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精品教案(精选4篇)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教案作者:一支粉笔写春秋《人琴俱亡》教案
六店初级中学李本学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一、激趣导入
1、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是手足情,亲情。《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就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二、领读、散读、齐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弄懂课文大意。
1、小黑板显示各段重点实虚词
第一段。
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第二段。
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2、依据参考书分析课文。
(二)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
(“了不悲”、“都不哭”)
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
(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
说明了什么?
(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
(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8、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品析人物个性
1、讲述秀教案91页的内容,补充关于人物性格的两个小故事
寄居种竹
当时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徽之想观赏,便离家坐轿子到了竹林下,吟诵了很久。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要出去时,主人便关上了门,徽之就因此坐下观赏,尽了兴才离开。徽之曾经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下令种竹子,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徽之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2、小结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三、拓展与创新
1、兄弟一词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优秀教案92页。
2、补充《世说新语》中的三个小故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他们约好中午时碰头。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了以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你好久,你却还没来,他就离开了。”朋友勃然大怒道:“真不是人哪!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同出发,到了中午您却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致歉,元方却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感受到子猷与子敬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俗话说:“兄弟如手足”,我们今天要学的《人琴俱亡》讲述的是哪两位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呢?组织学生默读。学生快速读课文后回答。
组织学生进行作者、作品介绍简单介绍魏晋名士风度学生交流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找出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对重点语句做标记。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在教师指导下释疑。
3自由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兄弟之情的句子。学生交流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翻译课文看注释结合查工具书疏通文意
2检查翻译情况:复述课文内容。一人读一人译,复述内容。
3创设问题情景:既然兄弟情深,为何子敬死了,子猷却“了不悲,都不哭”?再读文章,思考讨论。
4“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小组推荐交流
课后学习:
1、了解和探究魏晋名士风度及其社会成因。.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手足情深。
3、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父子情深、母子情深都属于亲情。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可见,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体会父母之外的另一种亲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三、正音:
猷(you)笃(du)了(liao)舆(yu)调(tiao)掷(zhi)恸(tong)
四、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粗读,弄懂课文大意。
(一)第一段。
1、重点词语: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2、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二)第二段。
1、重点。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2、译文: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七、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一)思考: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了不悲”、“都不哭”)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说明了什么?(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二)、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四)全文总结:《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八、再读全文。
板书:
人琴俱亡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抑制手
足
情
复习目标:
1.记住重点实虚词及句子的翻译。2.体会文章独特的悼念方式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复习内容
一、重点字词: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翻译句子:
①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三、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的文学家。(◇《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四、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2、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
5、本文表现的是兄弟情,人们一般在形容兄弟之情深厚时,用人身上的某部位来打比方即手足情深,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 谚语:
6、写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 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 望梅止渴等。
(◇子猷“不悲”“不哭”是因为强抑悲痛,故作旷达,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人亡而音调不调,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再也无法控制,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琴不调”一是说明了当时实际情况,琴弦所发出的声音不协调;二是表现了人琴俱亡后的凄楚悲哀之情)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人琴俱亡精品教案】推荐阅读:
精品教案07-05
孤独之旅精品教案09-14
10的认识精品教案06-03
雨的四季精品教案07-10
粤教版精品教案项链09-20
有多少块糖教案精品06-10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精品教案09-13
《搭石》精品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07-2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精品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