“杀身成仁”,俸禄的低下造成深重的结党营私的“非礼”行为,但依然以儒家传统道义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从中给予恶行以通用的合理性;因为他太有智慧,深知只有退避方可保留他外强中干的皇帝的权威,深知皇权纵然高贵,却是必须建立在以承认文官道德及信仰的基础之上的,可那明明丑恶!因为他太“民主”,太尊重那些不该尊重的人,视那些人为“爱卿”而非“奴才”。

万历十五读后感 篇8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和现实指导意义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作为书名,实际上是作者在大历史观中另辟蹊径,将目光特定在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时期,他认为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是明朝这个强大帝国日后没落的根由所在。虽托名“万历十五年”,其实并未局限于这十五年上,时间的来龙去脉以及几十年的积重难返,他都一一有所回顾,他以这一年作为重要的节点展开明朝在公元1587年前后近百年的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哲学,进而以现代文明的角度做深刻的分析和审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是以自己深刻了解的世界各国近现代文明发展史作为参照做了一个展示。

读完后印象最深的不是别的,而是他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来书写!作者选取1587这个再寻常不过的年份,将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在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贯穿起来可谓匠心独具。一些旁人看来芝麻绿豆大点的事情,都能被作者很好地运用到文章中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明朝的文官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弊端在叙述人物事迹的时被娓娓道来,“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要看远不看近”的“大历史”观在书中初见端倪。

公元1587年和这一年前后几十年在中国历史上平淡无奇,然而在世界却是西方近现代文明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中国的封建制度包括高度的中央集权、一元政治、单一文化教育、以道德标准

作为管理社会的工具均达到了登峰造极,而在西方已经开始了自由、平等、权力制衡的萌芽。为什么近现代文明不可能在中国产生和发展?为什么近代史上中国会落后挨打?这本书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书中重点描述的人物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时代的中坚人物戚继光和海瑞,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都是社会已经安排好的框架和规范,工作的环境更是一千多年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万历贵为皇帝但很多事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帝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按照固有的道德标准惯性极大的前行,他最后选择的是逃避矛盾;首辅张居正得到了一人之下的权力,为了推进帝国的事业依靠党羽派系,但得罪了其他的官僚,死后还要被清算;首辅申时行得到万历皇帝的信任,为避免重蹈张居正的覆辙选择了做一个超级平衡家,事事做和事佬争取不得罪任何人,个人是得到了善终,但使得帝国官僚集团更加的腐化低效;戚继光在军事上有限的成功只能是在原有制度安排上的逐步改良;而海瑞想完全按照书面的道德标准廉洁的工作和生活必定被官僚集体不容,就像唐吉珂德一人的挑战;自我矛盾的哲学家李贽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但是无法得到答案,自杀终了。

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整个明朝社会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力量,内部有冲破传统的要求也不可能战胜业已形成的超级庞大体系了,即使这个体系已经腐朽不堪。万历死后短短几十年满族就依靠强悍的军事力量迅速打垮了明王朝建立起清朝,但是满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几乎原封不动的继承了全部的中原文化,这种文化惯性发展200多年后使得清王朝跟明王朝一样的腐朽不堪,在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迅速倒塌下来。

明朝乃至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特点和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者不惜大量篇幅阐述分析这个制度下的种种现象。在我看来,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在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中凸显出了人治与德治相比法治的不足。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文化、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古代自西汉起独尊儒术的思想传统导致了后来的统治者过于注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的治国方略,也更容易集中国家的权力,而在英国,由于封建庄园中贵族的相对独立和分散,使得统治者更需要通过协商和互相约束来做出决策,从而更容易形成法治的观念。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只是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多角度的分析和审视,没有得出明确结论,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指出或者建议发展的方向。但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指导实践,读《万历十五年》对现今的政治社会和从事工作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和文化从封建迈向现代的关键时期,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保持了西方的政治文明;宝岛台湾在民主进程上已经走到全民选举和多党竞选执政;祖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工作持续的改革使得中国实力极大提升,这正是在反思历史落后的原因进行思想开放后得来的。不过中国封建社会毕竟延续了2000多年,很多残余封建思想还在很多层面存在,包括现今的一些官僚政治,汪洋书记的解放思想正是针对这样一种现状提出。作为在公务员体系内的从业人员该如何工作?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了解了黄仁宇先生的大

历史观后,当然会找到明确的方向。

从《万历十五年》读到现在的社会环境,对从事工商业的人员也有莫大帮助。中国的社会还处在变革时期,许多的政府官员和国企从业人员还或多或少保留有书中所述的文官集团的一些特点、广大老百姓也还保留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遗传。在中国这种环境氛围下如何将企业做好?应该是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针对中国实际的环境做出变化,只有既能按科学方法管理企业又能适应中国国情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违背国情的做法必将导致失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9

这本书――《万历十五年》是无意间发现,起初是以为与大明王朝一样,是小说,是演绎,后来却发现不是这个样子,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既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报,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商业产品。

作为一个多年旅居国外的华人,文字的写作风格已经深受影响,中国人做的史书多数很隐晦,虽不至于像段子里讲的,中国的史书里除了名儿是真的,情节全是假的,但是读起来总感觉悬在空中,纪传体由司马迁发明,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武侠小说的起源。这本书的文风平淡如水,婉婉道来,但是这水不是清流急湍,而像泡老了的带着茶末的水,总感觉沉沉闷闷,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就如同书里的那些主角一样,在大道德的规范下,都低着头,弓着腰,不能突破,也不敢突破,就像头顶一层厚厚的云层,这就是这本书整体的感觉。

作者的大历史观,要放到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变迁,王风起于青萍之末乎?还是客观的事物规律有其必然解决,这本书里对于现状我看不到解决的方式,太多的无奈可奈何,太多的无能为力,最终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推动着,最终被碾为粉,唐宋元明清,秦皇汉武,唯独这个明的味道有些特殊,逻辑思维有几期节目讲的就是这个大明,有意思,可以看,这本书,也值的一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0

历史的发展受各方面影响的因数太多,黄仁宇个人经历丰富,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有独特的思考。万历十五年另辟蹊径,企图从大历史的角度,节选几个代表型人物,进行阐述。

以张居正为文官集体中的异端代表,企图调整腐朽落后的政治体制,推进法制改革。以海瑞为道德文化坚守者代表,解读了坚守陈例,缺乏法制规章的弊端。以申时行为例图维持现状左右疏通代表,却功亏一篑,阴阳即导致了国家机构运行的低效,也割裂了文官集体。

武将戚继光的改革之所以能成行,一是没有从根本上动现有体制的手术,二是得到了张居正的鼎立支持,在保守中推行,但最后还是在张居正落势后,随着张居正改革的废除,一同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上一篇: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下一篇:新版政治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