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我评价(共8篇)
控制自我评估(CSA)也被称为管理自我评估、控制和风险自我评估、经营活动自我评估以及控制/风险自我评估,是指企业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估的方法。其有三个基本特征: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自我评估。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容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对企业内部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考虑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和频率;
1.根据企业所控制的风险的重大性以及内部控制在降低风险中的重要性的不同:
(1)经常评价:应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或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控制你,应更经常地进行评价
(2)非经常评价:一般不需要像对具体控制的评估那样频繁地对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
2.根据评价范围可分为:
(1)评价:指企业根据内部控制目标,对企业某一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惊醒的评价;
(2)专项评价:指企业在特定时点对特定范围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流程: 1.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目的、范围和进度安排等内容
2.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3.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4.确认内部控制缺陷
5.出具评价结论,编制评价报告
6.提出适当的措施,改进内部控制缺陷
(五)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遵循的原则
1.风险导向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一致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采用统一可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3.公允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评价结果应当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4.独立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确定及评价工作的组织事实应当保持相应得独立性。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适当的成本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价。
三、企业为什么要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加强管理,减少工作失误,合理的调配各种有益资源,需要我们建立现代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否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
(二)是为了防范风险与树立投资者信心。
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揭示企业内控重大缺陷,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秩序。投资者对投资行为的选择,不仅仅基于财务数据和相关信息,还要基于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与运行质量的分析,以判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推行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加强交流沟通,促进信息对称的根本途径。
可强化单位内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促进各相关单位或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和透明,加强部门之间在授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独立业务审核、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等具体控制环节的协作和配合,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优化内部控制结构,并根据各部门沟通反馈的因管理环境或业务性质的改变情况,适时调整、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
(四)推行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改善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善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方法, 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进行全面评价, 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和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 并在下一轮的自我评价中对缺陷的整改进行考评和结果检验。这种评价、反馈、完善、再评价的动态过程, 可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善。
(二)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 促使企业及其员工经常性地审视其内部控制系统, 可以及时发现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防范经营中的风险, 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三) 有助于企业更长远的健康发展
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宣传和开展, 可以使企业员工更深入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 有效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同时,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更加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增强他们对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这样一来, 企业内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有助于企业更长远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 是企业对自身控制系统不断检验和优化的过程,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自我评价的作用, 并开始主动实施对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还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本身具有关联性、全面性、整体性, 最终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控制评价流程。我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理论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 尚无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可供企业遵循, 加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大多数国内企业而言是新生事物, 企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认知模糊、实践经验缺乏, 多重因素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二)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不够全面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但是对于如何实施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范围不全面, 如只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评价而未对内部控制设计进行评价、只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而未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等。另外, 一些企业自我评价时未请广大员工参与, 未成立评价工作组, 仅由内部审计机构或其他专门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全面性。
(三)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能否有效实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内部控制评价涉及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监督、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 涵盖的知识面广, 评价流程复杂细致, 评价的工作底稿要求高, 这就要求评价人员具有很高的业务胜任能力。而企业参加自我评价的员工多数不是专业人士, 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导致企业制定的评价措施不能紧密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影响自我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 内部控制缺陷未及时有效地整改
企业自我评价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 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能否真正发挥效用至关重要。目前许多企业进行自我评价多是出于证监会和财政部的要求而进行评价和编制报告, 并没有认识到及时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意义, 对于评价中发现的相当一部分缺陷, 未及时进行整改或整改未落到实处。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措施
(一) 深入解读评价指引, 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
2010年4月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了实施依据。企业可以深入解读和学习评价指引, 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报告等有清晰的认识后, 再根据该评价指引, 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入手, 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办法, 明确相关机
浅谈我国政府审计职能的转变
◎文/韩爱国
摘要:本文以政府审计职能的转变为切入点, 通过分析我国政府审计的基本内涵、基本职能、政府审计职能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得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职能转变的新思路。
关键词:政府;审计;职能;变革
一、政府审计职能的基本内涵
(一) 政府审计的主体
政府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或称政府审计部门。我国的政府审计机关分为最高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两种, 国务院设审计署。
从政府审计主体角度, 政府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是并列的, 一定意义上, 政府审计部门甚至高于其他部门, 从而使得政府审计更具独立性, 政府审计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政治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 政府审计部门的地位也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提升的趋势, 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
(二) 政府审计的客体
政府审计的客体就是国家财政收支、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
构或岗位的职责权限,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
(二) 建立全面评价的意识, 确保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全面性
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意识, 一方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范围要全面, 即评价工作应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首先, 管理者本身要重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起到带头作用;其次, 定期评价时应成立工作小组, 吸收企业内部相关机构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参加, 不仅使评价工作更容易抓住关键指标, 还可以有效结合业务骨干的专业能力来优化方案;最后, 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 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普及到企业日常管理中, 激励员工主动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 不仅有效促进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 还能加强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开展。
(三) 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 促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
企业应按照评价指引的要求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可以自行或聘请外部专业咨询公司一起组织评价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业务讲座, 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及相关规章制度, 评价工作流程、工作底稿填写要求、缺陷认定标准等。通过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 使自我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和有效, 优化改进措施更加务收支等所有社会性公共资金, 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 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等的财政收支, 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通过审计监督, 检查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等情况。
二、现代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
(一) 经济监督职能
政府审计组织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被审计单位加以纠正, 保证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通常包括:通过审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真相;以一定的法规或其他既定标准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督促被审计单位合法、合理、有效地进行经济活动, 公允、真实地处理经济业务, 反映经济活动情况。
(二) 经济评价职能
政府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审计组织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 客观、公正、权威地评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和方案等是否先进、可行, 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
实用。
(四) 督促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
企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可根据评价指引, 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对于认定的重大缺陷应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切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并追究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应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及时落实整改。企业还应对缺陷整改工作进行跟踪督促, 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
四、结束语
企业遵循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 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 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 规避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更长远的健康发展。
摘要:内部控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是内部控制体系自我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结合内部监督情况, 定期做出自我评价。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和目前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建议, 以使企业内部控制真正发挥其功效。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李兆华, 梁兰姬.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2) .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实施步骤
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新方法——控制自我评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控制自我评估(CSA)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流程,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一定程序的合理保证。1996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研究报告种总结了CSA的三个基本特征: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自我评估。
CSA是一种自发的自我评估程序,它把传统的只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控制评价转由公司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亲自评估,帮助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不只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管理层关心的问题,相反,应该把它是组织所有成员的事 。这种评价程序使组织成员了解哪里存在缺陷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指出问题。研究表明,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对于一个组织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控制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控制自我评估(CSA)普遍使用引导会议法。引导会议法是指由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单位管理人员组成评价工作小组,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企业或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和集体讨论来提出改进建议出具评价报告,并由管理者实施。引导会议法的集中体现了CSA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理念,改变了把内部控制评价看作是审计人员责任的思想,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2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施步骤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时,为使评估有序的进行,主要经过以下步骤:
2.1 确定评价范围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以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也可以是就内部控制系统中五个构成要素中的某个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对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在开始工作时,应首先由管理当局确定本次评价的范围,评价范围不同,评价小组的成员和具体使用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会计控制系统的评价主要采用内部审计方法,而内部控制环境的评价,召开研讨会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2.2 选择引导人员
引导人员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非常重要,他主要负责主持开展研讨会,这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求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使评价小组成员在其引导下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到达召开研讨会的目的。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缺乏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经验,因此笔者建议企业在初次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或是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最好引入具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协助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掌握了相关方法和程序后,以后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就可以完全由内部审计部门中的审计师充当引导人员。
2.3 组成评价小组
根据评价范围,选择与评价对象有关的控制关键点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引导人员等一同组成评价小组。其中,内部审计人员是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的负责者,评价所需提前准备的相关资料,以及评价其他相关准备工作,应由内部审计人员事先进行准备。由评价小组成员中的最高管理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等)进行领导,这样可以减少成员之间的摩擦,形成的改进意见也更容易得到成员的认可、落实和执行。虽然评价小组成员越多,可以收集的信息也越多,但是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也不能一味求多,而忽略其成本。
2.4 召开研讨会
确定评价范围,并组成评价小组后,引导者要与内部审计部门一起收集与评价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这些初步资料加以整理,找出重要的评价关注点。然后召开研讨会,对重要的评价关注点进行讨论。研讨会的开展是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研讨会能够使不同的部门领导者聚集起来,面对面的就问题进行讨论,也能使企业员工与高层领导者直接对话,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并且,经过研讨会讨论,由大家共同形成的改进意见,容易被各个相关部门接受并乐意推行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拉里·L·贝克.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的五个原因[J].中国内部审计,1997,(11).
本人性格开朗,做事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处事能力,勇于迎接新挑战,思想上进,积极进取,有自信,有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踏实,吃苦刻苦,有较高综合素质修养。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虽不是本专业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但时刻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将来的工作。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公司为社会作一点贡献。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但是不缺乏学习之心,相信在前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会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所学的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就是机械类专业。大学主修的专业包括过程装备设计、过程装备测量和制造、过程装备测试技术、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过程装备成套技术、 电工学、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专业英语、企业管理等等。从专业的学习上,让我懂得了工业生产中的动设备、静设备的基本原理,包括它们的设计制造方法,过程工艺流程等等。同时,我在自动控制方面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懂得了生产装置联锁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为规范学校管理,控制风险,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单位的所处行业、资产结构以及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了一整套贯穿于学校财务管理各层面、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不断地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自我评价如下: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
(一)内部环境。
控制环境提供学校纪律与架构,并影响教职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学校近年来不断改善控制环境,主要表现在:
1、健全的治理结构、科学的内部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制度。目前,学校的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机构设置科学,权责分配合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等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规则文件,明确学校教职工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管理层在开展具体经济业务时,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和自身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出台新的措施,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着高速度发展步伐。
2、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力的表现,我校在发展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每年都组织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弘扬师德师风专题活动,教职工加深了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做小事、做细事、做具体事的工作作风深入人心,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教职工中不断涌现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3、人力资源政策
我校不断的培训促进了教职工专业技能的发展;员工的考核、晋升与奖惩使得教职工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中发展,我校注重个人的品德、能力和发展前景。学校对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要求强化了学校的管理意识,确实保障了学校的发展。
4、内部审计机制
我校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效的防范了学校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二)风险防范
我校根据各种经济活动实施的特点,制定和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确保经济活动风险的可知、可防与可控,确保我校经费使用安全。对已知风险点,定期进行评估、提示及完善。通过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及风险排除等方法,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存在经济风险的业务,也积极分析,充分认清风险实质并积极采取降低、分担等策略来有效防范风险。
(三)控制措施。
学校根据业务的性质和工作要求,实施了不同的控制方法,保证日常运转正常有序,这些方法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1、职责分工控制
具体工作中,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副校长分别分管不同职能领域的工作,具体分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通过分工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协调配和共同完成工作。
2、授权控制
对于特殊业务,学校制度明确规定了授权。
3、审核批准控制
对不同的业务,我校规定了不同的审批形式和权限,对于日常费用由分管副校长进行审批,特殊项目、大金额项目分别由校长教代会讨论通过。
4、财产保护控制
我校对实物资产由专门部门、人员进行管理、使用,并提供保护条件,例如对存货进行仓储,对现金等有价证券提供保险柜等,定期由总务室和财务室共同进行盘点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会计系统控制
学校通过会计系统,对经济业务实施有效控制,包括各项业务的授权与审批,单据的审核,通过核算将业务的结果表现出来,促进管理的改善。通过完善内部报告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等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在不同的工作环节,采取多种控制手段结合的控制程序,保证了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1)采购和付款控制程序
我校的采购活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并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总务室进行采购时,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比较,确定性价比较高的供应商作为供货单位,所有合同都进行备案,对于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采购都进行了政府采购。付款时,财务室严格审核相关资料,制定了严格的付款审批程序及权限,所有付款都必须经校长审批。
(2)日常借款和费用开支程序
借款必须填写“借款单”,详细填写借款单的各项内容,逐级依权限审批,借款必须在业务结束后一周内结清,还清借款。
所有费用开支都必须有经办人、分校(部门)负责人依次逐级按权限签字,并报校长签字审批。
(3)不相融职务分离控制程序
我校对不相融的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严格的进行分离,使各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4)应收帐款控制程序
学校财务室负责所有应收账款的集中核算和管理,及时处理往来业务,做到账务明晰,并最终对债权债务账户进行清理核对,相关分校(部门)负责配合核对、催收等工作。
(5)实物资产控制程序
资产的采购由总务室负责,并负责登记管理,资产管理人员采用学校统一规定的格式详细登记资产的购买时间、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金额、供货单位、领用部门、领用人等相关内容,财务室对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进行单独登记,并定期组织盘点、检查。
(四)监督检查。
我校成立了内审部门(人员兼职),制定了相关制度,对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检查,并对重点环节进行检查,促进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二、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的自查和评估情况;
(一)重大购买和出售资产的内部控制
我校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实物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等制度中对学校经费支出权限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我校在重大事项都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和划分的权限进行了决策和履行相应的程序,不存在越权或未按程序履行的现象。
(二)对财务报表的内部审计
对月报和年报的财务信息,进行内部审计,通过分析、询问、检查核对等多种方法,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准确完整,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其实施的有关措施;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并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的执行和实施。为此,着重从以下方面加强:
1、应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
学校经营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险,各种风险可能很突然,因此在保证我校正常预算目标完成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就显得更加重要。
(1)风险管理需要相关人员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学校将加强对职能部门人员的培训,增强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案例,提高人员分析和判断能力。
(2)通过收集国家相关政策、了解行业信息和风险管理的案例,逐步积累经验。今后要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和使用水平,发挥信息的作用。
(3)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来完善风险管理工作,要对重大风险准备应急预案,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2、内控审计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加强
我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有很多差距和不足,因此要通过加强内控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来完善内部控制。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学习相关的规定、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2)要加强内部审计的广度,对于作为年度工作计划必备内容做好计划和人员安排,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
(3)要加强内部审计的深度,内部审计人员不断要保证各项工作按照制度执行,还要注重工作的效果,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来提出审计建议,不断改进各项工作。
四、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工作完成情况的说明。
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多个环节进行了审查和评价,据此我校认为,我校内部控制建设符合我国有关法规和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符合当前我校实际情况需要,各项制度均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实施,在学校管理各个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发挥了较好的控制与防范作用。能够适应我校现行管理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保证我校正常的经济活动有序开展,确保我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体现;能够较好地保证我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确保我校所有财产的安全、完整。
一、公司内部控制综述
按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深 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及监管部门的相关内部控制规定,根据公司自身经营特点和所处环境,公司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等原则,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主要 包括以下方面:公司章程、三会制度、主要业务管理制度、财务及资金管理、信 息披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企业管理、关联交易管理、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对外担保、固定资产管理、公章管理等。以上制度在公司实际运作中能够得到较 好的贯彻执行,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都能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各项决策没有出现超越权限的行为,基本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 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本报告期,公司继续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 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环境方面,公司已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和公司章程,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了决策、执行、监督 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本报告期,公司在 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与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促进董事 会科学高效决策。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设计及其他有关事宜等。薪酬与考核委 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并进行考核;负责制定、审查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公司还设立有内审工作小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对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定期检查公司内 部控制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控制方面,公司执行严格的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 序和相应责任,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公司同 时加强会计系统控制,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报告期内,公司能够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 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对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深圳 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已制定的内部 管理制度有:《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 议事规则》《经理工作制度》《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公司重大信息保密制度》 《公司投资企业管理制度》《公司关联交易制度》《公司募集资金使用制度》《公 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制度》《公司接待和推广制度》《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 管理人员持股及其变动管理制度》《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工作细则》《公司董 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工作细则》等。上述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为 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重点控制活动
(1)公司重大投资、对外担保等内部控制情况
公司在《公司章程》或其他公司内部制度中对重大投资、对外担保进行了详 细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对上述事项的审批权限及管理程序、信息披露等要求。公 司对外项目投资及对外担保均按规定流程和审批权限进行,并上报董事会或股东 大会审批。
对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深交所 《内控指引》的有关规定,公司对重大投资和对外担保的内部控制严格、充分、有效,对关联担保也有严格的内控程序,没有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 深交所《内控指引》、《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的情形。
(2)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情况
公司制定了《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对募集资金的存放、使用管理、使 用情况报告及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并用于募集资金项 目。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违反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 基本规范》和深交所《内部指引》、《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的情形。
(3)财务的内部控制情况
本公司设有独立的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公司执行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法 规、制度,建立健全财会制度及核算方法,协调公司内部的经济关系,负责审查 和签署公司的财务预算、决算报表。公司能够严格执行《会计法》、《企业会计 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司建立了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制定了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按照监管部门的要 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如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公 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股东提供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公司拥有独立银行 账户并独自纳税,对外投资和费用支出等资金运用均有严格的制度安排和内控程 序。
(4)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
目前,公司主要控股公司如下:
序号 公司名称 本公司持股比例东莞华强三洋电子有限公司48.67%广东华强三洋集团有限公司50%
为加强公司对投资企业日常运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各投资企业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维护公司及投资者的权益,公司根据《公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
股票上市规则》、《公司章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公司法和被投
资企业的章程来参与其管理,并结合上市公司的有关要求和制度制定了《投资企 业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投资企业的决策程序、内部控制、干部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关联交易与对外担保、重大事项报告与信息披露等方面做 了详细规定。公司能够严格按照该制度管理各投资企业。
对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深交所 《内部控制指引》和本公司《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公司对下设的控 股子公司和重点参股公司的管理控制严格、充分、有效。
(5)公司关联交易的内部控制情况
公司制定了《关联交易制度》,对公司关联交易事项、关联人和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与披露、关联交易的回避表决、关联交易的事前事后监督等 均作了详尽的规定。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均严格依照该制度的规定执行。
(6)公司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情况
公司董事会制定了《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信息保密制度》、《投资者关
系管理工作制度》和《接待与推广制度》等一系列信息披露内控制度,对公司公 开信息披露和重大信息内部沟通程序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公司能够按照法律 法规、《公司章程》及上述制度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有关信 息,在正式披露前做好保密工作,并确保所有股东有平等获得信息的机会。
三、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计划
对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深交所 《内部控制指引》,公司认为还存在以下几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公司尚未建立董事、监事、高管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目
前,除独立董事外,其他董事均未在公司领取津贴或报酬,公司高管人员全部在 公司领取薪酬,但其薪酬体系仍执行传统的工资体系。公司将在适当的时机推出 符合公司实际的公正、高效的董事、监事、经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 机制,以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2)本公司目前与控股股东华强集团或其控制的公司存在较多的日常关联
交易。其中,与其间接控制的深圳市华强电子世界有限公司的交易占较大份额,约4900万元,约占日常关联交易总额的70%。即本公司将位于深圳市华强北的 部分物业整体出租给该公司用于电子专业市场的经营场地。另外,该物业还和本 公司控股股东华强集团间接拥有的用于电子专业市场经营的“华强广场”裙楼存 在潜在的同业竞争。公司已于2008年9月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工作,根据重组方案,本次重组后,深圳市华强电子世界有限公司将成为本公司控制的公司,合并报表 后,本公司与其的交易将不再成为关联交易,有效地减少了日常关联交易的数量,也解决了潜在同业竞争的问题。
四、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总体评价
对照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深交所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 经营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总体上符合中国证监会、深交所的相关要求,具 有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经营活动的需 要,公司将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内控,使之始终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适应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
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公司不断发展,现有内控制度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公司将根据经营的需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 管理和控制体系,杜绝因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失,防范风险,促进公司更快更 好地发展。
深圳华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分歧
通过对67家试点单位内控自评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在以下三方面还存在分歧:
(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是全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称内部控制是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和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五个全方位目标的,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可见,我国现阶段的内控审计是一种介于“全面内控”与“财务报告内控”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体,同时兼顾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制度。
在这种制度规定下,各企业的评价范围也不相一致,根据统计数据,67家试点单位虽都披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但其中43家以内控五目标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占64.18%,24家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占35.82%。
(二)对特定时点还是特定时期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目前,国内外普遍要求对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十六条要求企业“以12月3日为特定基准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但在67家自评报告中,有46家出现了“对公司截至2011年12月3日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自我评价”的语句,占68.66%,10家出现了“截止2011年12月31日,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执行有效”的语句,占14.93%,统计表明,目前多数企业在实务中对评价时间的界定与相关规定存在分歧。
(三)披露简式还是详式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目前,美国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都是标准化简式的——管理层用标准化的语句简单陈述管理层的责任、评价框架、有效性评估、自评报告审计情况。在我国制度规定要求下,我国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多是详式的——在67家试点单位中有61家披露详式的自评报告,占91.04%。
二、对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关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确定
1. 扩大评价范围的优点
出于对报告义务和成本负担的考虑,目前国内外普遍将评价范围限定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但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从内部牵制发展到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的目标已从最初的对会计账项的控制发展到对企业经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管控,其目标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有经营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为使内部控制评价达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避免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忽视,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自然应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范围相一致。
拓宽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不仅可以使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企业外界各利益相关者更多的了解公司治理与管理规范化程度、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大程度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增强投资者信心;也可使企业通过全面检测和反省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情况来持续提高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的藕合度,不断消除内部控制缺陷,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2. 对财务内控进行全面评价,对全面内控进行部分评价
目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参照对会计工作相关岗位分离、监督复核的规范要求,以财务指标作为评价的量化标准,还可以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为参考,在操作上可行且易行。但由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和管理的艺术性,如何对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要素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评价标准是一个难题,例如对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等内部环境因素难以建立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企业在实际评估过程中也难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评估。但并非所有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都难以评价,例如对采购、销售流程的规范性可通过审查业务审批文件进行评价。所以,应对财务内控进行全面评价、对全面内控进行部分评价。
(二)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时间的界定
1. 对特定时点进行评价的逻辑谬误
内部控制是持续不断的管理过程,整个过程的合规、高效影响到财务报表的质量、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评价也是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合规、高效,其评价的时间范围自然也应是整个时期。
对特定时点的内控进行评价是值得商榷的:(1)对特定时点内控进行评价的有效性值得怀疑:特定时点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固定的状态(结果),对这一状态(结果)的评价不受其前期过程的规范、高效程度的影响,即若企业一笔销售业务的审批流程存在问题,但在特定基础日只对销售业绩进行评价是无法发现审批流程中的缺陷,或企业为粉饰中期财务信息进行会计造假,但在特定基准日进行了差错更正,则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仍然有效;(2)对特定基准日内控进行评价的评价范围及证据获得也有待商议:对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其所指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所有控制点的内部控制还是特定基准日发生、涉及到的控制点的内部控制?如果是指所有控制点的内部控制,那只能获取以前时点相同控制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证据,但依赖以前时点相同控制点内控有效性的证据只能证明那一点内控的有效性,并不能合理递延证明以后时点相同控制点的内控也有效。如果是指特定基准日所涉及到的控制点的内部控制,那其评价的范围极其狭窄,恐怕只是所要求的内部控制内容的冰山一角,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的以某一控制点内控的有效性证明其他控制点的内控也有效。所以,对特定时点的内控进行评价,本就是一个逻辑谬论,更不提其评价的信息价值。
2. 对特定时期的内控进行评价
由于对特定时点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其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时间界定应以特定基准日为截止日期,但评价的范围仍应是整个时期。
审计一开始就是对行为或过程的鉴证,对特定时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其实质是审计在高层次上的回归,只有对特定时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避免给予企业推免责任的空间,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合规、高效及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关于自评报告的洋简程度
1. 对自评报告详略的权衡
披露详式的自评报告,虽可以让投资者获得更多公司内控建设与维护、公司治理与管理规范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的信息,而且与简式报告相比,详式的报告本身可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给予证据支持,给投资者带来一种可靠感,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但由于个体的能力水平的不同和主体上的差异,面对详式自评报告繁冗的信息和各企业不相一致的报告格式可能会影响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信息价值含量并不取决于报告的详简,而是报告是否清晰披露了核心信息——董事会对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的责任,内控评价框架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定。
2. 披露标准化简式的自评报告
为保证企业的自评报告清晰、准确的提供了核心信息,并出于对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可要求企业披露标准化的简式报告。首先,自评报告需要明确其责任主体;其次,需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框架;最后,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判定。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在内部控制评价框架方面对缺陷认定的定量标准披露有待提高,在67家公司中只有20家公司同时披露了财务报告内控缺陷定量标准和非财务报告内控缺陷定量标准,占29.85%;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判定方面,企业披露动机不足,在67家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披露存在重大缺陷,在另外66家公司中,有27家没有明确提及是否存在非重大缺陷,占40.91%,39家披露存在非重大缺陷,占59.09%,其中有19家具体列示了存在的非重大缺陷,10家披露了具体的缺陷整改方案。针对这一现状,可提出以下两点标准化要求:
第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定性与定量标准。
定性标准是综合考虑内控缺陷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发生频率、受影响事项的重要性、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等因素,定量标准要包括偏离目标的程度和偏离目标的可能性两个角度,也要包括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两个层面。目前对偏离目标的程度,多以税前利润、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水平、资产总额、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或直接财产损失金额作为衡量标准。对偏离目标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都缺乏相关制度规范。王惠芳(2011)提出,可以借鉴我国《或有事项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一项或有事项是否确认为预计负债主要考虑其发生可能性,其中“很可能”为发生概率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可能”为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极小可能”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内控缺陷的三个层次也可以据此确定。
第二,设计缺陷披露表格。
设计缺陷披露表格,可避免企业在缺陷披露中的语言不详、模棱两可的回避情况。在设计的表格中明确要求企业填写是否存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存在的缺陷具体是什么、属于财务报告缺陷还是非财务报告缺陷,是否采取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的内容。这样可以简单明了的披露企业的缺陷情况。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施策略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1.理论基础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第一,委托代理理论,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委托代理事项都适用于委托代理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委托代理关系和经济责任也在不断完善,掌握经济体所有权及经营权的人有着不同思想,公司经营者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委托人在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时就必须付出代价,于是便产生了代理成本,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第二,受托责任理论,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内部审计出现,它可以帮助委托人更好的监督代理人的工作,了解其任务完成情况,代理人则需要配合内部审计人员来证实自己的工作业绩并得到应有的报酬,可见,委托及代理双方均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满足自身需求,此外,“有效的控制经营风险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风险管理成为受委托责任的核心内容;第三,控制论认为所有的控制系统都存在信息交换及反馈的过程,所谓控制就是企业管理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以及外部利益关系人对管理者事项的控制,此理论可以很好的解读平衡和稳定在变化环境中的动态关系。
2.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概念及体系
相关学者对内部评价做出定义: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中的权利机对内部控制成果做出全面、客观评价并获得结论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根据结果的好坏程度可分三类:即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原则、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及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其中,内部控制评价原则一般涵盖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一般是董事会;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可分为总体评价内容、具体评价内容;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包括评价方案编制、组建评价团队、现场测试及实施、认定控制缺陷、评价结果汇总、编制评价报告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可分为评价导向及具体方法。
二、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原则上存在的问题
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是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该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工作开展是否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是需关注的重点。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在评价工作中没有兼顾三项基本原则,这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不同有直接关系,还有部分企业内控自我评价没有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充分结合,致使工作开展效率低下,并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此外,很多企业在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评价工作没有外部复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这样状态下得出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失去了真实性和客观性。
2.评价主体上存在的问题
一些集团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经营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经营环境更为复杂,但其却缺少一个能够对整个集团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负责的统筹管理组织,多数情况下是由各个分子公司自行开展此项工作,从一定的管理高度出发,针对整个集团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甚少。此外,由于在集团层面没有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领导小组,工作的部署和实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又因为工作没有获得集团董事会的大力支持,致使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可见,评价主体构成不科学、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互动、各自为战等问题,必将会使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效率低下,既浪费了企业资源,又造成了工作盲区。
3.评价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就是衡量控制目标达成情况的标准,而实现评价工作的核心目标的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一些企业并未建立起完整的评价指标内容,也未从管理层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点进行全面梳理,这就会造成企业只有部分业务层面的指标体系,而没有一套完整的、从企业全局角度出发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此外,企业未梳理出内控管理工作中的全部风险点及这些风险的级别,评价指标体系也更侧重于个体团队的业务层面,缺少与集团公司的呼应承接。因为各部门、各岗位没有划分清楚职能,也没有统一的控制理念和控制要求,或是因为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制度文件支持,导致后续的评价工作无据可依,处于茫然的状态。
4.评价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由审计部门来组织,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此项工作,在组织机构、制度流程、人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其缺陷具体表现为:董事会没有切实的参与到年度内控评价方案审批中、分子公司的自评工作无人检查、对于各单位的工作开展缺乏现场指导,对于各部门的风险问题整改情况缺少跟踪。从整个评鉴程序链条角度来看:第一,准备阶段缺少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工作方案,人力资源方面也没有提供保障;第二,实施阶段无重点目标,没有对控制点的设计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很容易出现控制点检测遗漏的情况;第三,最终形成的评价报告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企业管理者对此项工作的漠视将直接导致工作流于形式。
5.评价方法上的问题
企业针对不同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目前,很多企业对评价方法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也缺少对评价底稿、评价报告等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这直接导致管理层面对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解读出现困难。由此可见,评价方法导向上的偏差,容易造成评价行为失去全面性,评价方法使用不得当,容易使评价结果失去不客观,或是导致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施的策略
1.遵循评价原则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内部控制评价至少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企业的评价工作要覆盖到企业的所有事务;第二,重要性原则,企业对高风险领域及重要事项要密切关注;第三,客观性原则,企业要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做出客观评价,准确的判断管理中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应该以调查问卷法、穿行测试法、访谈法和控制测试法为主,调查问卷法是对被评价组织管理制度中的控制要点进行调查,以发现控制流程设计中的缺陷;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评价组织人员的访谈,明确控制要点;控制测试法则主要用于发现执行缺陷;评分法是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情况以打分的形式体现出来。
2.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的评价主体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应架构清晰,职责分工明确,董事会应为内部控制评价领导层,评价组织层可由企业审计部门担当,评价执行层可由内部控制部门负责。明确了评价主体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源浪费,也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横向评价,减少评价盲点,最大程度的保证此项工作的独立性。
3.完善评价程序
首先,做好内部控制评价的前期准备,具体包括:制定年度内部控制评价计划、组建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实施方案、信息收集和分析等;其次,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应该关注的要点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评估、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阶段等;再次,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及整改必须落到实处;最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写要客观公正。
4.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以下构建原则: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原则、利于层层把关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等。
参考文献:
[1] 李荣梅,陈良民,刘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J].企业经济,2014(03):56-59.
[2] 李三喜.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审计指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3.
[3] 栗立华.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初探.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04-20.
【控制自我评价】推荐阅读:
工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06-21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05-27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10-13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09-10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07-09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11-03
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情况11-27
教师求职简历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05-26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10-27